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双璧” 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合称。《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代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属安徽省)的一桩婚姻悲剧。原为民间歌曲,可能经过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 故事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木兰诗》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表面意思是我人低贱,东西也不值钱。结合原诗来看,兰芝被迫与焦仲卿分离,临别时以绣腰褥等相赠,谦言“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一种深深的幽怨,其实兰芝真的是这个意思吗?恐怕她想的还是“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就像后来的《长恨歌》中的“钗留一股合一扇”,是把这些东西留给丈夫,作为相思时的怀念吧。
美哉,刘兰芝,体态万千,勤劳殊俗,理家奉亲,无不备至,然仍遭驱谴,是何道理看那焦仲卿,八尺丈夫,衣食无忧,敬妻爱家,则不可保之,是何因由
原是其母,蛮横干之,无理闹之,上不尊其宗,下不念其情,威逼利诱,损其清名,以为逆转坤乾,终是竹蓝打水一场空也!是行不合于道,是理不通于俗,何以一意孤行之是命耶是道耶百思不得其解
而刘家之势利,官家之打劫,焦家之漠视,皆二人之悲也此为二人之悲,亦为众民之悲也悲而不思,愈悲之是以思之,以示其警
这个难度真实大啊!勉强作之:
刘焦之事,闻于各地,恰逢邻县一夫妻,男亦为府吏,女亦为佳人,相见常日稀,至今未育子。家母欲有言,却有前例事,不便即告之,乃遣婢仆出。问于东家巫,自言心中苦。却以玳瑁礼,以此事可成。归家问于儿,儿称毋多言,今日还家里,敬妇乃有礼。此事告于妇,妇人断机纾,心中乃有苦,是以直白孤。君家理万事,贱妾守空房;若求子孙福,居家奈婆尝。出言无家教,踟躇复彷徨。夫君得闻之,趋前揽纤腰,轻声语娘子,杯茶相为邀。便告妇人道,应谢刘兰芝,昨夜落繁花,托梦来劝之。娘子本佳人,守护为第一。今日得闻告,即日去为其。妇人心欢喜,即备花烛礼。骑我青骢马,坐我红阁车。已至兰芝处,供香齐拜之。旁有老妪哭,伤悲且无神,叹息复又苦,归马不识途。原是焦家母,自此常酷汝。拜谢归家去,家母笑欢颜。张罗筵席谷,筹备香火炉。其乐复融融,不慢自家媳。此后转一岁,妇人得福儿。愿此悲剧故,换得新家福。
出自《孔雀东南飞》: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刘母告诉媒人说:“(我们)贫贱人家,有了这个女儿,她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她)不能做府吏的妻子,怎么配得上县太爷的公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