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原文如下: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而便自谓:‘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
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法华经》
如上文义斐然,而印广法师不解义理,而起邪见。
1说因
经文“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
释义
世尊,刚才说的比喻中,大富长者是如来您,我们都如同佛陀之子一样,如来也常常说我们是您的子女。世尊!我们因为贪嗔痴三苦的因,在生死中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和热恼,迷惑而且无知,志求微少,乐于贪着小小的所得。
评
这一段是声闻弟子——舍利弗总结自己所说的譬喻。详细说明自己的根器狭小,志求微小,只想解脱自己的生死烦恼的状态。
2说缘
经文“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而便自谓:‘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
释义
如今世尊出现在世间,令我等思维生死烦恼的缘由,进而剔除凡夫二边戏论之粪,安住般若无所执取、无所住境界,我们为断除自己的生死烦恼,在法中精进修行,证得有余依涅槃“一日之工钱”。即证得涅槃,于一切知见不复执取,心大欢喜,自以为得到了满足,而认为:“自己在佛法中勤苦修行的缘故,获得的已经很多了。”
评
这一段是舍利弗总结所有声闻弟子取证涅槃的原因,以及自我满足,裹足不前的缘由。
复次,声闻乘也是依靠般若解脱凡夫执取二边的结使。二边即:生,灭;有,无;来,去……等二元对立的见解、名相。
声闻乘“般若”不名“般若波罗蜜”,因声闻人愿、行不广大故。然而声闻乘“般若”义理与菩萨乘“般若波罗蜜”义理相通。如经云:
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二);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而当这个开示被说时,尊者罗侯罗的心以不执取而从诸烦恼解脱。
而那些许多跟在一起的天众们的远尘、离垢之法眼生起:「凡任何集法都是灭法。」教诫罗侯罗小经第五终了。《中部147经/教诫罗侯罗小经(六处品[15]) 》(庄春江译)
3说自障碍
经文“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
释义
但是世尊了知一切众生心性根器,知道我们贪着五欲,志求微少,以至于小有所得,就会裹足不前,放纵停滞,因此不为我们开示:“你们未来也会有如来知见、如来境界、如来十力等‘宝藏’法”。世尊以方便善巧,演说如来智慧。我们跟随佛陀修行破除“我执”之粪,得证有余依涅槃“一日的工钱”,就认为大获“财富”;因此对于大乘、菩萨乘法,都没有再生起志求的心。
我们又因为从如来智慧成就戒定慧的缘故,时常熏闻如来智慧的缘故,虽然能够为一些菩萨开示演说如来智慧,但自己却对此没有志愿之心。为何会如此?佛陀知道我们胸无大志,于是以方便善巧力,随顺我们的根器而演说佛陀自证境界之法;而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真真的是佛陀之子。直到今天我们才明白,世尊对于自己所证的佛境界智慧,一点儿也没有吝惜过,一直是在用佛果境界智慧,来教授我们。
评
这一段是说明自己虽然所求微少,胸无大志,但是佛陀依然用自己所证的佛果境界来教授他们,假名为“声闻乘”,其实都是如同菩萨一样的真实佛子,堪以绍隆佛种。
4说自庆慰
经文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释义
为何会如此?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真真切切的是佛陀之子,只因为我们贪乐微小,胸无大志,如果我们智略宏大,佛陀则会为我们演说大乘佛法。现在佛陀在此经中只说一乘,而往昔在菩萨众前,佛陀经常呵责我们这些声闻弟子,好乐小法,得少为足,然而佛陀其实是平等以大乘佛法来教化所有的声闻弟子和菩萨弟子。是故,我们才会说,本来都没有希求能成就佛菩提果。今天法王佛菩提圆满“大宝藏”却自然现前,如同真正佛陀之子所应该获得的,我们都已经得到了。
评
这一段是说明声闻乘人互相庆幸,虽然所求微少,胸无大志,但是佛陀依然授记他们,未来圆满成就佛果境界,教化众生如十方诸佛所作。
由上可知,印广法师丝毫不懂“戏论之粪”乃是指众生贪着分别,执取二边知见之义。
天台传佛心印记
元传天台宗教兴教大师虎溪沙门 怀则 述
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恶。若无性恶。必须破九界修恶。显佛界性善。是为缘理断九。非今所论。故止观所明十乘妙观。观於阴等十境。三障四魔。一一皆成圆妙三谛。此乃发心立行之体格。岂有圆顿更过於此。初心修观必先内心。故於三科拣却界入。复於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是为总无明心。若就总明别。即第六识。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若不入者。然後历馀一心。例馀阴入。乃至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莫不咸尔。方显九界三道修恶。当体即是性恶法门。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修恶既即性恶。修恶无所破。性恶无所显。是为全恶是恶。即义方成。是则今家明即。永异诸师。以非二物相合。亦非背面相翻。直须当体全是。方名为即。何须断除烦恼生死。方显佛界菩提涅槃耶。又应须了。此性善恶。在诸大乘。立名不同。广略有异。立名不同者。华严云。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迷则十界俱染。悟则十界俱净。十法界离合读之。三因具足。三字合呼。九界为恶正因。佛界为善正因。十字独呼。法界合呼。即了因。十法合呼。界字独呼。即缘因。法华云诸法实相。不出权实。诸法是同体权中善恶缘了。实相是同体实中善恶正因。九界十如即恶缘因。佛界十如即善缘因。三转读之。了正不缺。涅槃经中。阐提善人。二人俱有性善性恶。名为善恶缘因。三因既妙。言缘必具了正。言了必具正缘。言正必具缘了。一必具三。三即是一。毋得守语害圆。诬罔圣意。若尔。九界三因。性染了因。性恶缘因。染恶不二是恶正因。岂唯局修。佛界三因。性善缘因。性净了因。善净不二即善正因。此性善恶。亦名性净性秽。或名理明理暗。或名常无常双寂之体。如请观音。或单名毒害。毒害即性恶。皆一体之异名也。随机利钝广略有异者。略则十界。广则三千。故知善恶不出十界。十界性融。互具成百。界界十如。则成千如。假名一千。五阴一千。国土一千。如此三千。现前一念修恶之心。本来具足。非造作而成。非相生而然。非相含而然。一念不在前。三千不在後。一念不少。三千不多。须知情可破。法不可破。执法成病亦须破。是则善恶净秽。是法门理体。体本明净。不断纤毫。是则断证迷悟。但约染净而论。往人无择法眼。情理不分。药病不辨。纔闻空中名遮。一相不立。便作断灭而解。假观名照。三千宛然。定谓三千立法。若三谛俱遮。又如何立法耶。迷情须破。故用即空即假即中。达此一念修恶之心。即是三千妙境。修恶既即性恶。是理具三千。而此修恶。便是妙事三千。但观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自然摄得事用三千。三千皆实。相相宛然。事理本融。非头数法。不属所破。宁非所显。故曰。诸佛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点此一意。众滞自消。问曰。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修恶满足。诸佛断修恶尽。修善满足。问。修善修恶既是妙事。乃属所显。何名所破。答。修善恶即性善恶。无修善恶可论。斯是断义。故诸佛断修恶尽。阐提断修善尽。修善恶既即性善恶。修善恶何尝断。斯不断义。断与不断。妙在其中。问。阐提不断性善。修善得起。诸佛不断性恶。还起修恶否。答。阐提不达性善。为善所染。故修善得起。广治诸恶。诸佛能达於恶。故於恶自在。恶不复起。广用诸恶化度众生。妙用无染。名恶法门。虽无染碍之相。而有性具之相。博地但理。名字初闻。观行未显。验体仍迷。六根似发。初住分见。妙觉果成。究竟明显。是则理须亲证。其相方彰。如曹公相隐。解衣方见。事可比知。如孙刘相显。瞭然在目。又如全波为湿。全湿为波。波相易识。湿性难彰。如此事理宛有三用。只一事理三千。即空性了因。即假性缘因。即中性正因。三谛若不性具。即义何由可成。非但三千即三谛。亦乃三谛即三千。故云。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三千即中。以中为主。即一而三。名为本有所观妙境。以空假即中。三皆属性。中即空假。还归二修。三千即空。以空为主。名全性起修。是为因中能观妙观。以假中皆空。三皆属观。空即假中。还归用境。三千即假。以假为主。名为果上解脱大用。以中空即假。三皆属用。假即中空。还归境观。只一三法。各对二明。论乎三境三观三用。不即不离。不纵不横。即遮即照。二义同时。玄妙深绝。如三点伊。一不相混。三不相离。名大涅槃。今就能观。论乎三观。所观即是三谛。言三观者。以即空故。破染碍情。一相不立。显此三千同一性故。一切即一。方能同居一念。派之弥合。故如众珠咸趣一珠。毕竟清净。非断无空。以即假故。互具互摄。诸相宛然。显此三千不失自体。一即一切。虽复同居一念。即之弥分。故如一珠影入众珠。不可思议。非赖缘假。以即中故。显此三千非一非一切。非分非合。双遮二边。无有二相。双照二谛。空假宛然。岂同但中不具诸法。一空一切空。三观皆空。总空观。一假一切假。三观皆假。总假观。一中一切中。三观皆中。总中观。是则终日破相。诸法皆成。终日立法。纤尘必尽。终日绝待。二边炽然。是为即破即立。即立即破。非破非立。而破而立。亦名即遮即照。即照即遮。非遮非照。而遮而照。说虽次第。行在一时。若尔。无理不立。无情不破。岂与断无之空。赖缘之假。出二边中。同日而语耶。故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稻麻二乘。恒沙菩萨。并不能知斯义少分。如此三千。通依诸部。的在法华。盖由昔经。一有兼带之过。二有隔偏之失。今经非但纯一无杂。复能开麁即妙。题称妙法。良在兹焉。是知用此绝待妙法。为观体者。方譬日光不与暗共。此乃终穷究竟极说。是为佛祖正传心印。佛以是传之於迦叶。迦叶以是传之於阿难。乃至二十四代。传之於师子比丘。师子遇难。不得其传焉。是为金口祖承。皆见而知之者。出付法传。或有前加六佛。後添四祖。说偈付法。拈华微笑。唱为教外别传。经论无凭。人皆不许。洎汉明夜梦。佛法流东。至北齐之间。有慧文师。因探释论。悟一心三智。横宗龙树。推而上之。即二十四祖中。第十三师。文师则闻而知之。以此授之南岳。南岳克证法华三昧。获六根清净。传之於天台。天台灵岳亲承。大蘇妙悟。持因静发。证不由他。故用法华妙旨。结成三千绝待妙观。传之於章安。章安结集法藏。传之於二威。威传左溪。左溪传之於荆溪。荆溪广作传记。辅翼大义。昭如日星。复推而下之。皆见而知之者。一家教观光被四海。始则安史作难。中因会昌废除。後因五代兵火。教藏灭绝。几至不传。螺溪访夫旧闻。网罗天下。钱王遣使高丽日本。教观复还。再行江浙。传至於四明。荆溪未记者记之。四三昧难行者悉行之。中兴此道。如大明在天。不可掩也。此亦闻而知之者。故翰林梁敬之。谓之抗折百家。超过诸说。员外柳子厚。谓之去圣逾远。异端并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二贤者。岂虚美而谄附之耶。诸宗既不知性具恶法。若论九界。唯云性起。纵有说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恶故。虽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鼠唧鸟空。有言无旨。必须翻九界修恶。证佛界性善。以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指真心成佛。非指妄心。故有人云。即心是佛。真心耶。妄心耶。答。真心也。又有人云。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此乃独标清净法身。以为教外别传之宗。拣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然大功大用。非无报化。若解通报化。即滞染污缘。非护念。不能顿见法身。是皆不出但中之义。尚未能知佛界但中。性具三身。岂能知九界三身耶。以善恶言之。偏属性善。十界言之。偏属佛界。真妄言之。偏属於真。九识言之。偏属真常净识。四教言之。偏属别教。阴等十境言之。属菩萨境。未离三障四魔。何名圆顿心印。故知诸师言即。指真即真。非指妄即真。是则合云。菩提即菩提。涅槃即涅槃也。既非即阴而示。又无修发之相。偏指佛界真心。一破一立。若非别教缘理断九。推与何耶。又复不了性恶。即佛性异名。烦恼心。生死色。皆无佛性。烦恼心无佛性。故相宗谓。定性二乘。极恶阐提不成佛。生死色无佛性。故彼性宗谓。墙壁瓦砾不成佛。须破九界烦恼生死修恶。显佛界性善佛性。故但知果地融通。不了因心本具。若尔。非但无情无性。有情亦无。何者。须约真如心说唯心。则成遮那有佛性。真常色说唯色。则成寂光有佛性。何关有情烦恼心。无情生死色耶。具如金錍中说。问。有人云。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高僧所修四禅八定。诸禅行相。唯达磨所传。顿同佛体。今此所明。何相反耶。答。良由他人。见今家立第六识。为所观阴境。乃谓权教所诠。观第九识。方同佛体。如斯指斥。谬之甚矣。前虽已辨。今更评之。若论境者。唯尚近要。即以第六识心。以为所观之境。知妙三识。未尝暂离一见一思。虽唯一识。未尝不以三识为观。未尝不以三识为境。若直以此心。缘於佛界实相理者。如用藕丝悬山。徒增分别。绝念无由。何者。此第六识。既是见思熏起。能起忻厌分别。作善恶因。即是修恶。体此修恶即是性恶。是为能观观法。复是所显法门。故荆溪云。忽都未闻性恶之名。安能信有性德之行。以由修恶即性恶。故三观十乘。无惑可破。无理可显。方名无作妙行。乃至果上普现色身。垂形九界。游戏六道。全性恶起。得名无谋而应。若也翻恶为善。断恶证善。因中行成有作。果上作意神通。何异外道。如此称为顿同佛体。乃认鱼目作明珠。指山鸡为鸾凤。虽三尺童子亦知其谬。若以性恶对乎性善。约十界次第迭论者。六界为恶。二乘为善。八界为恶。菩萨为善。九界为恶。佛界为善。此之九一。乃是恶之际。善之极。故今所辨。盖就极论。圆人性具善恶。故如君子不器。善恶俱能。体用不二。别人不具性恶。故如淳善人不能造恶。为无明所牵。方能造恶也。释论云。婬欲即是道。痴恚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婬欲痴恚。修恶也。具一切佛法。即性恶也。又经曰。弹指散华。低头合掌。皆成佛道。弹指等。修善也。皆成佛道者。即性善也。夫如是。莫不咸使法界有情。复此本有自性而已矣。故得山林之下。草泽之士。精究佛乘。弘宣圣化。或於师门耳提面命。见而知之。或於经疏研几索隐。闻而知之。见闻之间。两心相照。玄领默契。名之为传。我心本具。不从他得。名为不传。心虽本具。点示方知。是为传此不传之妙。如印印心。是名心印。知此者名妙解。行此者名妙行。证此者名妙果。如此则能事毕矣。如上所论。且在自行。未涉化他。何者。迦叶於譬说中。一闻即悟。不假修持。具领五时施化。故曰。说法据此。故施开自在。遂蒙如来述成授记。故知迦叶传此心印。的在法华。闻譬者。妙解也。悟入者。妙果也。故曰。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迦叶既尔。馀可例然。金口既然。今师亦尔。北齐一披其文。朗然大悟。南岳九旬乃证。天台二七方克。故知从闻而思。思修而证。根性不同。证有迟速。若论化他。名为付托。亦曰嘱累。仍有通别。通该四众。别在迦叶。如劝持读诵。嘱累流通。乃至馀深法中示教利喜。声闻则具有八千。菩萨则无量无数。别则唯在迦叶。付嘱不局一处。故涅槃中虽不在会。欲令四众咸知敬信有在。乃曰。我今所有无上正法。以付摩诃迦叶。又付法传云。化缘将毕。垂当灭度。告大弟子摩诃迦叶。如我今者将般涅槃。以此深法用嘱累汝。汝当於後敬顺我意。广宣流布无令断绝。若尔。经必有文。不尽度耳。所以独付迦叶者。有三意故。一者。如来缘谢。迦叶缘兴。二者。迦叶苦行。能令佛法久住。三者。附於小果。化导易行。例如净明德佛。付嘱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广令流布。是也。盖由缘不在彼。是以付托於斯。岂传佛心印独在迦叶。馀皆不了耶。世人昧此。欺罔圣贤。妄生戏论。未能知此自行化他的传之旨也。呜呼。是为一家古今绝唱。佛祖正传。但白雪阳春。唱高和寡耳。则。幸逢嘉运。不辞鄙陋。辄凭纸墨以广见闻。効法华若田若里。涅槃若树若石。或生谤毁。庶几强毒。如兽渡河。岂敢顾於濡尾者也。
(全文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