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详细资料大全

新山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2、唐婉:又名婉,字蕙仙,浙江绍兴人。唐琬是郑州通判唐闳的独生女儿,母亲李氏媛,祖父是北宋末年鸿儒少卿唐翊。唐琬自幼文静灵秀、才华横溢,陆家曾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订亲。

3、蔡文姬: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孩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4、卓文君:原名文后,西汉时期蜀郡临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人,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为蜀郡临邛的冶铁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卓文君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头吟》,诗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

5、苏惠:字若兰,魏晋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诗之集大成者,传世之作仅一幅用不同颜色丝线绣制的织锦《璇玑图》。据《晋书·列女传》记载, 苏蕙是始平(今陕西省武功县苏坊村)人,善属文。武功苏坊有一少女,名蕙字若兰,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姑娘。若兰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学字。

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所言皆属庸碌之辈,无一被苏蕙看上。后嫁于秦州刺史窦滔。

  议论文写作如何进行叙例和议例

 学生在作文考试写议论文的时候,大都知道摆事实,讲道理”这句话,那么,如何“摆事实,即如何举事例论证,并不像想象那么简单,它包括选例、引例、叙例、议例几个步骤。选例就是选择能证明论点的新鲜而又典型的事例;引例就是用过渡性的语言引用事例以证明论点;叙例就是简练、概括地叙述事例,以能反映主要内容、性质或特色;议例就是对事例进行分析议论,以阐明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相扣,达到水乳交融。在这里主要谈谈叙例和议例注意的几个问题。

 议论文的叙例

 一、剪裁材料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其语言的概括性,这也表现在对事例材料的叙述上。原始材料往往生动具体,篇幅较长,而议论文运用这些事例材料的目的只在于印证观点,说明道理,不是以形象动人,所以叙例时,应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论据事例进行加工改造: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儿时曾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他与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写了一段曲子,老师您也不一定弹奏得了。”海顿不以为然,心想:我有什么复杂的曲子不能弹奏呢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子递给了老师。海顿弹奏了一阵后惊呼起来:“这是什么样的曲子呀,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任何人也无法弹奏这样的曲子。”莫扎特接过乐谱说:“我来试试看。”于是,他坐上琴椅弹奏起来,当遇到那个在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他便俯身弯腰向前埋头,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莫扎特的这个动作令海顿惊叹不已。

 应当肯定,选择这个事例确能证明“打破常规的重要性”。但事例中的许多内容与论点无关,如莫扎特的出身、小时候的情况等,“叙例”时须毫不可惜地舍去;对莫扎特与海顿言行的生动形象的描述,也宜简练概括。

 二、挖掘增补材料

 “叙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将事例中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可以达到一例多用的目的。

 示例一: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他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如用这个事例证明“要善于抓住机遇”的论点运用挖掘增补法,可这样叙述:

 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典型。他十八岁在巴黎学法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时,凡尔纳从楼梯上往下滑,正好碰在法国大作家大仲马的身上。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兴奋不已,他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是命运之神的安排,必须抓住它。于是,凡尔纳主动结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成为一代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终生庆幸自己能抓住那次机遇。

 示例二:被称为点子大王的何阳,1988年毅然辞去公职,并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揣着280元辞职金,办起了民营的技术研究所,专门给人咨询,出卖点子。曾为一个厂滞销的卫生筷提出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星期几,顿时使该筷子受到各大宾馆的青睐,何阳也一举成名,获得了40万元的营利提成。

 这个材料可以证明以下观点:

 1、金有价,知识无价。侧重“他一点子获利40万元”等内容

 2、敢于创造,敢于求新,才能出奇制胜。侧重“他让某厂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星期几,使筷子变滞销为受到客户的青睐”等内容

 3、年轻人要有大胆地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和自信心。侧重“他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揣280元辞职金毅然‘下海’”等内容

 三、整合材料

 可以将一组同类事实论据进行高度概括,一个事例简练至一句话,以排比形式出现。这种概括排比“叙例”,不仅使语言气势磅礴,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力量陡增。

 如论证“转折中希望固守自己”,则可运用如下事例进行概括排比“叙例”:

 也许孔明曾经指点江山,而最终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也许谭嗣同踌躇满志,而最终只能“去留肝胆两昆仑”;也许文天祥曾经壮志满怀,而最后只能“留取丹心照汗青”;也许刘兰芝曾经幸福异常,而最后只能“举身赴清池”。

 四、没有合适的论据时怎么办

 在考试时,当我们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没有论据似乎只好望文兴叹的时、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乱写一通,而是要想办法做巧妇,做无米之炊。

 (一)、以类代个 无中生有

 当作文没有合适的论据或一时想想不起好的论据时,不如用类型来代替个体,将某一类人物行为共同点结合起来,按照主题的要求,把一些人的事迹当作大家的事迹来写,会有很好的效果。例: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会正视社会上的毒瘤……

 (二)、以喻代例 飞扬文采

 当你觉得论据“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不妨以比喻来代替事例作为论据使用,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征服阅卷老师。

 例一: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谛;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依然飘落,告别那片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将萌发的新芽……

 例二:松树放弃了沃土的安逸,选择陡峭的山壁之后最终有了傲立东风中的雄姿;小溪选择了奔向大海的执著之后最终获得了波澜壮阔的气势;小草放弃了土壤中的温暖之后终于实现了为大地带来一丝温暖的美好愿望;白云选择了蓝天的深邃之后终于有了“一览众山小”的绝唱。——于是我懂得了怎样去寻找并选择事业。

 (三)、立足课本 就地取材

 当你在考试中“寻寻觅觅”却两手空空时,不妨“回首”课本,说不定论据“却在灯火阑珊处”。

 例: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您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巨人。

 (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壮哉,猛士!》)

 (四)、现身说法 置身其中

 当我们无论据或无好的论据时,不妨从“我”身上挖掘素材。因为“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的一个缩影,一个了望千变万化的社会的“窗口”,一个洞察社会错综交织的现象的“平台”,一个容纳宇宙万象的“细胞”。将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人拿来作为说理的材料,我的经历也就反映了这个事理的脉络走向。同时,当我进入到说理的内里后,我们的文字就具备了一种令读者信赖的真实。我们在说事的过程中也就与读者建构了对话与共鸣的亲和力。当然,我的进入不是随意的,而要充分考虑我的行为是否与话题给定的内涵的意旨很好地统合起来。

 例:我很欣赏钱钟书的《围城》。人生实在是一场悖论,人们很难“两全其美”。从小学到现在,我几乎就一直在和自己争斗着。我想在学习上出人头地,就必得加班加点,拼命做题;可是在我累得憔悴不堪时,成绩并非如我想象的那样好。有时候,我仿佛听到了另一个声音:不要沮丧,要坚持下去,梅花香自苦寒来嘛。于是我开始振作。可是又一个声音分明在我耳边唠叨:条条大路通罗马,东方不亮西方亮,又何必非要走高考这条道呢是的,我记得母亲经常在我耳边唠叨的一句话就是“农民苦啊!”。我知道她是希望我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可是偏偏我的成绩一直不如意,眼看着离大学的门一天天变远,而我还要装着很努力的样子。我就常常这样深陷“二难”处境:我知道我每一天的学习都是在徒劳,可是我又没办法放弃;我想寻求别样的道路,可是“路”又在哪里呢(话题:人性的柔弱与理性的崇高。节选自《你我别无选择》一文开头。)

 点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陷入抽象的分析“陷阱”中,而是以自己的现身说法,将自己置放在一个“二难”选择的矛盾怪圈中,表达了一个身为“差生”群落者的内心迷惘与苦苦挣扎,使得文章读来亲和感人。更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并没有拘泥于自我的狭小内心,而是不断推演开来,推及到广阔的人生境界之上,使主旨宏扬开来,既照应了人类应为自身命运而不懈奋斗,又告诉我们该怎样面对来自自身的诸多弱点、失意乃至不幸。

 (五)正反对比 强化效果

 正反对比论证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论证方式,当没有太多事例时,可采取正面论述、反面假设的方式来加强效果,将一个例子化为两个例子

 例一:霸王骑着乌骓马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化作了剑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热血沸腾。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建立了中华大地的一代霸业。没有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铛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历史长河滚滚奔流,告诉我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业

 例二: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而我的选择却是——牢笼。

 (2002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

 拓展训练写出下列观点的叙例

 1、观点:奉献

 参考答案:我国现代文坛巨星茅盾先生,他一生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写出了许多不朽之作。解放前,他在国统区用手中的笔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解放后,他更加勤奋工作,尽情讴歌人民的新生活。他在临终之前,将自己节省下来的25万元稿费上交国家,献出一颗丹心。历史上这样的人太多了,孙中山、李大钊、周恩来……他们的英名都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流芳千古,为后人称颂。

 2、通读材料然后根据论点写叙例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响遏行云》)。

 论点一:凡事不能走极端

 论点二:身教重于言教

 叙例一:古时候,薛谭向秦青学唱歌,尚未学到老师的技艺便要回家。后来,他听了老师为自己送行时唱的一首歌,才深感自己的不足。于是他不仅不走了,而且终生不说回家。因此可见,薛谭所犯的错误就是爱走极端。

 论点二:身教重于言教

 叙例二:薛谭跟秦青学唱歌,技艺没学到手便要离开。秦青没有指责他,只是在饯行宴上高歌一曲。歌声响遏行云,使薛谭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他主动要求继续跟老师学习。秦青之所以能留住薛谭,关键就在于他的“身教”。

 议论文议例

 议论文写作援例引证,以叙述为主,但有时为了充分发挥例证证明论点的作用,必须对例证做适当的阐释与分析,在观点与材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两者更紧密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对事例进行阐释和分析,有哪些方法呢举例简释之。

 方法之一:借助感叹或反问议例

 示例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我国汉朝时候,匈奴经常南下抢掠财物,大将霍去病抵御匈奴侵扰有功,汉武帝为他建造了一座华丽的房子,请他去观看,霍去病对汉武帝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我怎么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呢”这是多么崇高的胸怀,这不正是先忧后乐的精神吗

 解析:这段的特点是叙述多而议论不多,只在最后用一个感叹句和一个反问句轻轻带过。这样的方法,直接点明论点,使得要论述的道理十分鲜明。

 示例2①沉稳从志而来。②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③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④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⑤班徐二位先贤,如此沉稳的心胸,不正源于他们远大的志向吗

 解析:叙述事例之后,用反问句作结,使论据紧扣论点。

 方法之二:归纳法议例

 示例①疑是思之始,学之端。②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从“疑”开始的。③“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被掀起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的”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④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简析:③句述例,④从事例中找出其中内在联系,归纳出它的共同点,即一般性的道理,然后,用结论的形式写出来。

 方法之三:反面假设法议例

 示例勤能补拙,就是说,天资差是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补偿的。小时候很笨而屡次失败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毫不气馁,勤奋工作,最终登上了科学的顶峰;学生时代被视为最笨学生的我国数学家罗庚,顽强拼搏,发奋学习,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外留学时,因进校成绩差而被人耻笑的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暗下决心,焚膏继晷,最终完成了享誉世界的学者。试想,若无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哪里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问世若无顽强拼搏刻苦自学的精神,哪里会有华罗庚在数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若无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努力,哪里会有童第周在生物工程方面令人瞩目的成就呢可见,勤奋是能补拙的。

 简析:这是一种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它针对上面所列举的事实论据,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这种反面假设的方法其主要步骤是:①列举若干事例——②反面假设——③结论,推断事例符合中心论点。

 方法之四:“设问+对比+反面假设”法议例

 示例近墨者未必黑!(提出论点)满塘淤泥,黑否黑!然而莲花“濯清涟而不妖”,“出污泥而不染”;“乌鹊燕雀巢堂坛兮”的楚国,黑否黑!然而屈原却“曒然泥而不滓”,“举世溷浊而我独清”;“文官爱钱,武断怕死”的封建王朝,黑否黑!然而于谦却“两袖清风朝天去”,“留得清白在人间”;“只有门前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贾府,黑否黑!然而,林黛玉却“风刀霜剑严相逼”中“质本洁来还洁去”!

 试想,如果真的近墨者黑,那么,从“声辩满堂”中就不会站起一个“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在锦衣玉食中,就不会走出一个“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巾帼女侠;从封建营垒中,就不会走出一个高举海陆丰大旗的彭湃;在香风弥漫的南京路上,就不会屹立着一个糖弹打不倒的好八连!(反面假设,证明如果相反的话,就不会有某种结果)

 因此,我说:近墨者未必黑!(结论,照应论点)

 简析:这种“设问+对比+反面假设”的论证步骤如下:①提出论点。②列举事例:设问,肯定的回答——然而,……却……,表明事实不是这样。作用:排比设问,加强否定的力量,从而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前后形成对比使论证深入一步。③反面假设:证明如果相反的话,就不会有某种结果——进一步论证,以加强论辩的逻辑力量。

 方法之五:叙中有析,叙议结合

 示例一 “螳螂捕蝉”的故事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启示之一是:要瞻前顾后。蝉在树上,高声鸣叫,吸着露水,自由自在,谁知螳螂却在它身后,移动镰刀似的前腿,企图逮住它,作一顿美餐。蝉儿如果掉转头来,这一危险的情景会使它立即警觉,停止鸣叫,迅速飞离。要瞻前顾后,思前想后,不然,“斜阳千万树,何处避螳螂”(唐·戴叔伦《画蝉》)。

 简析:对例证的分析一般紧接在例证的叙述之后,有时叙中有析,叙议结合,最佳的结合是分不清谁是叙,谁是议,两者水乳交融,上面一例就是如此。“启示之一是:要瞻前顾后”,这是分论点。为论证这一分论点,后面用了三句话,第1句话是叙例,第3句话是议例,第2句话是假设,既是叙例,又是议例,是叙例和议例的“结合部”。在这里,议例和叙述,结合紧密,没有明显的分界。

 示例二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屡遭挫折而不衰,屡遭磨难而不竭,反而愈加昌盛,一步步走向繁荣,正是因为有无数忧国忧民的炎黄子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精神支柱。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生存而历尽艰辛。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他心中挂记着人民的安危;卫青、霍去病转战边塞,击败匈奴血染疆场,因为他们想着国家的安危;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在民族敌人面前表现出气壮山河、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因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

 简析:本段边举例边议论,达到了事与理的高度凝缩,是评析中较活跃的形式。从形式上看,它是一个排比句,寓理于事中,又得以提示本质,增强说服力。

 拓展训练写出下列观点的议例 观点:谈“努力”

 2、观点:败者未必为寇。

 1参考答案: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努力,祖逖又怎么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走笔龙蛇、墨染池水的功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而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数学明珠而享誉世界呢!(边举边议)

 1参考答案: 楚汉战争,项羽被围于垓下,四面楚歌,兵败乌江,是为败者否必为败者。然而后人视以为大丈夫,非寇也。三国时期,群雄混战,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斩于刀下,是为败者否必为败者。然而后人视以为英雄,非寇也。宋江起义于梁山,后受招安终饮毒酒以孝祖国,是为失败否必为失败者。然而后人视宋江为孝者,非寇也。如果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那么,败者陈涉为他人所杀,怎么会被历史学家司马迁列入“世家”的行列中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死后为何后人立祠堂以瞻仰之所以,我认为,胜者为王,败者未必为寇!(“设问+对比+反面论证”)

 拓展训练写出下列观点的叙例和议例:

 观点: 勤能补拙。

 参考答案叙例:小时候很笨而屡次失败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毫不气馁,勤奋工作,最终登上了科学的顶峰;学生时代被视为最笨学生的我国数学家罗庚,顽强拼搏,发奋学习,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外留学时,因进校成绩差而被人耻笑的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暗下决心,焚膏继晷,最终完成了享誉世界的学者。(简述式)

 议例:这些人先天条件并不好,但他们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弥补了自己先天的不足,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见,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举例后分析道理)

 观点:提倡质疑

 参考答案叙例:“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问,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被掀起来”这个疑问,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的”这个疑问,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简列式)

 议例: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试想,假如没有质疑,又何谈发明创造 (反面假设法)

  一、生育篇

  生育,曾使古代妇女高居于神坛之上,也曾使她们沦为男性的婢仆与工具。生育,是古代妇女对我们民族的光辉贡献,也是她们人生的一大劫难。

  1、从生育女神到生育工具

  女性独有的生育功能和人们对女性单性生殖的迷信-------母系氏族时代

  女娲造人 圣人无夫(炎帝黄帝舜契弃)

  女神庙,裸体孕妇塑像,裸体女像彩陶壶。

  男性宗族社会

  有子万事足。男女婚嫁“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婚礼仪式:传袋不行,新娘喊而夫家应以出。

  借种:生育工具的悲哀与无奈,失去人格。

  生育(儿子)的能力成了古代男性社会衡量女性的重要标准,是影响女性一生命运、地位的决定因素。

  选妻妾时注意女性是否“宜子”“宜男”,即使出身低微容貌欠佳也可。

  陕西民俗:妇女婚后生了儿子才能梳髻。福建清代民俗:拍喜。

  无子妇女:被出,听任丈夫纳妾蓄婢(律例有规定)。

  剥夺妾、婢的母亲权力的现象比比皆是。

  古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力是附属于丈夫和儿子的,丈夫一旦去世,倘若没有儿子继承宗祀和财产,她们就失去了依托,往往也就会失去在夫家的地位和财产权。

  中国传统观念尊重母亲,重视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母子关系:母凭子贵,吕后慈禧佘太君贾母

  多妻制下女性之间的斗争:在男权社会争得一席之地而进行的生存斗争

  2、祈子风俗:五花八门,辛酸与血泪

  3、孕期禁忌与胎教:绝大多数是为了保护腹中胎儿,孕妇不洁的心理

  4、产育礼俗:生育是造成古代妇女非正常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5、避孕、堕胎、溺婴

  世道变乱、灾荒、贫寒,不愿多生子女。偷尝禁果,红杏出墙。

  溺死女婴:男尊女卑

  二、劳动篇

  妇女用她们勤劳的双手与男人一起支撑起了古代社会的大厦。

  1、妇职-----蚕桑纺织

  古代妇女无论贵贱贫富都把蚕织之事做自己的天职和本分。

  南方的越国为复亡雪耻,由王后亲自带领全国妇女辛勤纺织,在很短时间内,就织成葛布10万匹,进贡给强敌吴国,赢得了复兴国家的喘息之机。

  白天劳动,农闲时节,晚上纺织到深夜。妇女集体夜绩。

  纺织技艺成为人们评价女性的一条重要标准。

  一些人家的女儿终生不嫁,被幽禁于家里埋头纺织以交纳赋税、供给朝廷。“女儿布”。

  “鸡鸣布”。黄道婆,松江布。

  那些专门供奉朝廷的“织锦户”“贡绫户”的专业织女们被迫终生纺织,贻误青春。

  一面,在官府赋税重压下,妇女没日没夜苦干仍不能使家庭摆脱贫苦;

  另一面,一些妇女可以养活自己与家人,有的还有积蓄。

  2、手工业劳动

  刺绣,刺绣艺人,刺绣艺术家

  编织、缝纫:织席,做袜子,做肚兜(兜兜巷),做络丝,编织辫线,挑袜子结边,编手套围巾小儿衣帽

  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浣妇,缝穷妇,针妇

  手工业:制陶,铸剑,制砚(顾小足),给扇子贴花,为锡箔店磨纸,糊火柴盒

  3、农业劳动与劳役

  采(菱、莲、藕、茶)拾(穗),砍樵,农耕,畜牧,摇船操橹,淘金,挑私盐贩卖(赤脚),服劳役(做饭、修筑)、兵役(供应粮饷,修筑工事,拆房纵火)

  4、商业活动

  秦朝寡妇巴清,“女怀清台”。宋时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

  5、其它职业与劳动

  女老师,女医生,三姑尼姑、道姑、卦姑(看相)六婆牙婆(人口买卖)、媒婆、师婆(巫婆)、虔婆、药婆、稳婆,走江湖卖艺,奴婢、仆妇,厨娘。

  三、教育篇

  不在于让她们学习知识、开发智力,而是要让她们知晓礼法、妇道,成为最符合男权社会要求的贤女贞妇。

  1、道德礼法教育

  礼法,懂得男尊女卑,甘心居于卑下地位,柔顺服从,遵守“三从”(父、妇、子)与“四德”(妇德、妇容、妇言、妇功)的道德准则。

  《列女传》,女四书:《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等等。

  古代妇女自幼接受的启蒙教育便是儒家的礼教。

  2、文化教育与修养

  明清之前,虽然社会并没有大力提倡过女子学习文化,但似乎也没有人提出过一概反对妇女读书识字的主张。

  大约至明清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才蔓延流行起来。明清时代礼教全面加强,妇女地位全面下降。害怕她们心智得到开发,不能再安分守己,甚至会做出一些“非礼”之举来。但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

  总的看来,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观念是主张女子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的,而且赞赏女子有文化修养、有才学。事实上,一般士大夫家庭、书香门第的女子大多从小读书,许多市民、商贾人家同样让女儿认字学习,一些高门大户的姬妾甚至婢女也被要求学书学算。所以古代妇女有文化者比比皆是,倡优、妾婢、尼姑、女道士等女性中也常有识文断字者。

  汉代上层社会有不少自幼读书的知识妇女。唐代妇女学习诗文蔚成风气,宋代才女辈出,明清时代虽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是在民间流行,但并没有完全改变女子的读书习文传统,清代还形成了一个妇女文学的高峰。

  古代诗文满腹的才女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妇女与文化教育无缘。

  3、女工、中馈与其它技能训练(音乐、戏曲、琴棋、烹饪等)

  4、教育方式

  宫廷设学堂,聘请专门师傅教课授业,在家中设立家塾或学馆,村镇学馆,塾师在自家设馆,女子拜名师为使入门学习,外出求学-----比例小。长辈传授。

  四、婚恋篇

  1、婚姻观念和礼俗

  男女结合的目的:为家族侍奉祖先、延续后嗣。实现家族愿望的工具。

  (1)婚龄

  一般,十五六至十八九

  早婚:早育,增殖人口,增加劳动力。

  童养媳,大妻小夫。

  (2)婚姻决定权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古代社会的正统观念和主流风俗,现实也有例外。

  随着礼教的加强,两性防范日益森严,女子在婚姻上的自主权、发言权越来越少。

  (3)择偶标准

  女子择偶:政治,地位,权势,门第,财富,(唐宋科举制度后)才华

  男子择偶:品格,性情,容貌,面相

  男女双方在婚姻家庭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需要。

  (4)“七出”、离婚、改嫁

  七出:无子,*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巫疾。

  三不去:曾为公婆服丧,娶时贫贱后来富贵,有来处无去处。

  不得公婆欢心(刘兰芝)。也存在女方或女方家庭主动提出离异。

  宋之前,妇女离异改嫁或夫死再嫁的事例多如牛毛。

  宋以后,再嫁被视为失节、耻辱,寡妇首届开始成为时尚。

  2、两性习俗与贞节观

  (1)两性习俗的演变

  两性关系自由、毫无贞节观念 → 恪守贞节、从一而终

  先秦时代王公贵族的两性关系与婚姻关系显露出了浓重的原始性习俗色彩,不仅混乱,而且时常发生在后世看来是“**”的行为。

  隋唐“闺门失礼”之事同样屡见不鲜。时人不以为怪。面首(男妾)。

  宋元,礼教

  (2)贞节观念与节妇烈女

  表现:婚姻形式,因抗拒暴力、污辱而死

  先秦时代那嗲这原始性自由气味的朴野之风中,贞节观念就已经萌芽、产生了。

  宋,理学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节妇们虽然赢得了好名声,其实生活痛苦,即使衣食无忧,也有说不出的苦恼、收不尽的煎熬。

  寻求道德完善,与对丈夫的感情无关。毒化了心灵,扭曲了人性。

  有些是迫于各方压力而不得不死节。闽南一些地区还为寡妇殉节举行盛大仪式。

  男性对童贞的重视和对处女的癖好。

  贞节观念使得千百万节妇烈女自觉自愿引颈而戮而不觉其苦,有砍向了那些被扣上“失贞”“失节”罪名的妇女。

  五、交际篇

  1、官场社交活动

  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的贵妇和官宦之家的妇女历来有着正式的宫廷朝会和官场社交活动。

  年节或帝、后寿诞等吉庆典礼之期,命妇进宫朝贺。官场的夫人社交活动。

  妇女以母亲或妻子的身份出场,有着夫荣妻贵、母以子贵、从属于男性的意味。亦表明,妇女作为母亲、妻子在社会和家庭中具有一定地位。

  先秦、汉唐时代,男女共同聚会的社交活动方式虽受到一些维护礼教人士的反对,却还是常见的。

  2、个人交往

  汉唐以前,妇女的个人交际活动以及与异性之间的交往没有太多禁忌。

  魏晋南北朝时代,儒家礼教受到冲击,士大夫放浪形骸成风,男女之间的交际更为随便。

  隋唐时期礼教处于低谷,对妇女的束缚松弛,男女之间的交往十分自由。

  宋宋妇女交游不及唐代妇女那样无所顾忌,但男女间的交往忌讳仍较少。(夜半饮宴)

  明代时封建礼教发展的顶峰,妇女交游受到限制。

  清代北京不禁锢妇女活动。未婚少女在满族风俗中家庭地位最为尊贵。

  3、结社、结拜风气

  妇女佛社,互助的女人社,文人结社,男女结社

  缺乏感情慰藉或不耐家庭生活的苦闷,需要精神寄托于交流,需要别人的同情与帮助。

  六、文娱篇

  1、岁时风俗与游乐活动

  正月七日“人日” 正月十五“元宵”“上元节”:走百病(走桥),摸门钉

  立春日 正月二十“天穿节” 二月二日“龙抬头” 二月十二百花生日

  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日纪念因补天而死的女娲,立秋日,七夕,八月初一“天医节”(用眼明囊取露水擦眼),中秋(走月亮或踏月),重阳节,东至,十一月“报母恩”,十二月二十日“蚕生日”,等等等等等等

  春季娱乐活动:斗百草,荡秋千,放风筝,祭饯花神

  2、其它文化娱乐活动

  读书习文,吟咏诗赋,琴棋书画,投壶,双陆,藏钩,叶子戏,弹棋,掷骰子,摸骨牌,抓子儿,骑马,放箭,逐猎,打球。

  烹茶,赏雪。

  七、妆饰篇

  1、化妆,服饰,发髻,其它(耳环、手镯、指环、手指甲)

  2、缠足

  起初,追求女性纤细小巧之美。男性社会崇尚女性阴柔。

  北宋中后期缠足者仍然很少。北宋末、南宋时社会虽已流行缠足之风,但一些维护传统、讲究家法礼教的人家把它看做是一种浮华时尚和过分妆饰,不赞成妇女去赶这个时髦。

  元明之际,缠足才普及下层、人人为之的。

  女人的小脚既是供男人欣赏的玩物,又是满足男性情欲的工具。

  缠足:良民妇女的特权和专利。病态审美观。

今语媳妇者,大致起称于宋金之时考汉魏六朝乃至隋唐子史百家,皆言"新妇",今乡语诸如苏(吴方言区)浙闽粤客赣方言,凡言称子妇或某人妻子者皆为"新妇"又媳妇本作"息妇",《说文》,《广韵》,《集韵》,《礼部韵略》及金人韩道昭《五音集韵》皆不载"媳"字,知"媳"字为后起俗字

"新妇"与"息妇"之疑,宋人即有辨如王得臣《麈史》,吴曾《能改斋漫录》,证之《吕氏春秋》和《战国策》即有"新妇"一词但二书均未能深考清初黄生著《义府》,又辨之,并云:"汉以还,呼子妇谓新妇"但仍未细考其源流今续考如下

先从古代女子婚嫁说起

古者女子未嫁称"女"或称"子",婚嫁至夫家后则通称为"妇"此考之《诗》三百,分明可见《关雎》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野有死麇》诗"有女怀春,吉士诱之",《静女》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此皆未嫁之女子《桃夭》诗:"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燕燕》诗"之子于归,远送其野",《东山》诗"之子于归,皇驳其马",凡此"之子"虽嫁聘但仍在娘家至于《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齐子"文姜虽嫁于鲁桓公,但以娘家称之仍为"子"有时以"女子"并称,《邶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鄘风·载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诗中"女子"皆谓许穆夫人,虽已出嫁,但追述自己或叙述一般女子欲婚出嫁而言之"有行"指女子出嫁郑氏笺《泉水》诗言:"行,道也妇人有出嫁之道,远于亲亲"至于"子"可否别为婚嫁之女,材料不足,难以考定

妇字,《说文》"从女持帚洒扫也","帚"为操持家务之象征《卫风·氓》诗"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此言诗中女子嫁与"氓"为妻三年郑氏笺云:"有舅姑曰妇"《公羊传·僖公二十三年》:"其称妇何 有姑之辞也"《左传·襄公二年》:"妇养姑者也"此皆就女子在夫家职分而言《豳风·东山》三章:"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此"妇"为妻子至于《豳风·七月》一章:"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此"妇子"是"妻子与儿女"之意可见"妇"与"女"之区别非常清楚

女子婚后以"新妇"称之,起初仅主新嫁而言人们呼之既久便约定俗成,而成为婚后女子之通称但"新妇"一词不见于《诗经》《左传》等上古文献可能与汉语词语形态发展有关,上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后渐渐向双音节词发展战国后,"新妇"一词开始产生,最早见于《战国策》和《吕氏春秋》此录《战国策》之文如下: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 "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卷三十二《宋卫策》"卫人迎新妇"章)

此"新妇"含有新娶之妇之意即我们俗言"新娘子"《吕氏春秋》中"新妇"亦如此意

汉以后,"新妇"一词的内涵已经转化它不仅主新嫁而言,更以某人之妻言之,后渐渐成为婚后年轻女子的特定称谓故面称,人称,己称皆可汉应劭《风俗通》卷九《怪神·世间多有精物妖怪百端》:"乃亭西北八里吴氏新妇新亡"此为某人之妻又:"楼上新妇,岂虚也哉!"此又为婚后年轻女子之通称再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之句: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为焦妻刘兰芝自述之言而妇人在家人面前称"新妇"者,则含有谦意:新来不懂规矩,不周到处请多原谅

"新妇"作为一种特定称谓,舅姑称之以示长辈之尊爱和亲切如《后汉书·列女传·周郁妻传》:

沛郡周郁妻者……字阿少习仪训,闲于妇道而郁骄*轻躁,多行无礼郁父伟谓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郁之不改,新妇过也"阿拜而受命

又《后汉书·何进传》:

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唯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子妇言于舞阳君,入白太后

上二例公爹面称儿媳为"新妇",即今乡语称儿媳为"新妇"之由来

《尔雅·释亲》:"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郭璞注曰:"犹今言新妇是也"此言哥嫂称弟妻为"新妇"者今南方诸省方言中,仍有如此称呼,所谓"弟新妇"者郭璞为晋人,其所言"犹今言新妇",想见魏晋之时,"新妇"所称非常普遍案之刘义庆《世说新语》,其所记魏晋人言语中"新妇"一词,有十处之多今依其意义各举其一:

1,新娘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刀劫新妇,与绍还出(卷六《假谲》)

2,面称妻子

王公渊娶诸葛诞女,入室言语始交王谓妇曰:"新妇神色卑下,殊不似公休"妇曰:"大丈夫不能仿佛彦云,而令妇人比踪英杰"(卷五《贤媛》)

3,妇人自称

王妇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卷二《文学》)

4,妇人通称并冠以娘家姓称之

初,(许)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卷五《贤媛》)

⒌舅姑称子妇

卷五《贤媛》"李氏别住外,不肯还充舍",刘孝标注引《晋诸公赞》:"世祖践阼,李氏赦还……(贾充)为李氏筑宅而不往来充母柳氏将亡,充问所欲言者,柳曰:'我教汝迎李新妇尚不肯,安问他事!'"

可见魏晋之时,"新妇"一词所负荷的词汇意义已基本完成

又考魏晋以后,隋唐以前皆如此梁刘令娴《祭夫徐敬业文》:"新妇谨荐少牢于徐府君之灵"《魏书》卷九十二《列女传·魏溥妻房氏传》:"俄而溥卒及大敛,房氏操刀割左耳,投入棺中……姑刘氏辍哭而谓曰:'新妇何至于此!'房对曰:'新妇少年不幸早寡,实虑父母未量至情,凯持此自誓耳'闻知者莫不感呛"清儒黄生《义府》考曰:"凉张骏时童谣云:'刘新妇簸,石新妇炊'北齐时童谣云:'寄书与妇母,好看新妇子'盖必当时谓妇初来者为新妇,习之既久,此称遂不复改耳"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考曰:"今俗以新娶男称新郎,女称新妇又妇之事公姑者例呼新妇按新妇之称,盖六代已然,而唐最为通行,见诸小说稗官家不可胜举然自主翁姑言,非主新嫁也"(卷二十四《庄岳委谈上》)胡氏之言极是

笔者检索《全唐诗》,所称子妇或妻子者皆写作"新妇",如元稹《有鸟十二章》:"君不见隋朝陇头姥,娇养双鹦嘱新妇"(儿媳)王建《田家留客》:"远行童仆应苦饥,新妇厨中炊欲熟"(妻子)《促剌词》:"百年不遣踏君门,在家谁唤为新妇"(儿媳或妻子)韩愈《谁氏子》:"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妻子)白居易《初除户曹喜而言志》诗:"弟兄俱簪笏,新妇俨衣巾"(妻子)《哭从弟》诗:"伤心一尉便终身,叔母年高新妇贫"等等,不胜枚举

唐代敦煌变文,口语性极强,最能反映当时的实际语言,而所言媳妇者皆为"新妇",今略举数例示之如《破镜变文》:"父母嫌伊门卑,不令教作新妇"(P152)《汉将王陵变文》:"新妇检校田苗,见其兵马"(P216)《韩朋赋》:"朋有私书,来寄新妇"(P317)句道兴《搜神记·田昆仑》:"遂启阿婆曰:新妇身是天女"(P329)又《悉达太子修道因缘》:"但取其新妇,便是伴恋之人"(P118)

再看唐人史传笔记,康骈《剧谈录》卷下《张季弘逢恶新妇》条:"容新妇分雪:新妇不敢不承事阿家,自是大人憎嫌新妇"赵璘《因话录》卷三"范阳卢仲元"条:"李使婢传语曰:'新妇有哀迫之事,须面见姑父'卢许之"又《太平广记》卷299引唐人笔记《异闻录·韦安道》:"新妇女子,不敢独归,愿得与韦郎同去"卷303《戎幕闲谈·郑仁钧》:"忽顾见一老妪继踵而来,曰:'杨新妇缓行,我欲汝偕行'"张鷟《朝野佥载》卷三:"捉新妇归,戏之"《旧唐书》卷193《列女传·郑义宗妻卢氏传》:"其姑每叹云:古人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吾今乃知卢新妇之心矣"此又冠以娘家姓称之

可见在唐代,无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作品,在表达儿媳妇或妻子这一意义时,使用的都是"新妇"一词

又考唐五代至宋初亦如此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新五代史》卷十七《晋高祖皇后李氏传》:"晋室皇太后新妇李氏妾言:张彦泽,傅往儿等至,伏蒙皇帝阿翁降书安抚者"北宋刘斧《青琐高议》亦记五代后梁朱温事:"时友生妇屏外窃听,归报友生云:'大家已将传国玺与五新妇,我等受祸非晚矣'"(别集卷一《西池春游》)

《新五代史》虽为宋代欧阳修所撰,但五代十国的灭亡离欧阳修,刘斧生活之时代并不是很远(后晋936—946,欧阳修1007—1072)退言之,在宋初亦言称"新妇"

"息妇"一词多见于宋人文集,但一般只表示"儿媳妇"如张师正《括异志》卷四《石比部》:"李曰:'四更初,息妇生一女子'"又卷八《孙翰林》:"庆历中,杨内翰伟郡封坐堂上,见一老妪……径入子舍,询问之,不应顷之复出,语云:'郎君教我来,老息妇不敢自专'……乃召子妇诘之云:老妪言来日郎君欲就息妇房中宴饮"此上文妇人自称"息妇",下文翁呼子妇为"息妇""息妇"作"媳妇",应当是后来的事,但本书卷三《潘郎中》却写作"媳妇",不知为何,或传抄之误原文曰:"(母)既而语云:……今我往生冀州北门内街西磨坊某人媳妇处为女,因得来此"张氏为北宋仁宗嘉佑年间人即使在南宋时也有写作"息妇"者,如叶绍翁《四朝见闻录》乙集《皇甫真人》:"臣为陛下寻得个好孙息妇"

"息"有子之义,故人称子妇为"息妇",文字类化作用,息妇为女性,故加女旁作"媳妇"宋孟元老《东京孟华录》卷五《娶妇》:"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子"又"或相媳妇,与不相若相媳妇,即男家亲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钗子插冠中"而"新妇"在该文中只作为"新娘"义使用,"新妇下车子,有阴阳人执斗","望堂展拜,谓之新妇拜堂"

推想息妇一词,在宋代某些区域非常流行,否则,王得臣《麈史》,吴曾《能改斋漫录》就不会有"新妇"与"息妇"之辨王氏为北宋神宗时人,吴氏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人尽管如此,但"新妇"仍广泛使用王氏《麈史》卷二《辨误》曰:"按,今之尊者斥卑者之妇曰新妇,卑对尊称其妻及妇人自称者亦然然则世人语岂无稽哉!而不学者辄易之曰息妇,又曰室妇,不知何也 "王氏所云"今之尊者斥卑者之妇曰新妇"者,朱熹《晦庵集》可证,卷八十一《跋范文正公家书》引文曰:"新妇孩儿各安好,十叔房下如何 弟兄还渐识好恶否 "朱熹曰:"右范文正公与其兄子之书也"此"新妇"为范仲淹兄子之妻又卷九十二《夫人许氏墓碣铭》:"又生一男,曰石,才二岁,而夫人属疾,自度且不起,指以属其姑曰:'新妇即死,愿以是儿为托'"此为妇人自称宋佚名《鬼董》卷四《樊生》:"鬼乃入其家,即子舍,涂抹出拜舅姑,上续命物,真若新妇"又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三:"恭公弟妇,王冀公孙女,曾出也岁旦,拜恭公,恭公迎谓:'六新妇,曾三之除从官,喜否 '"此恭公以排行称弟妇为"新妇"

由上述材料可知,在宋代"新妇"与"息(媳)妇"同时使用"新妇"仍表示汉魏以来所具有的词汇意义,而其中子妇之义已由"息(媳)妇"承担在表示妻子之义或妇人自称时,仍用"新妇"为多可见"媳妇"一词在宋代只是个过渡性词语而考之金代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则有表示妻子之义的"媳妇",但同时又用"新妇"如:

⑴两个媳妇刚走脱,险些儿掩泉波(《君臣弟兄子母夫妇团圆第十二曲绣裙儿》

⑵传语九州刘安抚,交亲自来取媳妇(同上折,曲贺新郎)

⑶夜深不敢依门户,跳过墙来见新妇(《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第二》曲锦缠道)

例⑴是指李洪义,李洪兴的妻子,例⑵是指刘知远的妻子,例⑶是刘知远来看妻子李三娘可见这两个词在当时彼此消长的情况

直到元代,"媳妇"一词才完全代替了"新妇"的词义职能,已经由俗词语渐渐成为通用词语,而"新妇"一词反而成为古语词和方言词随手翻检明人臧晋叔所编《元曲选》,在表述妻子和子妇(公婆所称)意义时,除极少数例子外,所用皆为"媳妇"如(括号内数字为中华书局1989年重排本之册数和页码):

⑴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媳妇儿李玉娥(1118)

⑵秦简夫《东唐老》楔子:媳妇儿也姓李,是李节使的女孩儿(1206)

⑶岳伯川《铁拐李》第三折:这个是媳妇儿,这个是孙子(2503)

⑷王君实《秋胡戏妻》第四折:媳妇儿,你认了秋胡,我也不寻死了(2556)

⑸无名氏《桃花女》第四折:今日是媳妇儿喜事,待老夫赞叹几句(31039)

⑹关汉卿《窦娥冤》楔子:他有一女儿……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41575)

以上是公婆称子妇为"媳妇"下面例句中"媳妇"表妻子之义

⑺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我如今情愿休了那媳妇,和**重作夫妻也(1261)

⑻无名氏《朱砂担》:我今日钱也有了,媳妇也有了(1397)

⑼武汉臣《老生儿》楔子:有兄弟媳妇儿宁氏,是蔡州人(1365)

⑽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我那兄弟媳妇儿,有些乖戾(2557)

⑾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小李郎曲:纵是你旧媳妇,旧丈夫,依旧欢聚(2851)

⑿杨显之《酷寒亭》第二折贺新郎曲:小媳妇近日成亲,大浑家新来亡过(31009)

⑼⑽二例称弟妇为"媳妇",⑾⑿二例是曲中使用"媳妇",可见无论是唱曲还是念白都是用"媳妇"作为妇女通称及妇人自称的"媳妇"也时常出现如元末高明《琵琶记》第六出《丞相救女》:"老媳妇特来与张尚书的舍人作媒"此"老媳妇"是"老女人"之意又十一出《蔡母嗟儿》前腔曲:"教旁人道媳妇每有甚差池,致使公婆争斗起"

在元曲中,"媳妇"一词在书写上似乎不用"息妇"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折搅筝琶曲:"小生若求了媳妇,只目下便身殂"景方诸生本《西厢记》作"媳妇",王伯良注曰:"息妇,古本作新妇,然北人乡语,类呼妻为息妇子"大概当时抄本书写未定,或作"新妇",或作"息妇",后人抄辑整理时,从文字类化作用出发,概作"媳妇"

然而,正如王骥德所说,言称媳妇者只是"北人乡语",而"南人"仍言称新妇元明之时浙江宁波有地名曰"新妇湖",《永乐大典》卷2270"湖"字韵载曰:"《四明志》:新妇湖,在宁波府奉化东五里,本州放生之所"可见"新妇"一词在南方人言语使用上的广泛性不过"媳妇"在元时已成为通语词,而"新妇"则降为古语词和方言词明初宋濂所修《元史》,仍用"新妇"一词,或是存古《列女传·杨氏传》:"舅曰:'新妇年少,终必他适,可令吾子鳏处地下耶 '"又《王氏传》:"服阕,舅姑谓之曰:吾子已殁,新妇尚年少,宜自图终身计,毋徒淹吾家也"其后,"新妇"一词只存于南方方言俗语中,如清初黄生《义府》:"吾乡俚语,至今尚称新妇,反存古意"毛奇龄《越语肯綮录》:"俗呼新妇为浑家"顾炎武《先妣王硕人行状》:"奈何以吾儿累新妇"黄生为安徽歙县人,毛奇龄为浙江萧山人,顾炎武为江苏昆山人至今苏浙皖赣闽粤等地犹然

下面,我们对"新妇"一词历史演变的原因,略加讨论

每个词语都有它自己的历史,绝大多数词语都有自己演变的规律"新妇"一词也是这样为什么在宋代以前,表示儿媳和妻子之义时,使用的都是"新妇"一词,而宋以后则为"息(媳)妇" 为什么在东南数省区的方言中使用的也都是"新妇"一词 其中的原因并不难解答,语音演变是其中重要的内部原因根据本师鲁国尧先生对宋代语音史的研究,在宋代,语音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入声韵-P,-t,-k尾的混同化,《广韵》缉没栉质术迄物德职陌麦昔锡数韵合并为德质部,与阴声韵的关系也开始密切,在宋词中,阴入合韵的现象很多,北方的作家诗人用韵尤其是这样这"表明宋金时代北方话的入声处在削弱消变的过程,入声韵尾比较微弱"语音的变化引起词汇内部的变化息,《广韵》相即切,心母职韵,本为-k尾入声字,唐时读si k在宋金时期,主要原因为细音即i和e(或 )的-k尾入声字与-t尾入声字相混,即"息"由si k>sit新,《广韵》息邻切,读sin可见"新"与"息"双声,且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又t和n皆舌音,存在着语音上的音转关系,因而"新妇"转为"息妇"有一个例子似乎很能说明问题,清梁同书《直语补正》"媳妇"条云:"俗字也偶见宋拓本东坡帖作女悉妇,查字书不载此字,不知何本"苏东坡将"息妇"写作"女悉妇",这有可能是据"息"与"悉"语音相同(或相近)而记录的《广韵》"悉"字息七切,心母质韵,-t尾这似乎可以说明"新妇"当初音转为"息妇"时,在士大夫和一般庶民中只有语音形式,但在文字书写上并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有人写作"息妇"时才被普遍接受因为"息"有子之义,称子妇为"息妇",似乎是情理中事情("室妇"之所以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原因,恐怕也在此)所以,"息妇"在当初使用时,仅表示子妇之义由于汉字的类化作用,"息"加女旁成"媳"

由此可见,"息(媳)妇"一词的出现,主要是宋金时期北方地区入声韵处于衰变过程中,由"新妇"音转而产生的一个新语词而东南沿海数省方言区:吴,闽,粤,客,赣方言入声韵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变化不大如客家话,粤语,闽语至今还保留着入声韵-P,-t,-k尾考察民族迁徙史就知道这些地区的居民,其先民大多数是自晋永嘉南渡后至唐宋以前,从中原地区不断迁移过来的这些先民南渡后,或滞留或迁徙,从江苏(江南),浙江进入江西中部溯赣江而上进入福建,广东鲁国尧先生通过汉语语音史,民族迁移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的综合研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客,赣,通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根据鲁国尧先生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闽,粤方言亦源于南朝通语这就是这些地区至今还保留"新妇"这一古语词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地区的语音存古性又使这一古语词强化下来,成为很有特色的一个方言词

可见考察"新妇"一词的历史演变,除了其词汇史本身的研究意义外,它对于追踪民族迁移史的足迹,考察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以及现代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本文写作目的亦在此

俞樾云:"古人称子为息,息妇者,子妇也,于理可通,作媳妇则误矣"然而语言发展,约定俗成,无所谓"误"与"无误"俞氏之言过矣

本文发表于香港《中国语文通讯》1998年9月(总第47期))

补记:关于"媳妇"在元代使用的情况,今利用计算机检索《全元曲》,"媳妇"一词共用了498次,"新妇"用了16次,而"息妇"未见使用但"新妇"中作为地名"新妇矶"使用者2次,作为熟语典故"桑新妇"使用者共8次,而作为妻子意义使用者仅有六次可见当时在元代北方地区"媳妇"一词的使用非常普遍笔者当时的研究结论,今天看来,基本上是正确的

"新妇"一词在东南沿海省区一些方言区的使用,可参阅如下方言调查著作:

吴方言:叶祥苓《苏州方言志》P382-383,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闽方言:周长楫《厦门方言词典》P25,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9,马重奇《漳州方言研究》P238,纵横出版社199612,修订本客家方言:罗美珍,邓美华《客家方言》P199,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赣方言: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P199,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5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客赣方言调查报告》P342,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1,等等另外,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P305亦载有苏州,温州,南昌,梅县,广州,阳江,厦门,潮州,福州,建瓯等十处方言点"媳妇"言称"新妇"笔者教学之余,曾就此调查过来自这些省区的老师和学生,所言皆如此

见王得臣《麈史》(上海书店,1990年第一版)中卷 "新妇"条,页25;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卷五"息妇新妇"条,页109-110

见黄生撰,黄承吉合按《字诂义府合按》(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第一版)"新妇"条,页174

《吕氏春秋》卷十八《*辞》:"人有新取妇者……竖子操蕉火而钜,新妇曰:'蕉火大钜'入于门,门中有歛陷,新妇曰:'塞之,将伤人之足'"

见周绍良主编《敦煌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198712括号中页码为该书页码,下同并参考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5

《太平广记》卷122《陈义郎》条,引自唐温庭筠《乾月巽子》,其中"新妇"与"息妇"同时并称,其文曰:"(郭氏)良久启姑曰:'新妇七八年温清晨昏,今将随夫之官,远违左右,不胜咽恋然手自成此衫子,上有剪刀误伤血痕,不能浣去大家见之,即不忘息妇'其姑亦哭"郭氏自称"新妇",又以姑言之为"息妇"但唐时鲜言"息妇"者,疑为宋人抄误笔者存疑待考

如《战国策·赵策》:"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曹植《封二子为公谢恩章》:"诏书封臣息男苗为高阳乡公,志为穆乡公"其"息"皆子之义又《尸子》:"弃黎老之言,用姑息之语",其中"息"亦为子之义,清郑珍《亲属记》认为是媳妇之意,不妥(见卷下"子妇亦曰息"条)

一本作"媳妇",吴曾《能改斋漫录》引此文作"息妇"

分别见蓝立蓂《刘知远诸宫调校注》页249,149,65,巴蜀书社19893

转引自蓝立蓂《刘知远诸宫调校注》第165页"媳妇"注

"苏""皖"主要是江苏省南部吴方言区,安徽省南部与苏浙赣三省邻接的地方

鲁国尧《宋词阴入通叶现象考察》,《音韵学研究》第二辑第146页以上内容并见鲁国尧《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鲁国尧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7)

见鲁国尧《客,赣,通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鲁国尧自选集》

太长了,慢慢看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4993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7
下一篇2023-09-27

随机推荐

  • 40岁男士适合妮维雅 哪个系列

    水活畅透保湿系列。妮维雅男士推出的水活畅透保湿系列,蕴含小分子玻尿酸,可密集保湿锁住水分。其中的精华露添加了深海黄金藻成分,能够呵护肌肤、改善肤质,帮助缓解粗糙干纹、水油失衡、暗淡无光等肌肤问题。洁面后使用,能够唤醒肌肤,令肌肤更显年轻光滑

    2024-04-15
    60600
  • 小乌龟用什么东西来装着养

    小龟可以毫无困难地用一个平底容器饲养,塑胶盆,塑胶槽,玻璃缸或盒、水族箱都很合适,水不要太深,深度能让其游泳为好。  一个理想的养育场所须有一些特定最低要件。每只幼龟要有五公升水的活动空间,而水深不应超过龟体长度,好让龟到水面呼吸时脚能撑到

    2024-04-15
    37800
  • 素瑟抗初老套盒补水效果怎样

    素瑟抗初老套盒的补水效果很不错。该套盒中加入了大量水解珍珠、水母提取物、玫瑰花油以及熊果苷等成分,能够从内而外改善肌肤问题,淡斑美白肌肤,抗衰紧致肌肤,同时也能补充皮肤所需成分。使用后,可以一天下来都保持皮肤水亮光滑,形成抗衰保护层,改善肌

    2024-04-15
    36900
  • 爽肤水,精华液,润肤露,隔离霜,防晒霜怎么排序啊?

    护肤步骤1 洗脸 要是化妆的话那么第一部就应该是卸妆。。洗面奶或者洁肤皂绝对替代不了卸妆液,因为彩妆的残留是洗面奶卸不掉的。。彩妆的天敌就是卸妆液。爱美的MM们这个钱绝对不能省。。要不然就等着30岁以后色斑的突显吧!2爽肤水或者柔肤水 爽肤

    2024-04-15
    46800
  • 抗衰老的套盒贵还是美白套盒贵

    抗衰老的套盒贵还是美白套盒贵?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不同的护肤需求,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回答。价格方面。抗衰老的套盒通常包含多种成分和配方,用于改善细纹、提升皮肤弹性等问题。而美白套盒则主要针对肤色不均匀、暗沉等问题。从品牌和产品定位来看,抗衰老

    2024-04-15
    46700
  • 艾灸盒怎么用?

    艾灸盒怎么用?艾灸盒有很多种,我们平时最常见的要属随身灸艾灸盒,这种艾灸盒有铜制的也有铁制的,一般大多数选择用铁质的,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铁制的随身灸,它的具体用法:首先把艾灸盒打开,把艾条剪成一小段,插到里面的支架上面,然后点燃艾灸条,

    2024-04-15
    38400
  • 防晒喷雾前10强有哪些?防晒喷雾哪个牌子好用?

    防晒喷雾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防晒产品,非常适合人们在外出的时候使用。防晒喷雾不仅具有防晒的功效,而且能使皮肤降温,减少皮肤的灼热感,补充皮肤所需的水分,起到保湿效果等,是一款比较价值比较高的产品。那防晒喷雾哪种品牌比较好呢?1、水宝宝超

    2024-04-15
    37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