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人类简史》这本书的大名很早,无论是豆瓣书评还是别的一些平台对此书评价很高,均有推荐。此次春节假期,刚好有时间拿出此书好好阅读一下。阅读是从2020年1月30日到2月3日用时大概五天时间。整体感觉《人类简史》内容相对还是较为专业,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感觉所有文字都还可以,但就是梳理不出很清晰的思路。尽管这样还是将此书进行回顾,后续再根据情况进行第二次阅读。
全书首先描写了人类的诞生。大约在250万年前,出现了类人生物。而2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智人在东非出现,同时世界上还存在一些其他人种,比如东非的鲁道夫人、东亚的直立人、欧洲和西亚的尼安特人。大约在七万年前,智人开始创造复杂的结构,形成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随即有了历史学。人类历史学就从这个节点开始。从大的方面来说,人类历史学经历了三个革命,即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一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和近500年前的“科学革命”。
人类的“认知革命”的主要成就是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在“认知革命”阶段,人类在大脑发育、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的基础上,依赖于“八卦”、“讲故事”等特有的能力实现了较大的发展。通过构建虚构的概念人类逐渐征服了世界。实现了从生物链的中端迈上了食物链的顶端。我的理解是在认知革命阶段,人类通过语言实现了人类社会的虚构概念,使得人类与类人以及其他动物分离开来。
人类的“农业革命”实现了由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化。人类从一个大自然的采集者变成了一个大自然的改造者。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人类完成了动物和植物的驯化。实现了食物增加,人口激增。形成了分工,部分精英分子产生。在农业革命阶段,人类最伟大的成就是文字的产生。由于文字的产生,实现了人类技能和文化的扩散与传承。
在讲完“农业革命”后,需要回顾的是人类的融合与统一。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融合与统一。作者认为人类的合久必分是一时,分久必合是大势。公元前10000年,地球上有数千个不同的人类文明,而在公元前2000年,人类文明只剩下最多两三千个。到了近代,人类存在中美洲世界、安第斯世界、澳大利亚世界和大西洋四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世界。而当今世界,人类虽然存在不同的国家,但基本上都是基于同一套地缘政治体系和同样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科学体系。在人类的统一与融合阶段有三个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别是货币、帝国和宗教。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采集者完全没有货币的概念,主要是以物易物。而在农业革命时期,诞生了货币,实现了分工与协作,使得专业化成为可能。在城市与王国兴起后,基于相互的信任,金钱使得任何两个人之间都能够实现合作。可以说金钱是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帝国的存在实现了对不同民族的统治,它有着不同的文化和领土。帝国的存在实现了不同民族的高度融合;宗教对于人类的融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宗教的存在,在精神层面实现了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的融合。
在“科学革命”阶段,人类实现了一个很大的跨越。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描述了现代科学体系与先前知识体系的区别。现代科学体系承认自己的无知,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而不是猜测与逻辑推断。其次作者论述了现代科学与帝国的关系。科学为帝国提供实用的知识、思想基础与科技工具。帝国为科学家提供物质资助、信息和保护,并确保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再次,作者描述了资本主义的教条和工业革命的形成。在资本主义的教条中,主要描述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的作用和政府与资本市场的关系。而由于科技的发展,工业革命产生,带来了人类生产效率的发幅度提高。在科学革命阶段的最后,作者对人类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智人通过接入机械和其他生物创造和维持生命,智人的未来变成了非智人的存在。在危机方面,智能机器人产生独立意识,奋起反抗人类主人。人类的未来有两种可能,智人进化或被彻底抹杀,历史的发展仍未可知。
以上,主要对《人类简史》这本书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也是对自己对此书阅读过后的一个简单总结。总体感受就是此书阅读过程感觉相对困难,不像阅读其他书籍那样理解到位。我想主要原因在于自己阅读此类书籍较少,其实后续需要加强此类书籍的阅读,提高此方面的知识水平。
2020年2月9日晨 jimstone于宝鸡
尤瓦尔赫拉利:幸福快乐的关键是什么?
20220128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动力,这是一个明显的真理。如果不去或不能追求幸福,生活就毫无意义。
上周,老何在得到陈章鱼的《每周新书盘点》学习了中国人大哲学学院教授赵汀阳老师的《论可能生活》一书中关于对什么是真正幸福的理解,赵汀阳老师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幸福公理」:假如一个人的某个行动本身是自成目的的,并且这一行动所试图达到的结果也是一个具有自足价值的事情,那么,这一行动必定使他获得幸福。
这个话说得有些绕啊,咱们翻译一下。就是说,如果有一件事情,不给你钱你也乐意去做,不做不甘心;而且你做这件事情的结果,还能对别人、对社会有贡献,这就是创造性行动。
几年以前,老何在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看到一番关于幸福的精彩讨论,非常值得有兴趣的朋友学习和思考!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和快乐,但你有没有想过幸福快乐来自哪里?我们又应该怎样做才能获得幸福快乐呢?
对于快乐的来源,历史上大致有三个观点:
1快乐来自主观感受
现代自由主义认为,快乐来自主观的感受,快乐就是“主观感到幸福”。
这也是一般对于快乐普遍接受的定义,依照这个观点,快乐是种个人内在的感受,可能是因为当下直接的快感,或是对于长期生活方式的满足。
那么,快乐与外部因素的关系如何呢?
有调查机构对金钱、健康、社群等外部因素与快乐的关系做过调查。
快乐与金钱的关系:金钱确实会带来快乐,但是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之后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
快乐与健康的关系:疾病会短期降低人的幸福感,但除非病情不断恶化,或是症状带有持续、让人无力的疼痛,否则疾病并不会造成长期的不快。
家庭、社群、婚姻与快乐的关系:
目前看来,对快乐与否的影响,家庭和社群>金钱和健康。那些家庭关系紧密良好、社群互相扶持帮助的人,明显比较快乐。而那些家庭机能失调、一直无法融入某个社群的人则明显比较不快乐。而其中,婚姻有事特别重要的一项因素。多项重复研究发现,婚姻美好与感觉快乐,以及婚姻不协调与感觉痛苦,分别都呈现高度相关。而且,不论经济状况或是身体健康如何,情况都是如此。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能够决定自己要走哪条路,但也让我们越来越难真正信守承诺、不离不弃。于是,社群和家庭的凝聚力下降而解体,这个世界让我们感到越来越孤独。
2快乐是客观条件符合主观期望
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务、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
如果说快乐要由期望来决定,那么我们社会的两大支柱(大众媒体和广告业)很可能正在不知不觉地让全球越来越不开心。
有没有可能,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会对生活不满,不只是因为贫穷、疾病、腐败和政治压迫,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第一世界国家的生活标准?
3快乐的关键在于人的生化机制
生物学家认为,我们的心理和情感世界其实是由经过数百万年演化的生化机制所形塑。所有的心理状态(包括主观幸福感)并不是由外在因素(例如工资、社会关系或政治权利)来决定,而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定。
我们能够快乐的唯一原因,就是身体内发出快感的感官感受。所以,那些刚中了乐透、刚找到真爱的人,之所以会快乐地跳起来,并不是因为真的对金钱或情人有所反应,而是因为血液中开始流过各种激素,脑中也开始闪现着小小的电流。
“吊桥效应”是这种生物理论的很好运用。由于身体上的紧张引起心跳加快而让人误以为这是对于见到喜欢的异性时的怦然心动。
但如果说幸福快乐是有生物学上的神经元等产生的生理快感的话,那么我们人类似乎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追求了,只需要通过药物或者借助科技刺激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可以获取这种快感,如骇客帝国等科幻片中的画面,不敢想象!但这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快乐吗?
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
佛教的观点最有意思,根据佛教的观点,大多数人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以为快感就是快乐,不愉悦的感受就是受苦。于是,人类就渴望能有快感,并希望避免不愉悦的感受。然而,这是大大的误解。事实是,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主观感受就只是一种电光石火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就像海浪一样。不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着意义,这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
如果我们太看重这些内部的波动,就会变得太过执迷,心灵也就焦躁不安、感到不满。每次碰上不快,就感觉受苦。而且就算已经得到快感,因为我们还希望快感能够增强或是害怕快感将会减弱,所以心里还是不能感到满足。追求这些主观感受十分耗费心神,而且终是徒劳,只是让我们受制于追求本身。因此,苦的根源既不在于感到悲伤或疼痛,也不在于感觉一切没有意义。苦真正的根源就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不管追求的是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的紧张、困惑和不满之中。
人想要脱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这样产生的心灵平静力量强大,那些穷极一生疯狂追求愉悦心情的人完全难以想象。
这就像是有人已经在海滩上站了数十年,总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让这些海浪永远留下来,同时又想多开某些“坏的海浪”,希望这些海浪永远别靠近。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这个人站在海滩上徒劳无功,被自己累得几近发疯。最后终于气力用尽,瘫坐在海滩上,让海浪就这样自由来去。忽然发现,这样多么平静啊!
佛教与现代生物学和现代自由主义的相同点,在于都认定快乐不在于外在条件。但佛教更重要也更深刻的见解在于,真正的快乐也不在于我们的主观感受。我们如果越强调主观感受,反而就越感到苦。佛教给我们的建议是,除了别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时也别再追求那些感觉良好的心里感受了。
苦真正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对感受的不断追求。佛教思想在这里已经不再是宗教更是一种哲学体系,佛家、道家、儒家从某种角度上看其实是相通的,是一种理解世界万物的方式。惊异于尤瓦尔对佛教思想了解如此之深,同时又不得不深思是不是我们对于很多东西的追求太过于执着,以致于“着力极差”而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宁静、圆满。
在佛家看来,“求不得”才是追求快乐本身路上的苦。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要做到佛家所说的完全放弃自身的欲望达到“无欲则刚”的境界太难了。对于求而不得的事物,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唯有降低自身的期望,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对于幸福快乐的思考,其实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议题。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对这个议题继续进行了探讨,人类对于幸福快乐的追求不会停止,未来人类还会继续寻找幸福快乐的关键,它将会是未来人类可能的重要的议题之一。
第一,人类会比蚂蚁先灭绝么?人类虽然自称智慧生物三维高等文明,而蚂蚁被认为只是二维平面低等生物。但人类有史可查,也就在地球上存在了几十万年的时间,蚂蚁却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年。巨大的恐龙都灭绝了,但是蚂蚁还生机勃勃。目前地球上蚂蚁的总质量约占地球动物总质量的十分之一,与人类相当。
第二,人类会像蚂蚁那样变成卵生生物么?丛生物求存、基因传承的角度,蚂蚁这样的卵生模式,“几只生殖蚁+大量工蚁”,效率要比人类当前的生殖模式远远高的多。而从人类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自然怀孕越来越来难,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意承受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辛苦,预计在不远的将来,科幻小说中体外受精、容器培养的人类生育模式就将成为主流。这不就是典型的卵生嘛?话又说过来,蚂蚁在亿万年的演化过程中,应该也不是一开始就是目前这种“蚁后+工蚁”的模式吧?
第三,人类会像蚂蚁一样学会冬眠么?宇宙太大,光速太慢,人类星际穿越的一种模式是冬眠。典型的比如**《异形》系列中的船员。大刘笔下的三体人演化出了脱水成干皮以度过严酷自然周期,其实也是一种冬眠。可以设想,当六千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地球上的蚂蚁也并不一定都有冬眠习惯,但恰巧在地下冬眠的那一部分蚂蚁获得了劫后余生。现在地球已经被人类破坏的不成样子了,而且很可能是不可逆的。人类无论是转入地下生活,还是带着地球去流浪寻找新的宜居家园,在慢慢长途中让所有人冬眠可能都是不二选择。
第四,人类终极的 社会 组织模式是蚂蚁式的去中心、自组织模式么?蚂蚁、蜜蜂等 社会 性昆虫的自组织 社会 模式,在曾经令美国一度洛阳纸贵的畅销书凯文凯利名著《失控》中有过精彩介绍,并被认为是将来人类征服宇宙时派遣机器人先遣队的最佳模式(**《变形金刚》系列中有一个情节,霸天虎派遣的先锋部队是大量微型机器人)。而在我看来,这可能还将是整个人类 社会 最终极的组织模式。西方式民主随着价值多元化的过度发展已经日益难以为继,特别是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不同族群不同群体之间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和妥协,最终结局将是 社会 撕裂和碎片化。而欧美 社会 中所谓机会均等和族群平等逐步极化(比如各族群大学录取名额要按照人口数量分配,那么大学录取男女性别是不是要均等化,不同区域录取比例是不是要均等化,不同家庭收入录取比例是不是要均等化,以此类推),也将成为族群割裂对立的推手。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认为 科技 发展将会使一小部分人升级为“神”,而大部分人降级为“无用之人”。笔者一度非常认可这个判断,但是看了蚂蚁蜜蜂的 社会 组织模式,现在觉得人类 社会 应该更可能演化成为去中心自组织的蚂蚁 社会 模式。蚂蚁 社会 蚂蚁 社会 ,是真正的去中心,所以蚂蚁都是一致性、平等化的个体,蚁后工蚁只是基因决定的分红不同,蚁后也不是蚁群的中心和领袖。事实上,蚁群是没有领导的。蚁群的决策模式才是真正的民主,真正的少数服从多数。
第五,人类组织模式向蚂蚁靠拢是退化么?科学家早就明确,进化的翻译是不对的,应该叫演化,演化无所谓进步后退。生物的最基本属性是求存,只有有利于物种生存的策略才是有价值的。在这之外,个体独立性,个体个性化、多样化,都是虚无缥缈的。
第六,人类 社会 变成蚂蚁模式会消灭战争么?不会。每一个蚂蚁族群内部都是自组织均等化,但不同蚂蚁族群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尽管基本模式类似)。蚂蚁族群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一个蚂蚁族群面临的最大威胁则是其他蚂蚁族群。蚂蚁族群之间的这种战争常态对蚂蚁物种来说有两大价值:一是,促进蚂蚁内部竞争,内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促进蚂蚁物种的持续适应性演化。二是,单个蚂蚁族群内部成员之间是同质化的,但是不同族群之间是异质的,保证了蚂蚁物种未来的多重可能性。
第七,人类 社会 结构蚂蚁化的路径猜想:多民族国家纷纷解体,成为一个个单一民族国家,世界上可能出现几千个单民族国家!
参考文献:蚂蚁之美https://mpweixinqqcom/s/FJm0Lsz0ifP8a5vhf4FIPQ
物种的演化成功,看的就是这个物种DNA拷贝数在世界上的多寡。如果世界上不再有一个物种DNA的拷贝,就说明这个物种已经灭绝。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公司身无分文,也就宣告倒闭了。
类似地,像大熊猫这样的公司在破产的边缘岌岌可危。而人类这样的巨头公司则站在了垄断的食物链顶端。
公元前1776年,巴比伦帝国国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人的阶级结构,法典按照阶级制度定义惩罚措施,例如一个上等人杀了另一个上等人的女儿,面临的惩罚是自己的女儿被杀。(同态复仇)
公元1776年,《独立宣言》在美国诞生,核心观念是“人人平等”,例如这段广为人知的段落“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相当于把阶级差异抹掉了。
而作者提出来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对于阶级的观念,其实是人的主观意识,也可以称为“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我们相信某种秩序,并非因为它是客观事实,而是因为相信它可以打造一个稳定的社会。
《独立宣言》这样说:我们知道人在生物学上不相等,但是如果大家都相信人人在本质上平等,就能创造出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
而《汉谟拉比法典》同样有话要说:我知道所谓上等人,平民和奴隶在本质上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我们遵循阶级原则,也可以创造出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
书中提出的观点进一步延伸为“想象建构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人们的追求通常会受到想象秩序的影响,比如现如今的浪漫消费主义。
浪漫主义主张人需要积累不同经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消费主义则告诉大家应该通过买更多的产品来使生活变得更好。
两者一拍即合,于是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就衍生出了浪漫的消费主义这一时代观念。
这种观念一如古埃及法老的夙愿是给自己建造一个梦寐以求的华丽陵墓,现代人一生汲汲营营,也都是想盖起某种金字塔,只不过这些金字塔在不同文化里会有不同的名字、形体和规模,至于是怎样的形体和规模,还要由时代说了算。
第一章: 人类的新议题
这本书的架构书总分总的形式, 在第一章里作者对人类的未来做了预测。纵观人类悲怆的历史,经历过瘟疫、战争、饥荒,都使人口大量减少。痛定思痛,总会有一小部分人站出来解决这些历史难题。在那一小部分历史人物的带领下,世界级的战争因为联合国的成立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制约几乎不可能再次出现,天花瘟疫因为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已经绝迹。饥荒问题因为人类生产力的提高而不再头疼。这些问题终究不会再继续深度的困扰人类,与此同时人们更在意 幸福快乐、长生不老和生活质量 。作者对未来做预测,也是基于当下人们面对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更进一步讲,人们不愿意改变,因为人们害怕面对未知。但是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第二章: 人类世
作者将过去7千年,人类进入农业革命之后的时期, 称之为人类世。在现代,人类以及人类饲养的宠物就占据了世界大型动物90% 的比例,大型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少。毋庸置疑,人类确实在主导着这个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宠物相比,猪,鸡等家畜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从出生就被圈养在牢笼里,然后在生命的某一个结点被送去屠宰场。任何哺乳类动物都有 情感联结 的需求,人类剥夺了家禽的需求。但似乎人类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而已。
第三章: 人类特质
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特质是什么?只有人类拥有灵魂、心灵和意识?为什么人类面对一件事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可以称之为意识,而哺乳动物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却被称之为预先设定好的算法步骤?为什么要剥夺动物所体现出来的动作的灵活性?最后,作者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哺乳类动物和我们一样,也具有意识和心灵。人类称霸世界的关键,是能够让许多的陌生人团结起来。团结合作的人类群体能够超过世界上任何大型动物群体,所以人类能够站到生物链的顶端。人类是通过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团结起来的,这种抽象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虚构想象。其实,这种 虚构想象 就是一种精神控制,信念控制的力量远远大于身体的力量。
第四章:虚构的力量
这一章以一句很有反省力量的话作为一个总结和升华:公司、货币和国家,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是人类发明的概念,好让为人类而服务。为什么到最后人类却为这些概念而服务,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呢?
第五章:宗教和科学之争
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通过秩序得以创造和维护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是力量,通过研究获得力量,用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
第六章: 与现代的契约, 第七章:人文主义革命
与现代的契约 我的理解哈, 说的是人们一出生就被规定了生存轨迹,没有自己的发挥空间,就像是一台机器从组装生产到分配到流水线夜以继日的工作一样,没有灵魂,没有意义,而这也是产生现代崩溃的原因。而人文主义革命的出现,为人们的存在赋予了意义。人文主义主张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认为人们自己内心的体验感是最高的评价准则,没有上帝,没有神话,上帝已死(尼采)。现代契约要求人们不停的干活,人文主义为人们的行为赋予意义,具象和抽象相辅相成,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第八章: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第九章:大分离
现代生命科学发现人们内心的体验感只不过是大脑中的脉冲信号,而自由主义提倡的叙事自我只不过是人们将那些脉冲信号拼接起来的妄想而已。有些事情本来没有意义,是叙事自我从拼接的脉冲信号中强行附加意义,这些发现对自由主义者发起了强烈的冲击。在21世纪,人工智能发展突飞猛进,未来的科技发展很有可能将人类分成两种人:一种是绝大多数普普通通的人类,另一种则进化成超人类。人文主义的自由意志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人工智能算法给出的决策,在那个时候人文主义将会面临大分离的崩溃命运。
第十章:意识的海洋, 第十一章:数据主义
已知人文主义可能面临崩溃的命运,作者探讨了可能出现的两种新的意识形态: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科技人文主义主张用算法和基因升级人的心智,将智人打造成智神,用现代话来说应该是高级智商,高级情商的那种人。但是科技人文主义面临一个无解的两难,就是人的意志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然而人们却在开发能够重新设计、改造人们意志的科技。感觉这成了一种零和博弈的现象,不是人类的意志消灭科技,就是科技创造出智神代替人类。
科技人文主义在存在形态上面临一个无解的两难,作者提出的数据主义进一步弥补了它的缺陷。数据主义认为,宇宙是由数据流构成的,任何现象或者实体的价值体现在对数据处理的贡献。以互联网的大数据为例,通过数据处理可以分析出你的想法,然后对你的下一步行为做出预测,这些已经司空见惯了。更进一步讲,未来的世界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数据驱动着你的生活,为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决策的依据。数据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它不排斥人文主义,不排斥人们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感,我觉的数据主义更像是存在于科技人文主义和自由人文主义之间的一种状态,而且据我对现代数字时代的分析和体验而言,数据主义很有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以上是我对《未来简史》每一章内容做的一个随笔,接下来我想说一说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纵观全文,作者在历史事件、宗教、社会制度、人工智能各个方面均有所涉及,学科跨度之大和思考深度之深着实让人佩服。作者在最后提到了几个问题很有反省意义,我总结出了几个关键词:数据处理、智能、算法。这几个关键此构成了现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签,同时也是对现代数字时代的一个总结。作者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在让人们反思反省,现代数字时代对我们的生活构成了多大的影响,哪些有利,哪些有害,以及如何避免数字时代的副作用等。
君子性非议也,善假于物也。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终究还是制造工具的智人。
《对话最强大脑:精英眼中的未来世界》(李大巍)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zt4i
书名:对话最强大脑:精英眼中的未来世界
豆瓣评分:66
作者:李大巍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3
页数: 240
内容简介:
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古今中外,有无数人用各种形式问出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对现实感到焦灼忧虑。本书作者也渴望得到答案,于是将这个问题抛向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那群人。
作者用了2年时间,对12位精英进行了深度采访。从“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好吗?”这一终极之问延伸开,主要关注当下的一众热点问题和前沿趋势,如区块链的前景、人工智能的未来、虚拟现实、“灰犀牛”、财政和货币政策、传统零售业的转变、中国在未来经济中地位等。
12位受访者均为在各个领域活跃的世界级专家学者和业界大咖,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三部曲作者凯文•凯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等。
想要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便是躬身创造它。跟着本书一起,看清现在,看懂未来。
作者简介:
李大巍
他山石智库(China Thinkers Bureau)创始人;此前曾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报告》任国际主编;参与财新传媒创建,曾任财新英文执行总经理。李大巍先生在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职从事创新和经济发展研究。
他山石智库
他山石智库(China Thinkers Bureau)是领先的国际思想家经纪机构,代理几十位诺奖得主及数百位全球商界领袖、科学家、投资人、畅销书作者及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大学的教授的在华业务,包括人工智能女王卡塞尔、硅谷精神布道师皮埃罗,云经济学之父乔•韦曼等。
当我慕名打开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时,心中还有几分怀疑。印象中,简史类书都是循一条线索,从很久以前讲到现在,看到一半就兴趣索然、读不下去了。然而,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同时也大开眼界、或者说脑洞大开。作者没有用时间线索加叙事的方式来写历史,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观点、宏观角度看待人类。他分析了远古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甚至展望未来,从社会、宗教、文化、生物学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当需要举例说明佐证观点时,信手拈来一段历史故事娓娓道出,各大洲历史、多个种族文化宗教均有提及,让人不由得佩服他的博学。
《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分别是对《人类简史》中关于未来的设想和关于今日的思考展开阐述,基本的论点源自《人类简史》。下面将这三本书(或称简史三部曲)中引人思考的观点列出。
1、智人(书中对现代人类的一种称谓)能够在地球上众多物种中胜出,因为智人能够进行大规模合作,而合作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来构建。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货币、国家、宗教、企业,等等,都是“想象”出来的,基于此,远隔千里的陌生人之间有了信任和合作,因此有了巨大的力量。
2、现在的人类置身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可还是远古狩猎采集者的心智、远古农民的胃。这一点很有意思。初看上去觉得不可思议、滑稽可笑,人类都进化几千上万年了,基因的力量还是如此强大吗?但仔细想想,我们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是否总在怀念大自然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很多时候的情绪、下意识的思维是否仍和祖先一样?现代社会的美味珍馐这么多,但人类钟情的食物大多是高热量的食物,对于这一类食物的喜爱正是祖先们的生存需要选择。
3、为什么18世纪工业革命后欧洲迅速崛起,而亚洲却没有跟上步伐?我在读到中国近代史时总会思考这个问题。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观点,工业革命中欧洲在科学领域认识并承认了自我的无知,愿意为新知去探索发现。而当时亚洲的国家,君王的思想还停留在以自我、吾国为中心的层面,以为自己的疆土就是全部,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欧洲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在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科学、知识为军事、经济、政治服务的同时又得到其支持,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4、知识和历史的相互作用: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了意义。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开拓视野,发现许多的可能。
书中还谈到了历史的真实性。历史就是一种叙事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在古代,权贵、精英阶层才会著史,因此我们只会读到英雄人物的故事,而找不到关于平凡百姓的生平故事。
5、从种族主义到文化主义的微妙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与融入的问题,引人深思。在文化层面,人们常常拒绝承认变化,总认为自己和祖先一脉相承。其实,对于人类群体,与其用延续性定义,不如看发生了什么。
6、关于战争,作者认为,以前的战争(古代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往往收获颇丰,可以攻城掠地、抢夺资源。现在的资源是知识,这让战争的产出变少,成本变大,因此发动战争的意愿降低。
7、对于未来展望,作者认为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将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和颠覆性的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将出现“无用阶级”:这一部分人存在,但没有工作,对社会而言,无足轻重。另一方面,生物科技的发展将对于健康人类的功能进行加强,或许价钱不菲,精英阶层或资产阶级可以通过搭上这列快车到达超人类(更美丽、更聪明、保持年轻),于是,在生理层面扩大了阶级分化。
还有一种危险:数字独裁。算法操控我们的一切。算法了解我们,我们依赖算法。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算法会掌握我们的数据?仔细回想,当我们想要获得免费服务或小礼品时,是不是奉上自己的隐私数据去换取呢?在商家眼中,我们其实不是用户,而是商品。公民个人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数据所有权亟待规范,这一点在我以前读过的有关大数据的书中也有谈论,但是似乎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提出。
作者悲哀地说,人类可能面临升级了身体和大脑,却失去了心智的危险,从升级版的黑猩猩变成了放大版的蚂蚁
8、从面对未来挑战出发,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人类应该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心智。
人类其实很少真的自己思考,总是以群体为单位思考。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理解常常是从别人的观点出发,活在别人的目光中,活在朋友圈、微博动态里。作者的建议:从现在开始,好好感受自己的体验,赶在大数据和算法操控影响我们之前,好好认识自己。
读到此,我已经分不清这是一本历史书还是哲学书,作者带我们从宇宙俯视整个人类,回故漫漫历史长河,展望无垠未来,在这之中思考的问题,却还是很多哲学问题:我是谁?我和外在世界的联系与关系?我属于哪个群体?(书中提到人类属于社交动物)我的人生意义怎样?等等,当跳出了一般历史学的思维角度,如作者预期的那样,我的视野变得开拓,忽然又发现自己的渺小、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我们应该有一种谦卑的心对待自然、对待环境。以此时的心情,忽然想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