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系列:
1、名门淑媛(君家系列)精完结。
2、宠你宠的无法无天(君家系列)。
3、总裁的孕妻(君家系列)。
4、美男太多多(君家始祖)。
5、大神,饶了我( 君家系列)。
6、致敬愚人节(君家系列)。
7、可怜爱上你(君家系列)。
8、倒霉爱上你(君家系列)。
扩展资料:
猫千草(笔名)曾用笔名:千草、小妮。一名男性作家(主攻言情小说)。
1977年7月生,安徽舒城人,笔名江南,中国作家、小说家、内地幻想文学家。1995年就读北京大学,1999年留学于美国名校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九州志》主编,北京九州天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畅销小说****、内地幻想文学代表。代表作品有《此间的少年》、《九州·缥缈录》、《龙族》,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
九州系列没有再写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
小说的背景设定必须为小说的立意与主旨服务,这是一个先有骨、肉才能有所依着的问题。然而,九州系列在创作之初就违背了这一原则,它先建立了“九州”这个世界,然后让一群作者来各自发挥,编织它的地理与历史。这样的做法使得小说的独特性和艺术性被大大削弱,因为不同作者的不同诉求和风格无法互相妥协,导致最后的作品失去了艺术的独特性。
此外,九州系列也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其内部设定过于繁琐,文字风格过于沉重等,这些问题也使得它无法持续地写出优秀作品。
总之,九州系列的失败主要在于其创作方式的根本性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它没有再写的原因。
起源主要有六:①四岳之后,以职官命氏。上古帝尧时,有四位辅佐大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代尧分别掌管四方诸侯,称四岳。四岳后代周时有人为宗伯官,掌邦国祭祀典礼之职,也称太宗、上宗。太宗伯为六卿之首。周代有世袭宗伯者,其子孙以祖上官职命姓。②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宋襄公母弟敖在鲁国作官,其孙宗伯被三郤所害,宗伯之子州犁逃到楚国,他的小儿子连迁居于南阳,以祖父之字为姓,称宗氏。③出自偃姓。春秋时安徽舒城附近有偃姓宗国,后代称宗氏。④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宣公杵臼的六世孙宗来氏之后,有的以宗为氏。⑤出自刘姓,汉高祖刘邦后代,以职官名命姓。刘邦的后代有楚元王刘交,他的孙子叫刘德,官至宗正,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宫室事务的官员。刘德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官职名命姓,称宗正氏,后来加文而为宗政氏。宗政姓族人,今大多已并入宗姓。⑥出自他族。春秋时小国□子(故城在今四川渠县东北,后灭于楚)之后有宗姓(□人即今湘西土家族之先民);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大凌河等地;清广西镇安府土司为宗姓,始于明朝;今彝、蒙古、朝鲜等民族均有宗姓。 始祖:羲和(一作宗伯)。迁徙: 宗姓源出多头,先秦时期已在今河南南阳、安徽庐江、四川渠县一带落籍,加之《左传》中所提及的陈国的宗竖,卫国的宗鲁以及《通志·氏族略》中讲到的齐大夫宗楼,表明了宗姓在先秦时期还分布到了今河南淮阳、淇县以及山东淄博一带。汉时,宗姓之大宗繁衍于今河南南阳一带,不但人丁兴旺,而且名家辈出,此支宗姓历魏晋南北朝而不衰,声震天下。东汉以后,宗姓在今陕西西安落籍,并以此为跳板繁衍播迁到今甘肃陇西、兰州一带。三国时,南阳宗预因入仕而进入四川,蜀亡后,又徙居洛阳。两晋时,已有宗姓落籍到了山西介休。此间至南北朝时,中原板荡,南阳宗姓有因仕宦等原因播迁于今湖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安徽等地者。隋唐间有南阳宗姓徙于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武则天的堂妹夫宗岌即其后也,亦有南阳宗姓迁于江陵(今属湖北),北周人宗懔即为其后。此际宗姓已广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在今北京、天津一带定居者。宋代以后,宗姓之发展重心渐移到了今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后来的夷族入侵则导致了他们逃亡于今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明初,山西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湖南、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宗姓播迁台湾、海南以及云南等地。历有清一代,宗姓在全国分布愈广,并有山东等地之宗姓入居东北三省。如今,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江西、河北等省为多。目前宗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八十位。郡望: 河东郡 秦置,治所在安邑(故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京兆郡 汉置,治所在长安(故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南阳郡 秦置,治所在宛县(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堂号: 忠简堂 宋朝时抗金名将宗泽,文武全才,抗金战争中屡战皆捷。金人呼为“宗爷爷”。他前后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复失地,被奸臣压抑,未达到目的,忧愤而死。临终时,还三呼“渡河”(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谥忠简。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河东、京兆、南阳。②自立堂号:希晦、碧山、松柏、新柳、忠诚、含香、忠武、绳武等。字辈: 某支宗氏字辈:文景发万水,良正维国义,制有宗若宝,龙光应盛时,忠贤传世德,和顺启家庭,士尚书承志,天开子必新。 山东淄博宗氏字辈:泰山秀士其,文明继业昌。 山东临朐宗氏字辈:大智克必祚。□宣修允,喜锡洪林,然培先传,嘉福善永,继泽延昌。 重庆铜梁宗氏字辈:涵世国正天裼福,太和仁得永长久。 湖北汉阳宗氏字辈:大志玉岳昌,定有贤良,永传祖德,邦家之光。名人: 宗慈,东汉臣。字孝初,南阳安众(河南南阳)人。举孝廉,九辟公府,皆不就,后为修武令。时太守出自权豪,多取货贿,他遂弃官而去。后又征拜议郎,未至,以疾卒。为“八顾”之一。《后汉书》称“南阳群士重其义行”。 宗预,三国蜀臣。字德艳,南阳安众(今河南镇平)人。东汉末随张飞入蜀,历任丞相主簿、参军、侍中、尚书、镇军大将军等。曾数次出使东吴,为孙权敬重。 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东晋、南朝宋时,拒官不就,漫游江南名山大川,结交名僧。擅长琴、书、画。认为山水画创作是画家通过自然景物去抒写意境的过程,提出“畅神”之说和“小中现大”的写山法。绘有《孔子弟子像》、《狮子击象图》、《嵇康像》等作品。著有《画山水序》,为中国早期的画论。 宗爱(-452),北魏臣。南安王拓跋余时任太师,二月自任,十月被杀。不知其所由来,以罪为阉人,历数职至中常侍。正平元年(451)正月,太武帝拓跋焘以爱为秦郡公。二年三月,宗爱杀焘,立安南王拓跋余为帝。余以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文成帝拓跋浚立,诛爱,夷三族。 宗悫(-465),南朝宋将领。字元幹,祖籍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南),后居江陵。少年时,叔父宗炳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文帝时,为振武将军,后迁随郡太守。元嘉三十年(453年),随孝武帝刘骏平定刘劭。孝建(454—456年)中,累升至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大明三年(459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他随沈庆之平定之。宋前废帝刘子业即位(465年),任宁蛮校尉、雍州就史、加都督。 宗夬(456-504),南朝梁诗人。字明扬,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仕齐,为骠骑行参军,曾以文学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常与任昉、王融、萧衍等宴集赋诗。南郡王萧昭业居西州时,以夬管书记。及昭业即帝位,荒*无道,夬自疏远,出为秣陵令。后昭业被诛,央以清正免受牵连。齐明帝时,任郢州治中、荆州别驾。入梁,历任东海太守、太子右卫率,官至五兵尚书。他自幼勤学,工诗能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九卷,已佚。今仅存《别萧谘议》等诗五首,载《艺文类聚》、《乐府诗集》。其中《遥夜吟》、《荆州乐》等乐府小诗,清新活泼,颇具民歌风味。 宗如周(-570),南朝梁臣。南阳(今属河南)人。有文才,举止文雅,以府僚随萧詧,后梁时官至度支尚书。岿天保九年卒。 宗楚客(-710),唐臣。字叔敖,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举进士,曾官尚方少监。神功元年(697),检校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次年罢为文昌左丞。长安四年(704)复相,旋复罢。唐中宗复位后,武三思专政,他谄事武三思,累官至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武三思死后韦后及安乐公主弄权,对他更为信任,进中书令。曾密谋废殇帝及李旦(睿宗)。韦后败后,被杀。 宗泽(1060-1128),宋将领。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宋金战争爆发后,奉命知磁州(今河北磁县)兼河北义军都总管。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金军包围东京(今开封)。宗泽为断其退路,率兵攻黄河渡口李固渡(今河北魏县西),以轻兵夜袭,破金营30余座。随即就任兵马副元帅,反对康王赵构东逃,毅然孤军南下救援东京,沿途屡破金军。进至卫南(今河南滑县东),陷入重围,他挥戈直前,率部死战,击退10倍于己的金军。建炎元年(1127)六月,升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任用岳飞等一批将领,联合、招纳河东与河北义军等武装,多次打退金军。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疾卒。有《宗忠简公集》传世。 宗臣(1525-1560),明文学家。字子相,兴化(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至福建提学副使。任福建布政参议时曾率众击退倭寇。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称“后七子”。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日官场丑态有所揭露。所著有《宗子相集》。 宗元鼎(1620-),清诗人。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字定九,号梅岑,别号小香居士。诸生。康熙间贡太学。铨选注州同知,未仕而卒。善古文,尤工诗,尝与孔尚任酬唱。与从弟元豫、元观,从子之瑾、之瑜称“广陵五宗”。著有《芙蓉集》、《新柳堂集》、《小香词》。 其他宗姓名人有东汉臣宗均、宗资;十六国后秦文人宗敞;南朝北魏文学家宗钦,宋隐士宗测,齐文人宗躬;北朝魏文人宗舒,北周文学家宗懔;金大臣宗瑞修;明大臣宗玺;清大臣宗圣垣,学者宗稷辰,诗人宗桂、宗梅等。近当代宗姓名人有爱国宗教人士宗怀德,美学家宗白华,作家宗璞,大提琴演奏家宗柏等。
对东吴来说,孙坚是奠基人,孙策是创业者,孙权是守业者。
可以理解为孙坚在游戏里注册个帐号,就挂机了,父业子承,孙策接过帐号打怪升级,开疆扩土,最后又把帐号免费送给了弟弟孙权。
或许是曹操平定北方太过于精彩和艰险,又或许是被演义中大肆宣扬的刘皇叔所吸引,所以总有人选择性忽视东吴的实力,觉得东吴只是配角。但魏蜀吴,三足鼎立,缺一足不可,曹操败袁绍,征吕布成就霸业;刘备夺荆州,入蜀地建立根基;那东吴的基业是怎么打下来的?孙策是怎么白手起家的?
阅读孙策的一生,无疑是带有传奇色彩的,想想孙坚死时,孙策仅仅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面临父亲突然殒命,未成年的弟弟们还不懂事,自己苦往肚里吞,默默担当起家中顶梁柱的角色。从孑然一身到聚集起身经百战的铁血雄狮;从毛头小子到曹操都忌惮江东狮虎;从依附袁术到平定群魔乱舞的江东六郡;孙策,就是那个时代的“霸王”!
有人说不是孙坚厉害,而是对手太弱,拜托,难道不是孙策太厉害而显得对手弱吗,怎么在孙策之前刘繇,严白虎,王朗,黄祖等之前怎么没人收拾呢?江东地区地广人稀,在北方袁曹争霸中原,荆州的刘表安于现状的时候,这里成了当时的一个盲点,孙策善于把握崛起的时间,还选对了创业的地点。
孙策有着开挂的一生,一枝羽箭命中面门,赋予他一个路人甲的结局。常常感叹孙策如果活着会怎样(孙策遇刺之前想趁着官渡之战,曹操后方空虚,直插许都,迎回天子),但是只有活着才能书写历史,刘备就深知此道理。
科普下:(如果有不认识的名字,请看雪花的上篇文章“带你认识三国中易叫错的姓氏”)
“荆州”古时又称“江陵”,位置在湖北省,位于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
“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位置包括江苏部分、浙江部分、安徽部分,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琅琊榜中胡歌饰的演“江左梅郎”,江左、江东都是指长江以东。
魏蜀吴创始人第一次碰头,是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相信当时孙坚孙文台在虎牢关前的骁勇,给董卓和各路诸侯流下了深刻印象,讨董结束后,各路诸侯各回各家,初平二年(191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孙坚受刘表手下黄祖埋伏,中箭身亡(个人觉得孙坚是刘表和袁术争夺荆州的牺牲品,主角是孙策,老爹先不多赘述)。
我们来看看孙坚给孙策留下的“遗产”
1)程普、韩当、朱治、黄盖、祖茂几位将领,吴景,孙坚的舅父,孙静,孙坚的弟弟,孙河,孙坚族子。
2)一千多旧部,还被袁术用了手段扣押在自己手里。这是孙坚留下最宝贵的财富,一支铁打的部队,以后江东的骨干力量。
3)玉玺,这一点是三国演义的杜撰,《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及,有可能孙坚确实得到了玉玺,但绝对没在孙策手上,只是后来玉玺辗转到了袁术这,而孙策又从袁术借来兵,演绎中孙策玉玺借兵桥段刻画的合情合理,就让很多人信以为真。
这样一看,孙策基本是白手起家,对比下刘备也是白手起家,他手里还有关张呢,孙策从16岁(191年)接过重担到26岁(200年)身亡,共九年平定江东(从孙策真正领兵开始算,其实是六年),让东吴真正崛起的就是孙策!而刘备从起家开始算,九年还没有个落脚地呢。
孙坚中伏死后,子承父业,孙坚有四个儿子:策、权、翊、匡,继承者是大儿子孙策无疑。但是,老东家袁术却将孙坚官职让他的侄子孙贲承袭,这就是袁术讨人厌的地方了,当时在军中任职的只有孙坚的侄子孙贲,把孙贲牢牢把握在手中,然后再取消掉孙贲的指挥权,就可以把孙坚那些身经百战的旧部属收拢住。孙坚战死时,孙策并不在军中,当时他在和母亲(吴夫人)在舒城,袁术这样玩弄权术,孙策只能忍辱负重,但是他在舒城结交了一位挚友,东吴后来的大都督-周瑜。
“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三国志卷46 孙破虏讨逆传》
孙策迫不得已只好携家投奔舅舅吴景,吴景当时是丹杨郡的太守,并将父亲孙坚葬在了曲阿,守孝三年之后,孙策在舅舅的资助下,亲自招募几百人,没有想到遭到泾县大帅祖郎的袭击,全军覆没,自己也差点丢了性命。没有自己的班底到底还是不行,孙策想来想去只有投靠老东家袁术要回自己的旧部。
孙策在安葬父亲之后,孙策还干了一件事,他知道想要为父亲报仇,成就霸业,光靠自己是万万不行的,如一艘小船,没有前进方向。孙策来到江都,拜会贤才,招贤纳士,他对人才的重视丝毫不亚于曹操和刘备,孙策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自己的子房——张纮,他闻得张纮贤明,在公元194年去拜见袁术前,曾经多次恳请张纮辅佐自己,张纮先是拒绝,但孙策是声情并茂,礼待有加, 张纮最终被感动,给孙策指了一条发展方向:“先栖身丹阳,然后占据吴郡、会稽,然后扫平荆州、扬州,凭借长江天险,扫除群雄,匡扶汉室,会终成霸业。”这一段对话,丝毫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孙策就是依靠这个战略方针,称霸江东。
我们再来看看孙策与袁术的爱恨情仇:
孙策生得面如美玉,目若朗星,绝是一个超级大帅哥,袁术第一次见到孙策时,忍不住地脱口而出:“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话虽这么说,但是袁术一直都不信任孙策,见到孙策看对眼后,答应孙策任九江太守,后来想想又反悔了,于是袁术最终将太守之职改为自己的亲信陈纪担任。再后来,袁术攻打徐州,因为粮草问题与庐江太守陆康闹得不愉快,袁术大怒,心道这我不能忍,就叫孙策攻打庐江,并许诺如果打下庐江,就让孙策担任庐江太守,孙策轻松打下庐江,袁术却再次将太守之职给了老部下刘勋。
袁术这坑爹货,已经玩弄权术坑了孙策好多回,孙坚旧部朱治见袁术政德不立,劝说孙策过江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孙策也深深的认识到袁术的嘴脸,这和孙策的想法不谋而合。当时曲阿被扬州刺史刘繇给强占了,袁术派孙策的舅舅吴景、堂兄孙贲攻打许久都没战果,暂时拿刘繇没有办法。孙策趁机请缨带着旧部去进攻刘繇,袁术思考下便同意了,袁术表孙策为折冲校尉,授兵千余、骑数十匹,及相关的军需,令其讨伐刘繇,孙策从此离开袁术。
借兵一事不那么简单,是孙策具备很多条件才借来的:
首先时机很对,刘繇一直不服袁术,想想袁术自命不凡,袁绍、曹操他都看不上呢,小小的刘繇却不俯首称臣,袁术一直想收拾他。
再者袁术应该是欣赏孙策的能力,但又怕掌控不了孙策,在当时江东一带诸侯多且强盛,刘繇,严白虎,王朗都相当有实力,袁术也不能说稳定吃掉这些势力,只把孙坚的旧部和门客千余人、马几十匹给孙策,袁术觉得孙策不能翻出什么风浪,也是存在借他人之手,消灭孙策的意思。
再看下孙策的对手,当时江东的诸侯们:
刘勋:前任太守陆康被孙策击败,袁术出尔反尔任命了刘勋为太守,庐江在当时属于袁术的势力范围。
刘繇:从姓氏看得出来,扬州刺史刘繇也是个汉室宗亲,得到了一些实力派如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等人的支持。而袁术却占据了扬州北部,堂堂扬州太守,地盘却让别人占了,这就是他和袁术有摩擦的原因,并让自己的亲信樊能张英二人带着军队屯扎在江边抵御袁术。
王朗:会稽太守,对,你没看错,就是演义中被诸葛亮骂到身亡的魏国三公,但是实际跟诸葛亮都没见过。王朗当时已经做了四年会稽太守,百姓安居乐业,都很拥戴他。
严白虎:东汉末年盘据吴郡一带的地方豪帅,原名“严虎”,别号“白虎”,山贼出身的豪帅,江东民风彪悍,地方豪强众多,严白虎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黄祖:刘表手下,江夏太守,与孙策有杀父之仇,孙策羽翼丰满后一定要收拾他的。黄祖擅长利用地利进行防守,孙坚、凌操、徐琨都折在他手里,可见黄祖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沙羡之战,孙策讨伐黄祖,打出了生涯极佳一战,但黄祖未死,后来孙权也是多次讨伐黄祖,才得以报仇。
离开袁术的孙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那孙策是怎么一步步从“江东泥沼”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得到了哪些贵人的相助?请见下回三国战役系列~
请各位大大点个赞,你们的点赞,就是我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