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小龙的诗句
关于小龙的诗句 1关于小龙虾的诗句
一
戴盔披甲舞长须,刀剑随身一勇夫。
莫道弹腾方寸地,自凭豪气走江湖。
二
诸友生来志趣同,洞庭湖里练刀功。
有朝一日归东海,化作吞云吐雾龙。
三
共死同生三结义,随携刀剑五湖游。
寻源探底常求索,他日成龙志可酬。
四
怪事咄咄费琢磨,江边随见钓虾多。
谁知我却遭虾钓,俘得诗人唱赞歌。
五
早年家住近江河,识得龙虾智慧多。
欲倩丹青为画相,常从梦里苦缠磨。
六
河虾自有成龙志,苦练江湖不记年。
今日舞须腾股海,为将牛市向人传。
七
貌似魁武皆凯甲,落不落锅红衣挂,
与皇非亲未带故,世人称之为龙虾。
2赞美龙的成语和诗句
李峤 龙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
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
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东方虬 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 掩涕辞丹凤,衔悲向白龙。
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 令狐楚 相和歌辞·王昭君 锦车天外去,毳幕云中开。
魏阙苍龙远,萧关赤雁哀。 陆龟蒙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兰眼抬露斜,莺唇映花老。
金龙倾漏尽,玉井敲冰早。 来济 出玉关 敛辔遵龙汉,衔凄渡玉关。
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 阎朝隐 奉和登骊山应制 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
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 东方虬 昭君怨三首 掩泪辞丹凤,衔悲向白龙。
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 孙逖 同洛阳李少府观永乐公主入蕃 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
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 陆海 题龙门寺 窗灯林霭里,闻磬水声中。
更与龙华会,炉烟满夕风。 应物 龙潭 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
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
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 若虚 乐仙观 乐氏骑龙上碧天,东吴遗宅尚依然。
悟来大道无多事,真后丹元不值钱。老树夜风虫咬叶,古垣春雨藓生砖。
松倾鹤死桑田变,华表归乡未有年。 贯休 江边祠 松森森,江浑浑,江边古祠空闭门。
精灵应醉社日酒,白龟咬断菖蒲根。花残泠红宿雨滴,土龙甲湿鬼眼赤。
天符早晚下空碧,昨夜前村行霹雳。 贯休 送越将归会稽 面如玉盘身八尺,燕语清狞战袍窄。
古岳龙腥一匣霜,江上相逢双眼碧。冉冉春光方婉娩,黯然别我归稽巘。
他年必帅邯郸儿,与我杀轻班定远。 贯休 少监三首 器琢仙珪美有馀,席珍国宝比难如。
衔花乳燕看调瑟,衣锦佳人侍读书。荀氏门风龙变化,谢家庭树玉扶疏。
即期寰海隆平日,归佐吾皇侍玉除。 贯休 少监三首 益友相随益自强,趋庭问礼日昭彰。
袍新宫锦千人目,马骏桃花一巷香。偏爱曾颜终必及,或如韩白亦无妨。
八龙三虎森如也,万古千秋瑞圣唐。白龙微服 恶龙不斗地头蛇 托凤攀龙 人中龙虎 攀龙附骥 烹龙炮凤 炮龙烹凤 炮凤烹龙 矫若游龙 画龙刻鹄 画龙不成反为狗 虎踞龙蟠 虎据龙蟠 虎超龙骧 虎变龙蒸 笔底龙蛇 大水淹了龙王庙 祖龙之虐 掷杖成龙 真龙天子 真龙活现 云蒸龙变 云起龙襄 鱼质龙文 鱼跃龙门 鱼升龙门 鱼龙漫衍 鱼龙曼延 鱼龙曼羡 鱼龙变化 鱼龙百变 一龙一猪 绣虎雕龙 舞凤飞龙 屠龙之伎 土龙沐猴 岁在龙蛇 岁在龙虵 尸居龙见 事火咒龙 神龙失埶 神龙马壮 神龙见首 如龙似虎 日角龙颜 日角龙庭 雀马鱼龙 青龙金匮 强龙不压地头蛇 前怕龙,后怕虎 潜龙伏虎 骑龙弄凤 批逆龙鳞 烹龙煮凤 烹龙庖凤 炮龙烹凤 攀龙讬凤 描龙绣凤 曼衍鱼龙 马足龙沙 马水车龙 龙姿凤采 龙争虎战 龙睁虎眼 龙蛰蠖屈 龙章秀骨 龙章麟角 龙章凤函 龙章凤彩 龙战鱼骇 龙战玄黄 龙战虎争 龙跃虎踞 龙跃鸿矫 龙御上宾 龙驭上宾 龙游曲沼 龙阳泣鱼 龙颜凤姿 龙言凤语 龙血凤髓 龙兴云属 龙行虎变 龙兴凤举 龙心凤肝 龙骧麟振 龙骧蠖屈 龙翔虎跃 龙骧虎啸 龙骧虎跱 龙翔凤翥 龙翔凤跃 龙翔凤舞 龙骧凤矫 龙骧豹变 龙威燕颔 龙威虎震 龙头锯角 龙跳虎伏 龙腾虎掷 龙腾虎踯 龙腾虎啸 龙腾虎踞 龙腾虎蹴 龙腾凤集 龙腾豹变 龙首豕足 龙生九子 龙生九种 龙神马壮 龙伸蠖屈 龙蛇飞舞 龙跧虎卧 龙屈蛇伸 龙去鼎湖 龙潜凤采 龙蟠虬结 龙盘虎拏 龙蟠虎绕 龙蟠虎踞 龙蟠虎伏 龙蟠凤翥 龙盘凤翥 龙盘凤逸 龙盘凤舞 龙攀凤附 龙拏虎掷 龙拏虎跳 龙拏虎攫 龙门点额 龙眉凤目 龙眉豹颈 龙楼凤池 龙楼凤阙 龙楼凤阁 龙楼凤城 龙举云兴 龙举云属 龙精虎猛 龙江虎浪 龙荒朔漠 龙荒蛮甸 龙化虎变 龙胡之痛 龙虎风云 龙翰凤翼 龙翰凤雏 龙鬼蛇神 龙飞虎跳 龙飞凤翥 龙飞凤翔 龙幡虎纛 龙多乃旱 龙蹲虎踞 龙断之登 龙断可登 龙雕凤咀 龙德在田 龙雏凤种 龙驰虎骤 流水游龙 酒龙诗虎 酒虎诗龙 蛟龙戏水 活龙鲜健 火龙黼黻 黄龙痛饮 画龙点晴 虎掷龙拿 虎略龙韬 虎窟龙潭 虎步龙行 鹤骨龙筋 骇龙走蛇 龟龙麟凤 贯斗双龙 讬凤攀龙 附凤攀龙 凤子龙孙 凤翥龙骧 凤翥龙翔 凤翥龙蟠 凤臆龙鬐 凤箫龙管 凤舞龙蟠 凤舞龙飞 凤髓龙肝 凤毛龙甲 凤楼龙阙 凤狂龙躁 凤骨龙姿 凤附龙攀 飞龙在天 飞龙乘云 鼎湖龙去 鼎成龙升 鼎成龙去 大水冲了龙王庙 打虎牢龙 打凤牢龙 乘龙配凤 禅世雕龙 扳龙附凤 鳌愤龙愁 直捣黄龙 游云惊龙 云起龙骧 鱼龙混杂 元龙高卧 元龙豪气 云龙井蛙 云龙风虎 鱼龙曼衍 叶公好龙 一世龙门 药店飞龙 一龙一蛇 匣里龙吟 卧虎藏龙 痛饮黄龙 望子成龙 屠龙之技 土龙刍狗 生龙活虎 神龙见首不见尾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人中之龙 群龙无首 乔龙画虎 烹龙炮凤 跑龙套 盘龙之癖 炮凤烹龙 攀龙附凤 配套成龙 龙肝凤脑 龙蟠凤逸 龙飞凤舞 龙跳虎卧 龙凤呈祥 龙吟虎啸 龙章凤姿 龙潭虎窟 龙驹凤雏 龙争虎斗 龙蛇飞动 老态龙钟 龙肝豹胎 龙骧虎步 龙蛇混杂 龙血玄黄 龙马精神 龙盘虎踞 麟凤龟龙 鲤鱼跳龙门 来龙去脉 龙潭虎穴 龙鸣狮吼 龙肝凤髓 龙跃凤鸣 龙骧虎视 蛟龙得水 骥子龙文 矫若惊龙 降龙伏虎 画龙点睛 虎踞龙盘 虎穴龙潭 虎卧龙跳 龟龙鳞凤 龟龙片甲 伏龙凤雏 伏虎降龙 风虎云龙 风从虎,云从龙 二龙戏珠 得婿如龙 打凤捞龙 。
3诗里含有蛋 花 含 小 龙的诗句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水月通禅寂, 鱼龙听梵声——韩翃《送僧归日本》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当年双桧是双童,相对无言老更荒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雨苍龙——苏轼《塔前古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塞下曲》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黑潭龙 唐白居易
4求关于龙的古诗
龙
作者:李峤
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两千三百年前,一位诗人同时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时而低首思索,时而仰天咏叹。在珠走玉盘级的诗句中,他把积郁在心头的那种疑惑一泻而出:
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
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谁能分辨极限?
天气运动,克盈无形。
如何可以识得天地?
禹用应龙。
如何沟通江海?
应龙怎样以尾划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
日光无处不到,
烛龙如何再照?
太阳尚未升起,
神树为何闪耀光华?
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
上面的诗句来自他的《天问》。在诗中,屈原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他都大胆地提出了怀疑,自然,“龙”这个神物也没逃脱他那敏锐的目光。因为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曾有应龙(一种有翼的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荡。
5关于龙的故事和诗句
青石龙 -------------------------------------------------------------------------------- 岱山岛有一块岸礁,弯弯曲曲伸向大海,远远看去,活像一条石龙,当地渔民都叫它“石青龙”,据说这是被海龙王镇在这里的青龙的遗骸。
很久以前,青龙在东海龙宫里当侍卫将军,这位青龙将军对上有令则行,对下有求必应。有时还变作者渔翁,到岸上察看民情。
若是岛上田地龟裂,百姓受灾,便偷偷吸来东海水,化作雨露,解救民间乾旱之苦。因此,当地百姓都很敬重他。
有一次,玉皇大帝下旨,要在东海水晶宫挑选一名得力将领到天庭任职。海龙王忍痛割爱,把自己最得意的青龙将军送上去。
青龙动身那天,海龙王一直送到海面,并对青龙说道: “我特地推选将军荣升,望你到了天庭后,不要忘了东海龙宫这个出生之地!”青龙再三拜谢而去。 青龙上天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灵霄宝殿的值殿将军。
头几年,青龙像在东海龙宫一样,对上下左右应付自如,日子倒也过得不错。后来,他认识了皇母娘娘身边的一位宫女白虎星,平时常有接触,天长日久,双方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一见面总是含情脉脉地眉来眼去。
但天庭法规森严,无法在一起倾诉衷情,日子一长,他俩越来越感到天庭的不自由。 有一天,青龙星和白虎星在后宫服侍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时,又一次见面了。
这一回,他俩见四下无人,便壮着胆搭了腔。两人真是情投意合,约定在王母娘娘寿筵之夜,众天神赴蟠桃盛会之际,一同私奔凡间,永结伴侣。
好不容易等到这天,他俩偷偷溜出西天瑶池,急匆匆奔到南天门。正在高兴之际,不料从灵霄殿传来阵阵钟鼓声,南天门砰的一声关上了,四大金刚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玉皇大帝得知他俩双双思凡,偷偷私奔,气得胡须都翘起来,即令值日功曹将青龙、白虎押来审问。青龙星和白虎星情深意笃,到了这般光景,什么也不怕了,当着玉帝的面,直说出双方相爱,愿受天规惩罚,只求恩准他俩结为夫妇。
这下可更激怒了玉帝,当即传旨青龙星贬回东海,白虎星罚到凡间。两星永久分离,不得相会!青龙星怀着悲愤的心情回到了东海龙宫。
原以为龙王待他不薄,回到东海以后想再托海龙王出面求情,寻回白虎星。想不到海龙王也是仗势欺人。
上次青龙上天宫,他笑脸相送,拼命奉承。这回青龙回东海,却一反常态,冷漠得很。
他高坐在水晶椅上,淡淡地对青龙说: “你这一回是违反天规被贬回来的,不能像过去那样受重用了。念你昔日的功劳,如今派你当一个推潮神,这算不上美差,但也不算亏待你吧!” 青龙拜谢了海龙王,默默地退出水晶宫,从此做起推潮神来。
一日推两潮,苦熬苦撑,没有出过半点差错。但他脱不开身,没法去寻找白虎星,只有苦苦地思念着她。
再说白虎星,被罚到凡间以后,在镇海一个官宦人家当了侍女。一次,镇海发了一场大水,房屋冲塌了,人畜淹死了,县城里是白茫茫一片水世界,许多??体顺着大水飘到了东海大洋。
这官家侍女也被淹得半死,随着洪水漂呀漂呀,最后被风浪刮到了岱山岛的一个沙滩上。不知过了多少辰光,白虎星醒了过来,见身边站着一个白发老者,一间才知是当地土地救了她。
白虎星将自己的悲惨遭遇诉说了一遍,又求土地公公帮她打听青龙的下落。土地公公很同情他们,悄悄告诉她,青龙星自从被贬回东海,就在这一带作推潮神。
白虎星谢过土地公公,马上赶去相会。 一个群星灿烂的夜里,白虎星和青龙星这封患难情侣久别重逢了,他俩又高兴又伤心,互相倾吐了别后的苦恋之情。
谁知此事被海龙王派来监视青龙星的蟹精看到了,急忙去禀报了海龙王。海龙王一听发火了: “好呀!这青龙星、白虎星在天庭违反天条,到我龙宫又触犯官规,真是罪上加罪呀!” 当即傅下令去将白虎星镇在岱山岛西北面的一座山下,这座山后来叫“白虎山”;将青龙里镇在岱山岛东南面的一块礁石上,这座礁石后来就叫青龙岸礁。
青龙星和白虎星为了自由和爱情,受尽千辛万苦,最后又被海龙王压到山底下,永远成不了夫妇。可是,百姓根本不卖海龙王的账,反而更加怀念这封情深意笃的恋人。
岛上居民每逢大年三十夜,都要在家里的水缸、米缸、菜橱上贴上印有龙图的“青龙纸”,以示纪念 吹萧会龙女 韩湘子在八仙中是个风流俊俏的书生,他手中的神篇名为紫金萧,是用南海紫竹林里的一株神竹做的。据说,韩湘子这支神萧还是东海龙王的七公主送他的哩! 有一年,韩湘子漫游名山大川,到东海之滨,听说东海有龙女,善于音律,精于歌舞,很想会她一会。
因此,他天天到海边去吹萧。这一日,三月初三,正是东海龙女出海春游的日子。
夜里,龙女听见海边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长萧声,听得惊呆了。 韩湘子的萧声扰乱了龙女的心,那声声妙曲把它的魂勾去了似的,便身不由己地向海边走来,化作一条银鳗来会吹萧郎。
韩湘子一曲吹罢,大湖退去十里远。 这时,他发觉滩头上有一条误了潮的搁浅银鳗,正泪光莹莹地抬头望着他。
看她的神情似乎还陶醉在乐曲声中,韩湘子又好气又好笑说: “鳗儿呵鳗儿,难道你也懂得其中的奥妙?你若是个知音,请把我的情意传到水晶龙宫去吧!” 鳗儿听了,连连点头。 韩湘子十分惊异,出于好奇。
6设计有关“龙”的诗句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水月通禅寂,
鱼龙听梵声。
(韩翃《送僧归日本》)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当年双桧是双童,相对无言老更荒。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雨苍龙。”(苏轼《塔前古桧》)。
带“龙”的地名
湖南省 茈江的神龙岛 ;香港的九龙 ;山东的龙渠沟 ;杭州 黄龙洞 ;湖南 溆蒲的龙谭 ;湖南 张家界龙山 ;湖南省 沅陵龙口井 ;湖南吉首金龙山 ;湖南龙山县 ;湖南花垣:大龙洞,小龙洞 ;湖南古丈:龙鼻嘴,坐龙峡; 湖南永顺:回龙 ;北京的回龙观 龙城,龙门;龙沙 龙头沟有关龙的地名十分集中,村子曰龙王屯,有黄龙庙、龙凤泉、小龙庙、九龙朝凤等;福建省的龙岩等。
7关于小龙的词语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中国吉祥图说》中描述为: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老二叫睚眦(ya zi),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老三叫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来;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狮,喜烟好坐,倚自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i 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八子负质,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老九螭(chi)吻,zhidao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赏析雷抒雁《祖国》
原诗:
你在脚手架上成长
你在铁道线上奔忙
你用春天的风微笑
你用铿锵的钢歌唱
白天,你在田野挥汗如雨
夜晚,又在实验室点起灯光
你大声的说,是的,落后了
但是,明天,我们会赶上
写祖国的诗很多,不同时代的诗人或同一时期不同的经历的诗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抒发对祖国的感受。有的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歌唱祖国,有的通过对民族精神的歌唱来赞美祖国。而雷抒雁的这首诗,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从祖国建设的角度,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恋、期盼和祖国奋发图强的坚定的信念。
首先,诗人在第一、三节把祖国宏大的建设场面,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了勾画,让祖国的建设与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第二、四节诗人进一步展示了建设者的投入祖国建设的美好心情和强烈愿望,也展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赋予祖国鲜活的形象;最后一节诗人对祖国的期盼达到了高潮,并高声唱到:“你大声的说,是的,落后了/但是,明天,我们会赶上”。
其次,和其他许多优秀诗歌一样,诗歌背后凝结的思想感情,同样能给人以震撼。正如诗人最后写到“你大声的说,是的,落后了”,这背后的情感是,我们为什么落后?是近代中国屡遭列强的屈辱,还是“十年动乱”的折磨?或许都有?总之,这里面值得我们思考的很多。
//赏析张新泉《沉思的帆》
原诗:
风,停了
浪,不再与礁岩厮斗
泅向渔火的星
结束了一个跋涉的白昼
回忆与追求,沿
兀立的船桅降下
是的,帆也有
沉思的时候
能以精炼的语言使人产生共鸣,给人以震撼和启迪,这是优秀诗歌共有的特点。张新泉《沉思的帆》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诗人以逆向思维切入,一改对帆的直观理解,没有去夸赞帆的乘风破浪与一往无前。而是把这一层面隐含在里边,蓄势待发。是帆,就免不了去迎接挑战,搏击风浪。第一节的风平浪静,以动制静,为再次远航打下了铺垫;第二节以静制动,平静中的回忆是为了更大的追求。要战胜风浪,实现一帆风顺,就要有充分准备,“是的,帆也有/沉思的时候”,对前进中可能发生的触礁,甚至是折帆,要有足够的思考与认识。
而诗歌 背后的人生哲学,更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启发。做人、做事都应多一分思考,才能减少盲目性。更不能只拉车,不看路。要对前进中的艰难困苦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只有在前进中不断总结过去,并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更快的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赏析艾青《波斯湾上空》
原诗:
茫茫云海的上空
一片无边无际的
宁静的、不动声色的蓝天
茫茫云海的下面
动荡不安的
波涛滚滚的
能源争夺的
声嘶力竭的波斯湾
诗人艾青为我们写了大量优秀诗歌等文学作品,是“以喷涌的热情为人民献上了一曲曲热情洋溢的颂歌”。他的不少作品还编入了教科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青的心,这里仅就《波斯湾上空》进行赏析。这首诗同他的许多优秀诗歌一样是“革命诗人的丰满热情和美丽理想开出的花朵”。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和敏锐的眼光,让自己置身于人类和平的大环境中,呼唤着人类共同的和平与安宁。诗人以反衬的手法,第一节是对人类和平的展现和美好祝愿,和平就象“一片无边无际的/宁静的、不动声色的蓝天”;第二节是对和平下动荡与不安的慨叹,“动荡不安的…/声嘶力竭的波斯湾”,是对和平的破坏者的责问,又给和平的破坏者抽了隐隐的一鞭。
在这里,诗人虽没有直接对和平的破坏者进行谴责,但确对人类的不和平因素表达了强烈的忧虑和不安;诗人在呼唤,人类应该共享和平与与和平利用自然资源;也预示着一场更大的对和平的破坏与担忧。
据查,这首诗写于1980年。23年后,一场更加残酷的掠夺资源和破坏和平的战争在波斯湾暴发。这正应了诗人的痛,也是世界人民的痛!
//赏析公刘《伤口》
原诗:
我是中国的伤口,
我认得那把匕首;
添着伤口的是人。
制造伤口的是兽!
我还没有愈合呢,
碰一碰就鲜血直流;
这是中国的血啊,
不是你们的酒!
作为捍卫中国的荣誉和尊严的武器,公刘的《伤口》,句句是子弹,射向那些伤口的制造者;节节如匕首,刺伤了伤口的制造者。读这首诗,一股浓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就会立刻涌上心头。
诗人采用比拟的手法,第一节诗人表达了对伤口制造者的痛恨与诅咒,由于“我是中国的伤口/我认得那把匕首”,因此诗人愤怒的写到“添着伤口的是人/制造伤口的是兽”。第二节诗人用自己的痛来感受祖国的痛,于是诗人写到“我还没有愈合呢/碰一碰就鲜血直流”。同时,这也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是为捍卫祖国发出的冲锋的号角,所以诗人高声训到“这是中国的血啊/不是你们的酒”,决不允许任何人去肆意践踏。
诗人写这首诗时,有当时的时代背景,现在读来仍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过去有人给我们制造了伤口,我们痛过;现在和将来,我们的身边仍有或者可能还有伤口的制造者,也可能给我们造成伤痛。因此,我们必须随时提高警惕。这也充分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诗人革命的、大无畏的民族主义精神。
这首诗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还有很多,这也使我联想到了鲁讯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等等。当然,象这样的诗歌和文学作品还有很多,都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赏析徐志摩诗《沪杭车中》
原诗: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片竹,红叶粉粉: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整首诗短小精悍,把一个普通的日常见闻写得绘声绘色、形象生动、情景交融,我们可以从四个侧面来欣赏这首诗作。首先,我们撇开对当时诗人生活背景的了解,客观的看,诗人通过对眼前车窗外寻常事物的引入,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爱恋。其次,诗人运用简短明白的语言,把声与色、静与动、虚与实以及远近、高低等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立体的视觉效果与和谐美好的快感。第三,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并最终使诗人的真实情感爆发,最后一句“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生活的真切感慨。最后,诗歌本身也反映出了时代特征,据查本诗写于一九二三年,表明当时沪杭已有铁路运输,这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呢?值得后人了解。
//赏析白航《兰草》
原诗:
兰草
——致科学家
盆样沉重的大脑
舒展着清新的思考
蓝色烟雾里
把难题寻找
答案酝酿了一百次
终于发芽抽苔
结出令人难忘的
香和笑
诗人白航的《兰草》,是一首典型的借物言情小诗。他借对兰草生长历程的赞美,来赞美科学家取得的科学成就,歌唱欣欣向荣的科学事业。
中国的老一辈科学家,当他们面对祖国落后的局面时,他们的心情是沉重的,但他们的思绪是清晰的,正象兰草一样“盆样沉重的大脑/舒展着清新的思考”。他们深知,在茫茫的科学海洋里,只有埋头追寻、不断摸索,并要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找到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得到科学的答案,正象兰草那样在“蓝色烟雾里/把难题寻找/答案酝酿了一百次/终于发芽抽苔”。也只有找到了科学的答案,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正象兰草一样“结出令人难忘的/香和笑”。
然而,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也不仅仅是对科学家的赞美,更是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事业的歌唱,还是对祖国科学事业又一春的热情期盼。同时,歌唱科学,也是歌唱进步。只有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题被解决,才能推动社会更大的进步和更快的发展,才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香和美,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赏析宫玺《珠贝》
原诗:
怀着纯洁的爱,
置身海的深处,
浪里冲,沙里滚,
忍受磨砺的痛苦。
为思念一颗星宿,
将无尽的柔情倾吐;
一生一世矢志不渝,
死后才一展灿烂的肺腑!
读宫玺的《珠贝》,使我看到了一束闪光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只有那些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拥有。
诗人通过对珠贝生长历程的诠释,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人生道理,只用经过艰苦的磨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走出一条闪光的道路。正象珠贝取得闪亮的光辉,是经过“浪里冲,沙里滚”的磨练,是“忍受磨砺的痛苦”,并经过了“一生一世矢志不渝”的追求,才得以实现的。
诗人最后写到,“一生一世矢志不渝,/死后才一展灿烂的肺腑!”,这既是对珠贝一生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人生理想和抱负的凝聚。只有那些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才具有这样的闪光思想。
事实上,做任何一件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又何尝不是这种思想的折射呢?
//赏析苗得雨《沙》
原诗:
世上,
好象——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
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苗得雨的《沙》是一首典型的白话诗,语言浅显,却暗藏着一个丰富的生活哲理。它告诉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中,要掌握去粗取精、去伪成真的道理,而不能盲目的、不加判断的作出行动。这首诗在给人以启迪的同时,又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沙里淘金,是个浅显的道理,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了升华。它还揭示了,世间万物有其必然的联系,是矛盾的统一体。因而,我们不能拼弃一切,不能只看现象,而不看本质。只有认清了事物的本质所在,才能通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这也使我联想到当前改革过程中,某些方面的“一刀切”现象,不知切掉了多少宝贵的黄金啊!这也正是这首诗的现实意义所在,值得我们深思。
//赏析邵燕祥《希望》
原诗:
我希望永远不再看见
大地上为婊子树立牌坊
我希望永远不再看见
刽子手给烈士送来的花圈
我希望永远不再看见
急病人被关在急诊室门外
我希望永远不再看见
多年的同志却站到敌人一边
讲正义、讲正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倡导的,邵燕祥的〈希望〉正是这种美德的全部写照。可这样的美德却在“十年动乱”中,几乎丧失殆尽,从而激起了诗人极大的愤慨。
这首诗从四个侧面反正了什么是正义与正气。第一、三节通过对歪风邪气的批判,来达到对正气的呼唤;第二、四节是对丑陋与邪恶的指责与唾骂。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所希望与看到的呢?
据查,该诗写于1979年,正值“十年动乱”结束。这是当时时代背景的写照,也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反映。但今天读来仍有其现实意义,因为正义和正气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当然,古往今来,歌唱正义和正气的优秀诗歌很多很多,他们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赏析王尔碑《夜》
原诗:
《夜》
——干校生活剪影
夜,寂寞的夜
蛙声,只有蛙声……
作曲家突然疯了
诗人,在牛棚里吐血
夜,是寒冷的
人们,以铁的沉默
期待着
一声爆炸的雷
王尔碑的诗,带着浓厚的朦胧色彩。读她的诗,使我倍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一切丑恶和美好的东西。正如《夜》,对丑恶的诅咒和对美好的期盼,都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表达。而且,还映射出了一个时代。
诗人对那个邪气横流的时期,并没有直接表述。此时此刻,诗人置身于黑暗的夜中,过着一种单调而乏味的生活,“夜,寂寞的夜蛙声,只有蛙声……”。由于失去了自由,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听不见外面的声音,“好象作曲家突然疯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在牛棚里吐血”。
这突然使我想起了,在我小的时候,常常跟在比我年大的孩子后面,少则二、三个,多则七、八个,互相拉着衣角,一路高呼“打倒牛鬼蛇神!”的口号。那是多么的无知啊!这给我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是怎样的时代啊!再后来,我写了一首小诗《为什么打倒?》,算是对那个时代的责问吧。
回到原诗中,面对这心痛的场景,诗人发出了悲愤。然而,面对敢怒而不敢言的时代背景,诗人只能强压住内心的怒火,“夜,是寒冷的/人们,以铁的沉默”。诗人深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要在沉默中灭亡,所以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期待着/一声爆炸的雷“。诗人用简短的语言,让我们记住了那个时代的痛。它不仅仅是诗人的痛,是一批人的痛,甚至是一代人的痛。
改革开放,如一声惊雷,云开雾散,预示着春天来临。诗人的期盼变成了现实。而今已是凯歌声声,满园春色。
//赏析刘章《无题》
原诗: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我站在历史的大路当中。
看前人灵魂清晰,
看后人身影朦胧。
我一步一个脚印,
写着自己的人生……
刘章的《无题》通过对人生的解读,在无题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巨大的人生主题,并教会我们要以古为鉴、以人为镜、踏实做人的道理。
第一节,诗人把自己融于历史的大潮当中,自己本身就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因而就需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思考。第二节,诗人把历史看作是一面镜子,可以通过看清前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来达到看清自己灵魂的目的。同时,自己也会成为别人的一面镜子,为别人所借鉴。如果灵魂高尚,就得以歌颂;如果灵魂丑陋,就会留下骂名。第三节,诗人通过前面对历史的剖析,从而得出了借古鉴今、踏实做人的道理。
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上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迈出坚实的步伐,才不至于因碌碌无为而虚度年华。这样的人生,才是光明的人生;这样的灵魂,才是高尚的灵魂。
//赏析牛汉《冻结》
原诗:
暴风雪过后。
荒凉的湖边,
一排小船,
象时间的脚印,
冻结在厚厚的冰里;
连同桨,
连同舵,
连同牢牢地拴着他们的铁链。
牛汉的《冻结》写于1974年,诗人借冻结这一自然景观,来抒发当时的悲凉心情。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就象“暴风雪过后”那荒凉冻结的湖一般。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感觉度日如年,好象时间都凝固了,被“冻结在厚厚的冰里”不在运转。而此时此刻,诗人的内心是多么希望能划动船桨,向着自己理想的目标,破浪远航。可是“连同桨/连同舵/连同牢牢地拴着他们的铁链”都被冰封冻结了,根本就没有条件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诗人通过冻结这个十分平常的自然现象作为切入点,充分运用诗歌语言,不但艺术性地再现了诗人的真实情感,而且形象地揭示了《冻结》背后的时代背景。这也是《冻结》的艺术价值所在。
本人推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简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中国当代诗人。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外的一个农民家庭。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在随后的数年中,诗人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歌,先后自印诗集《河流》、《传说》、《但是水、水》、《麦地之翁》(与西川合印)、《太阳, 断头篇》等。尽管诗人也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特别奖、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等奖项,但诗人的诗歌一直没有受到很公正的对待。1988年写出仪式诗剧三部曲之一《刹》。另外,诗人的作品还有长诗《土地》。诗人在积极创作的同时,也一直面临着中国诗歌没落的困境。1989年 3月26日, 诗人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诗人死后,其诗歌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诗人的名字也与他那杰出的诗歌一起传遍了中国大地。从1993年起,北大每年举行诗歌节,以纪念海子。
赏析1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诗人,海子无疑是颇引人关注的。读他的诗歌,可以于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寻觅到一处供我们疲惫的心灵暂时休憩的静谧港湾。
勿庸置疑,现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滋生出一代又一代被强自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人们只是为了自己活着,为了今天活着,为了一些仿佛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有关的理由而虚伪的活着。甚至人们为了“坚强”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还要不得不戴上一张张形态各异的面具。在这样的方式下,很多正常的现象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人与人之间的本该纯洁无暇的坦诚,被金钱和权利腐蚀后变得坚如磐石无“孔”可入;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破坏自然为代价;人与动物之间也早已摒弃了“一脉相承”的情结。人作为一种至高无上无
出其左的高等动物恣意的践踏着人性的原有的那分本真。
或许诗人真的多是多愁善感的,于是海子也概莫能外。当长期的压抑情绪积累到一定浓度的时候,诗人于是爆发了: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直接感触到诗人内心里所迸发出的那份对现有生活方式的厌倦与无奈,以及对那种形似“原始”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渴求。平平淡淡才是真,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重新勾发了诗人无限的遐思。关注身边的每一处场景,从大自然中撷取一点一滴的快乐之源。而诗人所期望居住的“房子”面朝大海,只有淡雅的花香环顾在房子周围,自然是想超凡脱俗远离尘嚣。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人们追求幸福而最终导致人与人的关系趋于冷漠,诗人对所谓的“幸福”重新赋予了崭新的内涵:亲情的滋润,快乐的分享,才应该是世间最为真切的幸福。当陌生的人成为相知的朋友,当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被我们呼喊出带有情感的名字,那么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能阻隔人们之间的那分原始的本真?
可以说海子给了我们太多的美丽遐思。遗憾的是,他的这个心愿很难达到,起码在短时期内只能作为一种奢望存在。因为作为生存在某种社会形态里的个体,人们的意识形态便绝定了某种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那种单纯如水的交往方式,似乎也只能恍然于梦中了。
逝者已去,唯有魂灵依旧在期待。作为依旧苦苦于尘嚣奔波中的世人,究竟又能有几人会感悟到诗人的用心良苦呢?
赏析2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即诗人离开人世前的两个月。诗人长期处于精神的思索之中,在沉沉的精神现实的重压下,诗人的心灵和躯体得不到依托和放松。最终,诗人以25岁的年龄就离开了人世,诗人的内心再也载不动那么多的追求和精神现实。然而,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海子,幸福、温馨、纯美的海子。
在一个冬季,或许在阳光的沐浴下,在干燥净爽的午后,诗人走出了他长期蛰伏的书房。面对那样的情景,诗人那一直绷紧的精神突然融化了,融化在自然的世界,融化在尘世的幸福中。在那样的瞬间,诗人决定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享受平凡的幸福。喂马、劈柴,从简朴的生活、亲身的劳作中体味生命的存在;周游世界,在大自然里寻找快乐的源泉。诗人要关心人生最简单的生活,在这样的关心中找到幸福。诗人渴望拥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人心灵坦荡,胸怀博大。诗人那美丽的心灵被幸福的闪电击中。那样的顿悟本身就该是幸福的事。诗人愿意天下人都能得到这样的顿悟和这顿悟的幸福。诗人要把这样的感觉、幸福告诉每一个亲人,告诉每一个人。诗人还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起一个温暖的名字,让人们从那些温暖的名字中体味诗人的幸福,让人们在自然的世界更容易接近幸福。诗人还要祝福陌生人,愿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愿他们每一个平凡的心愿都能实现。最后一段,诗人表达了自己真诚的祝愿: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歌以纯朴直白的诗句、清新明快的意象,描绘了一个浪漫、略带梦幻色彩的世界。诗人凭借自己的乡村生活的经验,提炼出优美的意象,描绘出一个质朴、单纯的世界。诗人善于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他的诗往往有着浓重的浪漫色彩,诗中描绘的情景明显带着诗人自己的梦想和纯真。总之,诗人用朴素明朗、隽永清新的语言和意境,唱出了他对平凡生活的真诚和向往,反映了他那积极昂扬的情感世界和博大开阔的胸怀。
中秋节资料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月饼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诗词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补充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这一天,在外亲属都要回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这是一年中仅次于过年的重要“节刻”。节前,盐城民间都有比较充分的准备。通常人家除从食品店选购各种馅心的月饼外, 还购买鸡、鹅、鸭等家禽宰杀, 同时还买些藕、梨、菱等。此日,早上多吃圆子或饼, 中午吃雄鸡或雄鸭,晚上吃月饼、糯米饼(西区俗称“粘烧饼”) 或藕饼。旧时, 晚上各家都要“敬月光”, 由小儿取果物于盘,置方桌子室外,点燃香烛,燃放鞭炮,家人相聚拜月。贫困人家吃普通米饼,富裕人家大摆宴席, 吃团圆酒。现时, 城乡 “敬月”之俗已不多见, 民间其它习俗尚存。一些机关和群众团体经常于此节举行港澳台、侨胞的茶话会、联欢会, 工商企业举办金秋供货会、洽谈会,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化艺术界的名人雅士亦常借赏月之机,聚会、吟诗、写字作画等。
中秋节的来历, 盐城民间传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古代帝王习惯在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阳,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祭日祭月不宜迟,仲春仲秋刚适时。”古时把农历每季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农历八月十五刚好在秋季的正中, 所以,人们除称八月十五为 “中秋” 外, 还称“仲秋”。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达官文士也跟着效仿,此俗逐渐传入盐城民间。于是在盐城每逢中秋就有了祭月、拜月、赏月的风俗。据说,此俗与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宫之说有关。相传有一年,八月十五夜里,唐明皇做了一个梦,他在道人罗公远陪奉下沿着神奇的拐杖开辟的道路,飞向月宫,走到美丽的宫城门前,顿时觉得有股寒气逼人,香气扑鼻,定神一看,门前一棵硕大的桂花树下,一只白兔正在捣药,门头上镶着写有“广寒清虚之府”六个大字的巨幅匾额。他们进了广寒宫,到处是奇葩瑶草,一派琼楼玉宇气派。在雕梁玉柱、富丽堂皇的大厅里,身穿洁白透明的轻罗玉纱的几百名仙女翩翩起舞,舞姿十分优美,乐曲悠扬悦耳。梦醒后,唐明皇赶紧命手下的人记下月宫里的曲调, 经过整理,便成了后来流传民间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