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泰晤士报》载文称科学家发现
世界第一碗面条来自中国
考古学家最近指出,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碗面条不是来自意大利而是来自中国。
一碗保存良好的**面条在中国西北部黄河附近的一次考古发掘中被发现,经过检验,历史长达4千年之久,至此,用无可辩驳的证据把关于面条发源地的争论画上了句号。此前,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声称他们的祖先曾在2千多年前发明了面条。
面条是在青海省的拉加(音)考古遗址被发掘出来的,这些面条很细,直径大约03厘米,长50厘米,颜色发黄,和今天的拉面很相似。
像拉面一样,他们也是用手工拉抻做成的,不过古代的面条不是用面粉做的,用的是小米。这一新发现发表在13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证明中国比意大利早2千年,就可以制作出面条并且煮熟。
现在,意大利面条的起源仍不得而知,说法各异,有的说来自意大利中西部古国的伊特鲁里亚人,有的说来自古罗马人,甚至还有人说是阿拉伯商人传过来的。
在意大利罗马城北,有一个公元前四世纪的伊特鲁里亚人墓,墓内壁画上画有佣人用水和面做成面条的全过程。事实上,伊特鲁里亚人和古罗马人更喜欢烤东西吃,比萨就是个例证。
发现面条的地点拉加,是石器时代的遗址。在4千年之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和洪水摧毁了村庄,现在整个村庄被掩埋在三米深的地下。
由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李厚源(音)博士带领的科研小组,负责考古发掘工作,他们发现一个倒盖着的碗状物,翻过来一看,才发现是面条。
为了查明面条所使用的原料,小组把碗中的面条和现在的面粉做对比。现代的意大利面与亚洲面条通常是用小麦粉和面包粉制成。而古代的面条则是由小米做的,不含任何面粉。
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证据,那就是古代在干旱的黄土高原上,早期的基本作物和食物生产都是依赖小米的。
我国的面条起源于汉代。那时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早期的面条有片状的、条状的。片状的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到了魏、晋、南北朝,面条的种类增多。著名的有《齐民要术》中收录的“水引”、“馎饦”,“水引”是将筷子般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状;“馎饦”则是极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
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有一种叫“冷淘”的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诗圣 [被屏蔽广告]
[被屏蔽广告]杜甫十分欣赏,称其“经齿冷于雪”。还有一种面条,制得有韧劲,有“湿面条可以系鞋带”的说法,被人称为“健康七妙”之一。
宋、元时期,“挂面”出现了,如南宋临安市上就有猪羊庵生面以及多种素面出售。及至明清,面条的花色更为繁多。如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收录了“五香面”、“八珍面”。这两种面条分别将五种和八种动植物原料的细末掺进面中制成,堪称面条中的上品。
面条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大众食品,很多国家都声称拥有面条的发明权,其中以意大利、阿拉伯和中国三家为主。最近,著名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新石器晚期的小米面条》的论文,称中国考古学家在青海省[被屏蔽广告]的一个遗址中找到了距今约4000年的面条实物,面条“发明权”之争宣告终结。
2002年10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茂林带领工作人员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新石器遗址上发现了一个倒扣着的碗,在碗形泥土的顶端,也就是原碗的底部位置上,赫然躺着一团鲜**的线状物,质地柔软,外表形似我们今天常吃的“拉面”,粗细相当均匀,直径只有约03厘米,长达50厘米。
论文的主要作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是中科院研究微体古植物学方面的专家,他说:“为了弄清楚这个‘面条’的来历,我们主要检测了其中的两种物质:植硅体和淀粉。”植硅体是一种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充填到细胞中的二氧化硅矿物,不同植物细胞中植硅体的充填形态也不一样,可以长久保存不变化,能够比较精确地对植物进行分类。他说:“从植硅体的形态和结构来看,它只与我国西北地区种植的谷子、黍相似,并不是我们现在广泛食用的小麦。”从形态和光学特征上对比研究了“面条”中的淀粉,结论佐证了“谷子(小米)、黍原料说”。
吕厚远说,软体化石的保存极其困难,中国这碗面条能留下有赖于所在地的特殊遭遇。喇家毁于一次灾难性大地震,盛着面的碗倒扣在地上,窑洞塌下来,黄土覆盖上去。吕厚远说:“幸运的是碗倒扣在地上,使碗中的面条和碗底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不至于使面条直接承受压力而化为粉末,保持了最初的状态。”大地震后是大洪水,黄河带来的泥沙使喇家遗址连同那碗来不及食用的面条被密封在地下,直到4000年后才重见天日。
由于面条作为软体的极难保存的材料,长期以来世界上没有发现早期面条的直接证据,所有的论断皆来源于一些文字记载或壁画,时间也不过2000年左右。喇家遗址发现的这碗面条,不仅为中国人赢得了面条发明者的殊荣,也为新石器农业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研究提供了线索。
面条的由来
《夜航船》:“魏作汤饼,晋作不托。”(张岱自注:“不托即面,简于汤饼。”)
实际面条之起源,大约早于魏。东汉刘熙《释名》“饼”中已提及“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等饼类,按刘熙“随形而命之”的说法,“索饼”有可能是在“汤饼”基础上发展成的早期的面条,那么,东汉时已有之。面条显然是由汤饼发展而成的。汤饼今人考实际是一种面片汤,将和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面片,下锅煮成。这种汤饼始于汉代,是面条的前身。从汤饼的基础上,又发展成“索饼。”《释名疏证补》:“索饼疑即水引饼。”
《齐民要术》记有“水引饼”的做法:“细绢筛面,以成调肉〔月霍〕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著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搓令薄如韭叶,逐沸煮。”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样粗细,一尺长的段,再在锅边上揉搓到韭菜叶那样薄,这时的片儿已类似宽面条了。
《事物纪原》说:“束皙《饼赋》曰:‘朝事之笾,煮麦为面。’则面之名,盖自此而出也。魏世食汤饼,晋以来有‘不托’之号,意‘不托’之作,缘汤饼而务简矣。今讹为‘馎饦,亦直曰面也。”高承的说法,人称“不托”之后,离后来的面条就近了。“不托”有说是“不托”者所创,大约是后人的臆测。高承又说:“魏晋之代,世尚食汤饼,今索饼是也。
《语林》有魏文帝与何晏热汤饼,则是其物出于汉魏之间也。”《语林》中何晏的故事,其实早出于《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即何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但啖,大汁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这则故事中的何晏,是汉大臣何进的孙子,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娶魏公主,是三国时著名的玄学家。何晏长得一表人材。魏明帝怀疑他脸上擦了粉所以脸白,于是大热天请他吃汤饼。何晏吃得大汗淋漓,就用红色的衣袖擦汗。结果,脸上白里透红,更为容光焕发。
束皙的《饼赋》说,冬日宜吃汤饼:“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饼赋》中还夸张地描述了下人侍候主人吃汤饼时的馋相:“行人垂液于下风,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足见当时吃汤饼,也只是富人的享受。
至晋时,汤饼已有成细条状的了。束皙之《讲赋》中描述下汤饼的情景:“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振衣振裳。握〔溺字换成提手边〕拊搏,面弥高于指端,手索遇而交错,纷纷驳驳,星分雹落。”束皙称汤饼“弱如春绵,白若秋练”。
后庚阐《恶饼赋》有“王孙骇叹于曳绪,束子赋弱于春绵”之句,傅玄《七谟》有“乃有三牲之和羹,蕤宾之时面。忽游水而长引,进飞羽之薄衍,细如蜀茧之绪,靡如鲁缟之线”之说细如蜀茧之绪,靡如曾缟之线,实在已经很细了。唐时,面条仍称“不托”。
《演繁露》说,汤饼,“旧未就刀钻时,皆掌托烹之。刀钻既具,乃云‘不托’,言不以掌托也。”其品种,在唐时,多了一种“冷淘”。杜甫《槐叶冷淘》诗:“青青高槐叶,采缀付中橱。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唐六典·光禄vvv寺》:“冬月量造汤饼及黍〔月霍〕,夏月冷淘、粉粥。”《太平广记》三十九《神仙传·刘晏》引《逸史》:“时春初,风景和暖,吃冷淘一盘,香菜茵陈之类,甚为芳洁。”后人考“冷淘”即“过水凉面”。清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夏至》:“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宋代,面条正式称作面条,而且作面方式,除汤煮以外,又有了炒、〔懊字换成火字边〕(焖)、煎等方法。另外,面上开始加荤素各种浇头。《东京梦华录》记汴京的面条,有四川风味的“插肉面”、“火〔懊字换成火字边〕面”,南方风味的“桐皮熟烩面”。《梦粱录》记南宋面食名件,有“猎羊盦〔音为an〕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熬面”、“子料浇虾〔燥字换成虫字边〕面”、“银丝冷淘”。
《武林旧事》中又记有“大片铺羊面”、“炒鳝鱼面”、“卷鱼面”、“笋辣面”、“笋菜淘面”等。面条发展成熟之后,便出现了挂面。古籍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挂面的文字记载,乃元人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挂面,补中益气。羊肉一脚子,挂面六斤。蘑菇半斤,鸡子五个煎作饼,糟姜一两,瓜荠一两。右件用清汁中下胡椒、盐、醋调和。”这是一种以羊肉、蘑菇、鸡蛋烹制挂面的方法,这说明挂面在忽思慧以前已有之。
《饮膳正要》成书于元夭历三年,也就是公元1330年,那么挂面发明于何时呢?今人考,宋理宗淳有〔礻右,音为you〕辛亥十一年(公元1251年)凌万顷和边实撰的《玉峰志》卷下《土产·食物》中记:“药棋面:细仅一分,其薄如纸,可为远方馈。虽都人、朝贵亦争致之。”有学者认为,这种“药棋面”就是最早的挂面。棋子面,又各“切面粥”,其实《齐民要术》中早有记载:“刚溲面,揉令熟。大作剂,揉搓成饼,粗细如小指头,重萦于面中。更揉搓,如粗箸大,截断,切作方棋。簸去勃,甑里蒸之。气馏勃尽,下著阴地净席上,薄摊令冷。极散,勿合相粘,袋盛举置。须即汤煮,别作〔月霍〕浇,坚而不泥。”这种棋子面,形状像方棋那样,蒸熟阴干之后,铺在阴地净席上,然后再装在口袋里久藏,临吃的时候取出来,放进沸水里煮一煮,浇肉汁拌和,吃起来韧而不烂。
《玉峰志》里的“药棋面”显然与《齐民要术》中的“棋子面”不同,它仅阔一分(也就是3.3毫米),看来形态是细长的面条,而非棋子大小的面片。它产于平江府昆山县,能运往当时的都城杭州,成为贵族官僚们喜爱的馈赠之物,看来就因为它已经具备了药疗保健的特色。抻面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宋诩的《宋氏养生部》:“扯面”:“用少盐入水和面,一斤为率。既匀,沃香油少许,夏月以油单纸微覆一时,冬月则覆一宿,余分切如巨擘。渐以两手扯长,缠络于直指、将指、无名指之间,为细条。先作沸汤,随扯随煮,视其熟而先浮者先取之。齑汤同前制。”薛宝辰《素食说略》中,又称为“桢条面”:“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条面’。其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佳。其簿等于韭菜,其细比于挂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断,柔而能韧,真妙手也。”刀削面又称“削面”。
清薛宝辰《素食说略》记:“削面”:“面和硬,须多揉,越柔越佳。作长块置掌中,以快刀削细长薄片,入滚水煮出,用汤或卤浇食,甚有别趣。平遥、介休等处,作法甚佳。”面条做法各种各样,就名人而言,袁枚、李渔又各有其做面理论。袁子才认为“大概作面总以汤多为佳,在碗中望不见面为妙。”他最拿手者,是作“鳗面”。以大鳗一条,拆肉去骨熬汤,汤中再入鸡汁、火腿汁、蘑菇汁,一大碗汤极少量面。李笠翁则极反对这作法。他说:“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与未尝食面等也。”他说,他做面则是“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他所创制的面有两种,一日:“五香面”,一曰“八珍面”。“五香面”是自己家用,“八珍面”是用来请客的。“五香者何?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极匀,擀宜极薄,切宜极细。然后以滚水下之,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尽句咀嚼,不似寻常夹面者,面则直吞下肚,而且咀呕其汤也。”“八珍者何?鸡、鱼、虾三物之肉,酒(疑为晒之误)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翻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李渔说,作此“八珍面”,鸡鱼之肉,一定要取精肉,稍带肥腻者不能用。鲜汁也不用肉汤,要用笋、蕈或虾汁,因为面性见油即散,擀不成片,也切不成丝。拌面之汁,加鸡蛋清一二盏更宜。
人称“伊府面”者,其实乃清乾隆进土伊秉绶的家厨所创。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好品味。其在惠州为官时,因喜面条,家厨遵其嘱予以改进。“伊府面”先以鸡蛋和面,面成后煮至八成熟,捞出,拌上香油,过油炸至金黄。然后再以鸡汤煨软,盛盘内,浇以海参、虾仁、玉兰片。早时民俗,只有伏日吃面之说。
北齐宋懔《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至于生日吃面之俗,似始于《唐书·王皇后》:“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耶。”这位阿忠把衣服脱下来换斗面,为的是做生日汤饼,为什么一定要吃生日汤饼呢?因为古时生男孩称“弄璋之喜”(璋:宝玉,《诗经·小雅斯干》:“凡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唐时,就有要举行汤饼宴贺弄璋之喜之俗。刘禹锡有诗《赠进士张盥》:“忆尔悬孤日,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苏东坡有《贺人生子》:“甚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璋出。”为什么唐时就要当“汤饼客”,必食汤饼呢?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中,就认为“必食汤饼者,则世欲所谓‘长命’面也。”面条,当时已成了祝福新生男儿长命百岁的象征,这种世俗一直沿袭下来,中国人过生日就必吃面条了。
过生日吃面条的来历
有许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农村,人们过生日往往都要吃面条,即所谓吃“长寿面”,简称“寿面”。
过生日为什么要吃面条呢?
传说远古的时候,我国有五个贤明的帝王,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颛顼帝的玄孙姓籛名铿。“善调雉羹(即野鸡汤)以事帝尧,为尧所赞美,封之于彭城。”籛铿活了七百六十七岁(也有的说活了八百多岁),人称彭祖。
汉武帝时,有一天议完朝政,君臣闲谈称寿。有人说:脸长寿就长。也有人说:人中长寿更长。大臣东方朔说:若人中长就长寿,彭祖活八百岁,脸不知多长!他的话说得君臣皆捧腹大笑。
东方朔的这些话传到民间后,逐渐就变样了,“脸长寿长”被说成“面长寿长”。为图吉祥,为求长寿,慢慢形成了过生日吃长寿面的习俗。
注:彭城,相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春秋时宋邑,秦置县。治所在今江苏徐州市。
中国特色面食的来历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再以面文化为例,因为面条不仅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目前习惯吃面条的人约有8亿人之众。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工业化的方便面快速发展以来,2004年以达到480亿份,产值290亿人民币,成为世界方便面产销第一大国,它融营养、美学、史学于一体,形成东方食品中一支不可忽视的主流食品,各式面条约500多种,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的面条起源于东汉,后由“遣唐使”传入日本,元代之后由威尼斯商人马克•波罗传至意大利和欧洲。中国的面条如同茶叶、豆腐、美酒一样为人类餐饮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吃面讲究很多,实质是把“人之常情”,“世间常理”物化在面条中。过生日吃长寿面;娶媳妇、乔迁新居要吃打卤面,有汤有面有滋有味;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祈盼风调雨顺吃龙须面。不同时节,不同的喜庆节日吃不同的面条。
中国的“名面”更具独特的人文价值。
如三鲜伊面、四川担担面、岐山臊子面、 韩城大刀面、酸辣老友面等不胜枚举。仅以三鲜伊面为例,该面又称孝子面。据史载,伊尹的母亲常年卧病,其子为母亲特制用鸡蛋和面,揉擀切条之后,蒸熟后用油煎,即使人不在家,母亲也能很方便的吃面,而且久放不腐。吃面时浇的汤是用鸡、猪骨及海鲜炖制的。其母在伊尹的精心照料下身体康复,所以三鲜伊面又称孝子面。而三鲜伊面的加工方法和现在工业化的方便面十分相似。
至于四川的担担面更是家喻户晓,陈宝宝是挑担沿街叫卖的卖面的小贩,担担面的担上不仅佐料齐全,而且有锅有火炉,现吃现煮要吃多少就煮多少,要加什么佐料就有什么,这种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的经营理念是“担担面”长盛不衰的真谛。
脍炙人口的陕西岐山“嫂子面”或称“臊子面”也蕴含着深深的哲理。据载有一穷书生因无父母由哥嫂抚养,嫂子不仅做的面条好而且卤好,为了让小叔子读好书求功名,一家人省吃俭用,嫂子特为他打的卤中有肉有菜,齿间留香,还用油泼辣子增进食欲,小叔子果然中举,所以该面誉为嫂子面。于是很多人为让自己的孩子求功名,也仿制这种打卤面,但屡屡落榜,羞愧无颜,故又称“臊子面”。
广西酸辣老友面是说某人常到一家周氏茶舍去喝茶,后病在家中,周氏店主发现此人未到茶舍,亲自登门知道老朋友病了,特制了一大碗酸辣汤面,并佐以爆香的蒜末和豆豉送上门,老朋友吃完出了一身大汗,身体康复,故称“老友面”。以上所举仅凤毛麟角,挂一漏万,但足以说明通过吃,所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依恋和慰藉,这正是真正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人情与人性。
面条的做法五花八门,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面条做法:
打卤面
材料:面条、肉馅、黄花、木耳、香菇、大葱、鸡蛋、酱油、料酒、糖、盐、鸡精、蒜。
做法:1香菇、木耳、黄花泡发。2锅中倒入油,放入肉馅炒熟后加入葱花、香菇、木耳、黄花翻炒片刻,然后加入酱油、料酒、糖、盐、鸡精,再加入适量水。3淋入打散的蛋液,勾芡撒上葱花、蒜末。4水烧开后放入面条煮熟后捞出,放入碗中,然后将卤浇在面条上即可食用。
担担面
材料:面条、猪肉馅、豆芽菜、大葱、姜末、蒜茸、辣椒、芝麻酱、白菜心、香菜、老抽、生抽、料酒、米醋、高汤、花椒面、猪油。
做法:1锅中倒入油,放入猪肉馅炒散待用;白菜心焯熟待用。2用猪油将葱、姜、蒜爆香,放入辣椒、豆芽菜、肉馅煸炒,然后加入料酒、老抽、生抽、米醋、高汤,出锅时放入芝麻酱、花椒面炒匀。3水烧开后放入面条煮熟后捞出,放入碗中,然后将卤浇在面条上,放入焯熟的菜心、香菜即可食用。
红烧牛肉面
材料:牛肉、面条、小白菜、葱、姜、八角、辣椒、酱油、酒、辣豆瓣酱、麻油。
做法:1牛肉洗净切成块。2锅中倒入油,放入葱、姜、八角、辣椒、牛肉炒香,然后加入酱油、水、酒、辣豆瓣酱,用中火煮约1个小时。3水烧开后放入面条煮熟后捞出,再焯熟小白菜。4碗中放入麻油、葱花、牛肉汤,再放入面条、小白菜、牛肉即可食用。
鸡丝凉面
材料:白斩鸡、面条、黄瓜、芝麻酱、麻油、糖、酱油。
做法:1面条煮熟后捞出,在冷水中过一下。2白斩鸡切成丝,黄瓜洗净切成丝,均放在煮好的面条上。3芝麻酱放入碗中加入麻油搅匀,再加入酱油、糖用冷开水稀释,然后淋在鸡丝凉面上即可食用。
麻酱面
材料:面条、麻酱、葱花、精盐、味精、熟色拉油。
做法:水烧开后放入面条煮熟后捞出,放入碗中,加入麻酱、葱花、精盐、味精、熟色拉油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虾仁丸子汤面
材料:黄瓜、虾仁、肉馅、姜、荞麦面、盐、淀粉、料酒、黑木耳。
做法:1将虾仁清洗干净,加入少许料酒和盐搅拌均匀后再用水冲洗干净。2将虾仁剁碎,加入适量盐、淀粉,顺时针方向搅成泥状,再用手抓成球形待用;在肉馅中加入适量盐、淀粉,顺时针方向搅拌成泥状,抓成球形待用。3将荞麦面煮熟放入碗中备用。4将虾球、肉馅球、黑木耳、黄瓜片、姜片一起放入沸水中煮熟,再加少许盐调味。5将调味好的卤浇在面上即可食用。
榨菜肉丝面
材料:瘦肉、榨菜、葱、面条、料酒、酱油、湿淀粉。
做法:1瘦肉切成丝,加入料酒、酱油、湿淀粉拌匀,腌制10分钟;榨菜切成丝后先泡20分钟去除咸味。2锅中倒入油,放入肉丝炒散,再放入榨菜,炒匀后盛出。3水烧开后放入面条煮熟后捞出,放入碗中,再放入炒好的榨菜肉丝和葱花即可食用。
梅州客家先民——程 旼唐代宰相、诗人、文学家 ——张九龄北宋文学家—— 曾 巩北宋思想家—— 杨 时北宋宰相—— 詹学传南宋丞相、民
族英雄—— 文天祥抗倭援朝明军统帅——陈 璘抗金明军统帅——袁崇焕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 黄慎清代武状元—— 李威光西婆罗洲兰芳大总制大唐总长——罗芳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师—— 戴均元清代体仁阁学士 ——戴衢亨清代诗人、书法家 ——宋 湘太平天国天王—— 洪秀全太平天国东王—— 杨秀清太平天国忠王—— 李秀成近代洋务运动先驱—— 丁日昌太平天国翼王—— 石达开马来亚侨领 ——叶德来首任驻日本国公使 ——何如璋华侨实业家 ——张弼士清代爱国诗人、外交家—— 黄遵宪华侨实业家 ——张榕轩华侨实业家—— 姚德胜清代爱国诗人、抗日保台义军副统帅——丘逢甲中国民主革命先驱—— 孙中山民主革命家 ——廖仲恺泰国客属总会创始人 ——伍佐南华侨实业家—— 胡文虎辛亥革命北伐军总司令—— 姚雨平民国陆军上将—— 黄慕松辛亥革命名将—— 张民达民国元老 ——邹 鲁辛亥革命名将—— 邓仲元泰国合艾市开埠元勋—— 谢枢泗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朱德北伐、抗日名将 ——吴奇伟中国现代史学大师—— 陈寅恪现代杰出文学家 ——郭沫若北伐、抗日名将——范汉杰北伐名将——邓演达北伐、抗日名将—— 薛岳新四军军长—— 叶挺北伐、抗日名将—— 罗卓英北伐、抗日名将 ——张发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 陈奇涵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叶剑英北伐、抗日名将—— 黄琪翔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张鼎丞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病理学家——梁伯强“象征派”诗人、雕塑家——李金发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物理化学家——黄子卿语言学家——王力现代艺术大师——林风眠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内科及热带病医学专家 ——钟惠澜马来西亚实业家、慈善家——萧畹香抗日名将 ——陈大庆抗日民族英雄—— 谢晋元客家研究一代宗师——罗香林牙买加中华会馆主席—— 陈英豪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廖承志中华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女将军—— 李贞前中华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司令—— 刘亚楼中国人民共和国上将 ——赖传珠前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将 ——萧向荣中国科学院士、数学家—— 李国平中国实验肿瘤学创始人之一 ——杨简抗日名将 ——赖名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杨勇国中现代肿瘤学奠基人 ——吴桓兴中国科学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专家 ——李国豪前全国政协副主席 ——杨成武前中共中央总书记—— 胡耀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卢嘉锡前全国政协副主席—— 肖华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院长委员长—— 陈丕显英籍华人作家—— 韩素音前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总统 ——阿瑟钟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复之中国科学院士、生物学家—— 黎尚豪前中华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张廷发香港著名实业家—— 田家炳新加坡首任总理 ——李光耀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谢非香港著名实业家—— 曾宪梓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懋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佛松马来西亚艺术教育家、美术家—— 钟正山国际著名化学家 ——潘毓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肖扬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国际羽坛名将 ——侯加昌戏曲表演艺术家—— 黄婉秋国际著名数学家 ——丘成桐新加坡副总理 ——李显龙亚洲球王—— 李惠堂国际杂技大赛金奖获得者—— 戴文霞国际体操比赛金牌获得者—— 李莉世界速滑全能冠军—— 叶乔波 客家人物是客家文化与理念的创造者和践行者,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表征。客家人重视教育,读书明理、读书起身、读书致仕、读书济民的信念深入客家人脑海之中。 蔡蒙吉、蓝奎、李二何、宋湘、黄遵宪、丘逢甲、胡晓岑、何如璋、丁日昌、叶璧华、罗香林、叶剑英、林风眠、罗清桢、李金发、张资平、蒲风、 温流、黄凤眠、侯过、吴康、袁文殊、杜埃、碧野、钟惠澜、吴桓兴、丘成桐、李国豪等,都是客家文化杰出的演绎者。清朝罗芳伯开发加里曼丹成为大酋长,其首创之共和制度尤比美国宪法早几年。丘逢甲爱国保台,尽显忠贞。叶剑英参与共和国的建立,于危局中力挽狂澜,手握权力,不谋私利。李光耀,大埔客家之后,在新加坡建成了现代化国家,有“国父”之称。丰顺客家后裔他信,位至泰国总理。清末黄遵宪,诗人、外交家,梅县客家人。其主张“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客家亿万富豪及客家大企业家简录(上)1、曾宪梓 广东梅州市梅县人,财富80亿人民币左右,公司03年国内外销售额40亿人民币左右,总部在香港,自有品牌,香港上市公司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领带、男装、皮具、皮鞋等产品研究、设计、生产、销售,亚洲领带大王、男装大王,国内总部在广州东站,为三十多层的金利来大厦。现年70岁,有三个儿子。至03年止,国内捐款已达6亿多人民币。其中一个儿子从事顶级原装进口欧式家具的国内外连锁经营,在深圳有一家店,叫金宝来。金利来是中国人创立的第一个国际名牌。2、田家炳,广东梅州市大埔县人,财富估计30亿人民币左右,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主要产品为人造革和塑料薄膜。82年捐款12亿人民币设立田家炳基金会,专门捐助内地、港澳的公益事业,仅在家乡大埔县就已捐款2亿,目前捐款总额已达标15亿。现年85岁,有5子4女。3、罗桂祥,广东梅州市梅县人,财富估计30亿人民币左右,已逝,香港维他奶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前董事长,自有品牌,主要产品有豆奶、果汁饮料、茶饮料、汽水、水等,03年销售额22。7亿,固定资产18亿。4、姚美良,广东梅州市大埔县人,财富估计30亿人民币左右,已逝,香港南源永芳有限公司创办人、前董事长,永芳牌化妆品是中国大陆90年以前第一品牌,高峰期年销售额6亿,目前国内已投资10多亿。由于姚美良英年早逝,加上公司决策、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目前处于低潮。生前国内捐款2亿多。5、伍捷仆,广东梅州市梅县人,财富30亿美元(96年),泰国第二大商业银行--泰华农民银行创办人、董事长,泰国客属总会创始人。6、他信。西那瓦,原姓丘,广东梅州市丰顺县客家人,现任泰国总理,也是目前为止泰国最有民望最有成就的总理。任总理前,是泰国首富、电信大王,垄断泰国的卫星通信、移动电话,财富14亿美元,公司资产24亿美元,1子2女,兄弟姐妹9个。7、张 弼士,广东梅州市大埔县人,生卒于1841-1916年,创业于印尼、马来西亚,开办种植园,种植椰子、咖啡、橡胶、胡椒、茶叶等,开办锡矿、轮船公司、银行、药材批发公司等,是当时海外华侨中首屈一指的巨富。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就是他创办的。8、胡文虎,福建永定人,生卒于1882-1954年,在缅甸创办永安堂虎标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万金油、清快水等,产品畅销东南亚,创办了《星岛日报》、英文《虎报》等系列报纸,是当时和闽南人陈嘉庚并列的世界华人首富。9、彭云鹏,祖籍广东汕尾市陆河县客家人,60岁,印尼第三大财团巴里多太平洋集团创办人、董事长,世界胶合板大王,财富50亿美元(96年),投资涉及森林种植、胶合板制造、糖业、金融、航运、石油化工、旅游、房地产等。目前在印尼首都雅加达投资额18亿美元,建设一个庞大的商业中心,包括一栋70层高的印尼第一高楼。10、邹锡昌,广东梅州市梅县人,大陆改革开放后的弄潮儿,目前财富20亿,42岁,中山大学毕业,香港昌盛集团董事长,该公司总资产80亿。91年,投资3亿在广州市中心建成30多层的天秀大厦;93年,投资额14亿在广州市商业中心建设65层的中华广场,该广场是广州市新地标、首个MALL,一期工程已于99年竣工开业,目前仅此年租金收入就达1。6亿,二期工程已动工,将于07年竣工;投资11亿在北京中心城区建成高档住宅区使馆新城,1、2期已售完;正投巨资在北京市中心老城区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国内捐款已达4000多万。11、叶华能,广东梅州市梅县人,广东宝丽华集团总裁,40多岁,目前财富估价几十亿,涉及行业有房地产、建筑施工、茶叶种植、农业观光旅游、服装、高速公路等,拥有男装名牌法国”绅浪‘,拥有总投资14。1亿的梅汕高速公路百分之二十股份,同时承包百分之四十工程,投资1。8亿建成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投资12。9亿建设梅县火电厂。12、梁亮胜,广东梅州市梅县人,52岁,香港丝宝集团董事长,中国百富榜连续2年上榜,03年排35位,02年公司销售额22亿,纳税2亿,国产化妆品、洗护发、洗护肤品第一品牌,是世界同行第一品牌--美国宝洁公司(拥有飘柔、海飞丝、玉兰油、激爽等品牌)在中国的第一对手、强劲对手,拥有中国名牌舒蕾、风影、丽花丝宝、柏兰、美涛、洁婷、伊倍爽、捷泰等,产品有化妆品、洗护用品、卫生用品、药品。国内总部在武汉,总部大楼为23层自有物业--丝宝国际大厦,有湖北仙桃、武汉、广州三大生产基地,武汉基地投资4亿多;在起家地湖北仙桃投资2。3亿建成三家宾馆(其中一家四星级)、一条步行街;公司内设有博士后工作站;梁亮胜所创造的终端营销模式已成为国内营销模式经典,目前国内捐款已达8000多万。13、朱孟依,广东梅州市丰顺县客家人,45岁,香港上市公司合生创展集团董事长,连续2年上中国百富榜,财富40亿,02年总资产56亿销售额100亿,所投资的项目都是几亿、十几亿、几十亿的大盘,是房地产行业大盘开发商代表,广州最大地产商,全国著名企业家自负的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非常尊敬的同行,并且说朱孟依和他的合生创展集团与珠江实业集团才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手下汇集了从国内著名房地产公司老总位置跳槽来的大批地产精英。仅从穿越广州市珠江的通信电缆工程就获利10亿,创造一个神话。目前已在广州、北京、天津、上海、惠州等城市大展拳脚,高歌猛进,其中天津的项目投资将达100亿,建造一个神话般的城镇。朱为人很低调。在梅州市区捐资3000万建设东山高级实验学校。兄弟三人。兄弟所拥有的广州珠江投资公司是亲密的生意伙伴。14、缪寿良,广东梅州市五华县人,49岁,财富16亿,连续2年上中国百富榜,02年12亿、42位,03年16亿38位,深圳富源集团董事长。卖烟丝起家,而后卖烟丝机、开石场。承接广深高速公路、广深公路、深圳机场、深圳北环大道等大工程的石料供应而崛起。是一个“硬打硬”的成功客家男人。目前拥有深圳宝安区主要商业区的大部分,仅此年租金收入就达一亿。拥有深圳宝安区大型住宅区富源花园、几个大型工业区、投资2亿多的富源文武学校、32层的富源商贸中心,深圳福田区4栋32层大厦;正投资4亿建设一个大型的高科技工业园。全国政协委员;目前捐款已达5000多万;有3子1女。15、李彬兰,女,广东梅州市兴宁市人,全国著名的新一佳超级市场的总经理,该公司03年在全国拥有50多家分店、50多亿销售额,为广东第一、全国第十二大的商业连锁公司。16、吴炯声,广东梅州市五华县人,61岁,深圳西湖集团董事长,该公司刚完成私有化改造,吴炯声拥有百分之70多股份。该公司目前净资产近20亿,年总产值3亿多,涉及出租车、城市公共汽车、宾馆、酒楼、房地产、旅游、汽车维修等行业,是奔驰汽车售后服务深圳唯一合伙人。曾任炮兵部队营长,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模、深圳市人大常委。17、黄贤成,广东梅州市兴宁市人,财富2亿,广州贤成集团董事长,主营纺织和地产,上市公司青海省白唇鹿公司实际控制人。18、李贵辉,广东梅州市梅县人,55岁,广州绿丹兰集团董事长,该公司涉及精细化工(化妆品)、服装、房地产、儿童娱乐、银行、交通等行业,总资产36亿。绿丹兰品牌化妆品高峰时年销售额达10多亿,曾主导国内化妆品市场,为当时全国名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处于低潮。目前为止捐款已达5000多万。19、黄华,广东梅州市人,香港南方国际集团董事长,高峰时财富30多亿,受97金融风暴影响,目前处于低潮。高峰时拥有三星级深圳南方国际大酒店、深圳新王朝大酒店、广州市中心30多层的南方国际中心相当股份、90年以前广州市最高级的商场--世贸广场购物中心(仅装修费就达1亿)。95年投资10多亿在广州市中心进行大型旧城改造。目前捐资已达四千多万。20、余焕良,深圳英特泰投资公司董事长,96年,在家乡五华县投资五千多万进行大规模现代农业开发。21、徐伟建,梅州三宝集团董事长,97年,公司总产值2。5亿,总资产1。5亿。22、何中华,广东大华集团董事长,目前仅为家乡梅州的捐款就打1。2亿。23、张坚力,上市公司广东明珠集团董事长,03年总收入6。1亿,利润3600多万,总资产11亿,涉及阀门制造(全国最大的阀门公司之一、生产高质量高技术阀门)、药业、酒业、建筑施工等行业。24、林梅光,深圳青青世界观光农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台商,广东梅州市梅县人,87年投资1000万美元创办深圳青青世界观光农场。25、严----,广东梅州市梅县人,广州泰奇食品公司、四川古绵纯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前者销售额4--8亿,后者为全国最大的中低档白酒公司,作为一个新品牌,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白酒行业已领风骚7--8年,非常成功。26、张新辉,广东梅州市人,香港佐田集团、梅州佐田服装公司董事长,投资50亿人民币在湖南衡阳市建设火力发电厂和水电站各一座,建成后年产值达成23亿。27、刘晓,广东梅州市大埔县人,深圳博士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公司为深圳最大、全国最大之一且定位中高档的眼镜连锁销售公司,目前全国有70多家店,而且都是大型高档店,仅深圳就有30多家。28、李建华,广东威华集团董事长,公司总资产13亿,涉及发电、供水、林产(胶合板)、建筑、IT基础材料等行业,其中胶合板产销量广东第一。29、杨钦欢,上市公司广东梅雁集团董事长,该公司03年总资产59亿,净资产27亿,涉及水电、建筑、IT、生物工程制造业等行业。30、陈伟东,广东紫金县人,香港万基集团董事长,连续2年上中国百富榜:02年23位,03年61位,财富20亿。拥有香港上市公司“万基药业”国内上市公司“烟台发展”,总资产50亿,为全国最大传统保健品公司,主业:传统保健品及药业、白酒、房地产,已收购昔日全国名酒孔府家酒百分之九十股份,正进行收购全国名酒古井贡酒,国内总部深圳,总部大楼即将迁入中心区23层的自有物业。 以上有关资料来自我个人的剪辑资料和藏书。 ┆ ┆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非常完整! 其他回答 回答:齐王睿级别:学长5月12日 20:44 客家名人 梅州客家先民——程 旼唐代宰相、诗人、文学家 ——张九龄北宋文学家—— 曾 巩北宋思想家—— 杨 时北宋宰相—— 詹学传南宋丞相、民族英雄—— 文天祥抗倭援朝明军统帅——陈 璘抗金明军统帅——袁崇焕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 黄慎清代武状元—— 李威光西婆罗洲兰芳大总制大唐总长——罗芳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师—— 戴均元清代体仁阁学士 ——戴衢亨清代诗人、书法家 ——宋 湘太平天国天王—— 洪秀全太平天国东王—— 杨秀清太平天国忠王—— 李秀成近代洋务运动先驱—— 丁日昌太平天国翼王—— 石达开马来亚侨领 ——叶德来首任驻日本国公使 ——何如璋华侨实业家 ——张弼士清代爱国诗人、外交家—— 黄遵宪华侨实业家 ——张榕轩华侨实业家—— 姚德胜清代爱国诗人、抗日保台义军副统帅——丘逢甲中国民主革命先驱—— 孙中山民主革命家 ——廖仲恺泰国客属总会创始人 ——伍佐南华侨实业家—— 胡文虎辛亥革命北伐军总司令—— 姚雨平民国陆军上将—— 黄慕松辛亥革命名将—— 张民达民国元老 ——邹 鲁辛亥革命名将—— 邓仲元泰国合艾市开埠元勋—— 谢枢泗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朱德北伐、抗日名将 ——吴奇伟中国现代史学大师—— 陈寅恪现代杰出文学家 ——郭沫若北伐、抗日名将——范汉杰北伐名将——邓演达北伐、抗日名将—— 薛岳新四军军长—— 叶挺北伐、抗日名将—— 罗卓英北伐、抗日名将 ——张发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 陈奇涵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叶剑英北伐、抗日名将—— 黄琪翔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张鼎丞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病理学家——梁伯强“象征派”诗人、雕塑家——李金发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物理化学家——黄子卿语言学家——王力现代艺术大师——林风眠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内科及热带病医学专家 ——钟惠澜马来西亚实业家、慈善家——萧畹香抗日名将 ——陈大庆抗日民族英雄—— 谢晋元客家研究一代宗师——罗香林牙买加中华会馆主席—— 陈英豪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廖承志中华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女将军—— 李贞前中华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司令—— 刘亚楼中国人民共和国上将 ——赖传珠前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将 ——萧向荣中国科学院士、数学家—— 李国平中国实验肿瘤学创始人之一 ——杨简抗日名将 ——赖名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杨勇国中现代肿瘤学奠基人 ——吴桓兴中国科学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专家 ——李国豪前全国政协副主席 ——杨成武前中共中央总书记—— 胡耀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卢嘉锡前全国政协副主席—— 肖华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院长委员长—— 陈丕显英籍华人作家—— 韩素音前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总统 ——阿瑟钟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刘复之中国科学院士、生物学家—— 黎尚豪前中华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张廷发香港著名实业家—— 田家炳新加坡首任总理 ——李光耀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谢非香港著名实业家—— 曾宪梓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懋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佛松马来西亚艺术教育家、美术家—— 钟正山国际著名化学家 ——潘毓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肖扬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国际羽坛名将 ——侯加昌戏曲表演艺术家—— 黄婉秋国际著名数学家 ——丘成桐新加坡副总理 ——李显龙亚洲球王—— 李惠堂国际杂技大赛金奖获得者—— 戴文霞国际体操比赛金牌获得者—— 李莉世界速滑全能冠军—— 叶乔波 1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此我认为让我泪目的必然是这三篇古文。
《出师表》的语言是十分恳切的,诸葛亮以当时的时局要求刘禅继承先帝刘备的遗愿,让他开张圣听,让他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让他以完成兴复汉室为己任,整篇表达了诸葛亮他对于北定中原的坚定,以及对蜀汉的忠心。《出师表》上半部分,只是在单纯的劝谏刘禅去励精图治。改变蜀汉当时的被动局面,而到了后半部分诸葛亮则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了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对于他的知遇之恩,以及诸葛亮此次北伐力求成功的雄心壮志。可以说通篇读来,实在是让人感动。
当年李密写《陈情表》是为了请求晋武帝放宽他的任职期限,可以允许他为自己的祖母送终。此表整篇读来无不是肺腑之言,从中也可以感受到李密他与他祖母之间的深深亲情。据说当年晋武帝读完此表,也是深受感动,甚至派了奴婢二人去已帮助李密为祖母送终。
而《祭十二郎文》,则是韩愈对于他的亡侄的哀痛之心,也是对自己凄凉的宦海沉浮的一生的感慨。从此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韩愈他这一生的悲苦以及对他亡侄的无限思量。
可以说这三篇文章无不是让人感动的好文章。
意思是: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出自《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这篇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晁错被杀的原因。作者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晁错自己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同时,作者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
原文
晁错论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责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作品注释
1、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权贵忌恨。汉景帝四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讨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因此被杀。
2、患:祸患。
3、为:治理,消除。
4、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5、其:代词,指祸患。
6、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7、狃(niǔ):习惯。
8、不吾信:不相信我。
9、惟:只有。
10、出身:挺身而出。
创作背景
《晁错论》为苏轼在宋仁宗嘉佑五年至六年(1060—1061年)写就并呈与朝廷的文章之一。《晁错论》的具体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本文写于宋仁宗嘉佑五年,是在制科考试前所上二十五篇《进论》之一;另一种说法认为该作品写于嘉祐六年,是苏轼在制科考试中的一篇应试文章。
其一宋仁宗嘉佑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今河南伊阳西主簿属正九品。苏轼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试前,苏轼上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苏轼所上策、论词理俱佳,被推荐参加秘阁考试。
其二嘉祐六年八月十七日,苏轼在制科阁试中合格,得以参加殿试。嘉祐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宋仁宗在崇政殿亲试制科应试者,称为“殿试”。苏轼首先呈上《中庸论》、《汉高帝论》等二十五篇文章,接着答《策问》,即《御试制科策一道》,举条而对,作了五千余字,并入三等。
赏析
苏轼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治国之策,行事之则;爱民之心,嫉恶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别出新见,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晁错曾提出“削藩”建议,后被汉景帝所杀。“晁错之死,人多叹息”,苏轼却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一家之言,阐述了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功”的主张。
文章开篇为泛泛概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起句看似虚写,实则却在暗说汉景帝时国泰民安中隐含着的诸侯之患。接着,作者便围绕“患”字,从“坐”、“起”两方面进行分说。“坐观其变”而不对祸患采取措施,那么祸患便会蔓延得无可救药;“起而强为之”而不等待时机,则天下也同样不能保持治平安定的局面。作者说的“起而强为之”,暗指晁错的削落。下面,文章又结止上两句的意思。引出“仁人君子豪杰之行”的作为,以此而暗与晁错柑比。用“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概写出历史上的失败者、又具体落实在晁错身上,暗含着对晁错失败原因的评论。这两句堪称全篇关键之处,是作者论说的中心。在此处,它还有承上启下的妙用:“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上承“起而强为之”;“苟以求名者”,下启“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后面,“天下治平”几句,暗写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几句,又虚写七国起兵后晁错的态度。因此,首段虽没直接点出晁错,但却句句在写晁错。抽象中有具体,虚写里含实写,虚实相生中既使后面的论述高屋建扳,又让文章排宕开闺,具有一种滔滔的气势。
第二段,文章在前面基础上较而易举地由抽象而具体,由隐而显。由历史的抽象概说,过渡到具体的史事论述。西汉社会诸侯的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着封建的中央集权、晁错继贾谊之后,屡次建议景帝“削藩”。他说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呕,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用其策,于是出现了“七国之乱”。后来因谗言晁错被杀,后代之人多悲叹晁错的尽忠而蒙害。但苏轼这里却一反传统老调,认为晁错获罪是由于“有以取之也”,从而使文章蹊径独辟、不同凡响。
第三段,作者一方面紧扣史事,另一方面却把笔触拉开,先提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介的观点。然后便旁征博引用大禹治水的凿龙门、决江河和溃冒冲突来举例论证,提出“事至而不惧”、“徐为之所”才能使大事成功,以此而暗中指责晁错的临危而逃。
第四段是全篇的主体,这一段议论变得丰富,行文也变得曲折。这一段通过有力的论说鞭辟近里地阐述了晁错取祸的原因。“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苏轼认为“削藩”应该逐步进行,徐为之所”,而不应“骤削之”,骤削则必然导致“七国之乱”,这便是“无故而发大难之端”。仁人君子豪杰却于此时挺身而出,所以能成大业,但晁错不在此时捐身,力挡大难,击溃七国,反而临危而逃,“使他人任其责”,那么“天下之祸”自然便集中在晁错身上了。文章至此。所议之事、所立之沦虽与前文相近,但观点与史事却逐渐由隐而显、由暗而明。文章的气势也慢慢由弱而强、由平易而近汹涌。紧接着,作者又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把文章的气势推向了的顶峰。“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是谁引发出七国之难而又临危而逃了选择最安全的处所,把天子陷入至危的境地,这是忠义之士所愤惋之人,既使无袁盎的谗一也不会幸免十祸。这样的结局的原因是“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这两个问句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使文覃呈现出汪洋惩肆的特征。然而苏轼并不就此搁笔,他用两个条件再从反面假设晁错,把文章跳起的高浪又推向了深远广阔。“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这是假设晁错不临危而逃;“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这是假设晁错不使人主自将。那么即使有一百个袁盎也不能使晁错获祸。
最后一段,文章的气势渐渐平缓,在感叹历史之时,再一次指出临危而逃自固其身是晁错取祸的原因,从而增重了题旨的作用。
作者生活时代,治平已久,文恬武嬉,积贫积弱,作者思治,故此论实为有感而发。起首议论雄深浑徽,有很强的针对性。全篇文章由虚而实,由实而气势滔滔,由气势滔滔而渐渐平缓,把舒缓与紧凑有机地融为一体。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