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就像一眨眼的功夫,那些散落的旧物,来了就在回来的路上丢失了。记忆深处,很多熟悉的往事,都有些陌生,却夹杂着熟悉的感觉。世事变迁,只有回忆才能醒来,我们有美好的回忆。在这个忧郁的季节里,聚集一段时间的迟来的芬芳,静静的表达过去。
每个人心里都有过去,每个人的故事都有难忘的一段。不管时间过得多快,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曾经在我们豆蔻年华的我们干瘪青春的屏幕记忆。经典的魅力在于,时针再怎么转,也无法捍卫过去的美好。我们今天谈论的那个,她是60年代最漂亮的女演员。她40岁时开始受到女儿的欢迎,现在78岁的她就是丁。
人们喜欢怀旧,是因为有值得我们去追求的故事,也有我们无法忘记的人。说到丁,,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他们不能忽视她在中国**史上的辉煌。在那个没有美女的年代,丁的清秀古典的外表是美丽脱俗的,但也是迷人的。她没有多余的装饰,没有刻意的打扮,芙蓉花独特的气质让她成为无数观众心中最美的女演员。
作为老艺人赵丹和白杨的得意门生,丁铁保始终坚持老师的谆谆教诲,用一生诠释着演员的敬畏之情。20世纪60年代初,18岁的丁主演了天马**制片厂出品的**《他们的愿望》。即使没有华丽的线条,出现的机会也很少,丁仍然得到业界的认可。在经典影片《逆风千里》中,丁成为影片中唯一的女演员。她扮演善良、甜美、可爱的卫生学家“朱小玲”。从此,她清纯美丽的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由于当时艺术环境的限制,丁的艺术生涯受到了挫折,十几年来没有出过剧。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离开银幕多年的丁·重返影坛,只出演了《斗鲨》、《雾都》等一些无关紧要的小角色。但即便如此,丁依然不敢放松她对艺术的严谨使命,直到她把每一个角色都刻画到极致才罢休。
1981年,丁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40岁的她因为出演《帆船》而受到更多关注。在这部影片中,丁饰演“李平凡”,一个耳朵聋了的歌舞团团长,一个爱才爱才,平易近人的好领导。凭着多年的艺术造诣,塑造了一位历经沧桑却心地善良的艺术家。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丁铁保8岁的女儿林海海也参演了影片,林海海在片中饰演丁铁保的学生,在那个年代母女一起玩飙车非常少见。
**《远航》的巨大成功使丁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她的作品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感情片《男女》中,丁饰演的是地方法院院长,他娴熟细腻的外表让人难以忘怀。还有电视剧《乱世佳人》中饰演的“县长夫人”和《银杏树下》中的“阿峰”;而在**《东方宝剑》中,她第一次扮演反派女间谍“林。丁的表演非常成功。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演艺市场的日益繁荣,丁刻意放慢了自己的脚步。当别人把名利当成成功的果实时,她总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之后,她只参加了浪漫天才纪晓岚的拍摄,并选择了退休。退出娱乐圈的丁,为了弥补多年不能照顾家人的遗憾,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上。
林,丁的丈夫,曾经是一名演员。成功后,她开始全职担任主任一职。结婚多年,事业上互相扶持,生活上相亲相爱。而且他们还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就是前面说的和妈妈一起玩帆船的林海海。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临海也走上了艺术之路。如今,78岁的丁经常和丈夫一起参加一些重要的活动。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丁依然优雅而充满活力。
我公公57年的,别的先不说,既然提到50后、60后,那么对这一批人,我们最先关心的就是养老问题。
先晒一下我公公的养老金,公公的养老金可以分成三部分:
1、就是社保,这一项,每个过了60岁的农村老人都有。在我们村,像我公公这样已经领了6年了,每月120元左右,一年1240元。
2、我老公是独生子女,公婆有一份独生子女的补助,这一项好像是没月80元,一年960元。公婆两个人加起来一年1920元。
3、公公以前是村里的民办教师,经过过年的协调,像公公这样做民办教师9年的,每个月补助20元,一年一共240元。
4、就是家里的土地收入,其实现在公婆都不是种地的主力了,他们的地都是我们在种。我们村人多地少,特别是我们家人均7分地,就算两亩,都种的黄桃。去年黄桃价格还不错,两亩地算10000元,不能再多了,再多了你们不相信,我也不相信。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农村老人的养老,像公公这样的在农村占不到1%,所有的进项加起来不到7000元,而村里同样是老师的五叔,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就7000-8000元。
而刨除公公独有的两项,独生子女补助,以及民办教师补助,基本就是一个农村老人一年能支配的收入,有多少,大家可以算一算。
公公在村里还是极 少数的存在,如果我们按平均算下来的话,一个老人每年所能支配的收入只有不足5000元,这还必 须要不能失去劳动力,如果不能种地了,每月只有可怜的120元,当然这是国家最 低补助,在农村如果你没有病,120元也可以勉强生活,但人年纪大了最 多的就是身体上的病。
结婚这么多年,我觉得我公公是一个真男人,在很多方面比我老公强多了,就是他身上那股劲,让人感到敬佩。
公公出生的那个年代我们有很多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他能上学,但最后因为成分问题没能参加高考。高中上了一年半赶上运动,不能上学了,就在村里当民办教师,学生成绩在全管理区数的着,但还是因为上面的问题,最后没能转正。
但公公他是个要强的人,说白了,他就是不甘心一辈子当一个农民。教师做不成了,他成了第一批下海的人,同我姑父(公公的姐夫),在镇上办了第一家塑料凉鞋厂,姑父负责生产,公公因为有学问就负责跑业务。那时候,他是几乎是村里第一走出去的,在日照,沂水开门头,卖凉鞋。现在家里还有那些凉鞋,统统都是黑色的,特别结实,耐穿。
后来,鞋厂黄了,我不知道因为什么,也没问。公公又同一个亲戚合伙买了一辆半挂,跑长途,专门去大同拉煤。大概80年代中期,公公敢贷款,敢买挂车,敢走出去,我觉的着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魄力。
87年,公公就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第一台熊猫的黑白电视,第一辆摩托车,第一个红砖红瓦的大瓦房。别人家院墙还没拉起来的时候婆婆就住上大瓦房了,就因为这瓦房的存在,甚至还给我老公定了个娃娃亲。
但后来,三角债流行,大概89年的时候,公公就欠了人家9万多元,成天的出门要账,要账的人也堵在家里,公公甚至想到过自杀,那时候他才30多岁吧。当然,这些都是平时跟婆婆聊天知道的,公公从来不会主动说起来。
婆婆说,公公背着30斤煎饼在罗庄人家厂子里蹲了两个多月,钱也没全要回来,挂车直接卖了还账了,为此还和合伙人闹僵了。到92年的时候,三角债的麻团才被解开,但早已经无济于事了。
公公在村里属于风云人物,毕竟那么多光环加在他头上。还有上面说的拖拉机也是村里第一台,出过不少的力。但不管公公在外面如何,回到家里总是最听婆婆的话,可能是因为公公成分的原因,婆婆身高才150多一点,公公总是说要不是你婆婆我就是光棍了,所以,他们两个几乎就没吵架过。
再后来,渐渐的农村活了起来,公公买过打井的机器,去新疆打过井,还收过木头,去东北大山里的原始森林里买木头。
但无论怎么折腾,公公一辈子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成功过,也失败过,但从来没走出过农村。
现在公公年纪大了,也没有以前的“雄心壮志”,只是一味的对我们说,一定要让君浩和佳慧(我儿子和女儿)好好上学,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样的日子太清苦了,我们有成功,你们就要更加努力,让孩子有个好的将来。
现在想来,公公做过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他这一生也可谓是波澜壮阔,比起现在的我们来说精彩好多倍,但他还是没有成功。
我觉得公公一辈子可以看到很多老一辈人的影子,他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又赶上时代的大潮波澜壮阔。
他们这一代人,吃的苦,我们绝对吃不了,他们那种精神我们也学不来。虽然公公最后失败了,但很多的人却成功了,正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拼搏,才托起了 社会 进步的原动力。
当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目标。我们80后这一代人也渐渐的成为了生活的中流砥柱,我们托着 社会 前进的速度也并不慢。
50年代的人都已经老去了吧,公公今年66了,还没有失去劳动力,一直就在帮着我们。他没有走出农民,不是他的错,是时代没有给他机会。
看着公婆日渐衰老的身躯,我有时候就在想,我们这一代人老了会是什么样子。
50后,60后者一代人正赶上 社会 变革最剧烈的年代,在他们身上不仅仅提现了老一代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提现着这50-60年国家最剧烈的变化。
像我公公一样的人肯定还有很多,年轻时候因为有点文化,他们都拼搏过,走南闯北,有的人成功了,现在不乏一些大佬都是在这个年龄阶段,但大部分的人失败了,就像我公公一样,过成了一个普通人,不能说坏,因为与以前相比,现在好的太多了。也不能说好,因为与别人相比,他可能不是最好的,甚至还是比较差的。
公公今年66了,渐渐的失去了劳动力,虽然他每天还想干活,还想努力的干活,但我们却不希望他干的太多,经历了那么多,现在也该休息一下了。
50后,60后都已经老了,我们就不要再纠结于他们过的怎么样了,只希望他们过的好,过的愉快吧!
我就是那个年代的,现在过的还不错。不过大部分人没有离开农村,过的不算太好。这里的所谓好不好,主要指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
我算那个时代农村出生的幸运儿,那时候还讲成分,我家是贫农,亲戚也都是贫农出生,所谓“红五类”,干什么都受到照顾。
幸运的是从我们这一届开始上高中,以前我们村最高学历的是两个初中生。我们一个村有五个人坚持到高中毕业,在周边村不论总数和比例都是最高的。有的村子,竟然连一个都没有上高中的。一个高中生在当时农村就是最高学历了,这为以后工作带来好处,我的几个同学都还不错,有的是医生,有的是老师。
我走的最远,应征入伍到了首都机场。这也是由于以上两个原因,成分最好、当时高中生是招兵的首选。
一个人过的怎么样,除了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外,还有许多。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已到了晚年,快乐和 健康 最重要。愿我们的同龄人好好享受生活, 健康 幸福的走到终点。
这个问题对于六三年出生的我,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要问过的怎样?我用事实告诉你,让您去评说。
生于闹大水,开口子的年代,被嫦娥提前抛弃到凡间的小白兔,早产降临到了一户半工半农的家庭。我有幸读完了高中,赶上责任田分包到户,怀揣梦想的人首先,在广阔的天地里放飞了两年,学会了一个农民生活的最基本的技能,在属于自家的田地里和不会交流的,牛马驴骡一起耕播希望。不安分的我下地拿着喜欢的文学小说,终于身背不孝之名,毅然选择了从军的人生。五年的军旅生涯,更加让我懂得了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诱人。立功入党满足了我的梦想。退伍回家,又到了美丽的海河岸边工作12年。
步入中年的我,为了圆父母心愿,抛弃了大都市的生活,回到农村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失去了工作,自己四处打工,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建筑工地的搬砖工,公司食堂的勤杂工,文化公司的办公室主任……为了晚来的儿女,所收入的钱都交给了教育,10多年把儿女供进了高等学校,欣慰的是,爸妈看到了我给他们带来传宗接代的孙男,不在说我不孝。虽然,生活不算宽裕,但是,我很知足。我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的身上。儿子在求学的路上需要我的助力。
我无怨无悔,每天继续坚持在打工的路上!
我的堂叔,1959年生的,今年62岁、年轻的时候找老婆太挑剔了,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 人到中年的时候想将就,却被女方骗了钱,本来想依靠自己的大哥家里,无奈却被人算计,最终只能领养老金。
堂叔在25岁是他人生最得意的时光,那时候他做鸭鹅倒手生意,每天几乎日赚斗金,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奸商 , 从水库养殖户抓来的鸭,再用一个自己制作的设备,把沙子和水,还有一点稻谷,用设备把它导到鸭子的肚子里面,在赶集的当天就抓到街上去卖,这样操作,一个鸭子可以赚一倍的成本。
只要是当天没有卖完的鸭和鹅,到晚上几乎都会死掉, 所以那段日子里天天都有鸭肉吃,因为有时赶集下雨的时候,几乎就卖不完了,回到家里必须要快速处理,把它杀掉,多的鸭子就便宜送到烤鸭店,少的就自己在家里处理。
做生意赚了一些钱,然后就传的十里八乡都知道了,而且当时他正处于年轻力壮,人长得又挺帅的,十里八乡就有很多媒婆,天天当上门来想拉一条亲戚,那个时候最流行的就是媒婆上门说媒。
每次别人带女孩子过来看的时候,不是嫌女孩子家里太穷配不上她,就是觉得女孩子长得太高或者太矮,又或者太胖太瘦,总是没有看上眼的,不过这也是他应该有的权利去选择,谁叫他是成功人士,有一些毛遂自荐的长得确实漂亮,但是又嫌弃人家胸部那个位置有一颗印记,最终到了27岁都还没娶到老婆。
那一年叔叔的妈妈出车祸去世了,对他的打击非常的大,而且也得了一笔赔偿,那笔赔偿他和他大哥两人平分了,在家里觉得已经没有家的感觉了,然后就想着出去外面广东闯一闯,一出去就是10多年。
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已经娶老婆,生了两个小孩,小孩都蛮大的,他哥哥得了癌症,熬了半年多也没见他回来。家里人都不知道堂叔在外面是死是活也没收到一封信,大家就当他不存在,正常的生活。
他的嫂子在家里带着两个小孩,过得确实很辛苦,没有任何的收入,只能靠家里种一亩三分地的田来维持生活,家里的房子都是土房子,下雨的时候经常漏水,他们是属于比较穷的一家了。
我现在来重新归类一下我们之间的关系,要不可能你在读这篇文章的话有点懵,不懂我的角色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我所指的堂叔就是和我爸爸的爷爷是同一个爷爷。
在他哥哥去世后,那一年堂叔就突然回来了,而且看样子在外面混的也不是很好,都差不多40多岁的人了,连老婆都没有。
听说在广东打工的时候,别人介绍了一个离异的妇女,听说那个**带了一个儿子,而且自己的丈夫已经死掉了,想找一个男人依靠,叔叔本来想着和别人建立一个新的家庭,但是后来还被别人骗了钱,把身上骗得精光,然后别人就离开了他。
叔叔这次回来很多人就开始纷纷的议论,说叫他跟嫂子将就着过算了。叔叔就经常跟别人说,自己愿意嫂子也不一定愿意啊!而且还有两个侄子。
他们住的房子是同一个院子里面的,至于他们在一起住的时候,有没有发生那种关系,别人就不清楚了,因为后面引发的事情让别人很是怀疑。
叔叔自从回来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出去外面广东打工了,而是在家里开始耕地种田。嫂子家因为没有男人,所以他就经常帮嫂子干活,也常常引到一些人的议论,觉得他们的关系有问题。
那一年,家里发生了洪水,把家里面都泡了一天,很多那些泥房都被泡化了,叔叔她家的房子还有他嫂子的房子也是一样,房顶都掉出来了。
他嫂子准备再建新房的时候,向叔叔借了几万块钱,叔叔也毫不犹豫的掏了出来,嫂子还说等以后等他老了,她的儿子他们就会养他,而且这个钱只是暂时借的,等以后有了会还的,他把这笔账登记在一个本子上面 ,那一天我无意间被我看到了。上面记录着,拿小叔的6万块 ,还有小孩姑姑的,18,000。
可能是他的嫂子给了他的希望,或者给他许了什么承诺,那一年房子建好了,叔叔就到我们隔壁镇上的一个砖厂上去打工,工资收入也还可以,但是就是太辛苦了。
在那边有吃有住的,但是他每个月都会回来一两次,真的不得不让别人怀疑他和手机有另一层的关系,而且他每个月赚到的钱都拿给他嫂子来装修房子。
直到有一年,事情发生了很大的转折点,叔叔在工作的时候不小心被砖头砸到了脚,后来脚就瘸了,就不能继续来在那里工作,回到家里来养老了。
他的嫂子对他的态度好像是180度大转变,建的那个房子留了两间给他,而且两个人之间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吵架,最终还闹到了分开住和吃,因为他以前没有找到老婆,一直都是跟他嫂子一起住的。
现在他因为脚瘸了,他的嫂子就对他这种态度,让他活了大半辈子,现在才看明白,这么久来他的嫂子一直在利用他,把它当成了一个摇钱树,把它当成了一个赚钱的工具。
现在非常的后悔,自己把赌注给压错了,想着靠这两个机器来帮他养老,还为他们家付出了这么多,到头得来一场空。
现在叔叔在一起过得非常的苦,在我的眼里看来。但是我找他聊过几回天,从他的言论中,我可以得出,他已经把这一切都看开了。他现在每天早上到他的菜园里面去挖点坑种点菜,中午的时候就和村里的老人吹吹牛。
到下午的时候就到菜园里面去领点菜,摘点菜回去,维护一下他这个破菜园子,一个月领700多块钱的低保和养老金。
我问过他钱够不够用,他回答我说: 我一不抽烟,二不喝酒,每天早上煮一锅粥,一吃就可以吃到一晚上,半个月再到芭蕉园里面逛一圈,现在日子过得挺好的,无忧无虑等老等死,每天来菜园子这里就是在消耗时间。
我的二姐生于1952年,同样是50后的二姐夫已经离世19年了!19年来,守寡的二姐已经流干了眼泪,并煎熬出一身的病痛,所幸二姐有两个孝顺又能干的女儿,在二姐夫去世不久大女儿一家就搬回了村里,但因为女婿在城里做工程后买了房,前几年女儿和孩子又去城里定居了,他们想带着二姐一起去,没有文化又在农村生活惯了的二姐怎么也不愿意去城里住楼房,65岁的二姐又开始了一个人守着一幢大房子独自生活,除了种点蔬菜其他的农活也不干了。现在的农村无比冷清空旷,二姐一个人的日子真是寂寞难熬啊,无奈之下并不喜欢宠物的二姐养了一条狗壮胆兼作伴。心脏不好又有高血压的二姐年前得了一场重感冒几乎送了命,从那以后好几个月没有缓过来,人也变得精神恍惚几乎像换了一个人,我们都开始为二姐担忧,两个女儿都愿意接二姐去城里,二姐也跟着大女儿去城里住了一阵,可是无论如何都不习惯,精神稍好以后还是固执地回到村里一个人生活了,但是谁也不知道二姐一个人的日子还能撑多久!
农村像二姐这样的50后准老人如果没有失伴两个人的日子还能过得可以,一旦剩下一人儿女不在身边日子就很孤单凄凉了,因为现在50后、60后的农村人儿女基本都还在城里打拼。
再说说老家一对60后夫妻,男人年轻时因为穷困没上过几年学,快30了才好不容易成家!唯一的儿子学校毕业后却在城省落户了,因为学历和专业所限工作并没多好,只是勉强立足,结婚买房都靠父母支持,生了孩子更是必须去带,女的一去不知多久能回,留下男的一人在家还得设法拼命挣钱并源源不断地送去省城,不然儿子的房贷就面临断供!不到60岁的男人无奈过起了独居加劳苦的生活,一边种地养猪一边还不停地打短工,真是苦累无比!
可以说,农村的50后、60后多半都是非常辛劳煎熬的两代人,他们很多人还上有更老的父母要养,自己的儿孙更是离不了他们的帮衬支持,其中很多夫妻(主要是60后)为了儿孙还不得不无奈地过着城乡两地分居的日子,一个带孙无限操劳,一个挣钱什么都干,自己的晚年根本无暇考虑和安放!实际上即便是城市里的50后、60后境遇也多半如此,很多退休了也是在上下两代人的挤压下苦苦支撑! [捂脸][流泪]
五零六零这代人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人,首先说是幸运的一代。新中国刚刚成立,虽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但结束了战乱之苦,人们不再流离失所,推翻了封建剥削阶级。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人们安居乐业。五零六零人又是有故事的一代人,有文化的人不多,十年浩刧,这一代人的少年没有学倒好多知识。上山下乡这一代人最多,计划生育基本上都是这代人,下岗工人又是这代人最多。别小看了五零六零这代人,新中国的建设,各项各业这代人是主力军,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已基本上是这代人,好多能人都是这代人。享受太平盛世最多的也是五零六零这一批人,过了四五十年的好生活了。现在牌桌上打牌的大部分是这批人,跳广场舞的, 旅游 团的基本上这批人多。五零六零是新中国幸运的一代,是创造的一代,是太平盛世幸福的一代,大多数都过得很好。
我就是农村的50后,我最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了,因为这个问题与我息息相关,我用我的经历做个现身说法的回答。
我这个50后有点是赖上的,因为我是59年出生,从懂事那天起,我就进入了60年代了。我是生在城市里,长在农村中,因为我们家是60年从城市下放到农村的,也就是说,在我不满一周岁时,我就在妈妈的怀抱中,从城市人变成农村人了。这实在不能赖我呀,我那时真的是身不由己呀,因为我那时不跟妈妈走不行呀,一个是我离不开妈妈的乳头呀,一个是我还不知哪的事呢,父母也没和我商量,就武断地把我带到农业了。
其实在成长的几十年里,与农村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没觉得农村有多么不好,入乡随俗吗,反而感到农村也挺自由的,风景好空气新鲜,生活艰苦点吧,那时都是一个样,富的也没强多少,穷的也没觉得太丢人。长大了结婚生子,人家怎么生活,咱也怎么生活,干自己的活,吃自己的饭,自己的老婆自己看,该生孩子,到时候瓜熟蒂落,当爸爸了就是人生的分水岭,才知道自己真的成了大人了。
春华秋实下力求财,娶妻生子责任在肩,在披星戴月中,孩子长大了而自己老了,以前孩子靠咱养,现在孩子成了咱的靠山。最大的遗憾就是,咱干了一辈子连个退休金也没有,不过现在国家富了,只盼着那每月一百多块钱的养老金,啥时候再涨一涨,说实话,有点太少了。
我与老伴现在在女儿家,给女儿带孩子做饭打扫卫生,儿子今年参加工作,就盼着儿子快找个对象,趁着我们老两口子,身体还感觉有点力气,如果儿媳妇不嫌弃,还能帮他们带带孩子,也算是天伦之乐吧。
女儿挺孝顺的,钱从来不管我们怎么花,就是随便我们花,可当老人的谁不疼孩子啊。孩子这么大方,咱也不能啥都买呀不是?这不女儿给我们买了房子,正在装修呢,看来这是想让我们常驻沙家浜了。可我老家还有一处老房子呢,那是一处还挺新的四今天院宅子,我真舍不得它呀,唉!往后怎么办,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反正老房子我也不打算卖,以后万一不想在城里住了,自己也有个退路。
一言难尽啊!5060后,经历了风风雨雨,好在晚年赶上了一段好时光,他们大都子孙满堂了,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都可以说是衣食无忧,虽然有不小了差距,但是很可惜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熬过来,陆陆续续的付黄泉了
我表哥生于1955年,小时候是玩伴,曾寄宿在我家读书。
表哥有一儿一女,早已经成家,按照老一辈习俗,他与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虽然是年近古稀,身体还好,也没什么病。
前一段时间,我们见到他,问他生活怎么样,他笑呵呵的说:不缺吃喝,帮着儿子种种地,看看家…
从言谈中,我了解到儿子种有十几垧地,大部分活由他干,收入当然由儿子经管,原来的一点积蓄也都给了儿子,手里空空。
说到儿钱,表哥眼睛里流露出无奈,平常也不花什么钱,人情随份子就和儿子要呗…
表哥生活还好,只是失去了财富自由,再老些什么样,不能自理会什么样?表哥说:不想了,想那么多干嘛呀!
按照农村和城市里相比,大多数人赶不上城市里,城里人一般到了这年龄都有了自己的退休金,而农民还在苦熬。
主要是农民就只能领1oo多块钱的养老补助,没有能力享受 社会 生活,只能啃小,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个别老人们的工资卡儿子拿着,也不能随意花,只能是等闲度日,感觉不到幸福生活一说,这是农村人的普遍现象,在说儿子承上启下,顾老管小,心用在自己孩子上,也只能这样子了,坐享其成,等待着天上掉馅饼,只能是落空望想。
40后、50后、60后,生活时代决定了他们的水平局限,解放前后,连吃饭、读书都成问题的时期,怎有更多时间花在学习上。40后人,年少时还赶上了私塾,解放后,功课增多,各种运动接踵而至,坚持书法练习能几人。50后、60后生人也如是,运动、饥饿、文革一个不少,哪里顾得上学习。当然这三年代的人也不能一概而论,再反观70后、80后和90后人,思想开放带来相对学习的自由,生活的相对富足一些还加强文学等各种修养。
90后的孩子最幸福! 这句话说得头头是道。谁敢说生于90年代的孩子们不幸福?!他们,有疼他爱他的父母;他们,可以享受最好的教育;他们,可以穿好的,吃好的;他们,一生下来就能看见一个美好的世界
80后的人们,认为90后的孩子比他们幸福。当然,认为90后的孩子儿时享受的美好比80后的人多得多:有更漂亮的幼稚园;穿着更漂亮的衣服;吃的零食也很多;教育也提高了很多;玩具和科学用品更多;城市也更加美丽
70后的人们,认为80后的孩子比他们幸福的多因为,当然,认为90后的孩子比他们幸福得太多。90后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个人独吞着父母的爱;他们,有更好的教育;他们,每天早上的是面包牛奶等高营养食品,吃的是昂贵肯德基,穿的是时尚流行的衣服
60后的人们,认为70后的孩子比他们幸福的多,当然,认为80后的孩子比他们幸福得很多,认为90后的孩子比他们幸福的特别特别多。因为,60后的人们,儿童时代还在为自己的温饱问题着想,那个时候,还没有实施计划生育。一家都生了很多,60年代的人们几乎都是7、8个兄弟姐妹。吃饭都是个问题,穿的就别说了,哪想现在90后的孩子。他们认为90后完全是天堂,60后好比地狱,但50后、40后就更地狱了
63
甘戊出使齐国,渡河。船夫指着河水说:“这条河流隔开两岸,你不能的本事渡过去,你么能替国王完成出使齐国的任务呢?”甘戊反驳船夫说:“世间万物,各有所能,比方说,骏马日行千里,可是如果叫它去捕捉老鼠,那它肯定不如一只小猫;宝剑削铁如泥,可是如果木匠来劈砍木柴,那它肯定不如一把斧头。就像你我,要说在江河上行船划桨,我的确比不上你;可是若论出使大小国家,你能跟我比吗?”
64
汉武帝下诏书说:“大概有异乎寻常的事业,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因此,有的千里马(飞速)奔驰而到达千里(之远),(像)有的(能人)贤士又将肩负世俗的危难然而(能)建立功业美名。(飞速奔驰)使车驾倾覆的千里马,(就像)放荡无拘束的贤士,只在于如何使用他们罢了。命令州郡长官考察并推荐当地官民中具有突出才能、可以作为将相以及能出使极远国家的人。”
66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把国家治理好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怕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67
王含做庐江郡郡守的时候,贪污腐化名声极怀。王敦袒护他的哥哥,有意在与很多人说话时夸口说:“我的哥哥在庐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庐江郡的人都称赞他。”当时何充担任王敦的文书,坐在那里脸色严肃地说:“我就是庐江郡的人,我所听到的与这种说法不同。”王敦一下子没话可说了。在座的其他人都为何充担心。而何充平和坦然,神色自如。
68
吕僧珍在位期间,平和地对待属下,不徇私情。堂侄起先以贩葱为业,在吕僧珍回故乡做官后,就放弃贩葱,想在州府里求得一官半职。吕僧珍说:“我肩负国家大恩,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你本来有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职份!还是应当赶快回到葱铺去吧。”吕僧珍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住宅。吕僧珍恼怒地说:“督邮这官署,从建造以来就一直在这里,怎么可以迁走它来扩建我的私宅呢”他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吕僧珍经常引带着仪仗队到她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69
齐人刘庭式还没中举时,心谋迎娶自己的同乡的少女,两家已草成婚约然而还没给女方送礼。到刘庭式中举,自己的未婚少女因患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那漂亮的女子,刘庭式说:‘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虽然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本心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70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张(今山东金山县)人。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约好了日期。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认真地相信他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大家一起饮酒,尽欢而别。
我是1965年生人,2020年10月份退休回家,这两年可以说买的新衣服,掐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总共没有买几件,买的最多的也是运动休闲系列,再有内衣多一些。
不想买的理由,是现在整日宅家,外出聚会,人前露脸的机会很少,这两年因为疫情,连婚丧嫁娶都很少,学子宴基本上杜绝了,都不筹办,现在去的最多场所就是菜市场和超市,就是买买水果蔬菜,买点主食,也没有必要穿的多么时髦,所以就没有了购买新衣服的激情,也不喜欢冲动花钱了。
倒是临近退休前,买了好多,那时就有退休的同事和好姐妹告诉过我们,说一退休心态就变,就不在意穿了,怎么舒服怎么来,就不会再买多少新衣服,为了怕将来亏欠了自己,临近退休就疯狂的购物,因为知道退休后会返回很多公积金,这笔钱觉得应该犒劳犒劳自己。
记得我们一年退休的有八个同事,互相带动,互相影响,临退休都没少买,有实体店买的,也有网上拍单的,连毛衣链都没少拍,到现在还在抽屉里面放着呢,根本就没有佩戴,现在想想都好笑,谁没事在家佩戴它啊,晃了晃荡的,干点活也都碍事。
我临退休前买了一个长款貂,那时刚刚兴起长款,就是过膝,几乎拖地那种,尽管以前有短款,还是出手了,觉得长款在东北很实用,不用穿长筒靴,配个矮腰靴也很 时尚 ,还暖和,但退休后也不怎么出屋,也没有暖和不暖和一说。
还买了两款过膝长靴,一个是皮面的,一个毛绒面的,都是大牌子的皮毛一体,每双都1400多大洋。
还买了一件皮毛一体,双面服,在大商场买的,因为不是应季,打折力度很大,还花费近5000元。
以上这些都是实体店采购的,退休后几乎束之高阁,尤其那个过膝长靴,还买的高跟的,即使外出都懒得换。
自己还在网上私人高端订制群,让同事用她会员号,给我拍了两件衣服,一件是桑蚕丝绿色连衣裙,花了近2000元,还拍的瘦小了,虽然也是xxl,但感觉是南方款,比较瘦小,回家后胖了一圈,根本穿不进去了,从买来到现在就穿一次,现在还在衣服包装盒放着呢,另一件是皮裙,花了999元,买的还不是裹裙,是A字裙,也不好配衣服,索性就让它休息了。
算巴算巴,我临退休前,花了好几万,八个姐妹都没少买,那时候就好像怕这辈子穿不着了,也觉得几十年上班不容易,也应该奖励奖励自己,也当庆贺自己即将退休,说白了主要是有返回的公积金这一指项。
现在想想,虽然买的衣服都没怎么上身,但势必曾经拥有过,就当花钱买一个不遗憾了。
70后的我都不买新衣服了。
不说这疫情成天在家里、在厨房里、在沙发上、在床上,也不能拿着新衣服当被子盖、当围裙围着,就说出去,口袋的钱也没几个啦。
就说没疫情,年纪大了,用钱的地方多了去了,年纪大了需要用钱的地方,不是年轻时可比,挣钱没力气挣,花钱还必须花。比如我年轻时可以手洗衣服省水省电,现在不行了, 必须机洗了。
所以,我认为不买衣服是没钱,有钱干什么都不是事,有人说老了、退休了,穿衣服给谁看,什么时候穿衣服我都是给自己看,自己舒服,愉悦自己。
我是60后,一直以来都很爱美。整天就是买买买,对新衣服没有抗拒力,年龄大了,爱美的一颗心却丝毫没有改变,一直驰骋在花钱的路上。目前,已经从淘宝转战到抖音了,疫情期间住在单位,每天晚间休息都会为自己淘几件衣服,等春暖花开,美美的去逛世界。
女人,你就是为新衣服而生的!
我是50后,比60后大多了,我和年轻时一样,爱美爱打扮,看到漂亮的式样好的衣服,还是爱不择手毫不犹豫的买下,衣服对我而言永远不嫌多,年青时上班,我每天都穿不一样的衣服,从不重复,打扮 时尚 不俗,衣服最多穿二年,我会全部扔了,里里外外重新再买,在单位在外面一直属于那样时髦漂亮的女人,那时金钱大部分化在衣服上,家里没存款,甚至银行在哪里都不知道,直至退休后才慢慢改变过来了,现在虽要奔70的我,还是比较注意服装,注意打扮,在家随便些,出门我还是认真打扮,搭配,还是属于讲究仪表气质的人,衣服虽然买的不多,但也不少,年纪大了衣服要鲜艳点显年青显精神,记得前几年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个旅居国外多年的女士说的一句话:中国的女人过早的放弃了自己。我想也是,很多女人特别是老年妇女穿着随便,颜色杂乱,在她们身上巳与美无缘了。我想爱美也是于身俱来的,我小时候就要好看,上午穿这条裙子,下午换另一条裙子,还要偷偷穿上我妈的玻璃丝袜,我爸那时身体不好,看到我老是折腾,气的把我的裙子全部撕掉,我大哭大哭,因为奶奶帮我头发梳的不好,我宁可不去上学,我小我不记事,后来家人告诉我的。我从小爱美,美到老,美丽不分年龄,我身高157公分,体重115斤,不胖也不瘦,衣服还是比较容易买到的,我们女人打扮不光光是给别人看,也给自己看,有自信,有追求,心情愉悦。
我也是60后,时不时逛街买衣服。因为小时候穿不上新衣服,更别说自己喜欢的衣服。参加工作后,工资上交父母,贴补家用,因为姊妹多。结婚后由于是工薪阶层,两个人的收入供一家老小。步入中年时,忙着给儿子准备结婚。现在孩子成家啦,才能实现几十年来的愿望,买自己喜欢的衣服,才顾得上取悦自己。
当然买衣服了!退休了,有两个爱好!一,养花!二,买衣服!不但自己买,还给家里小狗子买!
我是50后,经常出去逛街,看到好看漂亮的衣服就想买,我小时候家里条件差,没有条件买衣服,那时候买衣服凭票,证,也没钱,看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只有羡慕的份儿,根本买不起,现在条件好了,看到喜欢的衣服不再犹豫就买了,穿上之后心情更好了,趁老还不老的年纪赶上好时候,想买就买,想穿就穿吧
我是个喜新厌旧的人,请不要想偏了,只是针对衣服而言,所以衣服是必须要买的
买呀,有时逛街遇上特别喜欢中意的忍不住就买,好像大多女人都喜欢买衣服吧。
我是60,我经常买衣服,每天穿得漂漂亮亮,有一天,有一个朋友来我家,打开房门一看,吓了她一下,后来她拿了几件未穿过的衣服走,她叫我拿出去卖,我说不卖,有人要就送比人。[呲牙]
我是第一批80後,童年的记忆就是大年30下午和父亲一起去村里,字写的好的人家,找人家写对联,後来自己也练字了,以後的都是自己写!
我接近60后,跃进年生,童年春节的记忆不多,但是也有那么几件,记忆深刻的笫一件事是每年春节前妈妈都拍(称拍:即把蒸熟的糯米饭加酒曲搅匀后放在钵里拍紧拍漂亮,中间弄个酒杯大的眼,然加点温开水,将钵盖上盖,用棉被将钵包紧,让他升自然升温成为米酒,即甜酒)一大炖钵甜酒,大约6斤米以上。温度正常时,大约三天可闻到甜酒的香味。为了让甜酒熟得好一般在闻到香味第二天才开捂。开捂看到的便是清香带甜味和酒香的疏松的甜酒。这钵甜酒我们兄姊吃得很少,大约只需三四天,就被父亲用汤捎挠开净了,每年如此。笫二件事,每年父亲都买个猪头,头皮肉就淹腊肉,头骨就煮一大钵白萝卜,那可是过年我最喜欢吃的好菜。第三件是,吃年饭后,大约可得伍角到一元钱的压岁钱,也叫压食钱。我十岁那年,我们家下放到了乡下,第一年,我们没有房子,住在一个房子稍大些的一个农民的偏间里,偏间大约20平方,80公分的门对西开着,顺偏屋还搭了个6至7平方的灶房。父亲还在改造集训,妈妈带着我们兄弟姊妹四个就在这偏屋里过年。第二年家里用政府发给的安置款,在生产队的最北面搭了个一间两幕廓的毛房,一间作卧房,一间作猪屋和灶屋,中间叫堂屋。春节临近的时候很多情况好的农民都杀年猪,家家户户都打巴巴,不管谁家打巴巴,全队的人都去邦忙。打得多的有三百斤米,少的,也有一百多斤米。打巴巴很热闹,从灶屋到堂屋,蒸气弥漫。老老少少,都没歇着的。打得多的打约要5个小时,少的也要3个多小时。完事后,户主安排了宵夜饭,就围在做巴巴的案板傍吃。不说别的好菜,腊肉少不了两大碗。第四件,我家下放乡下五年,每年人均劳动日最少有三百四十多天(指能参加劳动的)过年前要到二十六、七才放假,年后最早初三就开工。开工笫一天叫开门红,劳动较为轻松,大约只有5个小时时间。笫五件,拜年。在下放乡下的五年里,每年初一就和邻家的孩一路,去给队上较近的农户拜年,不拿任何东西,只是口喊拜年,尔后户主为你切上芝麻、豆子、生姜茶,然后摆上瓜籽、蚕豆、自制的泡子糖等,说上一会话,然后又走下一家。但给自家的亲眷拜年就不同了,最少也要拿上几个包,有时还过个夜的。
我是50没后!
看到你的提问题目后想了很久答还是不答,想答又不愿答,那就含眼回答几句吧!
50,60,70那年代的人现已经是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年人了,在他(她)们心上留着太多太多的酸甜苦辣的往事,苦事, 心酸事,庆兴健在的老人还有回忆的机会,而那些为 社会 奋斗了一生,经历过千难万苦的老人永远离开我们,永远告别了回忆,他(她)们才是我们最可遵敬的人。
那时候的事现在60岁以上老人最有发言权,试想有多少人愿意回忆,愿意讲,又给谁讲,谁有愿意听你讲,现在的年青人听后当你讲笑话,编故事骗人的,旧的**,小说又有谁可细心专心的去看去读,只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在关心,关注。
70后的我们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年,过年有新衣服穿啦,有好吃的零食,比如番薯干,年糕干哈哈哈,拜年有几毛压岁钱。每次去外婆家拜年外婆总是给我五毛钱,开心的不得了,记得有一次外婆说压岁钱欠一下,来年再给[捂脸]可能外婆实在拿不出,那时的条件大都数人家困难,记忆中这件事特别深刻。
作为一个70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小的时候特别盼望着过年呢,那时候的物质比较匮乏,过年就可以改善一下生活。腊月的二十六七,村里面都有杀年猪的,特别热闹,每户都会买上几斤,平常是吃不上肉的,然后和白菜、海带、粉条一起炖,那就是人间美味。还会炸一些丸子,炖丸子汤,放一些醋、辣椒,北方的冬天比较冷,可以御寒的,想起来都流口水。
过年可以买新衣服穿。那时候的蓝裤子,绿上衣是最流行的,还有妈妈亲手做的千层底布鞋,新袜子。大年30晚上会放到枕头边,初一早上才舍得穿呢。
大年30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然后围在火炉旁,看春节晚会。电视是十英寸的黑白电视,那时候零食很少,只有瓜子和糖,最怕停电了,记得有一年晚会刚开始,就停电了,然后小伙伴们出去捉迷藏,街道上堆满了玉米秸秆,小伙伴在里面钻来钻去,可热闹了,夜深了,大人出来找,叫回去睡觉,都不舍得离开。
大年初二以后就是走亲戚了,可以吃很多 美食 ,主要的还是有压岁钱。去姨姨家,舅舅家拜年,每次有几毛钱的压岁钱。过完年有三五块钱的压岁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最喜欢去大舅家拜年了,因为大舅家是开封市区的,舅妈都会带我们去逛铁塔公园,龙亭等名胜古迹。应该是过年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一天了。
那时候过年,对农村人来说真是太难了。
我是60后,能记住的过年场景,也是在十岁以后了。70年代初,人们的生活稍有改观,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村的生活还是相当困难的,一个农村家庭,要举全家之力来过年,衣食住行消费负担很重。过年了要给全家老小每人添件衣裳,这是每个人都盼了一年的事儿。因为,只有过年了,才有可能买件衣裳。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后,进入过年状态。生活也要改善一下,全家都能吃上小麦面馒头,蒸几锅包子,各种馅儿的,炸几盆儿藕盒茄盒、菜丸子。所有过年要吃的东西,都要在年二十八前准备完毕。到正月初八,这十天里做饭就简单了,用大锅热一下馒头、包子、炸货就行了。也有少量的炖好的猪肉、炸好的咸鱼,只有来客人了,才能沾光陪着吃点。
俗话说:过年过了初七八,也没豆腐也没渣。意思是到初七八以后,年货基本都吃完了,也没有走亲访友的了。
这样的生活,只是在过年时能享受到的。平时吃粗粮很多,馒头很少吃到。一般家庭就是饼子,咸菜。所以说过年是小孩子的期盼,既买新衣裳,又能吃好的。可是作为一家之长就不同了。因为过年花销大,过年就像过关一样。条件好的还好些,条件不好的甚至要借点儿钱。
过年集中花钱,花掉了一年盈余,甚至还不够。因为,挣的太少了。
哎,不再写了,往事不堪回首。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儿时过大年是今生难以忘记的。那时过年是每个孩子最期待的节日,好吃的食物,新的衣服,放鞭炮,当然,还不用写作业。
记得那时过年刚进入腊月就开始就有年味儿了,零星的爆竹声开始响起,临近年根那几天爆竹声渐浓。那时物质虽然不如现在丰富,但把自己与生活环境,收拾的干净利索,那是必须的,在大人的带领下,打扫卫生,理发,整理整个院落,忙的不亦乐乎。到了年三十,大人们在家做饭包饺子,孩子们在外边放鞭炮。王家放的真多,张家放的花样太全了。孩子们边放着鞭炮,边议论着。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色。
初一早上,穿上新的衣服,先拿起头天晚上挑到竹竿上的鞭炮,在噼里啪啦的响声中开启新年第一天,首先从长辈那收完压岁钱。再与小伙伴们一起挨家挨户的拜年。叔叔过年好,阿姨过年好,爷爷奶奶过年好,初一的早晨,整个的街巷人来人往,就像赶集一样。热闹极了
我是,好运常伴166,欢迎大家讨论
又是一年的春节到临,这时儿让我想起了童年的记忆。还记得小时候过年比现在热闹多了。那时爷爷在院子里点一堆火,我们都围着火圈转,往火堆里扔鞭炮。全家人都围着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时有的邻居家还没有电视,都跑到我家里来,屋子里慢慢的都是人,可热闹了,而现在怎么也找不到童年的快乐了。
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记忆,农村过年有一个风俗,就是拜年,就是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都要上供的,有馒头,还有可是很快乐,鱼,菜啊,什么的,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有一盏油灯,过年的时候,爸爸给我做一个用纸包着的灯笼,里面点上小蜡烛,晚上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在家谱前面磕头,一家一家的磕,觉得可有意思了,大年初一那一天,大人们,都去拜年,我们也后面,那个时候,就是想着自己快快长大,我们的童年就是这样,简单,简陋,单纯,。
1大闹天宫 (上下集)(1961-1964)
这部**,可以说是60后,70后,80后,90后,所有小孩的共同记忆。一部成绩斐然的动画**,至今也没有任何一部中国动画能超越其价值地位。出于个人能力,我无法评价这部经典之作,也不敢评价其影响力和内涵。不过,要知道的是,这部**在国际上产生巨大轰动,就连著名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的导演、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手冢治虫,也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而成为了伟大的漫画家。
同样是一部几代人童年时的共同记忆的动画**。虽然影片只有短短20分钟时间,简单的笔触,简单的故事,却不简单的道理。叙述者作为最高的控制者,与不高兴的对话,挺有意思。不再是完全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按照你的意愿来验证。其实,这种验证,也不过是如来佛的手掌心,最终还是处于掌控之中。
3小蝌蚪找妈妈 (1961)
一部牛逼到不行的水墨动画,也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集体编导,艺术指导为特伟,美术指导为钱家骏。影片拍竣后的十多年,在多个国际**节上获得荣誉,并在1962年第一届中国**百花奖上荣获最佳美术片奖。
4 地雷战 (1962)
虽是黑白片,但对于当时的我却是色彩斑斓的. 抗日战争也能打得如此有喜剧效果,小时候每看一次都会大快人心。经典就是经典,现在所谓的那些抗日剧,真心还比不过这部。不论有人说它好与坏,其实观看它的行为本身,就已经弥足珍贵。
5小兵张嘎 (1963)
不得不说这部**,就是小时候每到暑假都会在**的少儿频道看到这部经典**。这部摄制于1963年的**由崔嵬和欧阳红樱两位导演合作拍摄,这部**在新中国**史上评价极高,甚至影响了中国好几代青春激昂的爱国少年们。
6 半夜鸡叫 (1964)
7 刘三姐 (1960)
8甲午风云 (1962)
对于此片的评价,我个人认为也许是那时刚经历过多年战争的缘故,战场效果处理得很动人,很有真实感。个人认为影片诠释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可能人物内涵上表现得浅了些,但对于**入门者却是个很好的引子。同时此片突出放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气势磅礴的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历史悲剧,塑造成杰出的艺术经典。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此片囿于制片年代政治气氛的影响,这部**多处虚构,诸多情节严重偏离事实。
9 红色娘子军 (1961)
一代大师谢晋导演的早期作品。红色娘子军,真正的无产者,苦大仇深的劳苦大众,为了报仇雪恨、翻身做主人,拿起了武器反抗斗争。影片中在表现吴琼花从自发到自觉反抗的成长这一过程,在**语言方面有创新:发挥造型表现力作用,通过眼睛特写、变焦镜头的运用刻画内心激情,服化道有南国特色。但同时,可惜的是由于左倾去掉了情感戏份,因此人物形象过于概念化,没有深入挖掘内心。
10 花为媒 (1963)
之所以提起这部**,最大的理由便是,此片的主演有赵丽蓉老师,一代笑星大师,早期也有这样精彩的**。赵丽蓉老师就是我眼中的表演天才。尽管她长得不漂亮,也没有太多盛名的**作品,她只是个因小品广为人知的演员,但是就是在这些平庸的作品里,我依然看到了一位有杉村春子式魅力的伟大的演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