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初,封为侯爵,兼有征伐违命诸侯的权利,加上姜子牙的治理,地委很高。
春秋初年,表现平常,内乱很多。
齐桓公时期,任用管仲对政治、经济、军事全面改革,国力突飞猛进。一跃而成为霸主。与其他霸主不同的是,齐国称霸时间长达四十年,其地位非常牢固。但是管仲、鲍叔牙、桓公先后死去,诸公子争夺王位,大打出手,国家一度分崩离析,后来在宋襄公的帮助下稳定了局势,却再也无力称霸。
此时晋文公开始称霸,晋楚开始长期争霸,齐国表现不突出。齐顷公一度想表现一下,结果骄傲轻敌,被晋国堵在济南家门口教训了一顿。不过齐国毕竟是老牌强国,实力未受大损,此时晋国忙于对付楚国,也没有追击。战后齐国加入晋国领导的抗楚联盟,仍然是东方强国。
春秋末期,吴越兴起。齐国先后被这两个短暂的小霸王击败,越甚至把都城一度迁到诸城。晋、燕等国都攻破黄河、齐长城等防线。
进入战国以后,齐国败多胜少。齐威王初年燕、赵、韩、魏、鲁纷纷进攻齐国,济南荷泽聊城都成为战场,甚至卫国这样的小国都趁火打劫攻占阳谷一带。威王随后进行政治改革,烹阿大夫,邹忌讽齐王纳谏都发生于这一时期。国力日渐增强,稍微打了几个胜仗。
直到威王二十六年,围魏救赵;十三年后,宣王二年,马陵之战。齐国两次击败当时的天下霸主魏国,歼其主力,杀其大将,俘其太子。和秦国分别为东西霸主。
可惜齐缗王时期,五国伐齐,齐国险些灭国,从此没有了进取之心,不再向外扩张,也不参与军事联盟。直至被灭。
这就涉及到秦国的国策“远交近攻”和纵横学的“连横”之术了。
六国联合抗秦那是指苏秦时代六国的“合纵”,六国确实是有一段联合抗秦的时期。只可惜苏秦死后,张仪的“连横”还是生效了。
“连横”就是秦国与暂时不接壤,没有太多利益冲突的国家结盟,然后利用六国之间的固有矛盾逐个击破,从近到远。为此,秦国(最西方)和齐国(最东方)王族之间通婚,换取秦灭三晋(赵魏韩)时齐国袖手旁观。而对楚国,则是贿赂楚国权臣和楚王宠妃,甚至最后借会盟软禁了楚怀王。
没有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六国合纵那就是个笑话而已。腐朽的韩国本来就无力抵抗。长平之后元气大伤的赵国又中了反间计自毁长城舍弃了李牧。魏国则是在春汛时疏于防护被秦国引水淹了。三晋被灭后,秦国一方面利用楚王人质,一方面让王翦假装驻守麻痹项燕,然后突然60万兵马齐出灭掉了楚国(其实楚国在此前就被秦、晋攻破了好几次国都了,但因为楚国人口太多没能灭国)。
此时只剩燕国和齐国,燕国太弱,无力抵抗。而齐国最后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当初信任秦国的姻亲关系而付出了代价。
1蕞之战
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在合纵攻秦之战,秦丞相吕不韦率军在蕞(今陕西临潼东北)击败赵、燕、魏、韩、楚五国联军进攻的作战。
魏国在秦国连续进攻之下,丧失大片土地。魏景湣王感到单凭魏国,难以抵挡秦军。接受大臣建议,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并提出再建抗秦合纵。通过外交活动,得到各国响应。六年,除齐附秦外,赵、韩、魏、楚、燕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煖为帅。庞煖认为,攻秦之师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被阻,不如绕道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河水(今黄河),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至蕞时与吕不韦所率迎击秦军相遇。吕不韦分析联军情况,楚军远来,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但楚为大国,影响较大,如楚军战败,则联军必不战自溃。遂决定先以精锐部队,乘联军夜间疏于防范之机,突袭楚营。楚军侦知,自行东撤。四国军队闻楚军先退,军心动摇。诸将皆请退军,庞煖只好应允。于是,韩、魏、燕之军先回国。庞煖怒齐独附秦,率军攻取齐国饶安(今河北盐山东南)后,才回赵国。
蕞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行动。尽管庞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从此,六国更无法抵御秦国兼并。此前已有多次合纵攻打秦国的战争(从战国初期就开始了)
2番吾之战
此战,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但赵国已无力再战,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攻歼秦军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大举进攻赵国。这是第三次攻赵。其兵力部署是:南路军推进邺邑平阳,从南面威胁赵国首都邯郸,北路军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面对秦军的来势汹汹,赵王迁并不怎么慌乱,因为他身边尚有将军李牧在,宜安之战中,就是这位能征善战名扬于时的大将为赵国建树了奇功。但是,赵王迁也有些忧虑。因为这一年赵国发生了旱灾,农田受灾面甚大,有的地方庄稼枯死,颗粒难收。此外,国内形势也不够稳定,人心惶惶。鉴于这种情况,赵王迁要求李牧尽量实施强有力的反攻,争取首战即胜,不要把战事拖得太久。赵王迁本是个平庸无能的君王。他要李牧速战速决,是怕战事拖久了粮草难以接济,聚粮太急则有可能诱发动乱,影响君位的巩固。 李牧对赵王的意图心领神会,他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南面之敌。激战在赵国境内一片开阔的地上开始了。李牧临阵不惊,指挥若定,先给番吾秦军以沉重的打击,接着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尔后,立即回师南进,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的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的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第三次进攻宣告失败。
3荆轲刺秦 这个不算战役但是很著名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荆轲出发时,太子及宾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到易水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壮地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完上车离去,头也不回一下,表示了他义无反顾的决心。到了秦国,买通秦王宠臣中庶子豪嘉,秦王在咸阳宫召见荆轲,荆轲献呈燕国地图,展开地图时,卷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去。秦王扯断衣袖退却,因为剑长,惶恐之中未能拔出,绕殿柱而跑,荆轲紧追不舍。群臣惊愕,不知所措。秦王绕柱奔逃,将长剑移至背后,将剑拔出,击刺荆轲,断其左腿。荆轲负伤,便将匕首掷出,未能击中秦王。秦王又击了荆轲八剑。荆轲倚柱长笑,大骂秦王,后被杀。
3秦灭赵
王翦利用赵王迁庸碌无知、其宠臣郭开贪财好利和嫉贤妒能的弱点,使用反间计。一方面停止进攻,保持对峙,派使者去赵营见李牧谈和,一方面派间谍携重金潜入赵都,贿买郭开,散布流言,诬告李牧私自与秦讲和,相约在破赵后分地代郡。赵王迁听信谗言,遂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为将。李牧拒不受命,被赵王杀死。李牧治军有方,爱护部属,在边防与官兵共同生活、战斗多年,颇得士心,被杀后军心涣散,部队解体。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太行山以东)。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四北),自立为王。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于赵地设邯郸郡。
4秦灭韩
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5李牧败秦(前233年)
秦国撕毁与李牧签署的和平盟约,东出太行山,攻占赤丽、宜安(今河北省蒿城市西南),赵军十余万大军在秦军摧枯拉朽修的攻势下节节败退,秦国军队势如破竹,矛头直指赵国国都邯郸。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李牧再次受命于危难之中,率大军由雁门关紧急南下阻击秦军。李牧首先避开秦军的锋芒,在宜安外围安营扎寨,仍然采用对付匈奴的固有战略,在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时,拒不出战,力争在僵持中寻找最佳战机。李牧识破了桓齮的战术,不仅不去解肥下之围,反而趁秦军进攻肥下,大营空虚之时,出其不意地偷袭了桓齮的大营。原本设计在肥下围歼李牧的桓齮不得不回师自救。也就是在桓齮回师自救的路上,李牧派出两路大军,一路正面诱敌深入,另一路大军则埋伏在战略制高点,待桓齮主力进入伏击圈之后,两路大军突然合围,桓齮率领的十余万秦军被李牧一举歼灭。桓齮精心设计的诱敌之计,最终被李牧反利用,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大致就这些了,都是秦王政期间的事(参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