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好。房龙版的《人类简史》与尤瓦尔赫拉利版的《人类简史》就是不同的存在,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几乎很难找到其他可以相提并论的地方。如果说尤瓦尔赫拉利版的《人类简史》是在说尤瓦尔赫拉利自己的洞见,那么房龙版的《人类简史》是在说自己的观察;如果说尤瓦尔赫拉利更多的是在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那么房龙更多的是在诉说人类的精彩;如果说尤瓦尔赫拉利其实写的不是人类简史,或者主要不是人类简史,那么房龙是真的在写人类简史,至少是在认真而努力地写人类简史。不同的思维、不同的努力方向决定了不同的结果,尤瓦尔赫拉利收获了神作,而房龙则收获了名作。
物种的演化成功,看的就是这个物种DNA拷贝数在世界上的多寡。如果世界上不再有一个物种DNA的拷贝,就说明这个物种已经灭绝。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公司身无分文,也就宣告倒闭了。
类似地,像大熊猫这样的公司在破产的边缘岌岌可危。而人类这样的巨头公司则站在了垄断的食物链顶端。
公元前1776年,巴比伦帝国国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人的阶级结构,法典按照阶级制度定义惩罚措施,例如一个上等人杀了另一个上等人的女儿,面临的惩罚是自己的女儿被杀。(同态复仇)
公元1776年,《独立宣言》在美国诞生,核心观念是“人人平等”,例如这段广为人知的段落“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相当于把阶级差异抹掉了。
而作者提出来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对于阶级的观念,其实是人的主观意识,也可以称为“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我们相信某种秩序,并非因为它是客观事实,而是因为相信它可以打造一个稳定的社会。
《独立宣言》这样说:我们知道人在生物学上不相等,但是如果大家都相信人人在本质上平等,就能创造出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
而《汉谟拉比法典》同样有话要说:我知道所谓上等人,平民和奴隶在本质上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我们遵循阶级原则,也可以创造出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
书中提出的观点进一步延伸为“想象建构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人们的追求通常会受到想象秩序的影响,比如现如今的浪漫消费主义。
浪漫主义主张人需要积累不同经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消费主义则告诉大家应该通过买更多的产品来使生活变得更好。
两者一拍即合,于是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就衍生出了浪漫的消费主义这一时代观念。
这种观念一如古埃及法老的夙愿是给自己建造一个梦寐以求的华丽陵墓,现代人一生汲汲营营,也都是想盖起某种金字塔,只不过这些金字塔在不同文化里会有不同的名字、形体和规模,至于是怎样的形体和规模,还要由时代说了算。
我看过的第一本突破我认知的书籍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在学术界和公众之间都广受好评,其突破认知的方式有以下几点:
首先,尤瓦尔·赫拉利用大量的历史和科学事实,来支持他的观点和假设,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他的思想和理论。他的观点不是凭空想象或个人经验的产物,而是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数据分析得出的。
其次,他的写作风格非常生动,充满了幽默和讽刺意味,使得枯燥的历史和科学知识变得更加易懂、易读。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复杂的历史和科学问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和启示。
第三,尤瓦尔·赫拉利的书在阐述人类历史的同时,对人类未来进行了预测和探讨。他认为,未来的人类社会将会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太空探索等。通过对未来的预测和探讨,他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最后,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理论,如“智人的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帝国主义”的概念等。他的观点和理论使人们对人类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探讨的角度。
总的来说,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之所以能够突破认知,是因为他在书中采用了大量的历史和科学知识来支持他的观点和假设,同时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使得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易懂、易读,还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和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理论。
对于构成这本书最基础的观点——所有东西,如政治体制、金融体系都是来源于人类的想象——就无法苟同。
《人类简史》是本很火的书,火到国内市场还出现仿冒作了。但是在本右派看来,这不过说明,学院左派分子依然死不悔改。换了一套术语,其实换汤不换药。
总之,这本书并不像很多人说得那么稀奇,而且很多地方论证逻辑都有问题,价值同扎实的学术资料差的很远。私以为赫拉利也不算什么大家,只不过是个爱出惊人之语的畅销书作者而已。不过这本书也是有价值的,但一定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思考下来也能有不少收获。全盘接受就不合适了。
但是,要强调的是!这不是一本历史书,作者更多的是把人类的历史不断提炼总结,找到其中的一些共性,抛出一系列的问题。对我这种读书比较少的人来说,书中的内容很好的弥补了自己知识的不足。作者最后谈到了快乐的问题,没有答案,但是发人深省。
第一章: 人类的新议题
这本书的架构书总分总的形式, 在第一章里作者对人类的未来做了预测。纵观人类悲怆的历史,经历过瘟疫、战争、饥荒,都使人口大量减少。痛定思痛,总会有一小部分人站出来解决这些历史难题。在那一小部分历史人物的带领下,世界级的战争因为联合国的成立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制约几乎不可能再次出现,天花瘟疫因为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已经绝迹。饥荒问题因为人类生产力的提高而不再头疼。这些问题终究不会再继续深度的困扰人类,与此同时人们更在意 幸福快乐、长生不老和生活质量 。作者对未来做预测,也是基于当下人们面对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更进一步讲,人们不愿意改变,因为人们害怕面对未知。但是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第二章: 人类世
作者将过去7千年,人类进入农业革命之后的时期, 称之为人类世。在现代,人类以及人类饲养的宠物就占据了世界大型动物90% 的比例,大型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少。毋庸置疑,人类确实在主导着这个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宠物相比,猪,鸡等家畜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从出生就被圈养在牢笼里,然后在生命的某一个结点被送去屠宰场。任何哺乳类动物都有 情感联结 的需求,人类剥夺了家禽的需求。但似乎人类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而已。
第三章: 人类特质
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特质是什么?只有人类拥有灵魂、心灵和意识?为什么人类面对一件事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可以称之为意识,而哺乳动物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却被称之为预先设定好的算法步骤?为什么要剥夺动物所体现出来的动作的灵活性?最后,作者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哺乳类动物和我们一样,也具有意识和心灵。人类称霸世界的关键,是能够让许多的陌生人团结起来。团结合作的人类群体能够超过世界上任何大型动物群体,所以人类能够站到生物链的顶端。人类是通过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团结起来的,这种抽象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虚构想象。其实,这种 虚构想象 就是一种精神控制,信念控制的力量远远大于身体的力量。
第四章:虚构的力量
这一章以一句很有反省力量的话作为一个总结和升华:公司、货币和国家,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是人类发明的概念,好让为人类而服务。为什么到最后人类却为这些概念而服务,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呢?
第五章:宗教和科学之争
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通过秩序得以创造和维护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是力量,通过研究获得力量,用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
第六章: 与现代的契约, 第七章:人文主义革命
与现代的契约 我的理解哈, 说的是人们一出生就被规定了生存轨迹,没有自己的发挥空间,就像是一台机器从组装生产到分配到流水线夜以继日的工作一样,没有灵魂,没有意义,而这也是产生现代崩溃的原因。而人文主义革命的出现,为人们的存在赋予了意义。人文主义主张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认为人们自己内心的体验感是最高的评价准则,没有上帝,没有神话,上帝已死(尼采)。现代契约要求人们不停的干活,人文主义为人们的行为赋予意义,具象和抽象相辅相成,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第八章: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第九章:大分离
现代生命科学发现人们内心的体验感只不过是大脑中的脉冲信号,而自由主义提倡的叙事自我只不过是人们将那些脉冲信号拼接起来的妄想而已。有些事情本来没有意义,是叙事自我从拼接的脉冲信号中强行附加意义,这些发现对自由主义者发起了强烈的冲击。在21世纪,人工智能发展突飞猛进,未来的科技发展很有可能将人类分成两种人:一种是绝大多数普普通通的人类,另一种则进化成超人类。人文主义的自由意志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人工智能算法给出的决策,在那个时候人文主义将会面临大分离的崩溃命运。
第十章:意识的海洋, 第十一章:数据主义
已知人文主义可能面临崩溃的命运,作者探讨了可能出现的两种新的意识形态: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科技人文主义主张用算法和基因升级人的心智,将智人打造成智神,用现代话来说应该是高级智商,高级情商的那种人。但是科技人文主义面临一个无解的两难,就是人的意志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然而人们却在开发能够重新设计、改造人们意志的科技。感觉这成了一种零和博弈的现象,不是人类的意志消灭科技,就是科技创造出智神代替人类。
科技人文主义在存在形态上面临一个无解的两难,作者提出的数据主义进一步弥补了它的缺陷。数据主义认为,宇宙是由数据流构成的,任何现象或者实体的价值体现在对数据处理的贡献。以互联网的大数据为例,通过数据处理可以分析出你的想法,然后对你的下一步行为做出预测,这些已经司空见惯了。更进一步讲,未来的世界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数据驱动着你的生活,为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决策的依据。数据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它不排斥人文主义,不排斥人们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感,我觉的数据主义更像是存在于科技人文主义和自由人文主义之间的一种状态,而且据我对现代数字时代的分析和体验而言,数据主义很有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以上是我对《未来简史》每一章内容做的一个随笔,接下来我想说一说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纵观全文,作者在历史事件、宗教、社会制度、人工智能各个方面均有所涉及,学科跨度之大和思考深度之深着实让人佩服。作者在最后提到了几个问题很有反省意义,我总结出了几个关键词:数据处理、智能、算法。这几个关键此构成了现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签,同时也是对现代数字时代的一个总结。作者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在让人们反思反省,现代数字时代对我们的生活构成了多大的影响,哪些有利,哪些有害,以及如何避免数字时代的副作用等。
君子性非议也,善假于物也。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终究还是制造工具的智人。
我看过的第一本突破我认知的书籍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是一本探讨人类历史的著作,通过宏观的视角和对历史进程的深入思考,对人类社会的演变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这本书从认知的角度对人类历史进行了突破性的探索,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思想价值。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对人类历史的进程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解释。他通过研究人类历史中的关键事件和重要转折点,提出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等概念,深刻分析了这些事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这种方式,他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历史认知模式,为我们重新解读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看,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对不同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究。他认为,文化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书中,他对不同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详细介绍,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三,从哲学的角度看,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对人类意义的探讨也很深刻。他认为,人类历史的本质是人类在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通过不断寻求真理和智慧来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和满足。这种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也是我们对自我认知和世界认知的不断提升的过程。
第四,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对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变不仅是自然力量和技术进步的结果,也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他揭示了人类社会结构演变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综上所述,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对认知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提出了“想象共同体”的概念,认为人类社会的运作不仅仅是基于经济和政治等现实利益的交换,也与人们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信仰和想象力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观点在当代社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文化研究、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
第二,他对人类进化的认知进行了重构,提出了“认知革命”的概念。这个革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它的发生使得人类开始具有了高度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新时代。
第三,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提出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等概念。这些革命代表了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们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认知和意识形态。
第四,他对人类未来的展望进行了思考,认为在科技发展、社会制度和环境问题等方面,人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他的思考使得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们制定更加明智和务实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之,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不仅是一本全面阐述人类历史的著作,更是一本突破认知的书籍。通过对历史、文化、哲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探索,他打破了人们传统的认知模式,为我们重新解读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他的思考和洞见也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这个困惑的年代,
旧的故事崩塌,
新的故事还无以为继,
我们该怎么生存下去?
——《今日简史》
文丨旧故麻袋
∨
在我这个年纪,说不焦虑是假的。
工作不上不下,生活不上不下,未来充满迷茫,当下满是焦灼。虽有梦想,但也明白自己的局限,只能怀抱满腔热血,埋头苦干,几乎已到了要向命运低头的最后挣扎阶段。
所以我们这代人,害怕自己销声匿迹在时代的洪流里,是真的。
源自网络
于是“知识付费”的大蓝海被打开,有了罗胖,有了“得到”,有了大批顺应时代而来的学习类APP。移动互联网带给我们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无孔不入的占据着我们碎片时间,无论是工作间隙,还是平日闲暇,大家似乎都早已被驯化成了“低头族”。
我是“得到”忠实的订阅用户,也是“低头族”忠实的一员。前两年,罗胖极力推荐《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时,我都没下手,倒是《今日简史》的推出让我萌生心动,书价并不便宜,一犹豫,错过了“奸商”罗胖难得一遇的优惠时段,只好趁着“言几又”还有会员折扣,专门跑去买了《简史》全套三册。
按照顺序,我应该先看《人类简史》,然后是《未来简史》,最后才到《今日简史》。但《人类简史》诉说过去,《未来简史》诉说未来,两本书写的都是来日方长的那些事,而《今日简史》对我来说期待值最大,毕竟我们活于当下,有感受、感触,也会有所体会。
在开始说《今日简史》之前,首先来了解一些硬知识,比如作者。
作者名为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人士,被外界称为“青年怪才”,是当下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他还有着许多头衔: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畅销书作家等。
《今日简史》的小标题为“人类命运大议题”,细细品味,别有一番“危言耸听”之嫌,还是喜欢它的原标题《21世纪的21堂课》(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比较接地气,也比较亲民。
书中的“21个议题”均为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核心话题,比如我们所担心的科技发展,人工智能是否会成为人类的宿敌;比如世界格局,该如何看待如今这种局势;再比如想适应未来的世界,现在我们该教给孩子的是什么诸如此类,未来技术与人类未来命运有关的各种断言、预言。
或许你会觉得这样一本理论性知识太多,甚至哲学向的书,读起来会无比乏味,甚至生涩,但当你打开第一章内容,你就会发现,作者能让这一系列作品风靡全球的原因或许并不是他的预言和看法有多高明,而是他能将一些原本枯燥的学术看法通过一个个案例,通俗易懂展现在你面前,语言幽默流畅,还穿插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观点,可读性很强。至少能让你第一时间接受它,并让你能静下心来好好听他说。
赫拉利提出的主导话题,是今日人类社会遭遇到了和即将遭遇更为猛烈的AI和生物技术的冲击,从而使人类对自己的定位、看法、三观、社会制度产生全方位颠覆。而无论是自由主义价值观,还是民族主义抑或是宗教,都在当下社会中渐渐失去根基。用作者的一句话解释,就是:“旧故事”面对“新问题”,正在失去其有效性。
对科技的担忧,人类大可不必
今天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但科技的发展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日新月异。人类一直被“人工智能未来将统治世界”这一假设感到恐慌,如今大可不必。因为只有人类才懂什么叫意识行为,而机械化程序根本很难或无法模拟这样的意识行为。
“意识”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是最高等级的困难问题,是迄今尚未进入的领域,而人类社会和个人生存的核心恰恰是因为“意识”。通俗解释就是人有三观和喜怒哀乐。人因价值感而存在,而一套算法不存在“自我价值”一说,更别说情绪化了。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智人曾凭借强大虚构能力统治了地球的生物,今天却面临着技术赋予人类重新设计生命能力的窘境,或许新物种的诞生指日可待,毕竟新闻已经有类似“全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等新闻,人们众说纷纭,道德层面满是谩骂指责,但对于科技而言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进步,人类的基因编辑工程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征程。
自由主义的困与忧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自由主义是目前为止最佳的社会形态。可“自由主义”是一套关于普通人的故事,未来我们应该如何有意义的讲下去?但自由主义又是一个坑,因为为了让每个人能拿到更大的一块饼,这个总饼需要越做越大。而经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人民担心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政府需要配合经济的增长,才能平息社会和政治冲突。
政治环境处于分裂,国家应如何应对
面对环境的压力、技术的颠覆、战争的威胁,人类只有放弃争议,走向联合,才可以彻底应对这些问题。可现实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分裂的世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自由主义”正在幻灭,反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浪潮加剧,人类正陷入一种幻灭和愤怒的虚无主义。
政治全球化是解决危机的唯一路径,“国家”这一身份认同,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全球性问题。人类需要建立全球性认同,共同解决今天的问题。
信息社会应如何明确数据归属所有权
未来的霸权,可能是数据信息的霸权;未来的极权,可能是通过信息网络对于每个人进行深度监控的极权。数据所有权,或将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议题。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社会不平等正在加剧,最富有的100人所拥有的财富,已经超越了最贫穷的40亿人。当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时候,数据到底该归谁所有?是企业、政府,还是个人?数据所有权将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问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世界很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灾难。
以上这些问题其实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本书太过深奥了些,或者说这是本当下没什么必要看的书,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一生。但你若说这些与你无关,它又关乎未来,关乎文化,关乎生死,我们是这个纷乱社会的创造者,也是这个复杂社会的经营者,拥有一本能带领大家看清未来的书,实在很有必要。
当然也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一些话题穿插在书中,比如你的工作,比如教育。未来,混日子或许会成为过去式,“稳定”会是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想要生存,就需要拥抱未知、不断学习、重塑自己。
而至于教育,当下语数外,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理论化教学,未来很有可能不必再用,因为人工智能比人类更会写程序,谷歌翻译应用也能让只会说“你好”的外国人,近乎完美地用普通话、粤语或客家话来交谈。信息在持续更新,技能很快过时,灌输知识的意义何在呢?
那我们应该教什么?很多专家认为,学校现在该教的就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创意(creativity)。学校不应该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老师最不必给予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因为我们当下信息获取以达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人们只需拥有区分、解读、整合信息的能力就行。学校也不再是应试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习惯、创造力、重塑自我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其实我们可以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因为我们就是这样一直存在的,但我们也可以先去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未知的宇宙。
旅行是让你看到不同的风土人情,而这些作品是让你感悟不同的思维碰撞,我们需要这些补给,它或许并不会直接给你带来改变,但未来的某天,你会感谢曾经爱思考、爱看书的自己。
毕竟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经说:“知识的最大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对知识的幻觉。”
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的超级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出现?说实话,这个话题都烂大街了。科学家、科技大佬、各国政要们争论得头破血流,我们也不可能知道答案。但我们想说的是,什么事都要讲逻辑。有没有一些理论或者猜想可以触发AI觉醒这个话题呢?有没有一些理论或者猜想,让我们不会云里雾里或者一腔热血地想象人工智能的未来?
巧合的是,确实有一些这样的理论,比如说著名的“中文房间悖论”。这个情景猜想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被用来否定“图灵测试”。但它更深层的本意,其实是在阐释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像人类那样拥有自我意识。
什么是“中文房间悖论”所谓的“中文房间实验”,是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John Searle)在1980年发表论文提出的一个思维试验。这个思维实验是说,如果把一位只会说英语的人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能靠墙上的一个小洞传递纸条来与外界交流,而外面传进来的纸条全部由中文写成。
这个人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那么利用中文翻译程序,这个人就可以把传进来的文字翻译成英文,再利用程序把自己的回复翻译成中文传出去。在这样的情景里,外面的人会认为屋里的人完全通晓中文,但事实上这个人只会操作翻译工具,对中文一窍不通。
假如一个人记住了所有翻译程序,看到任何中文他都能调用回忆,能写出相应的回答,那么他是不是就懂中文了呢?对于人类来说,可能他自然而然就已经理解中文了。但对机器来说,即使这个过程速度再快、反应再灵敏,它也依旧没有理解任何一个汉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