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国革命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一次更彻底、更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订过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尔提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这些方案虽然在当时都未来得及付诸实行,但对法国教育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会提出的方案,不仅给法国而且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讨论19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法国曾在19世纪初有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并产生过巨大的能量决非偶然,是整个民族素质急速提高后的能量的一次爆发式发泄。但法国的教育在拿破仑期间和之后屈服于宗教势力变得越来越保守,宗教势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权。直到进入20世纪后,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50多个从事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教会组织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封闭,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废止"法卢法案"。但此时的法国已经丧失了在国民素质上的优势,尤其是与宗教冲突较大的科学被毁于一旦,终于没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美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
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 曼(Horace 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 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
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生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纪新的美国人。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Abbot(t) 阿博特
Abe 阿贝(Abraham的昵称)
Abraham 亚伯拉罕
Acheson 艾奇逊
Ackerman(n) 阿克曼
Adam 亚当
Adams 亚当斯
Addison 艾狄生; 艾迪生; 阿狄森
Adela 阿德拉
Adelaide 阿德莱德
Adolph 阿道夫
Agnes 阿格尼丝
Albert 艾伯特
Alcott 奥尔科特
Aldington 奥尔丁顿
Aldridge 奥尔德里奇
Aled(k) 亚历克(Alexander的昵称)
Alerander 亚历山大
Alfred 阿尔弗列德; 艾尔弗雷德
Alice 阿丽丝; 艾丽丝
Alick 阿利克(Alexander的昵称)
Alsop(p) 艾尔索普
Aly 阿利
Amelia 阿米利亚
Anderson 安德森
Andrew 安德鲁
Ann 安
Anna 安娜
Anne 安妮
Anthony 安东尼
Antoinette 安托瓦妮特
Antonia 安东尼娅
Arabella 阿拉贝拉
Archibald 阿奇博尔德
Armstrong 阿姆斯特朗
Arnold 阿诺德
Arthur 阿瑟
Attlee 阿特利
Augustine 奥古斯丁
Augustus 奥古斯塔斯
Austen 奥斯汀
Austin 奥斯汀
Babbitt 巴比特; 白壁德; 巴比
Bach 巴赫
Bacon 培根
Baldwin 鲍德温
Barnard 巴纳德
Barney 巴尼(Barnard的昵称)
Barrett 巴雷特; 巴雷特
Barrie 巴里
Bart 巴特(Bartholomew的昵称)
Bartholomew 巴塞洛缪
Bartlett 巴特利特
Barton 巴顿
Bauer 鲍尔; 拜耳
Beard 比尔德
Beaufort 博福特; 蒲福
Becher 比彻
Beck 贝克(Rebecca的昵称)
Becky 贝基
Beerbohm 比尔博姆
Bell 贝尔
Bellamy 贝拉米
Belle 贝尔(Arabella的昵称)
Belloc 贝洛克
Ben 本(Benjamin的昵称)
Benedict 本尼迪克特
Benjamin 本杰明
Bennett 贝内特(Benedict的昵称)
Benson 本森
Bentham 边沁; 本瑟姆
Berkeley 贝克莱; 伯克利
Bernal 伯纳尔
Bernard 伯纳德; 伯纳尔德
Bert 伯特(Albert, Herbert的昵称)
Bertha 伯莎
Bertie 伯蒂
Bertram 伯特伦
Bess 贝丝(Elizabeth的昵称)
Bessemer 贝西墨; 贝色麦
Bessie 贝西(Elizabeth的昵称)
Bethune 白求恩; 比顿
Betsy 贝齐(Elizabeth的昵称)
Betty 贝蒂(Elizabeth的昵称)
Bill 比尔(William的昵称)
Billy 比利(William的昵称)
Birrell 比勒尔
Black 布莱克
Blake 布莱克
Bloomer 布卢默
Bloomfield 布龙菲尔德; 布洛姆菲尔德
Bloor 布劳; 布卢尔
Blume 布卢姆
Bob 鲍勃(Robert的昵称)
Bobby 博比(Robert的昵称)
Boswell 博斯韦尔
Bowen 鲍恩
Bowman 鲍曼
Boyle 波伊尔; 波义耳
Bradley 布拉德利
Bray 布雷
Brewster 布鲁斯特
Bridges 布里奇斯
Bright 布赖特
Broad 布罗德
Bronte 勃朗特; 白朗蒂
Brooke 布鲁克
Brown 布朗
Browne 布朗
Browning 勃朗宁; 布朗宁
Bruce 布鲁斯
Bruno 布鲁诺
Bryan 布赖恩
Bryce 布赖斯
Buck 巴克
Buckle 巴克耳
Bulwer 布尔韦尔; 布尔沃
Bunyan 布尼安
Burke 伯克
Burne-Jones 伯恩-琼斯(双姓)
Burns 彭斯; 伯恩斯;
Butler 勃特勒; 巴特勒
Byron 拜伦
Camilla 卡拉米
Camp 坎普
Carey 凯里; 凯雷
Carl 卡尔
Carllyle 卡莱尔
Carmen 卡门
Carnegie 卡内基
Caroline 卡罗琳
Carpenter 卡彭特
Carrie 嘉利; 卡丽
Carroll 卡罗尔
Carter 卡特
Catharine, Catherine 凯瑟琳
Cecillia 塞西利亚
Chamberlain 张伯伦
Chaplin 查普林; (英影星)卓别麟
Chapman 查普曼
Charles 查尔斯; 查理
Charley 查利(Charles的昵称)
Charlotte 夏洛蒂; 夏洛特
Charles 查尔斯; 查理
Chaucer 乔叟
Chesterton 切斯特顿
Child 蔡尔德
Childe 蔡尔德
Christ 克赖斯特
Christian 克里琴斯
Christiana 克里斯蒂安娜
Christie 克里斯蒂(Christian的昵称)
Christopher 克里斯托弗
Christy 克里斯蒂(Christian的昵称)
Church 丘奇
Churchill 丘吉尔
Cissie 锡西(Cecillia的昵称)
Clapham 克拉彭
Clara 克拉拉
Clare 克莱尔(ClaraClarissa的昵称)
Clarissa 克拉丽莎
Clark(e) 克拉克
Clemens 克里曼斯; 克莱门斯
Clement 克莱门特
Cocker 科克尔
Coffey 科菲
Colclough 科尔克拉夫
Coleridge 柯勒律治; 科尔里奇
Collins 柯林斯
Commons 康芒斯
Conan 科南
Congreve 康格里夫
Connie 康尼(Constance的昵称)
Connor 康纳
Conrad 康拉德
Constance 康斯坦斯
Cook(e) 库克
Cooper 库珀
Copperfield 科波菲尔
Cotton 柯顿
Coverdale 科弗代尔
Cowper 考珀;
Craigie 克雷吉
Crane 克兰
Crichton 克赖顿
Croft 克罗夫特
Crofts 克罗夫茨
Cromwell 克伦威尔
Cronin 克洛宁; 克罗宁
Cumberland 坎伯兰
Curme 柯姆
Daisy 戴西
Dalton 道尔顿
Dan 丹(Daniell的昵称)
Daniel 丹尼尔
Daniell 丹尼尔; 丹聂耳
Darwin 达尔文
David 戴维
Davy 戴维(David的昵称)
Defoe 迪福
Delia 迪莉娅
Den(n)is 丹尼斯
DeQuincey 德昆西
Dewar 迪尤尔; 杜瓦
Dewey 杜威
Dick 迪克(Richard的昵称)
Dickens 迪肯斯; 狄更斯
Dickey 迪基
Dillon 狄龙
Dobbin 多宾(Robert的昵称)
Dodd 多德
Doherty 陶赫蒂; 道尔蒂
Dolly 多利(Dorthea, Dorothy的昵称)
Donne 多恩
Dora 多拉(Dorthea, Dorothy的昵称)
Doris 多丽丝; 陶丽思
Dorothea 多萝西娅
Dorothy 多萝西
Douglas(s) 道格拉斯
Doyle 多伊尔; 道尔
Dierser 德莱塞
Dryden 屈莱顿; 德莱登
DuBois 杜波依斯
Dulles 杜勒斯
Dunbar 邓巴
Duncan 邓肯
Dunlop 邓洛普
Dupont 杜邦
Dutt 达特; 杜德
Eddie 埃迪(Edward的昵称)
Eden 艾登
Edgeworth 埃奇沃思
Edie 伊迪(Adam的昵称)
Edison 爱迪生
Edith 伊迪丝
Edmund 埃德蒙
Edward 爱德华
Effie 埃菲(Euphemia的昵称)
Eipstein 艾泼斯坦
Eisenhower 艾森豪威尔
Eleanor 埃利诺; 埃兰娜
Electra 伊利克特拉
Elinor 埃利诺
Eliot 艾略特; 爱略特; 埃利奥特
Elizabeth 伊丽莎白
Ella 埃拉(Eleanor, Elinor的昵称)
Ellen 埃伦(Eleanor, Elinor的昵称)
Ellis 艾利斯
Elsie 埃尔西(Alice, Elizabeth的昵称)
Emerson 埃墨森
Emily 艾米丽; 埃米莉
Emma 埃玛
Emmie, Emmy 埃米(Emma的昵称)
Ernest 欧内斯特
Esther 埃丝特
Eugen 尤金
Eugene 尤金
Euphemia 尤菲米娅
Eva 伊娃
Evan 埃文
Evans 埃文思
Eve 伊夫
Evelina 埃维莉娜
Eveline, Evelyn 伊夫琳(Eva, Eve的昵称)
Ezekiel 伊齐基尔
Fanny 范妮(Frances的昵称)
Faraday 法拉第
Fast 法斯特
Faulkner 福克纳
Felix 费利克斯
Felton 费尔顿
Ferdinand 费迪南德
Ferguson 弗格森; 福开森; 弗格森
Field 菲尔德
Fielding 菲尔丁
Finn 芬恩
FitzGerald 菲茨杰拉德
Flower 弗劳尔
Flynn 弗琳; 弗林
Ford 福特
Forster 福斯特
Foster 福斯特
Fowler 福勒
Fox 福克斯
Frances 弗朗西丝
Francis 法兰西斯; 弗朗西斯
Frank 弗兰克(又为Francis, Franklin的昵称)
Franklin 富兰克林
Fred 弗雷德(Frederick的昵称)
Frederick 弗雷德里克
Freeman 弗里曼
Funk 芬克
Gabriel 加布里埃尔
Galbraith 加布尔雷思
Gallacher 加拉赫
Gallup 盖洛普
Galsworthy 高尔斯沃西
Garcia 加西亚
Garden 加登
Gard(i)ner 加德纳
Gaskell 加斯克尔
Geoffrey 杰弗里
Geordie 乔迪(George的昵称)
George 乔治
Gibbon 吉本
Gibson 吉布森
Gilbert 吉尔伯特
Giles 贾尔斯; 詹理斯
Gill 吉尔(Juliana的昵称)
Gissing 季星
Gladstone 格莱斯顿; 格拉德斯通
Godwin 葛德文; 戈德温
Gold 高尔德; 戈尔德
Goldsmith 哥尔斯密; 戈德史密斯
Gosse 戈斯
Grace 格雷斯
Gracie 格雷西(Grace的昵称)
Graham 格雷厄姆; 格雷汉姆; 格兰汉
Grant 格兰特
Grantham 格兰瑟姆
Gray 格雷
Green 格林
Gregory 格雷戈里
Gresham 格雷沙姆
Grey 格雷
Grote 格罗特
Gunter 冈特
Gunther 冈瑟
Gus 格斯(Augustus的昵称)
Guy 盖伊
Habakkuk 哈巴卡克
Haggai 哈该
Hal 哈尔(Henry的昵称)
Halifax 哈利法克斯
Hamilton 汉森尔顿; 哈密尔敦
Hamlet 哈姆雷特
Hansen 汉森; 汉森
Hansom 汉萨
Hardy 哈代; 哈迪
Harold 哈罗德
Harper 哈珀
Harriman 哈里曼
Harrington 哈灵顿; 哈林顿
Harrison 哈里森
Harrod 哈罗德
Harry 哈里(Henry的昵称)
Hart 哈特
Harte 哈特
Harvey 哈维
Hawthorne 霍索恩
Haydn 海登(奥地利姓)
Haywood 海伍德
Hazlitt 赫士列特; 黑兹利特
Hearst 赫斯特
Helin(a) 赫莉(娜)
Hemingway 海明威
Henley 亨利
Henrietta 亨里埃塔
Henry 亨利
Herbert 赫伯特
Herty 赫蒂(Henrietta的昵称)
Hewlett 休利特
Hicks 希克斯
Hill 希尔
Hobbes 霍布斯
Hobson 霍布森
Hodge 霍奇
Hodgson 霍奇森
Holmes 福尔摩斯; 霍姆斯
Holt 霍尔特
Hood 胡德
Hoover 胡佛
Hope 霍普
Hopkin(s) 霍普金(斯)
Horace 贺拉斯; 霍勒斯
Horatio 霍雷肖; 贺拉斯(古罗马人名); 霍勒斯
Hornby 霍恩比
Hosea 霍齐亚
House 豪斯
Housman 豪斯曼
Houston 休斯敦
Howard 霍华德
Howell(s) 豪厄尔(斯)
Hoyle 霍伊尔
Hubbard 哈伯德
Hudson 赫德森
Huggins 哈金斯(Hugh的昵称)
Hugh 休
Hughes 休斯; 休士
Hume 休谟; 休姆
Humphr(e)y 汉弗莱
Huntington 亨廷顿
Hutt 赫特
Huxley 赫克利斯; (英)赫胥黎
Ingersoll 英格索尔
Irving 欧文
Isaac 艾萨克
Isabel 伊莎贝尔
Isaiah 艾塞亚
Ivan 伊凡
Jack 杰克(John的昵称)
Jackson 杰克逊
Jacob 雅各布
James 詹姆斯
Jane 简
Jasper 贾斯帕
Jeames 杰姆斯(James的昵称)
Jean 琼(Jane的昵称)
Jefferson 杰弗逊; 杰斐逊
Jenkin(s) 詹金(斯)
Jennings 詹宁斯
Jenny 珍妮(Jane的昵称)
Jeremiah 杰里迈亚
Jeremy 杰里米
Jerome 杰罗姆
Jerry 杰里(Jeremiah的昵称)
Jessie 杰西(Jane, Joan的昵称)
Jim 吉姆(James的昵称)
Jimmy 杰米(James的昵称)
Joan 琼
Job 乔布
Joe 乔(Josepy的昵称)
Joel 乔尔
John 约翰
Johnny 约翰尼(John的昵称)
Johnson 约翰逊
Johnston(e) 约翰斯顿
Jonah 乔纳
Jonathan 乔纳森
Jones 琼斯
Jonson 琼森
Jordan 乔丹
Joseph 约瑟夫
Josh 乔希(Joshua的昵称)
Joshua 乔舒亚
Joule 焦尔
Joyce 乔伊斯
Judd 贾德
Judith 朱迪思
Judson 贾德森
Julia 朱莉娅
Julian 朱利安
Juliana 朱莉安娜
Juliet 朱丽叶(Julia的昵称)
Julius 朱利叶斯
Katte 凯特(Catharine的昵称)
Katharine 凯瑟琳
Kathleen 凯瑟琳(Catharine的昵称)
Katrine 卡特琳(Catharine的昵称)
Keats 基茨
Kell(e)y 凯利
Kellogg 凯洛格
Kelsen 凯尔森
Kelvin 凯尔文
Kennan 凯南
Kennedy 肯尼迪
Keppel 凯佩尔
Keynes 凯恩斯
Kingsley 金斯利
Kipling 基普林
Kit 基特(Catharine的昵称)
Kitto 基托(Christopher的昵称)
Kitty 基蒂
Lamb 兰姆; 拉姆
Lambert 兰伯特; 朗伯
Lancelot 兰斯洛特
Landon 兰登
Larkin 拉金(Lawrence的昵称)
Lattimore 拉铁摩尔
Laurie 劳里(Lawrence的昵称)
Law 劳
Lawrence 劳伦斯
Lawson 劳森; 劳逊
Leacock 利科克; 李科克
Lee 李
Leigh 利
Leighton 莱顿
Lena 莉娜(Helen(a)的昵称)
Leonard 伦纳德
Leopold 利奥波德
Lew 卢(Lewis的昵称)
Lewis 刘易士; 刘易斯
Lily 莉莉
Lincoln 林肯
Lindberg(h) 林德伯格
Lindsay 林塞
Lizzie 利齐(Elizabeth的昵称)
Lloyd 劳埃德
Locke 洛克
London 伦敦
Longfellow 朗费罗
Longman 朗曼
Lou(ie) 路易(Lewis); 路(易)(Louisa, Louise)
Louis 路易斯
Louisa 路易莎
Louise 路易丝
Lowell 罗威尔; 罗厄尔
Lucas 卢卡斯
Lucia 露西亚
Lucius 卢修斯
Lucy 露西
Luke 卢克
Lyly 利利
Lynch 林奇
Lynd 林德
Lytton 李顿; 利顿
MacAdam 麦克亚当
MacArthur 麦克阿瑟(苏格兰姓)
Macaulay 麦考利(苏格兰姓)
MacDonald, Macdonald 麦克唐纳(苏格兰姓)
Mackintosh 麦金托什
MacMillan, Macmillan 麦克米伦(苏格兰姓)
MacPherson, Macpherson 麦克菲尔逊; 麦克弗森
Madge 马奇(Margaret的昵称)
Maggie 玛吉(Margaret的昵称)
Malachi 玛拉基
Malan 马伦
Malory 马洛里
Malthus 马尔萨斯
Maltz 马尔兹; 马尔茨
Mansfield (笔名)曼斯菲尔德
Marcellus 马塞勒斯(Marcus的昵称)
Marcus 马库斯
Margaret 玛格丽塔
Margery 马杰里
Maria 玛丽亚
Marion 马里恩
Marjory 马乔里(Margaret的昵称)
Mark 马克
Marlowe 马洛
Marner 马南
Marshall 马歇尔
Martha 马莎
Martin 马丁
Mary 玛丽
Masefield 梅斯菲尔德
Mat(h)ilda 马蒂尔达
Matthew 马修
Maud 莫德(Mat(h)ilda的昵称)
Maugham 莫姆
Maurice 莫里斯
Max 马克斯
Maxwell 马克斯韦尔
May 梅(Mary的昵称)
McCarthy 麦卡锡
McDonald 麦克唐纳(=MacDonald)
Meg 梅格(Margaret的昵称)
Melville 梅尔维尔
Meredith 梅瑞狄斯; 梅雷迪斯
Micah 迈卡
Michael 迈克尔
Michelson 米切尔森; 迈克尔孙
Middleton 密德尔顿
Mike 迈克(Michael的昵称)
Mill 米尔
Milne 米尔恩
Milton 米尔顿
Minnie 明妮(Wilhelmina的昵称)
Moll 莫尔(Mary的昵称)
Mond 蒙德
Monroe 门罗
Montgomery 蒙哥马利
Moore 穆尔
More 莫尔
Morgan 摩根
Morley 摩利
Morris 莫里斯
Morrison 莫里森
Morse 莫尔斯
Morton 莫尔顿; 摩顿
Moses 摩西
Motley 莫特利
Moulton 莫尔顿
Murray 默里
Nahum 内厄姆
Nancy 南希(Ann, Anna, Anne的昵称)
Nathaniei 纳撒尼尔
Needham 尼达姆
Nehemiah 尼赫迈亚
Nell 内尔
Nelly 内利(Eleanor, Helen的昵称)
Nelson 奈尔孙
Newman 纽曼
Newton 牛顿
Nicholas 尼古拉斯
Nichol(s) 尼科尔(斯)
Nick 尼克(Nicholas的昵称)
Nico(l) 尼科尔
Nixon 尼克松
Noah 诺厄
Noel 诺埃尔
Nora 娜拉; 诺拉(Eleanor的昵称)
Norris 诺里斯
North 诺思
Norton 诺顿
Noyes 诺伊斯
Obadiah 奥巴代亚
O’Casey 奥凯西; 奥卡西
Occam 奥卡姆
O’Connor 奥康纳
Oliver 奥利弗
O’Neil 奥尼尔
Onions 奥尼恩斯
Orlando 奥兰多
Oscar 奥斯卡
Owen 欧文
Palmer 帕尔默
Pansy 潘西
Parker 帕克
Partridge 帕特里奇
Pater 佩特; 佩德
Patience 佩兴斯
Patrick 帕特里克
Paul 保罗
Peacock 皮科尔
Pearson 皮尔逊
Peg 佩格(Margaret的昵称)
Peggy 佩吉(Margaret的昵称)
Penn 佩恩
Pepys 佩皮斯; 皮普斯(英国日记作家)
Perkin 珀金(Peter的昵称)
Peter 彼得
Petty 佩蒂
Philemon 菲利蒙
Philip 菲利普
Piers 皮尔斯(Peter的昵称)
Pigou 庇古; 皮古
Pitman 皮特曼
Poe 波
Pollitt 波利特
Polly 波利(Mary的昵称)
Pope 蒲柏; 波普
Pound 庞德
Powell 鲍威尔
Price 普赖斯
Priestley 普里斯特莱; 普里斯特利
Pritt 普里特
Pulitzer 普里策; 帕利策尔
Pullan 普兰
Pullman 普尔曼
Quiller 奎勒
Raglan 拉格伦
Raleign 罗利
Ralph 拉尔夫
Raman 拉曼
Ramsden 拉姆斯登; 冉斯登
Raphael 拉菲尔; 拉菲尔
Rayleign 雷利; 瑞利
Raymond 雷蒙德
Reade 里德
Rebecca 丽贝卡
Reed 里德
Reynolds 雷诺兹
Rhodes 罗兹
Rhys 里斯
Ricardo 李嘉图; 理嘉图
Richard 理查
Richards 理查兹
Richardson 理查森
Rob 罗布(Robert的昵称)
Robbins 罗宾斯
Robert 罗伯特
Robeson 罗伯逊
Robin 罗宾(Robert的昵称)
Robinson 罗宾逊; 罗宾森
Rockefeller 洛克菲勒
Roger 罗杰; 罗吉尔(从苏格兰姓)
Roland 罗兰
Romeo 罗密欧
Roosevelt 罗斯福
Rosa 罗莎
Rosalind 罗瑟琳; 罗塞蒂
Rose 罗斯
Rossetti 罗赛蒂; 罗塞蒂;
Roy 罗伊
Rudolph, Rudolf 鲁道夫
Rusk 腊斯克
Ruskin 罗斯金; 拉斯金
Russell 拉塞尔; 罗素
Ruth 鲁思
Rutherford 拉瑟福德; 卢瑟福
Sainsbury 森次巴立; 塞恩思伯里
Sailsbury 索尔兹伯里
Sally 萨莉(Sara的昵称)
Salome 萨洛美
Sam 萨姆(Samuel的昵称)
Samson 萨姆森
Samuel 塞缪尔
Sander 桑德(Alexander的昵称)
Sandy 桑迪(Alexander的昵称)
Sapir 萨皮尔
Sara(h) 萨拉
Saroyan 萨罗扬; 萨洛扬
Sassoon 沙逊
Saul 索尔
Sawyer 索耶
Saxton 萨克斯顿
Scott 司各脱; 斯科特
Scripps 斯克利普斯
Senior 西尼尔
Service 瑟维斯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
Sharp 夏普
Shaw 肖
Shelley 谢利; 雪莱
Sheridan 谢立丹; 谢里登
Sherwood 舍伍德
Sidney 锡特尼; 悉尼
Silas 赛拉斯
Simon 西蒙
Simpson 辛普森
Sinclair 辛克莱
Smedley 斯梅德利; 史沫特莱
Smith 史密斯
Smollett 斯摩莱特; 斯莫利特
Snow 斯诺
Sonmerfield 索莫费尔德; 萨默菲尔德
Sophia 索菲娅
Sophy 索菲(Sophia的昵称)
Southey 骚塞; 索锡
Spencer 斯宾塞; 斯潘塞
Spender 斯彭德
Spenser 斯宾塞; 斯潘塞
Springhall 斯普林霍尔
Steele 斯梯尔; 斯蒂尔
Steinbeck 斯坦培克; 斯坦贝克
Stella 斯特拉
Stephen 史蒂芬; 斯蒂芬
Stephens 斯蒂芬斯
Stevenson 史蒂文森
Stilwell 史迪威
Stone 斯通
Stowe 斯托
Strachey 斯特雷奇
Strong 斯特朗
Stuart 斯图尔特; 司徒雷登
Surrey 萨利; 萨里
Susan 苏珊
Susanna 苏珊娜
Sweet 斯威特
Swift 斯威夫特; 斯维夫特
Swinburne 史文朋; 斯温伯恩
Symons 西蒙斯
Tate 泰特
Taylor 泰勒
Ted 特德(Edward的昵称)
Temple 坦普尔
Tennyson 丁尼生; 坦尼森
Terry 特里(Theresa的昵称)
Thackeray 撒克里
Thodore 西奥多
Theresa 特里萨
Thomas 托马斯
Thompson 汤普森
Thomson 汤姆森
Thoreau 梭洛; 索罗
Thorndike 桑代克
Timothy 蒂莫西
Titus 泰特斯
Tobias 托拜厄斯
Toby 托比(Tobias的昵称)
Toland 托兰
Tom 汤姆(Thomas的昵称)
Tomlinson 汤姆林森
Tommy 汤米(Thomas的昵称)
Tony 托尼(Anthony的昵称)
Tours 图尔斯
Tout 陶特
Toynbee 托因比
Tracy 特雷西(Theresa的昵称)
Trevelyan 特里维康
Trollpoe 特罗洛普
Truman 杜鲁门
Turner 特纳
Tuttle 塔特尔
Twain 特温; (笔名)吐温
Tyler 泰勒
Ulysses 尤利塞斯
Valentine 瓦伦丁
Van 范
Vaughan 伏恩
Veblen 凡勃伦; 维布伦
Victor 维克托
Vincent 文森特
Violet 瓦奥莱特
Virginia 弗吉尼亚
Vogt 沃格特
Wagner 瓦格纳
Walker 沃克
Walkley 沃克利
Wallace 华莱土
Wallis 沃利斯
Walpole 沃波尔
Walsh 沃尔什
Walter 沃尔特
Walton 沃尔顿
Ward 沃德
Warner 沃纳
Warren 沃伦
Washington 华盛顿
Wat 沃特(Walter的昵称)
Waters 沃特斯
Watt 瓦特
Webb 韦布
Webster 韦伯斯特
Wells 韦尔斯
Wesley 韦斯利
Wheatley 惠特利
Wheeler 惠勒
Whit 惠特
Whitehead 怀特海; 怀特黑德
Whitman 惠特曼
Whittier 惠蒂尔
Whyet 怀特
Wilcox 威尔科特斯
Wild 魏尔德
Wilde 怀尔德; 王尔德
Wilhelmina 威廉明娜
Will 威尔(William的昵称)
Willard 威拉德
William 威廉
Wilmot(t) 威尔莫特
Wilson 威尔逊
Windsor 温莎; 温泽
Winifred 威尼弗雷德
Wodehous 沃德豪斯
Wolf 沃尔夫
Wollaston 沃拉斯顿; 渥拉斯顿
Wood 伍德
Woolf 伍尔夫
Woolley 伍利; 伍莱
Wordsworth 华兹沃斯; 渥兹华斯; 沃兹沃思
Wright 赖特
Wyat(t) 怀亚特; 怀阿特
Wyclif(fe) 威克利夫; 魏克利夫
Wyld(e) 怀尔德
Yale 耶尔; 耶鲁
Yeates 夏芝; 耶茨
Yerkes 耶基斯(美国姓)
Young 扬
Yule 尤尔
Zacharias 扎卡赖亚斯
Zangwill 赞格威尔
Zechariah 泽卡赖亚
Zephaniah 泽弗奈亚
Zimmerman 齐默尔曼
萨福(Sappho,约前630或者612~约前592或者560),古希腊著名的女抒情诗人,一生写过不少情诗、婚歌、颂神诗、铭辞等。一般认为她出生于莱斯波斯岛(Le os)的一个贵族家庭。据说她的父亲喜好诗歌,在父亲的薰陶下,萨福也迷上了吟诗写作。她是第一位描述个人的爱情和失恋的诗人。 青年时期曾被逐出故乡,原因可能同当地的政治斗争有关。被允许返回后,曾开设女子学堂。古时流传过不少有损于她的声誉的说法,但从一些材料看,她实际上很受乡人敬重。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萨芙 外文名 :Sappho 别名 :女荷马、第十位缪斯女神 国籍 :古希腊 出生地 :莱斯博斯/莱斯沃斯岛(Le os) 出生日期 :前630或者612 逝世日期 :前592或者560 职业 :诗人 主要成就 :古希腊第一位女诗人创造“萨芙体”,推动抒情诗(Lyric)的发展 人物简介,人物特点,人物生平,相关作品,流传作品,作品风格,诗体特点,作品内容,影响与评价,人物评价,作品诗选,评论文章,影视作品,影视信息,剧情简介, 人物简介 当时的希腊女性须征求家族同意方能结婚,尤其是贵族妇女。现在无从考证萨福是否愿意,只知道她在成年后嫁给了一位贵族,还生了一个女儿,但是没有过多久,她选择了离开丈夫和家庭。她先是在西西里岛住了一段时间,又返回故乡,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萨福画像 在莱斯波斯岛,萨福建立了一所女子学校,专门教导女孩子们写作诗歌。当时有不少少女慕名而来,拜在她门下。萨福以护花者的爱恋心情培育她们,同时也像母亲一样呵护她们成长,为这些花一般清新美丽的少女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情诗和婚歌。 古希腊人对同性之间的爱情抱有很大的宽容之心,而且盛行师生间的同性恋情,师者授业解惑,学生以情相报,所以这些带有强烈同性恋情感的诗歌在当时不但没有遭禁,而且还广为传颂。萨福的诗打动了许多人,罗德斯岛上的居民也因出了如此才华横溢的诗人而感到自豪。为了表示他们的爱戴和骄傲,在萨福还活着的时候,他们就在银币上铸上了她的头像。 萨福是古希腊的著名诗人,也是世界古代为数极少的几位女诗人之一。萨福因为遭到一位女恋人的拒绝而心碎跳崖自尽,丧命英年。别的史学家则认为诗人一直活到公元前550年左右才寿终正寝。 人物特点 萨福是西方文学史上开天辟地的女诗人,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萨福是当时诗坛的大牛,连柏拉图老头子都夸她作起诗来简直就是缪斯附体。不过萨福侍奉的女神不是缪斯,而是爱神阿佛洛狄忒,这就注定了她的风格:优雅精致、性感香艳。萨福喜欢在诗里自爆隐私,所以在她的残篇里(据说“萨福宝典”有整整十卷,可惜经历后世男权社会漫长的文字狱,只剩下一两首完整的,其余都是断章),我们明确看到她对其它女子心旌摇荡神魂颠倒,她们相爱时的醉生梦死。 萨福之爱 比较逗的是,萨福诗里面的女子名字众多,据说这些都是她在莱斯波斯岛上创立的女子学院里的学生。 当然萨福也有失手的时候,她留下来最完整的一首诗就是向爱神吟唱的祈祷词,通篇是求问爱神怎么追求一位少女,萨福说:“求坐在华丽宝座的永生不朽的爱神,宙斯的女儿,我求你,我的主啊,别用痛苦和烦恼折磨我这颗心。如今也请你快来!从苦恼中把我解救出来,做我的战友,帮助我实现我惆怅的心中怀抱着的心愿。”善良的爱神不忍拒绝。萨福往往给自己的诗歌谱上曲调,供人吟咏弹唱。在技巧上,她创立了“萨福体”,改革了当时诗歌创作的韵律;在内容上,她与其他诗人一起,把咏唱的对象由神转向人,用第一人称抒发个人的哀乐,领当时文学创作风气之先。 千百年来,萨福被人们视为描写女 情的圣人、“女性主义者的偶像”、“化身为文学家的罗蕾莱”(罗蕾莱是德国民间文学中传说的女妖)。 当时很多希腊女子慕名来到莱斯波斯岛,拜在其门下学习诗艺。当时莱斯波斯岛上的货币,都以萨福头像为图案。 从19世纪末开始,萨福成为了女同性恋的代名词,“Le ian”(意为女同性恋者)与形容词“Sapphic”(女子的同 )等,均源于萨福。由此,萨福也被近现代女性主义者和女同性恋者奉为始祖。 人物生平 萨福出生于贵族世家,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是在莱斯波斯岛上度过的。 莱斯沃斯公元前7世纪曾是一个文化中心,该岛现名米蒂利尼。她在富庶的莱斯沃斯岛上享受自由、闲暇和宁静的时光,过著精致奢华的生活。但青年时期因卷入了一起推翻执政王事件而被放逐到义大利北部的西西里岛。在忧郁、流亡的生涯中,她嫁给了一位富有的名叫瑟塞勒斯的富商西西里男子,育有一女,名叫克雷斯。 萨满画像 不久之后,身为才女的她无法忍受婚姻中没有交流、没有灵魂的结合,萨福离开了丈夫和家庭,她独自在西西里岛上过著平静优渥的生活。这时,她开始创作诗歌,诗篇从西西里岛传出使她名声远播。等她回到莱斯波斯岛时,已是一位无可匹敌的诗人了。 那时她约为二十多岁,风华正茂,在莱斯波斯岛上她创办女子学校,教授诗歌、音乐、仪态,甚至美容和服饰。许多人慕名而来,贵族把自己的女儿送往该校。她喜欢这些年轻美丽的女孩,不仅教授她们诗歌与音乐,闲暇之余热情教授她们恋爱艺术。心中的诗情在朝夕相处中转化为深深的爱恋,使她与女学生们在那片芬芳之地上绽放出艳丽的同性之爱的花朵。从而使萨福的名字成为现代女同性之爱的象征。现代英语Le ian(女同性恋)一词就是来源于Le os(莱斯波斯岛)。她的许多诗篇都是对女学生学成离别或嫁为人妇时表达相思之情的赠诗。 萨福曾造访义大利锡拉库扎市时,该市曾树起一座雕像以示敬意。萨福还因担任一所希腊女子精修学校的校长而闻名遐迩。萨福诗作的对象很可能就是萨福的学生。萨福是一位创造出了自己特有诗体的抒情诗人,这种诗体被称作“萨福体”。 相关作品 有关诗人诗歌的史料同诗人的传记一样扑朔迷离。人们只知道她是上古时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古希腊人十分称赞她,说男诗人有荷马,女诗人有萨福,柏拉图曾誉之为“第十位缪斯”。她的诗对古罗马抒情诗人卡图卢斯、贺拉斯的创作产生过不小影响,后来在欧洲一直受到推崇。诗人的肖像曾上过硬币。诗人的诗作大约于公元前3世纪首次辑成9卷行,但流传至今的极少,仅有一首28行的诗作保存完好,到19世纪为止,人们主要是通过其他作者的引用得以了解诗人的。1898年学者们出土了一批含有诗人诗作残片的纸草。现代的各种版本中,诗人诗作的残片累计已达264片,但仅有63块残片包含完整的诗行,只有21块含有完整的诗节,而迄今能让我们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的近乎完整的诗作仅有4首。第4首是2004年新发现的,这首12行的诗作是在一具埃及木乃伊上面的纸草上发现的。该诗连同牛津大学学者马丁·韦斯特的英文译文发表在2005年6月第3周出版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 流传作品 萨福被冠以“抒情诗人”之名,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诗歌是由七弦琴伴唱的。萨福在技术和体裁上改进了抒情诗,成就了希腊抒情诗的转向:从以诸神和缪斯的名义写诗转向以个人的声音吟唱。 萨福留有诗歌九卷之多,但目前仅存一首完整的诗章,其余均为残篇断简。从公元前三世纪起,萨福的名字就开始出现在诗歌、戏剧和各种著述中,她逐渐被神化或丑化,按时代的需求——或被喻为第十位缪斯;或被描绘为皮肤黝黑、长相丑陋的女人。中世纪时,因她诗篇歌咏同性之爱而被教会视为异端,将她的诗歌全部焚毁。若不是在十九世纪末一位埃及农民在尼罗河水域偶然发现纸莎草本上记载萨福的诗歌,被淹没的诗歌会更多。但萨福的传奇始终流传着,尤其是在各代诗人们心中成为一座灯塔。 作品风格 萨福的诗温婉典雅,真情率性,大多以人的爱和欲望为主题——不同于她以前的诗歌是以神作为歌吟的对象——诗中充满了爱的劝喻、爱中的甜美与痛苦或两者相互交织的情愫,以及弥漫着怜悯和嫉妒的悲鸣之声。读她的诗歌,犹如冒险去远航。 萨福的诗艺很高,在目前仅存的诗篇中已经能够看出她娴熟运用暗喻(不像荷马时代多用明喻)这种现代诗歌的技巧,使诗歌形象和内在涵义更为丰富和饱满,如她描写鸽子:“它们的心渐渐冷却/任双翅垂落下来”,意象优美而凄婉,镶嵌着她难以述说的某种落寞情怀;又如上述引文中的“战车和骁骑”,除了具体所指外还暗喻著男人。 此外,有时她的诗歌又像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诗,将大自然的风物山川用来象征自己微妙心绪。 诗体特点 萨福的诗体是独创的。西方诗歌史上把这种诗体称之为“萨福体”。它们是独唱形式的——荷马时代和古希腊悲剧中有许多是歌队的集体合唱——诗体短小,以抒情和倾述内心情怀为主,音节更为单纯、明澈。在“萨福体”的格律中,每一节分为四行,每一行中长短音节在相对固定中略有变化,前三行有点像荷马时代的六韵步诗体,第四行则音节简短,显得干脆明快。相传,与萨福同时代的雅典统治者梭伦也是一位诗人,当他偶然听到萨福的诗篇时说“如果我学会了她的音律,可以死而无憾了”。 萨福的诗体类似于中国古代的词,目的在于供人弹琴咏唱,但她往往自己谱曲。萨福不仅在技巧上创立了“萨福体”,改革了当时诗歌创作的韵律,而且与其他诗人一起,在风格上把咏唱的对象从神转移到人,并用第一人称来抒发个人的哀乐,在当时相当革新。 作品内容 萨福的作品多为柔美婉约的渴求爱恋的情诗,并且常常为她的女学生所作。当时很多年轻女子慕名来到勒斯博岛,拜学在她门下。萨福不仅教与她们艺术,而且写给她们表达强烈爱慕的情笺。当学生学成离岛,嫁为人妇时,萨福还为她们赠写婚诗。古希腊盛行师生间的同性恋情,师者授业解惑,学生以情相报,所以这些带有强烈同性恋情感的诗歌在当时不但没有遭禁,而且还广为传颂,甚至连莱斯波斯岛上用的货币都以萨福的头像为图案。在萨福由于家庭原因流亡于西西里岛时,那里的居民为她竖起了雕像以表爱戴。柏拉图称萨福为“第十谬斯”,视其地位与雅典众神相当。雅典统治者梭伦本人也是位出色的诗人,但有一回听到萨福的诗时,坚持要求学唱,并说: “只要我能学会这一首,那么死也无憾了。” 影响与评价 萨福往往给自己的诗歌谱上曲调,供人吟咏弹唱。在技巧上,她创立了“萨福体”,改革了当时诗歌创作的韵律;在内容上,她与其他诗人一起,把咏唱的对象由神转向人,用第一人称抒发个人的哀乐,领当时文学创作风气之先。千百年来,萨福被人们视为描写女 情的圣人、“女性主义者的偶像”“化身为文学家的罗蕾莱”(罗蕾莱是德国民间文学中传说的女妖)。马丁·威斯特称她是“学者绕不过去的坎”。 萨福跳海 当时很多希腊女子慕名来到莱斯波斯岛,拜在其门下学习诗艺。萨福不仅教她们知识,还写了很多表达对她们强烈爱慕的诗作。在当时,古希腊盛行师生之间带着强烈精神交往的恋情,萨福带着强烈同性恋情感的诗歌广为传唱。当时莱斯波斯岛上的货币以萨福头像为图案。从19世纪末开始,萨福成为了女同性恋的代名词,Le ian与Sapphic等,均源于萨福。而由此,萨福也被近现代女性主义者和女同性恋者奉为始祖。 关于萨福的逸闻趣事,版本层出不穷,大多是基于不大可靠的传闻。在埃里卡琼的《萨福的飞越》这本书里,琼将这个诡异的希腊女诗人拉进肥皂剧式的世俗生活中。萨福像斯嘉丽一样在男人中间周旋、调情,“似乎想要吞下整个世界”。行文中,琼激荡的语调如同萨福转世。在她笔下,萨福是一个无所畏惧、卓越不凡的女英雄。 在《如果不是冬天:萨福断章》里,安妮·卡尔森以独特的翻译风格,描述了萨福在大到爱情、欲望、婚姻、驱逐,小到靠垫、蜜蜂、豆子,以及关于衰老、羞耻、时间等等人类方方面面的思考,用括弧和空格来提醒读者纸草上原稿文字的残缺。 根据后世的传说和演绎,这位女诗人萨福的形象越来越丰富多彩,感动了整个西方世界: 一位美女,一位诗人,一位七弦琴演奏者,一位神秘主义者,一个美貌的母亲所生的美貌的女儿,一个失恋投海自杀的女诗人,一个女同性恋者,这就是萨福,被柏拉图尊为人间“第十位缪斯”的女人。在萨福这个名上,似乎可以加上任何一个在现代文学流行着的辞汇。若是萨福本人,大概情愿用自己的诗形容自己吧:“周围的群星黯淡无光而她的光华,铺满了咸的海洋和开着繁花的田野”。 人物评价 人都说九个缪斯——你再数一数; 请看第十位:莱斯博斯岛的萨福。 ——柏拉图 (注:缪斯:希腊神话中主司艺术与科学的九位古老文艺女神的总称。) 堇色头发,纯净的, 笑容好似蜂蜜的萨福啊 ——阿尔凯乌斯(古希腊诗人) (萨福的诗)虽然不多,但朵朵都是蔷薇 ——《希腊诗铭集》绪言 米雷格(约公元前100年 历史学家) 在欧美文学传统里,如果荷马是父,那么萨福就是母亲,是姊妹,是情人。 少有哪个上古诗人,在欧美文学传统里,被如此经久不息地塑造成种种神话。 作品诗选 给安娜多丽雅 我觉得同天上的神仙可以相比, 能够和你面对面的坐在一起, 听你讲话是这样的令人心喜, 是这样的甜蜜: 听你动人的笑声,使我的心 在我的胸中这样的跳动不宁, 当我看着你,波洛赫,我的嘴唇 发不出声音, 我的舌头凝住了,一阵温暖的火 突然间从我的皮肤上面溜过, 我的眼睛看不见东西,我的耳朵 被噪声填塞, 我浑身流汗,全身都在颤栗, 我变得苍白,比草叶还要无力, 好像我几乎就要断了呼吸, 在垂死之际。 没有听她说一个字 坦白地说,我宁愿死去 当她离开,她久久地 哭泣;她对我说 “这次离别,一定得 忍受,萨福。我去,并非自愿” 我说:“去吧,快快活活的 但是要记住(你清楚地知道) 离开你的人戴着爱的镣铐 如果你忘记了我,想一想 我们献给阿拂洛狄忒的礼物 和我们所同享的那一切甜美 和所有那些紫罗兰色的头饰 围绕在你年轻的头上的 一串玫瑰花蕾、莳萝和番红花 芬芳的没药撒在你的 头上和柔软的垫子上,少女们 和她们喜爱的人们在一起 如果没有我们的声音 就没有合唱,如果 没有歌曲,就没有开花的树林。 阿狄司,你也许会相信 阿狄司,你也许会相信 即使在沙第司 安娜多丽雅也会常常想起我们 想起在这儿过的日子,那时 对于她,你就像是女神的 化身,你的歌声最使她怡悦 现在,她在里底亚女人们中间 最为出众,就像长著粉红纤指的 月亮,在黄昏时升起,使她 周围的群星黯淡无光 而她的光华,铺满了 咸的海洋和开着繁华的田野 甘露滴落在新鲜的 玫瑰、柔美的百里香 和开花的甜木樨上,她 漫游著,思念著温柔的 阿狄司,在她纤弱的胸中 她的心上挂著沉重的渴望 她高喊一声:来吧!千耳的夜神 重复著这一叫喊,越过 闪光的大海,传到我们耳边 给所爱 他就象天神一样快乐逍遥, 他能够一双眼睛盯着你瞧, 他能够坐着听你絮语叨叨, 好比音乐。 听见你笑声,我心儿就会跳, 跳动得就象恐怖在心里滋扰; 只要看你一眼,我立刻失掉 言语的能力; 舌头变得不灵;噬人的感情 象火焰一样烧遍了我的全身, 我周围一片漆黑;耳朵里雷鸣; 头脑轰轰。 我周身淌著冷汗;一阵阵微颤 透过我的四肢;我的容颜 比冬天草儿还白;眼睛里只看见 死和发疯。 夜 译本一: 月已没,七星已落, 已是子夜时分, 时光逝又逝, 我仍独卧。 译本二: 月亮已消失不见, 昴宿西沉,夜已过半。 时辰在流逝啊—— 而我仍在独眠。 暮色 晚星带回了 曙光散布出去的一切 带回了绵羊,带回了山羊 带回了牧童回到母亲身边 无题 哪儿去了,甜的蔷薇? 哪儿去了,甜的蔷薇? 一旦逝去,永难挽回 我不复归,我不复归 我觉得 我觉得,谁能坐在你的面前, 幸福真不亚于任何神仙, 她静静听着你的软语呢哺, 声音那么甜, 啊,你的笑容真叫人爱煞。 每次我看见你,只消一刹那, 心房就在胸口里狂跳不已, 我说不出话。 啊,你的笑容真叫人爱煞。 每次我看见你,只消一刹那, 心房就在胸口里狂跳不已, 我说不出话。 我舌头好象断了,奇异的火 突然在我皮肉里流动、烧灼, 我因炔目而失明,一片嗡嗡 少女时期 “少女时期呀,少女时期,你离我而去,你在哪里?” “我不再属于你,我不再属于你。” 克里特少女 克里特少女曾随着这一曲调, 以纤足环绕神圣的祭坛舞蹈, 敬畏地踏着遍地茂盛的花草。 评论文章 萨福(约612~约前560)是古希腊的著名女诗人,生于莱斯波斯岛上的贵族家庭。她的父亲喜好诗歌,在父亲的薰陶下,萨福也迷上了吟诗写作。当时的希腊女性没有婚姻自主权,尤其是贵族妇女。现在无从考证萨福是否愿意,只知道她在成年后嫁给了一位贵族,还生了一个女儿,但是没有过多久,她选择了离开丈夫和家庭。她先是在西西里岛住了一段时间,又返回故乡,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从她的选择可以看出,萨福的婚姻是不幸的,深为才女的她无法忍受婚姻中没有交流、没有灵魂的结合,这也许是多为才女的悲哀。 在莱斯波斯岛,萨福建立了一所女子学校,专门交到女孩子们写作诗歌。当时有不少少女慕名而来,拜在她门下。萨福以护花者的爱恋心情培育她们,同时也像母亲一样呵护她们成长,为这些花一般清新美丽的少女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情诗和婚歌。古希腊人对同性之间的爱情抱有很大的宽容之心,所以这些带有强烈同性恋情感的诗歌不但没有遭禁,反而广为传颂。萨福的诗打动了许多人,莱斯波斯岛上的居民也因出了如此才华横溢的诗人而感到自豪。为了表示他们的爱戴和骄傲,在萨福还活着的时候,他们就在银币上铸上了她的头像。 萨福的诗具有划时代意义。当时的诗是由竖琴伴奏吟唱的,因此非常注意格律。萨福在体裁上作了改革,使其更加朝向抒情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她被认为是“抒情诗人”的原因。此外,她还是第一个以第一人称描绘个人的爱恋情感的诗人,这与当时盛行的英雄史诗截然不同。 萨福的爱情诗,情感真挚而热情澎湃,语言清新自然,韵律独特优美,风格别具一格,因此被称为“萨福体”,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萨福的诗歌作品很多,曾经被后人编成九卷流传于世,但是在欧洲中世纪时她的诗歌得基督教教会认为有伤风化而下令焚毁,只有一些残章断简被保存下来。 萨福在她那个年代就已声名远播,她的诗歌在全古希腊都受到赞颂。有人说,男诗人只有荷马,女诗人只有萨福,对她做出了最高的评价。雅典的执政官棱伦本人也是位出色的诗人,当他听到萨福的诗时,不由热泪盈眶,发出了“只要我能学会一首,那么死也无憾”的感叹。哲学家柏拉图十分赞赏萨福的诗,称她为“第十位缪斯女神”(掌管文艺的缪斯共有九位)。 后世对萨福的平生事迹有许多猜测附会,有关她身世的一些故事不断在小说家的笔下出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人们的想像而已。 萨福是一个美艳的女子,有一次她犯罪上了审判席,法官要判她死刑。萨福当庭脱下衣服,露出美丽的胴体,旁听席立即爆发出抗议声,不允许如此美丽的女人被处死。法官迫于压力,只好对她从轻处理。 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热烈的赞扬女性美、反抗男性霸权的萨福被追认为女同性恋的远祖,并认为是女性主义的先驱。她的名字和她居住的莱斯波斯岛,成了女同性恋的词源。 影视作品 情欲莎孚(Sappho) 影视信息 ◎译 名 情欲莎孚 ◎片 名 Sappho ◎年 代 2008 ◎国 家 乌克兰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 ◎字 幕 N/A ◎档案格式 XviD + MP3 ◎视频尺寸 624 x 352 980kbps ◎档案大小 1CD 49 x 15MB ◎片 长 88 Min ◎导 演 Robert Crombie ◎主 演 Avalon Barrie Sappho Todd Soley Phil Lyudmila Shiryaeva Helene Bogdan Stupka Professor Orlov Alexander Leontaritis Voice over 剧情简介 ◎简 介 《情欲莎孚》剧照合集(14张) 1926年,一对刚结婚的美国年青夫妇Sappho和Phil,去了希腊Le os岛度蜜月,他们和苏联移民到此的考古学家的女儿Helene发生亲密关系,这段爱情三角关系反映了当年古希腊女诗人Sappho的故事,她以情欲诗而著名。当他们3个的关系越加复杂时,现代的Sappho做出一些行为,让我们回想起古希腊女诗人热恋死亡的情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