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从人进化成神

《未来简史》:从人进化成神,第1张

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是年初图书界的爆款,从前一本《人类简史》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到这本《未来简史》 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作者的野心似乎不小。

一般历史研究者写书都习惯洋洋洒洒,写一个国家的几十年,或者牛仔裤、瓷器、马桶的历史,都可以垒成砖厚,而赫拉利从人类文明发展之前写到人类文明未来可能遇到终结的可能,加起来也才不过两本不厚的书,要不是对自己才华自信到爆炸,就是学术水平有限玩噱头的渣渣。不过看完书,不觉得内容对不起书名,甚至觉得作者聪明地性感,大概就是野心抗得起才华的表现吧。

因为看得开心,完了之后甚至还百度了一下尤瓦尔·赫拉利的照片,虽然不算好看,但在学术界也还不赖。

而上一个让我看完书还饶有兴趣地搜作者照片来看的人是阿兰·德波顿,长这样:

不禁让我怀疑聪明的人是不是都容易谢顶……但愿,不是……

要写《未来简史》其实颇有难度,因为尤瓦尔·赫拉利写的这个议题过于宏大,凭我的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平很难地道地做出评价,而仅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谈读后感,又觉得不足以表达看完整本书的感触。简单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听起来荒诞的结论

直接看全书结论,听起来会有些好笑。赫拉利说:

成功孕育着野心,而我们最新的成就也推动人类设下更大胆的目标。我们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健康与和谐,而由人类过去的记录与现有价值观来看,接下来的目标很可能是长生不老、幸福快乐,以及化身为神。

这结论在21世纪的今天听起来,不算天方夜谭般的荒诞,毕竟我们现有的医疗技术已经治愈了历史上的黑死病、天花、结核等可怕的瘟疫,也成功地让人类第一次活在对和平怀抱积极而确定的心态、觉得全面战争在大概率上是可以避免的一件事。

我们早就已经成为统治这个地球的主人,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让我们看到控制人类自我命运的可能:譬如基因改造、器官移植等等,长命百岁已经是现实,长生不老也不是完全不可想象。

发达地区实现了物质的极大繁盛,这里最普通的平凡人生活都比历史上的君主更美好,而饮食过量带来的肥胖等问题,比吃不饱的问题,更让人担心。

而当我们可以利用技术,上天入地地改造自然,甚至改造人类自身的时候,似乎同人类想象中那个“神创造人”的神,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未来,似乎并没有听上去这么荒诞。

悲伤的可能是:人生无意义

虽然《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没有上下卷的关系,但还是建议先看完《人类简史》再看这本《未来简史》,这样对赫拉利理论中智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会有所了解。为什么是进化成人类的这期智人从各个不同族群中获胜?为什么农业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取代原始人的狩猎生存方式?为什么发展出宗教、政治、帝国以及战争的意义等等。

了解到智人如何从万物生灵中脱颖而出变成如今统治地球的生物,大概才能了解《未来简史》中继续根据这样的逻辑,推到如今的智人可能面临的未来。不过,如果跳过真的要跳过《人类简史》直接看《未来简史》,逻辑本身也足够完整。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几乎花了2/3的部分在写智人发展至今的历史,也即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只是侧重点与《人类简史》不同,简单来说,《人类简史》落脚于智人如何从动物中发展而来形成文明,而《未来简史》落笔在人文主义的前世今生,或者更通俗地说就是,人类有什么不同

赫拉利的观点很明确:人类和其他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并不是某个神将人类从万物生灵中挑选出来,赋予我们的生命以独特意义:

我们所谓的感觉和情感,其实各是一套算法。狒狒感觉饿,看到狮子的时候会感觉害怕而颤抖,看到香蕉也会感觉自己流口水。它在一瞬间经历了袭来的种种感觉、情感和欲望,都是计算的过程。计算结果也是一个感觉:这只狒狒突然觉得涌起一股力量,毛发直竖,肌肉紧绷,胸部扩张,接着它会深吸一口气:“冲啊!我做得到!冲向香蕉!”但也有可能它被恐惧打败,肩膀下垂,胃中一片翻搅,四肢无力,“妈妈!有狮子!救命啊!”……

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单个人的生命是自然算法的结果,人类社会中形成的许多虚实意义同样如此。“多数人认为,现实只有客观或主观两种,没有第三种可能。于是只要他们说服自己某件事并非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就贸然认为这件事必然属于客观……然而,现实还有第三层次: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

大概就是,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许多事情本身无意义、无价值,比如金钱、国家、神等等,但整体构建了这个概念并作用于现实世界,它也就产生了意义。所以,

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之中。

在大家一起编织出共同故事网的那一刻,意义就产生了。对我来说,在教堂结婚、在斋戒月禁食或在选举日投票这些行为为什么有意义?原因就在于我的父母也认为这有意义,还有我的兄弟姐妹、邻居朋友、附近城市的居民,甚至是遥远异国的民众,都认为这有意义。为什么这些人都认为这有意义?因为他们的朋友邻居也有同样的看法。人类会以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都会让这张意义的网收得更紧,直到你别无选择,只能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事。

不过,赫拉利说,“经过几十年、几世纪,意义的网也可能忽然解体,而由一张新的网取而代之。 读历史就是在看这些网的编织和解体,并让人意识到,对这个世代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很有可能对他们的后代就变得毫无意义。”

奴隶制瓦解了,封建土地制废了,上帝死了,自由主义在当今最发达的地区得到褒扬:

这正是历史展开的方式。人类编织出一张意义的网,并全然相信它,但这张网迟早都会拆散,直到我们回头一看,实在无法想象当时怎么可能有人真心相信这样的事。

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不断认识到:人类不是由神创造,而只是大自然的产物,地球可能并没有那么独一无二。在广袤的宇宙中,在这个星球上,人类的诞生,大概并不是什么神奇而庄严的被选中与使命。No, nothing like that:

现代文化不再相信有这种伟大宇宙计划的存在。我们并不是活在超脱日常生活的戏剧之中,生活没有剧本、没有剧作家、没有导演、没有制片人,而且,也没有意义。就我们目前最先进的科学所知,整个宇宙就是个盲目而没有目的的过程,充满各种杂音和愤怒,但这些都是无意义。我们只是在一个行星上占据着再小不过的一点位置,存在着再短不过的一段时间,如麦克白所说的那个可悲演员,在台上得意或失意了一会儿,就再也悄无声息。

……“无所不能”似乎唾手可得,但在我们脚下却有一个完全虚无的深渊。具体而言,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现代文化的力量是历史上最强的力量,而且还在不停研究、发明、发现与增长。同时,现代文化也比以往任何文化感受到了更大的存在性焦虑。

人文主义面临数据主义挑战

人文主义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在上帝已死,在关于帝国与国家与集体的所谓宏大计划只是一种虚构故事以后,人文主义提出人人拥有独立的自我与自我定义的人生意义,主张从个人的感觉和体验出发,遵从自我内心的选择。“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的过程,靠着体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式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

可是,人文主义的征程并不顺利,即便是在二战以后逐渐壮大并小范围地在世界某些先进地区占领先机之后,短短几十年,却又再次遭遇危机:

大概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过于迅猛,人类在过去几十年里增加的对自我认识远远超过过往千年。所以,哪怕是大写的人刚刚树立起来,很快就遭遇挑战——人文主义的基础所认为的人的自由意志,可能并不存在。因为顾客和选民,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虽然他们表达自己的立场,可是他们的立场,在大多数顾客和选民中,都不是出自他们独立自由意志推算的结果。

对自由主义来说,想要有意义就必须有一个真正的自我,而且只能唯一。而这个前提,目前看起来越来越不可能。

赫拉利用了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和叙述自我(narrating self)来做解释:“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但体验自我没有记忆能力。它不会讲故事,而且当我们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也不会去问它有何想法;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采用‘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结这两者,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

所以,分娩的疼痛会被新生儿带来的喜悦而忘记,让女人们生完一个孩子之后,仍旧愿意继续生孩子;战场上的残酷体验,会被战争中的荣耀和胜利结局安抚,换来一个战士的英雄与光荣——

于是我们知道,“自我”也像国家、神和金钱一样,只是虚构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再与我们看过的**、读过的小说、听过的演讲、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正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该讨厌谁、该怎么对待自己。如果情节需要,这个故事甚至可能让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类别: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有些人演着永不完结的宗教戏剧,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像部动作片,也有不少人过着戏剧人生。但到头来,一切都是故事。

算法的终极胜利

写到这里,作者的思路已经很明确:智人发展出统治这个星球的文明,并不是由于神创造了我们,挑选了我们;而人类社会发展出的一整套意义体系,其意义是被赋予的意义,而非来自其本身,因为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宇宙,暂时都没有发现意义;最终,我们遗憾地看到,不仅人生没有意义,而且所谓的自由意志,或者想象中拥有的独立自我,可能也并非事实:

推动这个趋势的主要力量来自生物学的洞察,而非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认为,生物就是各种算法。如果生物的功能真的和算法大有不同,就算计算机在其他领域大展神威,仍然不可能了解人类,引导人类的生命,更不可能与人合而为一。 一旦生物学家判断生物也是算法,就等于拆除了有机和无机之间的那堵墙,让计算机革命从单纯的机械事务转变为生物的灾难,也将权威从个人转移到了算法网络。

人文主义的最高诫命“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已经不再不证自明。我们学会调节内心声音的音量之后,也得放弃对“真实”的信念,因为我们再也不清楚现在是谁在调节开关。把脑中的噪声关掉似乎是个好主意,但前提是要能让我听到真正的自我。如果没有“真正的自我”,又怎么决定该关掉哪些声音、放大哪些声音呢?

……人文主义的戏剧,多半是以某个令人痛苦的欲望展开。例如,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爱上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朱丽叶,可两家却是世仇,于是双方都非常痛苦。科技对这种情节的解法,就是确保让我们不会有令人痛苦的欲望。如果罗密欧和朱丽叶服个药丸或是戴个头盔,直接把那些对彼此造成不幸的爱意给消灭掉,不就没事了吗?

将来,如果吃颗药丸就能戒掉我们的欲望,如同割离某种身体病痛一般,那么我们如今定义中的人类,是不是其实也就不付存在了?

尽管我们自身为人类一路走来的辉煌骄傲万分,认为我们主宰了自然,并将主导人类自身的胜利,但似乎,按照这种逻辑走下去,真正胜利的,并不是人类,而是算法——人类超脱动物,是进化算法的胜利;而当我们发明了机器的算法,并将它用于物质世界与人类自身的时候,机器算法就主导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恐怕只是进化中的一个阶段,如同已经灭绝而恐龙,千百年后引人好奇,但也毕竟,成为历史。

未来究竟会怎样?

没人能预测未来。至少在未来来临之前,没人能判定谁对未来的预测究竟是否正确。尤瓦尔·赫拉利只是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梳理了从过去到现在的逻辑,再顺着这个逻辑,往前走一步看看未来。

这个逻辑听起来正确,那么未来便有这种可能性。但同时随处蕴藏的不确定性导致这种逻辑推导下的未来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只是,人类被机器所取代的担忧已经存在了很多很多年,从我小时候看的科幻读物,到当年火遍世界的《黑客帝国》到如今科学界的认真讨论。虽然这一天如今仍未到来,但这种可能性在与日俱增。

不过,大概也不必太悲观。如果技术发展够快,我们可能就是第一代老了能换掉老去的器官,换掉老去的皮肤继续活个几百年的人(当然,大概还是得有钱),而就算未来的阶级是靠有钱人能老了换心脾肺不死,没钱的人只有普通人的人生,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人类社会又不是哪一天实现过绝对的公平与平等;如果没那么快,就更简单咯,留给下一代操心去吧。

尤瓦尔·赫拉利,是以色列新锐的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著有《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以宏大的视角、细腻的笔法来描述另一种历史。而且,每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时,他都会针对当地语言和历史事件进行一些细微的改动,以更迎合读者,读者阅读时也更亲切。

第一部分 认知革命

将地球从135亿年前大爆炸讲起,7万年前产生智人,分为三大重要革命: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和500年前的科学革命。

思考的代价:人类的大脑明显大于其他动物,但庞大的大脑也是庞大的负担。大脑只占身体重量的2%-3%,但是消耗却占到了25%。为了维持消耗,只能寻找更多的食物。同时,物竞天择,为了生存和繁衍,所以在许多重要器官都还没有发育完全时人类新生儿就出生了。出生后,家族就开始共同抚养,形成了强大社会关系。同时,由于这种特征,智人在早期时,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仍然惧怕大型肉食动物相比。

用火是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特征。

认知革命是智人改变了新的沟通方式,会使用更为灵活的语言了。认知革命真正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传递普通的信息,而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事物的信息。所以,在认知革命后,传说、神话、神以及宗教等应运而生。正式这些虚构的事编出了一些想象(其实也可以称之为愿景),让大量陌生的人可以集结、合作。文中列举标致汽车,互不认识但可以精密合作。

人类肥胖是因为喜欢高热量的食品。而这其实也是源于祖先采集者的饮食习惯。采集者发现熟透了的水果,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吃到吃不下,否则留下来会被其他的动物或人给吃了。之所以吃甜和高热量的食物,是因为DNA里还遗留着祖先遗传下来的基因。

智人的生存,其实是部落附近有什么就吃什么。同时,采集的不仅仅是食物,同时还有知识。比如,了解植物的生长模式,动物的生活习性、季节的变化以及如何修补、自救。可以说,采集者对周遭的环境了解比现代人更深、更广。有观点认为,自从采集时代以来,智人的脑容量其实是逐渐减少的。要在那个时代活下来,每个人都必须有高超的心智能力,而农业革命后,低能的人也有了生存空间,比如生长线上的工人。

考古证明采集者营养已经比较充分。他们平均寿命低的原因是儿童早夭的情形比较普遍。采集者免受营养不良的困扰秘诀就在于饮食多样化。相比之下,农民的饮食就不均衡,种类较少。

第二部分 农业革命

从采集走向农业的转变,始于大约公元前9500年-公元前8500年,这场改变一开始速度缓慢,地区也有限。为什么农业革命发生在中东、中国和中美洲,而不是澳大利亚、阿拉斯加或者南非?因为大部分动植物其实无法驯化。远古祖先采集的物种中,适合农牧的只有极少数几种,而这些地方正好是这几种物种生长的地方。

但是,农业革命所带来的并非轻松生活的新时代。确实,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了,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好吃,过得悠闲,而是人口大爆炸。而且,农民的工作比采集者更辛苦,食物更单一。因此,农业革命其实是史上的一桩骗局。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如果用小麦的观点看农业革命,1万年前,小麦也只是众多野草中的一种,在短短1000年时间内,却传遍世界各地,生存和繁衍如果是做基本的演化标准,小麦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那小麦为什么让智人放弃采集呢?一种可能是人类为了建造巨型结构的神庙等,为了养活建造者,所以从采集专项自行种植。

农业时代人类的空间缩小了,但时间却变长了。一般来说,采集者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考虑下周或者下个月的事情,但农民却会想象预测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事。而人类的想象则建构出了秩序。随后,想象建构的秩序和真实世界结合了。想象的发展,事情的增多,超出了人类记忆的脑容量,文字的产生。

历史从无正义。每一种由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都绝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象和建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比如印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就建立了阶级森严的社会,当地人只能做仆人或者奴隶。上层阶级还会用洁净来区分,免得阶层或者种族受到污染。

第三部分 人类的融合统一

农业革命后,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守特定的规范。这就是文化。

人类文化一直在流动不休,但流动并非完全随机的,是有个大方向的。几千年来,规模小而简单的各种文化逐渐融入了较大的、较复杂的文明中。

公元前1000年间,出现了三种有可能达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第一种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第三种是宗教上的全球宗教。

第四部分 科学革命

过去的500年中,人类越来越相信可以靠着投资科学研究提升人类的能力。

现代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不同之处:1、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2、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3、取得新能力。

过去500年间,科学、帝国和资本之间的回馈循环正是推动历史演进的主要引擎。

科学的进步、商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变革。

尽管物质和生产力大幅提高了,但人类的幸福感呢?

未来呢?认知革命后,智人成为了世界的主宰,改变了自然进化的单一线索,未来会否创造出比智人更先进的生命物种或其他?

最近,《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未来简史》,中文版在万众期待中发行上市了。在接连阅读了这两本重量级著作后,感觉自己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完全被刷新。作者看问题的独特视角,及其用清晰文笔、缜密逻辑推导出的不同寻常的见解,很让人脑洞大开。

比如作者认为,人比动物强就强在人能够通过想象出某种根本不存在的概念和意义,如上帝、国家、金钱、公司、政府组织等(如你,现在就活于人类自身想象的这些虚构中),把众多的人高效地组织起来,让所有人都相信“神的安排”、相信“国家利益”、相信“企业价值”、相信“伦理道德”这些虚构的东西,从而大规模的合作,形成改变真实世界的巨大力量。

又如,作者提出,二十世纪的医疗技术以治病为主要目的,二十一世纪的医疗技术则可能以给人升级为主要目的,极少数富人将能够利用生物技术主动升级成为“神人”,如此新的阶级悬殊便会产生,升级了的神人会怎样对待没有升级的智人?把智人当孩子,当宠物,还是当奴隶?

再比如,作者提出,生物(包括人)其实没有真实的自我,没有自由意志,生物只是一堆算法,只是数据处理,未来的世界,数据比人宝贵,主导世界的可能是接连所有数据的“万物互联”网络……

诸如此类令人震撼的独到见解,书中不胜枚举,用一小段话根本难以描述其万一。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我仅从书中提到的一个小观点出发,分析个人的一点看法。这个小观点,仅仅是该书包含的浩瀚信息流中,在作者笔尖泛过的一丝涟漪,远非该书的精髓与中心思想。我在此分析个人小看法,也绝非是为本书写读后感,该书是何其震撼人心、趣味盎然,我怎敢轻言读后感。

赫拉利在书中提到的这个小观点是一个公式:

知识=体验x敏感度

在实践中,这代表追求知识与智慧的方法,是靠体验积累,并锻炼敏感性,以正确理解这些体验。 体验即个人所经历的各种感觉、感情和想法;敏感性则包括两方面,第一是你不能光有经历而不重视体察你的体验,第二是你必须允许这些体验来影响你甚至改造你。

赫拉利举了个自己的例子。他之前喝茶喜欢加糖,后来发现糖把茶叶本身的味道给覆盖了,所以就把糖减少,专门体会茶的味道。然后他对茶的感觉就越来越灵敏,体验越来越丰富,最后发现他最喜欢喝的一种茶是中国四川雅安生产的“熊猫茶”,一种以熊猫粪为肥料种植的茶叶。赫拉利说,早年给他一杯用明代的瓷杯盛的熊猫茶,他不会感觉与用纸杯盛的熊猫茶有何分别,但现在他能体会其中的巨大差异。

赫拉利的“茶道”,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文明人,要善于体验自身细微的感觉,否则你就是个粗人。

19世纪初,构建现代教育系统的重要人物威廉·冯·洪堡曾说,存在的目的就是“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他还写道:“ 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 。”用通俗的话来表述就是,一个文明人,要善于在各种体验中,包括但不限于同情与被同情,伤害与被伤害等各种经历中,体察自身细微的感觉,如果注意到这些,个体意识的敏感性就会变得敏锐,这些体验就能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与智慧,告诉我们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对的,以及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言以蔽之,要丰富自身知识与智慧,提高个人“档次”,就必须多经历,并且不断提升内在敏感性。没有必要的敏感性,就无法体验到某些事务;没有长期的体验,就无法培养敏感性。

多体验,最佳途径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多读书,多实践自己想做的事。

读书,是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取间接体验,好处在于可以便捷地获取到多样化的体验;

实践,是通过亲身活动获取直接体验,这一获取体验的途径耗时却更直观。

凡事不能尽依赖书本;凡事亦不能都亲历身为。

读书与实践,对于提升自我起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以,如果你有想要看的好书,想要实践的行动——跑步、旅行、写作、学习一项技能、参与某项社会活动,亦或小到陪自己的孩子玩一下午游戏,那么请不要总将这些念头仅停留在脑海,赶紧列出计划,明确时间进度,付诸行动吧。

很多事情,经历过了,才会发现远比想象中的要有趣味,收获的也远比想象中的要多得多。你的想象,永远导演不了实践中可能会呈现出来的生动剧情。

而敏感性的培养,则有助于我们从这些行动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体验。要提升敏感性,平时就要多提炼、总结自身体验中的细微感觉,把抽象的认知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和语言;亦或在人际交往中,时不时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做一番考虑,体察他人之处境;在未换位体验他人之经历前,不冒然下结论、论是非、做评价。经过这样的“刻意练习”,久而久之,对个人体验的敏感性就会不断提高。

随着体验的积累丰富、敏感性的不断提升,你将更懂得如何细细体察人间善恶美丑,更懂得分辨真假对错,成为更有智慧的人。

故正所谓,活着,就是追求尽可能广的体验,以期从中获得智慧,这就是人生的旅途。

(致敬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十、无用阶级和神人,将带来难以想见的不平等社会

前情回顾上期我们说了科技的浪潮将彻底颠覆现代统治世界的人文主义的根基。我们是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的。

首先,人文主义所崇尚的个人自由意志只不过是被欲望驱使的大脑中的运算结果罢了,而且就连我们的欲望也只不过就是大脑中某种放电模式而已。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手段预测甚至是控制人类的行为,并且被控制的人主观上根本就感觉不到是被强迫。其次,我们原本以为自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我,我们大脑中只有一个声音来代表这个真正的自我。不过现代生命科学已经非常确定的告诉我们,其实我们自己的每一种情绪都是一个声音,他们在大脑中不断的争论。我们每次对外所表现出的单一自我,都是多种情绪谈判的结果。我们根本就察觉不到,也没法控制,到底有那些情绪上了这张谈判桌。最后我们引入了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的概念。体验自我是客观的感受,但是叙事自我才是我们人格的体现。叙事自我就和我们之前所说到的国家、金钱还有神是一样。都只不过是虚构的故事罢了。每个人的叙事自我像一把锋利的剪刀,把我们的所有体验都修剪一遍,然后只留下其中的某一些。再与我们长期以来接受到的所有希望和意义混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一致并且连贯的故事。他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该讨厌谁、该怎么对待自己。我们所谓的人格,最底层的逻辑依然只不过就是个故事罢了。那通过上期节目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的支柱,就是人类的自由意志和不可分割的自我这两个概念已经被科技浪潮击碎了,我们的叙事自我为我们自己编织了一连串的故事,我们一生都被困在其中。

那么由人文主义所构建的现代秩序,进而形成的现代社会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我直接先给答案吧,那就是大量的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将彻底失去价值。即将到来的数据革命将使社会、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本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类社会的正常运作竟然不再需要这么多人的参与。绝大部分人将沦落成无用阶级,人类社会将会出现你无法想象的不平等。

二次元养成手游与你相约魔界

广告  关闭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难以置信?我们就来听听看,赫拉利是怎么说的。

我们经历过的二十世纪可以说是一个大众的世纪,人民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最重要的。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的发展都依赖于群众。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之下,国家的力量是来源于每一个群众的累积,如果你希望拥有一只强大的军队,那你就需要数以百万计的人从军。如果你渴望经济的强大,你必然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人参与工作,参与生产和消费。这个时候,群众是权利、力量以及经济繁荣的基础。

但是现在我们正在远离这样的大众时代。

我们最有感触的应该首先是在军事领域,古往今来的战争我们都能看到,所谓的军队不就是由无数普通人参军当兵组成的么?军队人口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军队的实力。而现在呢?要组建强大的军队不再依赖于士兵的多少。我们越来越依靠于技术,比如说网络技术、精确制导武器的远程打击还有无人机。

虽然我们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士兵,但是普通士兵在战场上的所起到作用已经极其的有限了。只能作为人肉盾牌的普通士兵只会越来越少,军队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掌握高科技技术的人。而指挥作战的将军也将越来越多的关键决定权交给算法处理。

赫拉利在书中简单的为我们描写了一下未来的战争,在过去一场战役可能要持续几天,一场战争经常持续几年。而在未来,一场战争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就结束了。

“在网络指挥中心值勤的中尉发现有异常状况后,就算立刻致电上级,上级再立刻上报白宫,最后还是只能一声哀叹,因为等到总统接到消息,这场战争早已一败涂地。只要短短几秒,计划精密的网络攻击就能够让全美电网断电,破坏航空管制中心,造成核电厂和化学工厂大量事故,干扰警察、军队和情报通信网络,甚至是抹除所有金融记录,让数万亿美元就这样消失于无形,没人知道究竟谁拥有什么。这种时候,唯一让民众还不会歇斯底里的原因,就是网络、电视和广播也全面断线,所以大家连情况有多惨都不知道”。

就是这样,在军事领域普通个人正在失去他原有的价值,而在经济领域更是如此。我们已经看到,人工智能的表现越来越好,大多数人失去现在自己的工作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比如说自动驾驶对司机的替代,诊断机器人对医生的替代还有什么股票交易员、银行柜员等等,我想经常关注这方面内容的同学早就对这些例子耳熟能详了,而且我在之前的节目中也详细讲解过了,在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

说到我们人类在经济领域的价值消失,作者在这里给出了有一很有意思的观点,赫拉利说个人在经济领域的价值其实是人文主义与资本主义合作的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在20世纪的时候,人文主义认为道德和经济是能够兼顾的。因为保护人权,产权和自由即是道德的必要之举,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看到在20世纪英、美、法,正是因为开放经济和社会才走向的繁荣,而我们中国用了40年的时间起身直追直到赶超,那同样也是因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所以,即便是专制君主或者军国政府,他们同样也要出于经济而非道德因素,愿意走向开放,保护人权和自由。

但是到了21世纪,人文主义影响力的衰落。那随着大众在经济上不再重要,仅仅靠道德约束,还足以保护我们每个人的人权和自由吗?无法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后,那精英阶层和政府还有必要认定每个人都有价值吗?这个问题留给我们思考吧,后面我还要说。

我知道很多同学并没有特别在意人工智能,或者说从心底里压根就看不起人工智能的,因为觉得它现在看来完全不可能像我们人类一样的有意识有感情,再怎么样也不过是没有灵活思维的机器,无非就是个功能强大的电脑。也的确如此,最近50年来的人工智能在意识感情上真的就没有啥进步。那对这样傻头傻脑的机器,有什么好担心和惧怕的呢?

但是,谁说人工智能的强大是按照人类的发展模式来的?谁说机器人拥有超高智能的前提是要拥有像我们人类一样的意识呢?

在我们生物界,高度的智能确实永远是和发达的意识相伴而生。意思就是说必须要具有意识的个体才有可能执行需要高度智能的任务。我们数百万年来的生物进化一直顺着意识这条道路缓缓前进,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人类生物是在走一条非常窄的路呢?你有没有想过现代人工智能正在走的,反而是一条迅速通往超级智能的捷径呢?

到底是智能重要还是意识重要?在二者携手同行的时候,这完全就是一个无聊的哲学问题。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这已经是一个急迫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了。

其实现在,至少对于军队和企业来说,答案再简单不过,智能是必须的,但意识可有可无。借用亨利福特说的一句,我明明雇佣的是一双手,可为什么却来了一个人。这确实听上去是一句很不要脸的话,但是也正是某种意义上的真相啊。

比方说,我们有血有肉的人类司机,个人的意识体验绝对比自动驾驶汽车丰富的多,司机一边在繁忙的街头开车,一边听着我们晓书童频道的节目,与此同时还经常眺望远方的落日,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但是这些东西压根就不是社会系统需要一个司机所具备的特质啊。社会对于一个司机的需求就是把人以最快,最安全,成本最低的从A点拉到B点。这毫无疑问自动驾驶要比人类做得更好,尽管它不会听我们晓书童频道的节目,不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淘汰,我们可以类比一下汽车对马的淘汰。当时马是我们的交通工具,我们说马是有感情的,马是人类的朋友。与冷冰冰的汽车相比呢?马的意识和智能都是更高维度的,哪怕是和现在几千万的兰博基尼相比。但是马被淘汰的时候,我们毫无怜悯之情啊,没有人出来唱高调,当圣母婊说怎么能抛弃我们的朋友呢?没有啊!就只是因为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更好用,这一点就足够了啊!

是的,我想说的是,我们就是马,而人工智能就是淘汰马的福特T型车。

如果我们自认为无意识的算法永远无法赶上我们人类,那真的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前面我已经多次的强调了一个观点,就是生物他也是算法。那既然是都是算法,算法的运作是不受组成物质的影响的。形象一点来说,就像是我们小时候用的算盘,无论是木质的算盘还是塑料的算盘,都是一个珠子加一个珠子等于两颗珠子,这是不会变的。

所以,我们凭什么有自信说非有机的算法永远无法超越有计算法呢?只要算法的结果有效,那算法在碳的平台上运行性还是在硅的平台上运行又有什么区别呢?

再举两个原来没说过的例子吧,96年计算机深蓝打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推翻了一直以来我们人类能力比计算机更强的论断。16年阿法狗4比1击败了围棋大师李世石,上个月阿法狗又横扫了世界围棋第一人,我们中国选手柯洁。

那你知道阿法狗的爸爸google的团队下一步要挑战什么吗?要挑战暴雪的一款即时战略游戏,星际争霸。你听到这个消息可能觉得这没什么吧,人工智能要打游戏挑战人类那不是太简单了吗?一开始我也这么觉得。但是后来我了解了之后才发现这可比下围棋难太多太多了。

首先,是对战模式拟人化,就是我们人类是用眼睛看着屏幕理解游戏,通过鼠标键盘进行操作的。那人工智能呢?肯定不能让他在后台读数据啊,那不变成人类挑战变态电脑了吗?那还玩个毛啊!所以他也要用摄像头来观察游戏画面。

其次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对星际争霸的挑战相比于围棋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因为这项技术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星际争霸属于非完全信息博弈,而围棋和国际象棋属于完全信息博弈。区别是什么呢?完全信息博弈是双方完全知道彼此的所有信息,知己知彼,赛场公开透明。你看围棋黑字181个白字180个,整个盘棋上361个交叉点双方看得是一清二楚的。没有任何的隐藏,就是拼水平拼智商。

那非完全信息博弈呢?就很好理解了,就像是打麻将,知自但是不知彼。星际争霸就是这样的,整个战场是被战争迷雾覆盖的,你只能看到自己的信息,对方的信息你是看不到的,你想了解对方的情况就需要派遣自己的单位去侦查。而星际的战术有很多的奇袭和相互克制,所以就会出现很多的侦查,反侦察,隐藏意图和战术欺骗。

人工智能可是马上就要掌握连蒙带骗和猜测预判这些人性化的策略了,这就和我们的生活中的情况很类似了。我们生活中非常多的判断和决策都是在非信息完全的情况下做出的。那下一代的阿法狗如果成功在星际争霸游戏上也横扫了人类选手,这明显是向我们所谓的意识迈进了一步,但这也仅仅就是人工智能算法进步的结果。

而且相比于下围棋的阿法狗,打星际争霸的阿法狗的算法技术能够大量的移植到我们生活中的其他领域。

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呢?我们原来已经听了这么多人工智能替代人类的例子了,那我们觉得应该艺术领域应该是留给我们人类的一块净土了吧?因为艺术这个东西应该是有感情的人类才能掌握的专属技能啊。

但是呢?对不起,生命科学又跑出来告诉我们,艺术也是有计算法发现数学模式之后的产物。

加州大学的一名音乐教授,花了七年的时间编写了一个程序,叫做EMI,专门模仿巴赫的作曲风格。一天就可以谱写五千首乐曲,这是人类作曲家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那质量如何呢?音乐教授就从中挑选了几首安排在一次音乐节上演出。现场观众反应热烈,兴奋的说这些音乐是直击了他们内心的最深处,于是赞她巴赫的天赋。结果来后大家知道这些曲子的作者并不是巴赫,而是一个叫做EMI的程序,大家瞬间就都怒了,觉得被戏弄了。

那好吧,我们来一场人机对战吧。就拿出一首巴赫写的曲子,一首现代艺术家写的曲子,还有一首EMI写的曲子。三首曲子放给大家听,让大家选哪个最像是巴赫写的?最后结果出来,最像巴赫的是EMI写的,比巴赫还要巴赫,而真正的巴赫投票结果大家认为是现代艺术家写的。

你看吧,到了现在的21世纪,我们大部分的人类在经济,军事、政治或者艺术领域都将不敌人工智能,而失去自己的价值。我们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将没有任何的贡献。旧的职业会被摧毁,确实新的职业会被创造出来,像是虚拟世界的设计师。但是如果是一名收银员或者保险业务员在40岁的时候失业了,他转型为虚拟世界设计师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就算这一次转型成功,但是很有可能10年之后又要来一次新的转型。

一辈子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打造全新的自己。我觉得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那随着科技的发展,很有可能我们这些无用的大众就算什么事都不做,整个社会也有能力喂饱我们。但是,我们要怎么打发自己的时间度过自己的人生呢?答案之一可能是靠药物和电脑游戏。和现实世界相比,虚拟世界能够为我们提供能多的刺激和满足感。

但是,现代人文主义推崇人类生命神圣不可侵犯,而当我们沦为无用阶级,整天只能活在虚幻世界之中的时候,这样的生命又何来的神圣呢?

那与无用阶级相对应的是什么呢?是《未来简史》这本书的英文书名Homo Deus,神人。科技浪潮造就大批无用阶级的同时,也正在通过生物工程,放生工程与无机生命工程让一部分人成为神人。我们将迎来一个前所未见的不平等的人类社会。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自己和周围人的差距在哪里?比如说穷人和富人、领导和下属、官员和百姓。这些差距在于经济能力、法律地位和政治能力上的差别。确实有差别,但是这些差别还没有转换成生物学上的明显差别。意思就是说也许客观来说富人的能力确实比穷人的能力要强,但是并不能说富人的孩子就是比穷人的孩子要聪明。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富二代或者官二代也并不比普通人家的小孩要高人一等。所以,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从思维和大脑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所有人并没有什么差别,还算是平等的。不过呢,这样的平等即将发生颠覆。

根据我们之前节目所说的,赫拉利说我们将踏上从智人向“神人”演化的路程。根据我们前面所说的新技术,社会上的精英和富人将有能力改变自己和自己孩子的身体还有大脑。这样一来,我们即将目睹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生物上的不平等。不同的人将拥有不同的身体和大脑,拥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而这不是个人学习努力的结果,而是技术所带来的改变。这种生物阶级的改变那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多读两本书带来的认知升级。就像你再怎么健身你也不可能打得过超人和钢铁侠,一样的道理。一个是学习层面的,一个是生物层面的。完全就是两个维度。

那我们可能会问,既然有这样的技术,为什么不能惠及大众呢?就像是抗生素才出现的时候,确实很贵,只有极少的人能够用得上,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不是人人都可以用上了吗?那怎么就不能把我们所有人都强化成神人呢?为什么非要造成这般的不平等呢?

赫拉利告诉我们的原因非常的残酷,就像我们开篇所说的,20世纪是一个群众的时代。医疗之所以能够在当时使得群众受益正是因为如此。是因为当时的军队需要几百万的健康士兵,经济发展也需要数千万健康的产业工人。因此,各国都建立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确保国民的活力和健康。人类最大的医疗成就正是为群众提供卫生设施、疫苗接种,消灭流行病。

但这种群众的时代已经结束,针对大众的医学也将随之走入历史。随着人类士兵和工人让位给算法,至少部分精英阶层会认为,无须再浪费资源为大量无用的穷人提升甚至是维持基本的健康水平,而应该集中资源,让极少数人升级到超人类。

像印度、巴西和尼日利亚这些发展中大国。他们本身就如同一列长长的火车,坐在头等车厢的社会精英,享有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一样的医疗和教育条件。但与此同时他们还有数以亿计的同胞坐在三等车厢,忍受着疾病、无知和贫穷。那在接下来,这些坐在头等车厢的精英们会怎么想呢?是要着手解决数亿同胞的贫穷问题,还是让少数的精英阶层升级呢?

如果是在20世纪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因为所有人都拥有价值,精英阶层必须为他们的同胞解决问题。但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抛开什么爱国、团结、道德这些问题不谈的话,精英阶层最有效的策略,很有可能就是无情的彻底斩断那百无一用的三等车厢,只让头等车厢继续前进。想要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竞争的话,已经不再需要茫茫多健康的普通工人了,而只需要少数一部分经过升级的神人。

人类在20世纪的伟大成就: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都是为了让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至于21世纪的新议题: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虽然也同样希望为全人类服务。但是,由于这些计划的目的是在于超越,而非维持基本的要求,所以最后就会创造出新的神人阶级,彻底砍断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本源。

神人看待我们一般人,就会像是19世纪欧洲人看待非洲人一样。

那么当人类被分为两类,无用阶级和神人。在我们的人文主义崩塌之后。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新宗教或意识形态,能够填补这样的缺口,并且指导我们的后代?

以上是主流价值观将引领我们走向的未来。

其关键点在于:它认为人工智能是科技公司的专利,科技公司拥有独享权。

《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告诉你该和谁结婚

《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告诉你该和谁结婚

7月6日,全球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以色列“青年怪才”尤瓦尔·赫拉利在首届“XWorld大会”做主题演讲。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7日

未来人类进化的方向是什么?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冲击?7月6日,中信出版集团与百分点集团联合主办的首届“XWorld大会”在北京举办,探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未来进化。全球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以色列“青年怪才”尤瓦尔·赫拉利带来主题演讲“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

百分点集团董事长兼CEO苏萌;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中国商业与全球化教授项兵;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旷视(Face++)创始人兼CEO印奇等全球顶尖学者、科学家、知名企业家也参与了此次大会。

7月6日,“XWorld大会”现场。

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类的发展已经来到了巨变的前夜。从四十亿年前地球上诞生生命直到今天,生命的演化都遵循着最基本的自然进化法则,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在有机领域内变动。但是现在,人类第一次有可能改变这一生命模式,进入智能制造和设计的无机领域。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计算能力的快速发展,未来人类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将自身的决策权让位给无意识的算法,让算法替自己决定该买什么东西,应该读什么书、接受什么治疗以及应该和谁结婚。

他举例,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可能就是伴侣的抉择,现在我们主要有赖于自己的感觉以及亲友家长的建议,而在二三十年后,你可能会问研究人工智能的公司,你应该和谁结婚,他说:“它们了解和你相处的人的邮件、微信、手机通话记录等所有信息,基于对几百万人成功或是不成功的伴侣关系的理解,它们就会告诉你,你现在和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结婚,90%的概率是会成功的,因为在你的一生当中找不到更好的伴侣了”。

当权威从人类转移到算法的同时,人工智能也会将数十亿的人赶出就业市场,使得人类产生大规模失业。他以自动驾驶汽车以及精准化医疗为例,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在和机器竞争工作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

他在现场举例,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方面能够做得更好,提出治疗方案比平均水平的医生更好,因为普通医生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天都在更新知识,不可能一个人知道全世界所有的疾病药物和研发结果,但是对于人工智能来说这都是无可限量的。人工智能可以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熟知全世界所有疾病,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一个患者。此外,人工智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分析,更精准地了解病人情绪的变化,抚慰病人心灵。

尤瓦尔·赫拉利说:“一旦那些失业的人真的再无经济价值,无法为社会的繁荣做出任何卓有成效的贡献,他们便会沦为无用阶层。而到那时候,以政府为代表的精英阶层也许会在他们身上放弃投资医疗和教育,他们将被整个社会系统彻底抛弃。”

人工智能的技术毫无疑问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尤瓦尔·赫拉利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未来社会究竟会怎样,他认为有多种选择,一切都悬而未决。他也提醒人们,人工智能不单单是技术问题,更要注意到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社会经济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百分点集团董事长兼CEO苏萌演讲。

人工智能与社会以及商业的未来

每一次社会的转型都会带来机会与挑战。互联网和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时代,世界的主导力量正在由工业时代的资源品和资本,向数据经济时代的数据和算法演进。

商业进化是否也跟人类进化相似,99%的商业组织都会成为附庸或者无用?如果未来进化到中心化商业形态,由此引发的基于数据、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垄断会比过去按照行业和地域划分的垄断对商业社会带来更大的影响。高度中心化的商业体系将大大降低整个商业系统的容错和纠错能力。百分点集团董事长兼CEO苏萌在会上提出了泛中心化的未来商业,是一个多中心且中心动态均衡化的商业形态,并指出未来商业组织的三点生存之道,即三I理论:独立(Independence)、融合(Integration)以及智能(Intelligence)。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演讲。

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未来,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长达30年的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基于人工智能60年的发展认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发明的其他工具一样,其自身并不具备创造力,这是与人类的最大区别。未来的方向应是“AI+HI=SI”,即人工智能+人类智能的共进化。洪小文在会上还表示,AI技术的透明化、普及化很重要,要让更多人享用到技术红利。

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演讲。

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的企业家来说,全球视野、全球担当越来越重要。创业、创新者应该能放眼全球,整合全球优质资源,使全球资源为我所用。同时,弘扬人各有梦也更加重要,应当鼓励企业家、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为兴趣、爱好、担当、社会问题的解决而去创业、创新。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可能产出一批引领式的“大风流”创新。

圆桌论坛现场。从左至右:艾诚、魏坤琳、尤瓦尔·赫拉利、苏萌、印奇。

跨界讨论:科技进化与人类未来

在圆桌讨论环节,尤瓦尔·赫拉利、苏萌、魏坤琳和印奇就科技进步与人类未来这一主题进行了跨界讨论。此次圆桌讨论以主持人艾诚提出问题,各位嘉宾先陈述自己观点,然后向尤瓦尔·赫拉利提出自己的疑问的形式展开。

主持人针对“人工智能能否战胜人类?”  “人工智能是否会加剧阶层分化”  “你对未来持乐观还是悲观态度” 分别向四位嘉宾提问。

作为电视节目《最强大脑》中的科学判官,魏坤琳见证了无数人类大脑的极限挑战,在他看来,人脑的各个模块都在被人工智能追赶,未来甚至可能超越,但他并不认为两者一定是不可兼容的。他对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表达的无用阶层表达了疑惑,“什么是无用,什么是有用?” 他还举了欧洲殖民入侵的例子,询问尤瓦尔·赫拉利未来是否会是殖民历史的重演。至于人类未来的前景,他则是觉得既可能乐观也可能悲观,关键在于个人。

印奇认为,人工智能现在所处的阶段还很初级,人类会非常善于利用新技术对自身进行变革,人类自身的演化会跟技术的演化一起发展,随着技术的演化加快,人类自身的演化也会越快。与其说机器会在某一瞬间超过人类,不如说人类和机器会逐渐融合并且会早于机器超过人类。在关于人类未来的判断上,印奇表现出了乐观取向。

苏萌针对尤瓦尔·赫拉利曾经提到数据有可能成为主宰人类命运的终极武器,向尤瓦尔·赫拉利提问是否认为已经出现了某些领域的垄断,这一趋势是否在不断加强?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所造成的垄断可能会比以往都要剧烈,虽然如此,他还是对人类的未来表现出了极强的信心。

尤瓦尔·赫拉利针对各位嘉宾的疑问一一进行了解答。他指出,自己现在的一切都不是预言,而是在讨论一些可能性。如果你对其中的一些可能性感到恐惧,你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去避免它。科技并不具有决定性,真正左右其走向的依然还是人类。

(原标题:《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告诉你该和谁结婚)

第一章: 人类的新议题

这本书的架构书总分总的形式, 在第一章里作者对人类的未来做了预测。纵观人类悲怆的历史,经历过瘟疫、战争、饥荒,都使人口大量减少。痛定思痛,总会有一小部分人站出来解决这些历史难题。在那一小部分历史人物的带领下,世界级的战争因为联合国的成立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制约几乎不可能再次出现,天花瘟疫因为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已经绝迹。饥荒问题因为人类生产力的提高而不再头疼。这些问题终究不会再继续深度的困扰人类,与此同时人们更在意 幸福快乐、长生不老和生活质量 。作者对未来做预测,也是基于当下人们面对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更进一步讲,人们不愿意改变,因为人们害怕面对未知。但是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第二章: 人类世

作者将过去7千年,人类进入农业革命之后的时期, 称之为人类世。在现代,人类以及人类饲养的宠物就占据了世界大型动物90% 的比例,大型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少。毋庸置疑,人类确实在主导着这个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宠物相比,猪,鸡等家畜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从出生就被圈养在牢笼里,然后在生命的某一个结点被送去屠宰场。任何哺乳类动物都有 情感联结 的需求,人类剥夺了家禽的需求。但似乎人类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而已。

第三章: 人类特质

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特质是什么?只有人类拥有灵魂、心灵和意识?为什么人类面对一件事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可以称之为意识,而哺乳动物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却被称之为预先设定好的算法步骤?为什么要剥夺动物所体现出来的动作的灵活性?最后,作者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哺乳类动物和我们一样,也具有意识和心灵。人类称霸世界的关键,是能够让许多的陌生人团结起来。团结合作的人类群体能够超过世界上任何大型动物群体,所以人类能够站到生物链的顶端。人类是通过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团结起来的,这种抽象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虚构想象。其实,这种 虚构想象 就是一种精神控制,信念控制的力量远远大于身体的力量。

第四章:虚构的力量

这一章以一句很有反省力量的话作为一个总结和升华:公司、货币和国家,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是人类发明的概念,好让为人类而服务。为什么到最后人类却为这些概念而服务,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呢?

第五章:宗教和科学之争

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通过秩序得以创造和维护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是力量,通过研究获得力量,用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

第六章: 与现代的契约, 第七章:人文主义革命

与现代的契约 我的理解哈, 说的是人们一出生就被规定了生存轨迹,没有自己的发挥空间,就像是一台机器从组装生产到分配到流水线夜以继日的工作一样,没有灵魂,没有意义,而这也是产生现代崩溃的原因。而人文主义革命的出现,为人们的存在赋予了意义。人文主义主张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认为人们自己内心的体验感是最高的评价准则,没有上帝,没有神话,上帝已死(尼采)。现代契约要求人们不停的干活,人文主义为人们的行为赋予意义,具象和抽象相辅相成,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第八章: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第九章:大分离

现代生命科学发现人们内心的体验感只不过是大脑中的脉冲信号,而自由主义提倡的叙事自我只不过是人们将那些脉冲信号拼接起来的妄想而已。有些事情本来没有意义,是叙事自我从拼接的脉冲信号中强行附加意义,这些发现对自由主义者发起了强烈的冲击。在21世纪,人工智能发展突飞猛进,未来的科技发展很有可能将人类分成两种人:一种是绝大多数普普通通的人类,另一种则进化成超人类。人文主义的自由意志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人工智能算法给出的决策,在那个时候人文主义将会面临大分离的崩溃命运。

第十章:意识的海洋, 第十一章:数据主义

已知人文主义可能面临崩溃的命运,作者探讨了可能出现的两种新的意识形态: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科技人文主义主张用算法和基因升级人的心智,将智人打造成智神,用现代话来说应该是高级智商,高级情商的那种人。但是科技人文主义面临一个无解的两难,就是人的意志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然而人们却在开发能够重新设计、改造人们意志的科技。感觉这成了一种零和博弈的现象,不是人类的意志消灭科技,就是科技创造出智神代替人类。

科技人文主义在存在形态上面临一个无解的两难,作者提出的数据主义进一步弥补了它的缺陷。数据主义认为,宇宙是由数据流构成的,任何现象或者实体的价值体现在对数据处理的贡献。以互联网的大数据为例,通过数据处理可以分析出你的想法,然后对你的下一步行为做出预测,这些已经司空见惯了。更进一步讲,未来的世界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数据驱动着你的生活,为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决策的依据。数据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它不排斥人文主义,不排斥人们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感,我觉的数据主义更像是存在于科技人文主义和自由人文主义之间的一种状态,而且据我对现代数字时代的分析和体验而言,数据主义很有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以上是我对《未来简史》每一章内容做的一个随笔,接下来我想说一说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纵观全文,作者在历史事件、宗教、社会制度、人工智能各个方面均有所涉及,学科跨度之大和思考深度之深着实让人佩服。作者在最后提到了几个问题很有反省意义,我总结出了几个关键词:数据处理、智能、算法。这几个关键此构成了现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签,同时也是对现代数字时代的一个总结。作者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在让人们反思反省,现代数字时代对我们的生活构成了多大的影响,哪些有利,哪些有害,以及如何避免数字时代的副作用等。

君子性非议也,善假于物也。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终究还是制造工具的智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071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09
下一篇2024-02-09

随机推荐

  • 妮维雅630可以和祛绉提拉紧致的一起用吗

    可以一起使用。妮维雅630是一款保湿滋润的面霜,而祛绉提拉紧致产品则是一种抗衰老的紧致霜。两者成分不冲突,可以同时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时应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指导进行,避免过度使用或者混合使用其他化妆品,以免对皮肤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和负担。

    2024-04-15
    49300
  • 柔嘉艾灸是上市公司吗

    不是。根据查询BOSS直聘网显示:1、柔嘉企业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投资、教育培训、营销咨询、专业会展、网络科技为一体的多元化、现代化集团公司,也是国内最具有发展潜质的健康产业公司。2、柔嘉艾灸没有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提出股票上市申请。柔

    2024-04-15
    41900
  • 三天瘦腿的最快方法

    1、马步操,两脚张开,双脚间步幅稍大于肩宽,上身下沉做马步状,两脚踮起。2、空中脚踏车操,平躺,在空中踩脚踏车;瘦腿按摩术,用精油或霜,双手交替分别沿内侧和外侧由脚踝向大腿根部按摩,双腿向挤毛巾一样,按摩两腿肌肉,双手交替用力,拍打大腿赘肉

    2024-04-15
    43800
  • 六芒星项链的意义都有什么

          六芒星项链是来自时尚饰品APM旗下的一款知名项链款式,采用防过敏的925银材质、人性化的调节扣设计,是一款适合送女友的最佳礼物。那么六芒星项链的寓意你知道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在购买饰品的时候,除了看品牌款式和性价比

    2024-04-15
    43500
  • 四款美白身体乳分享,温和不刺激,让你瞬间白一个度!

    今天给大家分享四款美白身体乳,让大家在夏天来临之前,都变得白白嫩嫩的,爱美的小仙女必备哦!妮维雅美白身体乳德国经典护肤品牌,偶然间撸了这一瓶美白身体乳,涂了大半个月,突然发现自己的手臂变的好白,首先要说下我是一个体毛比较旺盛的女生,小时候不

    2024-04-15
    28400
  • 欧美化妆品深受女孩子喜欢,网上店铺真真假假,有哪些正品店铺推荐?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国内MM们所选购化妆品品牌情况基本为:欧美系化妆品35、日韩系15、国产化妆品15。由此可见大部分MM都在使用欧美系的化妆品,确实欧美系的东西貌似理受国人喜欢。鉴于此,帅气萌猪将以前的老博客的推荐日

    2024-04-15
    26700
  • 妮维雅防晒喷雾怎么样?妮维雅防晒喷雾防水吗

    妮维雅防晒喷雾,温暖的弦同款防晒,女神同款,50倍的防晒,拒绝晒黑晒伤,全身可用,即使是在户外也不用担心了,下面就来评测一下这款防晒产品吧!妮维雅防晒喷雾防水吗温和防晒,冰爽降温,防水防汗 如果怕麻烦又懒的宝宝,不如试试我用的这款妮

    2024-04-15
    342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