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vw8-W6M9_AlV8pHjM1FzQ
提取码:cd3e书名:人类简史
作者:[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林俊宏
豆瓣评分:9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1
页数:440
内容简介: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编辑推荐
1、由书改变而成的人类简史课程风靡全球,成为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课程 Coursera最受欢迎课程 ,mooc最受欢迎课程。学界和大众都一致认可,戴蒙德推荐。
2、一大开创性:打通文字发明前后历史的界限。
文字发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的专长;文字发明之后的年代,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专长;
许多著名史家的作品,欠缺遗传学或生态学的视野,如何让这两大段历史之间没有断层,能够有一以贯之的宏观解读?
本书不同于《枪炮、病菌与钢铁》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同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绘制的人类文明交织的世界。 他笔下的历史,在科学中有深沉的人文关怀。
3、填补传统人类史的三大鸿沟:
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提供有史实根据的深刻哲学思考);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作者多从生态来思考,而不是只讲人类的利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检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当时一般人的生活)。
4、四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
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有能力谈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让陌生人开始合作、建立组织)
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我们渴求更多、生产更多,分工分职愈趋细腻)、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带来快速进步,让我们拥有上帝的力量,也带来毁灭)
全球大一统、人类大融合的关键因素——金钱、帝国、宗教
5、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6、一部“瘦身版”人类简史。
如果说给我一本书,不到五百页,没有一堆令人晕头转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称号,就能涵盖了人类如何崛起、影响现代生活甚巨的资本主义、一神教、自由人文主义、基因工程如何兴盛的人类历史重大脉络……这是仅有的一部!
7、一部引发多国版权大战的神秘大书。
获得波兰斯基人文学科创造力与独创性奖。 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在英国,9家出版商疯狂竞价。 23个国家竞相购买版权。台湾上市一周,金石堂、诚品历史类畅销书榜第一 ,诚品总榜第八,西班牙上市两周总榜第一。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各界评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普利策奖得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斯蒂文·刚尼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果壳网 姬十三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跟着人类一同走过十万年的感觉!
——读者
这本书如果要用“宏伟史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等。书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其中很多都是经无数人严格验证过的,讲师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希望尽量客观地介绍一些内容,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读者
超级好的课程,付费都坚持下来了,观点独特,从来没想到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人类自己。
——读者
作者简介:
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生,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
他擅长世界历史和宏观历史进程研究。在学术领域和大众出版领域都有很大的兴趣。
他的《人类简史》一书让他一举成名,成为以色列超级畅销书,目前这本书已授20多个国家版权,在历史学之外,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领域的知识信手拈来,根据图书改变的课程上传YOUTUBE后风靡全球,拥有大批青年粉丝。写书,视频课程之外,他还开设有专栏。
20210608《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知足常乐还是努力奋斗,哪个让人更幸福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但却很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会觉得这样不上进,不如努力奋斗更能让人产生成就感。
赫拉利在《时间简史》中写道,种种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反而给人带来无穷的麻烦,历史上如此,现实也如此。有多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大企业,从事各种劳心劳力的工作,发誓要努力赚钱,好在35岁就退休,去从事他们感兴趣的事业?但等他们到了35岁,却发现自己背着巨额债务,要付子女的学费,要养在高级住宅区的豪宅,每家要有几部车,觉得如果没有高级红酒和时不时去国外度假,他们的生活不知怎么过?他们会放下一切,去野外采果子挖树根吗?当然不会,他们要更努力的赚钱,继续把自己累的半死。
反观我们大部分人,虽然可能没有大富大贵,没有红酒豪宅,但也都有自己的安身之处和不错的生活水平,但又有几个人愿意停下来歇歇脚,告诉自己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谁又不是在咬着牙努力奋斗,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和目标呢?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有许多本该让生活变得轻松省事又如意的发明,例如洗衣机、吸尘器、洗碗机、手机、计算机、扫地机等等。这些先进的设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我们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但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的惬意,我们不用洗碗、洗衣服,但我们想获取更多的信息,想和更多的人交流、想干更多的工作,赚更多的钱,我们的步调也变成了原来的10倍,于是我们整天茫茫碌碌,焦躁不安。
其实,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当有知足常乐的心态,给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而不是一直再给自己的人生加码。
如果你有一定的读书积累,今天的这份进阶版书单,就是为了你而准备。
读书的好处就不多说了,读书可能是我们唯一,去占这个世界的便宜的机会了。
一个人就这么几十年能有什么经历,而且大部分人只是重复度日,读书可能是为数不多,能帮我们拓宽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方式。
知道世界有多大,才不会被一点小事影响,目标世界有多广阔,才知道人生的方向。
堂主读的书,看上去好像都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或者说看完不能马上使用,但是这些都塑造我们个人的基本材料。
我一直坚信,人是一切的基础,本次书单基本上没有畅销书,不是畅销书不好,哪些你都知道了,我就没必要在推荐了。
这些书都是我看过的,大部分都是花了很长时间阅读完,亲身体验过才敢推荐给你。
喜欢读书的朋友,跟堂主一起强力研读吧!
下面是今天的书单。
01
《简单的逻辑学》 D·Q·麦克伦尼尔
这本书是我对思维提升的咨询者,推荐的一本书好用的,训练逻辑学的入门启蒙读物。
它里面没有什么大段的论述理论,讲的都是一些非常实用的逻辑思考工具,基本上看完就可以上手操作,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的很多逻辑误区,很多思维谬误是如何产生的。
懂逻辑的人,是不会随便说:“你说的我都知道,不就是讲的什么吗?”贴完标签就再也不深入了解了。
如果你感觉自己思路不清晰,逻辑不够坚实,需要好好补充一点逻辑知识,没有比这本书更适合小白的了。
如果已经有基本的逻辑基础,可以读《学会提问》和《批判性思维》(理查德·保罗)。
02
《决策与判断》 斯科特·普劳斯
这本书也是强力研读思维主题的书,也是一本很经典的老书,而且居然很好读,里面用大量的案例,每一章讲清楚一个决策与认知的问题。
像人过度追求认知协调,自我认知的统一性,一旦现实和认知不统一,人就会非常痛苦。
通过一组组的实验,帮你深入的了解人是如何做决策的,我们选择的时候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有些知识我们会用,但是不懂里面的原理,这本书不仅让你会做决策, 还能理解决策背后的影响机制。
有很多过去想不通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03
《游戏改变世界》 简·麦戈尼格尔
在这个世界人人都一个共同的爱好,从古至今一直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游戏化”。
有些家长和孩子都有沉溺游戏的现象,我们不能一直把他当成洪水猛兽,不能只是一味逃避,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接近它了解它。
这本书可以让你深入的了解游戏背后的原理,人为什么会沉溺游戏?游戏最吸引人的东西是是什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游戏?
如何用游戏化思维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里要提醒一点,游戏化解决问题,并不代表学习就可以快乐教育,而是激发我们思维深处的挑战欲望,以及克服困难带来的奖励愉悦感。
04
《枪炮、病菌与钢铁》 贾雷德·戴蒙德
这本书几年前读过,看完非常震惊,也就是因为这本书让我喜欢上社会学。
他们从生活一点小的事物出发,慢慢通过思考深入扩展到整个人类文明,对非洲人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人类文明史就是跟病菌斗争的历史?为什么中世纪那么黑暗愚昧?
每次看历史都有一个正统的叙述方式,这本书用很多你想不到的角度,重新去看待人类历史进程。
另外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好,我每天睡觉前看一点,当时特别害怕看完,以小看大是很难的,里面的一些观点论证的不够详实,大家要客观的去阅读,保留一点质疑的空间。
05
《超越智商》基思 E 斯坦诺维奇
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学习本身,读书就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如果你以此为追求,那你的生活就很高级。
当我们谈到“情绪”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将它和“本能”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一般会认为,情绪感知能力,往往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我们开心会笑、伤心会哭、遇到困难会皱眉头等等,这些情绪似乎并不需要后天学习。婴儿一生下来,饿了就知道哭,用哭来表达他们情绪;当我们遇到恐怖的事情,我们会心跳加速,血压上升,手心出汗,并且表现出“惊恐”的表情等等,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认知,作者称之为“传统情绪观”。传统的情绪观有几个特点:
第一:一个人的情绪会以某些固定的形式表现在外,作者称之为“情绪指纹”,也就是说表现和情绪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常说“你的情绪都写在脸上了”,比如你开心时会微笑、放松时身体更舒展、愤怒是拳头会握紧等等。
第二:一个人的情绪在大脑中存在某些固定的“神经回路”。也就是说,传统神经学家认为,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着我们的情绪,比如通常认为大脑杏仁核控制恐惧的情绪,如果杏仁核受损,则没有恐惧的情绪,**《头脑特工队》情节是以此为基础来设计的。
第三:每种情绪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情绪表现和心理特征是一一对应的。有一部美剧《别对我说谎》就是通过情绪变化来识别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的,前几年,也有很多类似的电视节目,心理学家通过阅读嘉宾的表情来识别他们的心理状态等等。
你可能问会,这还有什么错吗?但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我们的确错了。为什么呢?
情绪构建理论让我们再简单梳理一下传统情绪观的过程,情绪的产生我们通常认为是这样的:我们的感官接受到外在的感知信息 –> 触发某个神经回路 –> 表现出某种内在心理状态 –> 表现出某种外在情绪特征。比如看到一条蛇,会激活大脑的杏仁体,然后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然后我们心理会特别紧张,同时我们也会表现出恐惧和害怕的表情。
这个过程看起来是顺理成章,但真的是这样吗?但实际并不完全是这样。
首先,同一种表情,很可能代表不同的情绪。一个人笑可能是极度悲伤,一个人哭也有可能是喜极而泣,所以,情绪和表情并没有一一对应。比如下面这张照片,这个人处于什么情绪中?
绝大部分都认为这个表情是一种惊恐,但其实这是2008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中,小威廉姆斯击败了她的姐姐大威廉姆斯后,所表现出的欣喜若狂。
其次,情绪和心理特征也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心跳加快并不代表一定是恐惧、激动的情绪,是大脑将身体变化解读为某种情绪。
最后,情绪反应也没有固定的神经回路,通常认为杏仁核控制恐惧的情绪,如果杏仁核受损,则没有恐惧的情绪,但实验证明并非如此。
那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作者提出了“情绪构建理论”。我们情绪产生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感官系统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各种感官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对于大脑来说,都是噪音,并不能直接让我们产生情绪反应。你的大脑会结合你过去的经验来构建一个假设,然后你的大脑根据你的假设,对当前的输入信息进行过滤,然后将过滤后的信息,赋予某种概念和意义,最后产生出某种情绪。
总结起来,作者认为“情绪构建理论”和“传统的情绪观”有几点关键的差异。
第一:我们的情绪并不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而是结合了输入的感官信息+过去的体验+你的认知(尤其是概念)的一种综合反应。换句话说,情绪和你当前所在的场景,你过去的体验,你的概念认知都是相关的。
第二:我们是情绪的主动构建者,我们的情绪不是外在信息输入后的一种被动反应。是我们主动在大脑中根据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经验模拟了一种情绪,然后指导我们行动。换句话说,情绪反应是大脑的一种模拟和假设。
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让我们来举个例子。想象一下,一只蜜蜂正在一朵芬芳的白色花朵的花瓣上轻舞,一边授粉,一边嗡嗡叫。如果你喜欢蜜蜂,那么你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其他神经元也会立刻调整好你的身体准备走近观察,你的心跳加速,汗腺准备分泌汗液,血压开始下降。
但如果你过去曾被蜜蜂蜇过,有过痛苦的经历,那么你的大脑会让你的身体做好逃跑的准备,或者做出一个准备搏斗的动作,你的身体会出现一些与先前不同的变化。每次你的大脑模拟感官输入时,你的身体就会自动出现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改变你的情绪。
你的蜜蜂模拟想象源于你的心理概念中对蜜蜂的印象,这个概念不仅包括对蜜蜂的认知,比如它的样子、声音,你对它的反应,你的自主神经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了你的行动等等。同时也包括其他与蜜蜂相关的概念信息,比如“草坪”“花朵”“蜂蜜”“蜇人”“疼痛”等等。
所有这些信息和你所拥有的“蜜蜂”概念融合到一起,指导着你在特定环境中模拟“蜜蜂”。因此,像“蜜蜂”这样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你大脑中神经模式的集合,它代表了你过去的经历体验。你的大脑以不同的方法把这些模式结合在一起,感知并灵活指导你在新情境中的行为活动。
根据你的概念,你的大脑会把一些事情集合在一起,而把另一些事情分开。你的概念是大脑的一个主要工具,用来猜测即将到来的感觉输入的意义。比如,概念可以赋予变化的声音以意义,这样,你在听到声音的时候,就不会把它视作嘈杂的噪音,而是将之认定为话语或者音乐。
所以,情绪一种综合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是跟场景、过去的体验、你的概念认知密不可分的。情绪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本能,也不存在某种固定的神经回路,当然情绪和表情,或者身体反应也并不存在某种对应的关系。
所以,情绪是我们大脑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假设或者说预测当我看到这一个观点的时候,也被震惊到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情绪很难控制,是一种本能反应,但是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其实不仅仅是情绪是一种假设,我们过去很多固有的认知都仅仅是一种假设。在《你为什么而工作》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假设”的世界里。比如通常我们认为,工作都是辛苦的,我们为了钱而工作。其实这是一种假设,在“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提出了很多假设:比如“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假设;比如人性懒惰,人都为钱而工作的假设等等。
亚当·斯密说:“想过尽可能舒适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天性,如果一个人从事某项繁重工作和他不做所获得的报酬没有任何差别的话,那么他就会粗心马虎地应付差事,而政府也默认这种行事原则。”
但是,因为这种思维根深蒂固了,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少去质疑它们,而且我们还会不断强化这种假设,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不开心或者困难时,我们常常在心理告诉自己,我们是为了钱而工作的,所以不开心是正常的。我们把获得回报和忍受痛苦作为了一种交换,但其实这正是基于,我们对工作的一种假设。但其实,我们有其他的假设,比如那些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他们并没有被假设为钱而工作,但是也可以从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
其实我们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认知都只是一种假设,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对于经济体系的假设一样,道德其实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一种假设,人类社会就是基于一套套这样的假设而建立起来的。就像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畅销书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公司是什么?国家是什么?民族是什么?尤瓦尔·赫拉利给出的答案是:想象共同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