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可以说是智能机全面屏的引领着之一,S8拥有超高的占屏比185:9,2k超清分辨率,HDR显示,双曲面屏幕设计,这些都是极具亮点的元素。全视曲面屏是最值得关注的部分,这块屏幕还隐藏着一些黑科技元素。在网页上、游戏中、社交平台上你都可以在这块曲面屏上看到更多的信息,让不少买家惊叹简直是物理黑科技。
不仅如此,为了打造正面视觉效果,三星取消了以往的正面实体键设计,指纹识别后置机身背面。在性能上,三星秉持了其对显示效果的高标准,DPI色域更为宽广,拍照效果堪比大片。虽然用户在使用中会出现拉伸画面效果,比例不十分协调的情况,但是极少数,也是屏幕设计和画面兼容性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在home键实体被取消的前提下,为了照顾广大用户的操作,三星在S8屏幕下方home键所在处设置了压力感应区域,更加人性化。
1、若您指的是指纹传感器打开,首先打开手机界面在标准模式下,点击设置。
2、在打开的设置页面下选择点击高级功能。
3、在高级功能页面下,选择点击指纹传感器手势。
4、在指纹传感器手势的页面中,点击右侧的滑块,显示开就可以把指纹传感器打开。
5、如果您是触摸屏输入被阻止,尝试下按住电源键,重启手机即可。
数千年来,梳理科技进化树与人类的关系,“延伸人类身体”也许是最核心的脉络,就好比电视延伸了双眼,电话延伸了双耳,汽车延伸了双腿,工业文明几乎延伸了人类所有外在器官,而当人类跃迁至信息文明,最欲求不满的器官——大脑,也终于在人类分身虚拟世界时得以延伸。
无论以何种角度,当今智能手机的角色定位都无异于一个“外挂大脑”,在这大约五六英寸的掌上空间,潜匿着每个现代人的社会关系,性格,隐私,甚至是一份真实且完整的虚拟人格,它们是每个人在现实世界的镜像——正因如此,人们对于这颗“外挂大脑”安全性的忧虑也日趋显著。
记得之前看过一份中国中产阶级(也许是对不安全感最有体会的群体)调查报告,在“不安全感”清单中,728%的中产阶级认为“食品安全”没有保障,第二位的就是546%的受访者认为缺乏“个人信息,隐私安全”——从这个角度,直觉便知,当你与手机共享“秘密”越多,让它正确解锁的方式就愈加关键。
事实上,信息文明诞生伊始,人类便已知晓精准身份识别的重要,也不断发明新的身份认证方式,譬如三星在纽约发布的Galaxy S8就同时配有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和人脸识别三种技术进展最快的生物识别技术。这当然也是对未来趋势的的迎合,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理论上,不管多么复杂,随着计算能力的指数级提升,密码都不再高枕无忧(6位密码和10位密码在电脑眼中处于同一难度数量级),人们必须在系统层面增加安全性。目前看来,最大可能性就是生物识别的大范围普及。
所以,拆解上述不同的智能手机解锁方式,也许可以窥见人机交互的未来一隅。
指纹识别与人脸识别
先来看普及度最高的指纹识别。
最近一段时间,产业界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识:用户对智能手机的要求正趋向于“机身可以小一点,屏幕尽量大一些”,颇具视觉冲击力的高屏占比成为价值光环。于是我们看到,Galaxy S8后置了指纹识别模块,以此换得正面一块抛弃了Logo,“返回”和“多任务”键,屏占比高达84%的外观。
值得一提的是,Galaxy S8屏幕正面底部虽采用虚拟按键,但导航栏部分的屏幕支持压力感应,这种震动反馈充当了实体Home键功能,这样的话,尽管已深入人心,但指纹识别其实不是“必须”的,用户按压底部屏幕,亮起后可以通过虹膜识别进行解锁,此外Galaxy S8还增加了通过前置摄像头的人脸识别功能,解锁速度比指纹还快。
这就得说到三星S8第二种解锁方式:人脸识别。如上所述,长按熄屏或锁屏状态下的虚拟Home键,就可启动前置彩色虹膜摄像头来进行面部识别并解锁。
要知道,不同于一般的图像识别,人脸识别并非易事。常识是,人类脸部结构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且表情易变(人类自己觉得容易,是因为由于祖先族群内原始的协作需求,大脑从上百万年前就演化出了识别人脸的能力),但机器必须将人类的直觉转化为数据分析。简单来说,它要实现人脸检测——根据眼睛,眉毛,嘴巴,鼻子等器官特征和几何位置关系检测人脸,以及将待识别的人脸特征与已得到的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较,从而用来认证。
三星Galaxy S8就具备这种能力,而这只是通往主屏的一种比“滑动解锁”更迅捷和有未来感的路径。换句话说,这种更快更有趣的解锁方式,是一次让概念落地的过程。
技术的进化
最后来看更具科幻感的虹膜识别。
当然,虹膜识别的理论认证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并于90年代起实现商业化落地,目前在不少机构都已小范围应用,如今遵循着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等颠覆性技术的相似步伐,虹膜识别也正在从特定领域推广至普通消费人群之中——而可以肯定,作为目前人类最重要的计算平台,智能手机是普及虹膜识别最好的载体。
那么问题是:将虹膜信息特征作为密码的意义何在?
事实上,在你知道的这些生物识别方式(包括指纹,人脸,声音等)中,由于虹膜的精准性,防伪性,唯一性,稳定性,让其成为一种更高级的识别方式——从结果上看,相比于指纹08%,人脸2%左右的误识率,虹膜识别低至百万分之一的误识率看起来几乎没有任何蛊惑性。
相互错杂的细丝,斑点和条纹,合力构筑了虹膜独一无二的信息特征,让其具备天然的不可复制性,这些动态特性让伪造虹膜这件事几乎不太可能。此外虹膜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人类在胎儿发育阶段形成后,虹膜便终生保持不变,且几乎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
颇值一提的是,它自己也在进行技术迭代。Galaxy S8强化了虹膜识别技术,且有评测者指出,就算佩戴眼镜甚至墨镜也能通过虹膜解锁。而在识别路径上,Galaxy S8只需点亮屏幕并“看”一眼屏幕上方就可完成解锁。
毫无疑问,三种生物识别方式,合力构建了三星Galaxy S8的安全体系,并让解锁这件事变得迅捷有趣。
嗯,追溯历史,就像凯文·凯利所言,技术正以“进托邦”方式发展——今天身处的世界总要比昨天美好一些,但麻烦也同样多。尤其是事关信息安全的麻烦,看看吧,在用户身份识别这件事上,我们经历了各种密码和数字证书等方式,有理由相信,身份识别的下一幕将由指纹,人脸和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替代,从而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信任关系”升高一个维度。
不过,最后想说,若真有那么一天,未来的黑客们掌握了模仿人类生物特征的方法,也大可不必慌张,因为那意味着:将脑电波和基因组用于身份认证的时代已经不远了。毕竟相似的故事告诉我们,技术为人们带来的困惑,唯有靠技术本身去解决。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用文字优雅的文章,为您提供谈资与见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