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游戏推出一段时间,很大多玩家都成功完成了通关,而一些高手玩家也因此总结出了一些实用的过关心得,而这里为大家分享的是异度之刃2异刃连击控制AI怎么搭配心得分享。
异刃连击控制AI怎么搭配心得
主角,光/焰,其余随意
尼雅,白虎,石榴,候补随意
回避T,水刀展示位(重要),闭眼,暗刀
都装备3星银河魔方,60%几率普攻两次,实测移动取消不触发
有的话随意谁装备贝塔瞄准镜,降低目标破防抗性
古拉75蜘蛛,我58开始打的,现在69了,不断摸索了点心得,和大家分享下
尼雅白虎破防是很频繁的,回避T闭眼妹子展示位的话双破防其实是重复的,而且AI破防技能一般先放,破防过程无法再次破防所以回避T水刀展示位,保持猛击待机
我现在75小蜘蛛一套
主角开局速度蓄出1级必杀,保留钩子,一般第一个破防时间不够,等尼雅第二个破防,立刻砸一级光必杀后出钩子倒地,顺序无脑按就行
重点来了,由于光雷火一套,光一级后尼雅必切石榴,然后是倒地的怪,尼雅必浮空,回避T水刀必猛击miss情况没办法以外,这是一套确定连招一套带走一个75小蜘蛛
还有一种是主角带猛击的办法,也是相同的配置,主角看尼雅有2级必杀再放一级光,尼雅必切石榴,立刻接2级雷,回避T必切闭眼妹子,起手必破防,主角接倒地,尼雅由于切换cd,还是石榴,必接浮空,主角切朱雀猛击
这两套都是我反复确定过的连招,打蜘蛛很舒服,另外,式的掉宝比猛击重要,带朱雀,一个怪猛击2-3次(开始级别低)啥都不掉,只有钱杀了不下50只
带式让AI自动猛击,基本80%出货,偶尔大爆,三星银河魔方,100%不死什么的都出了杀怪也给很多东西,只为了打宝还是优先考虑掉宝率比较有效率,猛击应该相当于额外演算一次掉落该不掉还是不掉
以上只是提供一种通过异刃连击的属性顺序搭配武器种类,强制AI配合你作战完成既定战术策略的一种思路,还是希望大家可以有所借鉴,延伸出自己风格的战斗体系
考古,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地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由于它们总是共同存在于同一文化层或墓葬中,表明它们属于同一时代。一个文化不能由一种特征来划分,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找到类似的文化因素。只有许多特征的总合,才能把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划分开来。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由来 19世纪6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Gde莫尔蒂耶将欧洲旧石器时代分为5期(后来增至6期),仿照地质学上地史分期的方法以第一次发现的地点来命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考古发现地区的扩大,知道同一地质时期中不同地区的遗存的面貌并不相同,特别是到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存的内容更加复杂,各地区的差异十分明显。同时,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发现有些原来以为是前后相衔接的不同时期文化,实际上是同时并存的不同文化。因此,产生了考古学文化这个概念,用来指同一时期中不同类型的遗存,也指同一地区时代有先后的不同类型的遗存。目前欧洲旧石器时代的6期,已基本上移作了文化的名称。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况,最初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将甘肃新石器时代遗存分成6期,推断每期300年并前后相接。后来知道它们代表不同的文化,已都移作文化名称。在考古学发展史上除了分期的概念之外,又增加了考古学文化的概念,这是很有意义的。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的作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以地区或流域来命名的,多为事后弄清这一文化分布范围而命名。如欧洲的多瑙河文化等。另外,还有对发现地点的名称加前缀的,如甘肃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这是因为它们和典型龙山文化有相同处,也有差异处。如果仅属地方性的小差异,当然可采用这种办法,如果差异大到可认为是独立的文化时,那便应该另起一个文化名称。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个文化,可对地名加后缀,以资区别,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见屈家岭文化)等。以特征遗物来命名的方法也经常被采用,如中国过去所称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欧洲的巨石文化、钟杯战斧文化等,不过这种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个文化的特征,同时这种个别类型的特征遗物,还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而近年来已逐渐不大为人们所采用。此外还有以族别来命名的,如巴蜀文化便是一例,不过这只能适用于较晚的文化,并要经过精确考据,否则易于造成混乱,最好仍以小地名命名而另行指出这种文化可能属于某族。至于历史时期的商周文化、秦汉文化或隋唐文化等,是一般用语的文化,即指一民族在特定时期中各方面的总成就,包括物质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字记录所提及的各个方面。严格地讲,这与考古学上有特定意义的文化,是要加以区别的。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除了要解决时代和分期以外,还要研究它的内容、特征、分布范围、起源、发展,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联系等。而要对一文化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则至少应对该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址作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这一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个考古学文化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某几种特定类型的住宅、墓葬、工具、陶器和装饰品以及某些特定的工艺技术等。每个考古学文化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不仅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共同规律,还要研究各地区各个族的共同体发展的特殊性。因而必须确立考古学文化这一概念,以便对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分别地加以深入研究,以探寻物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性。
对同时并存的各种考古学文化,我们要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来搞清它们的分布范围。这些范围同自然地理的区划并不完全一致。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分布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文化因素也不断发生变化。当一种文化发展成为显然不大相同的另一类型时,可称为同一文化的一个新阶段(或时期),如果发生了质的改变,则应视为另一文化。但这需要有充分的资料,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一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于其内部发展,但有时也因接触而受到另一文化的影响。这些,都是在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考古学常见术语表
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学。一般认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这个名词。他是17世纪的一位德国物理学家、旅行家和学者。
人类学——即对人类进行研究的科学。有时候它会与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动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别在研究早期人类遗存时。
人工制品——人类制造的、使用过的或对人类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随意拿走遗物而不进行记录,这给考古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土冢——特指青铜时代地面上的土墩,通常用来覆盖埋葬物。
BP——距今年代,代替传统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后)。它的好处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变得更加直观。为了将日期标准化,1950年被定为考试古学上的“现在”。
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一种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比率的技术,能测定五万年以内有机材料的年代。热释光断代技术能用于陶器的断代,将物件重新加热,然后测量发出光线以断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热时间。
稻作遗存——埋藏的特征从地面上看是无形的,如墙,只有在高空中俯视,才能发现在稻谷中的不同颜色的斑纹。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罗马港口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如今这种现象仍被广泛利用。现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谷,当玉米长成时,就会发现交错、相通的道路(道路经过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们把这种交叉口称为南奥古斯丁交叉口。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书写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湿的陶土上刻写而成。
树木年轮断代——根据计算树木年轮(每年增加一轮)对树木断代。她还可以提供气候方面的证据,因为气候能影响数轮的宽窄。这种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用于考古学上,当时是用于测定美国印第安村庄的年代。
发掘——通常表示的是遗址物质的发现,全面移开表面并记录地层或开探沟揭示堆积的情况,全面发掘而不留下任何东西。惠勒曾说道:“我是考古学家,一个对过去的破坏者。”
田野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学,尽管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使考古学家们不需参与发掘,不必让自己的手沾半点泥土。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室内考古学(主要用于审定申请计划)和电脑考古学。这种对遗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现有的文件、地图、人口普查资料、课税清册、教会资料、测量数据和以前的发掘报告。历史考古学是研究有文字记录的那段历史。
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征符号。象形文字使用图画代表思想或言语,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
陪葬品——与人的尸体一起埋葬的物品。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习俗现象。
葬式——埋葬尸体的方式。如火葬,用火焚烧尸体,这常见于多种文化中。
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头筑成的纪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环状列石。
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确的说,是指文字发明以前。
陶瓷碎片或瓷片——破碎陶瓷的一部分,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其实它对于确定年代序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抢救性考古学——一个遗址因为开发的需要,在它被破坏前,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所进行的抢救性的发掘。
相对年代——一个事物通过与另一个事物相对照而得出年代,不用给出确切的年代,绝对年代则要有确切的年代。
地层学——堆积物层次的研究。一般认为,埋得越深的年代越久远。远在1859年,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之前,已有学者根据地层学推算出,许多堆积物的年代,要比传统《圣经》所说的上帝创世纪的年代——公元前4004年早得多。
三期说——把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学说,这种分法用在欧洲是可行的,但是用于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区则有问题,因为有的地区现在还处于石器时代文化中。三分法的最初提出者是克雷斯蒂安J汤姆森,1819年,他在哥本哈根博物馆整理展品时提出此说。
斯坦因
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 英国人。原籍匈牙利。早年在维也纳、莱比锡等大学 学习,后游学牛津大学和伦敦 大学。1887年至英属印度,任拉 合尔东方学院校长、加尔各答大 学校长等职。在英国和印度政 府的支持下,先后进行三次中亚 探险。第一次中亚探险(1900- 1901)主要发掘和田地区和尼雅 的古代遗址,其旅行记为《沙埋 和田废址记》(Sand-buried Ru- ins of Khotan, London, 1903), 正式考古报告是《古代和田》 (Ancient Khotan,全二卷,1907)。第二次探险(1900— 1908)除重访和田和尼雅遗址外,还发掘古楼兰遗址,并深 入河西走廊,在敦煌附近长城沿线掘得大量汉简,又走访 莫高窟,拍摄洞窟壁画,并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廉价骗购 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四箱、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其 旅行记为《沙漠契丹度址记》(1912),其中有敦煌骗宝经 过的详细记录;其正式考古报告为《西域考古记》(1921), 至五卷。第三次探险(1913-1915)又重访和田、尼雅、楼 兰遗址,并再次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五百七十余 件敦煌写本,还发掘黑城子和吐鲁番等地遗址,其正式考 古报告为《亚洲腹地考古记》(1928),全四卷。还著有《在 中亚的古道上》(1933),对二次探险做了简要的记述。 1930年,拟进行第四次中亚探险,被南京政府拒绝,其所 获少量文物,下落不明。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等地出土 文物和文献,主要入藏伦敦的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和 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以及印度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今在 新德里的印度国立博物馆)。藏品由各科专家编目、研究, 发表大量的研究成果。斯坦因本人除上述考古报告和旅行 记外,还编著有《千佛洞:中国西部边境敦煌石窟寺所获之 古代佛教绘画》(1921)一书。其论著全目见《东洋学报》第 33卷第1号。其生平事迹详见米尔斯基(Jeannette Mirsky)著《考古探险家斯坦因爵士传》(1977)。
=============
贾兰坡
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一位没有大学文凭而攀登上科学殿堂顶端的传奇式人物。贾兰坡,字郁生,曾用笔名贾郁生、周龙、蓝九公。1908年11月2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二日)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刑家坞村。1929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31年入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先后任练习生、练习员、技佐。1937年任调查员,1945年改称技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5年他接替裴文中先生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工作优异,继裴文中1929年发现第一个头盖骨之后,他在1936年11月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了国际学术界。
===============
梁思永
(1904年—1954年)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启超次子。原籍广东新会,1904年出生于澳门(一说出生于上海),但其童年也是在日本度过的。
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欢迎关注“灶物者”,阅读更多精彩有趣的考古、文物故事!
1901年一个叫斯坦因的英国人开始了他的新疆考察之旅,这次他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边, 发现了一些刻有奇怪文字的木简、精美的丝织品……
斯坦因的发现,让尼雅这个深埋流沙将近2000年的遗址进入了大众视野,100多年里多次的考古发掘,更是让它名声大噪。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为代表的各类织物;众多的的佉(qu,一声)卢文简牍;来自埃及的玻璃珠…每样背后都是 历史 ,每件文物都有故事。
本期,灶物者带您走进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看看丝路上的精绝古国~
斯坦因在尼雅的发现让他震撼不已,因此尼雅成了斯坦因每次中亚考察的必经之地。他一生四次来到尼雅,拿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大量的梵文、佉卢文简牍文书、钱币、绘画、壁画、石刻等等。
1931年2月,斯坦因的这次尼雅之行,发现了一枚汉简,虽然已经残破,上面的话却还分辨的出来:“汉精绝王承书从(事)…”
“承书”等字眼的出现,说明这枚汉简记载的内容是典型的汉代“下行文书”。 简单的说,就是上级官吏向下级官吏下达的命令使用的比较固定的格式。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说明了三个重要的事情。
第一——确认了精绝国的存在
说到精绝国,我们可能会想到《鬼吹灯之精绝古城》,觉得它神秘诡谲,地下埋葬有价值连城的珍宝。可艺术创作必然来源于现实, 历史 上确实是有精绝国的。
第二——证实了史书关于精绝国的记载
不少史书中都有关于精绝国的记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班固的《汉书》。
通过这段记载,可知精绝距离长安的位置,再加上其它几个参照,可以判断精绝国的大体位置,但这枚汉简,以及更多文物的出土,证实了史书记载的精绝国的位置是对的,而且给了人们对精绝更清晰的认识,它,就在此。
第三——精绝是受汉中央政府管理的小国
汉简上写到让“汉精绝王”去做某某事情,证实精绝受汉王朝管辖,是汉王朝的附属国。而且精绝国的首领称为“王”。
影视剧中,胡八一、Shirley杨他们去精绝古城寻找鬼洞族,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遇到一阵强风沙,将他们卷入,掉进一个洞里,无意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墓葬…
那实际的精绝国什么样?
从史书“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这句话可知,精绝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国家,只有480多户人家,3000多人,这个规模可能还比不上那时中原的一个城市。
塔克拉玛干沙漠并不宜居,少数的绿洲是人们生活的乐土。精绝人就生活在一其中一块绿洲上,经过考古探测,一条河流穿城而过,人们就在河流两岸生活,这条河就是尼雅河。
与其说一条河流穿城而过,还不如说是精绝人选择了靠近水源的地方定居。在没有太多水利设施的古代,靠近河、湖是绝对的生存之道。世界上所有古文明的故事中,都有一条大河。
从已经探明的遗址范围平面图可知,精绝国南北狭长、东西向窄,有点像鞋底的形状。
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内发现不少房屋基址,南北都有,不少房屋基址旁还有用来养牛羊的围栏,整个遗址内还有各类果树的遗存,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可以做陶器、弓箭等日常用品。
丰富的考古资料,说明精绝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牧业、手工业都有,生活应该还不错,和其它地方相比,也并没什么神秘。
20世纪90年代,中日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尼雅遗址进行发掘,收获颇丰,尤其是1995年发现、清理的两座墓葬,规格很高。它们被命名为M3和M8,M8叠压在M3之上。
墓中有丰富的陪葬品,还有写着“王”字的陶罐,大名鼎鼎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也出自这个墓葬。 虽然墓中没有印章等物品直接表明墓主人的身份,但这些高规格的随葬品,说明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精绝国的其中一任国王。
要说尼雅遗址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一类物品,丝织品绝对可以排第一,尤其是织锦,基本件件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 因为我针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写过一篇详细的文章(“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精绝国小小织锦,为何有此神奇预言?),在这里就不讲它了,我们来看看其它的。
首先说一说“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
这件织锦出土于和M8有叠压关系的M3号墓。这种有” 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 字眼的织锦是汉朝锦署专门为地方王侯织造的一种婚礼专用锦,应该是中央政府赏赐给精绝国王的。
尼雅遗址出土的大部分织锦都是汉晋时期四川成都制造的蜀锦,这件也不例外。
为什么确定它们是蜀锦?
从时间上来说 ,蜀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四川成都,有2000多年 历史 ,是四大织锦中最早的一个; 从 历史 上来说 ,四川的蚕桑纺织业一直十分发达,古蜀国的开国王就叫做蚕丛; 从兴盛期来说 ,汉朝是蜀锦的兴盛期,政府在成都设置锦官监督织造蜀锦,影响深远,以至于成都至今又称锦官城、锦城。
织锦是一种采用重组织织成的多彩提花织物。简单是说,织锦和其他的丝织品不同,它的颜色和花纹不是织好布后染出来的,而是直接用彩色的线织成的。
经线、纬线相交成布。试想一下,如果你要织一块宽20厘米、长20厘米的布,每一厘米有100根线,每织一根纬线,你需要把这2000根经线上下分开,让它们形成开口,把纬线穿进去。如果是单色的线,还挺好操作,反正上下数量一样,有个开口就行,很好织。
但如果要你织一匹宽50厘米,每一厘米有150根线,而且不是单色,要用五个颜色的线织出花纹,你该怎么做?
”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原物就是差不多50厘米宽,每厘米有170根经线,分为白、蓝、红、黄、绿五个颜色,因为汉晋时期织锦用经线显花,要织出不一样的图案,五种颜色的8500根线,每织一纬,都要重新排列一次。
这样的排列组合是一个天文数字,织工很难记忆,即使有先进的踏板提花织机、有事先做好的花本,做这样一个织锦,依然非常困难,所以丝织物品种几十种,只有锦是金字旁,且自古就有“寸锦寸金”的说法。
踏板织机本质上是用竖着的经线显示花纹的一种织机。 使用之前先根据每织一纬,经线的排列顺序,分成不同的组,每一组有一个脚踏板来控制,称作综。总的来说,控制背景色叫作地综;花纹的颜色叫作花综。
如果经线的排列组合太多,织机在纵向上会特别长,而且越是后面的组合越不太好织,所以织一台织机不能有太多的经线排列组合,所以汉代织锦的图案不会太大,有的织锦幅度很大,但仔细一瞧,图案都是循环的,一般几厘米就循环一次。
织锦每多一个色,并不是增加一个排列组合,而是成倍计算量的增加。所以那时候织锦的颜色并不多。有 三种、四种颜色织锦就挺厉害了。而 这件织锦和“五星”锦一样有五个颜色,是汉锦中颜色最多的,可见其价值。
除了这件 “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我个人还很喜欢尼雅遗址431号墓出土的这件“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 。这个织锦,被作成一个枕头的形状,而且两边向上翘,在尖部各有一个公鸡头,所以叫做鸡鸣枕。
鸡鸣枕是用来陪葬的明器,一般放在死者的头部下面。
汉代的织锦,最为常见的就是用蓝色和红色做背景色,这点在尼雅遗址出土的织锦上也有所体现。
汉朝,用来给丝线染色基本都是植物染料,植物染料是利用自花、草、树木的茎、叶、果实、种子、皮、根提取色素作为染料。一般的染色植物加上明矾等一些媒染剂就会呈现出很多种的色彩。
汉朝的蓝色一般是用蓝草来染,只要能染蓝色的都成为兰草。 汉朝的红色最早是由茜草来着色。但茜草染出的颜色比较深,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了红花,逐渐改良染色技术,到了唐初,才有了非常艳丽的“真红色”。
汉唐时期,成都生产的红色织锦那可是非常有名,敦煌博物院有一件文书,写的就是当时丝绸之路那些商人卖的织物,开头就是:“西川织成锦、红川锦、软锦…”。说了四川的织锦,还强调了红色的织锦,可见红色织锦的受欢迎程度。
尼雅遗址中,“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安乐绣文大宜子孙”锦、“万事如意”锦等都是红色的。
这种汉隶书的吉祥文字,再配合“云气”纹、神兽纹、茱萸等花草,体现了汉朝中原地区人们的审美。
织工把这种审美融入到丝织品中,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流向各个地方。得到它们的人,用它们做衣服、裤子、鞋子、枕套、荷包…中原的丝织品,却也是他们的生活。
新疆干燥的气候,让很多丝织品深埋千余年,依旧光鲜。它们就像一把钥匙,用它就可以打开一千多年前的时光。
那时候的精绝虽说是一个小国,却是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站。
丝绸之路按照东西可以分为东、中、西三段,基本每一段又分为南北两条路。而精绝国就在丝绸之路中部的南段这个位置。
丝路漫漫,沙漠无垠,不论是商人、僧人还是政客,这条路都不好走,一个个绿洲就成为他们途中唯一可以休整的地方。
精绝就是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人员交流、货物往来。因此这里出土的文物体现出非常多元的特点。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 佉 卢文简牍。
佉 卢文是一种看上去有点像蝌蚪的文字,现在已不再使用。1901年斯坦因首先在尼雅发现了这种文字。
佉卢文是起源于古代健陀罗地区(今天南亚次大陆巴基斯塔北边、阿富汗那片地方)的一种古文字,后来逐渐在整个中亚流行,2200多年前, 这个地方随着一系列民族迁徙,佉卢文逐渐东传。考古工作者除了在尼雅,在新疆昆仑山北麓、天山南麓、罗布泊沿岸等遗址中都发现过佉卢文的简牍。
目前在尼雅遗址发现的佉卢文简牍至少有700多件,文物学家对这些简牍进行解读,可知这些简牍内容涉及 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各个方面,可见当时, 佉 卢文应该是精绝国日常使用的文字之一。 这些资料对研究精绝国的 历史 、文化生活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大量的佉卢文简牍的出土也有助于这种文字本身的研究。
除了佉卢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就是——佛教。
精绝国的人是信奉佛教的。
仔细看尼雅遗址的平面图,不难发现所有的房屋、果园等全部都围绕着一个佛塔布局,那个佛塔在整个遗址的正中间,想必它也是精绝国人们生活的中心。
历史 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洛阳白塔寺的修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没错,佛教是东汉年前传入中国的,按照白马寺建成的时间算,距今也有将近2000年了。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有陆路、海路两种说法,陆路就是进入新疆,然后再向中原传播。 所以像精绝这样的国家,它会比中原的人们更早的接触到佛教。 在佛教刚进入中原的时候,精绝应该已经有很多信众了,他们把佛塔修建正在中心,在已经出土的佉卢文木简中,也有很多内容中有“僧人”“长老”这样的字眼。
除了中原的丝织物、从西边传来的佉卢文、佛教这些特别明显的文化元素外,尼雅遗址出土的很多文物也与交流有关。
来自埃及、大量蜻蜓眼玻璃珠,泥封、浮雕上戴钢盔、执盾牌,以及其他的希腊神话神祇;家具、木板、壁画上的大象纹饰、有翼神兽;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的钱币…
时间长河中的精绝国,活跃时间并不长,西汉时期,它和汉朝亲善,关系不错,但到了东汉时期,就被鄯善国吞并,之后随着河道变迁、环境改变,整个精绝都被埋入地下。
时间长河中的精绝国,也没有那么神秘,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国,这里的人们信奉佛教,种地、饲养牛羊、还可以做出漂亮的工具和工艺品,和中原人差别不大。
时间长河中的精绝国,文化面貌保存完好,是研究汉晋时期塔克拉玛干地区聚落形态、生产状况的重要参照;也是探究丝绸之路南道,东西方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证据。
1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号墓地M8发掘简报[J] 于志勇 文物 2000(01)
2尼雅遗址农业考古研究报告[J] 卫斯 西部考古 2018(01)
3汉代精绝国与尼雅遗址[J] 林梅村 文物 1996(12)
4从出土文物看唐代以前新疆纺织业的发展[J] 武敏 西域研究 1996(02)
要了解楼兰古城为什么引起了国际 社会 广泛的兴趣,就必须先从楼兰的考古 历史 谈起。
楼兰的考古发现以1949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清乾隆时期(18世纪中期)绘制完成的“嘉峪关到安吉延等处道理图”清楚地标示着“鲁普脑儿”(罗布淖尔,即罗布泊),新疆巡抚刘锦棠及其后任魏光涛在1890年前后也曾命部属探察、绘制了“敦煌县到罗布淖尔南境之图”。
此图现藏于故宫档案馆,上面不仅标明了自玉门关通往罗布泊的路线,而且在罗布泊西岸标示了一座古城址。而楼兰城,就在罗布泊的西岸。然而清朝政府并没有考古的观念,这就给了西方探险家难得的机遇。
直到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沙漠中考察时雇佣的驴工兼向导,维吾尔族农民艾尔迪克因丢失工具,在寻找的途中,偶然在罗布泊西北岸发现一片古代遗址,斯文·赫定听说后,马上随艾尔迪克来到了遗迹处,发现这片古代遗迹地面上,散布着美丽的木雕、织物、钱币。
经过全面的准备,在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专程来到这片遗迹,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发掘工作。经过整理分析,他根据出土文书中有楼兰字样,将此遗迹定为楼兰。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一个冒险家辈出的考古时代,斯文·赫定因为楼兰而赢得了考古史上的一顶桂冠。
在此之前,1895年4月—5月间,斯文·赫定就曾带领队伍从西向东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1899年,他又在瑞典国王及诺贝尔的资助下,在新疆进行了第二次考察探险。1899年12月-1900年2月,从东向西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些都为他后来发现楼兰古城埋下了伏笔。
1900—1901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第一次来到这一地区,发现了尼雅遗址、安迪尔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1906—1908年斯坦因第二次考古探险期间,除重新对尼雅、安迪尔遗址进行补充调查和发掘外,还在今若羌县城周围、米兰和楼兰地区获得重大考古发现:在若羌绿洲中心发现一处长方形古城遗址:在米兰发现宏伟的吐蕃戍堡和一系列佛教建筑遗址,并且对其中的吐蕃戍堡、一些佛教建筑遗址和烽燧进行了发掘。
1913—1916年,斯坦因第三次来到鄯善地区,除再次对尼雅遗址进行发掘外,还在若羌县城周围重新调查了上次发现的古城址,并且有许多新的发现。
事实上,斯坦因还曾于1930—1931年第四次来到新疆,目的明确是“大规模发掘并搜集新疆、甘肃之古物以充实哈佛大学的博物院”,由于受到当时觉醒的中国知识界和国民政府的坚决阻止,未能全面实施。
不过,他还是通过行贿、要挟和抵赖等手段在于阗、尼雅、安迪尔、若羌等地进行了考察和挖掘,获得百余件古物,包括汉文、佉卢文文书和于阗语写本,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尼雅遗址获得的汉文和佉卢文文书。
1905年美国的亨廷顿探险队也对此地进行探险和发掘,此后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大谷光瑞、桔瑞超探险队。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桔瑞超于1909年3月首次到达楼兰古城及其附近遗址时,据称在遗址中发现了“李柏文书”。
“李柏文书”是当年任西晋西域长史的李柏给焉耆王的信件,根据李柏文书而发现了“海头”古城,并为研究后期楼兰带走了大量古文物。
我国科学家到楼兰考察,开始于1927年。当年随中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来楼兰的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地理学家陈宗器,曾先后数次到达罗布泊北岸考察,发掘遗址,出土了70多枚写有明确的西汉纪年的汉文木简,发掘了汉代烽燧遗址,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铜器、铁器、漆器、木器和骨、石、陶器,以及丝、麻织品残片。
黄文弼就他在罗布泊地区的考古工作,发表了专著《罗布泊尔考古记》,楼兰地区的古代文明在中国学者的手中揭开了新的一页。
1958年,黄文弼在今若羌县城附近考察了且尔乞都克古城、孔路克阿坦遗址和一些可能是佛寺遗址的土台,然后在罗布泊南面地区的米兰遗址进行发掘。
这个问题并不成立。
世界上200多个主权国家,我估计70%以上的国家对楼兰没兴趣,甚至不知道楼兰是什么。比如说索马里,斯里兰卡,菲律宾,这些名字能叫出一大堆。即便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他们也更关心自己的民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态问题。
题主只是一时陷入了自己感兴趣的小圈子里罢了。毕竟地球有70亿人,哪怕每一百万人只有一个人对楼兰感兴趣,那也会有7000个人对楼兰感兴趣,相对于寂寞的题主,那也是一群密密麻麻的人头啊!
别钻牛角尖,洗洗睡吧。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繁荣昌盛的小国神秘消失?是世界各国对楼兰古城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楼兰古国出土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和“楼兰姑娘干尸”最为神奇经典。
1、楼兰国概况;
楼兰古国始建于公元前176年前,楼兰王国有1570户人家,共14100口人,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总面积12万多平方米。
2、存在时间: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共有800多年的 历史 ,现今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迹。
3、 历史 记述:
a楼兰的生态环境:"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分国。国出玉,多葭苇(芦苇)、枝柳(红柳)、胡桐家胡杨)、白草(芨芨)。
b楼兰的生活状态:主要以游牧为生,有城池、集市交易,圈养的有驴马,骆驼等,能征善战与羌族,与婼羌族人生活习惯相同。"
c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并请求朝廷驻军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
d东汉时,楼兰在丝绸之路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东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开发楼兰。
e魏晋时,累计百年之久,楼兰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再后来,楼兰便很少见于史载,逐渐地神秘消失了。
4、消失原因:
探索 之谜:外敌入侵灭亡;干旱缺水背井离乡;被瘟疫疾病毁灭,总之最终向了衰亡。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是诗仙李白《塞下曲》中的诗句,说的就是楼兰古国。 楼兰古国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塞,也是中原地区去西域通商的必经之路。在 历史 上的意义非常重要。 同时楼兰古城也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所以,很多人都对这个古老神秘的楼兰感兴趣。
20世纪初,楼兰古城就出土过佛塔类单位宗教艺术品,最重要的, 是出土了大量的汉文简牍、汉文文书等文字性的文物。这对研究两汉时期,中原与西域诸国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过当时的大量文物却被外国人,以考古的名义盗走了。但楼兰古城至此震惊全世界。
现在一提起楼兰古城,由于地处罗布泊一带,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关于它的神秘传说。 当时美国、英国、日本的许多考古学家,经常来到楼兰搞文物挖掘,恨不得把楼兰古城搬到自己的国家去研究 ,可见楼兰在世界考古界的重要地位。
但我认为,楼兰其真实的 历史 存在,要比那些神秘传说来得实际 。经过发掘与研究,发现整个楼兰的城市规划,在两汉时期来说,是比较先进的。城市布局分明,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城市中又区分行政区、军事区、生活区。可见当时楼兰是一个比较繁荣有序的塞外国家。
而在楼兰发掘的人类遗骨, 甚至有许多西欧地区的白种人。而文物中又有中亚地区、古希腊风格的物品。 这可以说楼兰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是聚集各国人往来的枢纽。
楼兰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都值得 历史 学者去研究一番,所以,世界各国才对楼兰古城这么感兴趣。
据考古和 科技 发现,有一个观点,地球各处的人类来自非洲,大约5万年前离开非洲。 有一支人类先到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再到两河流域, 然后分散到各地。而楼兰,是东西方交流的必经之地。可能是一支古人,顺着这条路径进入东亚中华大地的。冰河期之后,这里气候温暖,适应人类生存。古人的记忆,保留了这条路径,于是有了古丝绸之路文明。保持东西方联系。这支古人类,可能是中华文明人类的一支祖先。但是,北京的山顶洞人,迁徙到哪里去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又是哪里来的?无论如何,楼兰可能保存着,古人类的记忆。特别是出现文明后,这里可能是东西方交易市场,具有大量东西方文化遗存。这是考古学家的兴趣。对于西方来说,他们在妄图证明,西方的文明,对东方的影响,这是十分可笑的。
神秘。
未解之谜。
全世界的人类对未知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不仅仅是楼兰。
楼兰古国曾经的繁荣,为何又被 历史 湮没都是未解之谜。如果谁找到了答案,说不定会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充满了好奇。
楼兰故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境内罗布泊的西北角,是汉—晋时期(前2世纪—4世纪)古城遗址。
楼兰故城遗址包括楼兰城区(占地面积108万平方米)、东郊墓地、周围寺院居民遗址、楼兰贵族墓等,标志建筑有楼兰佛塔和三间房,出土了楼兰美女(干尸)、汉锦、晋代手抄《战国策》、佉卢文木牍等文物,对西域早期文明史、中国史、欧亚内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那么,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对楼兰古城感兴趣?
1、全世界的人都充满了好奇。楼兰古国曾经的繁荣,为何又被 历史 湮没都是未解之谜。如果谁找到了答案,说不定会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2、楼兰古国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塞,也是中原地区去西域通商的必经之路。在 历史 上的意义非常重要。同时楼兰古城也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所以,很多人都对这个古老神秘的楼兰感兴趣。
3、20世纪初,楼兰古城就出土过佛塔类单位宗教艺术品,最重要的,是出土了大量的汉文简牍、汉文文书等文字性的文物。这对研究两汉时期,中原与西域诸国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当时的大量文物却被外国人,以考古的名义盗走了。但楼兰古城至此震惊全世界。
4、楼兰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都值得 历史 学者去研究一番,所以,世界各国才对楼兰古城这么感兴趣。
5、对楼兰古城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出现过海市蜃楼,非常壮观;美女多、好客;建筑很独特、华丽;人很富有,有很多宝藏……传说多了,太神秘了很多人就想去探险看看。因为全世界的人类对未知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不仅仅是楼兰。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充满了好奇。
6、对于游客来说,大多因为楼兰古城的神奇传说,和楼兰王国的突然消失,以及从楼兰古城遗址中 探索 想象当时楼兰古城的繁荣,多处于好奇性。
等等。
就我来看!!!楼兰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强悍的小国。早在公元前许多年就已经存在,一度十分繁荣。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它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是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可是在公元3世纪后,楼兰国却神秘地消失了。楼兰王国的兴亡和它旁边的罗布泊一起,成了一个巨大的谜。
对楼兰古城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出现过海市蜃楼,非常壮观; 美女多、好客;建筑很独特、华丽;人很富有,有很多宝藏……传说多了,太神秘了很多人就想去探险看看。因全世界的人类对未知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不仅仅是楼兰。楼兰古国曾经的繁荣,为何又被 历史 湮没都是未解之谜。如果谁找到了答案,说不定会隐藏着巨大的秘密。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充满了好奇。 国人感兴趣是因为那是中国的古迹, 探索 历史 文明的记忆!至于国外,大多数是想了解地大物博的中国,窥探,甚至如同强盗般,占为己有,还明目张胆的展示在他们的博物馆!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的西部,于公元前176年前建国,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通敦煌,其处于西域枢纽,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地位极其重要。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匹,珠宝等都是在此交易。
到公元630年,突然神秘消失,留下一片废墟,令人无限向往揭开其神秘面纱。古城遗址几乎全被流沙掩埋,斜贯全城的古运河东北佛塔附近处还出土过简牍,五铢钱,生活用品,丝毛制品等。
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之最,古城遗址,墓葬群,木乃伊,岩壁画无不令考古学者和爱好探险的人们神往。楼兰曾经的辉煌造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是西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非常值得去深入研究和 探索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