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扩展资料:
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
戏曲表演中有生、旦、净、丑的行当之分,各行都有各地的一套技术格律——程式。表演有分行,演员必须运用行当的程式,而不是运用直接的生活材料来创造角色,这是戏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特点。
参考资料:
_中国戏曲
说真的,我听了很久的京剧,一直觉得它非常有趣,能够让人到痴迷的地步,这种感觉就好像你疯狂的迷恋一本书,总是想逐句逐字的去解读,去分析,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这是一种文化,而京剧就是一种文化,让你百听不厌,百看不烦。
京剧到底趣在哪?我觉得京剧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它太有魅力了,这种魅力可以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人,当然对不喜欢听戏的人要除外。京剧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板式、程式,都是经过前辈们几十上百年呕心沥血研究出来的。
京剧的行当齐全,程式丰富,而且是吸收了各种戏曲的精华,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下京剧中的“七行七科”。
所谓七行,即七行演员,如生、旦、净、丑、小生和专门演龙套、宫女、丫鬟、车夫、船夫、刽子手等群众角色的文堂行,又称流行,以及专门演武打、翻滚的上下手的武行,统称为七行。
七科指邀请演员,联系剧场的管理人员组织的经励科,俗称管事或头儿;负责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旗靶箱的箱倌儿们组织的剧装科;负责旦角梳头、贴片子的梳头桌师傅组织的容妆科;
专门负责给演员勒头、戴盔头并管理冠、帽、盔、巾的盔箱师傅组织的盔箱科;负责在演出前通知演员戏码,在演出中负责请人、催场等联络工作的人员组织的交通科;负责在舞台上搬置桌椅、传递道具、喷酒火彩、协助演员赶场时换服装的检场人组织的剧通科;
负责音乐伴奏的文武场乐手,包括鼓师、琴师、大锣、小锣、饶钱、月琴三弦等伴奏人员组织的音乐科。
至于每个戏班的演出、财政负责人,也就是班主,多由企业家或挑班名角提任,不在七行七科之内。每当演出时,七行七科的人员必须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
从七行七科就能见识到京剧行当的完备,也只有如此专业的剧种,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唱腔,产生出更大的魅力,来吸引更多的戏迷
传统戏曲艺术本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门艺术需要继承和发展;它对社会、对人类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当下的社会娱乐休闲方式太多,分散了人们对戏曲这种传统娱乐方式的注意力,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几乎很少接触戏曲。
虽然戏曲舞台简陋,不如明星演唱会的激情四射或大型晚会的隆重大气,但就因为其简陋和鲜有道具才更能让人注重于演员的表演和剧情,充满了想象空间。 传统戏曲声腔繁多,剧目数以万计,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段、美学特征、以及灿若群星的艺术家,它是华夏多样化的文化文明审美观念的集合。我们没有理由去舍弃这块瑰宝,更应该在当下逐渐消亡的趋势下保护和发展这门艺术。
当下的流行音乐中也会加入戏曲元素,如周杰伦在《霍元甲》中有的片段以京剧的青衣唱腔演绎,而陶喆的《苏三说》用到了京剧《苏三起解》的镟律等,还有一些歌词创作会借鉴戏曲剧目的念白。 这些都说明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娱乐中还是有地位和价值的,戏曲艺术丰富了流行歌曲的文化意蕴,这是不同艺术的相互碰撞与切磋融合。
所以社会在发展变迁,传统戏曲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有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一味墨守成规只会继续衰退,必须面向现实生活,开出时代的“新花”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
(一)提高个人文化品位
历史上的文人骚客多寄情于梨园,而他们编写的剧目都暗含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爱国情感等,这也就是戏曲剧本的文学性质。 戏曲艺术表演有着独特的美感,演员在舞台上三两步便走遍天下,七八人即是千军万马,它用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刻画人物形象、描绘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它的程式、语言、 镟律遵循着美学原则和精神内核,这种抽象、写意的表演耐人寻味,这便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表演的核心。 它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观赏戏曲艺术可以领悟传统文化底蕴、提升人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丰富校园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十分重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艺术它包含的人文精神、 审美情趣、哲理思想等构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它能够有效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2011 年10 月29 日国家京剧院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进行了“高雅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让在场的五千余师生们享受到一场精彩绝伦的京剧文化视听盛宴,感受到了国粹艺术的非凡魅力。 这种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在全国各地高校都有展开,能够普及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让学生了解世界艺术经典进而更加热爱中华文化,这对引领高校学生弘扬中华文化、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
传统戏曲融合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主流思想,反应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价值观有着宣扬和教化的功能。 古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中说:“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 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 ”是说戏剧有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就像儒家提倡礼乐教化一样。 当然,戏曲剧目中也有迷信、 封建等落后低俗的内容存在,这就需要继承者“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向上的戏曲剧目广泛传播。 也需要创作者创作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好戏,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京剧之所以能够融汇众家之长,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剧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传统文化的沉淀:京剧源于明清时期的杂剧、秦腔、汉剧等,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淀为京剧扎实的基础。
2 改革创新的精神:京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吸收和融合其他戏曲剧种的优秀经验和技艺,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3 艺术家的才华:京剧有许多杰出的演员、作曲家、导演和编剧,他们的才华和努力使京剧具有了强大的影响力。
4 社会地位的提升:京剧在近现代中国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精神,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京剧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产品,推动了京剧的发展和传播。
综合以上因素,京剧得以融贯众家之长,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了具有全国影响性的剧种。
唱、念、做、打、舞为一体,京剧为什么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其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京剧是在观众的欣赏审美认可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剧种,它把散落在民间口头传承的那些稀有珍贵艺术,用在剧目发展上,为中华民族文化保存了相当部分的非物质文化珍品,如古典祭祀音乐、舞曲、哀乐,以及难以保存的各种声韵、方言等。其次,京剧集唱腔、念白、舞蹈、步法、乐曲、杂技等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从夸张到抽象,有着代表中国人性格的表达方式,以高度综合的各种高超艺术手段折服世人,体现了形与神、虚与实、“言在物外,意在神中”的民族审美意趣与美学境界。再次,京剧负载着培养人们道德素质的功能,被誉为“高台教育”,表现的剧目不仅以故事情节取胜,更多突出的是忠孝气节和仁、义、礼、智、信,在树人、叙事中用鲜明的态度,明确地表达褒与贬、爱与憎的强烈主张,代表了大部分劳苦百姓的强烈祈求和诉愿。
京剧所蕴藏和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能够为民族魂魄的振作、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价值观念的再造、民族文化的复兴提供营养和资源,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和谐的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京剧的形成是南北曲融合的产物,是几代不同剧种的戏曲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徽、汉、京汇合交流的结晶,是宫廷戏剧与民间戏剧的相互渗透,也是花雅之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成果。她被誉为国粹,是因为她蕴含了我国多地地方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集中体现。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1、京剧: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2、越剧: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
3、黄梅戏: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4、评剧: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5、豫剧: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浙江各地也广为流传。。
扩展资料新世纪以来,戏曲艺术在传承创新上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认识和创作上的某些误区,最为突出的仍然是自我迷失和脱离观众。
以为戏曲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西方话剧、音乐剧,不尊重戏曲,用话剧等简单甚至是粗暴地改造戏曲,盲目“创新”,去程式化和行当化,丢失了戏曲的本体;
盲目追求“精品”,从编导、音舞甚至表演,请来各路“神仙”,因不熟悉剧种,消解了戏曲及其剧种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如此“创新”的结果,注定是“千人一面”、“似曾相识”,严重背离了戏曲的草根性和民间性,观众并不买账。显然,无论是“西化”的改造、消解个性的趋同,还是远离观众的审美,对戏曲的传承与创新都是不利的。
参考资料:
继承传统,推层出新。学习戏曲艺术,努力宣传戏曲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戏剧艺术。世界历史上有三种最古老的戏剧——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前两者早已死亡,只有中国戏曲至今仍然久演不衰。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西方强调摹仿的艺术理论,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他们认为戏剧就是要创造生活幻觉,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中国古代强调神似的艺术理论则造成了中国戏曲的写意观念。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提炼、加工、夸张、变态和美化,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比如在空间的处理上,中国戏曲不像西方戏剧那样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这是我国戏曲的独特创造。
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半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携带玉镯》中孙玉姣赶鸡喂鸡,穿针引线,舞台上既无鸡,又无针线,但却表演得好像煞有其事,惟妙惟肖。《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戏曲表演中有许多程式化动作,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和美化,如大将的起驾上马比现实生活要复杂得多,而小旦上马只要脚尖一点即可,又十分简单。至于那色彩斑斓的脸谱当然更是写意的了。
此外,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它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物的唱、白、笑、颦,一举手,一投足,都具有鲜明的节奏、高度的技巧和迷人的形式美。比如一对男女一见钟情,目光相遇,“咍”的一声小锣,就赋予这种生活中很微小的动作以鲜明的节奏,显得格外突出。戏曲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设计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把我国古代一切技艺和文学的精华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对此,看惯了中国戏曲的中国人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如果把它和其他国家的戏剧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它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戏曲必将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它的独特的表现方法必将为世界戏剧所借鉴,为发展戏剧艺术作出自己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