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是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我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550—577)法常为始。
目录
基本介绍
国师称号的由来
读音: guó shī 释义: 1国立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的简称“国师”。 2国家的军队。 3王莽设置的职官。 4太师的别称。 5一国的师表。 6指国子祭酒。 7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北齐法常。 8元﹑明﹑清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西藏﹑内蒙等)的上层僧侣。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国师”是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我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550—577)法常为始。
编辑本段国师称号的由来
据《佛祖统纪》卷三十八说,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诏高僧法常入宫讲《涅盘经》,尊为国师;国师的名称以此为始。同时又以沙门法上为大统(僧官),统治天下僧尼,亦尊为国师。但从唐法琳的《辩正论》卷三“(僧)实国师”的记载看来,则在北周时似已有国师的称号了。 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述国师称号的由来说:“自古人君重沙门之德者,必尊其位,异其称,曰僧录、僧统、法师、国师。入对不称臣,登殿赐高座,如是为得其宜。”因此,后来有些学德兼备的高僧,常被当时帝王尊为国师。 不过这种国师的称号,在印度和西域早已流行。《大宋僧史略》卷中《国师》条说:“西域之法,推重其人,内外攸同,正邪俱有。昔尼犍子信婆罗门法,国王封为国师。内则学通三藏,兼达五明,举国皈依,乃彰斯号。”《中阿含经》卷十五《转轮王经》记刹利顶生王时:国师梵志巡行国界,……这是婆罗门为国师的例子。又《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诃梨跋摩传序》记载:佛灭九百年时,有个印度外道论师,想阻止巴连弗王崇敬三宝,就到摩竭陀国来活动。王即募境内学折服了这个外道。王及臣民非常高兴,即与全国人民奉为国师。《慈恩传》卷四也说:印度胜军论师,学德兼备,摩揭陀王很敬重他,便派特使邀请,立为国师。 佛教东传以后,西域也有国师的称号。如前秦建元十八年(382)时,西域车师前部王弥第来访长安,其国师鸠摩罗跋提同来,献胡语《大品般若经》一部(《出三藏记集》卷八《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又高僧鸠摩炎(即鸠摩罗什之父,他从印度到龟兹,娶其王妹而生罗什),聪明有志节,舍相位出家,东度葱岭。龟兹王闻名敬慕,自出郊迎,请为国师(《出三藏记集》卷十四《鸠摩罗什传》)。此外,汉地高僧也有为当时西域国师的。如陇西高僧法爱,深解经论,兼通术数,为西域芮芮(亦称蠕蠕或柔然国)国师,俸以三千户(《高僧传》卷八《法瑗传》)。 当中国南北朝时代,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和支持,许多高僧赖以开展活动,佛教获得很大的发展。当时许多高僧虽没有国师的称号,但受贵族王侯崇信,被称为家师、门师等。特别是在北朝,自北齐文宣帝起,历代君主常以国师为宗教领袖的封号。魏文成帝奉沙门统昙曜以师礼,孝文帝称呼《成实论》讲师道登为“朕之师”,北凉沮渠蒙逊对于昙无谶,后赵石勒、石虎对于佛图澄,前秦苻坚对于道安,后秦姚兴对于鸠摩罗什等的尊敬,都是相当于国师的礼遇。至北齐文宣帝时,更正式尊称法常为国师。元代法洪所撰的《帝师殿碑》(1321)说:“古之君天下者皆有师,惟其道之所存,不以类也。故赵以佛图澄为师,秦以罗什为师。夫二君之师其人也,以其知足以图国,言足以兴邦,德足以范世,道足以参天地赞化育,故尊而事之,非以方技而然也”(《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 南朝陈宣帝,曾以天台智顗为菩萨戒师,隋炀帝也同样以智顗为菩萨戒师,故有时也号为国师(《僧史略》卷下)。隋炀帝时之智顗(早亲南岳大师,修法华三昧,隐居锺山),炀帝屡诏,请问法要,礼为国师(《佛祖统纪》卷九)。 唐高祖时之智满,亦有国师的称号。唐代三百年间,佛教各宗高僧被尊为国师的很多。禅宗的神秀,历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皆号为国师。嵩山老僧慧安被称为老安国师,慧忠被称为南阳国师,知玄被称为悟达国师,无业被称为大达国师。密宗方面,金刚智寂后,谥为灌顶国师。不空为帝灌顶,赐号智藏国师。 净土宗有南岳法照为代宗时代的国师。华严宗的澄观,于贞元十五年(799)入宫阐说华严宗旨,德宗赐以大统清凉国师之号;法藏则被封为康藏国师。祖琇在《隆兴编年》卷十五说:“吾释之盛,莫盛于唐,凡三百年间,以道德为天下宗师者不可悉数。”从以上人物看来,此说是符合事实的。 五代时期,虽然战乱不停,但那些割据一方的小国对于高僧的赐号仍见流行,西蜀后主赐无业为佑圣国师,吴越王以天台德韶为国师,南唐以文遂为国大导师,闽王王审知以鼓山神晏为兴圣国师。 宋代佛教是禅宗的全盛时代,禅僧获得赐号者极多,未见有国师的称号。但日本天台宗高僧成寻于宋时来访我国,至开封谒见神宗,神宗赐以善慧大师之号;寂后敕葬于天台山国清寺建塔,赐题“日本善慧国师之塔”(常盘大定《日本佛教之研究》二百六十四页)。 辽代崇信佛教,不少僧徒兼任朝廷高官。《契丹国志》卷八说:“(兴宗)尤重浮图法,僧有正拜三公、三师兼政事令者,凡二十人。”著名高僧非浊于重熙十八年(1049)为上京管内都僧录,清宁二年(1056)晋至检校太傅太尉,赐纯慧大师之号。他的老师就是著名的燕京奉福寺圆融国师。圆融名澄渊,著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详集记》十四卷,《科》三卷,称为燕台奉福寺特进守太师兼侍中国师圆融大师赐紫沙门(《奉福寺尊胜陀罗尼石幢记》,《辽史拾遗》卷十六)。 到了金代,国师的名义更见明确。《大金国志》卷三十六《浮图》条说:“浮图之教……在京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僧正,列郡曰都纲,具曰维那。……国师,在京之老宿也,威仪如王者师,国主有时而拜。服正红袈裟,升堂问话讲经,与南朝等。” 元代的国师,兼有政教的权力;由于朝廷过分宠信喇嘛,造成了许多流弊。元史《释老传》记当时帝师的权力说:“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其徒怙势恣睢,日新月盛,气焰熏灼,延于四方。”世祖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以帕思巴(1239,一说1235—1280)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至元六年(1269)奉敕新制蒙古字(亦称帕思巴文字)成,升号为帝师大宝法王,更受赐玉印。至元十七年(1280)以四十二岁(或云四十六岁)入寂,帝极哀悼,赐以“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的尊号(《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二)。至元初,设立释教总制院,命国师管领释教僧徒及西藏事,同二十五年改为宣政院。其后对于西藏喇嘛特赐或追谥为帝师、国师、三藏国师、灌顶国师者,不胜枚举。汉族僧人受元朝尊为国师的也有九人,世祖时代的海云国师(1202—1257)最为著名。海云名印简,山西岚谷宁远人,道行孤高,为朝野所重,卓锡燕京庆寿寺。太子生时,诏海云国师摩顶立名。寂后筑塔燕京;元初新筑京城,监筑者谋毁海云国师塔,两雉相合,奏帝欲去其塔。帝云:海云高僧,筑城围之;贵僧之德,千古不磨(其行状详载于近年北京市发见的王万庆撰《大蒙古国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大禅师碑》及《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二、三十五)。大德五年(1301)成宗建大万圣佑国寺于五台山,诏求开山第一代住持,帝师迦罗斯巴推荐洛阳白马寺住持华严学僧文才(号仲华,1241—1302),成宗即铸金印,署他为真觉国师(《佛祖通载》卷二十二)。万松行秀为金、元两朝禅宗第一流人物,深受名相耶律楚材等王侯皈依。佛教史籍虽未见他有国师之号,但元代日僧邵元所撰《山东灵岩寺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所云:“大万松雨(秀?)国师下,有雪庭总统,三世而继其灯,息庵也。”万松之为元代的国师也是无疑的(塜本善隆《日支佛教交涉史研究》九十八页)。天目山中峰明本禅师于至治三年(1323)入寂,敕谥为普应国师。明本于延祐四年(1317)住湖州幻住庵时,著有《幻住庵清规》,在《续藏》本即称它为《普应国师幻住庵清规》。 此外,云南大理地方的左黎,亦被元朝封为国师。左黎滇西人,至京治成宗手疽,封为国师归大理(《滇释记》卷一)。 明代之初,朝廷为加强和西藏等民族的联系,虽仍沿用元制,封喇嘛为“帝师”、“国师”等尊号,但其声势已不如元代之盛。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诏西番、土番各族酋长,举故有官职者至京受职赐印,使因俗为治;以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赐玉印及彩币。自是番僧有封为灌顶国师及赞善王、阐化王、正觉大乘法王、如来大宝王者,俱赐以金章诰命,领其人民,间岁朝贡。永乐五年(1407),封西僧哈立麻为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其徒孛罗等,皆封为大国师(《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六)。六年,土鲁番僧清来入贡,封为灌顶慈慧圆智普通国师。八年,以番僧绵思吉为净慈妙济国师,以班丹藏卜为净觉弘济国师。十三年,又封乌斯藏的释迦也失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等。自永乐一朝受封的西藏喇嘛,有阐化、阐教、辅教、护教、赞善五法王,及二西天佛子,九灌顶大国师,十八灌顶国师(魏源《圣武记》卷五《国朝抚绥西藏记》上)。 英宗天顺元年(1457),递减番僧封号:降法王为大国师,大国师为国师。成化四年(1468),魏元、康永韶等上书谏言:“今宠遇番僧,有佛子、国师、法王名号,仪卫过于王侯。……又多中国之人习为番教图宠贵者,伏望资遣番僧使之还国。”成化十二年(1476),大学士商辂等又条陈时政说:“闲住番僧,往往自都纲、禅师、升至国师、佛子、法王等,给与金银印信图书。其有死亡,徒弟承袭,更求造塔。二者皆侵耗朝廷财物,宜行禁治。”于是革除法王、佛子、国师等称号。到武宗时,又大优遇喇嘛。正德二年(1507),升慈恩、能仁、护国三寺禅师为国师,以大慈恩寺领占竹为灌顶大国师。正德五年(1510),武宗自称为大庆法王,并学番语诵番经,所封国师更多。至世宗信仰道教以后,国师的尊号才不多见(《释教部·汇考》卷六)。但穆宗隆庆三年(1569),仍有阐化、阐教、辅教三王入贡,诏依洪武之制,令三年一贡(《明史》卷三百三十一)。 明代汉族僧人之得封国师尊号见于记载者,只有洪熙元年(1425)赐释智光号广善大国师。《明外史·方技传》说:“释子智光,武定人,洪武时奉命两使乌斯藏、榜葛刺、泥八刺、地涌塔诸国。永乐时又使乌斯藏,迎尚师哈立麻。 历事六朝,宠锡冠群僧。”英宗嗣位,又加号西天佛子。此外,成化间僧继晓初以邪术获封法王和国师,后被革去国师为民(《释教部·汇考》卷六)。又万历间相传漳州闲云石室高僧樵云因超度神宗皇太后,获赐龙袴,俗称为龙袴国师(念西《龙袴国师传》)。但从徧益(《灵峰宗论》卷八之二)所撰《樵云律师塔铭》看来,樵云不过是一个精持戒律兼修净业的高僧而已,并没有国师的称号。 清初世祖敬重禅僧。顺治年间(1644—1661),憨璞性聪、木陈道忞、玉琳通琇等,先后入宫说法,各赐紫衣及尊号。憨璞称为明觉禅师。木陈称为弘觉禅师(清《尤西堂集序》及《八指头陀诗集》八均称为弘觉国师)。玉琳初称大觉禅师,继遣使加封大觉普济禅师,后又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通称为玉琳国师,是清代汉族佛教中享有国师尊号的唯一僧人。清代虽为喇嘛教的复兴时期,但喇嘛被封为国师的并不多见。青海阿噶旺罗布桑却拉丹,于清初入藏受戒并就学于第五世拉萨大喇嘛等,被认为第十四世章嘉呼图克图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北京谒见清圣祖,圣祖为建汇宗寺(东庙、黄寺)于内蒙多伦诺尔,令传教于内外蒙古;康熙四十五年(1706),赐“灌顶普觉广慈大国师金印”。雍正年间,清世宗又为第十五世章嘉于汇宗寺西方建立了善因寺(西庙、青寺)(天纯《内蒙黄教调查记》)。清初诸帝对于喇嘛的封号甚为谨慎。乾隆特别制一篇《喇嘛说》刻在雍和宫的四面碑上,那上面说:喇嘛又称黄教,始盛于元,沿及于明,封帝师、国师者皆有之。我朝惟康熙年间只封一章嘉国师,相袭至今。注云:我朝虽兴黄教,而并无加崇帝师封号者。惟康熙四十五年封章嘉呼图克图为灌顶国师;雍正十二年加授章嘉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令住持嵩祝寺。 乾隆时代对于章嘉国师虽极礼遇,但章嘉似已不大过问政治。据清礼亲王的《啸亭杂录》(嘉庆年间出版)关于清字经馆的记事说,乾隆三十七年,设清字经馆(即满文藏经馆)于西华门内,命章嘉国师综其事,以达天、运筏等助之,考取满人誊录纂修若干员,令翻译经卷,先后凡十余年,大藏告竣。章嘉国师,喇嘛黄教高僧,为乾隆帝所优遇,帝尝以法司案卷命师判决,师合掌答曰:此国之大政,宜由皇上与大臣讨论,非方外之人所预也。直到清末,章嘉虽世袭国师称号,实际上只是在蒙藏地区从事宗教活动而已。
元朝第一代帝师,学者。吐蕃萨斯迦人。本名罗古罗思监藏(bLo-gros-rgyal-mtshan=hPhags-pa),八思巴(又译八合思巴、发思巴,意为“圣者”)是尊称。生于款(hKhon)氏贵族之家,从伯父萨斯迦·班弥怛·功嘉监藏(Sa-skyapandita Kun-dgah-rgyal-mts-han)习佛典,精通五明。窝阔台汗时,蒙古军进入乌思藏地区,引起极大震动。1244年,萨斯迦·班弥怛奉蒙古阔端太子之召,北上凉州,代表乌思藏各僧俗首领表示归顺(见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八思巴从行,先期到达。1251年,萨斯迦·班弥怛去世。八思巴继为萨斯迦教派法主。1253年,在六盘山谒见忽必烈(见元世祖忽必烈),备受崇敬。当时,佛教与道教为争夺蒙古汗廷的信任,争夺权力和徒众,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论战。1258年,八思巴在忽必烈面前与道教首领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驳倒了对方。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让他统领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立总制院管辖全国释教和吐蕃僧俗政务,以国师领之。八思巴回到乌思藏,设置宣慰司等官衙后,返回中都(燕京)。六年,八思巴创制成以藏文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新字(后人称为八思巴字),元世祖下诏颁行。八思巴升号为帝师、大宝法王。元世祖把乌思藏地区十三万户指定为八思巴的供养地。十一年,其弟亦邻真监藏嗣为帝师,八思巴本人返回萨斯迦,统治吐蕃。八思巴著有《彰所知论》等多种著作。所制八思巴字(见蒙古文字),以描写语音精确见长。
(亦邻真)
八思巴(1235或1239~1280)元代第一代帝师(即元代皇帝从吐蕃请来喇嘛充当的一种最高神职),学者。本名罗古罗思坚藏,尊称八思巴(意为圣者)。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生于款氏贵族之家。1244年,从伯父应蒙古阔端太子召赴凉州,表示归顺。1251年继为萨斯迦教派法主。1253年,谒忽必烈于六盘山驻地,备受崇敬。当时,佛教与道教为争夺蒙古汗廷信任,引发论战。1258年,忽必烈集僧道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
八思巴参与辩论,使道士词穷。中统元年(1260),封国师,赐玉印,统领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领总制院(后改宣政院),统辖释教僧及吐蕃僧俗政务。回乌思藏,置宣慰司等官衙后,返中都(燕京)。1269年,完成了以藏文字为基础的蒙古新字(后人称八思巴字)的创制。次年升号帝师1274年,八思巴返回萨斯迦,统治吐蕃。著作有《彰所知论》等。
八思巴出身于萨迦派昆氏家族,本名罗追坚赞,自幼聪明过人,故被人称为八思巴,意为圣者。十岁时随其叔父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赴凉州会见蒙古汗阔瑞,途经拉萨时,八思巴在大昭寺从萨班出家。1253年,八思巴年19岁,谒见忽必烈。1260年,忽必烈即位,当年封八思巴为"国师",并赐玉印(玉印在当时为职权的象征)。
1264年,忽必烈迁都北京(当时称燕京),设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地方行政事务,又命八思巴以国师领总制院事。1265年,八思巴返回西藏后创立了蒙文,并设置了西藏地区行政区划。1280年,八思巴卒于萨迦,元世祖忽必烈册封他为“西天佛子大元帝师”,年仅45岁。八思巴是西藏萨迦政权的创始人,是第一任萨迦法王。他对西藏与祖国的统一、蒙文的创制、佛教开始传入内蒙古及华北等地、萨迦派在西藏的兴盛、西藏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八思巴著作甚丰,达30余册,其中以《彰所知论》最为著名。
八思巴(1235-1280)也作癹思八、帕克思巴。西藏喇嘛教萨迦派首领。元代第一任帝师。本名罗追坚参。幼从伯父萨班归顺蒙古,住西凉(今甘肃武威)。1253年忽必烈召置左右,从受佛戒。中统元年(1260年)封为国师。至元元年(1264年)领总制院事,管理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曾赞助元朝在卫藏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置十三万户,调查户口、规定赋役、设驿站等。又奉命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至元六年(1269年)下诏颁行。七年(1270年)升号帝师、大宝法王。其随从弟子辈,曾传来西藏造型艺术,并传内地雕版印刷术入藏。他对元代中央加强西藏地方行政建置,促进汉藏两族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
著作有《彰所知论》等。
大宝法王尊号起源于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由明成祖永乐皇帝赐封,成为噶玛巴的专有称号,一直沿袭至今。大宝法王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最高活佛,在整个藏传佛教界,地位仅次于格鲁派(黄教)的嘉瓦仁波切和班禅额尔德尼。大宝法王同时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创始者。噶玛巴的法脉传承从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1110年诞生)开始,一直不间断地传承至今,现在的第十七世大宝法王有两位一位是身在印度的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大宝法王简介
“大宝法王”尊号起源于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由明成祖永乐皇帝赐封,成为噶玛巴的专有称号,一直沿袭至今。大宝法王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最高活佛,在整个藏传佛教界,地位仅次于格鲁派(黄教)的嘉瓦仁波切和班禅额尔德尼。
大宝法王简介
大宝法王同时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创始者。噶玛巴的法脉传承从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1110年诞生)开始,一直不间断地传承至今,现在的第十七世大宝法王有两位一位是身在印度的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由中央政府认证,另一位是在不丹的泰耶多杰,由夏玛巴仁波切认证。
大宝法王简介
明对西藏藏传佛教领袖的最高封号。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国师。至元六年(1269),升号为大宝法王。明永乐五年(1407),封哈立麻为大宝法王,领天下释教,其全称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明代著名的三大法王之一。
大宝法王简介
法名得银协巴(de-bzhin-gshegs-pa),《明史》称其为哈立麻,即噶玛巴。幼年时即被认作黑帽系第四世,尊号起源于第五世德新谢巴,为第五世噶玛巴。七岁时,在西藏楚布寺正式坐床登基。公元1405年,明朝永乐皇帝在梦中受到观音菩萨的启示,并得到皇后的鼓励,邀请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到汉地访问,当时德新谢巴二十二岁。这封署名为明成祖的邀请函以金字书写,希望噶玛巴能造访汉地,为人民带来利益。
查看更多
大宝法王:学会原谅自己,跟过去的错误告别
只要我们还是人,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犯错。在我们学会完全掌控难以驾驭的情绪之前,我们依然会伤害彼此,也会伤害自己。因此,找到建设性的方法来回应自己的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那些令人遗憾的状况,这是很重要的。
当别人犯错时,安忍让我们能够有建设性地去面对你这些过错。除了安忍之外,原谅过去的错误,对健康的人际关系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原谅”给了另一个人空间,让他们得以成长,而且能够从所犯的错误中走出来,继续前进。
大宝法王:学会原谅自己,跟过去的错误告别
同时,很明显的,过错从来不会只来自关系中的一方。基于这个原因,如果认真地想要创造出行得通的关系,我们也必须认出自己错误的态度,并且处理这些问题。只有在我们承诺要认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转化自心时,才可能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我注意到,有些人会对自己非常严苛。当人们没有什么自信心,或是有严厉评判自己的倾向时,要他们去面对自己的过错,可能最后只会让不健康的自我定位,有更加强的危险。虚构出来的负面身份和特质,可能会因此而更加真实坚固,这会使得人们更难以去转化。
特别是对这些人来说(普遍性地对我们许多人也是如此),以全面的谅解精神来面对自己的过错,会比较明智。在人际关系中以及在自己的生命中,我们需要成长的空间,也需要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原谅自己也原谅他人”是改变的有力工具。
对于通过养成我们姑且不那么严谨地称为“忏悔”的个人修持,来学习原谅自己,我想要提供一些建议。有一些基督教和佛教的传统,把正式的忏悔列入心灵的修持。
大宝法王:学会原谅自己,跟过去的错误告别
在藏文中,我们用来表达“忏悔”的词条,也有“分开”或“分离”的意思。在藏文的理解上,“忏悔”是让自己与伤害性的负面恶行分离。我认为关于“忏悔”的这个较为宽广的想法,也同样适用于无宗教信仰的人。
例如,如果我们说谎了,忏悔就可能包括公开揭露我们所做的事,并且承认我们已经知道那是错的。在传统的忏悔中,这样的坦白承认,会在有威望的宗教人士面前进行,但是,我想我们可以依照自己个人的状况来做调整。
我们可以直接在被我们伤害的那个人面前,或是在我们信任的朋友或第三者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甚至还想,我们可以一个人到自然环境去,对着树木、吹过的风,或是天空作忏悔。
无论用何种方式来做口头的宣告,重点是我们不会认为只是靠着言语就结束了这件事,我们反而应该升起这样的感觉:“这是错的。这样的行为会造成伤害,我不想再重蹈覆辙。我永远都不再做同样的事情。让我尽己所能地远离这些行为。现在,我将是个全新的人。”
如此,我们让自己和有害的行为保持距离,或是让自己与它们“分开”。这帮助我们去创造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变成像是全新的人,和先前那个制造伤害的人已经分道扬镳。我们知道,行为无法界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就能够领会到:我们可以把它抛在脑后,成为一个不同的人。
大宝法王:学会原谅自己,跟过去的错误告别
重点是要制造出能与自己的过错真正分开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如果我们只把忏悔当做某种制式化或公式化的事情来做的话,就不可能和我们的过错断绝关系。如果我们去寺院或是教堂说出了一些话,但是回家时却仍然带着同样的沉重负担,这就没有达到忏悔的目的。
一旦已经衷心而诚挚地决定要丢掉那样的行为,就不需要再自责了。你不需要再去回顾和重访记忆中过去的你所做的那些错事。你已经与它断绝关系了。
怀抱着罪恶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好的。“我真是糟,我充满了问题,我这个人真是糟透了。”如果我们执着这些对自己的看法,并且用我们的过错来界定自己,那么,在佛陀或任何人面前忏悔就没有什么意义。
抱持着虚构出的负面身份特质或自我评价,回忆自己过去的错误,在罪恶感和悔恨中越陷越深,只会让我们更困在负面的思考和行为当中。
这样的话,就错失了忏悔在个人修持上可以带给我们的利益。忏悔包含了转化 —— 你决心要改变。这是你必须自己去做的事情,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你去做。忏悔是过去和未来的分离。你忏悔,然后放手,如此,你就可以继续前进,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
查看更多
大宝法王:修行要了解意义,不然只是一种造作
有大恶业就有大的对治力,要具备大的对治力,中间还需要有各种因和缘和合在一起才能成办。具有大悲心的上师,就是我们第一个重要的解脱之因,从释迦牟尼佛,到噶举上师,都是具备大悲心的,总是眷顾着我们,不舍弃我们,告诉我们各种净除罪业的方式,总是牵引、带引着我们、帮助协助我们,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大宝法王:修行要了解意义,不然只是一种造作
除了有大悲上师们的引导和帮助,自己更要精进,对修行要有一种欢喜心,这是很重要的,修行是自己的事,如果勉强就不自然了。要记得修行一开始是一种欢喜和渴求,否则只是盲目的修着苦行,是没有意义的。很多人修行都并没有看重本来就具备的微细善心,一心只想做些特别殊胜的事情,一定要做像黄金珠宝那样闪亮显眼的事,反而忘了最平凡也最珍贵的本具善心,修行都会变得太造作、不自然,变得跟你非常遥远。
大宝法王:修行要了解意义,不然只是一种造作
所以我们说修行要看到原因、了解意义、发自内心去做,不然只是一种表象、一种造作。当然,修行一开始,心和言行都需要做出一点改变,似乎要刻意做点什么,但也不要太过份,但很多人都忙东忙西,装着做很多其他事情,却忘了本具的善心。修行刚开始就是造作的虔诚心,之后才会有无造作的虔诚心。
大宝法王:修行要了解意义,不然只是一种造作
法说得再精采,如果没有触动你的心、利益到你的生命,也是没有意义的。竹清仁波切说,即使说口诀的人有一切过患,只要所说的法是正确的,我们也要去领受。这就是「依法不依人」。所以即使小孩子也能说出「真实语」。说法的人也许没什么,但所说的内容却是值得深思的,所以焦点不要专注在我身上,要专注在法的内容上。
查看更多
大宝法王:忏悔,是让自己与伤害性的负面行为分离
只要我们还是人,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犯错。在我们学会完全掌控自己难以驾驭的情绪之前,我们依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67html
大宝法王:避免三种错误的修行观念,不要用修行伤你的心
避免三种错误的修行观念。此处,法王提到,要避免三种错误的修行观念:一、不要把修行当成有时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68html
大宝法王:你修的是人间福报,还是出世间解脱道?
很多人只想人间福报,并不是真正意乐修行佛法。这里的福报是说人间的福报,是指人世间的荣华富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69html
大宝法王:修行的重点是改变自己的心
第一点,生起确信,强烈的想改变自己:首先要思维“什么是修行”接着要生起确信来修持。修行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70html
大宝法王:修心,是强力矫正和守护自心
在生活中、在行住坐卧的任何一刻,无论是休闲时刻,还是在开车、浏览网页的时候,都要保持觉知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71html
大宝法王:不要压抑,请允许自己有烦恼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72html
大宝法王:给时间去做自己,这即是禅修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繁忙,有许多的事情要做,因此,我们必须分配时间去做不同的事情、去扮演https://mhzcmccom/topic/dbfw/50373html
结语
大宝法王这一封号,即成为噶玛巴的专有称号,一直沿袭至今。永乐皇帝觉得藉由他的虔诚之心,所亲自见到的这些神通事迹应该记录下来留给子孙。于是他雇请数名高明的画家,将之绘在大块的绸缎上,其中有一块尚存于西藏楚布寺。他并亲自为这些事迹撰文记述,以四种文字写在图画上,它们分别是藏文、汉文、蒙古文、和突厥文。
更多
山西小院
观音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观世音菩萨
金刚手菩萨
虚空藏菩萨
地藏菩萨
弥勒菩萨
除盖障菩萨
相关专题
大势至菩萨
无尽意菩萨
宝檀华菩萨
药王菩萨
药上菩萨
得大势菩萨
救脱菩萨
坚勇菩萨
光明菩萨
慧光明菩萨
最新文章
调御丈夫有何含义
调御丈夫有何含义
2020-09-16
德山宣鉴:“法”是什么意思
德山宣鉴:“法”是什么意思
2020-09-16
黄柏霖讲解:德山宣鉴禅师开悟的故事
如何评价德山宣鉴
佛陀是调御丈夫吗
德山宣鉴与“德山棒”介绍
德山宣鉴禅师介绍
最新视频更多
大安法师:第159讲_不疾而速
大安法师:第159讲_不疾而速
大安法师:第158讲_四种念佛
大安法师:第158讲_四种念佛
大安法师:第157讲_应对妄念
大安法师:第157讲_应对妄念
大安法师:第156讲_慈门广大
大安法师:第156讲_慈门广大
大安法师:第155讲_成佛的《
大安法师:第155讲_成佛的《
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大众学佛网 冀ICP备19006595号
1、宁玛派
宁玛派为藏传佛教流派之一,由于该派的僧人都戴红色僧帽,所以也被称为红教。在各派中历史最久,形成于公元11世纪,"宁玛"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古"和"旧"。所谓古,是说它的教理是从公元8世纪时传下来的,历史悠久;所谓旧,是说它的一些教义教规是以古时候吐蕃的旧密咒为主。
宁玛派与西藏本土所固有的雍仲本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8-9世纪,佛教中的密宗从印度传入西藏,并保持父子相传的形式。而雍仲本教在西藏民间的影响很大,恰好密宗的神秘性与它非常相似,结果二者逐渐结合起来。
这一派别没有寺院,组织涣散,也没有系统的教义,更没有完整的僧伽制度。他们以印派佛教为师,运用该派的经典,建立寺院,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最终形成一个教派。这一教派开始时是没有名字的,直到后来其它一些教派产生,才由于它的特征而被称为宁玛派。
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14世纪后,经典传承即不见史载,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伏藏为前弘期时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后弘期时发掘出来弘传于世。
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
宁玛派的教法主要为九乘三部。九乘即声闻、独觉、菩萨等显教三乘,事续、行续、瑜伽续等外密三乘,摩诃瑜伽(大瑜伽)、阿鲁瑜伽(随类瑜伽)、阿底瑜伽(最极瑜伽)等内无上三乘。
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圆满法”。宁玛派最为注重修习心部的大圆满法,主张人心本自清净,三身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修习的关键仅是消业净习,即可契证本性,圆满佛事。
2、萨迦派
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因该派的主寺——萨迦寺建寺所在地呈灰白色而得名。创始于1073年,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
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流两支传承。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
13世纪中,萨迦派发展成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教派,有过著名的“萨迦五祖”。其中,萨迦四祖萨班兖噶坚赞,于1247年率西藏各个封建势力归顺蒙古。萨班去世后,萨迦五祖八思巴,受到元朝皇帝极大的恩宠,被封为“国师”、“帝师”、“大宝法王”,并奉命创制了“八思巴文”。
这种蒙古新文字,流通蒙古全境,促进了蒙古的社会、文化进步。萨迦派教义是属于“时轮金刚法”和“金刚持法”的体系传承。时轮金刚法至今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萨迦派于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设立了德格印经院,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刻印藏传佛教经书、历法和医学等千多种典籍,对保护和弘扬佛教起了重要作用。
3、噶举派
噶举派派于11世纪发展起来,重视密宗学习,创立者先后有穹布朗觉巴和玛巴罗咱瓦(玛巴译师),他们都曾到印度学习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学《四大语旨教授》。
“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传,代代延续故称为语传,藏名叫“噶举”。因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
噶举派本来创始于玛巴译师和米拉日巴二人,但他们二人都没有修建寺庙,招聚僧人,所以传法事业发展不大,到他们的第三代达布拉吉时,才在达布地区建立冈布寺,招聚门徒,弘传玛、米二人所传噶举教授。
噶举派创始人米拉日巴(1040-1123),师承玛巴译师((他修成了最为弦妙莫测的“夺舍秘法”。即是将一种身体的心识迁移到另一个身体上,或者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进入一种由修法者独自选择而决定的转世状态,即如我们所说的借尸还魂)。
玛巴译师是噶举派的第二代祖师,是全藏最著名的瑜伽大修士。
他7岁丧父,遭叔父欺凌,受母之言学咒术杀死怨家多人后深悔其罪,故跟玛巴学法。玛巴最初不传法而先用种种苦行折磨和考验他,后圆满传授给以语旨教授。
此后他长年在深山闭关苦修,缺衣少食,生活极为艰苦,曾有一年以荨麻为食,肢体长出了绿绿的毛,肤色也像荨麻一样,形同鬼魅。据传练成了空中飞行之术,晚年才开始收徒传法,84岁圆寂于聂拉木。
4、噶当派
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
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在噶当派传承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教授派、教典派、教诫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典藉和教义。
13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迟的噶当教典派僧人,把噶当派的纳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订成《甘珠尔》、《丹珠尔》。这就是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经》最早的编纂本。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而格鲁派则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故有“新噶当派”之称。
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源于噶当派。15世纪时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从此在藏区隐灭。
5、格鲁派
格鲁,藏语意为善律(又意“善归”),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创建于1409年,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教派。由于此派戴**僧帽,故又称为黄教。
宗喀巴的传承弟子中以五世达赖和班禅大师最为有名,1652年35岁的五世达赖在清顺治皇帝接连四次邀请之后,清朝官员三千众随行进京弘法,并于返藏前获顺治帝册封。
1647年班禅四世被顺治授与“金刚上师”;1713年康熙皇帝敕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格鲁派在修行上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兼重,强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和显密兼修的方法。
格鲁派有三大特点:
提倡僧人必须严格遵守戒律,不应干预世俗事务,不得娶妻和从事生产劳动;
大力兴复寺院,招收僧人,噶当派的寺院全部纳入格鲁派属下;
每年定期举行传昭法会,在会上讲经说法,主张僧人修习先显后密,规定必修五部经论,创立传昭期间进行辩论和考试,考取格西等学位的制度。
扩展资料:
藏密,全称西藏佛教密宗。在八世纪中叶,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应藏王赤松德赞之请来到西藏传播佛教时传入。其所修法门属于源自佛教、婆罗门教、印度教性力派和苯教的混合物---密教。
是密教自创经典中所说的大日如来宣扬的金胎两部教法,主要以大日如来所说的内证真言境界为教法,因其文义令人骇然,深密奥妙,秘密难晓,故称密教。
自阿底峡尊者、莲花生大师等传入后,藏密在西藏地区、蒙古地区等持续、隐秘、广泛、严格地弘传,它又分为红教、白教、花教、黑教、黄教等物种教派。
—藏密五教
历史上没有这个人
自北齐文宣帝起,历代君主常以国师为宗教领袖的封号。元、明、清时,为喇嘛教领袖人物的封号,成为僧官的官名。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国师,授玉印,命制蒙古新字,后又升号为大宝法王。明亦以国师、大国师、灌顶法师为喇嘛封号,成祖时授灌顶大国师九人、灌顶国师十八人之多。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亦封内蒙古喇嘛教领袖章嘉呼图克图为大国师。
元朝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直到八思巴根据(西藏文和梵文)创造了八思巴文,都是拼音文字。
八思巴(藏文:འཕགས་པ་,威利:Phags-pa;1235年-1280年),又译发思巴、拔思发、帕克思巴、发合思巴、八合思巴,义为“圣者”,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元朝第一位帝师,北京城的选址者、设计者、规划者。
淳祐四年(1244年),年仅十岁的八思巴来凉州(今武威市)学习汉文化与蒙古文化,同时学习汉地的天文、历法、建筑、风水、地理、儒学等,这为他以后成为大元帝师,走入蒙古帝国的政治舞台中心奠定了雄厚基础。蒙哥汗三年(1253年),忽必烈从受佛戒。
中统元年(1260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即大元帝师,使统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使领总制院事,统辖藏区事务。六年,制成蒙古新字,加号大宝法王。十三年还至萨斯迦,为西藏佛教萨迦派第五代师祖。
至元十七年(1280年),圆寂于萨迦,享年45岁。追谥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之无上称号。嫡传弟子有桑格、阿尼哥、沙罗巴。
人物生平:
幼从伯父萨班·贡噶坚赞学佛法。1244年随伯父至甘肃见蒙古阔端汗。1253年至蒙古,忽必烈奉为上师。1260年忽必烈即位,奉为国师,命统天下释教。1264年为忽必烈授秘密戒,奉敕制蒙古新字,1269年(或1270)制成,颁行天下。1270年他正式出家受具足戒,撰《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摩仪轨》1卷,忽必烈亲为制序。
1271年又著《根本说一切有部习学略法》1卷。1274年末,为皇太子真金著《彰所知论》2卷。1276年又回西藏萨迦寺,1277年于楚弥地方召开佛教大会。1280年卒。元世祖谥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于大都(今北京)建大塔纪念。翰林学士王盘等为撰行状。
八思巴(1235—1280)又作发思八、八合思八等。藏文的音译,意为圣者。后藏萨迦人。族名款氏,本名罗追坚参。
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元代第一任帝师。父索南坚参,伯父萨班。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阔端召萨班赴凉州议卫藏归顺蒙古事,他与弟恰那为萨迦教派款氏家族僧俗首脑例定继承人,俱随萨班东行。途中从萨班出家受沙弥戒。蒙哥汗元年(1251),受萨班命代领僧众,遂为萨迦教派首领。
新一世的大宝法王是按照上一世大宝法王圆寂前所写的信函,
信函之中写明下一世将转世在什么地方的地名,父母亲的名字等,
他的弟子们就按照这个转世信函所写的地址去寻找。
详细的请看《大宝法王传奇——寻找香格里拉》网上可以搜到视频
或电子书《大宝法王传奇》与视频内容不一样
http://wwwfjdhcom/Soft/HTML/Soft_20081010112241html
活佛是“再来者”,也就是前世有所成就,乘愿再来的转世者。他与一般凡夫是不同的。活佛因愿力而来,凡夫因业力而来。活佛中有能胜任上师的,也有不能胜任上师的。活佛也需要修证自己。虽然前世获得证悟,今世现凡夫相还是要修证,因为我们每个人接受众生相时,都是有挂碍、有染垢的。当然活佛降生时会与其他众生不同,如出现天降甘露、出彩虹、冬天开花等瑞相。他的悟性也比一般众生高,他有资格摩顶、加持灌顶,但需要修证才有资格传法灌顶。活佛须经大成就者、传承的认定,确认是某某成就者的转世,举行坐床仪式后才可以称“活佛”。
在中国,从元朝开始,法王被当成是一个特别的官方头衔,用来封赏蒙藏地区的佛教僧侣。通常这些僧侣都兼有转世祖古的身份,因此,法王逐渐被当成是活佛的同义词。最早拥有法王封号的是萨迦派的僧侣,元代的八思巴。此后,朝廷以法王之名来策封蒙藏地方的重要僧侣,用来彰显他们政教合一的独特地位,但在元朝时,法王仍是非常设的荣誉职衔。
明朝永乐年间,对蒙藏地区设置僧官制度,分成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等不同等级。在西藏设置了三大法王(大宝法王、大慈法王、大乘法王)及五大国王(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自此,法王成为常设性的官衔,只有少数高级的佛教僧侣能够使用这个头衔
上师有传法上师和金刚上师的不同。传法上师具有一定的修证,可以传法,但没有灌顶的资格。
金刚上师必须具备相当的证量,并经过大成就者或传承的认定,不是“自封”的。只有金刚上师才具备灌顶、传法、引导的资格。藏传佛教认为金刚上师就是佛所现的凡夫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