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学院在博物馆是因为雅典学院非常有收藏价值。
梵蒂冈博物馆:《雅典学院》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
赫拉克利特:在《雅典学院》流传下来的一比一全景草图,也就是将化作转移到泥灰墙面的拓本拼接起来的画卷中,这位壁画最前景上的人物是不存在的,他是后来才被覆盖上去的。很多人猜测这个形象,是拉斐尔看过同时期(1508-1512)在西斯廷礼拜堂里作画的米神所画的先知以赛亚后,为了向他致敬而增添的。管与他的身份,大多数猜想都是孤独而离群的赫拉克利特,“没有人可以进入同一条河流两次”这句金句就是出自他之口。
赏析没有太短的,每幅作品都有自己深刻的含义、不是三两句话就能概括的、
背景资料:
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 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 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 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宿愿。
特色
这幅画的色彩处理很协调,建筑背景全是乳**的大理石结构,人物的衣饰有 红、白、黄、紫、赭等色相交错。透视法的水平是很高的,它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深远感,连地面的图案,拱顶的几何装饰结构,都精确到可以用数学来计算。
赏析
离圣彼得大教堂一箭之遥的梵谛冈博物馆,该处的“拉斐尔室”可看到拉斐尔的巨制《雅典学院图》(School of Athens),众多哲学家和星相学家展开了大辩论,有的指手划脚,有的静坐沉思,有的捧书而读,有的在作笔记,学术自由的气氛在画家笔下活灵活现!
在这件作品中,让每个哲学家都显现“个人灵魂”的企图,用以区别个体之间不同的关系,并将他们连接在形式上的韵律中,处理人与背景相互关系接近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做法;但整体构图中出现古典样式大厅-超高圆顶、酒桶穹窿(Barrel Vault)、巨大的人像-乃是受到布拉曼特(Bramante)的影响,预言它未来是放置在圣彼得大教堂中的模样。乃透视学的高峰,承袭前人的精华而成。拉斐尔将西方文明不同时期的人集中在同个空间,古希腊、古罗马和作者所在时代意大利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荟萃一堂,表现自身笃信人类智慧和谐,并赞美西方文明的智慧结晶。
拉斐尔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晚出生,却比米开朗基罗早死四十多年,只比达芬奇晚死一年,是相当短命的艺术家。如果要用几个字来形容拉斐尔,那就是和谐、圆融、愉快、优美、温和。不仅画风如此,待人也是如此。他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一样,身处爱艺术文化的教皇朱力阿斯二世的威严之下,但是拉斐尔却跟朱力阿斯二世处的很好,随后的利奥十世,也最喜欢他,是个人见人爱的年轻人。25岁那年,朱力阿斯二世邀请拉斐尔为梵谛冈宫的签字大厅画壁画。拉斐尔与教皇、学者们交换意见许久以后,决定依据诗人德拉·欣雅杜尔的诗来配画,以歌颂神学、哲学、诗歌、法学为内容:神学的“圣礼的辩论”、哲学的“雅典学院”、诗歌的“帕拿巴斯山”、法学的“三德”(真理<女人看镜子>、权力<脚伏狮子,手拿代表法律的树枝>、节制<手拿绳索看天使>)。
赫拉巴尔于1914年3月28日生于布尔诺附近的日德尼采。据说他的父亲是名奥匈帝国士兵,与年轻漂亮的摩拉维亚姑娘相爱,生了他后随军离去。三岁前他同母亲一起住在外婆家那里,1917年母亲认识了啤酒场的会计并结婚,养父待他和弟弟都很好,六岁时父亲当了啤酒场总管,后来成为承包商。在赫拉巴尔眼里,父亲是个工作专注的人。他母亲性格开朗,爽快利落,迷恋戏剧。小赫拉巴尔受不了父母对他的过分关爱,常以逆反与沉默的目光来表示腻烦。在大人眼里他是个脾气古怪和倔强的孩子。
上学对幼年的赫;拉巴尔来说是活受罪。他学习不专心,成绩也不好,还留过级……然而,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喜爱阳光照射中的空气。落日映照下的河面的霞光。
就在他十岁那年,他的贝宾大伯来到了他家。起初说是来探望十天半月,结果在啤酒场当上了管理员,一住就是四十多年,直至去逝。这位做过鞋匠的贝宾大伯饱经沧桑,见多识广,性情奔放,有很多讲不完的故事。他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很快便抓住了这个十岁孩子的心,给了他无穷的乐趣和奇思遐想,充实了他的童年生活。
赫拉巴尔后来说,贝宾大伯实际上是他精神上的父亲,是他日后文学创作的缪斯。
中学毕业后,赫拉巴尔带着母亲的殷切期望,父亲的:“你将来能有什么出息”的忧心与悬念,离开故土宁城,来到首都布拉格报考大学。为了能进大学,他先到私立学校学习一年拉丁文,竟发现自己具有语言才能,半年后便能读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原文。1935年10月,赫拉巴尔注册进入查理大学法学院学习。其实他对学法律并不感兴趣。入学后他拼命阅读文学和哲学著作,关注造形艺术和音乐。
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法学院于1939年11月17日停课关门。赫拉巴尔不得不拿着法学八学期的肄业证书回家乡谋生。他做过很多工作,战后复学。1945年通过考试,第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从生活优越的家中搬出来,住进了布拉格的贫民区。
赫拉巴尔一生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公证处职员、商业学校行政人员、仓库管理员、铁路工人、列车调度员、保险公司职员、商品推销员、钢铁厂临时工、废品收购站打包工、剧院布景工和跑龙套演员等等。
1963年,赫拉巴尔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底层的珍珠》出版,时年49岁。
赫拉巴尔的作品,从处女作(底层的珍珠)一书开始,被改编成**的有《底层的珍珠》,《线上云雀》,《一缕秀发》,《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巴比代尔》,《温柔的粗人》,《天使的眼泪》,《过于喧嚣的孤独》等。且多部获国际大奖。
1997年春,朋友们为他过八十四岁生日时,他说:“我都想死了,还庆祝什么生日”?他因病住院,两天后1997年2月3日他从医院五楼窗口坠下。一颗巨星就这样陨落了。
闫顺利
男,1962年生,河北肃宁人,哲学博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哲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过程哲学、发展哲学。
中文名:闫顺利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北肃宁
出生日期:1962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河北大学、华东师大、吉林大学
代表作品:《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研究》
职称:教授
个人履历
闫顺利,河北肃宁人,先后就读于河北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师从全国哲学教学名师、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孙利天先生。
现任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哲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过程哲学、发展哲学,关注文化、伦理问题的哲学研究。主讲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发展哲学专题研究”、“当代价值观问题研究”以及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等课程。主持省级等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0余项,获省市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励20余项。在《哲学动态》、《北方论丛》、《学术交流》、《理论探讨》、《理论学刊》、《中国周刊》、《社会科学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广西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有6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外国哲学》、《哲学原理》、《哲学文摘卡》、《伦理学文摘卡》等转载,多篇被《新华文摘》及CSSCI等索引、收录,多项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引用。
作品展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研究》
导论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援引的理论前提是怀特海创立的“过程哲学”,过程哲学在其为人类操心的哲思中彰显出独特解释魅力,它以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困境为致思并明晰了过程本体论旨趣,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瞩目。我们注意到,早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丰沛的过程思想资源,然这个过程思想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相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理论的研究过程思想研究始终处于弱势状态。
恩格斯明确指认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但这个思想仍然蛰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本的矿藏中,因而开掘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思想不但极富价值且显得迫切。显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规制出所谓“过程哲学”,更无黑格尔哲学严整的范畴推演,这使得梳理与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的工作极具挑战性。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过程辩证法思想如金子般散播在其理论基地闪闪发光,需要去用心发现——特别是其过程思想的实质及意蕴。这过程本身既非无根演绎与神游,亦非坚持一种绝对无立场,探索也许只能在伽达默尔“视界融合”的路径中进行才是合理的,在某种意义上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是“显型”理论与“隐性”理论的统一。所谓显型,即通过文本在字里行间就容易获得解释的方面;所谓隐性,即隐藏在文字背后不容易获得解释的方面。后者隐含着一种明显的有“我”立场,就是用什么思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贯穿起来以及以何种立场看待思想本身。在此,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哲学变革联结起来并试图发现它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思想的本质是辩证法,从而以它审视人的发展及其文化本性就具相当校准。
一
恩格斯曾指出,在近代哲学被逐出自然科学的领地之后成为关于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这表明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正如高清海所说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模式和解释框架,“不同的世界观表现的主要是人们对世界的态度、看待世界的方式、理解世界的观点不同,这实质上就是对待世界和事物的哲学思维方式。”西方哲学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实体思维方式,所谓实体思维方式是指一种把世界的本质解释为独立自在的存在的解释框架,它寻求世界统一性,但采取了分裂世界的方式,感性世界与超验世界、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存在难以弥合的鸿沟,引发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与价值、理性与非理性等的悖反与对峙,实体思维方式自身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哲学史中与实体思维方式相颉颃的还有一种思维方式——过程思维方式,即以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的解释框架。在这种思维方式看来不是有了先定的唯一的不变的“存在”才有变化与发展,相反存在之所以存在是由变化、生成所决定的,过程本身成为存在之始因。过程思维方式的实质是辩证法,它实现了解释世界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向。
过程思想最早的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以过程辩证法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局限使过程思维保持着巨大解释张力。主流研究观点认为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的始基定位为“火”,这并未真正把握住赫拉克利特“过程之流”的本体内涵。黑格尔曾鲜明指出:“赫拉克利特不能再像泰利士一样把水或空气之类的东西认作绝对的本质。”“所以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存在着的绝对本质不能作为一种现存的特点(如水)而出现,反之水是作为自身变化着的东西而出现,换句话说,水只是过程。”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为对“在者之在”的界定来看,火者之存在在于“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但火并不是预成始基,火的本体是运动、变化和过程,“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无物常住,一切皆流”才是赫拉克利特哲学的实质与核心。赫拉克利特把火视为变化过程,因为“变”(即生成)才存在,火与变化过程直接同一,“这个变就是原则”,质言之,不是因为“火”才变化,而是因为变化才成为“火”,确定的东西变易、汽化、蒸发,已经蕴涵了差异、联系、过渡、转化的哲学意蕴,“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的。”并且赫拉克利特表达了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相辅相成和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在赫拉克利特那里世界作为过程而存在具有普遍本质——“命运,必然性”,赫拉克利特“就是第一次说出了无限的性质的人,亦即第一次把自然了解为自身无限的,即把自然的本质了解为过程的人。”黑格尔说:“赫拉克利特把绝对本身了解为这种过程——了解为辩证法本身。”“这是必然的进步,这也就是赫拉克利特所作出的进步。”“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柏拉图的《蒂迈欧篇》表达了关于事物永远处在生成和消灭的过程之中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的周遭世界生灭变易是经验的基本事实,它包括运动、生长、死亡、进化、衰落等含义,所有事物都处在成长和凋谢的过程中,变化过程有四种基本动因,一切事物都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程。
十五——十六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祛魅理性抗拒封建神学,像倍尔那狄诺、特勒肖、布鲁诺等不同程度地认识和描述了世界发展的过程性。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把过程辩证法引入历史分析,他把人类社会描述为平等——不平等——新的平等的发展过程;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相互过渡的,无论动物界还是植物界,每一生物个体都有产生、成长和衰亡的过程,“一切都在变,都在过渡,只有全体不变。世界生灭不已,每一刹那它都在生都在灭,从来没有例外,也永远不会有例外”。十九世纪,康德提出了潮汐延缓地球自转假说,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有其产生和灭亡的过程,整个宇宙处于生成死毁的发展过程中。费希特以自我为基础把自我描述为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的“正反合”过程,意识到自我是经验世界的根据,事物发展的根据不在自我之外而在自我自身。谢林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自然界的进化发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绝对同一性”的发展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无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过程,自然界经历了质料、物质和有机体三个阶段,是机械性与合目的性、必然与自由的统一,而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都是绝对不断启示、逐渐表露的过程。”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综合了康德的“三一”式与费希特的“正反合”系统地把世界描述为过程,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且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西方现代哲学中柏格森批判了理智化的分析方法,以意识哲学为切入进一步强化了过程的本体地位,真正认识对象的运动是一个连续的流,事物的本质是它能动的、向上的、跳跃的、活生生的、持续的存在——绵延,实在就是绵延,事物通过产生冲动而实现创造性进化,一切进化都是以精神生命冲动为动力持续不断的创造过程。怀特海第一个明确将过程作本体研究,过程就是实在,过程与实在世界同一,世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过程是世界的普遍原则,过程产生了现实实有之间的联系,宇宙是一个联合的宇宙,怀特海确立了一种哲学解释原则。
纵观上述过程哲学,它们还基本停顿在对世界的思辨解释,或者是对世界本质的素朴猜测而拖着一条“循环论”的辫子,或者把过程设定为无人身理性的展开,或者反对传统实体观却把过程归结为实在,实体思维如阴魂不散缠绕其中,它们并未真正超拔出传统形而上学的窠臼,最终沦为柏拉图哲学注解。症结在于拘泥原子式地考察世界,从而使过程哲学成为“署名”的个体思辨,就像处在玻璃瓶中找不到形而上学的现实出口。如有学者认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就像一只正在蜕皮的蝉”,他的视角是一种“无主体”状态的平面化静态视角。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社会实践参量,以实践过程论终结了旧的思辨过程哲学,开辟了哲学解释的全新视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过程哲学,内涵现实性与辩证性维度。
学界认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阿基米德点,但是对于实践在何种意义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则见仁见智、争鸣不断。问题涉及对实践本身的解释,从一定角度看实践决定理论而实践又是在理论决定下的实践,如何超越这种循环解释?本来实践内涵“思维”与“存在”两个维度,而又如何称实践为“把思维和存在统一起来的现实中介”?如果把实践归结为本体涉嫌一种实体思维的复辟,那么把实践归结为主体性解释原则,又是否存在自我中心论的嫌疑?
在我们看来实践论(是指以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是实践为核心的观点群)的困境在于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对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或者不能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正面回应,因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理解为实践还不够,须把实践理解为一个过程,实践是一个过程。有谁不把实践视为过程?然而把实践视为过程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解释原则。过程体现着思维与存在的基本矛盾,思维与存在是对象性关系,它们存在的至根原因在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只有从这种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达到现实的因果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从单纯的“思维”出发说明世界,把“存在”归结为“思维”;也不是从单纯的“存在”出发说明世界,把“思维”归结为“存在”,而是在思维与存在的相互作用规定的过程中说明思维与存在本身,“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思维与存在通过相互作用确证自身,没有存在即无思维,没有思维也无所谓存在,“非对象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脱离这种对象性关系追问何谓思维何谓存在是设定不存在存在,因而是一种无解的抽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认为人的认识不可能跳出自己的头脑;葛兰西认为,当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说出客观性就是指人类意识之外的实在性和人类之外的自然界是永恒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神秘主义;胡塞尔批判了哲学观上的自然主义态度不考虑认识如何可能而把通过认识获得的认识当作不言而喻的。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休谟认为知觉之外一概不可知,康德认为不能认识物自体,维特根斯坦认为对神秘之域必须保持沉默所有这些都先行地把思维规定为个体思维,或者思维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思维。诚然思维呈现于一个个个体,但思维的本质却是社会性思维,恩格斯鲜明指出:“什么是人的思维。它是单个人的思维吗?不是。但是,它只是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而且“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实践过程展现出思维与存在为一种互动结构,人“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个人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通过实践交往行动确证思维的真实性,像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十分突出地强调了人类语言活动的双向交流特性;罗尔斯主张从伦理和政治两方面重建社会正义理论和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哈贝马斯主张在社会批判理论或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普遍语用学的方法建构“商谈伦理”,这些都指认相信通过社会实践能够解决意识内在性难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辩证法超越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知性对立,实践过程辩证法明示,“本原”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过程本身。本体只具有“终极性”(它不是终极本身),这意味着终极是一种基于实践的理想的逻辑设定,一个理想因为实践而终结,一个新的理想因此诞生,人的存在注定为这样一个自我肯定与否定的过程结构,从而印证了苏格拉底对哲学“认识你自己”的规定,本体的本质不是拥有终极而是对智慧的爱和对终极追求的过程,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指出的:“事情并不穷尽于它的目的,而穷尽于它的实现,现时的整体也不仅是结果,而是结果连同其产生过程。”马克思强调“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本质合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解释为革命的实践。”实践过程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整个世界做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做出的重要哲学贡献。
三
马克思哲学变革意味着一种新思维方式——实践过程思维方式的确立。“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依据和模式”,思维方式也就是思维活动中相对稳定的模式、程序和习惯,亦表明人们考察事物的不同视角。现代哲学思维是一种关系思维、创新思维和过程思维,事物的过程是多种因素耦合的形态,其灵魂是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怀特海的过程思维方式旨在批判、超越二元对立传统,试图将本体与现象、一与多、动与静、永恒与流变、存在与生成、心与物、事实与价值等统一起来,因而是一种生成性、开放性、创造性、动态性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实践哲学超越了传统思辨哲学,确立了实践过程思维方式。所谓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就是现实、感性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一定手段而进行的主体活动,它把主观和客观、本质和现象、目的和实现等等相互作用中的对象性存在看作原本不可分割的流动整体,人、自然、社会都处于生成性的实践过程中,体现着否定性的自我统一,通过创造而实现进化;又通过对象性存在关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互动生成。马克思哲学实践过程思维方式:首先,强调“对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理论的本质或现实性即实践性,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其次,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将自然、社会、人看作与实践活动相联的不断变化、生成的过程,实践过程是人确立自我价值的根基;再次,主张事物的历史生成性。“世界从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实践过程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实体思维方式的预成论,认为一切存在是生成中的存在,整个世界是生生不息的过程;最后,强化对象性视角。实践本身具有两极性,体现为人实践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价值、现实与未来等的矛盾——概言之——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对象性视角是一种关系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以对象性理解人与物、理性与物质以及以人为主导的内在统一和在相互作用中看待一切事物及一切问题。就其应用性而言,所谓过程思维方式就是指人们在分析事物时把事物视为发展过程,找出构成过程的要素,划分过程的阶段,甄别过程的相互联系,考察过程的环境与条件,从而决定过程的存续与转化。
马克思创立了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看作一个过程,给世人展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实践过程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把握属人世界,理解、诠释和评价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本思维方式。以实践过程思维理解发展的实质能够克服发展哲学研究的不足,流行的观点从狭义上理解发展,造成难以把发展哲学同社会哲学等发展学区别开来的困境。马克思实践过程思维把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看作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过程辩证法包含了否定性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以过程为基点的思维方式从对象意义上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并试图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成一种哲学解释原则。
过程思维坚持系统性、动态性、整体性、持续性分析,发展作为过程贯穿着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理性与非理性等本体性矛盾,发展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无疑发展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但人立于天地之间,处于自然、社会、思维三界的交汇点,是物性、感性、理性的三重存在,人在现世中注定成为一种时间结构,过去、现在与未来结构性地生成人及其类的历史。发展哲学面对发展,离不开对人的社会位、生态位和宇宙位的反思,归根结底是要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关系。宇宙论的世界观为人们的发展观念提供终极信仰,辩证自然观制约着人们的生态意识,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念则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旨归。应该说从人生观、社会观、自然观和世界观的广义统一中理解发展哲学才是合理思路。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遭遇着林林总总的问题,其中“发展才是硬道理”为发展过程的中轴原理,但这绝非意味一种僵化解释,在一个超越了“物质主义”的后物质主义背景下“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反思性的,追求一种平衡式发展就具有了“硬道理”意蕴。同时,中国当下压缩时空的转变带动着文化结构的变动,实质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其中所表达的是人与对象的多重矛盾。如何审视这一状况?把它置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辩证法视域内就可获得合理性与合法性解释。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9—50
(2)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82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94
(4)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1(5)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3(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00
(7)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3
(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11
(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95
(10)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0—51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2
(1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427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1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
(18)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3
(19)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2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