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人教版语文文言文语法

高二人教版语文文言文语法,第1张

《陈情表》

一 虚词

1 以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连词,因为)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介词,凭借)

(3)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4)谨拜表以闻(连词,表目的)

(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2 于

(1)急于星火(介词,比)

(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对,向)

3 之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助词,的)

(2)臣之进退(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 实词

1 通假字

(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4)四十有四(通“又”)

(5)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2 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诉说 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辛酸苦楚,苦衷 今义: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往前 今义:很快地跑

(8)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

3 词类活用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3)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5)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6)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7)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8)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9)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10)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11)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12)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1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4 一词多义

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小矜名节(动词,自夸)

夙遭闵凶(名词,通“悯”,指可忧患的事)

悯臣弧弱(动词,悲痛,怜惜)

(3)薄

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

日薄西山(动词,靠近)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用“非”表否定判断)

(2)今臣亡国贱俘(直接表判断)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否定判断)

2 变式句

(1)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

(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

3 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四 重点语句翻译

1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译文: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

2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译文:我进退两难,处境十分狼狈。

3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译文: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4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文: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5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译文: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

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6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7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译文: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项脊轩志》

一 虚词

1 以

(1)娘以指叩门扉曰(介词,用)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

(3)能以足音辨人(介词,凭借,根据)

(4)以手阉门(介词,用)

2 而

(1)而庭阶寂寂(连词,表并列)

(2)墙往往而是(连词,表修饰)

(3)客逾庖而宴(连词,表修饰)

(4)而母立于兹(代词,你,你的)

(5)呱呱而泣(连词,表修饰)

3 之

(1)顷之,持一象笏至(语助词,调整音节)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语助词,调整音节)

(3)他日汝当用之(代词,代象笏)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

二 实词

1 通假字

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尔”,你的)

古今异义

(1)人至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2)吾妻来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还给

(3)墙往往而是

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4)比去,以手阉门

古义:及、等到、并排的 今义:较量、紧靠

2 一词多义

不能得日(动词,得到,获得)

得不焚(助动词,能,能够)

日过午已昏(动词,指时间超过)

不能得日(名词,阳光)

大母过余曰(动词,探望,看望)

人往,从轩前过(动词,经过)

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动词,返回。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

借书满架(名词,书,书籍)

或凭几学书(名词,字,文字)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介词,自,由)

从余问古事(介词,向)

余自束发(介词,从,由)

自语曰(代词,自己)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安放)

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

以当南日(动词,挡住)

他日汝当用之(副词,理当,该当)

3 词类活用

(1)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的前面)

(2)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向西,朝西)

(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

(4)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砌上围墙)

(5)明月半墙(名词作动词,月儿明亮地照着)

(6)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上朝)

(7)垣墙周庭(形容词作动词,围绕着)

(8)亦遂增胜(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景致)

(9)时至轩中(名词作状语,时常)

(10)客逾庖而宴(名词作动词,吃饭)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直接表示判断)

2 省略句

(1)(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去主语“余”)

(2)日过午(室内)已昏(省去主语“室内”)

(3)使(之)不上漏(省去动词宾语“之”)

(4)读书(于)轩中(省去介词“于”)

3 变式句

(1)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于此居,介宾后置)

(2)其制稍异于前(于前稍异,介宾后置)

4被动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不焚”,即不被焚毁)

四 重点语句翻译

1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译文: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枝影摇动,煞是可爱。

2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译文: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动静)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3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成就功名)了。

4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5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像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报任安书》

一 虚词

1 以

(1)及以至是(通“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

(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2 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动词,写成)

(2)季布为朱家钳奴(动词,做了)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动词,当作)

(4)然此可为智者道(介词,给,替)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介词,因为)

(6)重为乡党所笑(介词,被)

3 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暂且,姑且)

(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

4 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2)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

(5)无益于俗(介词,对)

5 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竟然)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3)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是)

6 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代词,这样)

(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表示转折)

(3)阙然久不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 实词

1 通假字

(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2)其次剔毛发(通“剃”,剃光)

(3)被棰楚受辱(通“棰”,木杖)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磨灭)

(5)见狱吏则头枪地(通“抢”,碰撞)

(6)幽于圜墙之中(通“圆”)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散失)

(9)则仆偿前辱之责(通“债”,债务,指下狱受腐刑)

(10)及罪至罔加(同“网”,法网)

2 古今异义

(1)所谓强颜耳

古义:厚颜无耻 今义:勉强装出笑容

(2)下流多谤议

古义:负罪受辱的处境 今义:下游;卑鄙龌龊

(3)所自树立使然也

古义:立身处世

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

(4)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配偶

(5)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诚恳,恳切 今义:勤劳而踏实

(6)南面称孤

古义:面向南

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

(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古义:落入,沉没

今义: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

(8)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自己的心愿 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9)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不一般

今义: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10)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古义:言论

今义:谈话时所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

3 一词多义

卒就死耳(动词,接近,趋向)

草创未就(动词,完成)

而用流俗人之言(动词,采用,引申为“附和”)

用之所趋异也(介词,因为)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形容词,慎重)

重为乡党所笑(副词,更加)

通邑大都(动词,畅通,没有阻碍)

通古今之变(动词,通晓,精通)

通其狂惑(动词,达,这里指抒发)

4 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

(2)倡优畜之(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3)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名词作动词,这里指囚禁)

(4)太上不辱先(动词使动用,使……受辱)

(5)且勇者不必死节(动词为动用,为……而死)

(6)韩非囚秦(动词被动用,被……囚禁)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也”表判断)

(2)李斯,相也(“也”表示判断)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乃”表示判断)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者,……也”,解释原因的判断)

2 疑问句

(1)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

(2)与蝼蚁何以异(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3)安在其不辱也(疑问代词“安”,表示疑问)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5)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宁”与疑问语气词“邪”,表反问)

(6)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无乃”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3 省略句

(1)(书)草创未就(省去主语“书”)

(2)(先人职位)近乎卜祝之间(省去主语“先人职位”)

(3)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省去宾语“之”)

(4)声闻(于)邻国(省去介词“于”)

(5)韩非囚(于)秦(省去介词“于”)

4 变式句

(1)不得通其道(其道不得通,主语后置)

(2)灌夫受辱于居室(于居室受辱,状语后置)

(3)无益于俗(于俗无益,状语后置)

5 被动句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表被动)

(2)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3)韩非囚秦(“囚”,被囚之意)

(4)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之意)

(5)流俗之所轻也(省去的“为”与“所”,表被动)

四 重点语句翻译

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文: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

2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译文:猛虎在深山(的时候),所有的野兽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关进笼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却)摇尾(向人)讨吃的,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结果。

3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译文:落入微尘一般轻贱的境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

4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译文: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5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6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

《渔父》

一 虚词

1 之

(1)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

2 于

(1)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对)

(2)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3 而

(1)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二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

2 疑问句

(1)自令放为(疑问语气词“为”,表疑问)

(2)何故至于斯(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代词“安”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4)子非三闾大夫与(“非”与疑问语气词“与”,表反问)

3 省略句

(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

(2)(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

4 被动句

(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

(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三 重点语句翻译

1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2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译文: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相应地改变。

3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译文:怎能让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却蒙上世俗的尘埃

4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译文:(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湖上的)碧波混浊,可以洗我的双足。

《逍遥游》

一 虚词

1 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而莫之天阏者(代词,它)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9)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

2 而

(1)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

(3)决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

(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3 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2)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4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 以

(1)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6 且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2)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3)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7 于

(1)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8 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

二 实词

1 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而徵一国(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 古今异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3)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

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之二虫又何知

古义:泛指动物 今义:虫子

(5)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6)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短的

今义:农历腊月;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

四日,旧俗就在这天祭灶。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丰收年;农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节

3 一词多义

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 词类活用

(1)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

(2)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

(4)德合一君(使动用法,使……投合,使……满意)

(5)而徵一国者(使动用法,使……信任)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 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 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 变式句

(1)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兰亭集序》

一 虚词

1 为

(1)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作为,当作)

(2)已为陈迹(动词,成为)

2 于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3)暂得于己(介词,对或在)

(4)终期于尽(介词,到)

3 以

(1)引以为流觞曲水(介词,把)

(2)亦足以畅叙幽情(连词,用来)

(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因为)

4 之

(1)暮春之初(结构助词,的)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结构助词,的)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结构助词,的)

(4)夫人之相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不知老之将至(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到,往)

(7)感慨系之矣(代词,它)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它)

(9)仰观宇宙之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5 所

(1)或因寄所托(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2)当其欣于所遇(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3)及其所之既倦(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二 实词

1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2)趣舍万殊(通“取”)

2 一词多义

修楔事也(动词,做,从事)

茂林修竹(形容词,高)

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

其致一也(统一,一致)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把……看作一样)

4 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2)不知老之将至(形容词作名词)

(3)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奔驰)

(4)所以兴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

(6)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7)况修短随化(形容词作名词,寿命长;寿命短)

(8)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死生亦大矣(直接表示判断)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为”,表示判断)

(3)齐彭殇为妄作(动词“为”,表示判断)

3 变式句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介宾短语后置)

(2)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定语后置)

(3)俯察品类之盛(俯察盛品类,定语后置)

(4)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喻之,介宾短语后置)

古代各种礼俗介绍这篇文章由成功励志网收集整理,希望有关于古代各种礼俗介绍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1、祭祀与斋戒

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祗(qi)。

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宗庙又叫太庙、祖庙。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取庇佑。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其数量和建立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宗庙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书其名,而另起一个称号以示尊敬,通常使用“祖”、“宗”二字,如汉高祖、唐太宗、清太宗等,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刿论战》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或“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少牢”,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庙,清明节扫墓,中元节上坟时也要祭祀。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shan)”,祭天叫封,祭地叫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东岳泰山举行。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都举行过这种大典,后世又在京城设天坛、地坛祭祀天地以代替封禅活动。

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礼,在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天神称上帝、天帝、皇帝、地神称社神、后土、土地神,成语“黄天后土”即指天地之神。管五谷的神叫“稷”。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社稷”是国家的代称。《毛遂自荐》中楚王说:“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其中“社稷”指楚国。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中“社稷”也指代国家。天子祭社稷(京都是社稷坛)目的是为天下“求福”。我国古代专有祭社稷的节日叫“社日”。神日分春社和秋社。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后。

我国上古时代是多神崇拜。神有日神、云神、水神、河神、山神等。山神庙、河神庙等都是专供祭祀用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祭的是灶神(俗称灶王爷)。“祖饯”是古代举行筵饮送别、祭祀路神的仪式。“饯”是亲朋好友在郊外叉道口设亭帐,用酒食飨饮行人,祝行人路途平安。柳永《雨霖铃》中的“都门帐饮无绪”,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最有名的饯行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 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祭祀路神叫“祖”,又称“祖道”、“祖行”,是亲朋好友为行人祭祀路神,祷告路神保佑行人路途平安;也可行人自行祷祝。一般是在郊外道上设帐,备酒食,祭者行礼后奉酒祷祝,然后洒酒于地。《荆轲剌秦王》中的“既祖”,即已以经过了祭路神之礼。 “饯行”与“祖祭”都是在道上举行的仪式,后来便合而为一了。

祭祀时洒酒于地叫“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

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称为“斋戒”,又简称“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相如度秦王虽斋”。“荤”在现代意义主要指鱼肉类食品,通常与“腥”字连在一起用。古代则不然,斋戒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相反,还要变着花样吃肉。因为这里的“荤”,指葱蒜韭姜等有刺激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防止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的不尊敬。

2、婚姻

结婚,今义是男女正式结合为夫妻。古文中,则常常是结成亲家的意思,如《汉书。霍光传》:“大将军霍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男女结为夫妻又叫结发,如《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女子出嫁叫“于归”,又叫归。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叫“归宁”。《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就是出嫁,“吾妻归宁”的归宁即回娘家看望父母。女子改嫁叫“再嫁”。

古代结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shuò)之言。”“媒妁”就是婚姻介绍人,又称“月老”、“冰人”、“代轲人”等。还讲究六合相应,选好日子。六合相应是年月日干支都相合,既年月日的天干相连,地支相连,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如《孔雀东南飞》:“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古代婚姻有“六礼”之说。六礼包括纳采(商议婚配)、问名(询问女方姓名)、纳吉(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通告结婚佳期)、亲迎(迎娶)。六礼包括了议婚到完婚的整个过程。

婚礼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合卺(jǐn)。拜堂有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三是夫妻对拜。一拜过堂,就算正式结婚了,合卺是指新夫妇在洞房内共饮合欢酒。卺是一种苦葫芦被破为两半而成的瓢,盛酒于内,新郎新娘各饮一卺,表示要同甘共苦、和睦相爱。

在古文中常见的“结成秦晋之好”就是结成婚姻。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如《西厢记》:“倒陪嫁门,情愿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古书上常见的“琴瑟之好”是说夫妻相亲相爱、感情和谐。

古代有七出的规定,即男家可依据这七条把妻子赶出家门,即休掉。七出的条件是;不顺父母、无子、*(放纵)、嫉妒、恶疾、多言、盗窃。《孔雀东南飞》中焦母赶刘兰芝的借口就是第一条。女子出嫁后娘家不往回接是不能回娘家的,一旦不经迎接而自己回去就说明出了事,所以刘兰芝的母亲说:“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妾与妻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一“私”一“畏”说明地位的不同。妻生子为嫡出,妾生子为庶出,嫡出庶出在家庭地位、财产、权利的继承方面是不平衡的。

3、丧葬

葬礼分为五个阶段:复、殓、殡、葬、服。人死后,活人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呼唤死者,为死者招魂,这叫“复”。为死者穿裹衣衾并把尸体放入棺材叫“殓”,盛着尸体的棺材叫“柩”,棺材的套棺叫“椁(guǒ)”,停棺待葬叫“殡”,即棺材椁埋入地下叫“葬”。如《祭妹文》:“今予殓汝葬汝。”墓穴称为“窀 (zhūn)穸(xī)”,埋土隆起称“坟”。埋葬时用殉葬品,上古有人殉,即用活人为陪葬品,后来用“俑”——象人形的偶像。随葬物品称为明器(冥器)。为死人守孝服丧叫“服”,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小屋居住,看守坟墓叫“庐墓”或“庐冢”。如《游褒禅山记》所说:“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古代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要穿一定的丧服,有斩衰(服期三年)、齐衰(服期一年)、大功(服期九个月)、小功(服期五个月)、缌麻(服期三个月;缌)五等。衰(cui)就是丧服。《肴之战》说:“子墨衰絰”,絰是丧服上的带子。

古代出殡时还有唱挽歌的习俗。《记念刘和珍君》中曾引用了陶渊明作的一首挽歌。

4、宾礼

宾礼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互相交往时的礼节。“朝”是诸侯按规定的时间拜见天子。“聘”是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使臣奉命出使,持有特殊信物一节,所以使臣又叫使节。后人用“节”来比喻人的情操、品德,如“气节”、“节操”等词;改变了节操叫“失节”。“盟”是数国为了某种共同利益或目的,为求共同行动而于神前立誓缔约。成为盟主,就可以号令诸侯,因此,会盟成为争夺霸主地位的途径。订盟缔约时要举行“歃(sha)血”仪式,歃血就是在嘴唇上涂牲畜的血,表示诚意。如《毛遂自荐》中,毛遂命令“取鸡、狗、马之血来”,然后对楚王说 “王当歃血而定从。”

古文中常提到的“九宾之礼”是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

5、几个典型词语

①六亲(六姻):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姻(夫妻)、姻娅(亲家和连襟)。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③五常:封建礼教所规定 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④三从四德:古代奴役妇女的精神伽锁。“三从”指幼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 容、妇功。

6、跪拜礼及其它

古人很讲究礼貌,要求冠正衣洁,举止温文尔雅。礼貌就是彬彬有礼的样子。不戴冠或戴冠不正属于不讲礼貌。当众免冠则是用来表示请罪、谢罪的动作。

交往拜谒时要行礼。“拜”的意思是对人行礼。由于身份、亲系、场合不同,行礼的动作、轻重都不一样,但统称为“拜”。所谓“再拜”,就是拜了两次。跪下,两手相拱至地、头伏在手上叫“拜手”;跪拜并伏在地上叫“拜伏”;恭敬地跪下行礼叫“拜倒”。跪下并以两手扶地叩头叫“跪拜”;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碰地,多时停留后再起身;“顿首”是跪下叩头,但时间短暂,头触地即可;作揖是最轻的礼,也就是拱手礼,行礼时,立正,身略俯折,双手合抱高举,自上而下,引至胸前为止。

拜见时往往有见面礼物,如刘邦赴鸿门宴时持白壁一双献于项王,玉斗一双献于范增。见面时的礼物叫“贽”。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官员互相拜访时要“投刺”,“刺”就是名片。

就座时,尊者先坐,居于上位, 者后坐,居于下位。古代的“坐”是与“行”相对的最基本的表示止息的方式: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古代起初尚无椅凳,坐于席(草垫、竹垫),因而称 “席地而坐”,这个成语在现代已经是泛指坐在地上。宴饮之时,要求尽量靠前坐;以免食物玷污座席。非宴饮之时,要求尽量靠后坐,以便与别人拉开距离,表示谦恭。坐的时候要保持谦恭之态,往往挺直腰身,端坐,谓之“正襟危坐”。如果把坐姿改为两膝着地,腰股伸直,则为“跪”,这种坐姿往往表示谢罪或对长者的尊敬。“长跪”与“跪”意思接近,区别在于长跪比跪时直腰挺身的动作更为明显。长跪又叫“跽”,一般表示因受惊吓而耸身,如《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箕踞”又称“箕坐”,是指臀部着地,两腿前伸叉开成畚箕状。这是一种轻慢无礼、带有侮辱性的动作。如《荆轲剌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古人的坐具有筵、席、床、榻等。筵一般用蒲苇等粗料编成,较为长大。席一般用竹篾等细料编成,四边用帛围缀,做工较为精致。筵和席常合在一起用,筵先铺放于地,席则放在筵上面。最初,设筵席只是为了坐,只是古人一种就餐方式,到了隋唐,椅凳出现了,人们进食时不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椅凳上伏桌而食。于是 “筵席”意义改变,不再指坐垫,而是指宴饮的酒席了,床和榻都是高出地面的坐具,有足、可坐可卧。

7、位次

中国古代的官位以右为尊,(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因功升迁,“位在廉颇之右”,因而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朝堂上的位置以东为尊,以西为卑。封建社会重文轻武,文臣列于东,武臣列排在西。

古代的屋舍方位以北为尊,北房为正房,东次之,西再次之。如皇帝住北房(正宫),皇后和太子住东宫,妃子住西宫。

堂上座位以南向上座为尊,西向(面向西)次之,东向再次,北向最次。室内座位以东向为尊,南向为次之,北向更次,西向最次。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待。项羽、刘邦当是都是楚将,各领一军,互不统属,项羽留刘邦饮酒,则刘邦是客,理当居于尊位。而项羽却自恃强大,傲然上坐,表现了他的骄傲与浅薄。刘邦屈居于项伯、范增之下,依然不动声色,充分表现了他善于审时度事、忍小全大的不凡气度。

古代的车位一般以左为尊,御者在中,陪乘在右。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兵车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持弓,右边戈士持戈矛。帅车以中为尊,主帅居中,御者在左,武士(护兵)在右。

8、避讳

封建时代,君主和尊长的名是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来的,因此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回避。常见方法是换字。如:-阴-历一月叫正月,因避秦始皇赢政的讳,称之为端月。汉代人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把地名“恒山”改为“常山”,把“妲娥”改为“嫦娥”;又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把被人们尊为“荀卿”的战国思想家荀况称为 “孙卿”。晋人为避司马昭的讳把王昭君称为“明君”、“明妃”。隋朝为避隋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把官职名“中书”改称“内史”,唐朝人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把“民”字改为“人”,如《捕蛇者说》:“以夫俟观人风者得焉。”又为避唐高宗李治的讳,将“治”改为“理”,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的讳,将“玄”改写为“元”,如把玄孙写作元孙。

不仅要避帝王的讳,还要避官吏的讳。宋朝田登做州官,不许人们叫他的名字。因为“灯”与“登”同音,全州人都须把灯叫作“火”。到了元宵节放灯时,布告上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于是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

还要避尊者讳。在宗族和家族中,祖先和尊长是受尊敬的,他们的名字,家长不得再用,这叫家讳。唐朝诗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因“晋”与“进”同音,连李贺参加进士考试都要受到非难,以致李贺终生未能参加进士考试。苏询父名“序”,所以苏询将文体“序”改名“引”。《红楼梦》中,林黛玉每读至“敏”字都改读为“密”,就是因为她母亲名“敏”。

古人对“死”也有许多讳称。

讳称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的有薨、崩、百岁、千秋、宾天、大行、晏驾、山陵崩等。

讳称佛道徒之死的有涅盘、圆寂、坐化、羽升、仙游、仙逝等。仙逝现在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讳称父母之死的有见背、孤露、弃养等。

非有专指的死有亡化、亡故、长眠、长逝、不讳、不幸、弃世、过世、委世、谢世、物故、寿终、殂谢、殂落、殒命、捐生、捐馆舍、捐背、就木、溘逝、溘谢、永蛰及黄泉、没世、老、故、逝、终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编辑本段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庄子《鱼我所欲也》)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划线的这个句子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 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编辑本段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例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编辑本段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③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 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讨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编辑本段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劝学》 ···以···为标志。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0670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7
下一篇2023-08-27

随机推荐

  • 自然堂凝时鲜颜系列用法顺序

    自然堂凝时鲜颜系列的使用顺序是:1 首先需要进行脸部的清洁,使用温水打湿面部,然后取适量的洗颜霜在手中,用手搓揉出丰富的泡沫。将泡沫放置于面部,特别是容易出油的T字部位,千万不要在面部直接揉搓,而是要让泡沫在肌肤上进行按摩。在整个面部画圈来

    2024-04-15
    62700
  • 这个妮维雅产品上的英文是什么意思?

    smooth sensation丝滑莹亮润肤乳液for irresistibly smooth skin无法抗拒的光滑皮肤smoothes softens tones 光滑,柔软,亮丽with ginkgo,shea,butter and

    2024-04-15
    60700
  • 妮维雅防晒喷雾怎么用

    1使用开始时把固定阀盖子打开,在液体出来之前先按瓶身几次。 2用手取适量,在肌肤上均匀的涂开。 3请注意涂完本品后不要马上穿衣服以免本品沾到衣服上,请等液体干了再穿。 4涂的量如果较少可能会达不到理想的防晒效果。为了得到理想的防晒效果请涂

    2024-04-15
    38200
  • 怎样鉴别我买的妮维雅是不是真的呀

    以下是鉴别妮维雅是否为正品的一些方法:1 从包装的印刷上看,正品背面的文字印刷柔和,字体略扁,文字之间的距离均等。而大部分假货的文字印制的颜色都比较深,字体看起来细长,印刷的也不是很细致,上下行之间的距离有偏差。有的文字印制的还有重影。2

    2024-04-15
    37100
  • 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

    妮维雅和欧莱雅都是有名的护肤品牌,并且都拥有男女士两个系列,那么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NIVEA,全球销量第一的肌肤护肤品牌,百年德国护肤品牌为女性提供专业的肌肤健康知识,成为广大女性乐于亲近、

    2024-04-15
    38400
  • 精华液在什么时候用 精华露用法

    我们平时护肤都会使用精华液,精华液的种类非常多,不同的精华液功效作用不一样,根据精华液的作用和质地来决定精华液的使用顺序最好。精华液在什么时候用精华液可以在早上洗脸以后使用,先使用爽肤水,然后再使用精华,最后用乳液和霜锁水。这样能让

    2024-04-15
    44700
  • 伊面是碱性还是酸性

    碱性 伊府面简称“伊面”,是一种油炸的鸡蛋面,为中国著名传统面食之一,源于中原开封,后传入广东、福建、苏州等地。它以鸡蛋面条先煮熟再油炸,可贮存起来,饥饿时下水一煮即可吃,面色泽金黄,面条爽滑,汤

    2024-04-15
    404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