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积经的《大宝积经》注释

宝积经的《大宝积经》注释,第1张

1、梵名 Mahāratnakūṭasūtra。凡一二〇卷。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之诸译经家用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称为“新译”,本经即为新旧译之合编本。全经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法门,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之主题,例如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主要论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宣说弥陀净土之信仰;另如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会等则阐扬密教之各种重要教义。此外,本经各会所属部类亦极纷杂,如第十四会“佛说入胎藏会”属于小乘部,第一“三律仪会”、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属于律部,第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属于般若部,第四十七会“宝髻菩萨会”属于大集部。故可说全经每一会虽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体而言,则缺乏一贯之系统。又于菩提流志所译二十六会中,有十一会二十二卷为初次翻译者,其余十五会则属重译部分。本经之异译本极多,兹为便于比较,特将四十九会名称、卷数、译者(新译即指菩提流志)列表如次:(见参考资料)

除上举四十九会外,另有下列之异译本。又下表会数栏内之数字,乃相当于大宝积经内容之会数。:(见参考资料)

本经之梵本,今仅存部分断简残片。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等载,玄奘自印度归返时,曾带回本经之梵本,玄奘译完大般若经六百卷后,诸方名德又敦请玄奘再译本经,然其时玄奘已精力殆尽而预知寂期不远,遂舍却所请。而玄奘所带回之梵本,今已不存。另据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第十三章、第二十章等所载,本经之梵文原本,与华严、大集、般若等经相同,均有十万颂之多,后因辗转传译而仅余今之四十九会一二○卷。本经另有西藏译本,题为‘大宝积法门十万章’(藏Dkon-mchog brtsegs-pa chen-poh!i chos-kyi-rnam-gran%s leh!u ston%-phrag-brgya-pa ),亦有四十九会,然西藏译本原为各会单独传译,且缺少其中若干会,后乃自汉译本补充数会,并仿其四十九会之制而集成者。本经各会之注疏极多,北魏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论四卷(安慧着)为第四十三会之释论,同为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释为第四十一会之注释,潜真之大宝积经疏三卷为第十五会(不空译本)之注释,康僧会之大宝积经子注为第十九会(安玄译本)之注释,此外,第五会、第四十八会之注疏甚多。[开元释教录卷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阅藏知津卷二、卷三、西藏译大宝积经の研究(樱部文镜,大谷学报第十一之三)]

FROM 佛光大辞典

2、(经名)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前后诸师译一会或译数会而别行之。唐菩提流志新译三十六会三十九卷,取旧来诸师所译二十三会八十一卷合之,以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为全本。宝积者法宝之集积也,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为宝,无量法门摄在此中故谓之积。宝积经论一曰:‘大乘法宝中,一切诸法差别义摄取故。所有大乘法中诸法差别者,彼尽摄取义故名曰宝积。’

FROM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3、《大宝积经》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一二〇卷。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几行,感觉气力衰竭而辍笔。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年,于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的丛书体裁,尽量勘同从前译过的另本编入大部,遇到旧本文义不全或旧无译本的,才出新译。因此全经四十九会,几乎一半用了旧本,只二十六会新译,其中还多数是参酌旧本重出,纯粹的初译本只十一会而已。

《宝积》这样四十九会的大丛书,是后来发展而成的。最初出现的是里面最原始的一种,中国前后译过四次,开始是支娄迦谶译的,名叫《佛遗日摩尼宝经》(佛遗日,即毗佛略,意为方广;摩尼为如意珠),次晋录失译名《摩诃衍宝严经》,又姚秦失译名《大宝积经》,或名《迦叶品》(后由单卷编入大部四十九会中第四十三会,因大部也有〈迦叶品〉,遂改名〈普明会〉),最后译的名《迦叶问正法经》。四个译本名称不同,都是小本《宝积》的异译,原经叫什么名字已不清楚。

小本《宝积》是继《般若》之后出现的大乘经类之一,其内容较《般若》更为丰富。不过基本理论仍出于《般若》。全部分为十六门,都是属于大乘教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谈到了大乘出家,即戒律的问题,谈到定慧学,以大乘和小乘相比较指出其优劣。更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大乘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本正观’,说大乘应该用般若去观察一切。菩萨乘就是提倡般若,所以《宝积》的根本正观来自般若。具有智慧,就掌握得到判别正与不正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理论超出了单纯的空观,提出所谓‘中道’来。‘空观’原对‘实有’而言,‘实有’固然不对,若定以空为实在的‘空’,也不对,离去‘空观’、‘实有’的两边,他们主张‘中道’。‘中道’原在部派佛学时期也偶尔谈到,现在大乘把它扩大,而且固定在‘正观’方面运用,这就是从小品《宝积》开始的一个重要思想。小品《宝积》还特别指出,‘有见’很坏,但‘有见’走向极端,即使大如须弥山,也还有办法破除,如果着了‘空见’那就不可救药了。可见,《宝积》的思想比‘空观’进了一步,它破空破有,提倡‘中道正观’。

《胜鬘夫人会》是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的异译,编入大部第四十八会。内容主要讲‘佛性’,特别以‘如来藏’为主题。全经结构分十四门,即有十四义。说法基本上与《大涅槃经》的后分一致,但着重结合心的法性讲的。心的法性即心的本质,心以‘清净’为本质,就是‘自性清净心’。《胜鬘经》又提到如来藏即自性清净心,把佛性扩展到心性,如来藏厌苦欣灭而为出世正因,尤属内学大本之谈,乃对于人性的理解以及人生转依根据的说明。把‘如来藏’联系于对‘自性清净心’的理解力方面,即‘空性智’。空性智对心的理解有两个方面︰

(1)从自性清净心讲,一切众生皆有此心,但现时不能觉察,乃因烦恼障蔽,即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与客尘是同时并存的,但两者性质不同,又是分离的,即所谓‘与客尘俱,而性相离’。何以知其相离?是空性智的理解,‘由智而见其不实’,从而把客尘断掉,如来藏就具有空的意义,即‘空如来藏’。

(2)如来藏可以成佛,可以使之具有佛的各种功德,尽管现在未发现功德,但功德的基础存在。藏与功德的关系,被看作‘不俱与不离’,现在虽尚未实现佛的功德,但如来藏里早已摄藏了实现它的基础,如幼儿已具备有成年人基础,总有成长为成年人的一天。从智慧看来,它也是圆满无欠缺的。这样又具有不空的意义,即‘不空如来藏’。

《胜鬘经》共讲了十四义,还有其他一些重要说法,如三乘归于一乘,暗示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在内)都可以成佛。四谛归于灭谛,可以看出四谛有有作、无作两方面的意义。

《菩萨藏经》二十卷,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译出,编入大部第十二会。它是菩萨藏理论新的发展,对于大乘全体又有所组织的一部书。菩萨藏的理论根据就是法门,此经对大乘的重要法门都提到了,因此,对了解这一时期的学说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玄奘是传播这一学说系统的瑜伽行派的人,对此学说原委了解得很清楚,所以非常重视它,归国后最先翻译的就是此经。它讲大乘菩萨道的组织,以‘四无量’、‘六度’、‘四摄’为纲,把有关法门统摄在这三类里。首先提出‘四无量’来,是与外道说法相照应而内容却不相同,剔除了婆罗门所说以梵天为解脱目标,修行结果与梵天共住的理想。他们修行的手段之一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大乘认为这还是贪欲的低级要求,因而主张四无量是无染心的。此经继承龙树吸取和利用外道所说的四无量这一方法,把四无量列在六度之先,以四摄为六度的推广,构成了以六度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它把以前及当时的一切说法加以简别,最后把重点放在‘智度’上。这从经的最后带有结论性的颂文‘于业应知业,于报应知报,无业亦无报,是安隐涅盘。诸有为皆苦,于中无有智,是故智生已,有为皆解脱’里也表示出来了。此经不但把智慧放在首位,而且讲到如何才能构成智慧;需有十善巧︰蕴、界、处、谛、四无碍、四依趣、资粮、三十七道品、缘起、一切法(包括有为、无为)。应对十个方面有正确的认识,就是善巧。

此经对《大涅槃经》、《胜鬘经》所提到的问题也涉及到了,但无所偏重,而是包罗各个方面。如讲‘界’善巧时,不用‘佛性’而用‘我界’解释,说‘我界’就是‘法界’,也就是‘法性’的意思,实际上与《涅槃经》、《胜鬘经》一样。讲‘谛’善巧提到四谛归于灭谛,与小乘讲四谛以苦谛为中心相反。关于谛,平常只讲胜义谛和世俗谛,此经加一个相谛为三谛。相谛是无相,把一切归于无相。通常讲胜义谛只讲一切法自性空,此经认为这样讲空还不够,应以无相为基础,建立一切相。无相与一切相,非一非异。诸法不一,归为无相。异中见一,无相非相,乃是一切相之共相。这种说法对后来的有关说法很有影响。在讲四谛时,一方面肯定了可用五蕴解释,即五取蕴是苦,因而有苦集灭道。另一方面也可从能取所取来解释,由于能取所取的执着,也会形成苦。这是针对有部把六根看成内能取,六尘看成外所取,而此经认为这种执着就属苦谛。此外,还提到涅盘与生死是无区别的,成就瑜伽师地得方便慧的等等,可见与后来的瑜伽行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因此,它对大乘学说讲得很全面,很扼要,可以看成大乘思想的重新组织。玄奘虽然首先译出它,是重视它的一个表示,可惜他并没有说明此经对大乘学说有这样多的发挥。

《大宝积经》内有重大义理的几会,特别是小本《宝积》为大本《宝积》之先河,要义如上。以下即依次略述其余各会的大概。

第一〈三律仪会〉,三卷。唐·菩提流志新译,与旧译《大方广三戒经》同本。佛因大迦叶问,而说菩萨种种应作、不应作的三法。

第二〈无边庄严会〉,四卷,新译。佛为无边庄严菩萨说一切法自性无性,不可以相表示;然是一切诸法本性,非由染净之所建立,无住无起,本性清净。菩萨如实解了无明诸有为法,悟智见等无为法,入清净法门,获遍持光明智慧,圆满所有不思议善根等愿。

第三〈密迹金刚力士会〉,七卷,西晋·竺法护译。密迹金刚力士说如来身口意三秘密真实之法。目连欲穷佛声边际,过西方九十九恒河沙佛土终不能得,其音常近不远。应持菩萨过上方百亿恒河沙佛土,欲见佛顶相亦不能见。

第四〈净居天子会〉,二卷,西晋·竺法护译,旧名《菩萨说梦经》。净居天子问菩萨所行相貌摄受诸法,佛言梦中见相一百八事,应随梦境进修,净除业障。

第五〈无量寿如来会〉,二卷,新译,与旧《无量清净平等觉》、《大阿弥陀》、《无量寿经》等同本。佛说阿弥陀佛因地愿力,极乐国土种种清净庄严,劝人往生。

第六〈不动如来会〉,二卷,新译。与旧本《阿閦佛国经》同本。佛说妙喜世界种种胜妙,不动佛行愿功德,劝人往生。

第七〈被甲庄严会〉,五卷,新译。佛为无边慧菩萨说菩萨被大甲胄,乘于大乘,行于大道,为诸众生作大利益。

第八〈法界体性无分别会〉,二卷,梁·曼陀罗仙译,与罗什译《法界体性经》同本。文殊师利说一切法皆法界体性,是污染者法界体性,若知污染是法界体性是名白净。然第一义无有污染,若污染法若白净法,名佛出世。佛出世者,诸法无生,是无生法,都无生死,亦无涅槃。又广说菩提之相,菩萨闻已,能于诸法体性无所分别,即名为佛。

第九〈大乘十法会〉,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与梁译《大乘十法经》同本。十法者︰(1)信成就,(2)行成就,(3)性成就,(4)乐菩提心,(5)乐法,(6)观正法行,(7)行法慎法,(8)舍慢大慢,(9)善解如来秘密之教,(10)心不希求二乘。

第十〈文殊师利普门会〉,一卷,新译。与旧《普门品经》等同本。佛说色、声、香、味、触、人、天、善、恶等法,了知其性空,本自无生起,皆悉寂静,是名诸三昧普入不思议法门。

第十一〈出现光明会〉,五卷,新译。佛答月光童子问,说如来因地善根资粮圆满,成就相好光明等法门。

第十二〈菩萨藏会〉,内容见上文有关《菩萨藏经》之说明。

第十三〈佛为阿难说人处胎会〉,一卷,新译,与旧译《胞胎经》同本。佛说人受生入胎种种事。

第十四〈佛说入胎藏会〉,二卷,唐·义净译。佛说种种方便,化难陀离欲出家事。

第十五〈文殊师利授记会〉,三卷,唐·实叉难陀译,与《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同本。佛说文殊师利于往昔雷音佛所初发菩提之心,过不可思议微尘数劫行菩萨道,劝教十方无量无边如来,然后作佛名为普见,刹土功德庄严,极乐世界非所比量。

第十六〈菩萨见实会〉,十六卷,高齐·那连提黎耶舍译。佛成道已,还迦毗罗城,为净饭王说六界差别法门。

第十七〈富楼那会〉,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旧译名《菩萨藏经》,亦与《大悲心经》同本。佛为富楼那说菩萨藏。

第十八〈护国菩萨会〉,二卷,隋·阇那崛多译。佛为护国比丘说菩萨清净无畏,喜舍调伏等四十八法。

第十九〈郁伽长者会〉,一卷,曹魏·康僧铠译,与《法镜经》及《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同本。佛为郁伽长者说在家种种过患功德及出家菩萨修行功德之法。

第二十〈无尽伏藏会〉,二卷,新译。佛说菩萨有贪行、嗔行、痴行等分行,说法等五伏藏,成就殊胜功德,速证菩提。

第二十一〈授幻师跋陀罗记会〉,一卷,新译,与旧译《幻士仁贤经》同本。王舍城幻师变幻供养验试如来,不知如来现证诸法如幻,悔悟发心而得授记。

第二十二〈大神变会〉,二卷,新译。如来有大神变,说法教诫,答商主天子问,说云何名无生,云何名无生忍。

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二卷,元魏·月婆首那译。佛为迦叶说出家比丘妄言得果,贪著名利等种种罪相。

第二十四〈优波离会〉,一卷,新译,与旧译《决定毗尼经》同本。优波离问佛戒律轻重开遮,文殊师利言一切诸法毕竟寂灭,心寂灭故名究竟毗尼,乃至是名法界究竟毗尼,诸佛世尊依此成道。若善男子于是法中不善观察,则为远离如来净戒。

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二卷,新译,与旧译《发觉净心经》同本。佛说初业菩萨既出家已,应离乐着、利养、愦闹、俗言、睡眠、众务、戏论等过失,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第二十六〈善臂菩萨会〉,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佛为善臂菩萨说菩萨当具足六波罗蜜法。

第二十七〈善顺菩萨会〉,一卷,新译,与旧译《须赖经》同本。舍卫城有菩萨名善顺,方便度人,示现极贫,佛为说法,授以佛记。

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一卷,新译。佛为舍卫城勇猛授等五百长者,说应观身四十四种过患,厌离身命妻子、舍宅衣服、车乘香鬘、一切乐具,速能成就六波罗蜜,疾得无上菩提。

第二十九〈优陀延王会〉,一卷,新译,与旧译《优填王经》同本。优陀延王因第二夫人诬陷,对第一夫人及如来圣众发起嗔恚,悟后忏悔。佛为说先知丈夫过患,然后多种观察女色欲染过患。

第三十〈妙慧童女会〉,一卷,新译,与旧译《须摩提经》及先译《妙慧童女经》同本。长者女妙慧问佛︰云何得端正身? 乃至临终诸佛现前等境,佛为说于恶友所不起嗔心等四十行。

第三十一〈恒河上优婆夷会〉,一卷,新译。佛与恒河上优婆夷问答,说一切法如幻化,如虚空,心尚不可得,何况心所生法,一切法皆无所得,名真修梵行。

第三十二〈无畏德菩萨会〉,一卷,与《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等同本。阿阇世王女无畏德,见声闻不起迎问礼,为王广说二乘与大菩萨人种种差别,与舍利弗等问答妙法。

第三十三〈无垢施菩萨应辩会〉,一卷,与《离垢施女经》及《得无垢女经》同本。波斯匿王女与声闻迦叶、舍利弗等,及菩萨文殊、观音等,问答法要。

第三十四〈功德宝花敷菩萨会〉,一卷,新译。佛因问,为说持诵十方现在佛名所得殊胜功德。

第三十五〈善德天子会〉,一卷,与先译《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同本。文殊演说诸佛不思议甚深境界。

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会〉,四卷,与《如幻三昧经》及《圣善住意》等同本。文殊与善住意,于佛前问答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诤、不进不怠、不禅不乱、不智不愚、无凡夫无佛、不因缘不无缘等甚深法。

第三十七〈阿阇世王子会〉,半卷,与旧译《太子刷护》、《太子和休》二经同本。王太子问佛︰何因缘得端正莲华化生、知宿命、生天上、得六神通等?佛随问演说。

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二卷半,东晋·竺难提译,与《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等同本。佛因智胜菩萨问,说诸菩萨依回向,随喜,以一抟食给施一切众生,一香一华供养十方佛等善权方便法门。

第三十九〈贤护长者会〉,二卷,原名《移识经》,隋·阇那崛多译。贤护问佛,众生有识如宝在箧,不显不知,身谢识迁,如梦迁化,受种种身,往来苦乐等事。

第四十〈净信童女会〉,一卷,新译,波斯匿王女问菩萨正修行法、得坚固力、安住生死、成熟众生、六度、四无量等。

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一卷。本名《弥勒菩萨所问经》,与《大乘方等要慧经》同本。佛说菩萨成就深心等八法,于胜进法中不退不转,速成菩提。

第四十二〈弥勒菩萨所问经〉,半卷,与旧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等同本。佛说弥勒以善权方便安乐行,昼夜六时礼佛忏悔,劝请诸佛,愿于来世人民无垢秽奉行十善时成佛。释迦以身命布施,勇猛精进,愿于五浊恶世成佛度生。

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

第四十四〈宝梁聚会〉,二卷,北凉·释道龑译。佛说沙门善恶垢净,梵行非梵行种种事相。

第四十五〈无尽慧菩萨会〉,半卷,新译。佛说十波罗蜜及入十地先相等法(与华严部《庄严菩提心经》同)。

第四十六〈文殊师利说般若会〉,一卷半,萧梁·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及一行三昧法。

第四十七〈宝髻菩萨会〉,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萨净行等。

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内容见上文有关〈胜鬘夫人会)之说明。

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一卷,新译。佛为广博仙人说三十三垢染布施不得果报及说种种上施、生死转识、诸天欲乐衰相等事。

关于《宝积经》的注释,《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有释文与经配合,但不牒经文。对勘四译,唯晋译结构比较相近,可以对读。元魏·菩提流支译有释论一种,名《大宝积经论》,凡四卷,不详作者,译文也错乱拙劣。西藏藏经中同有此本,题安慧作,考其体例,是依《瑜伽》配合经文,详为之解,家法井然,或者真是安慧之作。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有释论五卷,名《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元魏·菩提流支译。第四十七〈宝髻菩萨会〉有释论《宝髻菩萨四法经论优波提舍》一卷,天亲菩萨造,元魏·毗目智仙译,也都可资参研。(李安)

◎附︰长尾雅人著·许明银译《印度佛教史述要》第六章(摘录)

《宝积经·迦叶品》

(前略)《宝积经》(Ratnakūṭa)也同样地称赞菩萨,而讨厌职业性的小乘比丘。

此经典也许比《般若经》与《金刚经》还要晚出,不过,仍旧是相当古老的大乘经典。汉译大藏经内有为数一二〇卷的大部头经典《大宝积经》。其实,它是集合四十九部独立的经典而成的。其中,第四十三号的〈迦叶品〉(Kaśyapa-parivarta,后改名为〈普明菩萨会〉),即等于此处所译出者。编集四十九部经典成现在之形态的是在七世纪的唐代,且四十九部经典当中也搀杂着旧经典与新经典。有名的《大无量寿经》是排在第五号,《胜鬘经》则列在第四十八号。

〈迦叶品〉在这四十九经当中属于最古老层次,且《宝积经》的平常称呼原先是指此〈迦叶品〉(《宝积经》一名,在印度古代诸学者之间很著名,它常被引用于论书之中;且从其引用全是〈迦叶品〉内之文章,可得知此一事实)。相当于此〈迦叶品〉的部分,汉译方面译了四次。此外,现在还有梵文本及西藏语译本。最初的汉译本乃属于二世纪后半期的后汉时代。将此与其他的汉译本、梵文本与西藏语译本作比较,可知经文是逐渐增加扩大的。在每一节上相同的内容有很多是以诗颂的形态反覆着,而旧的汉译则缺少此诗颂部分。这里是依照梵文本,节译最有趣之处。

全体的旨趣是在对照大乘菩萨的优秀性,以及小乘比丘修行的偏狭态度。前半部从各种角度来宣说菩萨是什么。特别是第二十九节以下,以丰富的比喻来说明菩萨德,若将它视做一文学来看时也是很有趣的。此一比喻一直持续到第九十七节,而第五十二节以下则是本经的核心,是说明‘中道’的。如此具体说明中道的经典并不太多。此部分常为其他论书所引用。第九十八节以下的‘心之观察’也很重要,于此也详细地考察了‘种姓’──‘佛性’。

从第一二一节起,开始批判职业性的‘出家人’、‘比丘’与‘沙门’。至于‘四种破戒比丘’在任何一世都有。特别有趣的是结束此说法时,有五百位比丘离席而去。彼等不懂此经典之意趣,且不信受。此一情形使我们想起《法华经》〈方便品)有五千位增上慢的比丘,离开佛陀说法处而去的情景。《法华经》载佛陀任由彼等离去,而此〈迦叶品〉言,佛化作二比丘向此五百比丘说法。

[参考资料] 印顺《宝积经讲记》;《宝积部经典》(《大乘佛典》{9},中央公论社);樱部文镜《西藏译大宝积经の研究》;月轮贤隆《古本大宝积经について》;A K Warder《印度佛教史》;Winternitz《印度文献史》。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善哉,无量寿经,佛教经典。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好像没有鸠摩罗什的翻译本。

净土三经之一。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此经前后有十二译,存五译、失七译,会集、节略本四本。经中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堪等内容。

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净土五经一论》中的《无量寿经》版本,为印光大师勘定的曹魏时期康僧铠主持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

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东汉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4卷;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2卷;唐菩提流支译《无量寿如来会》(即《大宝积经》第五会)2卷;北宋法贤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3卷。有经录记载而现已缺本的有:东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2卷;魏帛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2卷;西晋竺法护译《无量寿经》2卷;东晋竺法力译《无量寿至尊等正觉经》1卷;南朝宋佛陀跋陀罗译《新无量寿经》2卷,宝云译《新无量寿经》2卷,昙摩蜜多译《新无量寿经》2卷。《开元释教录》卷十四称:“此经前后经十一译,四本在藏、七本缺。”加上后出的法贤译本,即所谓五存七缺的十二种译本。但后人对此存疑颇多,认为是误将一经分属多位译者所致。因此,有人认为此经前后仅五译,最多不过七译,其他纯系经录之误题。此经另有胜友、施戒与智军合译的藏文本,收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中。

此经梵本和各种译本内容大体相同,仅文字互有出入,如序分中来会的听众,康僧铠、支谦、菩提流支三译本有大比丘众12000人,支娄迦谶译本作大弟子众1250人、比丘尼500人、清信士7000人、清信女500人,法贤与藏译及梵本作32000人;康僧铠译本列菩萨众17名,菩提流支列13名,藏译和梵本仅列慈氏(弥勒),其他三译未列。又如正宗分、流通分中的某些段落,各本也都稍有出入。因而近世学者疑此经梵本原有数种异本。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于1933年勘定《佛说无量寿经》(康僧铠译本)为标准版本。

此经叙述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大比丘众12000人及普贤、慈氏等诸大菩萨说法,谓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发四十八大愿,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经漫长时期,积无量德行,在十劫前成佛,号“无量寿佛”。光明寿命最尊第一。其国土谓安乐净土,无量功德庄严,国中声闻、菩萨无数,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均以七宝严饰,百味饮食随意而至,自然演出万种伎乐,皆是法音。其国人等智慧高明,颜貌端庄,但受诸乐,无有众苦,皆能趋向佛之正道。至于往生者有上辈、中辈、下辈之分。彼国菩萨都得到一生补处(即隔一生而成佛),以观世音、大势至为上首。最后释迦牟尼劝弥勒及诸天人等,备勤精进,不存怀疑,信心回向,便能在彼国七宝华中化生,等等。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参考网站::无量寿经。

字数超出知道最大限制,《佛说无量寿经》全文请移步查询,谢谢。

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06354htm

大宝二宝和谐相处句子如下:

1、大宝一直希望有个弟弟妹妹,现在这个梦想成真了呢。

2、再次开奖,家里又多了个小棉袄,感恩一切,希望宝宝平安健康。

3、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变成一家四口了,幸福到永远。

4、二宝来啦,为国家再添人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我又多了个软肋,欢迎二宝来到这个世界,爸爸妈妈都爱你。

6、从此以后,不仅仅有铠甲,还有软肋,凑成一个好字,二宝出生了,会越来越好。

7、迎接二公主,祝愿二公主越长越漂亮,越长越可爱。

8、第二波敌军已经到达战场,收获了小骑士一个。

9、终于和二宝见面了,有些小激动,从此我护你一生,希望你健康快乐的长大。

拓展:

1好朋友的二宝今天出生了,好友发来大宝摸小宝的视频,可把我家小鱼羡慕坏了,在那反复翻看,嘴里还不停地说着:想想好幸福哦。

2恭喜善信母子平安健康幸福!

3嗨,丫头别怕,这辈子爸爸会永远保护你。

4二胎政策好,我要生二宝,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一个嫁人,一个养老。

5大宝来到医院看我已下病床走动,说妈妈已经好了,奶奶叫她回家时,她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们回家,我说我还得过几天,然后她懂事的摇摇小手说再见,懂事的让人心疼,妈妈生二宝就是让你们作伴的,以后我照顾二宝的时候一定多挤时间陪你让你的爱不会缺失。

6八斤六两大胖娃,开始攒钱娶媳妇!

7家中又添新丁,母子平安!

8我家小帅哥终于出生啦~母子平安~

9终于顺利卸货,感谢亲朋好友的关心。

10我家二宝出生了第一天和第二天。是个磨人的小家伙。

常精进菩萨,又名常应时菩萨,以修行精进波罗蜜为最胜,虽证至等觉菩萨圣果,因众生常有诸苦,发愿于无量劫中昼夜恒时济拔一切众生,精进至极,永无退堕。

据《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记载,菩萨妙冠,发垂两耳,身色柔白,左手摩膝,右持宝珠,跏趺而坐,光如炽虹,宝莲以为座,安住月轮殿,以无边广大之心,开净法门,饶益有情,入佛智海。

精进至极无退转,自利利他入佛海

《阿弥陀经疏钞》释「常精进菩萨」之名号有二义,一者,「见法性常住、行无作正勤故」;二者,「此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乃精进之至极也。」

菩萨因常时精进而能自利利他。在自利方面,菩萨常时勤策于己,令未生善增长,已生善保持,未生恶预防,已生恶速灭。事实上,菩萨已现见万法实相,故一念不生,行真精进,以不修善而修,以不去恶而去。

《阿弥陀经疏钞》云:「一是自利,未生善增长,已生善保持;未生恶预防,已生恶速灭。而言见性无作,则了知法性本非善非恶,虽云修善,不修而修;虽云去恶,不去而去。所谓一念不生,是真精进故。」

常精进菩萨常时利益一切难度能度之众生。虽然能于短时间内利益众多易度化的众生,已是殊胜善行,犹未足为难;能常时利益一切难可度化之众生,无有一念弃舍之心,才是常精进之菩萨行。《阿弥陀经疏钞》云:「二是利他,为多众生,犹未为难;今曰为一众生,少时为一众生,犹未为难;今曰无量劫、多劫而易可化度,亦未为难;今曰犹不受化而不弃舍,不弃舍犹未为难;今曰无一念弃舍,如是精进,更无退堕,故名曰常。」

常精进菩萨为摄受一切有情,不顾身命,发勤精进,如理修学,绝诸杂染,因见法性常住,成无作正勤,虽精进而无精进之相。

《大宝积经》云:「是菩萨不唯自为证涅槃故发勤精进,然为摄受一切有情,具足成就不退正勤,不顾所重身命,无恐无怖,无惊无畏,不怯不退,如理修学,于杂染法终不随顺,于诸所行终无退转,只以见法性常住,成无作正勤,虽精进而无精进相也。」

此外,《阿弥陀经》记载,佛说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法门时,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乾陀诃提菩萨与常精进菩萨同于此集会,四位大士皆是等觉菩萨,共同发愿求生净土。《阿弥陀经注》:「常精进菩萨,精则不麤,进则不退,恒常如此。故能以净土之法,自度而度人也。」对此,蕅益大师《净土十要》云:「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能速疾圆满菩提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法华经》被称为诸经之王,其教法微妙无上,如莲花般纯洁芬芳,广演权实法门,弘扬三乘归一,发明众生心地,标月直指佛道。在诸经中,是宣扬精进修行精神篇幅最长、最为有力的经典。其中,常精进菩萨是精进波罗蜜的典范。

在《法华经》第十九《法师功德品》中,世尊特别为常精进菩萨说法,开显六根清净功德。由于行五师之妙行,获六千之胜德,非极致之精进而不可证,以常精进菩萨名行双符,因此特对常精进菩萨宣说此法。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法华统略》卷下释云,佛告常精进菩萨有二义,一是令菩萨懃遮凡夫、二乘有所得心,不令入;二为懃习无所得中道观。具此二懃,得六根净。

常精进菩萨还曾为文殊师利菩萨宣说为集一切福德三昧所应勤修之法门,宁舍身命不退菩提,无所观作不著身命,起大慈心广利众生,修大舍心绝诸妄想,怨亲平等无所侵害,牢强精进集菩提因。

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常精进

大乘六度有精进度,常精进菩萨是难得的直接以六度之名而命名的菩萨,其意义甚为殊特。

佛经中言,人身难得,犹如优昙华之绽放;佛法难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然而众生却常为愚痴所缚而不觉众苦缠身,如不能把握修行因缘,将难有解脱之期,当来追悔莫及。如《大宝积经》中所言「愚痴放逸人,焉觉苦不断?汝等当速求,见佛闻正法,若圣涅槃已,虽悔难可追。魔网深可怖,汝等为放逸,既被覉罗已,宁有解脱期?」

懈怠者为烦恼所缠而感苦无量,造作不善而轮回生死。五蕴之身不久散坏。懈怠之心,烧诸功德,譬如毒食,初虽香美,久则杀人。智者当勇猛精进,勤求解脱,因《华严经》云:「懈怠者不能解深方便海,精进力成就,能净佛世界。」

精进能对治懈怠,是成办善法及菩提之因。《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十三云:「若为对治懈怠过失所缘,即起精进成办如来胜力心住。」《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三十七中,佛告阿难:「精进能生菩提,若我弟子具足精进身者,能舍不善法,修行善法。」

毗尼中教诫:「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菩萨地持经》卷二阐明精进四事能成就一切功德:「云何精进四事,一者精进对治懈怠,二者成菩提具,三者依勤精进,同利摄取,是名自摄,精勤修善,不以身口恐怖众生,众生见已亦乐精进,是名摄他,四者以是因缘,于未来世能成大人奇特功业,是名精进四功德力,无余无上。」

菩萨应离于一切放逸懈怠,以大精进摄益一切懈怠懒惰,度一切有情出离苦难。《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五云:「以常不懈怠,方便护世间,众生得安乐,无有苦恼者。」《佛本行集经卷第六》:「精进度,是法明门,悉得一切诸善法,教化懈怠诸众生故。」

月称菩萨《入中论》云:「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常精进。」此是常精进菩萨愿行的切要写照。

精进性无罪,安身乃核心

佛弟子都知道精进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努力才是「精进」?

精进,是凡夫砥砺生死宿业、断恶修善,培养福慧二种菩提道资粮的必经过程,也是转浊世为净土、成就佛道的必要条件,被列为小乘有部七十五法之一、大乘百法之一和菩萨道六波罗蜜之一,贯穿于凡夫整个修行过程的始终。

《阿含》的教诫中,四正勤的修持可谓是精进的核心,而大乘佛法则将「精进」作为六度之一。

在六度中,精进度最为特殊,如果将前六地的菩萨进行横向比较,相对其他五地菩萨而言,四地的精进承上启下,是管带其余诸地趣证菩提果的关键力量。与其他几度想必,精进是菩提道上的枢纽,是由福德资粮转变成为智慧资粮的一个核心转捩点。

在六度中,精进度最能圆满其他一切度。在戒、定、慧基本三学中,精进能导福德资粮为智慧资粮,殊胜清凉,慧学增上。

在大乘佛法的六度万行中,布施的能舍、持戒的无热恼、忍辱的不恚、静虑的能摄、般若的无著,都只有具足精进力才能成办。多大程度上需要六度,就多大程度上需要精进;六度有多少正理,精进就有多少正理。故《宗镜录》卷八十七云:「精进波罗蜜多,二资粮摄,何以故。若为智慧而行精进。是智慧资粮。若为福德而行精进。是福德资粮。」

就像「能舍」是布施的指标,「无热恼」是持戒的指标,「无罪」是精进的指标。佛法鼓励大众要为了毕生死而精进,认为其余「精进」都只具备暂时性意义,甚至绝大多数努力,不能被称为精进,只能谓之「执著」。而精进的指标、精进的自相是「无罪」。

印度中世纪那烂陀寺方丈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强调精进时说「精进性无罪」,意为:只有不发生歧变恶果的精进才能被称作精进。但是,这不是唯一解释。另一个解释是,只要努力,就是精进。因为,堕性害人。

如此努力精进:即使一时努力失败了,也可以弥补,因为我们还有光阴和能力。因此,有生命,就表明可以精进,大不了「再来」而已。如果竭尽全力,就不用担心失败。其实,不精进并不代表没有付出,只是说努力不合时宜。

古云: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黯然而日彰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谓:有才能的人必须学会收敛,像没有经过雕琢的玉和未经过冶炼的金那样,虽不炫人眼目,但日久便会渐显光彩。做学问不间断,像奔腾的流水和浮动的白云那样,每天不停地一直向前。

此即《易经》「地天泰」唯一逢处皆吉之卦象,是一种稳定努力而并无歧途的真实精进,是大乘佛法「精进」的题中之义,也是《道德经》中「知荣守辱、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的,「知道易而守道难、应当守道」的「知、守」分离的修养智慧。

因此,单一形式的循规蹈矩,刻板努力不一定是精进。对于长远的精进目标,身安是更为首要的方便,这甚至是一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捷径。

且看那捶胸顿足的修行勇士,有不少人的精进就是被「精进的形式」拖垮,有几位持戒人又不是被持戒的形式包裹得身疲力竭,对于好奇的初发心修行者而言,「形式」就像一件马甲,易穿难卸,当今的商品经济时代,如果是一位布施者,唯有被挪用为「名利欲望」的盾牌时,「布施的形式」才具有长远的价值。因此,精进需离变异,安身乃是核心。安身始能精进无歧,乃能得到真精进、正精进、常精进。

精进相不息,般若为摄持

在「无罪」的自性前提下,「只要努力,就是精进」便有了正见的保障,也可以称为「精进相不息」。

《大智度论》云:「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惓,所作究竟,以此五事为精进相。」

具体而言,《智度论》云:「精进相者,身、心不息故。」 「精进」包括身精进与心精进。从身精进而言,常精进菩萨勤修六度万行来教化众生,永离睡眠,永无疲厌;从心精进而言,常精进菩萨于诸法离相,以三轮体空的方式行持六度万行,成无作正勤。

又云:「求诸法实相,不为诸结使所覆,身心不懈,是名精进相。」「于一切善法中懃修不懈,是名精进相。」常精进之菩萨必「于诸善法修行信乐,不生疑悔而不懈怠,从一切贤圣,下至凡人,求法无厌,如海吞流。」

而在六度万行诸精进中,唯有「为佛道精进」,才是精进波罗蜜;诸余善法中精进,但名精进,不名波罗蜜。

大乘的菩萨是精进波罗蜜的践行者。《大智度论》指出菩萨行精进波罗蜜有如下特点:

菩萨精进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为精进波罗蜜;

菩萨精进但为佛道,利益众生。如是相,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菩萨精进,修行一切善法,大悲为首;

菩萨精进,以实相智慧为首,行六波罗蜜,是名菩萨精进波罗蜜。

精进性无罪,精进相不息,实则是同一回事。因为,大乘修行「精进」的真实义乃是「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以本愿大悲欲度众生故,于无作中,以精进力度脱一切」。般若(实相)无相,精进看似努力奋进实则无为。因为性空无相,故无有对精进形式的执著,不至于产生歧变;因为无为,故无造作,而能长时不止息,身心无疲厌。如是,《大智度论》云:

「菩萨精进,不见身,不见心;身无所作,心无所念,身、心一等而无分别。所求佛道以度众生,不见众生为此岸、佛道为彼岸,一切身、心所作放舍;如梦所为,觉无所作。是名寂灭诸精进故,名为波罗蜜。

「所以者何?知一切精进皆是邪伪故。以一切作法皆是虚妄不实,如梦、如幻;诸法平等,是为真实。平等法中,不应有所求索,是故知一切精进皆是虚妄。虽知精进虚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菩萨真实精进。」

精进不息,安身无罪,般若为摄,这正是常精进菩萨能常时勤修六度来教化众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大乘修行人真正的精进力量的正见来源。大乘的殊胜之处正在于,真正的精进来源于非形式的力量,来源于知见的离惰,由般若正见的获得自然引发的身口的离惰。

对于精进的深度理解又反过来成为大乘菩提道修行人痛念无常的内在力量,而能发起真实的不懈努力,如《普贤警众偈》所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菩萨示现常精进,无间办道无歧变

安身进道无歧变,身心不息常精进。此是佛陀的教诲,是常精进菩萨不思议劫常行精进的楷模,也是历代祖师大德一生不懈的践行。

五代时期,法眼宗三祖永明延寿禅师应吴越王钱弘俶之请,驻锡杭州永明寺(即净慈寺),接化大众。期间日日精进,日行百八件佛事,未有暂废。禅师每日礼忏、禅修、说法不断。并每天早晨放生,晚上施食鬼神,黄昏则往别峰绕佛,称念弥陀圣号十万声。每于深夜时分,寺里大众都可听到螺贝天乐及大师念佛声。吴越王见之叹未曾有,于是特为禅师立香严殿,以助成其修行之志。

《宋高僧传》及《佛祖统纪》记载,唐代有大行法师因为修行精进,亲见西方三圣,而获赐「常精进菩萨」之号:

「大行,齐州人初学天台教,后入泰山居焉。结草为衣,拾果为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大士现身。一日叹曰:人命无常,不久磨灭,未知来世,何处受生?遂入大藏叩祷,信手探之得《阿弥陀经》,于是专心思念阿弥陀佛。阅三七日,夜半忽覩琉璃地,心眼洞明。又见佛及二大士涌立空中。僖宗闻行名,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后一年,琉璃地复现,谓左右曰:宝地复现,赡养之期至矣,即日右胁而终。」

禅宗的修持更是于话头工夫上直接强调念念不息的无间精进。赵州禅师云:「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但究理而坐二三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高峰原妙禅师更立誓而说精进:「若论此事,如万丈深潭中投一块石相似,透顶透底,了无丝毫间隔。诚能如是用工,如是无间,一七日中,若无倒断,妙上座永堕阿鼻地狱。」

求菩提道者应常随学常精进菩萨,从初发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行种种难行苦行,乐习菩萨之不退勇猛精进心。固然暂时还无法同常精进菩萨一般常时精进,念念胜前无有间断,但欲证菩提之果,非精进无以为入。从世尊到后世所有高僧大德,无不是以精进勤勉圆满福慧二种资粮,发明自心本有佛性,度尽妄想,拯拔群生,方成佛道。因此,大乘行人当时时常念众生之苦,勤加精进,断除懈怠放逸,令精进增广具足,乃至尽此生而不退转。

圭峰宗密禅师有《赞精进波罗蜜》偈策励修行人:

放逸生诸念,如来既自陈,

唯缘随妄念,不肯?元身。

努力常精进,终须积佛因,

火由钻燧者,水在凿源人。

莫筭三祇劫,但行四正勤,

顿门无定位,心净即名真。

佛经中亦有赞偈云:

不思亿劫常精进,懈怠邪意狭劣除,

昔诸苦行皆能忍,广大精进觉菩提,

经行不睡亦无乏,尊重供养无量佛,

众生所须常随顺,熏修成佛无上法。

欲界不净四种惑,众生烦恼界本净,

既知实净众生本,得具六种波罗蜜。

谁能说此智方便,勤求无尽佛福聚,

发胜三业向如来,来世得佛我顶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0637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8
下一篇2024-01-18

随机推荐

  • 妮维雅630可以和祛绉提拉紧致的一起用吗

    可以一起使用。妮维雅630是一款保湿滋润的面霜,而祛绉提拉紧致产品则是一种抗衰老的紧致霜。两者成分不冲突,可以同时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时应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指导进行,避免过度使用或者混合使用其他化妆品,以免对皮肤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和负担。

    2024-04-15
    47900
  • 什么是芦荟胶?

    在如今的美容市场中,芦荟胶是一种备受欢迎的护肤品。那么,什么是芦荟胶呢?芦荟胶是由芦荟植物中提取的一种透明的凝胶状物质。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和多糖等,对于保护和修护肌肤有很好的效果。在市场上,有许多品牌的芦荟胶产

    2024-04-15
    44500
  • 蔚伊思鲟鱼子面膜是什么档次

    中档次。该面膜采用来自佛罗里达州深海海域六年以上的鲟鱼鱼籽,富含七十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神奇活性细胞,修复受损、新生焕变、逆转时光、紧颜肌底、焕发肌肤光泽,让时间停留在脸上。该面膜由于高昂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年销

    2024-04-15
    42700
  • 几千块一罐的贵妇面霜跟几十块的面霜,到底有何差别?

    从几十块钱的妮维雅到上千块钱的海蓝之谜……同样是面霜,那为什么要花天价买贵的呢?平价面霜和贵妇面霜,区别在哪? 我们来看下LAMER和妮维雅的对比。 1 | 看品牌LA MER是雅诗兰黛集团旗下的一个贵妇高端品牌,它的修

    2024-04-15
    42200
  • 雅诗兰黛粉水400ml真假对比,雅诗兰黛粉水真假辨别图

    最近不少**妹想入手一款保湿补水的化妆水,正愁着选择哪个品牌好,在购物平台上搜索时看见雅诗兰黛的粉水,觉得这款产品各方面还不错,便入手了。但入手后,刷到一篇相关于雅诗兰黛粉水的假货吐槽,不在正规渠道购买的**妹们慌了,担心自己购买的雅诗兰黛

    2024-04-15
    33100
  • 十大平民防晒霜?

    今天我们就直奔主题说说我用过,觉得效果不错但是价格有比较平民的几款防晒霜。1、百雀羚水嫩精纯防晒百雀羚这款防晒含有多种珍贵草本精粹,它将红景天、积雪草、亚单身等融合,可以在抵御紫外线和光老化问题的同时去修复肌肤的暗沉感,让晒斑和晒伤彻底拜拜

    2024-04-15
    31700
  • 厦门特色小吃有哪些?

    正宗的厦门特色小吃土笋冻、海蛎饼、沙茶面、台湾大肠包小肠、鸡排、冰品等。沙茶面一直是赫赫有名的,在外人的口碑中乌糖沙茶面的名气最高,虽然土著说本地人也知道,但是土著说,要说老牌美味,还是四里沙茶面才是真爱。位于厦门湖滨的四里菜市场的四里沙茶

    2024-04-15
    261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