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社会中,如何看待和谐与矛盾的辩证关系?

在构建社会中,如何看待和谐与矛盾的辩证关系?,第1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是矛盾。但矛盾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和谐,因为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结合在一起而实现的。但不正视矛盾,不正确而有效地解决矛盾,必然要导致不和谐。在新形势下,社会矛盾不是没有了,而是更错综复杂。所以正确处理社会各种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里所说的矛盾,不是指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所造成的思维中的自相矛盾,也不是人为的矛盾,而是指辨证矛盾。辨证矛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这种矛盾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人们既不能主观随意地制造本来不存在的某种矛盾,也不能主观随意地抹杀本来客观存在的某种矛盾,只能正视矛盾。二是矛盾的性质、地位、作用也是客观的。谁也不能想当然地混淆矛盾的不同性质,颠倒矛盾的主次地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 原因的分析……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因此,通往和谐的正确路径是按唯物主义的原则去对待社会生活中的辨证矛盾,分析这些辨证矛盾,从而解决这些辨证矛盾。

  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一事物和它事物都不可能是绝对同一的,统一与和谐总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中西方一些哲学家就已从对立统一中思考和谐问题。赫拉克利特提出:自然是“以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毕达哥拉斯虽然是从“数”来说明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但他的和谐思想中也包含了矛盾的观点,他认为“数”的发展是依据十大矛盾而展开:有限与无限、动与静、曲与直、方与圆、明与暗、善与恶、一与多、雌与雄、奇与偶、左与右。中国古代哲学家讲“和”,主要讲差异中如何包含多样性统一。公元前806年至770年之间的史伯对郑公论和同就非常典型:“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田亥,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女亥 。”(《国语·祁语》)这里最根本的辩证法范畴是“和”,相反的范畴是“同。”提出的“和”的界说是:“以他平他谓之和”,即不同事物相互聚合而得其平衡。不同事物聚合而得其平衡,故能产生新事物。如果只是相同事物重复相加,那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缺乏多样性的统一,世界就不能发展,国家就会灭亡。这一关于“和”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和是调和不同以求发展中之和谐。无论从客观到主观,从自然到人,从生产实践到文化、政治、日常生活,贯穿其中的最根本法则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世界表现为杂和多的统一,因而只有把握多样的统一,才能发展生产,健康身心,治理社会,国泰民安。

  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学习唯物辩证法,正确认识对立统一规律,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研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特殊意义。凸显,是目前形容我国社会矛盾状态的术语,我理解这一术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量的扩大。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内部矛盾”概念,主要是指思想政治上的矛盾,而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到各阶层的各个方面,除了思想政治上的,还包括经济利益的、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地区之间的等;二是复杂程度加大。由于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纵横交错,异常复杂,有经济运行的矛盾、社会运行的矛盾、文化建设中的矛盾等等。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任何矛盾在其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贯穿着斗争。一切矛盾要通过适当的斗争形式才能得到解决。怎样理解这一观点?我认为,第一,要将哲学范畴的矛盾斗争与日常用语特别是政治生活所说的斗争一词严格区分开来。哲学上的斗争,是指矛盾双方在发展方向和要求上存在着差异或对立,每一方总要限制和否定对方,同时又总是要打破对方对自己的限制和否定,因而对立面之间必然存在相互排斥方面,如社会领域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差异;在思想领域,对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批评,都是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斗争还是客观存在的。第二,斗争必须采取适当的形式,形式受制于矛盾本身的性质和所处的条件。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矛盾更多的是采用协调的方式。如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需要用协调的方式,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矛盾、家庭内部的矛盾都是要用协调的方式。协调主要有三种形式:(1)妥协性协调。比如在经济活动中买卖双方的矛盾,你说8元,我说6元,而妥协的结果是7元。(2)互补性协调。目前东西部地区发展的矛盾就是通过资金、技术与资源之间的互补性协调解决。(3)斗争性协调。协调与斗争在一定条件下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斗争,需要协调;协调本身也含有斗争的因素或成分,协调的实现有时往往要通过一定层次的斗争,如上访。上访虽然大量都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走到上访这一步,已表明矛盾双方的对立、排斥。上访的情况各异,但其中也不排除个别诬陷、诬告。斗争性协调最典型的是新的《信访工作条例》。在协调双方矛盾中,《条例》的倾向是保护弱势群体,是一种协调,但同时规定了上访人若有诬告、串联等非法活动,也要予以法律制裁,其中也包含了斗争。

  人们谈和谐问题,往往把和谐归为三大种类: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和谐(政治、经济、文化)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但我们不能忽视了“看不见的和谐”,即个体自我利益层面、精神层面、心理的和谐及价值认同的和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卡缪曾在哲学意义上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人发现,没有任何美好崇高的目的可以填补他自身和他的命运之间的鸿沟,在这条鸿沟上没有架起任何一座通往天堂或人间乐土的桥梁的时候,反抗的精神便油然而生。卡缪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社会和谐的微观基础不容忽视,个体内在心理和谐不容忽视。个体内在心理和谐不仅取决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取决于对个体的理想信念构建的重视。人若没有了理想或信仰,就没有了生存的意义。所以,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我们还要补充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重要。使个体达到内在的和谐,需要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之以乐”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在中国,和谐美这一主题构成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偏重于人的哲学,着眼于人对社会的义务,强调善与美的统一,这一点从其早期的经典文本《周易》和先秦儒家各大流派的相关论述中都可以得到说明。而道家则偏重于自然哲学,着眼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强调真与美的统一,这一点在从老子到庄子等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相关言论中都可以看到。两家各有偏重又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地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理想。事实上,无论是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各派学说,还是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文化传统,都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它们在相互论辩和影响,相互补充和交融中,为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西方,同样也有很多的思想流派对“和谐”的概念有着深入的解释。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认为天上发生的事,在地上也可以找到 ;支配着自然的法则,也支配着人的活动。"整个天体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因此,"美是和谐与比例","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赫拉克利特把和谐跟美放在一起来考虑,也主张“美在和谐”,在对立物的统一。但他扬弃了毕达哥拉斯以“数”为基础的神秘主义色彩,代之以"物"为基础。他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一切都是斗争产生的。”“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就是说,艺术中的和谐来源于自然界的和谐。

  那么,什么是“和谐之美”?我们应该先从“和谐之美”这四个字的字义上来看“和谐之美”的含义。

  

  一、和

  

  “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春秋时期,“和”字盛行,构成了“和”文化范畴。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和"也是他们的共同特点。秦汉以后,"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现象的本质概括,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各个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炎黄子孙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

  通过对以上“和”的字义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和”作为一个汉字,它可以是一种符号,也可以是一种文化,或者是一种行为和一种事物。总而言之,这个汉字所代表的内容,体现在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和”所包含的是一种“和合”的思想,是两种属性不相同的事物的一种对立统一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一个对另一个的包含,也可能是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互并列,但是不论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达到 “和”的状态,就必须是两者的“力”与“场效应”的对抗与僵持,达到一种平衡中和的状态。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就是以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的。

  

  二、谐

  

  在我国古代的典经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谐”的内容。如《尔雅》中:“谐,和也。”《书·尧典》:“克谐以孝。“《周礼·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左传·襄公十一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由此可见,“谐”的本义包含的是“和谐”的意思,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睦协调。“谐”同时也是一个深刻的哲学、美学范畴,指事物的内涵和外延,是有精神、文化、生命和灵魂的,即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和谐”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文明中,不单单是出现在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中,“和谐”的思想渗透到了哲学、艺术、文化、律法、伦理等各个方面。“和谐”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价值观、伦理观,这一思想变成了一种标准和尺度,用来约束社会构成的各个方面,就其形态的具体表现来说,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和谐”的微观形态表现在中国的古代器物造型、建筑形态、图腾形象等各个方面。龙、凤凰、麒麟是中华民族传统图腾的典型代表。这三种图腾,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融合思想的民族。比如:龙是马头、鹿角等形象的组合,没有一件构成元素不是别的动物,但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形象 ;凤凰是鸡头、蛇颈、燕领、兔背、鱼尾,五彩,六尺多高;麒麟形如鹿、独角、全身鳞甲、尾似牛,同样是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通过组合,它们变成了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具有宗教色彩的生物,这些生物被赋予了神性,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的器物造型也是用一种“和”的方式来进行设计的,这些器物除了满足使用功能以外,还可以体现出使用者的地位和阶级,它们既是实用器皿,又是中国传统礼学思想的体现。在我国的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鼎、、卣、彝等,不但是具有使用功能的器皿,还是中国古代先秦礼制的体现。器物形态的规范不同以及纹饰的不同,所代表的使用者地位和身份也是不相同的。在一件小小的器皿身上,所反映出的不但是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还有当时社会秩序的状态。青铜器上的纹饰,是从“天”到“人”到“地”的一种集中。通过“和”的这种原则,作为精神层面上的宗教礼学的思想和实用的器皿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另外还有类似于“天圆地方”之类的自然观,也都在器皿的造型上有所体现。

  “和谐”的宏观形态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构建理论和自然观上,老子认为,广大而无垠的宇宙是一个统一整体,是由道、天、地、人四个主要元素组成的大系统,即所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四大”之间既不是相互冲突,也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井然有序和谐统一的,这集中表现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根本原则上。老子认为,道和天地都效法自然,人也应当如此,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的另一位思想家孔子则从人的精神品质出发,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是从他的"仁学"着眼的。在《礼运》中孔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思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些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认为,最佳的社会状态是一种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制度的有机统一,这体现的正是一种“和合”的思想,通过“和”构建起一种“谐”的形态。在当代,胡主席在《人民日报》 (2005年6月27日第一版)发表的题为“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章中也对以上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形态的思想作了论述。

  

  三、美

  

  美 mei :(1)会意。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道很美。本义:味美。(2)美,甘也。(《说文解字》)从“美”字的形成来看,美是一种由物而引发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建立在物的基础之上,结合人的需求所形成的一种人的心理反应。

  因此“和谐之美”应该是一种理想和追求,同时“和谐”也是创造“美”的一种法则,即:和谐产生美。在这里,“和谐”是“美”的成因,同时也是判断“美”的标准和依据。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老子用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态作为“美”的形态;孔子用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存的形式作为“美”的形态。西方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毕达哥拉斯把“数的和谐”作为一种美的形态 ;赫拉克利特把和谐跟美放在一起来考虑,也主张"美在和谐",在对立物的统一 ;第斯多惠的和谐教育思想也提出“从人格和谐、到人际和谐、再到社会和谐,这是一个顺序建构的过程”。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和谐”是产生“美”的主要原因,小到一个器皿的造型所体现的使用功能和所承载的社会形态的完美结合 ;大到一个文明社会的建构所体现出的在满足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需求 “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这些都是以和谐的状态为最终的追求目标。所以“和谐之美”不但是营造和谐社会状态的一种理想目标和指导原则,同时也是人类在进行造物活动中的一种目标和原则,任何被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必然要依附于自然这个整体之中,在由道、天、地、人四个主要元素组成的大系统中去循环反复,在"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这样才可以建立起一个完美的、科学的事和理的关系,让天地间所有的生命力持续向前发展。

马克思有句名言:“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

“和谐之美有着巨大的凝聚力”

“和谐之美犹如一幅画、一首歌”

“和谐之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它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其对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

和为贵,谐为美!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鲁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是和谐而不会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会和谐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毕达哥拉斯

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

"美在和谐"可见,和谐 美是一个极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命题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 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

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

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黑格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

家和万事兴!

和为贵,谐为美!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鲁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是和谐而不会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会和谐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毕达哥拉斯

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

"美在和谐"可见,和谐 美是一个极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命题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 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

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

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黑格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

1、和谐是爱与恨结合起来的庄严的配偶。

——罗曼·罗兰

2、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

——罗曼·罗兰

3、开朗的性格不仅可以使自己经常保持心情的愉快,而且可以感染你周围的人们,使他们也觉得人生充满了和谐与光明。

——罗曼·罗兰

4、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法布尔

5、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6、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

7、如果迫使人进入社会的是需要,在人心里培植社会原则的是理性,赋予人以社会性格的却只有美。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

——席勒

8、友谊不是别的,而是一种以善意和爱心去连接世上一切神俗事物的和谐。

——西塞罗

9、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凡是和谐的和比例合度的就是真的,凡是既美而又真的结果上也就是愉快的和善的。

——夏夫兹博里

10、地位越高,自我评价就越高,自信心多强,能力就有多强。我们总能表现出与环境的和谐平等。

——赫兹里特

11、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毕达哥拉斯

12、最深最和平的快乐,就是静观土地与人世,慢慢品位出它的美与和谐。

这份快乐,乍一看也许平淡无奇,事实上,它深远而悠长。在我,生命的享受就在其中了。

让那永不醒觉的人自生自灭好了,如果他们抱怨,我们把耳朵塞起来。因为,他们不肯对人生对世界,对生命,有一丝一毫感激的心。

——三毛

13、一切美丽都是和谐的,因此总是浑然天成,典雅含蓄。反之,一切丑陋都是狞厉的,因此总是耀武扬威,嚣张霸道。如果没有审美公德的佑护,美永远战胜不了丑。

—— 余秋雨

14、一个女人又美又和谐,又在做一件艰难而有意义的事情,想让人不喜欢都不可能。这就是某些女人动人心魄的原因。

——毕淑敏

15、真正的和谐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于丹

16、什么是和谐?和,禾木旁代表粮食,口就是嘴巴,代表人人有饭吃;谐,言字旁就是说话,皆就是大家,代表人人都可以说话。和谐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能说话。

——周立波

17、和与平,必须相依共进,从和谐合作的空气与方法中,进求平等;从平等的基础上,感召大家来和谐合作。真正的和平,才会接近人间,到达人间。

—— 印顺导师

18、连结土壤的力量是水,而使人类社会生活走上和谐与安康的,是互相体谅的心。

—— 松下幸之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809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4
下一篇2024-02-14

随机推荐

  • 眼部精华液和眼霜有什么不同 眼霜和眼部精华液的区别

    我们的眼部肌肤是需要精心呵护的,眼霜和眼部精华是很常见的两种眼部护肤产品,很多人都会使用眼部精华和眼霜,眼部精华液和眼霜作用功效不同。眼部精华液和眼霜有什么不同眼部精华液和眼霜相当于我们面部使用的精华和面霜,由于眼周肌肤原本就比面部

    2024-04-15
    45600
  • 化妆品公司有哪几家

    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前十名有:兰蔻、雅诗兰黛、迪奥、资生堂、倩碧、海蓝之谜、SK2、香奈儿、赫莲娜、伊丽莎白雅顿。一、兰蔻兰蔻1935年诞生于法国,是由Armand Petitjean(阿曼达·珀蒂让)创办的品牌。作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化妆品品牌

    2024-04-15
    43800
  • 妮维雅唇膏好用吗?

    说到妮维雅的产品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就妮维雅男士洗面奶以及平衡爽肤水等等,而除了这些产品之外,许多人同样也都是非常喜欢用妮维雅的唇膏的,那么妮维雅唇膏真的好用吗?妮维雅的唇膏哪一款最好用呢?妮维雅唇膏效果怎么样?1、妮维雅唇膏好用吗妮维雅天然型

    2024-04-15
    35200
  • 是先用精华还是水,乳液

    而且要先用乳液精华再用乳液。因为精华液的含油量没有乳液高,按照护肤品先稀后稠的原则,使用乳液前先涂精华液。首先,精华液可以打开皮肤吸收通道,然后,在涂抹乳液时,皮肤上的精华液可以为乳液导航,促进乳液的吸收,让皮肤吸收更多的营养和水分。使用香

    2024-04-15
    43100
  • 保湿精华液和润肤露,应该先擦哪个?

    先用精华液,再用保湿露,一般没有特殊说明的话是这样的。你也可以好好看看说明,比如旁氏的一款精华液就说明了用后可以再抹其他护肤品。|||我认为越贵的越早擦,因为吸收的越好嘛|||我觉得只擦精华液吧|||精华液后再用面霜|||看说明吧,不同产品

    2024-04-15
    34000
  • 清莹露和神仙水的区别

    清莹露和神仙水的区别为价格区别、外观区别、功效区别、适用人群不同、效果区别。1、成分区别:神仙水是由半乳糖酵母的发酵物过滤液组成,除了丁二醇和其它润肤成份之外,没有其它有效成份。清莹露是用水做溶剂,加入了酵母、甘油、适量的乳化剂和酸类,水杨

    2024-04-15
    27900
  • 希思黎全能乳液是精华以后用吗?之后再使用面霜吗?还是不需要再用面霜

    希思黎全能乳液是在精华液之后使用的,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肤质,选择涂或不涂面霜。希思黎的护肤品使用顺序如下:一、赋活水润保湿精华:1、一滴精华,对抗肌肤缺水源头;轻盈质地,作为日常美肤第一步,从造水、促进水分循环及储水三大关键步骤,帮助强化肌

    2024-04-15
    358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