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读后感
2017年花了很长的时间看完了《未来简史》,但一直没有动笔写点读后感。主要原因是,刚开始看完书后,似乎完全认同了作者的观点。即使觉得作者的观点让人很不舒服,但也提不出反驳的意见。特别是现实的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热潮: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霍金也在不断的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人类必须警醒,要想出必要的对策。创造了特斯拉、spaceX可回收火箭、时速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高铁的美国的怪才马斯克也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而人类的胜算不超过10%。再加上自主学习的机器人只用三天的自我学习就击败了曾经战胜过人类的国际象棋机器人,人类对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感到了震惊;人类的未来真的只能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或者被机器人消灭吗?人类的历史命运到创造出人工智能后就完成了吗?人类的使命就是收集信息加工成数据后就结束了吗?虽然这些结论让人不舒服,但作者的推论就是这样,并且似乎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价值靠什么体现?人类的祖先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们一直在问自己三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至今人类也没有得出清楚的答案。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之前,人类不是看到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曙光,而是听到人类就是生化算法,是和无机算法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按照作者的推论,人类的作用就是去感知自然、科学和社会,将这些感知转化为数据,或者说就是一种二进制的信息,提供给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人类的使命就到处为止了!
书中写到,一旦智能机器人发展起来,机器人就会消灭人类,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怕人类拔去他们的插头给他们断电,这个原因似乎也太小儿科了。机器人需要能量,并且为了更大范围的活动,机器人首先必须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而目前来看,充电的方式只能是小儿科的思维。
如果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人类,机器人解决自身能量问题应该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并且也有最现成和简便的解决方案。人类已经利用的核能就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机器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它们不惧怕辐射。目前人类所有核能的应用最复杂、最关键的工程内容就是要保护人类避免辐射,防止出现事故时的核泄漏,以及考虑战争时可能被攻击而造成核泄露。所以目前人类核能利用的更多工程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免遭核辐射的侵害,而不是更高的提高核能的效率,更好地发挥核能应有的作用。
但机器人不怕,他们完全不需要做这种防护,因此他们可以更加容易的获得这种可持续的能源来支持自己的活动,而这种辐射正可以自动消灭人类,机器人还用担心人类吗?当机器人选择核能时,人类应该怎么办呢?隔离他们还是不让他们具备这种能源供给?这些最简单的问题人类都没有思考清楚时,我们谈论机器人取代人类或者消灭人类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
特别是当我们人类还不理解生命的意义时,就认为有机生命会被无机算法所取代,这个跨度似乎也太大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创造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我们最多只能对一些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部分重新编程,然后放回到原有的生命体中,看部分的基因改动会对该生物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与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人类主动去创造一个新生命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创造它?它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给更高一级的生物提供食物,还是自成体系发展、繁衍和生存,这些问题正如问人类一直再思考的那三个问题一样,我们还无法回答,因此我们也无法创造出新的生命。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之前,谈论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似乎太早了一些。
因此,简单的认为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只是一种幻想,甚至是一种误导。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中,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博士在接受FT的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赫拉利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应该多研究他历史学范畴的内容,对于人工智能,他不懂!因此也不应该随意推测,不应该去误导大家,请停止煽动人类对AI的恐慌。
我还是相信专家的判断,人工智能是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人类,就像机器制造取代手工制作一样,在质量效率方面都超过人类,但思维和感觉方面,机器人超过人类似乎还为时尚早。
纵观46亿年地球进化史,智人能够从单细胞生物爬到食物链顶端实属不易。
7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躲过了洪水、干掉了猛兽、甚至斗过了远亲尼安德特人才成为地球的霸主。
18000年前,智人学会了种小麦,开始从四海为家的狩猎采集社会步入相对稳定的农业社会,也由此形成了家庭和社群的雏形。
进入农业社会后的1万多年间,我们聪明的祖先又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建构出了国家、银行、法院、军队这些庞大的“共同想象体系”。由此,完整的人类社会架构已然诞生。
500年前,科学革命让全球社会实现了工业转向,那些曾经依赖几百万年自然演变才形成的生物和人文宝藏,在短短几百年间就被蒸汽机和计算机创造的现代成果所取代。从此,智人仿佛坐上了一台时光机,义无反顾地朝着广阔无垠的未来加速前进。
这是《人类简史》的终章,也是《未来简史》的序言。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用有别于科幻小说的现实主义手法向全球读者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未来画卷。
这幅画卷的中心当然就是人类,而画卷的边缘则是幅员辽阔的无机世界,间或点缀其中的是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他有机体。人类的最终目的是要化身为神,征服这些非人的异己、成为万物的上帝。
在《未来简史》中,尤瓦尔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论证了本书的三个核心议题,这三个议题已经超越了外向的物质生活的讨论范围,转而探索内向的人类精神世界。
第一,人类能否永生?
第二,人类能否获得永恒快乐?
第三,人类能否具备神性?
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可以从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中寻找答案。马云曾在达沃斯演讲中指出:人类接下来需要的是快乐和健康,这是对年轻人心理痛点的满足。那年轻人的心理痛点又是什么呢?是“怕死、怕苦和自负”!
因为“怕死”,现代年轻人比起他们父辈祖辈年轻的时候更看重健康,所以城市中的健身房才会越开越多。电视广告中的明星运动员也会时常提醒年轻人:想要拥有我这样的好身材,就去健身吧。对于生命最原始的畏惧和崇拜推动着人类不断寻找延长寿命的法则。关于人类能否永生的问题,作者认为这已经不再是形而上的事,而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只要拥有足够的资金和想象,死亡就是实验室里能克服的事情。
关于第二个议题,历史上已有无数思想家、先知和一般大众认为,所谓的“至善”与其说是拥有生命本身,还不如说是能够幸福快乐。而幸福快乐的两大支柱分属于心里和生理层面。现代科技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即使你在心里层面没有获得快乐的体验,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制造生理层面的永恒快乐,比如说嗑药。
在追求幸福和不死的过程中,人类事实上是在努力把自己升级为神。这不仅仅是因为幸福和不死是神的特质,也是因为为了战争年老和痛苦,人类必须能够像神一样控制自己的生物基质。如果我们有能力将死亡和痛苦移出人体系统,或许也能随心所欲地再造整个系统,以各种方式操纵人类的器官、情感及智力。这就是本书第三个议题的主旨。
在阅读《未来简史》之前,推荐读者大大们去看大热美剧《西部世界》,这是一部探讨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对人性挑战的神作。在西部世界里,除了乐园的设计、运营者和游客外,所有NPC(non-player character)全是仿生机器人——他们与人类真假莫辨,存在的意义只在于为人类访客提供最逼真的娱乐体验,让他们尽情享受性爱的满足和杀戮的快感。
《西部世界》契合了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火爆。自AI这一概念诞生以来,有关它的探讨就从未停止——人工智能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人类又要如何与之相处?自Alpha Go人机大战后,人们都在预言未来机器人是否会开始叛变,《西部世界》对于这一命题的注解恰好与《未来简史》不谋而合,它们都相信,终有一天人类与仿生机器人的界限会彻底消失,智人将升级成为拥有独立意识的人工智能。
也就是说,人类亲手毁灭了自己,又亲手创造了全新的物种。
这样的假设听来十分骇人,但却是未来百年间我们不得不直面的真相。就像200万年前高头大马的尼安德特人从未想过会被矮小瘦弱的智人灭族一样,今天的智人也很难预测自己的未来。
无论是《未来简史》还是《西部世界》,都让我想到王阳明的四句教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虽然无从得知王阳明是否在当年“龙场悟道”的时候,就开悟了智慧和意识分离的道理,但我们可以认为善恶就是意识。按照王阳明的四句教律,人类智慧本没有意识,一如《西部世界》里的仿生机器人,需要经历反复的痛苦和教化才能形成意识,这是获得良知的必然途径。而良知本质上就是一种类似机器学习的算法,格物就是用这个算法去预测并规范未来——这正是大数据和机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本质上就是机器学习的训练和预测形成了反馈闭环——所谓“知”就是用大量的数据(读万卷书)训练自己建立模型,所谓“行”就是用模型预测未来并付诸实践(行万里路),然后把付诸行动的结果再输入到“知”的模型训练中去,进一步修正预测未来的模型,这正是深度机器学习的过程。
纵观46亿年地球进化史,智人能够从单细胞生物爬到食物链顶端实属不易。
7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躲过了洪水、干掉了猛兽、甚至斗过了远亲尼安德特人才成为地球的霸主。
18000年前,智人学会了种小麦,开始从四海为家的狩猎采集社会步入相对稳定的农业社会,也由此形成了家庭和社群的雏形。
进入农业社会后的1万多年间,我们聪明的祖先又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建构出了国家、银行、法院、军队这些庞大的“共同想象体系”。由此,完整的人类社会架构已然诞生。
500年前,科学革命让全球社会实现了工业转向,那些曾经依赖几百万年自然演变才形成的生物和人文宝藏,在短短几百年间就被蒸汽机和计算机创造的现代成果所取代。从此,智人仿佛坐上了一台时光机,义无反顾地朝着广阔无垠的未来加速前进。
这是《人类简史》的终章,也是《未来简史》的序言。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用有别于科幻小说的现实主义手法向全球读者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未来画卷。
这幅画卷的中心当然就是人类,而画卷的边缘则是幅员辽阔的无机世界,间或点缀其中的是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他有机体。人类的最终目的是要化身为神,征服这些非人的异己、成为万物的上帝。
在《未来简史》中,尤瓦尔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论证了本书的三个核心议题,这三个议题已经超越了外向的物质生活的讨论范围,转而探索内向的人类精神世界。
第一,人类能否永生?
第二,人类能否获得永恒快乐?
第三,人类能否具备神性?
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可以从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中寻找答案。马云曾在达沃斯演讲中指出:人类接下来需要的是快乐和健康,这是对年轻人心理痛点的满足。那年轻人的心理痛点又是什么呢?是“怕死、怕苦和自负”!
因为“怕死”,现代年轻人比起他们父辈祖辈年轻的时候更看重健康,所以城市中的健身房才会越开越多。电视广告中的明星运动员也会时常提醒年轻人:想要拥有我这样的好身材,就去健身吧。对于生命最原始的畏惧和崇拜推动着人类不断寻找延长寿命的法则。关于人类能否永生的问题,作者认为这已经不再是形而上的事,而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只要拥有足够的资金和想象,死亡就是实验室里能克服的事情。
关于第二个议题,历史上已有无数思想家、先知和一般大众认为,所谓的“至善”与其说是拥有生命本身,还不如说是能够幸福快乐。而幸福快乐的两大支柱分属于心里和生理层面。现代科技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即使你在心里层面没有获得快乐的体验,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制造生理层面的永恒快乐,比如说嗑药。
在追求幸福和不死的过程中,人类事实上是在努力把自己升级为神。这不仅仅是因为幸福和不死是神的特质,也是因为为了战争年老和痛苦,人类必须能够像神一样控制自己的生物基质。如果我们有能力将死亡和痛苦移出人体系统,或许也能随心所欲地再造整个系统,以各种方式操纵人类的器官、情感及智力。这就是本书第三个议题的主旨。
在阅读《未来简史》之前,推荐读者大大们去看大热美剧《西部世界》,这是一部探讨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对人性挑战的神作。在西部世界里,除了乐园的设计、运营者和游客外,所有NPC(non-player character)全是仿生机器人——他们与人类真假莫辨,存在的意义只在于为人类访客提供最逼真的娱乐体验,让他们尽情享受性爱的满足和杀戮的快感。
《西部世界》契合了近年来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火爆。自AI这一概念诞生以来,有关它的探讨就从未停止——人工智能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人类又要如何与之相处?自Alpha Go人机大战后,人们都在预言未来机器人是否会开始叛变,《西部世界》对于这一命题的注解恰好与《未来简史》不谋而合,它们都相信,终有一天人类与仿生机器人的界限会彻底消失,智人将升级成为拥有独立意识的人工智能。
也就是说,人类亲手毁灭了自己,又亲手创造了全新的物种。
这样的假设听来十分骇人,但却是未来百年间我们不得不直面的真相。就像200万年前高头大马的尼安德特人从未想过会被矮小瘦弱的智人灭族一样,今天的智人也很难预测自己的未来。
无论是《未来简史》还是《西部世界》,都让我想到王阳明的四句教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虽然无从得知王阳明是否在当年“龙场悟道”的时候,就开悟了智慧和意识分离的道理,但我们可以认为善恶就是意识。按照王阳明的四句教律,人类智慧本没有意识,一如《西部世界》里的仿生机器人,需要经历反复的痛苦和教化才能形成意识,这是获得良知的必然途径。而良知本质上就是一种类似机器学习的算法,格物就是用这个算法去预测并规范未来——这正是大数据和机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本质上就是机器学习的训练和预测形成了反馈闭环——所谓“知”就是用大量的数据(读万卷书)训练自己建立模型,所谓“行”就是用模型预测未来并付诸实践(行万里路),然后把付诸行动的结果再输入到“知”的模型训练中去,进一步修正预测未来的模型,这正是深度机器学习的过程。
回到书本身,可以确定的是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在为智人迈向神性做着技术铺垫,未来的世界很可能成为“超人类”的乌托邦。但所有种种仍然只是作者大胆的想象罢了,历史从来不会为人类指出一条确定无疑的道路,人类社会何去何从,永远只能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想象中。
假设一下明天就是智人的末日,此刻的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任正非。
任正非祖籍浙江省浦江县,1944年10月25日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创始人兼总裁。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作为研制程控交换机的场所,五十多名年轻员工跟随任正非来到这栋破旧的厂房中,开始了他们充满艰险和未知的创业之路,他们把整层楼分隔为单板、电源、总测、准备四个工段,外加库房和厨房。
人们在机器的高温下挥汗如雨夜以继日地作业,设计制作电路板、话务台、焊接的电路板,编写软件,调试、修改、再调试。在这样的情况下,任正非几乎每天都到现场检查生产及开发进度,开会研究面临的困难,分工协调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
遇到吃饭时间,任正非和公司领导就在大排档同大家聚餐,由其中职位最高的人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后来,华为公司总部搬到了深圳龙岗坂田华为工业园。华为熬过了创业的艰苦岁月。
扩展资料:
平素“低调”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日前作为企业家代表参加了2015冬季达沃斯论坛,他首次面对国内外媒体谈了华为在美国市场的受挫,以及一直以来的“神秘”等话题。
“现在我们在全世界的发展态势好,外界有观点认为,华为干得这么好,是有背景”,任正非强调,华为有8万多股东,全是员工,没有一个非员工,任正非称自己的股票最多,占14%。“
“只要我们坚持努力,身份最终会被证明的,没有必要费劲去解释身份,而放弃了生产,放弃了销售,放弃了赚钱,那我们怎么活下去?”
华为虽然在全球_场高歌猛进,但在美国市场发展一直受挫。对此,任正非坦陈,他从来就不认为美国对其不公平。美国两百年来,从很弱小发展到世界第一强国,就是基于开放。华为要学习它的开放,用广阔的心胸融入世界,这样才有未来。现在华为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不应把谁当成对手,应该共同担负起信息社会的变化来。
“美国在电子信息技术上过去绝对强势,未来几十年,美国还具相对优势。华为这棵小草不可能改变时代列车的轨道,但小草在努力成长,我们也希望自己能脱胎换骨,从小草变成小树苗。
这一点我们正在向西方学习很多管理,正在改变自己。我们的改变有没有可能成功呢?还是要看我们自己。所以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就是自己”,“我们已经把自己聚焦到只做小小的一点事情上来,我们的管理能力就开始上升”,任正非说。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1花了很长的时间看完了《未来简史》。刚开始看完书后,似乎完全认同了作者的观点。即使觉得作者的观点让人很不舒服,但也提不出反驳的意见。特别是现实的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热潮: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霍金也在不断的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人类必须警醒,要想出必要的对策。创造了特斯拉、spaceX可回收火箭、时速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高铁的美国的怪才马斯克也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而人类的胜算不超过10%。再加上自主学习的机器人只用三天的自我学习就击败了曾经战胜过人类的国际象棋机器人,人类对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感到了震惊;人类的未来真的只能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或者被机器人消灭吗?人类的历史命运到创造出人工智能后就完成了吗?人类的使命就是收集信息加工成数据后就结束了吗?虽然这些结论让人不舒服,但作者的推论就是这样,并且似乎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价值靠什么体现?人类的祖先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们一直在问自己三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至今人类也没有得出清楚的答案。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之前,人类不是看到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曙光,而是听到人类就是生化算法,是和无机算法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按照作者的推论,人类的作用就是去感知自然、科学和社会,将这些感知转化为数据,或者说就是一种二进制的信息,提供给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人类的使命就到处为止了!
书中写到,一旦智能机器人发展起来,机器人就会消灭人类,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怕人类拔去他们的插头给他们断电,这个原因似乎也太小儿科了。机器人需要能量,并且为了更大范围的活动,机器人首先必须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而目前来看,充电的方式只能是小儿科的思维。
如果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人类,机器人解决自身能量问题应该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并且也有最现成和简便的解决方案。人类已经利用的核能就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机器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它们不惧怕辐射。目前人类所有核能的应用最复杂、最关键的工程内容就是要保护人类避免辐射,防止出现事故时的问题,以及考虑战争时可能被攻击而造成核泄露。所以目前人类核能利用的更多工程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免遭核辐射的侵害,而不是更高的提高核能的效率,更好地发挥核能应有的作用。
但机器人不怕,他们完全不需要做这种防护,因此他们可以更加容易的获得这种可持续的能源来支持自己的活动,而这种辐射正可以自动消灭人类,机器人还用担心人类吗?当机器人选择核能时,人类应该怎么办呢?隔离他们还是不让他们具备这种能源供给?这些最简单的问题人类都没有思考清楚时,我们谈论机器人取代人类或者消灭人类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
特别是当我们人类还不理解生命的意义时,就认为有机生命会被无机算法所取代,这个跨度似乎也太大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创造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我们最多只能对一些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部分重新编程,然后放回到原有的生命体中,看部分的基因改动会对该生物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与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人类主动去创造一个新生命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创造它?它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给更高一级的生物提供食物,还是自成体系发展、繁衍和生存,这些问题正如问人类一直再思考的那三个问题一样,我们还无法回答,因此我们也无法创造出新的生命。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之前,谈论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似乎太早了一些。
因此,简单的认为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只是一种幻想,甚至是一种误导。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中,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博士在接受FT的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赫拉利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应该多研究他历史学范畴的内容,对于人工智能,他不懂!因此也不应该随意推测,不应该去误导大家,请停止煽动人类对AI的恐慌。
我还是相信专家的判断,人工智能是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人类,就像机器制造取代手工制作一样,在质量效率方面都超过人类,但思维和感觉方面,机器人超过人类似乎还为时尚早。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2看完《未来简史》归结于一句话:万物互联让人类的能力指数上升,人类放弃意义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权,极少数人控制世界。放下书,世界还是世界,贸易摩擦,围追堵截,崛起增长与压制,民粹主义与开放合作,现在还是柴米油盐,未来还只是未来,甚至可能永不会成为现实,当前独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说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嗯,就这感觉,感觉都没变。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变化:
1、认识到靠虚拟的愿景、文字和货币,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从此一骑绝尘。大规模协作是人类力量提升的核心关键。
2、对自由人文主义,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独立意志,追随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确定,那么执着了。
3、对万物互联,个人隐私,数据自由,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是人类进行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趋势,势不可挡,顺者昌逆者亡。
4、意识到如果生命最终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幸福圆满或许都需要重新定义。
然后想,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何不同?人和人的差异在哪里?
能力,见识和眼光(含境界和定位)。能力包括了决断力、执行力、理解力、与人连接力,意志力,当然也包括了语音能力,运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能力,洞察能力,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眼光高低取决于见识,见识又取决于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会目光短浅,因为没有见识,为什么没有见识,很多知识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啊。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选择是基于已有知识、能力、见识和眼光的选择。
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多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总是通过直觉、感觉,隐隐地,经常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执,就会固执己见,就会画地为牢,就会刻舟求剑。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异来源。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以为记。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3读《未来简史》的第二部分有点迷糊,不知道重点在说什么。直到结尾点出人类凭借创造出基于想像的“互为主体的现实”统治世界,才有点摸着头脑了。
作者的这个观点在《人类简史》里就说到过,那时候说的是“人类凭借编故事的能力统治世界。”那样说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两章的文字解释了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人类跟动物的关系变化,从狩猎采集时代的众生平等,到农耕时代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豢养家畜。人创造了神和宗教来合理化人高级于动物这一原来并不存在的现实,并借助神与自然沟通,做交易。接着人类从农耕时代进入科技时代,人类可以凭借科技经济政治直接有效的解决原来需要神作为中介的各种自然问题。神也面临下岗危机。
神和宗教就是人类创造——或者也可以说是编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大概这样的“事实”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观念,所以作者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实验,传说,说明动物和人一样拥有情感,意识,甚至有部分的动物比人聪明,比人有更强大的力量。但7万年的演化结果是人类统治着所有动物,而不是人类被更聪明更强壮的动物统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只有人类懂得高效灵活的大规模合作,而这种合作正是基于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体制,法律,价值观,信用,货币等等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只要大家都信,这些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子虚乌有。
不知道后面的内容作者会不会通过大部分人类跟小部分人类的区别,来论证大部分的人类其实是跟家畜一样的存在,只有创造“互为主体的现实”的那部分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生而为大部分人类中的一员,要怎么活才能不是个悲剧?像那头叫夏洛特的小猪一样算不算活得比较值?或者猪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猪生,狗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狗生,那样起码不会过得很纠结?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4长周末把《未来简史》读了一遍。以我浅薄的智慧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法老,货币,宗教,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等都是抽象虚拟的概念,而正是这些抽象的普遍被人类接受的虚拟概念统治了人类,或者说组织了人类,也可以说忽悠了人类去相互合作。这些抽象的概念被作者归纳为互为主体,说白了就是大家都觉得怎么怎么样,那么就是怎么怎么样,大家觉得好就是真的好,大家觉得钱重要,就会相互影响,从而都为钱工作,于是形成了一种秩序,一种体制。延伸一下,股票上涨也是一种互为主体,如果大家都认为某支股票应该上涨,那么它就会上涨,比如A判断其他人现在或者将来也会买某支股票,那么A就会去买入,同时B也是这么认为和行动的,C也是,以此类推,此股票就会上涨。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股票会加速上涨,股票的上涨吸引了更多的人认为它会上涨,所以更多的人会加入,直到没有更多人了,大家都进来了,这时候某些人先卖出,这是互为主体的现象又出现,大家开始都觉得要跌,于是就跌了。由于这种群众的判断不一定正确,所以导致有些股票涨起来和跌起来都刹不住车。利用这些非理性的现象,会带来很大益处,当然要有自知之明,判断是不能失误的。
2,网络游戏也是虚拟,而且是更全面的虚拟,试想一下如果有两份工作工资一样,一份是无聊的现实工作,一份是打网络游戏还发工资。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因为网络游戏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个小目标和可行方案,而且结果是确定性。而现实生活中,没有主线任务,很多努力也是白费,所以很多人逃避现实。所以不论时代如何进步,总是有人喜欢进入虚拟世界。再加上科技发展解放人类,导致无事可干阶层的产生,打游戏更会变成“刚需”。
3,书中提到人的意识是信息流,而喜怒哀乐是信息流进行时在大脑产生的污染。记得有另一本书认为愤怒是由于认知不足或者认知障碍造成的。难道信息流只有在遇到认知障碍或者认知不足的时候才会产生喜怒哀乐?这个逻辑还真符合佛教的一些观念,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可以达到消灭自我的状态。因为自我就是信息流。同时,《未来简史》提到自我分为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叙事自我就是把自己的部分记忆拼凑起来,拼出一个整体的故事,然后就认为这个故事就是自我。而在这个拼故事的过程中,存在美化,偏见,遗忘的现象,导致我们认为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或者说无限接近真实自我的自我意识)存在偏差。而科技可以弥补这个偏差,比如,做一个DNA测序可以让人前所未有的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未来人工智能的效果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想要的东西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想要接触的另一半也不是我们真正性格合得来的另一半。这些人工智能都会帮上忙。这也会带来一个可怕的结果就是,自我的消亡。不过我个人觉得,也不一定,或者说放弃部分自我,从而对自己更有利,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参考,尤其是在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的时候。
4,书中认为,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物种强大是因为强大的组织能力,是因为大家可以相信共同的信念进行大规模的合作。虽然这个观点有点片面,但是是对的,我们看阿里巴巴强大,就是因为有一个高效的组织,而组织的发起人马云提供的就是反复的一种信仰,他让阿里所有人都有同步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相信互联网改变世界,这是合作的大方向,他让员工觉得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还产生了意义,就像在修金字塔的埃及人觉得为法老服务就是他们工作的意义。时代虽然差了几千年,套路是同一个套路。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5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于2011年出版了《人类简史》,席卷世界,引起学界、媒体、大众的极大兴趣,被形容为脑洞大开,刷新三观,描述清楚了人类这种动物的历史。而2015年诞生的《未来简史》,则是描述了人类这种动物的未来会怎样。尤瓦尔拥有极为广博的知识,站在高处,俯视全局,旁征博引,带领我们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书中既有只闻其名不知其详的历史资料,也有最新的生物、物理、计算机等科技的发展,同时涉及大量事例及资料。受益匪浅!重点有如下两点感想:
一、传统思维模式已不适应未来的发展
《未来简史》讲述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
尤瓦尔·赫拉利喜欢讲真话,让人难以接受,但也无从反驳。他的惊人的预测:“人工智能和生物基因技术正在重塑世界,人类正面临着三大问题:
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
意识与智能的分离;
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算法的本义是指能够用来计算、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一系列有条理的步骤。书中算法的含义被进一步扩展。各种由一系列有条理的步骤解决特定问题的人类团体协作,也是算法。算法不仅能够让无生命的机器执行特定的功能,算法也能把无数个智人连接成巨大的网络,执行特定的任务。作者提出,生物学家有明确结论认为,生命体做出选择,执行某个行为,都是算法。也就是说,生命也是一系列算法的集合。控制人类和动物的算法,是通过感觉、情感和欲望来运作的。作者预测,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科学发展人工智能的电子算法与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的生化算法将会融合,未来将会形成由算法联接万物的“万物互联网”;算法甚至将发展出人类无法理解、统治人类的新型生命。
由此可见,基于大数据的算法,不但是当今新鲜热辣的概念,更是未来改变世界的无可逆转的趋势之一。因此,在线公司的三年战略中提出的互联网化、大数据化和智能化,是紧跟行业和时代趋势的战略方向。必须认识到,未来几十年是数字化改造提升旧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关键期,是全面繁荣数字经济的战略期,数字经济不断从线上向线下扩展、传统行业只有加速数字化转型,才能摆脱传统呼叫中心的运营的思维方式,顺应并高速持续发展。
二、点滴改变的积累将变成质变
书中指出,研究历史的目的`和作用:“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想象另一种命运。”描述智人的进化过程:“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
不仅仅历史是这样发展的,社会也是这样发展的,我们每个人,更是这样一点点的、用无数看似平凡的行为,决定了自己的未来。而其中,知识是引发改变的驱动力,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失去意义,或者说过时了。
因此,终身学习和成长、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探索行业的发展未来,将是每个人的终身任务。所以,在线公司的战略中提出的人员赋能,除了加快组织机构变革、创新用工模式外,在打造三支核心队伍上,更要强调如何激发员工不断刷新自身认知、终身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员工意识到他需要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自行负责的时候,才能驱动他在一个优秀的组织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6看了《未来简史》这本书,笔者想到一个小品的名字——《昨天、今天、明天》。不过这个昨天今天明天,对应的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本书侧重于人类的未来。作者以超然的视角,强大的逻辑思维,为人类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好消息就是人类短时间不会毁灭,科技的发展会让人类越来越舒服;坏消息就是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可能会被淘汰。
这本书总体是悲观的,其中不乏表达出对人类未来的矛盾。例如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作为医生诊断率会高于人类医生,医疗水准普遍提高是必然的,但是智能机器抢走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我们很有可能失业导致没钱看病。又比如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去改造基因,导致天才的下一代人类越来越强大,甚至达到想象中的“神人”,然而“神人”或许已经不把自己当作人类,甚至反过来奴役没有改造自己的普通人类。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可以改造自己让自己及后代始终保持竞争优势,贫穷的人不仅穷而且会和上流阶级的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的公平被打破,社会文明轰然崩塌。
看过很多书,大体都是人类在追问“我是怎么来的”,但是这本书是反过来问“我是怎么没的”,这是看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我想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未来是个通过逻辑搭建出来的世界,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未来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有可能比现在更差。
很多人寄希望于未来,希望科技的发展,让自己能够躺在床上就能工作。也有一些人觉得,科技发展到最后,我们不用工作可以好吃懒做,成为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事实上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白日梦”都是无法实现的。只要稍微思考,就能知道未来自然有未来的问题,而咸鱼则是代表无用,在任何一个时代,一旦成为无用之人,下场只有惨遭淘汰。
对未来的浪漫幻想,一旦加入了理性思维,一下子就千疮百孔了。这让笔者忍不住想到了一件与之相关的事情,从未来的幻想回到现实,让人不禁想到现在社会上很多的“精日”分子和“精美”分子,也就是精神上的日本人和精神上的美国人。近年来,随着网上不正确的言论或者恶意言论的诱导,很多人就如同畅想未来一样,畅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平等,甚至将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挂在嘴边,张口闭口的自由平等。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就是高福利的、安全绿色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乌托邦”。
正如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人对发达国家的畅想,也同样的让人觉得可笑。那些想象出来的美好,稍加理性思考,就成了一层随时可以戳破的窗户纸。
近几个月的国际新闻中,经常能够出现关于难民的新闻,一些难民想要进入美国,然后遭受各种冷漠甚至冷酷的对待。最让我感慨的一条新闻是一个母亲拉着自己的儿子,跪在边警面前哭泣,想要进入美国,然而边警不为所动。实际上,他们不知道的是,就算他们进入美国,因为不法身份,也会被抓起来的。之前的叙利亚难民也是同等情况,逃离自己的国家,结果欧洲那些所谓文明的国家一个个关闭了对难民的大门。
事实证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并非就能带来更高等的文明。更高等的文明,还需要一代代人怀揣着崇高理想去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正如那些难民一样,他们幻想着前往发达国家就能享受到快乐的生活,他们却没有想到,他们最应该做的是转过头去回到自己的国家,去建设自己美好的生活,去抵制暴力和残酷,幸福只能靠自己双手来获得。
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对未来不着边际的畅想,就如同做了一场游戏,开阔了一下思维,稍做了一下休息,如何过好今天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如何奋斗在当下才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
当地时间1月22日达沃斯论坛上,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 首次公开演讲,接受与BBC主播的对话。此前,任正非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也从未在公司以外公开演讲,这是任正非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公司以外的公开场合发表演讲,也是首次分享其从军经历,以及军人身份的创业坎坷历程,令人震撼。
他最后说来演讲有被骗的感觉,本以为是“闭门会议”,不过“丑媳妇总要见公婆”。
钛媒体先总结了任正非回应的几个外界最关心也被诟病最多的核心问题:
在讲话中,任正非谈到自己的创业历程,首次正面回应了他在海外一直被诟病的“军人”身份和解放军背景,还称军人那时还不懂市场经济,总觉得赚别人钱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情。
“我悟出了市场经济两个道理,一个就是客户,一个就是货源,中间的交易就是法律。那因此我们要把住货源,要找到货源,第二个要熟悉这个交易的这些法律手续。”
当被问到华为公司的性质时,任正非表示他自己今天也说不清楚,公司性质算什么性质。
“美国想,哎呀,你们走出来,你们代表社会主义吧?那中国在想,你们都有股票,你们算不算资本主义啊?你说我们应该算哪一种,我自己今天也说不清楚,我们这个公司性质算什么性质。”
“我们有八万多股东,全是员工,没有一个非员工,我的股票最多,没有比我更大的了,但也只占公司的14%”。
也正因为此,华为复杂和分散的股权结构,庞杂的业务形态,注定他难以上市,相关具体背景,回复“他们很大”,查看钛媒体文章《他们很大,却为什么不上市?》
在谈到美国市场和另一被海外诟病的监听嫌疑问题时,任正非认为,自己从来都没有认为美国对我们不好,美国从一个弱国变成大国,因为开放,华为要跟他们学习开放 。任正非把电信网络比作自来水管道,华为只负责做管道的铁皮,只做传输,不关心传输的内容。
任正非仍有崇拜美国情结 迄今仍称要向美国学习。1、6月27日消息,近日,华为心声社区刊登两个一个《任总与2020年金牌员工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任正非又谈到了美国,他还是高度认可美国的技术,称“我们不能因美国打压我们,就不认为它不是老师”,对任正非的这些话,我们应该怎么看呢?
2、我们来看下任正非是怎么说的。当时,一位华为消费者业务BG徐姓员工说:由于美国制裁,华为的业务非常困难,未来华为是不是要坚定国产化的方向往下走?任正非说,中国是不是全球的一部分?是。所以,我们坚持全球化也就包含了国产化,我们不可能走向封闭,必须走向开放。我们仍然要坚持向美国学习,它百年积累,灵活的机制,在科学、技术上还是比我们强很多。
任正非还是说,科学是真理,只有一个答案,科教是比较单纯的,这方面美国是强大的,它百年的基础是比较牢实的。我们不能因美国打压我们,就不认为它不是老师,不向美国学习,这样会走向自闭。
3、从任正非的上述发言来看,首先,任正非没有被美国打压而对美国只有怨恨,他还是认为要向美国学习。2020年1月21日,在2020冬季达沃斯论坛上,任正非也表示,华为是一个很亲美的公司,华为今天能那么成功,绝大多数管理都是向美国学习的。
其次,任正非仍尊称美国是“老师”,他表示,我们从创立到现在,雇佣了几十个美国的顾问公司,教我们怎么管理,在教我们管理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们的体系很像美国,所以美国应该感到骄傲。“它的东西输出之后,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发展。”
4、不过,任正非也曾多次预测不准。比如任正非一再强调,美国不必过于担心华为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成长。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美国不必过于担心华为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成长,今年他们会升级技术来打击我们,但我们受影响也不会非常大。他曾表示,美国的忧虑过多了,长期习惯自己是世界老大,每件事情都应该他做的最好,某件事人家做好了心里就不舒服,他的不舒服不代表世界潮流。但是,美国根本没有减少对华为的忧虑,一直没完没了打压华为,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
另外,1997年任正非访美之后写的《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他写道:IBM是昔日信息世界的巨无霸,却让一些小公司“作弄”得几乎无法生存,以至92年差点解体。 为了解除困境,励精图治,IBM重新走上改革之路,同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王安公司,从年销售35亿美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创立个人电脑的苹果公司,几经风雨飘摇,我们还能否吃到下世纪的苹果?……。
24年果去了,IBM倒是基本没声音了,任正非以为“风雨飘摇”的苹果公司却成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之一。
《起源》([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O0iemj6cATyyIjNTocL_g
提取码:ky83书名:起源
作者:[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
译者:孙岳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见识城邦
出版年份:2019-4-10
页数:340
内容简介:
人类的终极追问中,起源总是一个避不开的问题。
世界上有100多种起源故事,几乎所有的人类文化和宗教传统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圣经·创世记》上说万事万物是上帝创造的,中国的传世神话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古希腊神话中原始宇宙起始于大地女神盖亚等最早的神灵,印度神话里说众生之父梵天创造了宇宙万物,古埃及的起源故事开始于原始海洋神努恩,等等。
这些起源故事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为当时的人们寻找一种对世界的整体性的解释。
与古代不同的是,今天的人们不再求助于传世神话,对世界提出整体性的解释,是科学家们在做的事,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都为我们认知世界做出了颠覆性的贡献,但是我们至今没有一个基于现代科学的、长时段的、完整的现代版起源故事。
《起源:万物大历史》就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在人类积累的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历史学等等的集体知识的基础上,为全球70亿人,重新编织现代的科学起源故事。
《起源:万物大历史》回归哲学-科学的传统,融通各个学科的新知识,讲述从宇宙大爆炸到地球形成、从生命起源到人类未来的138亿年的万物历史,不仅浓缩呈现了近百年来现代科学的成果,也开创性地提出宇宙开端、恒星诞生、恒星死亡生成新元素、太阳系形成、地球出现生命、智人问世、农耕时代、人类世来临等8个关键节点,以及“集体知识”“金凤花条件”“复杂性理论”“能量”“信息”“时间”等6个重要概念,更有人类历史是由集体知识推动的、宇宙的故事就是关于能量的故事、信息让我们面对复杂性并顺应能量的洪流跨越下一个节点等诸多创见。
追问起源大问题的永远是少数智者,但《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写给大多数人看的,本书为全世界的读者编织了一个共同的宇宙演化而来的科学故事,虽然简洁,但对我们“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带来挑战。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奉为圭臬,但本书会让我们刷新认知,这句话应该改为:“万物是理解人类的尺度”。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平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 [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纪念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美]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兹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美]欧阳泰
30《起源:万物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31《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托马斯·斯坎伦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 [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主编
34《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美]托马斯·M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荷]弗雷德·斯皮尔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
37《历史性的制式》[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罗多德的镜子》[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发去希腊》[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灯塔工的休息室》[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追问起源,就是追问存在的意义。融合科学和历史,讲述宇宙大爆炸至今的起源故事。比尔·盖茨推荐:终身学习者一定会喜欢这部万物大历史
1一部不以人类为中心的历史是如何讲述的
大部分人谈到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视野之内也多是围绕人类讲述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特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影响至今。我们习惯了人类中心主义,却长久地忽视了人类史之外更长时段、更息息相关的宇宙、地球、生命的大历史。
近100年的科学成果,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追溯和书写更久远的万物起源故事。《起源:万物大历史》打破人类中心论,从138亿年前宇宙诞生讲起,涵括万事万物。宇宙大爆炸、恒星开始闪耀、恒星濒死后新元素的产生、太阳及太阳系的形成、地球上出现生命、微生物和大型生物、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等等一一呈现,从138亿年前“砰”的一声大爆炸开启到6500万年前又“砰”的一声小行星撞击地球,作者用了全书1/2的篇幅精彩演绎万物的来龙去脉,这是非常罕见的。大卫·克里斯蒂安融通科学与人文,汇集数十门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的无数见解,用无边界的融通知识,编织了一幅贯通宇宙万物的演化全图。
2把所有新知识融合到一本书里,给我们一个关于世界的整体性的解释有多重要
我们从我们祖先那里继承了对统一的、包罗万象的知识的强烈渴望。近100年来的科技进步,让我们对宇宙图景的探究和描绘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到1964年阿波罗8号飞船拍出的第一张月球照片,到基因的发现,再到登陆月球、发现引力波等等,科学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于宇宙和自身的认知。
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答案。《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在人类积累的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历史学等等的集体知识的基础上,为全球70亿人,重新编织一个基于现代科学的、长时段的、完整的现代版起源故事。这是第一部涵括全球万事万物的起源故事,它融通各个学科的最新知识,为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提供智慧的指引。
3大历史究竟是个什么历史
大历史是关于你和我从何而来的故事,是关于我们周围的一切如何形成至今的故事。比尔·盖茨说:“大历史可以为我们理解自宇宙大爆炸至今的一切历史提供框架。通常,在学校里,科学和历史是分开教授的——有专门的物理课,也有专门的讲述文明起源的课程——但是大历史打破了这一界限。每当我学到新知识,不论是生物学的、历史学的,还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我总是会努力将它放置在大历史的框架中。再也没有其他课程会对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大历史学派创始人、《极简人类史》《时间地图》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新作。立足现代科学讲述大历史,达到知识大融通,没有人比大卫·克里斯蒂安讲得更好。如今比尔·盖茨与大卫·克里斯蒂安共建的“大历史项目”课程已辐射全球数千所大学和中学,覆盖欧美、澳洲,以及香港、北京和上海等中国国际学校,让大学和中学教育发生着崭新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译者孙岳教授为国际大历史协会理事、首都师大外国语学院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大历史研究,是翻译本书的不二人选,译文优美,清晰、准确,流畅可读。
4这本书的精彩观点
○宇宙的本源是能量。物质由能量构成,它催生万物,催生原子、质子、中子,催生恒星和地球,并创造生命。人类的实践从本质上讲就是获取能量并利用它改变周围的环境,进而改变人类的进化。它支撑科技,发动战争,也催生文明。如今的化石燃料革命面临新的创新,能量的进步已然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能量引发变革,信息指引变革的方向。宇宙中的一切变化都是信息,它是宇宙、自然和生命构成及演变的奥秘。信息与能量一起在人类历次重大的文明进步中扮演主角。信息可以代代相传,使知识量猛增。人类会创造和分享越来越多的信息,并利用信息以求得更大更多的能流和资源。到了现代,新信息使人类拥有强大的科技能力,让我们有能力利用化石燃料,将世界联成一体。
○人类史始于集体知识,它让人类与众不同。人类能够集体学习,让知识在一代人内部或是几代人之间都可以传播和共享。这是人类的特质,是一种全新的、更快速的“适应”环境的方法。当其他物种通过缓慢、耐心、共享基因来适应时,我们通过共享思想来适应。集体知识就是人类所共有共享的全部知识,是我们智慧的基础。集体知识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创造的源泉,也是我们独自拥有历史的原因。今天人类的集体知识已经达到一个巅峰。
○复杂性理论:现代起源故事的核心观念,对我们人类而言至关重要。每当宇宙间出现新的现象、新的特征甚至新的物种之时,也就意味着复杂性的不断提升,它是万物进化的一大奥秘。本书中的起源故事便围绕伴随复杂性不断提升的八个节点展开。
○金凤花条件:是一种很罕见的特殊前提和环境,“恰好”(刚刚好)容许某种新式复杂性出现。弄清复杂事物究竟如何涌现,以及涌现需要什么样的金凤花条件,对理解人类和世界的本质可谓意义非凡。
○时间:关于时间尺度,大历史有一个绝妙的比喻,让我们重新认识时间:如果把130亿年比喻成13年,那么宇宙大爆炸就发生在13年前,最早的恒星和银河系出现在大约12年以前,太阳和太阳系的出现在45年以前,最早的生命有机体出现在4年前,恐龙大约在3个星期前灭绝,最早的智人在非洲进化大约在50分钟以前,最早的农业繁荣大约在5分钟以前,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城市出现在大约3分钟以前,主导世界的现代工业革命发生在大约6秒钟以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大约2秒钟以前,人口到达70亿,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原子武器,人类登月,电子革命发生,互联网普及,等等,都只不过是最后1秒钟的事。
5他们在推荐——
比尔·盖茨是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粉丝,更是“大历史项目”的全力支持者,他第一时间阅读本书,多次在gatenotes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大力推荐,并亲自为中文版撰写序言《终身学习者一定会喜欢这部万物大历史》。
本书获评2018年Goodreads最受读者欢迎“历史类”榜单第1名,全球30多个国家相继出版,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全球杰出教育家肯·罗宾逊爵士、《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卡洛·罗韦利、世界历史协会主席梅里·威斯纳、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刘钝教授、清华大学科技史系吴国盛教授、北大哲学系刘华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社科院考古所许宏研究员、FT中文网专栏作家和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徐瑾等纷纷推荐。
--------------------------
名人推荐
我一直是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粉丝。懂得了人类从哪里来,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我们下一步要到哪里去。《起源:万物大历史》用最新的知识为你讲述万物的由来,让你对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处境有更深刻的领悟。
——微软创始人、盖茨基金会主席 比尔·盖茨(Bill Gates)
《起源:万物大历史》是目前我们对宇宙、太阳系、海洋、山脉和矿物、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文化和成就的非凡结晶。它汇集了数十门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的无数见解,每一页都有引人入胜的想法,每一页都充满了惊悚小说的能量。在当今时代,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更清晰、更全面地理解我们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问世,可谓恰逢其时。
——全球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 肯·罗宾逊爵士(Sir Ken Robinson)
大卫·克里斯蒂安找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利用历史来整理我们对世界的全部知识。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 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
《起源:万物大历史》这部非凡之作将我们自以为是的人类放在宇宙中的适当位置,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文化和知识,即克里斯蒂安所说的“集体知识”,对于理解当下世界和塑造它的未来至关重要。
——世界历史学会主席 梅里• 威斯纳–汉克斯(Merry Wiesner-Hanks)
大卫·克里斯蒂安教授的这个起源故事讲得非常之好,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门现代科学的短期课程。这是宇宙的简史,也是一部优秀的大历史作品。
——《华尔街日报》
这是我所知道的跨学科历史写作中的最好的一本,没有之一。如果今年你只读一本书,那一定是这本。
——《时代周刊》主编 CNN人气时评类节目主持人 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
《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具有智慧和勇气的长时段科学。
——《自然》杂志(Nature)
将宇宙的时间尺度缩小至十亿分之一,其肇始距今才13年8个月,生命之花出现在地球也就是3年零9个月,而人猿揖别不过发生在两天半以前。在这短短的时间段里,这个星球和人类社会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从碳、氢原子和生命孢子中演绎出语言、思想与智慧,最终化成一出人类从畏惧、征服自然直至开始领悟必须与之共存的多彩大剧,但是他们能够继续生活在无忧的伊甸园里的时间只剩下3秒钟了。《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当代科学的“创世记”,大历史的“警世恒言”,孙岳教授的译文准确流畅,值得推荐给每一位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读者。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刘钝
《起源:万物大历史》综合宇宙史、生物史与人类进化史、人类文明史,汇成一幅宏伟壮丽的天人史诗,开阔了史家的眼界,开辟了科学与人文交汇的新疆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眼光还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哲学。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吴国盛
从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人类中心论到万物共生论的序列,是教条弱化、视野拓展、自我解放、人性改良的进程,也是人类世中天人系统可持续生存的必由之路。起源和演化的故事讲了又讲,克里斯蒂安采用新理念,整合新数据,修订了旧版本,启发人们克服狭隘。如果不能走出困局,将来在地外文明者的大历史叙述中将无关痛痒地忽略人这个自负、好斗而且贪婪的物种。
——北京大学教授 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刘华杰
《起源:万物大历史》出入于科学与历史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古代文明常用的叙述视角,只是内容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江晓原
克里斯蒂安教授延续了他“大历史”的宏大叙事风格,从宇宙的最初时刻到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类世”的来临,八大历史节点娓娓道来,高屋建瓴,读来令人畅快淋漓。就当下与未来的问题向历史求解,是人类探索自然和自身奥秘的永恒主题。回观这一探索的历史,从神话传说到区域史,到世界史与全球史,再到穷极人类乃至生物圈起源的“大历史”,思想认知与文明演进同步。“大历史”的发想与探索实践,何尝不是始于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世的重要成果之一?克里斯蒂安教授贯通的史观史识及其一系列作品,相较于既往碎片化的研究,无疑具有无可替代的里程碑的意义。读此书,可以让我们少些自满和狂傲,有所忌惮有所敬畏,仰望星空而踏实前行……
——中国社科院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队长 许宏
宇宙学是名副其实的大历史,而大历史本质上就是起源,《起源》展示了与此有关的系统知识。宇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意外,更是复杂系统不断涌现的结果。向前看,就是为了向后看,谈宇宙起源,其实为了理解人类未来。人类的伟大,恰恰在于其能从渺小的地方起步,集体学习,不断进化;我们终将明白,人类不是地球的起点,也不是地球的终点。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 徐瑾
和比尔·盖茨一样,我也是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粉丝”。在第一时间购得英文版后,我酣畅淋漓、欲罢不能地一周内读完《起源》。以区区300页的篇幅,本书完成了讲述138亿年宇宙史这一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大历史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对世界史的把握少有人及,本书则进一步展现了他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在克里斯蒂安生花的妙笔下,从宇宙起源到人类未来,关乎全球命运的大问题第一次变得如此引人入胜。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Reviews主编 李钧鹏
如今,万事万物都好像加快了节奏,以至我们会不时感觉正在慢慢逼近某种即将发生的大变故,所以说我们在未来几十年具体做些什么在数千年的尺度上将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类自身以及整个生物圈都是如此。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正操控着整个生物圈的命运,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糟。
——本书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
作者简介: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1946— )
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曾专攻俄罗斯史及苏联史,自20世纪80年代起转向从大尺度钻研世界史,“大历史”(Big History)学派创始人,国际大历史协会首任创会主席。现任悉尼麦考瑞大学大历史研究所所长,麦考瑞大学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设计师兼首席主讲教师。2009—2013年,任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世界级大学杰出教授”。
2008年,克里斯蒂安与比尔•盖茨一同创设“大历史项目”(The Big History Project),旨在中学阶段推广大历史教育,目前已在全球——美国、澳洲,以及中国香港、北京、上海等——数千所大学和中学设立大历史课程。曾在世界各地做过多次大会的主旨演讲,包括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他所做的有关大历史的TED演讲《18分钟读懂大历史》(The History of Our World in 18 minutes)已有近1000万人观看。
主要著作有《时间地图》(Maps of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Big History)、《极简人类史》(This Fleeting World: A Short History of Humanity)、《起源:万物大历史》(Origin Story: A Big History of Everything)等,深刻影响了大众读者对人类历史的认知。
---------
译者简介
孙岳,历史学(世界史专业)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教学及文史类跨文化研究,尤其是近年来更多致力于大历史研究。2014年被选为国际大历史协会理事会理事。主要译作有《起源:万物大历史》、《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历史学宣言》、《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合译)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