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西藏史系列—— 通俗西藏史《吐蕃王朝》卷
藏地杂谈系列—— 心爱的姑娘是个美丽的木头碗 、
安放灵魂的绿松石 、 活佛是个大宝贝
西藏的神话和神话时代的西藏系列—— 天上掉下个赞普来!、 止贡赞普谋杀案 、 屌丝的逆袭 、 返老还童的赞普
公元821年(长庆元年)和公元822年,唐蕃两国分别在长安和拉萨,举行了著名的 “长庆会盟” 。这是唐蕃两国八次会盟中的最后一次,也是所有会盟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
这次会盟之后,唐蕃两国均无心再战,保持了二十几年的和平景象。这在唐蕃两国接近二百年的交往史中是极为罕见的,也只有 文成 、 金城 两位公主入藏后,唐蕃之间十几二十年的和平时期,可以与之媲美。
据敦煌藏文写本 《岱噶玉园会盟寺愿文》 中提到,曾有一次 “三国会盟” 之事,关于这次扑朔迷离的 “三国会盟” 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对于一篇古代文献,首先要确定的文献事件发生的年代。这篇被在 斯坦因 窃取至国外的敦煌吐蕃文书,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被 托马斯 进行了翻译。
但 托马斯 在翻译这篇文献时,显然是搞错了年代。他认为该文书涉及的 吐蕃 、 唐朝 、 回鹘 三国会盟事件,发生在8世纪的前半叶。因此,他把愿文中涉及的人物,都往那个时代的唐蕃事件上去套。
首先, 托马斯 认定文书中提到的赞普, 赤祖德赞 和 赤德祖赞 为同一人。这显然是不对的,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知道, 赤德祖赞 于公元705-755年间执政,期间迎娶了唐朝 金城公主 。而 赤祖德赞 则是于公元815-836年间在位的吐蕃赞普。
而且,在愿文中反复提及的 “尚绮心儿” 和 “大尚塔赞”。 也并非活跃于8世纪前半叶,而是9世纪前半叶的吐蕃著名人物。
结合两位重臣在藏地和河陇地区的事迹,基本可以肯定藏汉文献记载的时代,大约是在公元816-822年之间。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推定, “愿文 ”中提到的唐蕃等 “三国会盟” 和 “愿文” 本身写成的时间就是在 “长庆会盟” 前后。
《岱噶寺会盟愿文》 明确提及:“奉敕建立寺庙的地址,选定于 岱噶玉园 的 和平川 上。此为三个大国两年一轮的会盟处,在此曾奠定了伟大基业”。
这些内容,在保存至今的 《唐蕃会盟碑》 碑文上均无体现。按说,为了会盟而修建寺院的功业,不可能不被记载在 《唐蕃会盟碑》 碑文中。所以,基本可以确定这次 “三国会盟” 和 “长庆会盟” 没有必然的关联。
对于参与会盟的“三大国”究竟为谁,学界各自提出了多种观点。其中,主要包括 “唐 、 突厥 、 南诏 ”说,“ 唐 、 回纥 、 南诏 ”说和“ 唐 、 吐蕃 、 回纥 ”说等几种。
通过对愿文的解读可以发现, “三国会盟” 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三国之间的纷争。以此为惯例,每二年举行一次会盟仪式,协调各方的立场。为此,吐蕃还特地修建了一座寺院作为会盟地点。
这样分析,参与会盟的三大国中,必定要有吐蕃。否则“ 唐、南诏、回纥 ”会盟,吐蕃跑来修建一座寺院作为会盟地点,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
而且, 南诏 和 回鹘 领土并不接壤,两国根本不存在需要解决领土争端的必要。如果是“ 唐、回鹘、南诏 ”三国会盟制定攻守联盟,矛头必然指向和这三国都有领土争端的吐蕃。
其次, 南诏 于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归唐,此后不论两国边境如何争端,这种名义上的臣属关系从未失去。因此,吐蕃建寺会盟所提及的三大国,不应包含 南诏 这个大唐属国,要知道名分之位历来在外交中是重中之重,丝毫含糊不得。吐蕃不可能的自降身份和唐朝的属国会盟,并将其称为 “三大国” 。
那么,再结合当时东亚地区称得上霸主的大国,这个三大国的名分也就呼之欲出了,能够被吐蕃看上眼的东亚大国,又和吐蕃有领土争端的,也就只有 大唐 和 回鹘 了。
关于会盟的时间节点,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 《唐蕃会盟》 碑文丝毫没有提及这次会盟事件分析,应该在 “长庆会盟” 之后,但不会间隔太远。
因为,也就是在长庆初年, 唐朝 、 回鹘 和 吐蕃 这三个东亚霸主,在经过了几十上百年的战争消耗后,几乎同时走向了衰弱。
这也是三国能够坐下来会盟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谁也打不动了。而在愿文中被屡次提及的吐蕃大相 尚绮心儿 ,最后一次出现在史料中的年代是公元822年,也就是长庆二年。其后 尚绮心儿 就再也没有出现在政坛上,他的大相位置随即也被 韦 · 达纳坚 取代。
这其中提到的大和盟约,极有可能就是指 “长庆会盟” 。需要注意的是, “大和” 是唐文宗李昂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827年─835年。也就是说 “三国会盟” 时间不会早于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不会晚于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
再结合 尚绮心儿 的政治生涯,具体时间应该在 大和初年 ,也就是公元827年附近。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史料中 吐蕃 和 回鹘 的战争记录明显减少。说明会盟之后, 吐蕃、回鹘 两国基本保持了和平稳定。
藏文文献 《智者喜宴》 中记载说 “三国会盟” 的地点是 雅摩塘 ,而 《岱噶玉园会盟寺愿文》 记载会盟地点为 朵甘思 。
那么这两个藏文古地址在哪儿呢?
据藏文地理书 《藏地广说》 记述“青海湖周边地区,以前属于朵甘思,现在被划归安多区域。”也就是说,会盟地址应该在青海湖周边地区。
《西藏王统记》 记载说:“……甥舅互通聘礼,立盟之后,不再相仇。在(与)汉地墨如(rme ru)连界之处,赞普甥舅,各建一庙。于大石上,书日月相系,地上赞普舅甥和好……将唐蕃和约盟文镌三石碑,“一立于拉萨,一立于唐主宫前,一立于汉蕃边界之墨如。”
这段所提的甥舅,显然是指唐朝与吐蕃的 “长庆会盟” 。而 “墨如” 其汉名即为 “赤岭” ,即日月山。早在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时,应金城公主之请,就曾立碑于 “赤岭” ,以分唐蕃之境。
在《巴协》一书也说,这次唐蕃会盟在“汉地的贡布麦如地方修建唐朝皇帝的寺庙和吐蕃赞普的寺庙为界”,“舅甥议定的盟约誓文作三份:其一刻于汉地的姑休宫前的石碑上;其一刻于赞普的拉萨大昭寺前的石碑上;其一刻于贡布麦如的石碑上”。
这里明确说到了,唐蕃双方各自在 “贡布麦如” 修建一座寺庙,这与上述愿文提到的“ 岱噶玉园 的一座寺庙已经……建造起来,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方式提供奉献”,“在会盟处建立一座寺庙是为了庆贺武功”是相一致的。
根据这些史料推断,三国会盟的地址应该在今天青海湖以南,日月山附近。
而且,从地理上考虑,日月山距离三国的政治中心( 于都斤 、 拉萨 、 长安 )相对适中,这也适合这次会盟的公平性。
当然,现在为了 “三国会盟” 建立的寺庙,早已湮灭在历史的云烟之中。不过,这些史料却能告诉我们,现在依旧矗立在大昭寺门前的 《唐蕃会盟碑》 并不是只有一幢,它还曾有两个兄弟,分别矗立在 长安 和 唐、蕃、回鹘 边境上。
虽然这两幢石碑早已不存,但历史的烟云却不能抹杀,它们所代表的伟大功业。
故事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吧!
上一节 维州之惑
下一节 阴谋的羽翼
西游记第十七回简要内容:
悟空来到黑风山,忽听得芳草坡前有人言语,原来是一条黑汉,左首下是一个道人,右首下是一个白衣秀士,在商量开佛衣会事,遂打死白衣秀士蛇怪,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
在与黑熊精交谈间,只见有一个巡山的小妖来报道下请书的小校,被孙行者打死在大路旁边,他绰着经儿变化做金池长老,来骗佛衣也。因被识破,只好请到南海请来观音。观音变为道士,劝熊怪服下悟空变的仙丹。悟空在肚内使熊怪痛不可忍。只好交回袈裟皈依佛门。
扩展资料: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它折射出先秦轴心文化衰微后华夏哲思的递减式没落和价值大厦坍塌后生活世界的混沌画面和世俗化的享乐图景。对于儒道释三种价值体系的喜剧化的嘲笑和反讽,凸显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晚期,随着商品经济萌芽和渐次,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和精神信仰的溃灭。
《西游记》尽管不乏生动传神的各类形象或意象,然而,显露着一个无法掩饰的艺术事实:人物形象的主体性丧失,人性由于被宗教的压抑而处于沉沦的境域。
——西游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