中国古代汉族的融合能力,实在是太强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曾经出现过非常多的民族。可以说,这些民族,绝大多数都被汉族给融合了,最终都成为了汉人。虽然现在一些网民不理智,有大汉族主义倾向,经常会说一些大汉族主义的话。但实际上,很可能他们的祖先都曾经是少数民族,被汉族融合以后,才成为了汉人的。
就算是一些被少数民族占领的地区,当他们和汉人杂居在一起以后,实际上很多原来的少数民族,都成为了汉族。比如鲜卑族,曾建立强大的北魏。但他们迁都以后,很多鲜卑人,就逐渐成了汉人,他们连姓也改成了汉姓。金国人占领了中原地区以后,他们也逐渐汉化,成为了汉人。蒙古人占领了汉人居住的地方后,最终留下来的,也有很多都成了汉人,改了汉姓。满族也有很多人成为了汉人,同时也都改为了汉姓。
(北魏迁都)
那么,为什么汉人的同化能力那么强呢?为什么很少有汉人被同化为少数民族的现象呢?
其实这个道理也简单。一言以蔽之,就是汉人太强大了。
汉人的强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经济上很强大。
汉族生活的地域,一直是气候相对比较温和的,土地也比较肥沃的地区。这样的地区,很早就开始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总之一句话,这里的人,生活绝对是比周边的少数民族优越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周边的少数民族非常羡慕中原地区老百姓的生活,他们缺乏粮食的时候,常常就会带领军队前来抢劫。尤其是在庄稼成熟的时候,他们这件事做得更多,这一点,古代被汉人称为“打草谷”。
但是,光抢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抢的结果,就是有可能受到中原国家军队的严厉打击,因而丢掉性命,甚至失去家园。所以,如果能够学汉人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开始农业生产,自然是他们的最好选择。
当周边少数民族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他们已经变成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汉人没有什么区别了。再加上与汉人通婚,渐渐地,就变成一个汉人了。
(问鼎中原,图取其意)
二是政治上很强大。
实际上不是汉人,在汉人还没有成型之前的中原地区,华夏族就已经成为一个政治中心。尤其是西周建立以后,经过800年的酝酿,中原地区的这种政治上的强大性逐渐显露出来,周边的国家都在积极地向中原看齐。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楚国作为一个大国,但一直不满足于在南方活动,想要到中原来,坐镇中原。“问鼎中原”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就是想要成为中原主人的意思。
在汉朝建立,汉民族形成以后,这种周边国家和中原国家的朝贡关系,也渐渐地成型了。这种朝贡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关系。体现的就是周边国家和中原国家在政治上的不对等,中原国家起主导作用,周边国家跟随中原国家政治走的一种表现。司马迁在给匈奴写传记的时候,就没有把匈奴当成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只是当成相当于“侯爵”这样的一个级别,所以他写的才是《匈奴列传》。
因为汉人在政治上的强大和强势,因此,周边的少数民族,对汉民族自然是一种向往。当他们从少数民族身份,变成汉人身份的时候,这对于他们来说,属于政治地位的提高,他们怎么会不愿意被汉族同化呢?反过来,如果汉族变成了少数民族,这将是政治地位的降低,他们当然不愿意了。
(玄奘西游)
三、文化上很强大。
文化是一个需要时间来积淀的。没有时间积淀,文化就体现不出来。我们说,三代可以出一个暴发户,但是出不了一个贵族。这里所讲的就是时间对于文化的作用。
正是由于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明确的传承,因此也就有了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深厚的文化传统,对于少数民族是有强大的吸引力的。一方面,周边少数民族君王,会积极要求与中原汉族国家和亲。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族通常被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皆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汉族,是生活在东亚地区的一个民族,种族上属于东亚蒙古人种,是数个现代国家和地区的主体民族。占中国大陆人口92%,占台湾人口97%,占新加坡人口74%,占马来西亚人口234%。
汉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总人口约为13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82%,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然而在中国大陆汉族与部分少数民族的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扩展资料:
汉族作为一个族群,直到汉朝才有了“汉人”一名。“汉人”得名于汉朝,最初本意是指“汉朝之人”,而汉朝则得名于汉水。但在汉朝早期,因为秦朝的强大影响,其邻居更多的将汉朝人称作“秦人”。
“汉”作为汉族的族称应不晚于南朝初期。唐朝在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交往中自称为“汉”,自称为“汉国”、边界称为“汉界”,其人民称为“汉人”、“汉民”,也可称为“华人”。到近代19世纪末以后,由于“民族”一词的含义引入,“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学者杜家骥说,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称谓“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汉族这一民族,用于民族之间区别的“满”、“蒙”、“汉”,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现代学界尤其史学界称历史上的汉人为汉族。
汉族的汉文化为今日中华文化组成的一部分,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汉族有数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数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以孔子、老子、墨子及韩非为代表的四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
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
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
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杂史、地方史志、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
——汉族
撒拉族是撒拉族民歌的主要艺术形式,主要在民族语言和汉语唱法上,撒拉族音乐风格优美,旋律动人,节奏活泼,隐喻恰当,其意境深刻,韵韵和谐,深受广大撒拉族的喜爱。
这是一种撒拉音乐,事实上,这是撒拉人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唱的一首传统情歌。曾几何时,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玉儿”只能在田、田、磨坊等地外演唱《玉儿》主要反映了撒拉族青年男女对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它吸收了回族宴席歌、藏族民歌、汉族民歌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特点是:音高清晰,和声悠扬,善于抒情。
节奏短促明快,旋律奔放激昂,在语言上,《玉儿》有着优美的歌词和深刻的寓言。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巴西古滑道”、“萨拉萨巴祭祀”、“阿格尔皇帝”和“杨居居古墓”。莎拉“花”是莎拉的另一朵奇葩。它吸收了回族宴席歌、藏族民歌、汉族民歌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特点是音高清晰,旋律和谐,抒情性强。
节奏是自由而不松散的,再加上以撒拉语作为句子的衬托,更加独特独特,成为撒拉文学艺术的主体部分,“冰雹”是沙拉的另一种形式,这是撒拉人的集体劳动。
它表达了撒拉族人民对劳动和生活的热情,起到激励、促进和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比较著名的有“伐木号角”等。
满族入主中原后采取汉族制度和文化的原因:
1635年皇太极定族名“满洲族”,积极推动满族文化发展,不断缓和满汉两族的关系,积极实施汉族制度,吸取汉族文化精华,改变满族文化的原始性,积极促进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满族文化在短时间内有了快速的发展。
所以,满族入主中原后采取汉族制度和文化,满族文化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汉族文化的融入为满足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满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的基础上对汉族文化进行吸收,呈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