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三宝是什么

佛教的三宝是什么,第1张

三宝(梵文:त्रिरत्न / रत्नत्रय triratna / ratna-traya),指佛宝、法宝和僧宝,是佛教的最基本信仰和教义,即佛教的核心和基础。之所以称之为“宝”,因他们可以救度一切众生,可使之彻底离苦得乐[1]。因为三宝是佛教的基础,所以皈依三宝是信仰佛教和成为佛教徒的前提和标志

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地说,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指圆证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泛指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及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弘传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佛宝 (Buddha)[编辑]

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换言之,佛宝为佛陀从觉悟中发展的心灵力量和圆满智慧的德行[2]。

1 佛身

于无量阿僧祇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圆满,获一切种智,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此佛身有三:法身、报身、应化身。

法身是诸佛的清净无漏功德所依,为真如实相的理体,常住不灭。

报身是诸佛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显现相好庄严的身相。

应化身是诸佛以不思议神通力,为了因应一切众生的机缘,随类变化,示现六道,摄受一切众生于佛法生深信乐,逐渐证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属于真身,而报身和应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现起的。

2 佛德

成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心及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综言之,即是智、断、恩三德。

智德,指佛的智慧圆满。

断德,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恩德,指佛有救度众生的大愿大能。

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

法宝 (Dharma)[编辑]

主条目:正法 (佛教)

诸佛之教法是为法宝,此亦有三个要素[3]。

1 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

世间的种种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而诸佛的教法就像甘露法雨,能除灭一切毒热尘秽,滋长一切善法种子,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槃解脱果实。

2 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即:

四念处(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已生之恶令断灭、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起。

四如意足(四神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轻安觉、舍觉、定觉、念觉。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共有三十七支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项清净法宝的方便助成,由此能证得清净法身。

3 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因为众生的根行不等,摄受的法门就有千差万别,但可概分为四悉檀教学法。

世界悉檀:即运用世间凡夫的思考方式、感觉、观念等解说佛法的知见,使一般世俗人也能随顺修行,比如说持五戒十善可以往生善道,造五逆十恶便下堕三涂等。

为人悉檀:即依据众生各别的根机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渐的悟入佛法正知见。

对治悉檀:即针对众生的烦恼、应病设药,如对治贪欲修不净观,对治瞋恚修慈心观,对治愚痴修因缘观,对治昏散修数息观,对治我执修界分别观,对治业障修念佛观。

究竟悉檀:即破除一切的言说、文字,直显诸法实相的理体,令利根众生顿悟第一义。

前三种为权教,后一为实教,循循善诱,成就了十二分教,使一切众生“闭恶趣门,开涅槃路”,得证解脱。

4 佛法的六个特质(括号内为玄奘法师译文)

Svakkhato(现见):1、简单而且定义清楚,每个人都可以修练,不会有任何疑惑。2、修习正法的成果可以在此生当下看到,不必等到以后或来世。

Sanditthiko(离炽燃):修习正法后,必然可以达到烦恼的完全去除。

Akaliko(应时):正法可以在每一个行往坐卧之中实践,不待时节。

Ehi-passiko(引导):ehi“来”passiko“看”,正法邀请你来亲自求证,亲身体验真理。

Opaneyyiko(唯此见):这条道路是直的,每一步都越来越接近最终的目标,即解脱所有痛苦。

Paccattamveditabbo vinnuhi(内所证):能让来自任何族群的人,只要有智慧和理性,都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之内体验到真理。即正法具有“普遍性”。

僧宝 (Sangha)[编辑]

依著上述诸佛之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是为僧宝。那么何谓出家沙门?何谓如实修行?

沙门,为梵语音译,原指一切出家修行的人,不论佛教或外道,都称做沙门,此处专指佛教的出家众为沙门。如,是契合。实,是真实。真实的教法,能契合真实的道理,依此修行,便能断一切诸恶,摄一切诸善,就是如实修行了。而僧宝也可略分为三种:

义僧:即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良祐福田。

贤圣僧:为见道位以上的贤圣。若在小乘,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指初发心住以上的菩萨。

福田僧:指在凡夫位的出家沙门,虽然未证道果,但亦能庇荫众生,能给予众生安稳快乐,所以是众生种福田的处所。

其它说法[编辑]

另外在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佛、法、僧三宝,涵义亦与上述说法相同:

佛宝:“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形容佛智、佛身、佛德。 

法宝:“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形容法身体性为真如平等,不增不减,又具足无量恒沙功德,能满足一切净法,使众生获证涅槃,离苦得乐。  

僧宝:“如实修行等”。指一切依法如实修行的贤圣僧与凡夫僧。

其次在现有的文字历史上,曾有释迦牟尼佛应化于世间,为一切凡夫众生亲见佛身;有佛所说的教法,及依法出家修行的僧,称之为“化相三宝”。

后来凡夫误以为佛已入灭,不再重履世间、便作种种的佛相,如木雕、泥塑、石刻、纸绘等,以供礼敬;结集佛的教法载于典籍,以供流布;依此典籍教制而出家,自行化他,使得正法常住于世间,称之为“住持三宝”。

然而,实际上三宝本就常住不灭,惟依众生根行机缘及证道的层次,其感得的三宝自然有所差别了。换句话说,化相三宝永远存在,住持三宝却有可能随着时代变迁而湮没,但如住持三宝中的僧宝有一人成佛,就成为化相三宝了。

问题一:佛教是怎么来的 佛,是“佛陀”的略称。佛陀,是梵文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或“觉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佛就是“最高的觉悟者”。

佛教,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宗教。与基督教、 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因而释迦牟尼又称为佛祖、教主。释迦牟尼本姓乔答摩,名字叫作悉达多,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古印度的一个名族,为雅利安日种系甘蔗王的后裔),加之他创立佛教的丰功伟绩,后世尊称他为“释迦牟尼”。“牟尼”意为明珠或宝珠,引申为圣人,所以“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多见载于一些有关佛传(佛陀传记)的经典中,这些佛传经典既有历史性的传记资料,又杂糅了不少传奇性的民间神话以及佛教初期不同教团的思想。这就形成了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的梵语系统,由印度北传至中国汉地和 以及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和南传佛教(以小乘佛教或称“上座部佛教”为主的巴利语系统,由印度南传至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爪哇等国,以及中国云南傣族、布朗族)两大系统不尽一致的佛传经典。

释迦牟尼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列国时代。他所处的时代是印度等级制度森严的“种姓制”社会,“种姓”在印度称为“瓦尔那”,共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婆罗门,即祭司,掌握教权,主持祭祀,就古代印度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第二个等级是刹帝利,即武士贵族,掌握军政大权,是古代印度世俗的统治者(释迦牟尼就出生于刹帝利种姓);第三个等级是吠舍,即农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古代印度社会的基本生产者;第四个等级是首陀罗,即奴隶、杂工和仆役,没有任何权利,是古代印度社会受歧视和压迫的被奴役者。

在释迦牟尼未创立佛教之前,印度盛行是婆罗门教,该教大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当时由于婆罗门在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的特权,日益引起婆罗门以外的人们的强烈不满。当时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反婆罗门教并要求革新社会现状的新思潮,即所谓“沙门新思潮”。“沙门”是梵文Sramana的音译,意为“修道”,是对反婆罗门教思潮的各种派别的出家修道的人的总称。释迦牟尼在实践修行和寻求解脱初期,就主张人人平等,后来悟道成佛后更是把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当成佛

问题二:佛教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释迦摩尼佛涅后,佛弟子建立教门――佛教,广弘佛法,利益众生。

佛法从印度经斯里兰卡向南传播,为南传佛教;经中国向东传播,为汉传佛教。后期入藏地,为藏传佛教。如此就发展起来了。

问题三:请问佛教是如何解释人是怎么来的? 我们这个地球上,为什麽有人? -人类的祖先,最早最当初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在佛教「增一阿含经」及许多经典里,都有明确的记载,说地球上最初的人,是从「光音天」来的。 --  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的始祖,绝对不是有什麽神用泥土捏成的,那是神话;也不是由猿猴进化而来,那是谬论。 --  光音天在哪里?天,从下至上,分为「欲界、 、无 」三界。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 四禅天:初禅有三天(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二禅有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三禅有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四禅有九天(福生、福爱、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无 ,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等四天。)共计有二十八层天。光音天是 二禅的第三天。 --  为什麽叫光音天? --  光音天的天人,开口说话,不是声音,只有清净的光,从口中发,表示想说的话。对方见光就能了解是表达什麽意思。因为是以光代音,所以叫光音,是二禅三天,最上最殊胜美妙的一层天,又叫「极光净天」。 --  人又为什麽会从光音天下来? -一)地球的形成 --  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为一中劫,自「成」至「空」四个中劫合为一大劫。当世界到了坏劫的末期,有大火灾烧毁了地狱、地球和其他的星球世界及欲界诸天;烧到 的初禅天之前,下界的天人、菩萨、圣贤与因行大善的众生,性灵自然得救,早已谊到光音天上,享受快乐的天福。 --  世界经过「空」劫二十小劫之後,又轮到「成」劫之初,由光音天起金色大祥云,而降甘露豪雨;大水消退後,又现初禅以下的许多层天。洪水留在太空的物质,经大旋转,逐渐凝固,再出现太空中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圆形或椭圆形的星球,当然包括我们这个地球,及绕地球旋转的月亮,乃至最远最下地狱以上的一切世界;因大热能的旋转集中,成了许多太阳,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恒星、行星和卫星。有了太阳,因每个星球循太阳系各有它的轨道,行星绕著恒星旋转,卫星又绕著行星旋转,公转、自转,而分昼夜,因此日月周年四季,就延续下来。但是,天上与他方星球世界的时间,与我们地球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 --  这个时期,据中国古书幼学故事琼林的记载:「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如此看来,与佛说极为接近;佛经所载,亦与今日天文科学家的证实,颇多吻合,就是这样,又恢复了宇宙大自然的现象。 --  (二)光音天人来到地球 --  地球初成,地壳未能全涸,地面於是呈现一片乳色,由天上看来,地球光亮无比,光照甚远,光音天上的天众男女,有天福享尽而性轻躁的,觉得稀奇,试图探险,竟以神足飞行,先後来到地球,散布各洲,见地上有甘泉涌出,即以食指沾入口中,感到其味甚甘,美如酥蜜。就因可口,人人贪食,多食的人,渐渐身体粗重下沉,著地而行,灵妙幻化之身,渐渐形成了物质的骨肉躯体,於是失去了神足,也失去了自然天衣,不得再飞腾空中,更不能再回到天上。 --  人人本来具有的天色妙香、光明美丽、智慧庄严、天赋的灵异,亦渐消失,天眼天耳,变成了肉眼肉耳;已不能记忆宿世;因失「他心智」,别人在想什麽,亦复不知;口中亦发不出>>

问题四:佛教产生的目的是什么? 救度一切众生(包括统治者)订

建议你 常读、常看《地藏菩萨本愿经》 看后你自然会明白怎么回事的

如按《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内容做的话 对你本人也会有极大益处

浅说因果规律2009-08-05 11:12

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它和循环周期轮,生灭变化法则一起是宇宙人生的三大定律,其中循环是表现;生死是根本;因果是动力。现代学家说,如果没有因果律,整个宇宙、人类社会将是一片混乱。它也是佛教最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缘就是条件)果就是结果;是前因在条件满足时的必然结果。‘业’就是一切的身、心活动、做为。分身、口、意三个方面。报就是对‘业’的回应和反作用。即是三因业(身、口、意三方面做为)的善恶所导致的后果。故业就是因,果就是报;业报就是因缘而结的果。

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份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边;迟早总会由自己承担相应的结果。概括地说种善因得福报,种恶因得苦果。你骂人、人也会骂你,你害人、人必报复你、现在报复不了也会记住你,心里埋下恨的种子、一有机会条件必报复你。你赞誉人、人也会说你好;你对别人好、使人受益;别人感激你就对你好。正如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一样恰如其分。

佛说:“行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做人,下品十善做阿修罗;犯上十恶者落地狱,中品十恶堕俄鬼,下品十恶沦畜生”说明十善十恶是六道轮回形成的业因动力;六道轮回是十恶十善应得的结果(报应)。人生本是业报(因果)相续,“无老死也无老死尽”《心经》,不是你老死就没事了,轮回无尽;人生不过是借路走一程,借一付皮骨而己。先来后去作主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灵魂)便是因果业报的主体,它把一个人前世所做的善恶带到现世来;又把今世所做的善恶带到后世去。阿赖耶识,意藏识它包含、缢藏诸法种子;就像个仓库,储存一切前世各种信息。由上世业因到果报;再由果报到下一世的业因;生灭流转、轮回不息。人的苦乐、世运的盛衰,都是前面业因所感、所推动。所以佛说:“自作自受;共作共受《”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意思是:‘因’在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造做业因;也不会得相应结果。由此可见,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正如《涅经矫陈品》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现世间法如此;将来的出世间法也是如此。

因果规律,并不是佛陀所规定或制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宇宙人生的基本规律!佛陀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罢了。印光师说:“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见连诸佛菩萨,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况我们一般人(凡夫),不管你信与不信;都要受因果规律的支配、治栽。

因果贯通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些人看到好人受恶报;恶人得善报。便怀疑因果、怀疑佛法,这是不明因果、贯通三世;的道理。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说明了我们今生所受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前世所种业因。是自种因、自受果。而现前身、口、意三业,时时造做的业(事)因,又正是未来应受的(果)报应。前因后果,循环不断;也没有丝毫差异。经文中:“又说假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百千劫’是很遥远的时侯,‘所作业’是自己种下的远因;远在百千劫种的业因,并不会自行消失。‘因缘会遇时’是指所种之因,在合适的条件下,就会发生作用、成果。如千百年植物种子,被深埋在土里都>>

问题五:佛教是怎么来的 佛是属于汉语 佛教的东西是经历了不可计劫传承下来的 佛教史汉语说法 不同汉语的其他外国人听不懂 佛教说的是一些道理 就是这些道理已经传承了不可计劫 地藏经可供参考

如果说是印度出过来的 说释迦牟尼佛创建的 这也不完全对 毕竟是此之前是存在的 是有经书可以参考的 也不是谁单一创建的 只不过是传承而已 打个比喻吧 再次 说是比喻 对道理的逻辑比喻而言 和佛教无关 就像是 种子长植物 植物长大生种子 再说种子 中国人用汉语叫他种子 英国人对于种子发音就不得到种子的理解结果啦

问题六:何为佛?佛是怎么形成的? 40分 何为佛?

引用六祖老人家的话说,“何其自性,本来清净” 佛即本来清净自性,人人俱足,只因妄想执着,迷而不觉,(人们总被各类境界所迷惑,用自己的妄心即攀缘心来分别名相,认妄为真,自己却不知道自己本有性能,所以自身轮转生灭,其实本性不会生灭的,死的是身体,性能不生灭)

佛是怎么形成的?

上面说过了,本有的,人人俱足,不是形成的,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每天在用,却不知,如果没有这种本有性能,修行也是修不来的,修行目的是除去各种执着,恢复这个性能,就不会认妄埂真,随业流转了(业即是妄想心执着外境、一般由于贪嗔痴三毒所致,总是做一些自私、无私或者危害他人事情,所形成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业果报应,有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坏),这个得需要悟,总之不能立一物,既不能执着,当然很难做到,所以得一步一步来才行!

问题七:佛教是怎么开始的? 佛教传入我国时,或许未及时受到重视,以致未留下详尽之记录。又佛教为外来宗教,在其教团逐渐扩展之时,势必与道教,甚至儒家学派争衡,或为提高佛教之权威性而逐步上溯其东传之年代。

至于一般所承认之说法,则有三种:(一)后汉书卷七十二楚王英传、卷一一八西域传,及后汉纪卷十等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太史傅毅以为或即西方之佛,明帝遂遣使往西域求法。途中遇梵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归至洛阳,明帝建白马寺,梵僧即于此译出四十二章经。是为我国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

(二)楚王英传载,楚王英崇尚黄老与浮屠。一般公认,东汉之上层阶级多信奉儒家、黄老,及外来之佛教。楚王英封于彭城,可知由西域来华之外国沙门,其活动范围自北方长安、洛阳,已延展向南方各地。其后楚王英因故左迁丹阳泾县(位于安徽),佛教得以再向南地拓展。

(三)曹魏鱼豢所撰之魏略西戎传,引三国志魏志卷三裴松之(372~451)注,谓西汉哀帝元寿元年(2 BC),博士弟子景卢(秦景宪)从大月氏王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浮屠即佛陀之音译。是为佛教入传之最早、最可靠之记载。魏书释老志对此事件之评述则谓,我国虽已听闻佛教之说,却尚未信受其义。故可确知佛教在西汉末年已传入我国,惟尚未产生有力之影响。

问题八:佛教是怎么产生的 佛教的发展又经历哪些过程 是释迦摩尼佛悟证了宇宙的真理,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问题九:佛教中关于“人的产生”是怎么样论述的? 人是(因缘合会)而生。-----------------------------------

《增一阿含经》(节选)

比丘当知。因缘合会。乃有此身耳。

又复。比丘。

一人身中骨有三百六十。

毛孔九万九千。

脉有五百。

筋有五百。

虫八万户。

比丘当知。六入之身有如是灾变。

比丘。当念思惟。如是之患。谁作此骨。谁合此筋脉。谁造此八万户虫。

尔时。彼比丘作是念思惟。便获二果。阿那含.若阿罗汉。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问题十:佛教产生的社会原因 超过1000字的这里发不出来,又不能完全帮助您写出,这样算是作弊。只能帮助您在了解佛教的同时、为您汇集有关资料以供才参考了:空法师开示佛陀教育(多元文化社会教育):

中国的教育,在过去是儒释道的教育,儒家代表伦理道德;道家代表因果;佛法,儒、道都圆融到里头,而且更向上提升一层,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讲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佛教,这连外国,英国汤恩比博士他都讲得很清楚。中国人心量大,汉朝时候接纳异族的文化,就是说的佛教,是印度的文化传到中国来,中国人接纳,而且认真学习,佛法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汤恩比说的,融合成一体了。佛儒道基础相同的,都是在孝亲尊师,中国人非常重视。佛法的基础建立在孝亲尊师,你看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摆在头一句。所以中国人喜欢佛法有道理,它跟我们老祖宗讲的那个根是同一个根,完全随顺性德,随顺自性,所以这是好东西。中国从汉朝,两个非常明显的教育体系,儒家的教育是 在推动,宰相带头,在全国推动儒家的教育;佛陀教育是皇上他推动,他在主导。所以佛教的这些场所叫道场,都称之为寺,寺是帝王专用的。你们到北京故宫去参观,你就看到了,寺是 办事机构的名称,为什N用寺?寺是永久设立不能废除的。宰相底下用部,但是它可以有增有减,可以废除,可以增加,寺是永恒不能变动的,这是对它的尊重。皇帝下面有九个寺,佛教来了,也称为寺,就变成十个寺,由帝王主导,所以它传播比儒快。你看每个县,孔庙只有一个,可是佛的庙不晓得有多少个,皇上领头干的。历代的帝王,几乎绝大多数都是皈依佛门的,都是礼拜这些出家人为老师,称为国师。贤首是国师,清凉也是国师,皇上的老师,这重视教育。今天我们讲化解灾难治本,治本就是靠教育。宗教一定要教育,把宗教教育搞出来。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天天讲经教学,没有一天中断过,一天不止八个小时。我们是明白了、认识了佛教,这才五体投地,佩服、向往。我的老师章嘉大师劝我出家,而且教我学释迦牟尼佛,我接受了。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三十岁开始,七十九岁圆寂的,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我二十六岁学佛,三十三岁出家,出家就开始讲经教学,教佛学院,今年五十二年了。佛教是教育,不是迷信、不是宗教,这要懂得,它是教育。所以老师要我走这个路子,我很欢喜,一生教学。老师最初教我看的书,那刚刚学佛,看什N?看《释迦谱》,看《释迦方志》。老师告诉我,你要学佛,你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你要不认识他,你就会把路走错了。这个指导非常重要,他没有教我读什N经、念什N咒,没有;他教我就先看《释迦方志》、《释迦谱》,这是唐朝人写的,《大藏经》里面有。认识之後才晓得,他是人,他不是神,他不是仙人;才晓得,印度人称佛,中国人称圣人,一个意思。佛是什N?佛是觉悟的意思;圣是什N?圣是明t的意思。你看明t跟觉悟一个意思。中国人称孔子、孟子是圣人,在印度称释迦为佛陀。佛陀就是中国人讲的圣人,菩萨就是中国人讲的贤人,阿罗汉,中国人讲君子,学位的名称。这你得搞清楚,你才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你才晓得这里头一丝毫的迷信都没有。所以中国帝王聪明,如果是迷信,他怎N会接受?从外国传来的,真实智慧,给你一交流,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才接纳了。  我们今天为佛弟子,把佛教变成宗教,能对得起释迦牟尼佛吗?释迦牟尼佛的身分是职业老师,跟孔子一样,当年在世,有教无类。孔子还收一点学费,释迦牟尼佛不收学费,是义务的老师。我们讲释迦牟尼佛是什N身分?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老师,多N值得人尊敬!今天把他打入宗教、打入迷信,你说我们这些後世的弟子该不该死?从前的道场、寺院、庵堂,乾隆时代还都是普遍的教学,那是什N?学校。我>>

佛教的数字,都是用来表法的。

  108,表示求正百八三昧,而断除108种烦恼。

  54,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54个阶位。

  42,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42个阶位。

  36,为108的3分之1,其含义以小见大。

  27,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27贤位。

  21,表示十地十波罗密佛果等21位。

  18,表示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14,表示观音菩萨的14种无畏功德。

10,表示十法界或十方;

9,表示九九归真;

7,这是佛教最吉利的数字,“佛行七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1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2〈4 发菩提心品〉:「尔时会中有一大菩萨摩诃萨,名曰喜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仰白如来,而作是言:「菩萨云何知恩报恩?」

  佛告喜王菩萨:「善男子!谛听!谛听!菩萨摩诃萨知恩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CBETA, T03, no 156, p 135, b3-9)

  2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7〈9 亲近品〉:「佛告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知恩报恩,当行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至心听法;三者,思惟其义;四者,如说修行。复有四法:一者,随法不随人;二者,随义不随字;三者,随智不随识;四者,随了义经,不随不了义经。行此八法,名为知恩。复行八法,是名报恩。何等为八?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毁;四者,誉;五者,称;六者,讥;七者,苦;八者,乐。复行四事,是名知恩,亦名报恩:一者,见恶众生,心生怜愍,以修慈因缘故;二者,见苦众生,目不暂舍,起悲因缘故;三者,见师长、父母、有德之人,心情欢悦,起喜因缘故;四者,见怨家众生,心不瞋恚,修舍因缘故。」」(CBETA, T03, no 156, p 162, b20-c3)

  3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7〈9 亲近品〉:「「复次,菩萨摩诃萨知恩报恩,思惟其义,多闻逮得总持,炽然法炬。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当修施戒多闻。供养说者,不求法过及说者过,无有害心,施众生无畏,是名知恩;受人天乐,得道涅盘,是名报恩。菩萨复有四种,修于忍辱,破坏不忍,庄严菩提,摄取众生。令修忍辱,若自忍,若使他忍,远离怖畏,是名知恩。以忍辱因缘,无有瞋心,眷属不坏,不受苦恼,心无悔恨;舍是身已,受人天乐,速得涅盘乐,是名报恩。

  「善男子!菩萨复有四事,勤修精进,破坏懈怠,庄严菩提,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精进;卧安觉安,离诸烦恼;增长善法,身受安乐,是名自利。菩萨精进,不恼众生,打掷呵骂,是名利他。舍是身已,受人天乐,身得大力,获菩提道,是名大果,是名菩萨精进四事。菩萨修定,破坏乱心,庄严菩提,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禅定,现受世乐,身心寂静,是名知恩。以身心寂静,故不恼众生,是名报恩报恩。菩萨舍是身已,受清净身,安隐快乐,得大涅盘,是名菩萨禅定四事。

  「复次,菩萨知恩报恩,成就智慧,破坏无明,庄严菩提,以四摄法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修行智慧,以知法界故,受身安乐,是名自利。能发众生世间之事及出世事,是名利他。能坏烦恼智慧二障,是名大果,是名知恩,是名报恩。菩萨智慧四事不可思议。」(CBETA, T03, no 156, p 164, a18-b15)

  4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2 报恩品〉:佛言:「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沈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CBETA, T03, no 159, p 297, a12-24)

  5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2 报恩品〉:「佛告长者:「善男子等!我为五百长者先已广说,而今为汝略说少分。若善男子、善女人,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精勤修行十波罗蜜,若有所得未名报恩;若人须臾能行一善,心无所得,乃名报恩。所以者何?一切如来触无所得,乃成佛道化诸众生。若有净信善男子等,得闻是经,信解受持解说书写,以无所得三轮体空,窃为一人说四句法,除邪见心趣向菩提,是即名为报于四恩。何以故?是人当得无上菩提,展转教化无量众生令入佛道,三宝种子永不断绝。」」(CBETA, T03, no 159, p 306, a27-b9)

  6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卷-第200卷)》卷54〈15 辨大乘品〉:「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恩报恩?」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行菩萨行时,于得小恩尚不忘报,况大恩惠而当不酬!是为菩萨摩诃萨知恩报恩。」」(CBETA, T05, no 220, p 305, a13-16)

  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443〈47 示相品〉:「

  「善现当知!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是知恩者、能报恩者。善现!若有问言:『谁是知恩能报恩者?』应正答言:『佛是知恩能报恩者。』何以故?一切世间知恩、报恩无过佛故。」

  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应、正等觉知恩报恩?」

  佛言:「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乘如是乘行如是道,来至无上正等菩提,得菩提已,于一切时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摄受护持是乘、是道,常无暂废,此乘此道当知即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善现!是名如来、应、正等觉知恩报恩。

  「复次,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无不皆依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觉一切法皆无作用,以能作者无所有故。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无不皆依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觉一切法无所成办,以诸形质不可得故。善现!以诸如来、应、正等觉知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觉一切法皆无作用,无所成办,于一切时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摄受护持曾无间断,故名真实知恩报恩。」(CBETA, T07, no 220, p 232, b16-c5)

  8

《大宝积经》卷85:「复有四法知恩报恩。云何为四?一者劝诸众生趣菩提故,二者知所作业不失坏故,三者慈爱众生如己身故,四者善能修行菩萨事故。」(CBETA, T11, no 310, p 490, b4-7)

  9

《佛说宝雨经》卷6:「七者、报恩,于少分恩常不忘失,况有多恩而不念报;八者、知恩,于有恩者,必无隐讳,亦不轻贱;见彼有德,踊跃欢喜,称扬赞叹,除彼世间无惭愧者;」(CBETA, T16, no 660, p 306, c12-15)

明贤法师:为什么有人说汉传佛教缺乏发菩提心的教授?为什么禅宗认为“知一切法皆无所发,而发菩提心,才是真发菩提心”?

问:为什么禅宗认为“知一切法皆无所发,而发菩提心,才是真发菩提心”?遍观禅宗修行方式,好像并没有发菩提心的训练,禅宗是缺乏发菩提心的教授还是对发菩提心有更为特别的教授?

答:

我不同意汉传佛教缺乏菩提心教授的说法。从现有与菩提心相关的汉、藏、南三语系佛教的相关典籍中的教授来看,与藏传佛教菩提道次第体系的论典及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体系的论典相比较,从汉传佛教《宝积经》《般若经》《大乘起信论》《止观》《宗镜录》《劝发菩提心文》等论典来观察,我们可以很直接地发现,汉传佛教领域不光具足了发菩提心的教授,而且这些教授甚至要比藏传、南传佛教的菩提心教授更为高明,更为贴近真实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依有为、无为的方式来进行判断,藏传与南传佛教体系中的发菩提心训练的教授,是基于有为法的主动训练,汉传佛教领域中的发菩提心教授,则更吻合于无为法的菩提心教授。有为法的教授当然更为顺应具执凡夫的有为主动的依赖习气,但佛法是不能只是完全屈就于人情的,从这一点来看,汉传佛教领域的菩提心教授显然更加坚守根本菩提道的大原则。但这是否反过来说明汉传佛教的菩提心教授缺乏方便呢?不是。“无门为法门”的理念原则从遮遣凡夫有为执着的角度来说,其实是更加精确顺应众生根机、具备更多度生方便的菩提心教授之道。

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都有对于菩提心的具体修持方法的教授。比如藏传佛教教人念母恩德而主动地反复训练以生起菩提心,从不同角度以念母之恩的逻辑程序生起对母亲的慈心、悲心以及相关的菩提心,或以教授学人练习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而逐渐生起菩提心。这种基于有为主动训练方式的菩提心法在汉传佛教的禅宗看来好像是缺乏的。

南传佛教领域,由著名的觉音尊者著述的《清净道论》中,也有对于慈悲喜舍四种菩提心非常细致和具体的修习下手方便,先修何种心再修何种心,应对何种所缘该修不该修,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与之可以相提并论的有为练习方式,禅门似乎也是并不怎么提倡的。

那么,禅宗似乎没有上述的修习方便与锻炼办法,这是否说明就是禅宗在菩提心教授方面的欠缺呢?

答案是否定的。

历代禅宗为什么天天忽略有为训练菩提心的方式呢?主动训练菩提心生起的方法存在着以有为主动难以获证无为道果的天然危险。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本身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以最大限度依于菩提心,离菩提心最近。不同法门之间比较,此法拥有最为真实的菩提心,所以禅宗法门从来不缺乏“发菩提心”的教授,是以“知一切法皆无所发而发菩提心”,是更为总持、更为真实、更为切要的菩提心教授。

主动训练菩提心而令其逐渐生起的方法,有着严格的次第,也令修习者有一种可以依赖、循序渐进的可把捉感,以及“在正道上”的安全感。但是,这样的训练是紧依有为的主动性而展开的修行方法,是存在有为主动为因而导致有为存心之果的危险性的修行方式。由其因地的特性,果地的受用容易存在局限性,其中需要投入的更高正见把持的正见抉择成本是极高的。以有为因希望获证无为果,结果上误入有为的实有执着的危险性是极大的。

而禅宗强调的决定之趣的定解,是以佛地菩提心用果为因的抉择方向,首先就避免了执取有为作成果的危险性,所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论禅定解脱”的进修理念一旦形成,这一决定之趣便成为禅宗执行效率极高的菩提心训练道次第。此“禅定解脱”便相当于当前人们所说的菩提道的次第。只是,人们不知在此显性的菩提心有为修炼次第的背后,还存在着这种“无次第”、效率更高的实证菩提心修行次第。禅宗的菩提心训练法严格顺应其心无实体的本质性原则,不许将菩提心硬性挤入有为训练的文字框架,拒绝将对心所做的有为训练作为趣入菩提心的第一因,而是以“无为法”的相似胜义作为趣入菩提心之道的开始。

也就是说,菩提心不是完全依赖后得的,虽然烦恼不合于空性,但有为主动所导致的相续执着不允许进行进一步的人为鼓动。“借假修真”之道不是一个“将假立真”之道,在种种心识的妄相中,菩提心体上“无实体却又存在着功用”才是菩提心的本质。修行人不可通过有为训练,将“实有的妄心”立为“实有的菩提心”。凡夫都可以有资格从有为道中得解脱,趣入无为之道得受用,无为法基础上的菩提心才是本质。无为的菩提心,不见得硬要将有为的心体扭转成无为心体的这种有为主动的训练。

那么什么是禅宗所许的真正的发菩提心呢?知一切法皆无所发,而发菩提心,是真发菩提心。

《大宝积经》云:“菩提中,心不可得;心中,菩提亦不可得。离菩提,心不可得;离心,菩提亦不可得。乃至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

《般若经》云:“若菩萨知心性即是菩提,而能发起大菩提心,是名菩萨。”

《宗镜录》云,对佛经中的这些教言“若能如是信解,乃为真发菩提之者”。真发菩提心者,“于所证真如,如外无智;能发妙智,智外无如。双照双遮,不存不泯。不二而二,理智似分;二而不二,能所俱寂。则是一心菩提,万行之本。既能通达,法尔利他。运同体之大悲,岂有能所?以无得之方便,谁立自他?”

又《止观》云“发真菩提心者”:

“虽知众生如虚空,誓度如虚空之众生;虽知烦恼无所有,誓断无所有之烦恼;虽知众生数甚多,而度多多之众生;虽知烦恼无边底,而断无底之烦恼;虽知众生如、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众生;虽知烦恼如实相,而断如实相之烦恼。何者?若但拔苦因、拔苦果,此誓杂毒,故须观空。若偏观空,则不见众生可度,是名着空者,诸佛所不化。若偏见众生可度,即堕爱见大悲,非解脱道。

“今则非毒非伪,故名为真;非空边非有边,故名为正。如鸟飞空,终不住空;虽不住空,迹不可寻。虽空而度,虽度而空。是故誓与虚空共斗,故名真正发菩提心,即此意也。”

“虽知法门永寂如空,誓愿修行永寂如空;虽知菩提无所有,无所有中吾故求之;虽知法门如空无所有,誓画缋庄严虚空;虽知佛道非成所成,如虚空中种树,使得华得果;虽知法门及佛果非修非不修,而修非证非得,以无所证得而证而得,是名非伪非毒名为真,非空非见爱名为正。

“如此慈悲誓愿,与不可思议境智,非前非后,同时俱起,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无缘无念,普覆一切。任运拔苦,自然与乐。不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爱见,是名真正发菩提心义。”

可见,菩提心不是凡夫有为、分别、思议的心,而是“无实体而有作用”的真如心。《大乘起信论》在论“真如自体相”时对菩提心的心体做出了判摄。

论云:“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因此,菩提心的心体是空性的光明,菩提心的任运是“发无所发”的佛性功德的显现。

反之,如果把有为的训练作为成就菩提心的起步,则所谓的“菩提心”还存在着有为主动之因,贪嗔痴慢疑的烦恼习气就会随时裹挟其中。这样的菩提心不是清净的,即便暂时压服了烦恼,也仍是以世俗凡夫心为本质展开的训练和修行,而不是真正指向无为心体的修行。

为什么念母之恩、自他相换等训练菩提心的方法存在这样的危险性?为什么只有以无为之因,才能获证无为之果?依《般若经》所开显的“一切法如幻如化”的原则,即便是有为心,也都是如幻如化的。所以,即便将“世俗菩提心”的特点说成有为,也只是权宜的说法。凡夫执空为有,佛陀随顺凡夫说,并不代表菩提心的心体真的可能存在世俗的特性,存在有为的阶段。所以,唯有无实体而有作用的、空性的光明,才是菩提心心体真正的本质,才是佛陀关于菩提心的真实说。

因此,禅宗的确不以“有为训练菩提心生起”作为入道法门,但这并不等于禅宗缺乏菩提心的教授。禅宗以“观一切法如幻如化”“知一切法皆无所发”为真发菩提心。这一顿教门庭从来的宗旨,看似无形,实则更加本色。

《道德经》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其实,基于道次第的形式执着而对无为心体进行种种有为训练,本身已经发出了“衰弱”乃至“末法”的危险信号。而禅宗,在这个被普遍定义为“末法时代”的时节因缘下,依然传承着佛陀对于正法最直接的教授,避免因落入道次第形式的桎梏而实际走向弱势末法的局面,以一以贯之的无为实证,彰显着大乘菩提道无尽的大悲风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0359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6
下一篇2024-01-16

随机推荐

  • 美颜玉妆护肤品怎么样

    美颜玉妆护肤品好。根据查询相关公开资料显示,它们拥有优质的配方,有效滋养肌肤,提升肌肤的弹性和光泽,有助于改善肌肤的状态,使肌肤更加紧致,使肌肤更加水润。此外,它们还能有效抗衰老,抗氧化,修复受损肌肤,延缓肌肤衰老。玉姿颜七件套的顺序是洗面

    2024-04-15
    1029500
  • 精华素和精华乳,精华液,精华露有何区别

    精华素、精华乳、精华液以及精华露是护肤品中常见的术语,它们在功能和使用方法上存在一些区别。精华素是一种高浓度的护肤产品,它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维生素C、透明质酸等,能够深层滋养皮肤,并提供额外的营养。通常,精华素具有较轻薄的质地,容易被皮肤

    2024-04-15
    46500
  • 欧莱雅复颜精华露使用方法 欧莱雅复颜精华露怎么用

    1、欧莱雅积雪草微精华露有两种使用方法,一种是作为精华使用,一种是用来湿敷。 2、当做精华使用时,先在手心中倒入适量精华露,然后分别点涂在额头、脸颊、鼻子等部位,将精华露均匀的涂抹开后,再由内向外、由下向上轻轻按摩面部。 3、湿敷时需要先清

    2024-04-15
    46300
  • 最好用的平价美白精华 美白淡斑精华推荐

    在改善皮肤色调上,美白精华是不能缺席的。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美白精华,而且这多年也总结出一些经验。我整理出了五款价格亲民,效果很好的美白精华淡斑产品,款款都是实力派,效果不比大牌差!1、自然堂凝时小紫瓶精华液参考价格:115元这款精华

    2024-04-15
    26500
  • 乳液和精华露先擦哪个

    先擦精华露。先用精华露再用乳液,因为精华露的质地更轻盈,吸收更快针对性功能更适合前期使用,它需要在洁面以及化妆水后用,而乳液的质地比前者要稍黏和油一点,且功能通常为保水,所以它在护发的靠后的时候用,通常的护肤品使用的顺序是洗面奶、化妆水、精

    2024-04-15
    39600
  • 美白身体乳排名第一名

    美白身体乳排名第一是妮维雅身体乳。妮维雅是一家德国大型性护肤品和身体护理品品牌,也是一家致力于护肤品研发和销售的跨国企业,成立于1911年,总部位于上海。该公司旗下品牌妮维雅在市场上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美白身体乳排名第一名,其品牌形

    2024-04-15
    28800
  • 最温和的洗面奶有哪些

    1、迪蕾氨基酸洁面泡泡 100ml线下销量第一洗颜专科洁面泡泡配方极度温和,采用目前最温和的日本进口氨基酸成分。不含皂基,不含表面活性剂,pH值接近人体的弱酸性,一挤出来就是绵密的泡泡,能清洁毛孔深处的污垢,脸上粗大的毛孔也变得细致,用完一

    2024-04-15
    285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