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人”,为何是一撇一捺?有何含义?

汉字中的“人”,为何是一撇一捺?有何含义?,第1张

“人”字最初为何“造”成这个样子?如果用“杠精”的话回答——那只能去问当年造这个字的人了——别人谁说的都可能不准;若以汉文字学的说法回答,就是现在的汉字,是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同源发展而来的,当时占大部分的文字是象形字,“人”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叙述清楚,稍微绕点弯儿,先请谅解。 一,汉文字究竟有多长的 历史 ,现在尚难定论。郭沫若曾认为有6500年左右 历史 ,还有一些史学和文字学大家认为至少有6000年上下。 从贾湖遗址以降,逐渐发现了一些刻符符号,其中一些与甲骨文有极相似之处。但因为发现的刻符数量太少,难以做系统研究,也还难以证明这些刻符的文字性质。徐中舒先生认为,殷商有一个强大的巫史集团——“贞人”,所以形成了甲骨文。他认为夏无文字。徐先生史学和古文字学的成就斐然,但这个论断不妨看作是一家之言。甲骨文已被中外学者断定为十分成熟文字,以盘庚所在的前1300年计算,前推到商汤的前1600年,300年里靠商族一己之力,是否有可能使甲骨文日臻成熟如此之快,大可存疑。 二,话说回来,毕竟我们能看到的最早汉文字,还仅只是甲骨文。东汉写《说文解字》的许慎,关于汉字的形成有一个重要观点——“文”和“字”是汉字的两个发展阶段,也就是经历了由图画符号过渡为标音符号的 历史 过程——“依类象形”是描绘所反映的事物的形象和状态;“形声相益”则是偏旁加音符,也就是由图画文字发展为标音文字。 《说文》收汉字10516个,其中,“依类象形”的“文”占20%左右,“形声相益”的“字”占到了80%。但是在甲骨文中,这个比例是相颠倒的。现在,搜集甲骨文字近5000个,识读不到2000个,有一些人名、地名的字识读了没啥意义,和后来的汉字没有联系。 这其中,“依类象形”之文约占65%,“形声相益”之字约占32%左右,尚有少量暂无法归类。第一,这可以看出,汉字确实有一个同源发展的过程;第二,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能有32%的形声字,说明其作为文字已经相当成熟。 三,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一是无法证实,二是不太可能由一人一时造出众多汉字。最有可能的是,正如以色列怪才尤瓦尔赫拉利所言,因为人们的“记忆过载”,有了发明文字的迫切需要,我们的先民,在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凭依长期实践积累和出色描写能力,或注重形状轮廓,或注重姿态特征,随物赋形,创造出了最初之“文”。 比如根据人的肢体器官、草木的枝芽果实、动物的鳞毛爪牙、器具的方圆曲折等等,通过抽象夸张的手法裁写出来,这样的字在构造方式上多具有以形表意的特点,虽不像绘画那么逼真写实,但形象清晰简洁,利于辨识。 殷商甲骨文,正是以这么一些基本字形为基础,然后再用它们作为偏旁部件进行复合,组成了众多的文字形体。 四,说到这里,对“人”字为何这么写,就比较好理解了——其“是以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作为构字的基础”——侧面直立人形,宽泛表示一般之人,别再根据一撇一捺去妄自推断“人”字的道德意义,很不靠谱的。 类似方法构字的还有:尸,像人屈身侧卧之形;身,像人妊娠之形;尾,像人有尾形;壬,挺字初文,像人立于土上;老,像人长发倚仗之形,等等。这些,都是根据人体侧面不同特征造出的基本字形。根据人体正面不同特征造出的基本字形有:大,端立正面人形,伸出双手以示为大;天,正面人形,突出头部,本义是头顶;交,交错下肢的正面人形;立,像立于地面的正面人形;并,像二大人并立状。 还有根据人的肢体及活动特征造出的基本字形;根据人体某器官及相关特征造出的基本字形,不再赘述。 五,现在,学者们对甲骨文的研究,已经进入很细致的阶段。比如,除了前面说到的根据人体特征构字的方法外,学者们还归纳了另外三种甲骨文造字的方法——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以禽兽和家畜形象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客观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例如,衣,为上衣之形,也是裘字初文;舟,像扁舟之形;车,像车的外廓;网,像罗网之形;弓,像张弦之弓;禾,像禾稼之形;鸟,鸟的侧视之形;日月,像日月之形;山,像三峰之峦,等等。 由这些基础之文,渐渐的构筑了雄伟的汉字大厦。这方面研究,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 社会 上、网络上的靠笔画解字,特别是解小篆以后的字,大约是“缘木求鱼”的方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自说自话,分享一下自己的两点看法:

一,远古人的生存极其不容易,活着是一个永远不能被忽视的命题,而造字费时费力,绝非一人一时一世便能轻松为之、触手可及。

二,文字的全面问世,是多少不甘平庸、自强不息的弱者与智者,无怨无悔的用自己的短命、翦陋、智慧与坚持,才成就了那些瑕瑜互见、日臻完善的中华文字。

换言之,你眼里文绉绉的所谓翰墨飘香,只是霓裳羽衣、肤如凝脂、完美献技的嫦娥仙子。而我说的文字本源,则是嫦娥女婴刚刚呱呱坠地时寂寞无依、赤身裸体、满脸胎屎、奇丑无比的糗样子!

有了这两点共识,我们才有接着聊下去的必要。否则你硬说造字是仓颉大爷的一己之力,而我必会全力批驳:去你大爷的!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根本就不是仓颉或任何一个恬不知耻的鸟人可以独享专美的!

关于造字,真正的幕后英雄是那些短命、睿智而寂寂无名的大贤与先知,是他们通过自己智慧与青春的生生不息的完美接力,再历经大浪淘沙,这才慢慢形成一套接近完美但却永不完美的所谓中华文字。

换言之,创造文字的真正的风云人物是人民,尽管低到了尘埃里,尽管活得很苦逼,但也过得很真实、很扎实、很尽性、很努力!是这样的一介布衣创造了我们的文字,而不是金色沙龙里那些骄奢*逸、浅薄无知的超级牛逼!!

在文字的灼灼繁华里,不乏点睛之作,从实用的角度上看,越是常用的字,就越应该做到简洁而高效。

作为狩猎者,原始人的生活更像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野火,也许烧着烧着就燎原了,也许燃着燃着就熄灭了。

人需要在点划之间,尽可能准确的表达出人之为人与禽之为禽、兽之为兽的本质区别,所以人类优选了形如跛足的那个字符:人!

沧海桑田,谁也没法确知人类 历史 上最早的一个人形字符究竟有何深意,但是把人理解为双足行走的动物貌似没有任何问题。

也许有人会挑刺儿:“公鸡母鸡也用两条腿走路啊,怎么不叫公人母人呢?!仅仅因为它们身上长满羽毛吗?那就干脆把毛拔了再说呗!到时候能不能叫公人母人嘞?!”

能不能的可以再商量,但我想说的是,你口口声声说的鸡,其实是一个尴尬的简体,它的本体是:鸡,或:鸡,仔细观察一下,你总可以从中看出原始畜牧业中驯化它们的天使:人!

相对而言,驯化禽畜已是很贴近现实的人类的青春期,在此之前,很多最常用最实用的字符早已零零散散或系统全面的出现了,至于这个笔划极简的“人”,说的到底是两足行走之拟形,还是分娩生产之阵痛,那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但是人生人生、生命生命这样的说法,我们倒是耳熟能详的。人性本真,生而为人,为人之赤子,为人之少年,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母,生生不息!

越是简单的字,越会被赋予极端复杂的哲学价值,大繁至简,大巧若拙!

从一个简单的人字,有人会看到男女合体,有人会看到分裂人格,有人会看到生死诱惑,有人会看到悲欢离合!凡看到的,即是风景。而风景没有对错,没有优劣,因为它遗世独立,护佑真我,若诗若画,如梦如歌。

这恰如月夜行舟,画舫听雨,你愉悦了别人与自我,也便成为胜境天成的一道景色!

感谢悟空邀请!

容我胡扯一番!

“人”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像,或者剪影,弯着腰,伸着臂。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巧合。人的标志性一是站立行走,二是用火烤熟食,三是种植养殖。

显然,站立行走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性姿态。

“人”字的甲骨文就是站立,然后是弯腰的动物,而这个动物可以理解为种植或养殖,因为其它动作诸如跑,蹲,跳等无法与动物形成区别。

人,是可以站立的自主劳动的动物。

这是巧合么?

甲骨文是形象文字,大多是夏商时期卜吏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所以,这个人应当是泛指,用以区别其它物种,鸟可以飞,鱼可以游,相应的文字也是如此,那么只剩下野兽,而野兽是四肢行走,相应的文字更是如此,比如鹿,比如羊,都是象形。都是一种源于侧面的绘画。但是“牛”字不是,牛字甲骨文是牛角,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卜吏们创造文字是按照这个生物的最大特色进行创造呢?

是的,鸟,羊,鹿,鱼,只要是形容生物的,大抵都是侧面轮廓描写,依此而论,人也是侧面描写就不足为奇。所以头,腰,身,足,臂,用两笔而成。

《说文》中这样表述:“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而这个人字的结构,也被传了下来。金文,大小篆都沿用了这个理念。即,人字的初始不是一撇一捺,而是直立行走与劳作。

虽然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但实际上小篆过于繁杂,民间大多都是用古隶,也就是秦隶,而秦隶中的人就是一撇一捺的写法。

我想这种写法的初衷应当是和当时的哲学思想有关,也就是《易》,周易中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讲平衡,尚互补,所以,人,也应如此顺应天意,撇为阴,捺为阳。

《礼记中说》:“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由此可见,人字一定要体现出这种阴阳和天地来。

远古时期,人只是直立行走并且能自主劳动的生物。

文明时期,人是是天地之灵阴阳之交所以一撇一捺。

汉字中的“人”,一撇一捺、一左一右。看似很简单,却是深刻诠释中国文化中阴阳对立统一的鲜活模型,同时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人”既反映了中国古人的智慧,更是一个表达阴阳对立统一的模型。中国人经常用“阴阳”表达一个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阴阳关系既包括了两者的“相反相成”,又包括了“阴阳和合”,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是,我们这种阴阳对立统一关系非常抽象,很难用具体的模型表示,而“人”本身就是一个表达阴阳对立统一的鲜活模型。“人”的一撇一捺就表示阴阳对立,而一撇一捺构成的“人”,就是表示统一,人”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统一体。

从平衡的角度看,“人”的一撇一捺一定要动态平衡,永远保持对立统一。“人”才美,行走才稳。如果“人”的一撇一捺不平衡,不论是唯“左”,还是唯“右”,都不好,一定会跌倒。这就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阴阳平衡。而人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合体,只有阴阳平衡,才能 健康 。

总之,“人”看似简单,却体现了中国阴阳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

汉字中的“人”的撇捺及其全字的意思

“人”:自己的主导意见(撇),与对方的不同意见(捺)求同存异,求出共识候选意见为“人”(人字全字的意思)。

否则,以自己的主导意见压制对方的不同意见的类似人为“兽”。

自己提不出主导意见,也不会不敢提不同意见,逆来顺受,任人压制、宰割的类似人为“禽”。

(详细论据、汉字造字规则,见《破译背后的龙学密码》的“说明”。)

当我们看到这个字的时候,很多人都感觉很好写,很简单,但是真正懂得去做人,走好这一生该有多难。

虽然仅仅只有一撇一捺,然而这里面深藏的奥秘却很多。一撇好比就是我们人生的上坡路,遇到困难坎坷的时候我们要咬牙坚持下去,不放弃,或许这就是你人生的转折点,会碰到贵人或者陪伴你的人,帮助你一起度过难关,相辅相成,走向人生的顶峰。

所以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要善待那个和你一起走下去的那个人,是他给了你足够的勇气胆量,成就了你的未来

一撇一捺皆是人生啊!

因为人是双脚分开的,不论走站双脚都分开,拼紧双腿人就一直线,站着也吃力不舒服,只有手于身体贴紧,也只有双脚踏实地才稳,中国字大多是形象字,人才这样写,所谓人字易写,人难做也有这含义。

人字的本源是象形字,发展到今天依然有科学道理。人字,从结构上看,越往下越稳固,故曰做人要踏实,亦叫高低人生,从笔画而言,人字两画一撇一捺,也叫撇捺人生。人一生不尽要活点,而且要活面,人字由三点而止头,而三点又能决定一个面,故也叫点滴人生面子人生。人字写着简单而做着准呀!一点不到不够人,面面具到方为人,故从古今共叹:做人难,难做人!

人,由三部分组成一撇代表承上而来,一捺代表启下,中间代表自己。按三才来说一撇代表天,一捺代表地,中间代表人,人生天地间当顶天立地,上承天意,中通人事,下达地情。人一撇代表您从那里来,一捺代表您要到那里去。一个人字即代表了要承袭祖先的优秀品质,在己将其发扬光大,同时将其传承给子孙。这样才能上无愧于祖上,下无愧于子孙。

花了一个月时间看完了《全球通史》上下两册。本书豆瓣评分89分(1884人评),从90年代起就一直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选参考教材之一。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博士是美国历史学家,在克拉克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历史教授、西北大学的荣誉教授,并荣获古根海姆奖、福特天赋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

在学校时我对文史哲没有兴趣,到现在也只是零星记得一些孤立的地点和事件,而这本书从400多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讲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帮我连接起散落在脑海中的孤岛。在叙事风格上,作者并不会将某些重要历史事件细致描述,但是会把重要事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进行透彻地分析,这种叙事方式虽然并不精彩,但很具有逻辑性,让我对人类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分别就以下几个话题聊聊我的感受。

在食物采集时期/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人们结合成20-50人的部落,男人负责狩猎动物、提供肉食,女人负责采集植物如蔬菜、水果等,由于男女贡献相当,所以男女平等;他们的饮食多样且健康,成年人每周花15个小时就完成了工作,没有阶级,不担心失去拥有的东西,也不妄想增加财富。

在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距今2000年),在人口压力下,由于农业可以养活的人口远远超过食物采集这个现实情况,人们被迫抛弃食物采集生活,定居下来,驯养植物和动物,变成了终日劳作的农民。在这个时期,部落内成员之间依旧是平等的,食物产量只要满足每个家庭需求就好,没有生产剩余产品的动力。

当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公元前1000年)来临,随着掌握冶金技巧,人们发明金属工具如犁来取代易碎的石器,并使用牛拉犁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样食物有了剩余,可以供养新的阶级如祭司和官吏等,也就出现了阶级。而财富的积累必然引发争夺和战争,建设军队等支出使国家要不断从农民身上榨取税收和租金,文明时代的农民就必须比石器时代的耕种者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工作。除了阶级——社会关系的不平等,性别也出现了不平等,随着犁和冶金术的发展,农业要求人们砍伐树木、用牛犁地,这些重活不适合妇女,因此她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家里照顾小孩和丈夫,男人就获得了对农业的垄断,并且获得了对国家中新的职位的垄断,最终垄断了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和军事权力。

本书作者将阶级总结为古代文明的特征,来区别于之前的石器时代。最初看到这个论点让我大吃一惊,感觉非常讽刺,因为在我的理念里文明意味着法制和平等,而阶级意味着剥削和不公平。但回过头来仔细分析古代文明和石器时代的区别,会发现可能阶级是文明出现的必需基础,因为如果没有阶级(国家)的强制,人们会停留在舒适的石器时代中,虽然生活自由自在,但是也意味着生产的低效率,不会有剩余,无法供养哲学家、建筑师、画家、音乐家、商人等不从事农业的人群,也就没有了人类持续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16世纪,在香料贸易的巨大诱惑下,葡萄牙和西班牙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探索航海线路,并发现了美洲大陆。

16世纪,俄罗斯人在黑貂皮的诱惑下,以惊人的速度不断东进,最终征服了庞大的西伯利亚,17世纪中叶从西比利亚毛皮中获得的利益占俄罗斯总收入的7%-30%不等。

19世纪,为了运输金刚石等矿物和橡胶等农产品,方便出口,欧洲人在非洲铺设铁路网。

这些投入和牺牲并非因为心怀理想,而是背后的利益驱使,但它们确实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发现了新的地域,方便了当地人的生活。这使我想起了经济学家薛兆丰讲的一个例子,有一年由于美国飓风影响,密西西比地区大范围停电,一个商人拿出积蓄,从加拿大买了几十台发电机,又租了几辆大卡车,几千公里运回密西西比。到密西西比以后,商人用市场双倍的价格出售发电机,结果政府认为他们在非常时期牟取暴利,以价格欺诈的名义将他投入监狱。我们来看这个例子,假设一下,如果没有暴利的诱惑,按市场价出售,商人怎么会冒着风险辗转几千公里来做这件事情呢?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商人,民众就必须被动等待政府的救援,接受停电的种种不利。所以对于发国难财的商人,我们可能要思考他们对供给侧的积极意思,而非一味的戴上有色眼镜看他们。

4万年前, 智人出现 ,智人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非通过基因突变来应对周围环境。这点非常关键,比如对于环境突然转入严寒,其他生物可能需要通过数代的进化才能长出厚毛来适应,而智人通过制作衣服就可以对抗。这使人类远远超过地球上其他物种,而一跃到食物链的顶端。

15世纪末,哥伦布 发现美洲 ,在《人类简史》中作者赫拉利认为发现美洲是欧洲人解放的标志事件。因为在这之前,人类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所以根本不会有想法和动力去追求新知,这时全新的美洲出现了,所有的书籍包括圣经都没有提到过这个陌生的地域,所以开始承认无知并且断追寻新知。

18世纪60年代, 工业革命 通过有效利用人力和自然资源,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从而带来诸多影响:1)全球财富的大幅增长,以英国为例,资本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加到1800年的15亿英镑、1865年的60亿英镑;2)人口的增长,欧洲人口从1750年的14亿增长到1914年的46亿;3)城市化,在之前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分布在粮食富饶的流域地区如尼罗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随着工厂体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1930年城市人口已达415亿,占总人口的1/5;4)消费主义,在18世纪以前,大众收入很微薄,3/4的收入用来购买食物,剩下的还要购买其它必需品。而生产率大幅提高带来了国民收入的提高,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流向大众,国内市场就发展起来了。

1914-1917的 一战 ,美国接替欧洲掌握了资本和工业的领导权。在资本上,一战前欧洲的经济主要依靠海外投资,这些海外投资产生大量的利润,然而一站让英法德失去了大量对外投资。与之相反的是,1914年美国欠欧洲投资者的债务约40亿美元,到1919年时美国已经变为借出款项达37亿美元的债权国。在工业上,欧洲的很多工业区都遭到破坏,而美国工厂缺在战时需求的推动下发展迅速。

1939-1945年的 二战 ,使欧洲实力削弱,同时欧洲各殖民地的民主主义情绪迸发,爆发了一系列殖民地革命,随后欧洲迅速失去了大部分殖民地,在1944-1985年,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独立,占世界总人口的1/3。

纵观全球各个国家朝代的更替,基本上遵循一个规律:新的王朝通常由明智英勇的君主创立,在王朝初期官僚结构规模也比较小,税赋较轻,人民安居乐业。可一旦进入战争状态,军费飞涨,或是到了王朝后期,官僚体系膨胀,这时靠正规的税收就不行了。君主就发展出正规税收之外的各种手段,而民众在压迫下就会反抗,在内忧外患下,旧王朝倾覆,新王朝创建。

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靠海上贸易来积累财富

17世纪:荷兰靠海上贸易来积累财富

18世纪:英法通过输出品在海外殖民地获取财富

19世纪:英法等欧洲国家通过工业革命提升生产效率,创造财富

20世纪:美国在一战的刺激下,工业迅速发展,在经济和工业领域逆袭了欧洲;俄国则通过五年计划提升了经济和军事实力

21世纪:美国在金融(货币)、科技和军事领域稳坐霸主地位

总结从16世纪至今,国家强盛的因素就是贸易、科技、殖民地、工业革命(科技)、战争、军事,在和平年代我们抛开战争、军事和殖民地,剩下的就是贸易、科技和金融这几种方式。以中国的发展策略为例,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政策促进了多边贸易的发展,并通过人民币结算来提高其金融地位;20年的47万亿新基建投资正在对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科技领域进行促进。

令人不安的是截止到今天——2020年5月5日,全球人口已经达到75亿。中国加上印度的总人口占据了1/3以上,和发达国家相比,欠发达地区不断膨胀的人口对福生活的追求更迫切,他们希望拥有更多的汽车,更多的冰箱等。这些都需要花更多的能源去生产和操作,而让地球承担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同样令人不安的是核弹的存在,它每一次地区摩擦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不过同样有很多事情令人期待,人类的眼界和认知在不断提升;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生产效率;通讯革命使得所有发明和进步都可以快速的同步到全人类,大大加速全球的进步;医学的不断进步让人类拥有了抵抗疾病如瘟疫等的能力。

令人不安而又令人期待,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今天和未来。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1

花了很长的时间看完了《未来简史》。刚开始看完书后,似乎完全认同了作者的观点。即使觉得作者的观点让人很不舒服,但也提不出反驳的意见。特别是现实的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人工智能的热潮: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霍金也在不断的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人类必须警醒,要想出必要的对策。创造了特斯拉、spaceX可回收火箭、时速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高铁的美国的怪才马斯克也提出,未来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而人类的胜算不超过10%。再加上自主学习的机器人只用三天的自我学习就击败了曾经战胜过人类的国际象棋机器人,人类对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感到了震惊;人类的未来真的只能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或者被机器人消灭吗?人类的历史命运到创造出人工智能后就完成了吗?人类的使命就是收集信息加工成数据后就结束了吗?虽然这些结论让人不舒服,但作者的推论就是这样,并且似乎证据确凿,不容置疑!

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价值靠什么体现?人类的祖先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们一直在问自己三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至今人类也没有得出清楚的答案。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之前,人类不是看到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曙光,而是听到人类就是生化算法,是和无机算法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按照作者的推论,人类的作用就是去感知自然、科学和社会,将这些感知转化为数据,或者说就是一种二进制的信息,提供给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人类的使命就到处为止了!

书中写到,一旦智能机器人发展起来,机器人就会消灭人类,其中之一的原因是,怕人类拔去他们的插头给他们断电,这个原因似乎也太小儿科了。机器人需要能量,并且为了更大范围的活动,机器人首先必须解决自身的能源问题,而目前来看,充电的方式只能是小儿科的思维。

如果智能机器人的智慧远远超出了人类,机器人解决自身能量问题应该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并且也有最现成和简便的解决方案。人类已经利用的核能就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且机器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它们不惧怕辐射。目前人类所有核能的应用最复杂、最关键的工程内容就是要保护人类避免辐射,防止出现事故时的问题,以及考虑战争时可能被攻击而造成核泄露。所以目前人类核能利用的更多工程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免遭核辐射的侵害,而不是更高的提高核能的效率,更好地发挥核能应有的作用。

但机器人不怕,他们完全不需要做这种防护,因此他们可以更加容易的获得这种可持续的能源来支持自己的活动,而这种辐射正可以自动消灭人类,机器人还用担心人类吗?当机器人选择核能时,人类应该怎么办呢?隔离他们还是不让他们具备这种能源供给?这些最简单的问题人类都没有思考清楚时,我们谈论机器人取代人类或者消灭人类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

特别是当我们人类还不理解生命的意义时,就认为有机生命会被无机算法所取代,这个跨度似乎也太大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创造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我们最多只能对一些生物的基因进行修改和部分重新编程,然后放回到原有的生命体中,看部分的基因改动会对该生物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与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当人类主动去创造一个新生命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创造它?它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给更高一级的生物提供食物,还是自成体系发展、繁衍和生存,这些问题正如问人类一直再思考的那三个问题一样,我们还无法回答,因此我们也无法创造出新的生命。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之前,谈论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似乎太早了一些。

因此,简单的认为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只是一种幻想,甚至是一种误导。最近在达沃斯论坛中,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博士在接受FT的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赫拉利只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应该多研究他历史学范畴的内容,对于人工智能,他不懂!因此也不应该随意推测,不应该去误导大家,请停止煽动人类对AI的恐慌。

我还是相信专家的判断,人工智能是在某些方面会超过人类,就像机器制造取代手工制作一样,在质量效率方面都超过人类,但思维和感觉方面,机器人超过人类似乎还为时尚早。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2

看完《未来简史》归结于一句话:万物互联让人类的能力指数上升,人类放弃意义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权,极少数人控制世界。放下书,世界还是世界,贸易摩擦,围追堵截,崛起增长与压制,民粹主义与开放合作,现在还是柴米油盐,未来还只是未来,甚至可能永不会成为现实,当前独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说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嗯,就这感觉,感觉都没变。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变化:

1、认识到靠虚拟的愿景、文字和货币,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从此一骑绝尘。大规模协作是人类力量提升的核心关键。

2、对自由人文主义,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独立意志,追随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确定,那么执着了。

3、对万物互联,个人隐私,数据自由,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是人类进行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趋势,势不可挡,顺者昌逆者亡。

4、意识到如果生命最终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幸福圆满或许都需要重新定义。

然后想,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何不同?人和人的差异在哪里?

能力,见识和眼光(含境界和定位)。能力包括了决断力、执行力、理解力、与人连接力,意志力,当然也包括了语音能力,运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能力,洞察能力,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眼光高低取决于见识,见识又取决于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会目光短浅,因为没有见识,为什么没有见识,很多知识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啊。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选择是基于已有知识、能力、见识和眼光的选择。

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多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总是通过直觉、感觉,隐隐地,经常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执,就会固执己见,就会画地为牢,就会刻舟求剑。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异来源。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以为记。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3

读《未来简史》的第二部分有点迷糊,不知道重点在说什么。直到结尾点出人类凭借创造出基于想像的“互为主体的现实”统治世界,才有点摸着头脑了。

作者的这个观点在《人类简史》里就说到过,那时候说的是“人类凭借编故事的能力统治世界。”那样说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就懂了。作者在第二部分用两章的文字解释了凭什么得出这个结论。

人类跟动物的关系变化,从狩猎采集时代的众生平等,到农耕时代人类为了自身利益豢养家畜。人创造了神和宗教来合理化人高级于动物这一原来并不存在的现实,并借助神与自然沟通,做交易。接着人类从农耕时代进入科技时代,人类可以凭借科技经济政治直接有效的解决原来需要神作为中介的各种自然问题。神也面临下岗危机。

神和宗教就是人类创造——或者也可以说是编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大概这样的“事实”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群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观念,所以作者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实验,传说,说明动物和人一样拥有情感,意识,甚至有部分的动物比人聪明,比人有更强大的力量。但7万年的演化结果是人类统治着所有动物,而不是人类被更聪明更强壮的动物统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只有人类懂得高效灵活的大规模合作,而这种合作正是基于想像的秩序,比如宗教,体制,法律,价值观,信用,货币等等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互为主体的现实——只要大家都信,这些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子虚乌有。

不知道后面的内容作者会不会通过大部分人类跟小部分人类的区别,来论证大部分的人类其实是跟家畜一样的存在,只有创造“互为主体的现实”的那部分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生而为大部分人类中的一员,要怎么活才能不是个悲剧?像那头叫夏洛特的小猪一样算不算活得比较值?或者猪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猪生,狗就该本本分分的过它的狗生,那样起码不会过得很纠结?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4

长周末把《未来简史》读了一遍。以我浅薄的智慧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法老,货币,宗教,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等都是抽象虚拟的概念,而正是这些抽象的普遍被人类接受的虚拟概念统治了人类,或者说组织了人类,也可以说忽悠了人类去相互合作。这些抽象的概念被作者归纳为互为主体,说白了就是大家都觉得怎么怎么样,那么就是怎么怎么样,大家觉得好就是真的好,大家觉得钱重要,就会相互影响,从而都为钱工作,于是形成了一种秩序,一种体制。延伸一下,股票上涨也是一种互为主体,如果大家都认为某支股票应该上涨,那么它就会上涨,比如A判断其他人现在或者将来也会买某支股票,那么A就会去买入,同时B也是这么认为和行动的,C也是,以此类推,此股票就会上涨。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股票会加速上涨,股票的上涨吸引了更多的人认为它会上涨,所以更多的人会加入,直到没有更多人了,大家都进来了,这时候某些人先卖出,这是互为主体的现象又出现,大家开始都觉得要跌,于是就跌了。由于这种群众的判断不一定正确,所以导致有些股票涨起来和跌起来都刹不住车。利用这些非理性的现象,会带来很大益处,当然要有自知之明,判断是不能失误的。

2,网络游戏也是虚拟,而且是更全面的虚拟,试想一下如果有两份工作工资一样,一份是无聊的现实工作,一份是打网络游戏还发工资。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因为网络游戏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个小目标和可行方案,而且结果是确定性。而现实生活中,没有主线任务,很多努力也是白费,所以很多人逃避现实。所以不论时代如何进步,总是有人喜欢进入虚拟世界。再加上科技发展解放人类,导致无事可干阶层的产生,打游戏更会变成“刚需”。

3,书中提到人的意识是信息流,而喜怒哀乐是信息流进行时在大脑产生的污染。记得有另一本书认为愤怒是由于认知不足或者认知障碍造成的。难道信息流只有在遇到认知障碍或者认知不足的时候才会产生喜怒哀乐?这个逻辑还真符合佛教的一些观念,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可以达到消灭自我的状态。因为自我就是信息流。同时,《未来简史》提到自我分为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叙事自我就是把自己的部分记忆拼凑起来,拼出一个整体的故事,然后就认为这个故事就是自我。而在这个拼故事的过程中,存在美化,偏见,遗忘的现象,导致我们认为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或者说无限接近真实自我的自我意识)存在偏差。而科技可以弥补这个偏差,比如,做一个DNA测序可以让人前所未有的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未来人工智能的效果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想要的东西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想要接触的另一半也不是我们真正性格合得来的另一半。这些人工智能都会帮上忙。这也会带来一个可怕的结果就是,自我的消亡。不过我个人觉得,也不一定,或者说放弃部分自我,从而对自己更有利,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参考,尤其是在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的时候。

4,书中认为,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物种强大是因为强大的组织能力,是因为大家可以相信共同的信念进行大规模的合作。虽然这个观点有点片面,但是是对的,我们看阿里巴巴强大,就是因为有一个高效的组织,而组织的发起人马云提供的就是反复的一种信仰,他让阿里所有人都有同步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相信互联网改变世界,这是合作的大方向,他让员工觉得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还产生了意义,就像在修金字塔的埃及人觉得为法老服务就是他们工作的意义。时代虽然差了几千年,套路是同一个套路。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5

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于2011年出版了《人类简史》,席卷世界,引起学界、媒体、大众的极大兴趣,被形容为脑洞大开,刷新三观,描述清楚了人类这种动物的历史。而2015年诞生的《未来简史》,则是描述了人类这种动物的未来会怎样。尤瓦尔拥有极为广博的知识,站在高处,俯视全局,旁征博引,带领我们了解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书中既有只闻其名不知其详的历史资料,也有最新的生物、物理、计算机等科技的发展,同时涉及大量事例及资料。受益匪浅!重点有如下两点感想:

一、传统思维模式已不适应未来的发展

《未来简史》讲述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神人”。

尤瓦尔·赫拉利喜欢讲真话,让人难以接受,但也无从反驳。他的惊人的预测:“人工智能和生物基因技术正在重塑世界,人类正面临着三大问题:

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

意识与智能的分离;

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算法的本义是指能够用来计算、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一系列有条理的步骤。书中算法的含义被进一步扩展。各种由一系列有条理的步骤解决特定问题的人类团体协作,也是算法。算法不仅能够让无生命的机器执行特定的功能,算法也能把无数个智人连接成巨大的网络,执行特定的任务。作者提出,生物学家有明确结论认为,生命体做出选择,执行某个行为,都是算法。也就是说,生命也是一系列算法的集合。控制人类和动物的算法,是通过感觉、情感和欲望来运作的。作者预测,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科学发展人工智能的电子算法与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的生化算法将会融合,未来将会形成由算法联接万物的“万物互联网”;算法甚至将发展出人类无法理解、统治人类的新型生命。

由此可见,基于大数据的算法,不但是当今新鲜热辣的概念,更是未来改变世界的无可逆转的趋势之一。因此,在线公司的三年战略中提出的互联网化、大数据化和智能化,是紧跟行业和时代趋势的战略方向。必须认识到,未来几十年是数字化改造提升旧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关键期,是全面繁荣数字经济的战略期,数字经济不断从线上向线下扩展、传统行业只有加速数字化转型,才能摆脱传统呼叫中心的运营的思维方式,顺应并高速持续发展。

二、点滴改变的积累将变成质变

书中指出,研究历史的目的`和作用:“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想象另一种命运。”描述智人的进化过程:“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

不仅仅历史是这样发展的,社会也是这样发展的,我们每个人,更是这样一点点的、用无数看似平凡的行为,决定了自己的未来。而其中,知识是引发改变的驱动力,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失去意义,或者说过时了。

因此,终身学习和成长、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探索行业的发展未来,将是每个人的终身任务。所以,在线公司的战略中提出的人员赋能,除了加快组织机构变革、创新用工模式外,在打造三支核心队伍上,更要强调如何激发员工不断刷新自身认知、终身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员工意识到他需要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自行负责的时候,才能驱动他在一个优秀的组织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未来简史》优秀读后感范文6

看了《未来简史》这本书,笔者想到一个小品的名字——《昨天、今天、明天》。不过这个昨天今天明天,对应的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本书侧重于人类的未来。作者以超然的视角,强大的逻辑思维,为人类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好消息就是人类短时间不会毁灭,科技的发展会让人类越来越舒服;坏消息就是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可能会被淘汰。

这本书总体是悲观的,其中不乏表达出对人类未来的矛盾。例如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作为医生诊断率会高于人类医生,医疗水准普遍提高是必然的,但是智能机器抢走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我们很有可能失业导致没钱看病。又比如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去改造基因,导致天才的下一代人类越来越强大,甚至达到想象中的“神人”,然而“神人”或许已经不把自己当作人类,甚至反过来奴役没有改造自己的普通人类。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可以改造自己让自己及后代始终保持竞争优势,贫穷的人不仅穷而且会和上流阶级的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的公平被打破,社会文明轰然崩塌。

看过很多书,大体都是人类在追问“我是怎么来的”,但是这本书是反过来问“我是怎么没的”,这是看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地方。我想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未来是个通过逻辑搭建出来的世界,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未来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有可能比现在更差。

很多人寄希望于未来,希望科技的发展,让自己能够躺在床上就能工作。也有一些人觉得,科技发展到最后,我们不用工作可以好吃懒做,成为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事实上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白日梦”都是无法实现的。只要稍微思考,就能知道未来自然有未来的问题,而咸鱼则是代表无用,在任何一个时代,一旦成为无用之人,下场只有惨遭淘汰。

对未来的浪漫幻想,一旦加入了理性思维,一下子就千疮百孔了。这让笔者忍不住想到了一件与之相关的事情,从未来的幻想回到现实,让人不禁想到现在社会上很多的“精日”分子和“精美”分子,也就是精神上的日本人和精神上的美国人。近年来,随着网上不正确的言论或者恶意言论的诱导,很多人就如同畅想未来一样,畅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由、平等,甚至将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挂在嘴边,张口闭口的自由平等。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就是高福利的、安全绿色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乌托邦”。

正如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人对发达国家的畅想,也同样的让人觉得可笑。那些想象出来的美好,稍加理性思考,就成了一层随时可以戳破的窗户纸。

近几个月的国际新闻中,经常能够出现关于难民的新闻,一些难民想要进入美国,然后遭受各种冷漠甚至冷酷的对待。最让我感慨的一条新闻是一个母亲拉着自己的儿子,跪在边警面前哭泣,想要进入美国,然而边警不为所动。实际上,他们不知道的是,就算他们进入美国,因为不法身份,也会被抓起来的。之前的叙利亚难民也是同等情况,逃离自己的国家,结果欧洲那些所谓文明的国家一个个关闭了对难民的大门。

事实证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并非就能带来更高等的文明。更高等的文明,还需要一代代人怀揣着崇高理想去为之努力和奋斗的。正如那些难民一样,他们幻想着前往发达国家就能享受到快乐的生活,他们却没有想到,他们最应该做的是转过头去回到自己的国家,去建设自己美好的生活,去抵制暴力和残酷,幸福只能靠自己双手来获得。

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对未来不着边际的畅想,就如同做了一场游戏,开阔了一下思维,稍做了一下休息,如何过好今天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如何奋斗在当下才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

引言人生是要走上坡路。但走着走着累了,也要允许自己缓冲。可以走走平缓的路。让自己放松一下。中国有句俗话,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情绪的重建》书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向下比较,不幸中的万幸。

01"增长"的信仰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常常做同一个噩梦。在梦中,我体验到一种下坠的感觉。有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看不清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大汗淋漓地惊醒后,只记得那种无限下降的感受,仿佛没有东西能够抓紧我,让我不再往下坠落。有时,我能够依稀记得周围的环境,如山脉犬牙交错、高高低低。身处山崖之间,我起初看到的是周围越发挺拔耸立的山峰,渐渐地它们上升的速度越来越快,我才突然意识到,不是山峰在升高,而是我脚下的岩石在下坠;有时是在电梯中下行的场景,在到达1层之后,电梯继续下行,负1层、负2层……一直往下,数字的递减似乎不会停止,周围的黑暗扑面而来,我感到越来越压抑、深沉,令人窒息。

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之后,我常常听到别人和我讲述类似的梦,似乎"坠落"是一种象征人类恐惧的集体无意识。我不断探寻、反思,想知道到底为何我们如此恐惧"坠落"。渐渐地,我从来访者身上领悟到,"坠落"其实意味着人生正在"下降",或不再"上升"。正是这种停滞甚至倒退的隐喻,令人感到不安。

在欧文·亚隆的小说中,著名医生布雷尔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有一段谈话,布雷尔讲述了一个自己反复体验到的梦:他站在一座墓碑上,突然那座墓碑向下降落了40英尺。弗洛伊德很好奇:为什么是40英尺?我们在梦里真的能够准确地感知到距离吗?是因为40这个数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于是,他们开始回忆这个梦境出现的时间,是否和40这个数字有关联。一段时间的沉默后,布雷尔发现,这个梦的出现的时候他刚刚过完40岁生日。弗洛伊德如获至宝一般欢呼这个"发现",点燃了雪茄,庆祝他们共同创造出来的一个理论假设——梦是潜意识的表达,梦中的线索用各种隐喻的形式透露出做梦人内心深处的愿望与感受。布雷尔的40英尺正反映了他对自己年过40岁、人生悄然流逝的一种恐慌。他感觉,人到了这个年纪,人生的许多事情都已无法改变,生命的后半程难以再有什么突破与进步,甚至只会往后倒退。

在20世纪初,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中年危机"的概念。直到今天,这个概念依然流行,很多人都能真切地体验到人到中年时,那种"难以再上升"的恐慌感。

停滞和倒退,成为人们极力避免的一件事情。向上看齐,成了现代人的一种坚定的信仰。

人类的发展可以踩刹车吗?

一旦人们意识到我们正以如此高速冲向位置,而且还没法指望自己死得够早,常有的反应就是希望有人来踩刹车,减缓我们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不能踩刹车,而且理由很充分。

首先,没有人知道刹车在哪儿。专家各有所长,他们精通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大数据或基因遗传学,但没有人能成为一切领域的专家。因此,没有人能真正地把所有点都串联起来,看到完整的全貌。不同领域之间的影响错综复杂,就算最聪明的头脑也无法预测人工智能的突破会对纳米技术有什么影响;反之亦然。既然再也没有人了解整个系统,当然也就没有人能够阻止。其次,如果我们设法成功踩了刹车,就会让经济崩溃并拖垮社会。若要维持现代经济,就需要不断且无止境的增长。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

我把人类社会这种既有趋势称为"增长的信仰"。每个人都相信,我们处于一个增长的世界,发展是世界的核心规则,没有人对此提出反对,没有人思考过,如果不增长呢?这种增长的信仰在经济运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2月26日,某家电上市公司发布了该企业2017年的年度财报,这家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净利润同比增长20%,并预测2018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在10%~30%区间。这样一个年度财报公布后,人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公司股票价格的走向会如何呢?如果缺少背景信息,大多数人也许会猜测,人们应该会非常惊喜,大肆买进该公司股票,让股价瞬间上涨吧。可是,在2月27日上午9点15分,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在集合竞价时段,竟直接跌幅10%,跌出当日最低价,而且连续两个交易日持续跌停。这令人大跌眼镜,为什么面对一个增长幅度如此之快的企业,人们却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

因为人们感觉到了恐慌!回顾这家公司过往的增长历史,在过去很多年,这家企业每年都以超过40%的速度在增长,这样的高速增长大大提升了人们对于这家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发展前景的无限想象。所以,早在这之前,股票价格已经上升到很高的位置了。而今年的增长仅在20%左右,增长幅度的大幅下降,打破了人们对于这家公司高速发展神话的"增长信仰",人们开始看到,原来这家公司是可能"下跌"的,哪怕现在仅仅是在增长速度上出现了下滑,但依然令人惊慌。以至于市场做出了过度的反应,人们竞相抛售股票。

可是,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相信,未来一定是向上的呢?

有一首歌叫作《明天会更好》,它是这样唱的:

唱出你的热情 伸出你的双手

让我拥抱着你的梦 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

让我们的笑容 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它的创作初衷是呼吁世界和平,让战乱中的人们相信明天会更好。后来,在许多公益的场合中,它逐渐成为一个令人感动的温情歌曲,在给予人们力量和勇气的同时,增进了人们关于"增长"的信仰——因为,明天会更好。

我们重新审视一下人类关于"向上看齐"与"增长"的信仰,直面这个令人恐惧,但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救赎与新生的问题:如果"增长"停止了,明天哪怕不会更坏,但也并不会更好吗?我们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

这是每个真正面临中年危机的人,因被命运逼迫到墙角而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像心理学家荣格一样重新审视自己的"增长"信仰,重新审视自己对待生命的看法,从而逐渐摆脱中年危机,重获新生。

若我们能够更早面对这个问题呢?

所以不要等待被命运逼到墙角的境地,直接勇敢地去看一看,在当下,我们要如何面对自己的处境。

曾经有一位来访者因为工作压力巨大而来寻求心理咨询,她感觉自己这几年的工作就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她必须时刻不停地奔跑,才不会被他人甩在后面。在咨询室里,她回顾了年头不多的职场经历:一年一升,年纪轻轻不到30岁,成为公司核心部门的负责人。后来公司准备上市,而她将再次晋升为VP,有机会拿到大量股权,可是,她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疲惫感。她感觉自己的能力在接近极限,就像马拉松的后半程,已经精疲力竭,可赛道的终点依然遥遥无期。这种感觉令人绝望,她几乎接近崩溃,身体上也出现了各种症状。

她对自己能力无法再有突破和提升但需要承担更多责任的现实处境,产生了巨大的恐慌。她深感自己无法再次"加速增长",很难胜任工作。我好奇地询问她,是否可以慢慢地适应晋升后的新岗位,但她不断地强调,要迅速适应,要加速成长,因为这样才不会被淘汰。正是如此才仿佛有无尽的赛道在脚下蔓延,她才感受到时刻有人会在背后超越。

我询问她,赛道的尽头迎接你的是什么呢?她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这是她从未想过的问题。超越与增长这件事情本身,麻木了她对当下的感知,她陷入了自己营造的"过程乌托邦"中。仿佛只有一直在"增长的过程"中,才意味着拥有"美好的未来",可未来在哪里呢?

后来,她慢慢接纳"跑累了可以歇一歇,哪怕被人超越也可以接受"的观点。因为她开始学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向上看齐",的思路,并尝试用一种"向下比较"的思路去看待自己。

看到过往的自己,如何一步步成长为现在的自己;看到有很多人并没有得到和自己一样多的资源和机会,她终于感觉到其实自己已经很幸运了。

"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02永恒的故事

往深处思考,"增长"有尽头吗?"向上"有天花板吗?力量的增长是否最终指向永动机?数量的增长能否达到无限?生命的向上是永生吗?

或许"向上看齐"的信仰从根本上讲是我们对永恒的盼望。不论是感觉像在"跑无尽头的马拉松"的那位来访者,还是害怕坠落的我们,大家都在盼望一种永恒的状态。人们希望自己拥有某种"神性"的力量,以永恒存在的方式保存自己。在过去科学力量弱小的时候,人们通过宗教来达成对永恒的期望,以来生、天堂和轮回化解坠落的恐惧。而当科学力量日益强大的今天,人们放弃对旧的永恒故事的信仰后,就需要新的永恒故事来填补人们对"神性"的追求。于是"增长"信仰成为人们找到新故事之前的替代品。"没有尽头的马拉松""无穷无尽的坠落"成为我们缺乏新的永恒故事引发的集体恐慌。

一切都有结束,一切都可能衰退,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命运。亚隆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不被存在的内涵悲剧所影响。"缺乏永恒故事的集体恐慌,反映的或许是人们对死亡的焦虑。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对于死亡的焦虑潜伏在无意识中,当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它才会冲破思想的禁忌,萦绕在人的脑海中,带来挥之不去的焦虑与恐惧。这些事情包括但不限于:见证身边的人伤逝、校友重聚、重大的周年纪念、生日、哀伤之梦、一段关系的结束等。这些事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一个阶段结束的见证,它们提醒着我们: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有结束。

网络上曾流传一篇令人震惊的小学生作文,文中描写了一段对时间的思考:

对人而言,沙粒不断坠落的过程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但也不能单单认为这是自己的失去。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时光确实从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

时间给予我,还是我在失去它?这个观念的转变会极大地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失去总是令人痛苦的、焦虑的,而得到是令人欣喜的、感激的。怀着"向下比较"的心态,以死亡为起点,我们其实在不断得到。这种"得到"完全不同于物质增长带来的感受,它不是得到物质,甚至不是得到精神,而是得到更多的"存在"。这种"得到"在我们有意识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它不会随着物质的增减而加速"增长",也不会随着物质的增减而开始"坠落"。觉察到这种持续的"得到",将改变你对"失去"的恐慌,也就可以让自己在"无尽头马拉松"里放松下来,重新思考生命中重要事物的排序。

03幸福感的回归

心理学家关于人类幸福感的研究有这样一个发现:从长时间来看,一个人感受到的幸福感与他短时期内所经历的事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人类的内心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会很快适应幸福的感受,所以巨大的增长和意外的财富,都只会暂时刺激一下人的感官,令人产生短期愉悦与惊喜。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人们适应了这种增长,幸福感会回归到事件发生之前。

同样的,因人类具有这种高度适应性,所以也能够适应负面的感受。当巨大的损失、意外的伤害到来之际,人们会产生暂时的低落和哀伤。可是随着时间流逝,人们适应了这种失去,失落感会回归到事件发生之前。

所以研究表明,从长远的时间来看,一个人的境遇如何,并不会改变他这一生所具有的幸福感,而与幸福感有关系的因素反而是这个人身上的某些特质。

具有审视"向上看齐"的能力,以"得到"时间的态度面对生命,这种"向下比较"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处境,是一种持续增进幸福感的有效方式。因为,人生的幸福感是趋于恒定的,"向下比较"是"多","向上看齐"是"少"。你会如何感知自己的幸福呢?

尝试以"向下比较"来思考自己的处境:

1.以全人类为总体,在个人力量、认知水平、身体健康、经济状况、人生经历等方面,大约有多少人会比我糟糕?

2.以生命全程为总体,在此时此刻所处的人生阶段,我在个人力量、认知水平、身体健康、经济状况、人生经历等方面,比以往何时更好?

3.以当下的困境为例,这件事会给我当下的人生阶段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例如给我的个人力量、认知水平、身体健康、经济状况、人生经历等方面,带来什么负面影响?与失去生命、失去双腿、双目失明、配偶去世等情况相比有多渺小?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1

定价:3980

书号:9787545543223

当我看完了这本书,我真的给赫拉利的这套逻辑惊艳到了,原来历史还可以从这种角度进行去看去理解。

我们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并不是因为单纯的我们拥有语言和会使用工具。人类之所以凌驾于万物之上,是因为整个地球上唯一突破了邓巴数字的物种。(当然我们也拥有最复杂的语言和最先进的工具)所以人类崛起的秘密在于集体的协作集体的崛起,并不是个体的崛起。

人类崛起以后我们就开始了出现新的思维,这我们就开始学会讲故事了(所以说谎言从我们开始思考就出现了)。传说,神话以及宗教就开始出现了。

其中有一个最成功的故事那就是货币,以前我总是不明白一张纸为什么会拥有购买力,现在明白了那是因为这是一个我们共同相信的故事,一个很发达很完善的故事。所以购买力的强弱就跟讲出这个故事的主人挂钩(这个在经济学上称之为背书)了。当这个故事的主人(一般是一个国家)他很有实力,相信的人越多,购买力就强。

其中在科技革命有一个很犀利的观点,那就是科学革命的本质就是承认无知的革命。然后去探索未知,取得新的知识。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家的清朝政府,如果他们当时能够早点摆脱自己是天朝大国的这种思想,承认自己的科学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可能就不会出现后来的闭关锁国和被侵略的事情。但这些都是如果而已了。引用作者的一句话那就是“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

最后看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当你的知识足够全面足够多时,你就能组成一套自己逻辑正确(一定意义上的正确)地去理解社会和历史,甚至去推演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3036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6
下一篇2024-02-16

随机推荐

  • 真的黑绷带在哪里买,多少钱能买到

    在挪里买真的黑绷带的价格不一定。因为它的价格需要根据具体购买地点和供需关系等因素综合考虑。一些商家在官方网站或其他平台上进行售卖,提供多样尺寸和价格以供选择。建议您在购买时多询问多比较,在确认质量的前提下寻找更优惠的价格。也可以建议您淘宝等

    2024-04-15
    46900
  • 妮维雅唇膏深蓝色天然款抹在嘴上黏黏糊糊是它融化了吗?我该怎么让它恢复?

    润唇膏主要起到一个补水润唇,缓解嘴唇干燥同时还能软化死皮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能淡化唇纹,作为口红打底的效果。润唇膏里面含有得有维生素E能够很好的锁住水分同时还能更好的补水和提高嘴唇的亮度和色泽感。润唇膏的保质期一般是三年,不过对于已经打开使用

    2024-04-15
    37700
  • 妮维雅防晒隔离润肤露好用吗?

    妮维雅防晒隔离润肤露SPF30PA++,这款产品是夏日美眉必备的防晒乳液了,相信很多美眉在夏天的时候,都是会使用这款妮维雅防晒隔离润肤露SPF30PA++产品的,这么火爆的产品,自然是功效不错的,夏日防晒,小编建议美眉们首先选择这款防晒乳液

    2024-04-15
    36900
  • 姬松茸怎么吃

    问题一:姬松茸有哪些吃法姬松茸(巴西菇)是珍稀菇类佳品,味道鲜美,又因食药兼优,具有“蘑菇之首”之称。它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多糖类是香菇的两倍,它具有益肠健胃、抗肿瘤、脱胆固醇、降血糖、抗血栓、防治痔疮、神经痛、抗病毒、改善动脉硬化等活

    2024-04-15
    36600
  • cle de peau beaute详细资料大全

    Clé de Peau Beauté简称CPB,法文含义是“开启美丽肌肤的钥匙”,中文翻译为“肌肤之钥”,是日本资生堂旗下的品牌。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肌肤之钥 英文名称 :cle de peau beaute 创立时间

    2024-04-15
    41900
  • 潍坊有什么名吃?

    潍坊小吃主要有临朐全羊宴、杠子头火烧、景芝金丝面、诸城辣丝子、朝天锅、鸡鸭和乐、城隍庙火烧、景芝三页饼、绿豆糕、箱中藏宝、芝畔烧肉、小炒肉、马宋饼等。1、潍坊朝天锅此宴用鸡肉、驴肉煨汤,以煮全猪为主,有猪头、肝、肺、心、肚、肠,再配以甜面酱

    2024-04-15
    28600
  • 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个人觉得欧莱雅好用,两者区别在于妮维雅只具有基本的保湿功效。妮维雅基本只有保湿功效,对每个人都适用。卡尼尔偏属年轻人品牌。而欧莱雅是历史悠久的知名专业化妆品品牌,对女性肌肤研究更细化,因此才能研发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产品。毕竟小年轻依仗年龄优

    2024-04-15
    442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