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氏来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二、少数民族复姓改为韩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因“汗”与“韩”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为单姓“韩”氏。同时把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韩”也改为单姓“韩”了。
明代甘肃临夏土司改“可汗”氏为韩姓。明代赐元人实哈塔为韩姓。
清朝满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与“韩”之谐音,改为韩姓。
清朝甘肃循化厅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韩为其族姓。
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均改为汉姓的韩氏。
黑龙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韩部落也取汉姓的韩为姓。
彝族安韩氏省掉“安”改为单姓韩。
回族、保安、土家、达斡尔、苗族、蒙古、壮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韩姓。
三、异国韩姓
汉武帝时获直侯韩陶,朝鲜人。唐宪宗飞龙卫士韩志和系倭国人。
四、源于韩王信
韩王信,是故韩襄王的庶孙,刘邦立为汉王后,立信为韩王,因破项羽有功,汉王即王帝位后,便剖符给他,正式封他为韩王。以颍川为王都。后又下诏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并以晋阳为王都。信请求将王都改设在马邑。后叛汉降胡,并出兵攻打太原,兵败。韩王信遂与太子亡走匈奴。
这是韩姓比较晚起的一个源头。韩王信亡走匈奴,生颓当,以后颓当率众内附,与韩婴都被封侯。又因军功,子孙累登显仕。后遭王莽之乱,分昌黎、三原 (汉池阳县地,在今陕西省中部)、颍川、阳夏(秦代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之系,异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后裔。
韩姓三祖:
一、远古始祖:---韩浞
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
二、血缘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韩武子万
叔虞的儿子名燮(xie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附录:源于韩姓的变姓
1.韩氏
韩姓除“韩氏”以外,据《通志·氏族略第一》,韩姓中还有以国爵为氏的,如“韩侯氏”;有以名字为氏的,如“韩婴氏”、 “韩言氏”、“韩厥氏”、“韩籍氏“”、“韩褐氏”。
2.韩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侯氏:周宣王时,韩侯支孙氏焉。
《元和姓纂》韩侯氏:周宣王锡命韩侯,支孙氏焉。
《姓镐》韩侯氏:《韩诗外传》云,周宣王大夫韩侯子有贤德。
3.韩婴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婴氏:姬姓。《姓纂》云,晋韩宣子元孙也,为韩婴氏。
《元和姓纂》韩婴氏:晋韩宣子子孙韩婴,云韩婴氏。
《姓氏寻源》韩婴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婴氏。郑夹(氵祭)云,《世谱》韩宣子元孙无名婴者,惟韩宣王太子名婴。汉韩王信之子名婴,为襄城侯。或其后世以为氏。
4.韩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言氏:姬姓。《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子鱼,为韩言氏。
《元和姓纂》韩言氏:《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鲁,为韩言氏。
《姓(角崔商)》韩言氏:《左传类解》云,晋大夫韩子鱼之后为韩言氏。
《姓氏寻源》韩言氏:“《姓纂》“鱼”作“鲁”,讹。《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言氏。
5.韩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厥氏:姬姓。韩献子厥支孙氏焉。
《姓氏寻源》韩厥氏:《姓纂》云,韩献子厥支孙以为氏。一引作韩献氏,讹。有斡献氏出于宋,无韩献氏。
6.韩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籍氏:姬姓。晋韩起之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
《元和姓纂》韩籍氏:晋韩起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寻源》并引。
7.韩褐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褐氏:姬姓。《英贤传》云,晋韩厥之后韩子云,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
《古今姓氏书辨证》韩褐氏:《英贤传》日,韩厥后,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姓腮》与《姓氏寻源》并同。
8.韩馀氏
《通志·氏族略第六》韩馀氏:韩馀氏者,韩氏馀子之族也。《古今姓氏书辨证》韩馀氏:《世本》韩宣子馀子之后氏焉。谨按《春秋》,晋成公宦卿之馀子以为馀氏。盖嫡子之母弟,官子韩起也。
《姓(角崔商)》韩馀氏:《姓考》云,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馀子者,奔齐为韩馀氏。《路史》云,韩信子(应为韩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时,子颓当亦来降,馀在匈奴者为韩馀氏。
《姓氏寻源》韩馀氏:《路史》其说与《世本》异,疑非是。
9.韩献氏
《元和姓纂》韩献氏:晋韩献子,支孙因氏焉。
10韩信氏
《姓(角崔商)》韩信氏:出《姓纂》。
《姓氏寻源》韩信氏:《姓纂》云,韩王信之后有韩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上平声一东:公族氏,东汉《郭泰传》有公族进阶,其先出自晋公族大夫之后。春秋时,骊姬乱晋,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元公族。及成公自周归,晋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后遂有以官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云;韩无忌为公族大夫,称公族穆子,后因氏。又夷姓,后魏独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寻源》公族氏:《风俗通》云,晋成公立嫡子为公族大夫,韩无忌号公族穆子,后以为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为氏。秦灭韩,徙下邑。汉有臣相平当,生晏,司徒。北齐有平筌,望出河内、燕郡。
《路史》: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后以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平氏:出韩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灭韩,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云,韩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韵》云,齐相晏平仲之后。《千家姓》云,河内族,北齐有平桓。
经何光岳先生考证,他认为:“韩之平邑,在乎阳,今山西临汾市。为韩哀侯少子姥所封,则平出于姬姓之韩后无疑。”
13.横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横氏:《风俗通》云,韩公子咸,号横阳君,子孙氏焉。
《姓(角崔商)》平声升三庚:横氏,《风俗通》云,韩王子咸,号横阳君,因氏。《千家姓》云,颍川族。《吕氏春秋》横革佐禹。
《姓氏寻源》横氏:《荀子·成相篇》横革佐禹。亦见《吕氏春秋》。横姓宜始此。《路史》云,刘后有横氏,韩万后有横氏。《战国策》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后必有为氏者。
14.侠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侠氏:即荚氏,音荚。韩侠累之后。《急就章》有侠却敌。
《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三十帖:侠氏,韩相侠累之后。《急就篇》有侠却敌。
《姓(角崔商)》侠氏:《姓纂》云,韩相侠累之后。《姓源》云,《汉书·功臣表》有侠侯,后以封为氏。《千家姓》云,平阳族。
《姓氏寻源》侠氏:《史记》侠累。高诱云,韩傀侠累也。《战国策》名傀累,一云即荚氏,音荚。《路史》云,汉(夹鸟)侯国后有侠氏。
15.蔺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蔺氏:姬姓,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氏焉。
《元和姓纂》蔺氏:韩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裔孙相如,为赵上卿。
《古今姓氏书辨证》去声升一震:蔺,今望出中山、华阴。出自姬姓,晋穆侯之子成师,封邑于韩,裔孙韩献子厥,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
韩姓迁徙概述:
韩姓最初得姓是在今陕西韩城,韩姓的繁衍发展主要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战国之时,是韩姓最主要的发展时期。自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都于平阳,韩景侯时,迁都于阳翟,至韩哀侯时,又迁都于新郑。韩国的多次迁都,使韩姓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后来韩姓迅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并且成为韩姓历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至汉时,韩姓的两大郡望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已有韩氏迁居江苏。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中原多年战乱,小国林立,韩姓从河南等地大举南迁。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为韩姓入广东最早者。唐末已有韩姓迁至福建。
韩姓的发展、流布,从春秋战国的迁地、徙都、拓展,经颍昌黎、南阳、相州、越城各个世系,到南宋以后,就几乎逐渐遍及全国。其中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韩姓,多为韩世忠的支系子孙。
南宋末,曾于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韩氏后裔御前大将军韩先,扈驾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广东平远县南宋时,番禺古塌韩氏,南渡之后,先是居于浙江会稽,相传韩世卿谪广南后,即居于南雄珠玑巷。后来他的孙子韩振宗(一说韩洪泽)又由南雄徙广州番禺。
从南宋起,经元、明而至清,韩姓在江南的流布,范围越来越广,支系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众。
湖南湘潭云湖韩氏,为当地望族。其祖自明代由安徽徙江西,后由江西徙湖南星沙 (今长沙),再由星沙徙云湖。
江苏苏州韩氏,是韩琦十二世孙由安徽凤阳迁往苏州的,后又有一支由苏州迁海安(江苏东部)。另外,苏州韩氏还有一支是由浙江柘林山头迁入的。
自南宋以后,浙江、江苏、安徽、江 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都是韩姓迁居生息之地。每迁徙一次,就开拓一地,流布一方。 四川、广西、台湾等省,先后也有韩姓迁入。
移居海外的韩姓:
韩姓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发展,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国、美国、瑞士等。他们祖孙相继,侨居国外,艰苦创业,不仅为所在该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中国,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传播中华文化,为增进与各有关国家的友谊,也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海外韩姓中,各有关国家都出现了一批事业突出、成绩显著、为该国或为当地所认可的代表性人物。
一、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二、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三、得姓始祖
韩虔,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四、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扩展资料:
韩姓名人:
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2、韩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4、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韩姓
-韩非
-韩信
-韩愈
-韩休
《迅雷急先锋》
主要演员
于 波饰韩 诚 刘园园饰白 静 何中华饰陆剑峰 胡小庭饰苏 欣 尚于博饰古 阳 李艳冰饰苏 悦 杨俊毅饰华震 皓 恬饰陈熙媛
一、源自姬姓
黄帝第二十九代韩侯,霜字辈。黄帝第四十三代韩献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韩侯至平王时失国,凡二十四世,而灭于秦后有,韩氏、何氏、横氏、侠人、罂氏、言氏、贾氏、褐氏、李氏、吕氏、韩侯氏、无忌氏、公族氏、韩褐氏、韩藉氏、韩婴氏、韩信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二、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鲜卑族改韩姓,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满族改韩姓,满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乌拉,后多冠汉姓为韩氏;翰颜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韩氏;赫济哩氏,世居辉发,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锡伯族改韩姓,锡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称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讷,清中叶后,改为汉姓韩氏,韩吉利氏,清中叶后多冠汉姓为韩氏,韩亚喇氏,世居伯都讷,后多冠汉姓为韩氏。
朝鲜族改韩姓,满清建国后,世居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开城府(今朝鲜开城)的朝鲜族人,皆冠汉姓为韩氏。
鄂伦春族改韩姓,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亦称卡日基尔氏,世居雅鲁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韩,哈尔卡拉氏,世居雅鲁河(今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所冠汉字姓韩。
三、得姓始祖
韩虔,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四、迁徙传播
韩姓繁衍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韩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和山西一带,商末周初时进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韩姓在东晋、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战乱中,损失较大。宋朝时,中原人群大量南迁,韩姓也随之迁往广东、福建一带。元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继续南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扩展资料:
韩姓名人:
1、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兄。
2、韩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4、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韩姓
-韩非
-韩信
-韩愈
-韩休
史实,有很多戏剧性的片段,有些可以拿出来编排成小品。
今天,校易搜将与你分享一个戏剧性的历史事实。
朱元璋坐稳江山后不久,有一次出行,一个老婆婆把他拦在半路上,大骂朱元璋忘恩负义,没心没肺。
突然,事情发生时,老太婆又大骂皇帝,所有随行的官员和士兵一时都蒙了:这老太婆是谁?你竟敢诅咒皇帝!我怕,我怕是大事,需要谨慎处理。
于是没人敢处理这样的小事,而是直接上报给了朱元璋。
也很奇怪,身为天子的朱元璋竟然敢当面骂我。真的很奇怪。于是我从押运车上下来,想看看其中的蹊跷。
老太太见到朱元璋,骂得更凶了,几乎指着朱元璋的鼻子骂。骂同样的内容,骂朱元璋忘恩负义,无情无义。这一套骂的话,无论在任何时代,也无论骂的是谁,大家都要仔细掂量,绝不敢贸然应对。
朱元璋自是也不敢,总要问个原因。
于是朱元璋问,老太太,你为什么骂我?
老妇人没有回答反问:你还记得韩成吗?
提到韩成,朱元璋的头轰隆隆的。我怎么会忘记韩成呢!这时候,朱元璋已经明白了大半,试探地问老婆婆:老太太,你是韩成吗
老婆婆回答,我是韩成的妈妈。
朱元璋立即向老妇人道歉,然后下令将老妇人接到宫中好好接待。
那么,这个韩成是谁?他多大了?一提到他的名字,你的天子朱元璋就被要求向一个老婆婆道歉!
这件事还得从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的决战说起。当时陈友谅手下的水师很厉害,双方交战不久朱元璋就被打败了。
可惜朱元璋的战船在逃亡途中搁浅了。
陈友谅的将军张定边立即率领十几艘战船包围了朱元璋的战船。随后,陈英杰也赶了过来,将朱元璋团团围困在中央。
战斗到了这个地步,朱元璋的判断是在劫难逃了。他感叹道:“孤舟被围,不能动。虽然有鬼神,但它能做什么?”
最后,他想救他的将军和士兵,向张定边提出了一个——的条件,希望用自己的死换他的将军和士兵的命。张定边和陈英杰同意了,但韩成拒绝了。
韩成长得像朱元璋。早在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的时候,他就跟随朱元璋四处奔走。
这时他挺身而出,希望他代替朱元璋去死。朱元璋不忍未能同意。韩成忍不住脱下朱元璋的衣服,给自己穿上。然后走到船上喊道:“朱元璋投水后,希望张将军信守诺言,放我士卒一条生路。”
说完,即跳入水中。
因为韩成和朱元璋长得真的很像,而且在战争当中,张定边没能看出任何破绽。陈友谅的部下为了夺取头奖,跳下水去抢假朱元璋。
看到张定边的朱元璋已经投水自杀,他信守诺言,让朱元璋的部门活了下来。
真正的朱元璋救了他一命。
朱元璋没有忘记韩成,只是因为韩成死得早。建国后,他没有给过韩成任何奖励,也不知道韩成有家人。
当韩成的母亲来找他时,他有机会报答她的好意。
后来,他封韩为莱文侯,并建了莱文侯府作为韩成母亲的退休之家。
好心有好报,报仇有好报。这是一个铮铮铁骨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