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抓“严”
用“严”规其行实行“三抓”夯实基础引导学生上轨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具有良好常规的班级对高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
巩固道德习惯的形成及不良道德行为的改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从初三进
入高中伊始我们就对全年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严格管理实行“三抓”。
1、抓德育思想领先。即抓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度过转折期。从初中进入
高中是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特点我们通过
尊重、信赖的教育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心理上的成熟顺利的
度过转折期利用每周的班会全年级的学生大会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引导学
生确立高中三年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勇于挑战自我要
求各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本科学习的方法使学生逐渐适应高中的
教学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做听课笔记在学生中开展辩论会、演讲比赛、诗歌
朗诵会等活动使学生尽快熟悉高中的学习生活并且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逐渐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平稳顺利的度过转折期。
2、抓纪律“严”字当头。在高一年级我们始终坚持依章据规抓养成教育。
一开学就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规范学生的言行引导
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高尚的情操。并在此基础上抓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
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一开学的第一周我们就组织召开了学生大会向学
生讲解《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班主
任的组织和科任教师的积极配合下高一的下学期我们的学生就基本形成了良好
的学风和班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靠老师的率先垂范老师必须言行一致
用自己底实际行动来教育引导学生。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正是有我们的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以身作则对学生严格要
求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生的行为规范才能得以在高一就养成了。
当然在严格管理学生的工作中年级长既要率先垂范又要敢于承担责任
做班主任的坚强后盾。这样班主任的工作才会无后顾之忧。这也是我们在高一
年级能够顺利度过转折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3、抓中等生促两头力争大面积丰收。我们这届学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就是整体素质较好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中等生人多势众因此
抓好中等生就会带动全年级。但有不少中等生却有一种“不骑马不骑牛骑头毛
驴居中游”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召开中等生座谈
会让中等生明白他们不是“毛驴”而是“千里马”鼓励他们不甘中游
奋起直追。二是召开小型家长会请家长协助年级组督促孩子克服惰性心理奋
起直追。三是创设全面成材的竞赛氛围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帮
助每个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开展学习竞赛从而促进、推动了中等生大步
向前进。
中等生进步了优秀学生的危机感就产生了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多了他
们的优越感就少了。年级组抓住了这个苗头就及时的召开优生座谈会进行“期
望”教育明确要求他们作自我分析找差距定目标力争学习更上一层楼
为学校争光为父母添彩。与此同时我们又特别关注后进生借中等生大踏步
前进的东风让后进生明白自己也有奔头的道理。同时我们还对后进生做了大
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提高后进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确立为自己争气的思
想二是提高后进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发动全组教师帮后进生补缺补漏强化个
别辅导三是对后进生强化实施养成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
因材施教发挥特长对特长生进行重点培养指导。
高二抓“实”
以务实为原则抓好“五个落实”做好“两项准备”。
高二是高中阶段极为关键的一年。我们都知道年级组的一切工作要服务
于教学一切安排要服从于教学安排一切活动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切
措施都要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所以我们必须在高一和高二就树立起“教学为
中心”“质量为核心”的思想为高三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年级组的管理必须有“一盘棋”的系列管理思想三个学年呈递进管理
状态有一根主线串联。三个学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又要各有侧重形成一个由主
干和分支组成的网状的管理体系。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高中阶段高二年级的学生是最难管理的。这个年
级的学生心理和生理既成熟又不成熟既是孩子又是大人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
眼高心大桀骜不驯。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的管理措施就定在一切从常规抓起
从身边小事抓起从课堂和自习抓起从生活和起居抓起在各个环节抓规范
抓落实抓传统抓成效在“务实”上下大工夫年级组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
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此我们要求做到
一、抓好“五个落实”
1、抓好班级一日常规要求的落实。要求班主任早晚自习和课间操必须到位
明确凡是有学生活动的地方班主任必须到场导师必须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生
活及思想的辅导、指导和沟通疏导的工作年级组定期检查到岗到位的情况。
2、抓好学生目标激励的落实。
3、抓好学生学习中的自我反省、自我总结的落实。
4、抓好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落实。
5、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落实。
二、做好“两项准备”
一是坚持目标管理为大幅度的提高升学率做好准备
二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准备。
高三抓“紧”
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教学管理在和谐的级风中凸显拼搏紧张的氛围。
高三毕业班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头戏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年
级。因此抓好毕业年级的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我们一方面在高一高二已经形成的良好的班风级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实
施和完善德育管理另一方面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制订出“培优扩优推上中
等拉住后进”的复习备考策略强化教学管理给和谐的级风中涂上了紧张的
色彩真正完全地做到“教室就是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和谐安静的氛围中复
习备考。
我们将高三毕业班教学管理工作分为三个管理阶段即前期管理、中期管理
和后期管理。前期管理主要抓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检测。要求做到步步为营扎实
准确考点逐个过关中期管理主要抓重难点的突破进行综合题的复习和检测
考点逐个过关后期管理主要抓全面复习备考在一轮二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综
合复习检测同时进行补缺补漏。三个管理阶段各有侧重又紧紧靠住一条主线
——为高考服务。
1、教学目标管理。在高中三年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全面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的原则抓质量不忘教书育人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抓复习迎考不忘面向全体学生抓中间促两头尤其注意尖子生的发现与培养
抓课堂教学提高成绩不忘学法指导。
2、教学计划管理。高三年级组在摸底检测、月考分析、听取任课教师意见、
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制订出高三年级的复习指导计划。各科教学计划要为三
个复习计划提出明确的目标具体的要求和相应的措施。明确要求各科教师必须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具备能力的情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要求对教材的各
个知识点及技能的要素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类组合写出全学年的复习备考计
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年级组随时进行阶段目标的检查并适时的进行调整修
订。
3、教学内容管理。在复习备考的内容上我们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学大纲、
《考试说明》以及教材为本来进行教学不搞题海战术。各科教师必须坚持章节、
单元过关制各科复习都要突出重点不平均使用力量。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我
们还注意到补缺补漏如果优生出现瘸腿学科各科发展不平衡我们就指定该
科老师为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开小灶”。
4、教学方法管理。
1强化集体备课突出团队作用。高考备考过程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
团体性强的工程强化团队精神是这项工程的核心环节。我们要求凡是两位教师
以上的学科必须坚持共同研究、资源共享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一致的原则。
2强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高考备考的主战场优化课堂教学是确保备
考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分步骤进行课前预习学
生自学自行解决预习题。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内容、
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讨论、提问、质疑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课堂上应留出10——15分钟让学生进行课堂热身教师则于课后对学生掌
握不好的知识点进行个别辅导做到不遗漏。
3强化学生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学
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和备考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还
给学生的原则。全体教师达成共识每节课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练习、讨
论和交流的时间精选练习控制作业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有足够的时间内
化知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实质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做到厚积薄发提
高运用知识解决不同问题的迁移能力切实做到知识——活动——能力的转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在的高三年级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努力的班风、和谐的级风真正完
全的做到了“教室就是学习的场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的高三学生
能够这样自觉的学习努力的拼搏正是我们在高一高二严格管理、严谨治学的
结果。当然任何形式的管理方法都有不足之处。我们会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弥
补、完善使我们的年级组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学校未来教育的竞争必将是内涵的竞争,而内涵的竞争则更集中体现在学校个性特色的竞争之上。致远强化特色文化建设。建校伊始,学校就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蓬勃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对于致远而言,科技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重要的在于让全体小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尊重独立思考、重视研究的意识及态度倾向及态度倾向,即树立科技第一理念,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就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教育正在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下面是我整理的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欢迎阅览。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篇1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信息时代网络教育的突出特点、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而着重点在于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对此影响从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教育观念加以深入具体地分析,最后阐释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互补相长的辨证关系。
关键词:
网络教育 传统教育 影响互补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而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推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网络教育的帷幕。
新千年伊始,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则标志着网络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新时代新形势伴随着新问题:网络教育的突出特征如何?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产生哪些影响二者的关系怎样正确看待本文不揣浅陋,意在对上述问题略作探讨。
一、网络教育的突出特点
所谓网络教育就是把技术层面和行为层面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共享,形成最佳教育环境,保证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创新的空间。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一)交互性和开放性。在网络教育中,师生的双向互动、实时互动得到了加强。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方面,教师少了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邮件或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传来的教育信息。
接受教师的个别辅导,也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则根据学生随时发送的教学信息不断调整和改善教学,促进教学网络全方位的能动性的实时交互,使师生之间的不间断的交流成为可能,促进教学相长。
网络教育由于技术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网络教育可以是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在线的或非在线的。网络教育使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网络学习,且网络教育对所有个体都是开放的。个体不会因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被拒之门外,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育。
(二 )虚拟性和共享性。网络教育是虚拟的教育,它没有真正实物形态的教室等教育场所。受教育者不必每天去教室,只需进行键盘操作。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课本、案例等,在网络上开展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同时利用后台管理系统对学生的作业、测试进行监控。网络中的资源是共享的,可以为网络用户所有。
网络资源是数字化资源,它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因特网上有人类迄今为止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任何人可以通过任何地点的因特网终端进入网络,享用网络资源。网络中的数据库、图书馆、信息库等都可以为用户所用。
( 三 )个性化和多样化。网络教育是基于个性的教育。学习者在网络中点击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自主学习探索。他们又可以不受到主流文化和意识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来理解知识、发展个性、开发创新思维。
二、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 一 )网络教育解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网络教育的出现使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
缺乏了真正实物态的教室和学校,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复存在。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转变,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课程教材的研究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网络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二 )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网络教育中的教学是以传者和受者相互作用的形式,以信息内容为主要认识对象,以自主的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以班级的方式同时同地学习,学生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共同参与。
在网络教育中,时空的彼此分离决定了学生采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个别化学习,很少受到教师和他人的干涉。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己的生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如何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方式的独特处还体现在技术媒体的应用上。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借助黑板、粉笔、课本等辅助媒体,同时运用自己的语言、非言语行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网络教育中技术媒体代替了传统的口头传授,教师主要依靠技术媒体传播教学信息,如教学软件、电子邮件、网上讨论、数据文件和数据库、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等。
( 三 ) 网络教育更新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网络教育的出现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可能实现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从网络教育中受益并把学习贯穿一生。网络教育改变传统教育中片面注重现实、追求已有知识的观点。
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网络教育有利于把学习中的'他教转变为自教,网络教育中没有教师的压力和外在事物的干涉,学习完全自主。
学生要想获取知识,只有自己去网络中寻求,去自主选择。网络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断解构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互补相长
( 一 ) 网络教育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商,传统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情商。网络教育中的信息异常丰富,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向往。学生在网络中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与综合。
当学生从传统教育耗时重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学习和创造。虽然网络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但是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商上却有较大的困难,因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忽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传统教育可以弥补网络教育的这一不足。
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以便在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 二 ) 网络教育益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传统教育益于发展学生的协作。网络教育中学生往往是单独学习,单独解决问题,有很强的独立性: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是求助于教师,更多的是在网络中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
但独立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向自我中心转变。当一个人过度相信自己,就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不能与他人合作。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使得各项任务绝非个人就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显得尤其重要。传统教育中学生和教师彼此互相联系,经常交流,经常从事同一活动,接触的时间很多,彼此之间也更容易沟通,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经常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日益增强。这将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三 ) 网络教育益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传统教育益于形成学生的观念。网络教育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可以置疑权威、调查研究并进行考证,可以把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公布在网络中,真正做到个性张扬。
然而网络教育的开放性也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对学生的行为有很强的指导性。网络教育中没有规范价值,面对各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如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电脑黑客。
且过度上网容易使学生逃避现实,形成网上依赖综合症。传统教育则不同,学生接受的教育材料是经过严格筛选考证的,不符合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与法律范畴的内容一般不会出现在教材中,且学生的日常行为受到教师的严格监控。如果出现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教师会运用教师权力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正。
总之,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彼此不可取代,而应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网络教育是传统教育的补充,它只有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才能全面完成教育的使命;而传统教育只有借助于网络教育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独立性的发展,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篇2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信息化浪潮推进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教育体制和模式也受到巨大冲击。信息化对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推动着教育不断创新发展。
信息化改变教育环境。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校园、课堂等教育环境将转变为由网络架构、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所组成的新型教育环境。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形成一个开放的教育平台,进而产生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育者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更需要用信息化的理念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信息化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教学的完成必须依托于学校等实体。而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系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校园,传统学校、网络学院、虚拟开放大学等共同构成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受教育者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面授方式获得知识,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足不出户异地接受教育,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在一个虚拟的教室中进行课程学习和讨论。电子学校将融入我们的生活。
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教育改革创新步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技术,能够有力促进教育系统的重新组合和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来,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配备信息化装备,并在教学、科研、教学教务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与转型。着眼于这种趋势,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开放式的教育网络,最大程度地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化改变教育评价标准。知识和人才是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基本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应用更为重要,信息化环境下的知识观更强调“怎么做”。因此,传统以知识拥有量和知识运用能力为判断标准的人才观将被素质型人才观所代替。素质型人才观更加注重人才的信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精神、适应能力。在信息化时代,道德是人才的灵魂,体力和智力是人才的基础,信息和网络能力是人才的主要特点,而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
2010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机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加强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篇3一、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整个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一场深刻革命。围绕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1信息技术对教育观念的冲击,表现为人们对学校概念的改变。在信息社会中,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 庭电脑上接受优秀教师的教育和辅导,也可以利用全球信息库,随意查阅世界各地电子图书馆的有关信息。学 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由学校转移到家庭或工作场所,这一转移将使中小学教育打破了时空范围的限制,产生开 放性的中小学远程教育模式,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坐在一“虚拟教室”中进行学习、讨论, 这一变化将打破“学校中心”或“课堂中心”。信息社会的教育将是一个“人选择教育”的社会。
2信息技术将改变教师的角色。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 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及时清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 学中,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传递者,变成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还有一部分教师将由直 接教学转为间接教学,由幕前转为幕后,成为教育软件的编制者、管理者、服务者。
3信息技术使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习活动更加灵活多样。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 识表示这一基础方面的重大突破。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示,丰富多彩 的世界都可以被模拟仿真,可以出现虚拟世界。也就是说,所有学科教学都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如果说过去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只能采取班级制的集体教学模式,无法真正作到“因材施教”的话, 在今天有了电脑、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条件下,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学习模式、远程实时交互的 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讨论等等,就有了实现的可能。信息技术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 ”,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层次
1作为学习的对象: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承认21世纪是信息社会的话,那么,21世纪 的人才至少应具有和信息社会接口的能力。如果生活在信息社会中,你不会用计算机,不会用网络,那么你就 无法和这个社会相融。中小学校设置的计算机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 的兴趣和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会学生如何收集、利用、交换、共享、制作 、保护信息,使学生能适应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2作为传统教育的辅助工具:它强调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融合,找到它在课程的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 果,能使教师和学生做到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情。
3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应体现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
4促进全面教改:基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目标、内容、模式、组织形式做根本性的改革。
(二)校园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的建设
1多媒体综合教室:在该教室中可以实现多媒体组合教学。在该模式下,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操作,结合教 学内容展示事例,创设情景,呈现过程,提供示范。该系统适用于各学科的班级教学,能较好地解决演示教学 问题,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发挥。缺点是学生只能看和听,而不能“做”,学生的反馈信息只能靠教师察言观色 ,设疑提问方式获得。
2多媒体电子教室:在该教室中, 无论任何形式的教学信息, 如CD-ROM、CAI课件、计算机应用程序、教 学录像、录音、投影、 实物等,均能实时播放,实现教学演示、示范、讲解功能。广播过程中,教学信息可以 同步传送给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实现了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教师可以不离开 座位,观察任何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监听学生之间的讨论,使教师能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控教 学进程。教师还能够对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进行远程遥控,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 不懂的问题,可以呼叫教师请求辅导。教师在监听、监看过程中,如发现问题,也可以接通学生机进行个别辅导。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无疑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双翼,我们的教师将遨游在更广阔的教育天地,将越飞越高。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篇4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因此,认识知识、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对教育发展及其前景都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知识与信息在信息时代的价值
世界正处在一个信息与通信技术大变革的时代。知识与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日益广泛深入地渗入到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中。知识与信息是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是信息社会的必需。知识与信息对于信息社会,好比鲜血对于人体一样重要。没有知识,没有信息的流通,信息社会就会崩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历史倒退的危机。知识与信息是与信息社会相伴随的信息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信息社会的财富。拥有知识与信息就拥有发展的优势与机会。但是,知识、信息与自然资源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首先,知识与信息具有时效性。知识与信息是不断更新的,今日之拥有并不保证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因此,知识与信息的拥有是一千不断进取的过程。
其次,知识与信息具有共享性,是可以分享和再生产的资源。知识与信息的能量只有在传播与应用的过程中才能释放出来。因此,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途径,是在信息社会中拥有发展的机会和优势的关键所在,而社会的信息技术水平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和衡量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已将“地球村”的假说变为现实。在许多领域中,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已不再是影响获取产品与服务的因素。遥距医疗、遥距教育、遥距购物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遥距模式代表着全球化的遥距经济的诞生。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当其;中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革命。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知识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电子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首先,信息时代需要有知识的人才。人类知识财富需要代代相传,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因此,知识的拥有不仅止于对前人积累的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更新。
其次,信息社会不但要求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人们通常认为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令人朱去情感,失去人际协作能力。由此推出信息社会中只需要与机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际协作的结论。其实不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减少了人际交流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人际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如果说工业化中采用机器的结果是以流水线的集体劳作方式代替了个体劳动方式,从而显示人际协作的重要性,那么,信息社会中的遥距模式,是以网络化的更为精密的系统协调代替了流水线式的协调。纪律观念、分工合作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等都是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美国与澳大利亚等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常出一些题目,分工合作,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再次,信息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够适应环境。因此,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活动节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青少年吸毒率、自杀率、犯罪率上升的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见,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三、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第一,教师的“讲”变为“导”。曾经有入怀疑信息时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将会代替教师的角色,其实不然,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但是,教的方法已经有本质上的变革。“教”师应该变为“导”师。工业革命以前,一个人可以通晓百科,一位老师可以包揽从天文地理到人文科技的所有课程,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丰富,出现了分科教学的学校教育。一个人可以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而通晓百科的通才已经不可能存在了。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的爆炸性膨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第二,学生的“听”变为“学”。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矢口识将会更力口深刻、巩固。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挑战,这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田震清、尹冰心著《论信息技术对21世纪教育观念的影响》,原载于《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
[2]南国农著《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原载于《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8月。
[3]潘克明著《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原载于《人民教育》,1999年12月。
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发展
与其他教育现象一样,班主任工作作为一种现实的教育现象、教育存在,由于其在学习教育中 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必然要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因此,把握它的教育本质,探究它 的发展规律,研究它 的工作方法,增强班主任工作的成效,就成了教育理论的研究课题。
综观国内外的班主任工作理论著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讲班主任工作“应该如何做”、“怎样做”,但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理论源流较少涉及。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班主任工作只是一些务实技能,没有什么理论而言。但任何教育实践必然要受到一定的教育规律的制约和教育理论的支撑,班主任班主任工作也不例外。为此有必要梳理一下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发展源流,为班主任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提供养料。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中,直接或者单独论述班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理论确实不多。即使有这方面的论述,也是和他们 德育理论糅在一起,散见于他们的德育理论当中。因此,我们在追溯班主任工作理论发展历程时,只能从几位有代表年个性 的教育家的德育理论中,挖掘出与班级教育管理有关的思想 和理论。
在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中,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很普遍的,并非采用班级教学的国家都设置班主任,只有少数一些国家如前苏联、我国等国的学校设有班主任一职。我国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受前苏联班主任工作理论影响很大。因此,重点介绍几位对中国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影响较大的教育家的理论。
一、“班级授课制”创设时期的班主任工作理论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作为“班级授课制”的真正奠基人,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中,在首次系统地论述“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第一次论述了班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理论,为班主任工作理论建设进行了奠基。
在班级教育与管理的方法上,提出:(1)、尽早开始正面教育。(2)、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习惯。(3)、榜样。他要求教师不仅在表面上,而切在事实上是他们要学生养成的各种美德的活生生的楷模。(4)、择友。教诲和规则。
在德行方面,要求学生应该尊敬教师和协助教师管理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保持身体和衣着的整洁,行为符合理节,与人交谈时要谦让。
夸美纽斯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对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研究是开放性的,在教育管理思想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几个世纪的班主任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二、前苏联时期的班主任工作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崇尚科学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科学思潮的影响下,在教育领域,人们逐步将生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运用到教员研究中、教育理论也逐步科学化。这一时期,班主任工作也逐步向科学化方向 发展。在此期间,前苏联的几位杰出的教育家对班主任工作理论的构建和完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此对他们 的教育理论简单地介绍给大家。
(一)、马卡连柯教育理论中的班级管理与教育思想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前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理论家,他的集体教育理论对班主任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真正的集体并不是普通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是在自己目前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的那种群体”,学校中,集体教育乃至学习的全部教育,都是以学生集体特别是基层的班级体,作为唯一的和主要 的对象。没有健全的班集体,教育目的是难以实现的 。他认为班集体应具备五个条件(1)、班集体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班集体应有组织性和纪律性。(3)、班集体应具有一定的组织制度 和管理机构。(4)、班集体应有正确的集体舆论。(5)、有健全的教师集体。因此,在学校中,班集体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也 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马卡连柯认为,建立健全良好的班集体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班集体形成之处之初,由班主任向全班提出不许反对的要求;第二阶段,班主任周围形成积极分子队伍并形成班级核心;第三阶段,学生个人在遵循班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自觉地对自己提出要求。这标志着良好的班集体已经形成。他认为,班集体的建立、巩固和发展,首先有赖于纪律的形成、加强和提高;其次,他主张儿童一入学就对他提出不容置辩的要求,建立集体生活制度,并注意检查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再次,在纪律教育中必须适当地使用奖励和惩罚。此外,教师要作出表率。班集体建立,还必须使集体不断向前发展。由此,他提出了“前景教育”的原则。即班主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指出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些情景是集体成员通过努力一定可以实现的目标。它有大小远近之分。目标不能固定不变,而是要随着集体的发展而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班主任工作就应该永远使班集体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他的集体教育理论,对前苏联和我国的班主任工作理论和实践影响较大。
(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中的班级教育与管理思想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 的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其核心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他认为以德育为主导的和谐的教育工作可以为每个学生打开通往全面和谐发展的道路。
1、深爱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者一定要和儿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和意愿,要通向孩子的心灵。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导者,同时也是朋友,因为在任何一种教育现象或措施中,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最大
2、给学生留出自由活动的时间
他认为:“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们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己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因此,我认为给学生提供空余时间就是创造宝贵的财富”。真正的教育在于使每个儿童都有一种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得到智力、健康、思维、情感、兴趣、劳动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改变传统的儿童生活和学习制度,将儿童从单一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给他们自由主动活动的时间。
3、发挥学校客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他在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视让一切客体都能发挥对学生主体的教育作用。使学校一切物质环境、器物、设施都能个、给儿童能动的有益的影响,用以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的习惯。他在总结这种实践时有一句名言:“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他动员“物”的教育力量形成儿童精神面貌的创造性经验。
4、重视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他认为,青少年,对集体生活有一种日益向往的感情,他们在集体中开展精神交流,在同伴中寻求思想观点、信仰、智力兴趣和道德行为上的一致。对教师来说,集体是协助他对青少年精神生活进行指导的最重要的手段。在集体中能充分发挥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积极性和道德上的相互影响。
5、重视将学生的道德概念转化成道德信念
他认为:“个人道德信念是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它已经超越了对道德概念的知识性理解,而升华成内心生活的组成部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道德信念包含有个人的能动力量,能使人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甚至付出一定的牺牲。
6、整和校内外的教育力量,保持教育和谐一致
他强调,不将教育过程仅仅局限于学校大门之内,而让儿童在生活的全过程都处于合理的教育、教养之中。
7、实行五育并举的整体教育
他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要求注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育之间的关系,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他强调“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 是高尚的道德”。德育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应占主导地位,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包含道德教育意义,各种教育的实施都应贯彻德育性这一主导原则,发挥德育的作用 。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通过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从而使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揭示了教育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班主任工作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时代先声的作用。
三、我国班主任工作理论
班主任制度在中国的正式确立已近半个世纪,但是,班主任作为一门专门的理论和独立学科来进行研究,时间不长。
(—)我国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发展
我国班主任理论从无到有到逐渐成熟,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1、班主任理论的借鉴期(1952——1978)
我国班主任工作理论深受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早期的班主任工作理论主要是翻译、借鉴和移植前苏联班主任工作理论。凯洛夫的《教育学》中关于班主任的章节;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恩。伊。包德列夫所编关于班主任的理论专著《班主任》;1982年我国出版的前苏联教育部1979年组织编写的《中小学班主任》的中译本,是这一时期班主任工作理论的代表。这些理论对我国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至深,其中一些理论直到现在仍然是我国班主任工作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核。
2 、班主任理论的独创期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班主任工作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广大教育实践者和理论实践者,开始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开创期。在总结已有的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注意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宝贵的德育精华;并从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当代欧美国家优秀的德育理论研究成果中吸收有用的营养,开始形成、发展并逐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班主任工作理论体系。
(二)我国班主任理论研究成果
1、理论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
理论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主要从教育学原理、人的发展理论、德育工作原理、心理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出发,对班主任工作 的理论基础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有鲁洁、班华等,代表性成果以“21世纪班主任文库”中 的系列著作最为典型。还有如谭保斌1998年出版的《班主任学》。
在理论派的班主任 工作研究成果中,应特别关注几点:一 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关于班主任工作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观点;二是南京师范大学 班华教授关于班主任工作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发展的观点;三是近几年来人们普遍比较关注的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也就 是班主任持续发展的问题。
2、实务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
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班主任工作的操作技能层面,通过研究建立一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范式和模型,找到整体提高班主任工作效能的突破口。 其走向为:
(1)、班主任工作的常规管理研究。是以班级常规管理为研究重点目的在于建立一些基本的班主任工作规范和技巧。较有代表性的是张万祥编写的《破解班主任难题》,田恒平总编“教师百事通丛书”等。
(2)、班主任工作的技能技巧研究。这种研究重点研究班主任工作中的技能技巧。比较有代表性 的有欧阳炳焕编写的《班主任的锦囊妙计》、万玮的《班主任兵法》等。
3、原生态记实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
当今我国班主任工作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是原生态的记实派研究。他们大多从事一线班主任工作实践,以自己所带班级为研究阵地,以个性化的班级管理为指导,以记实性的经验总结为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出现在《班主任之有》、《班主任》、德育报》、《辅导员》等期刊报纸上,也有大量 的专著面世。典型代表有魏书生、李镇西、丁榕、张万祥、任小艾等。他们大多都是班主任,出版的著作多以工作日记、手记、杂感、案例等形式写作。他们在实践着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理念的同时,著书立说,游说讲学,对推动班主任工作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工作未来走向的两种观点:
一是班主任岗位有无存在的必要。理由是现在好多国家尤其是我们热衷效仿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有设班主任一职,似乎我国也就没有设置班主任的必要。甚至还有“取消班主任”的说法见诸报端。
二是班主任工作岗位有存在的必要。理由是有人群的地方就需要管理,更何况青少年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外在影响力,我们可以断言,也许有一天班主任这个名称会变,但班主任所承载学生管理和教育的工作职责不会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奠基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科学家韦钰说:“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心,那种进取心去探索。”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小学生如果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没有哪一个童年不是对自然科学充满幻想,做出许多别人认为是傻事的探索,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去探索呢?那就是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科学兴趣就是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能作为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手段,又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促进学生紧张地、长时间地开展认识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个性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课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儿童学习研究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很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那些来自外部的动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可以启发他们更加关注身边的科学,让他们更好地在生活中学科学,便于对“科学寓生活,生活有科学”的体验和理解。学生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缺乏持久性,需要教师的帮助来延续并使之演变成为探求知识的欲望和热爱科学的情感。而我们除了能够为学生提供产生好奇心的活动之外,更需要用我们自身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和行动来影响和感染学生,难以想象一位没有科学兴趣的教师怎么能够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巧妙地设疑和质疑,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让学生主动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有机地展开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直接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如学习《运动与摩擦力》时,上课伊始,我首先做了两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寓教于乐。我拿出一个自制的教具“听话的小人”,演示并告诉同学们:“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你们的话,你们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相信吗?”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相信!”我把小人滑到一端拉紧绳子,竖直举起来,让小人面向同学们,小人随着同学们的叫停而一点点地“走”下来,小人果然很听话。同学们看到绳子上除了有个小人其他什么也没有,感到很新奇,并且都想亲自动手试一试,也想做一个听话的小人。兴趣盎然,一种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我趁热打铁,继续做了第二个实验“筷子提米”:先将大米装进一个圆柱体的玻璃杯中,每装一次都要把杯子在桌子上砘一下,直到装满,用左手压紧并按在米上,右手把一根木筷从两指中间竖直一次性插入,在插的过程中不能晃动木筷,用手紧握木筷,大米被提起来了。学生们瞪大了眼睛直盯着看,“触景生疑”,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时,我便在黑板上板书“摩擦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通过猜测,让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原有认知产生矛盾,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认知朝着更深入、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2.设计实验、发展兴趣
科学最大的特点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实验是科学学科课堂中最重要、最常规的一种教学方法。凡在自然环境中不易或不便于观察的现象,都可以利用实验来完成。实验能使小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使他们看清这些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使小学生也能发现科学规律,是学生亲历科学过程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环节。当然,这里的科学实验是指学生力所能及的、带有游戏色彩的实验。而那些较复杂和带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实验,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有的甚至只能是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观察、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科学兴趣。如《摆的研究》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分析,揭示摆的秘密,培养学生的定量观察能力。课前学生们已经观察过摆钟的摆与自己的摆,他们会联想到摆的快慢可能会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因素有关系。课上我让学生先观察实验袋内有哪些材料:棉绳,剪刀,五个螺丝垫圈,铁架,秒表以及研究摆锤重量、摆绳长度的记录表等。让学生想办法做实验来证明?虽然这是学生再次涉及对比实验,但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关键因素还必须强调:在实验中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要完全相同。当学生在制定探究方案时,我走到他们中间,仔细倾听,引导小组成员间互相补充,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在弄明白应该搜集哪些数据,应该怎样实验后,学生很快进入研究状态。通过实验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数据,还进行了比较,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同学们通过分析数据很快达成共识:摆的快慢和摆绳的长短有关和摆的轻重无关。这个实验结果出乎有些同学的预料之外,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再次让学生实验、思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在科学探究中要讲求真凭实据,用证据说话。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不是靠说教讲给学生,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须是在学生亲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让学生感悟,才能成为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最后我还引导学生用新获得的探究方法,尝试更多的活动。我出示两个摆绳相同但是摆锤不一样长的摆,请同学们预测它们的摆动快慢会怎样?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反复实验的过程,同时也是验证探究结果的过程,又是一个锻炼学生观察、实践、思维能力的机会,起到了激励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摆的浓厚兴趣。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兴趣
小学科学课标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它代替不了学生的亲自体验,不能用它取代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否则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我们要以教材为中心,充分运用包括网络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服务于学生的科学学习。现代教育家斯宾塞强调: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都带有乐趣。如在教学《动物的繁殖活动》接近尾声时,我介绍了当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相信同学们对多利羊的诞生以及有关克隆方面的知识会很感兴趣。如何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有关克隆的新知识、新信息,我充分运用直观的无性繁殖的Flash课件和多利羊诞生的Flash课件的演示,既能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了解多利羊的出生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又节省了时间。好奇和惊讶的态度是提高科学兴趣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拓展延伸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培养他们对生命的珍爱。关于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学生也有自己的观点,随机播放一段著名科学家对克隆技术的评论录像,让学生能够辩证的看待问题,认识到任何技术要利用它积极的一面为人类服务,有效控制它的消极面,人类就将不断进步。其实我们的学生随时都在动脑筋想问题,很想知道自然界中的很多奥秘,如果我们能沿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去发展教材,会给我们的科学课找到很丰富的课程资源,他们会感受到极大的乐趣。如录像、动画、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科学教学具有更高的效率。尤其是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如登月活动,月地运行等现象或只能借助显微镜或望远镜才能观察到的现象,或如植物的生长、野生动物的生活等日常生活中不易见到的事物和现象,借助电视、**的帮助,可以清楚的呈现在小学生眼前。此外,还可以利用慢镜头放映种子的萌发,使人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到的现象,在几分钟内复现出来,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网络资源是学生学科学的重要知识源泉。学生有目的地在科学网站上收集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自学方式。首先,在学生查找科学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使他们知道知识产权问题。其次,要引导他们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学会主动思考,认识到网络上珍宝与瓦砾并存,学会借鉴与甄别。此外,网上的超链接容易使学生“迷航”,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不要去搜索与之无关的内容,而要为共同的主题收集资料。这样不仅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习信心,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