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敦煌》 。
《又见敦煌》讲的是莫高窟壁画中的人物,人物生平事迹和敦煌千年的历史。由于长期不专业的的保护和过度的开放,造成壁画被氧化变黑的历程《又见敦煌》在还原了这个事实之后,呼吁大家保护莫高窟,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建议先看《又见敦煌》增加对莫高窟的了解和认知,以至在参观的时候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又见敦煌》剧情以敦煌文化为题材,向观众再现了莫高窟从开窟到繁盛,再到王道士揭露千年莫高神秘面纱的全过程。每个演绎空间重建今人与历史的连接点,让观众在90分钟时间内,穿越一千多年的藏经洞、两千多年的莫高窟、七千多年的丝绸之路,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大唐将士的金戈铁马”、“宋国夫人的仪态万千”、“乱世草民的苟且困惑”以及浩瀚无垠的敦煌学,感触千百年来敦煌的发展历程,触摸大漠敦煌的神域风尘,更让观众感受到敦煌民俗文化的传承。每年的春季到秋季每天都有演出的。
莫高窟大多是指《丝路花雨》,《丝路花雨》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它歌颂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的光辉艺术形象,描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丝路花雨》曾先后访问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丝路花雨》是走向世界的大型民族舞剧,被新闻媒介赞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丝》"为中国舞蹈剧开辟了新路"先后到中国香港等地区以及朝鲜、日本、意大利、泰国、法国、拉脱维亚等国家,至今已演出了1800多场。成为东方艺术的奇葩,并被作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载入中华民族艺术史册。《又见敦煌》是敦煌当地的室内情景剧。每年的春季到秋季每天都有演出的。《敦煌盛典》的视觉效果最好。
敦煌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齐名。公元366年,一位名叫乐僔的僧人经过敦煌鸣沙山东麓,见到乱云飞渡,天有异象,三危山间金光四射。乐僔匍匐在地,顶礼膜拜,他坚信此处为佛地,便留在了敦煌。他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石窟。
此后,经过十六国、北朝、隋、唐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伴随1000余年的锤敲斧凿之声,形成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这里
至今留有大量彩塑2400余身、壁画40000余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留最完整的艺术宝库和古代遗迹。
在璀璨珍贵的文物中,数量最多的当属壁画了。
那么,这些壁画到底都画了哪些内容呢?对中国美术史有什么意义呢?
上图_ 敦煌北魏壁画《萨埵太子舍身饲虎》
众所周知,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点,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处,自东汉永平求法之后,佛教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东土,因此,
敦煌石窟中有大量反映佛教内容的壁画,壁画色彩艳丽、故事情节生动,内容涉及佛教经典和佛教史迹,地方人物等。大体上可分6类。
1佛传故事
这类内容的壁画主要讲述佛陀的故事,是故事画中的主要题材,从北凉开始一直到北宋,延续了5个世纪。这些壁画根据时代的变迁,在绘画内容上有很大不同,从布局、线条、画法、构图到色彩,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千差万别风格迥异。如275窟中的横幅式,和61窟中的屏风式,因为选用的经典不同,表现佛的事迹侧重点也不同。
上图_ (275窟) 北凉 《尸毗王本生图》
上图_ (61窟)- 五代
2 经变故事
经变画是古代社会人们解释佛教义理的一种手段,是中国的独创,在古代社会中,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普通人要想理解深奥的佛教教义和内容比较困难,经变画就是将佛教义理用故事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直观地理解佛教教义,从而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如《观无量寿经变》、《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等,虽然没有画出全貌,但通过榜题文字可以补充故事的连续性。
上图_ (428窟)北周《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
上图_ (112窟)盛唐《观无量寿经变》
3 本生故事
本生故事以报业观点讲述佛陀与弟子的前世因缘,人物包括国王、大夫、平民、士、农、工、商一应俱全,讲述他们的前世今生引导人们积极向善。故事的素材来自寓言,传说来论证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如家喻户晓的《九色鹿》故事,故事生动有趣。
上图_ (257窟)《九色鹿》
4 贤愚因缘经故事
这类壁画是随着中晚唐俗讲的兴盛而兴起的一种连续的故事壁画。
所谓俗讲,多以佛经故事等简化为通俗浅显的变文,用说唱形式宣传佛教经义。和经变画方式一样,这也是将深奥的佛经义理以说唱的形式进行一种宣讲,就是让佛教更好地扎根在百姓之中。通常,这种故事画是连续的,俗讲僧站在旁边,一边讲故事,一边指引听众观看。
5 佛教史迹故事
这类壁画包括高僧行迹、佛教历史、佛教方志、各地瑞象、感应故事等,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及人文价值。
时间覆盖盛唐到西夏。莫高窟有很多这类壁画,如《张骞出使西域》、《昙延法师祈雨》等,非佛经的,有关佛教历史人物和瑞象故事也归纳其中。
上图_ 《张骞出使西域》
上图_ 《昙延法师祈雨》
6 地方历史人物故事
这类故事画主要是讲述公元9世纪中叶到10世纪归义军统治沙洲的故事。
内容集中在归义军首领张议潮,曹议金等节度使及其夫人的生活、出行等。壁画歌颂、宣传世俗世界中的统治者的功绩。
通过上述分类,我们可以看出,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主要集中在佛教内容上,壁画里俨然就是一个佛国世界在人间的投射。这里有森严的等级、有美妙的音乐歌声、也有因果轮回,悲欢喜乐。通过欣赏这些斑驳的壁画内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面貌。
上图_ 北魏飞天
莫高窟的壁画经历千年,虽然斑斓的色彩早已褪去,但这依旧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一环。
这些壁画对于中国美术史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在内容上,开拓了故事画的内容,由于佛教来源西方,这些外来的内容丰富了中国本土的绘画内容。
“洋故事”给中国的故事画注入了新活力。让我们看到了异域的生活。
第二,由于敦煌的故事画大量的佛教内容,早期还带有西域的风格,这些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和中原画法相交融,最终融入了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这些壁画,如果以时间为轴,就把上至十六国,下至宋元各个时期的绘画技巧和特点一一展露出来,形成了一副长卷,从中可以看到绘画技法的变迁。同时,壁画中的佛国世界就是人间的缩影,画中的楼台、庙宇、宫殿、器具无一不是当时生活的投射。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人们是如何吸收异域风俗结合本民族自有的习惯才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民族习惯。
上图_ (285窟)西魏
第三,情景交融是绘画创作的一大成就。
中国早期的绘画内容主要是以人物为主,老庄哲理以及神话故事之类。在绘画技巧上以天空为背景,不重视环境描写。将历史和佛教题材引入敦煌壁画后,故事内容就指向人间,以山水为背景的渲染逐步出现。丰富了中国山水画技法和故事内容。早期的故事画以人物为中心,到了北周时代,壁画上出现了环境描写,但此时人物环境比例不协调,出现“人大山小”直到了8世纪初,壁画出现了人物山水比例合理的写实现象。由于山水背景的引入,使故事画的构图更加多样,更加自由。
第四,各类故事画中,都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敦煌位于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自然有西北地区的地貌特点。壁画中的沙漠,冰山,河流把古代人们生活的环境细节做了细致的记录。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的商旅,行走在丝绸之路上要经历多少磨难和险恶的自然环境,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形象。
上图_ 《五百强盗礼佛图》
第五,敦煌壁画体现了古代画工的热情洋溢的创作精神。
在古代社会,工匠的社会地位很低,从事敦煌壁画的画工们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从壁画的线条、技法和丰富想象力中可以看到画工的创作热情,他们将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故事细节一一展示出来,画工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去理解佛教教义,从生活中来的实际感受连同个人的情感也一同带入画中,解读一次敦煌壁画,就是一次和古人穿越时空的对话。
千年莫高,人类敦煌。这座艺术的殿堂留给后人太多需要挖掘的宝藏。如果没有几代学人的保护、研究和传承,今天的我们也许不能走入这美术长廊。
1、从敦煌火车站出发去莫高窟:出火车站一直向南走出车站广场到丁字公路口(东西向的那条叫阳关大道,向东通往敦煌机场,向西是去敦煌城里),向南的那条就是去莫高窟的。你只要站在路口就会有出租车来兜生意,开价单程大约40元(4个人拼车的话每人十元)。如果你想更经济点的话,可以搭乘从市里过来的中巴公交车,站在这路口,车从西面过来,在这路口向南拐弯,车辆是绿色的中巴。一般来说20分钟到半小时就会路过一班,如果是上午去莫高窟高峰时,间隔会更短。车票5元一人,15公里的路程,一刻钟就到了。2、从敦煌市区前往莫高窟有两个中巴车的出发站,一个是西域路鸣山路口,还有一个是三危路文昌路口的丝路宾馆门口。车票每人8元,从敦煌市到火车站也是乘这车,这车就是刚才所说在火车站路口等候的那辆绿色中巴。从市里打出租车去莫高窟的话,价格随行就市,看司机高兴,60到100多都有。
7ru7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出发啦! 敦煌
莫高窟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端。据唐书记载,第一窟乃僧人乐尊所开凿,后法良禅师亦在此凿洞静修,僧人开始逐渐多了起来。
藏经洞,即是今日敦煌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它开凿于第16窟甬道北侧岩壁上,并不十分起眼,若不是王道士清淤修缮,可能至今无缘面世。也许人类天生就向往神秘,藏经洞“重见天日”勾起了人们对那段尘封历史的探索欲望。
藏有四五万件珍宝的它,为何尘封近千年?
从史学家的考证来看,藏经洞封存的原因主要分为两派学说。
一、 避难说
二、 废弃说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1908年《敦煌石室访书记》中说到:
“首当研究之问题,厥为卷本入洞之约略年代,此实有准确之凭证在焉。卷本所题年号,其最后者为宋初太平兴国(976-984)及至道(995-997),且全洞卷本,无一作西夏字者。
伯希和作为较早一批深入莫高窟探险寻宝的探险队长,最先提出洞口封闭原因及年代。
伯希和认为,洞中所藏经卷,标注年号最晚的一批是在宋初时期,而1035年西夏国侵占又此地,以西夏同样尊崇佛教的习惯,也应在洞中留下西夏文经书,但洞中并没有西夏文字,所以藏经洞封闭大概在1035年之前。
(伯希和)
至于封闭原因,伯希和猜测是战乱导致。由于洞中经书绢画陈列杂乱,像匆忙堆砌,所以极有可能是在战乱时,僧人怕宝物被抢夺,仓皇之中把这些宝物杂乱堆在此洞中,急忙封闭入口。
这种观点得到了当时大部分国内学者和欧洲“探险考察队”学者的认同,姜亮夫亦称其乃“宋时西夏之乱,千佛洞下寺僧人”藏经卷文书等封入洞中。
西夏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占领瓜沙二州,在此之前,敦煌莫高露作为丝路上一个非常繁华的宗教圣地,集合了众多民族的佛教信徒,所以藏经洞中所藏经书也不单只有汉文,还包含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字。但其中最奇怪的一点是,众多文字中唯独不见西夏文,翻阅历史典籍可知,西夏这个民族也是非常信奉佛教的,所以结合1035年战乱、信奉佛教的侵略者、洞中未发现西夏文字等诸多因素,可推测出藏经洞的封闭,主要是为了躲避西夏入侵,所以匆忙之中把诸多珍宝杂乱堆砌到藏经洞之中。
这就是所谓的“避难说”
当然,关于避难说,史学界也产生了分歧,比如有人认为是西夏入侵的战乱,有些认为是当时统治沙州的曹氏归义军政权内部的政变,即1002年曹宗寿逼其叔父,原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瓜州防御使曹延端自杀。政变过程中,极有可能是其中一方搜罗了大量珍宝,藏于第十七窟中,但由于计划失败,便无人知晓其中秘密了。
关于避难说,学者贺世哲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从一条新资料谈藏经洞的封闭》。此文是从另一个历史角度去分析的,他说11世纪初期,敦煌东边党项势力日渐强盛,把扩张目标放到了河西走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觊觎河西走廊的并不只有东方党项势力,西边信奉伊斯兰教的哈拉汗王朝也在不断向东高歌猛进,一路扩张过来。
受到了双面夹击的严峻形势下,统治沙洲的曹家归义军不得不开始备战工作,因地处特殊,孤立无援,为了防止双方进军破坏,敦煌各个寺院相约之下,把佛教典籍、画卷以及其他各种文卷集中到莫高窟,并封闭于高僧洪的影堂中。为不露痕迹,佛教徒们特意在堵塞窟口的壁上绘制了壁画。
相对于避难说,我更倾向于“废弃说”。
废弃说所指,是说藏经洞本是一处类似“废品收容站”的地方,里面存放了大多遗弃不用的物品,所以陈列上相对杂乱,毫无章法而言。
佛教用物不比寻常用品,寻常用品废弃不用的话,可能就随手扔掉了,但佛教信徒认为这些东西是神圣的,所以就在岩壁上开凿了一个小窑洞,用来存放这些废弃不用的物品,数百年下来,才累积了数万件。
如方广锠认为,这些经卷遗书都是当时敦煌僧众抛弃无用的废品。
之所以说是僧众抛弃的无用废品,原因也是多种的,其中有日本学者所谓“书库改造说”,说的是北宋年间,中国折叶式的佛典写本已逐渐取代了卷轴装的形式,所以之前所用卷本多数被存放到藏经洞中。
了解书画的朋友大概是知道的,在宋时确实出现了“册页”的装裱形式,就是类似于奏折的格式。而在此之前的经文,都是手卷的格式,因为这种格式的转变,会导致就有经卷被统一归类放置,即今日之藏经洞。
当然,同样是废弃说,出发点也并不全都一致,西方学者斯坦因曾入洞,对洞中物品翻检。、
他所记载的是,洞中所有材料大体分在两种包裹内,一是混杂类包裹,其中包含藏文、梵文、于阗文、回鹘文、粟特文的写本、绘画、丝织品及汉文碎片。
二是正规文本包裹,其中有一千多本汉文卷本,每个包裹内都装有十几个写本,其中包括一些藏文经卷。他的最后结论是:藏经洞乃是从敦煌各寺院中收集来的“神圣废弃物的存放处”。
四大石窟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一般指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是“三大石窟”加上麦积山石窟形成的并称。
1、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
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2、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
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3、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
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共有97000余尊佛像。
4、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
至公元六世纪末的隋代基本建成,并完整保留至今。
扩展资料:
中国佛教石窟大约始凿于公元3世纪,盛行于5—8世纪,16世纪以后开凿的数量就较少了。现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从规模或艺术成就而论,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堪称中国四大石窟,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
长长的驼队,过黄河,沿祁连,出嘉峪关、玉门关,一路向西,带去了精美绝伦的丝绸、瓷器和汉唐文化,带回了胡桃、胡豆、胡瓜、胡麻、胡蒜、胡荽、胡椒、胡饼、胡床、胡瓶……长安城有了胡乐和胡人跳的胡旋舞,还有了“曹衣出水”人物画,丝绸之路上也有了敦煌和敦煌石窟、敦煌壁画。从商贸往来到文化交流,肩负着文化双向馈赠的使命,东西方相遇在敦煌。
如今,铁龙飞驰、风笛长鸣,结束了驼铃声声、商旅相继的时代,我们可以跟着骆驼的脚印,用火车的速度去敦煌,顶礼膜拜古代工匠的艺术杰作,惊心动魄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投射到朝发夕至列车的窗口,抬望眼,蓦然发现梦寐以求的敦煌站就在眼前。来到站外,揉开惺忪的睡眼,在晨曦的照耀下,梦幻般的敦煌站映照得金碧辉煌,美轮美奂,你会以为这是天上的宫阙。这一刻,你与敦煌站艳遇在古丝绸之路上。
敦煌站位于敦煌市莫高镇五墩乡,一座历经千年的烽燧就伫立在站场边,告诉你这里就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也许你可以从这里找到时光隧道的入口,进入梦寐以求的汉唐盛世,跟随古丝绸之路上的客商,东奔西走,浪迹天涯。
眼前这座淡金色的敦煌站既富有现代气息,又融汉代“质朴强健”和唐代“雍容开朗”于一身,由中部高举、两翼舒展、布局对称、错落有致的横向五段体构成,屋顶似敦煌莫高窟“窟檐”,配以仿古琉璃瓦,让人仿佛置身于汉唐流韵的烽火边城。由著名敦煌学家段文杰先生题写的敦煌站站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敦煌站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被铁道部列为新建车站“六颗明珠工程”之一,被敦煌市确定为“城市十大景观工程”,是甘肃省第二大火车站。从进站口走到站台,精美的历史文化浮雕镶嵌在站房四周,淡**地砖铺成的站台地面干净整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敦煌站整体效果与著名的敦煌文化互相衬托,候车室外墙采用质感丰富、条纹清晰的伊朗黄洞石材料。
据国家“敦煌文物和艺术保护研究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段文杰先生回忆:1947年敦煌县长让民工修筑了一条安西至敦煌的车道,公共汽车一周开一趟,但开开停停。一旦没有公共汽车,莫高窟基本上就成了沙漠中的孤岛。《人民日报》驻甘肃的一位资深记者在2000年的一篇报道中也写道:“从兰州乘汽车去见敦煌一面,往返需要5天。一位老甘肃告诉我,前年他去敦煌,等了15天才搞到回程票。路的问题不解决,何谈旅游?”旅客乘火车前往敦煌,也要从100多公里外的柳园站下车转汽车去。
飞天故里火车来,西出阳关有故人。现在,游客可以从兰州、银川、酒泉、西安、乌鲁木齐等站乘直达火车到距离敦煌市东10公里的敦煌站。旅游持续升温,使敦煌这座小城愈来愈繁华热闹。当你拜过莫高窟、游完月牙泉、走过古阳关、“魔鬼城”后,再来到华灯初上的敦煌街头,乘兴在旅游商品一条街上购物,或在夜市食摊信马由缰地走走,吃一点地道的烤羊肉,来一碗美味的驴肉黄面,赶上敦煌的李广杏下来时,买上一兜回旅馆细细品尝,敦煌之旅可谓锦上添花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