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风・氓》是一首描写弃妇哀怨的民歌、诗歌,以自述的口吻回忆了女主人公由恋爱――出嫁――婚变――决绝的不幸遭遇和无限哀怨的情绪,全诗融叙事、议论于一体,将女子的怨情和心理描写刻画得楚楚动人,鲜明地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既温柔、刚烈,又勤劳、穷苦的妇女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妇女的悲剧命运,本文力图多层探究造成该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
人们通常以社会的悲剧、历史的悲剧、性格的悲剧来概括悲剧中的人物的悲剧性质,而《氓》一文中的女主人公的命运是不能仅仅用社会或历史或性格来衡量的,她的悲剧是个综合体。
首先,女主人公的悲剧是社会历史的悲剧。
1在《诗经》的时代,礼教是封建社会制度的一种外在形式,但礼致的约束已干预到民间的爱情生活。在男尊女卑的宗法制社会里,在恋爱婚姻家庭这一问题中,礼对男女的约束自然不会平等,妇女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这就决定了女子在婚姻中的附庸地位,使得女子常常遭到被弃的命运,《氓》中尽管女主人公含辛茹苦,勤劳持家,然而仍未逃脱许多女子的共同命运――无辜被弃。
2我国的传统文化,接受的是孔子为首的历代儒家的“和为贵”“忍为德”的中庸之道。教人各守本分,和谐不争,提倡以理节情,以道制欲,力图让人们保持一种乐而不*、哀而不伤、欲而不贪、怨而不怒的中庸和平心态。所以《氓》中的女主人公就算结婚也要按礼数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可见女主人公守着封建礼数,即便是自己很中意对方,并以私定终身,但仍按礼数来走。当自己被弃后,其反抗也仅仅只是当“士而其行”“二三其德”,她想到“及而偕老,老使我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当自己的勤劳贤淑、任劳任怨、循规蹈矩也没法留住丈夫的心时,她选择的仅仅只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算了吧,然后自己躲在角落里默默感受。而不是如希腊文学作品中的美狄亚那样采取非常激烈的复仇行为。
3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氓》中女主人公亦如张爱玲、苏青两位作家笔下“绣在屏风上的鸟”“关在笼子里的鸟”的被弃妇女一样,深受女性生来为男性附庸的原罪意识所侵蚀,把男人看成是她的整个世界,一心只是为了这个男人付出。“乘彼堍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的喜怒哀乐全寄在男子的身上,男人就是她的一切,为他哭,为他笑,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她的心,似乎就是为了这个男人才活着,所以才不顾一切,为这个男人付出所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全心全意而付出换来的却是一纸休书,真是“苦矣”!
4今天的社会,办理离婚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古时休妻也会以“七出”为由,并且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离婚都会涉及到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应该就是孩子。《氓》中提及女子被弃从女方来看是“桑之落矣”,即年长色衰,而男子“二三其德”,却未谈及二人离婚后的纠纷,且对于女子来说,被弃最放心不下的肯定是子女,但诗中没有体恤子女的表达,二在那个历史时代,婚姻的主要任务就是传宗接代,没有生育能力就会成为妻子被丈夫抛弃的首要因素,且在那个封建宗族家长制的社会中,男子掌握着婚姻的主动权,女子对于负心的丈夫没有任何反抗能力。什么外遇,年中色衰都只是在“无子”这一原因的外在表现罢了。
其次,女主人公的命运也是性格的悲剧。
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虽一方面表现出了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顺从,也表现了她性格中的善良、贤良淑德,但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其性格中的懦弱、认命。正是这种懦弱才让她甘心成为男人的附庸,完全丧失了自我,也正是这种懦弱,才带来了她的悲剧命运。男人娶妻求淑女,然自古有言“妻不如妾”,为何妾一般不会把丈夫当成天,有了刁蛮与任性:“妾不如偷”,为何“偷”的才刺激;“偷不如偷不着”,为何偷不着的才神秘,神秘才够吊胃口。温顺的女子对男人来讲没有挑战,而只会在墙角默默哭泣的女人也不会让男人为他的所作所为愧疚。
2女主人公不够自信,在她被弃之时似乎找到了自己被弃的原因――年长色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己已经年长色衰。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说“自信的人最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被弃以后没有刘兰芝的精心梳洗,没有《谷风》中对未来生活的筹划与自信,而只是在老矣的感伤中默默哭泣。这或许是源自于她无一技之长,而只能凭勤劳换来生活所需。
结合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性格,我们了解了她的悲剧既是社会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也正是这些原因的结合,所以她不能像有着神奇强大力量的美狄亚那样报复丈夫,也不能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追寻自己想要的爱情,更不会像白流苏那样为短暂的享受而出卖自己,她只能在一种孤立无助的处境中默默地流泪。
(责任编辑 易凡)
因为女子没有地位!大多数男子三妻四妾,而现在是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而且婆婆通情达理,女子的地位当然就升高了!而现在的作家很好!可以把女子所受一起的事实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女子所过生活。感受以前女子所受之痛。为他们申冤!
《梁祝》与《孔雀东南飞》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情悲剧,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而由这些相同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相同点:
1、发生的背景相似。都发生在封建社会
2、发生的原因相似,都受到了封建家长的干涉或阻挠。
3、故事的结局相似,主人公都双双殉情而死;悲剧的制造者最后都被感化求和解。主题相似,都通过青年男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过程中被逼无奈而双双殉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家长的自私、狭隘、专制和无情,也都借此表现了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
4、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女主角形象:这两个故事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以女主角为主要描写对象,突出女主角的品格,而相比之下,男主角的形象就显得黯然失色。《孔雀》中尤为明显地,描述刘兰芝的语句洋洋洒洒,讲述她被遣回家的那一部分时,更是采用了铺叙手法,大肆渲染,极力要表现刘兰芝的不卑不亢、从容不迫、高贵大方,而焦仲卿与之相比则显得软弱无能。
《氓》的女主和《孔雀东南飞》的女主相遇不了的。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取材于东汉献帝 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属安徽省)的一桩婚姻悲剧。 原为民间歌曲,可能 经过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 故事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美丽、善良、聪明 而勤劳。 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 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
《卫风·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负心郎,诗人们曾千百次地用以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一首诗歌,何以能具有如此强大的、不朽的生命力呢?近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无论是创造艺术的艺术家,还是欣赏艺术的观众,都只需要普遍与特殊,或则说得更精确些,都只需要特殊化的普遍,即全归结和集中到一种独特心境的表现上那种普遍的艺术活动。”(《美学纲要》第二章)克罗齐把这种能表现普遍的独特心境称之为“直觉”,直觉是每个人在一定情境中的心境和情感的表现。如果我们舍弃克罗齐在认识论上的本末倒置的唯心主义立场,将直觉视作激于现实而产生的,真实的不加矫饰的勃生的感情,那么这段话正道出了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包括《氓》之所以成功的第一义谛。《氓》的作者并没有任何文艺理论作为指导,他只是将即时即地(一定情境)所触发的忆念与感触(独特心境)一一写来。潜在意识的顺次涌现,感情节奏的自然起伏,衍成了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塑成了主人公浮雕般具体生动的形象。而,“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简要分析《氓》中的对比手法。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从婚前的纯洁天真、热情洋溢,对男方一往情深,到婚后辛勤操劳而毫无怨言,再到男方变心后看透负心者的本性,坚决和他决裂,表现出其坚强与刚毅的一面,其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逐步展现的。而“氓”的欺骗与虚伪、以怨报德,则在与女主人公的对比中得到显现。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33。
本题知识点:《诗经》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