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颜值当道的时代,爱美人士除了追求冻龄美肌,还希望自己也能拥有健康活力美肌,但由于长期熬夜、日晒、换季等因素,肌肤越来越脆弱,瘙痒、刺痛、脱屑等肌肤问题更是接踵而来!
想要肌肤回复健康,焕发活力光采?季泉全新上市的维生素原B5多效修护套盒就能帮助你了!它采用了泉后研究院六维修护方案,再搭配多重堪比黄金的臻奢成分,由内而外修护受损肌肤,并给肌肤注入源源不断的营养能量,改善肌肤躁动不适,同时令肌肤嘭润强韧。整套使用,肌肤日渐强韧健康,焕发年轻活力光采!
▲季泉维生素原B5多效修护套盒(蓝宝盒)
六维解决方案,全方位修护肌肤
季泉这一蓝宝盒在研发上下足了功夫,它采用泉后研究院六维方案,针对多种肌肤问题,由表及里,从即时修护到屏障修护到肌底修护,层层递进,全方位舒缓肌肤紧绷、脱屑等躁动不适,滋养肌肤同时强韧肌底,让肌肤越用越健康,越用越年轻光采!
臻奢配方,焕启健康活力
“液体黄金”
与普通修护套盒不同,季泉B5套盒添加了比黄金还要贵的蓝铜肽,堪称胜肽始祖的“液体黄金”,修护效果非常强。而且它的蓝铜肽纯度高达9931%,修护效果要比普通纯度蓝铜肽更好、温和性更高,能深入肌底修护受损肌肤,改善紧绷脱屑,令肌肤焕发活力!
“软黄金”
它还加入了堪比黄金的“软黄金”白玉蜗牛分泌物滤液,其强大的滋养和修护功效,能更深入更全面地解决肌肤问题,快速舒缓躁动,提升光泽感,重塑健康光采美肌!
除此之外,还有10大舒缓成分、3重天然植物果油、4种大小分子玻尿酸以及6大修护因子加持,强强联合,直达肌底修护,提升肌肤活力,强韧肌肤屏障,让肌肤持久稳定,持久保持光泽健康状态!
▲季泉维生素原B5多效修护套盒(蓝宝盒)
它是通过修护三步曲来焕活健康肌:
Step1:维生素原B5修颜喷雾,即时舒缓维稳,改善肌肤干燥紧绷,稳定肌肤!
Step2:维生素原B5多肽修护精华液,肌底持续修护,能快速改善肌肤不适,强韧肌底!
Step3:维生素原B5积雪草多效特护霜,改善肌肤屏障,有效修护肌肤,促进肌肤快速回复健康活力!
季泉这款维生素原B5多效修护套盒非常适合脆弱肌使用,六维修护方案结合多种臻奢成分,能迅速改善肌肤不适!
整套季泉B5套盒使用下来,快速安抚肌肤“小情绪”,从即时修护到修护屏障到修护肌底,有效修护肌肤,让肌肤越用越健康,助你轻松度过换季期!拥有健康活力美肌!
素野是近几年兴起的微商品牌,加上各大明星的代言和强烈推荐,顿时十分的热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多肽系列。那么,素野多肽适合什么年龄?素野多肽适合多大年龄?
素野多肽适合什么年龄
素野多肽系列抗衰效果一直不错,采用瑞士多肽科技,抗衰的同时还有效保湿。适合年龄大一点的人使用。
素野适合20-30多岁的人使用。严选全球顶级产品供应商,经过数百次打样和国内外检测机构检测后方推荐给消费者。为提供最优质产品,素野采用小批量多批次生产方式,减少防腐剂,保证产品足够新鲜。
素野多肽系列成分
素野多肽赋活修护套装可是大牌同厂,大牌成分! 法国深海海藻以及瑞士高山雪绒花,众所周知都是海蓝之谜、迪奥等护肤大牌们的最爱。 这次素野毫不吝啬把它们都添加到素野多肽赋活修护套装中。
素野多肽系列功效
这个套装包装非常的简洁大方,给人得第一感觉就是纯净。刚入手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对“多肽”这个词感到陌生。多肽,作为一种卓越有效地抗衰老成分,广泛运用在高端护肤品品牌如雅诗兰黛等的抗衰产品线中。素野多肽赋活修护系列采用的是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瑞士生命科学研究中心针对中国人肤质抗衰需求特点所研发的三重瑞士多肽,能够有效减改善面部轮廓,缩小毛孔,减少皱纹滋生。
赋活水蕴含海藻赋活精粹,可以快速沁透肌底,补水舒缓,唤醒肌肤持久水动力,放大后续营养功效。
质地非常的清爽,它的PH值呈弱酸性,用试纸测试PH值显示在5左右,所以敏感肌肤也是可以使用的。
多肽修护乳液,相对于其他乳液质地更加轻薄柔滑,一触即刻融入肌肤,涂抹吸收之后肌肤感觉能爆出水的样子,非常的通透。轻松带走压力与暗沉,深层滋养,由内而外重焕肌肤光彩。
素野多肽修复面霜,蕴含深海海藻精华,具有强大的吸收和保持水分的功能。深海海藻体内产生的海藻多糖类成分,还可以有效应用于保湿、抗炎、抗衰老。
面霜所配有的小勺,每次取量非常的方便卫生。白色的面霜涂在肌肤上非常好推开,吸收完之后肌肤也是滋润通透,而且是没有粘腻的感觉。
高皙复合多肽滋养淡纹套盒好。
1、高皙复合多肽滋养淡纹套盒能够促进女性肌肤血液循环,通过调节新陈代谢,来改善女性肌肤晦暗的状态。
2、能减慢皮肤老化,也能表层除去皱纹和色斑。
伊曼努尔·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讲授多门学科,同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177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思想转入“后批判期”。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作。这标志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观点,被告蔑视基督教教义,遇到一些麻烦。但他仍不断探索和写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中文名:伊曼努尔·康德
外文名:ImmanuelKant(德语)
国籍:德国
民族:日耳曼人
出生地:德国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出生日期:1724年4月22日
逝世日期:1804年2月12日
职业:哲学家、作家
毕业院校:柯尼斯堡大学
信仰:基督教古典主义
主要成就: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创始人
代表作品:《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人物生平
1724年4月22日,伊曼努尔·康德生于柯尼斯堡。1740年9月24日,康德考取柯尼斯堡大学。
1746年,《论活力的正确评价》一书付印。该书于1749年出版。1747年,康德在安德施牧师家当教师(在古姆比年附近的犹德早村)。
1750年,在休里增少校家当教师(在奥斯德罗附近的阿尔恩斯多尔夫村)。1753年,在凯瑟琳伯爵家当教师(在劳登堡吉尔西德区)。
1754年,回到柯尼斯堡,6月发表《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变化》;8月发表《关于从物理学观点考察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
1755年3月,《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发表;4月17日,提出学位论文;5月13日,博士学位考试;6月12日,得到博士学位。
1756年1~4月,写作论述里斯本地震的两篇文章和一本书;4月10日,为取得教授职位进行文化答辩。
1766年2月,康德被认命为工家阱书馆副馆长,发表《视灵者的幻想》。
1769年,受埃尔兰根大学聘请担任教授职务。1770年1月,受耶拿大学聘请;3月3日,被任命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编内正教授职务。8月21日,学位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答辩。
1771年,评论莫斯卡提的作品。1772年2月21日,致函赫茨,谈到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构思。
1772年5月,康德辞去图书馆副馆长一职。1778年,策特里菝大臣劝说康德,要他转到哈勒大学丁作。
1780年,康德成为柯尼斯堡大学评议委员会成员。1781年5月,《纯粹理性批判》问世。1783年,写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评舒尔茨所著《道德学入门》一书。
1784年,康德购置一所私人住宅,写作《世界通史的想法》;12月,写作《问答:什么是启蒙运动》。
1786年夏,康德被推选为大学校长;12月7日,康德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
1787年6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12月31日,致函莱园霍尔德,说明哲学体系的三元结构。
1788年1月春,《实践理性批判》出版;夏,康德第二次参加校务会议。
1789年,卡拉姆金拜访康德。1790年,《批判力批判》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三版出版。
1791年8月,费希特为了与康德认识,来到柯尼斯堡。1794年5月,写作《论月球对气候的影响》;6月,《论万物的终结》,7月28日,康德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0月12日,康德目为就宗教问题发表意见受到国王申斥。
1795年,《永久和评论》发表。1796年,写作《论灵魂的器官》;6月23日,康德最后一次讲课。
1797年,《道德形而上学》发表;6月14日,柯尼斯堡的大学生们纪念康德学术活动五十周年;7月,关于迅速签订哲学上永久和平条约的通告》;9月,《论出于利他动机而说谎的虚妄权力》。
1798年4月4日,康德被选为西恩(意大利)科学院院士。1799年8月,《关于费希特所著〈知识学〉的声明》发表。
1800年,最后一篇单独发表的著作——德语立陶宛语词典的跋;9月,耶舍出版康德的《逻辑》。
1801年11月14日,康德请求解除他科学院评议委员会成员的职务。1802年,林克出版康德的《自然地理》。1803年,林克出版康德的《教育论》;12月15日,写最后一篇日记。
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2月28日,安葬。
个人生活
康德的生活从表面上看平静无波,并且一成不变。这与康德生来身体羸弱有关,他个子矮小,体弱多病,身材有点畸形,一边的肩膀比另一边高,由于他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他持之以恒地恪守自己制定的生活规则,给自己设定了明确的人生目标。通过这种努力,他能够健康地活到高龄,并最终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康德严格地过着极其有规律的生活,关于此,同时代人的书信和报道中都有记载。他总是五点起床,然后立即投入工作。从七点至九点,他在大学里讲课。九点至下午一点,这是他用于个人研究的主要工作时间段,他的科学著作大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接着是午餐时问,进餐时康德几乎总是有客人陪伴,他更喜欢接待的客人都是普通市民而非学者。午餐是用来完全放松自己的,往往要持续好几个小时,席间会谈论各种各样的话题。接着是散步,同样是按照精确的时间,而且也非常具有规律性。散步之后,他又开始工作,晚上十点准时上床睡觉。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哲学
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康德哲学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不同的是他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存在,他认为自己要做的是为已有的科学知识寻求其可能性条件,并划定科学知识的范围,从而为科学重新奠定牢固的基础。为了说明这一点,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他一方面赞同经验论的观点,即世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离开经验世人没有任何知识;另一方面,也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他的问题是: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是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性的。康德分析了世人现有的知识的结构。他认为,按时间先后说,先于经验世人没有知识,世人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并不能说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因为在经验中就已经有先天知识的成分了,否则经验本身也不能形成。显然,康德认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由世人的经验和世人的认识能力共同构成的。
批判哲学的认识论
对人类认识能力本身的这种分析就进入了认识论的领域,因为这种分析本身已经是一种认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认识论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在他看来,一切知识都基于判断,因为单个的表象或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只有把两个表象或概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判断(如“这朵花是红的”),才有真假问题,才构成知识。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判断,一类是综合判断。所谓“分析判断”是指这样一类判断,判断的宾词原本就蕴含于主词之中,实际上是把早已蕴含在主词之内的东西解释出来而已,如“三角形有三个角”。显然,这类判断具有普遍必然性,但由于宾词只是对主词的解释,并没有增添知识的内容,因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所谓“综合判断”是指这样的判断,宾词并不包含在主词之中,是后来世人通过经验加在主词上的,如“物体是有重量的”。显然,这类判断能够扩展世人知识的内容,帮助世人认识世界,因而只有综合判断才是真正的知识。综合判断虽然是知识,却不一定是科学知识。“综合判断”还可以划分为“后天综合判断”与“先天综合判断”。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既能够扩展世人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最终使世人能够不断获得新的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
先验感性论
康德把研究感性先天形式的理论称为“先验感性论”。所谓“感性”,指人的认识的一种被动的接受性,也就是“直观能力”。康德认为,当外在的对象刺激世人的感官时,在主体方面接受刺激印象的感受能力便开始活动,一切对象只有通过感性才能被主体接受,对象与主体感受能力处于一种直接的关系中。因此,康德称这种认识是“感性直观”。
先验分析论
康德把知性看作认识的第二阶段,认识从感性进到知性是必然的。在知性阶段,知性把感性提供的分散而无联系的材料综合统一起来,使之获得知识的意义,成为有意义的思想,从而产生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先验辩证论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从感性开始,经过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由于知性以感性为基础,它就不可避免地受感性限制,它获得的知识,一方面只涉及现象,不是事物自身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是不完整的,没有达到最高最后的统一。理性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它要求知识的“彻底性”一一不仅要追求关于现象的经验知识,而且要超越经验界限,去追求“终极”、“完备”、“绝对”等等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东西。理性的目的是从现象向物自身前进,从不完整的经验知识向全部经验知识的大统一前进,所要达到的最高统一体就是理性的理念。
实践理性的公设
按照康德的观点,幸福与道德的区别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前提,因为前者是他律的,而后者则要求自律。幸福或快乐属于假言命令,我讲诚实的目的是为了幸福或快乐而不是为了诚实本身,所以是他律的:而德性则属于绝对命令,我出于道德而遵守道德准则,没有别的目的,因而是自律的。世人不能想象道德建立在他律的基础之上,因为那样的话,世人都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所以,幸福和德性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最早出现于19世纪50至六十年代的德国,是一场针对在古典哲学浪潮消退后科学领域泛滥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反对运动。其发源地为德国,是多个不同学术中心流派的总称。
1865年,奥托·李普曼在《康德及其模仿者》一书的每一章都以“回到康德去”为结论,这部书使得当时德国哲学家对康德哲学的热情再度高涨,标志着新康德主义的开始。新康德主义是学院哲学,在世纪之交,德国几乎所有的大学教授都被新康德主义占有。
宗教
康德把宗教附属于实践理性,从道德的角度建立起宗教和神学,他的宗教问题是从道德问题,是从至善概念引申出来的。这是基于理性本质的信仰,从道德的立场上确定信仰的必然性,道德的义务也就是神的命令。到批判时期,康德的宗教思想已经基本完善。他的实践理性本质上也是归宿于纯粹理性体系的,而信仰问题则是纯粹理性额外留下的地盘。合目的性的思维,使道德和信仰得到了统一,也使宗教和审美得到了统一。康德宗教观的成熟,是他审美判断力研究的有机延伸,也使他的美学思想和宗教思想前后关联,一脉相承。在前批判时期的《通灵者之梦》中,康德将唯理论者与通灵论者相提并论,加以讽刺和否定。康德把通灵现象看成是一种因疾病而导致的神经错乱,是一种想象的“幻觉”;而唯理论也是疯子的呓语。其中反对过分强调理性,重视情感和感性包括经验的作用。他还根据实践理性的兴趣提出了他关于形而上学的一套构想,强调要在人的内在动机中寻求“共同意志规则”,并把个体符合这一规则的感受称为“道德情感”,把它看成个人意志服从于共同意志的桥梁,为日后对他思想体系中将宗教归属于实践理性作出了初步的探索。康德在批判时期批判了理性神学,在神秘主义和唯理主义之外确立宗教的位置,主张限制知识,防止知识僭越知性之外,为信仰保留地盘,在纯粹理性领域否定的上帝又在实领域发挥了道德的作用。他认为实践理性中公设的自由、灵魂不朽和神的存在的观念,是人人都需要的。他把道德与宗教看成在内容上是相互依存的。后期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把神秘主义因素看成是宗教道德本质的外在饰物,反对烦琐、牵强的宗教仪式。他反对旧宗教对人性的扼杀,特别是对人的主动性的压抑和对人的奴役,把宗教看成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一种形式。康德宗教思想的成熟,正是从审美判断力问题的研究贯穿下来的。这种宗教思想反映了康德对于宗教既是道德的、又是诗意的体验。
天文学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康德的星云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发表以后,人们才想起了康德的星云说。
政治构想
康德明确声称,他所考察的政治不是现实的政治制度,所考察的国家不是现实历史中特定的、具体的国家,而是某种与法的纯粹原则相符合的理想国家,因而所探讨的政治原则也是一种法的纯粹原则,康德认为,如同认识的各种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一样,人的自由本性、人的各种权利也是人先天具有的。人生来就具有自由、平等的特性,而且天生具有自己决定自己、自己根据既定目的采取各种行动的能力。这种德国化的天赋人权论是康德整个政治思想的体系和支柱。康德所谓“法的纯粹原则”是根据其“道德法则”而提出来的,康德伦理学的“道德法期”即是指:你应该这样做,以便使你行为准刚成为普遍的立法原则,这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列,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绝对命令”·康德认为,政治法律与道德一样,也必须受“绝对命令”的指示,必须符合它的要求政治上的“法的纯粹原则”也是一种“绝对命令”,是“道德法则”在政治上的延伸和体现。但二者又有不同。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原则协调一致,它依靠国家强制力量使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其发展完善的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康德把法国革命看作是法的观念的胜利。
人物影响
康德是德国哲学革命的旗手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转变和发展史上革命性变革。同时,康德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的法哲学思想,对于后代法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是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矛盾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二元论特征。他的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西方哲学具有深远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具有深刻影响。
人物评价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伊曼努尔·康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
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
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墓碑铭文
伊曼努尔·康德
放大
伊曼努尔·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康德哲学理论的基本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大陆的理性主义。康德的伦理学理论也十分有影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Kant-Laplace hypothesis)。
目录
[隐藏]
1 生平
2 哲学思想综述
3 康德的德文著作
4 康德著作的英文翻译
5 站外链接
[编辑]
生平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城(Königsberg,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诚的新教徒;1740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攻读哲学,1745年毕业;从1746年起康德去一个乡间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四年;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1797年辞去大学教职;1804年2月12日病逝。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期间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科恩科学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学院院士。康德终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规律,以至当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点半散步经过时来对表。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不过康德是一个非常好交际的人,十分健谈,经常邀请客人与他共进晚餐。
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三大批判分别探讨叻认识论、伦理学以及美学。虽然从时间上排列应该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但从其理论体系上则应以《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和《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在1795年他还出版过《论永久和平》一书,提出议制政府与世界联邦的构想。其生前最后一本代表性的著作是《人类学》(1798年),一般认为其是对其整个学说的概括和总结。康德晚年已经以一名出色的哲学家闻名于世,他去世后,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编辑]
哲学思想综述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位于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康德墓碑
放大
位于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康德墓碑
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相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
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其学说用其自己的说法乃是主要回答四个问题:1、我能认识什么?2、我应该想什么?3、我希望什么?4、人是什么?
[编辑]
康德的德文著作
Immanuel Kant Gesammelte Schriften
Was ist Aufklärung (1783)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1781)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Zweite hin und wieder verbesserte Auflage (1787)
Zum ewigen Frieden (1795)
Über Pädagogik (1803)
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 (1755)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1788)
(更多的德文著作可以在谷登堡计划的网站中找到)
[编辑]
康德著作的英文翻译
Wikisource
The Science of Right, translated by W Hastie
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 by James Fieser, based on Paul Carus's 1902 translation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orman Kemp Smith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编辑]
站外链接
Kant on the Web
Kant Links
The essay is a review of a biography on Kant written by Manfred Kuehn
Epistemology and Metaphysic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ory to Practice in Political Right"
An easy introduction to Kant's thought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4%BC%8A%E6%9B%BC%E5%8A%AA%E5%B0%94%C2%B7%E5%BA%B7%E5%BE%B7"
世界上首位黑人超模,被誉为“黑珍珠”的伊曼·鲍伊,的一组照片横空出世,照片里的她简直“惊为天人”。
在这组照片中,黑人超模伊曼一头蓬松的银发外加身穿大胆的深V上衣,如同黑夜中的星星耀眼无比,瞬间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这样的面容、这样的身材,说是上帝利用神仙刀法雕刻出来的一点都不为过
更让网友感到震惊的是这组照片拍摄于1991年,到如今跨越了整整31年的时间,依旧让人觉得她美得难以言喻。 不过作为世界上首位黑人超模,伊曼的高光时刻可不仅仅这一次。
在担任模特的那些年里,她每一次出场可以说都是惊艳四座的地步。 那么,在那个审美单一的时代里,作为一名黑人超模,她是如何打破传统,并且赢得全世界的目光与称赞的呢?
1955年,她出生在骆驼比人还多的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父亲是一名外交官,母亲是一名助产护士,另外家里还有着四个兄弟姐妹。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伊曼已经比其他非洲地区的孩子幸运太多。她在父母的呵护下衣食无忧,并且还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在战乱纷飞的大环境下,他们一家依旧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从摩加迪沙到埃及、沙特阿拉伯,再到肯尼亚,从小到大她总是在为搬家做着准备。
不过对于努力向上的人来说,不管是被丢到怎样糟糕的人生里,最终都是会发光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不稳定的外部环境,让伊曼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独立坚强的性格。 同时,她还在避难的过程中掌握了索马里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以及意大利语。
即使成为了难民,她依旧坚持边打工边读大学,相信读书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直到18岁的一天,她在马路上偶遇了一个真的改变她一生走向的美国人。
这次拍摄之后,彼得很快又联系了伊曼,并且提出让她到美国当职业模特的请求。 但是并非谁都有勇气放弃眼前的一切,赶去一个陌生的国度追求新生活,同时,也并非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最终,经历过一番熟虑之后,伊曼还是踏上了去往美国的道路。
到了美国之后,伊曼凭借着出众的外表以及逆天的身材比例,通过包装,果然迅速地成为了各大知名 时尚 设计师们的最爱。
最红的时候,杂志和品牌们都在抢着邀请她拍大片、走秀场,像VERSACE(范思哲)、Yves Saint laurent(圣罗兰)、Escada(艾斯卡达)以及Calvin Klein(CK)等等一些品牌都与她有过合作,《Vogue》杂志她更是上了不止一次。
除了做模特之外,她还收到了影视圈的邀请,在一些**中客串过不少角色。不过她最出名的角色还是在迈克尔·杰克逊的单曲《remember the time》MV当中扮演的埃及艳后。
她曾经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经历。 第一次是受非洲地区风俗习惯的影响,她在18岁的时候就嫁给了一个索马里人。这次的婚姻并不是伊曼想要的,况且当时她还在读着大学。于是在机缘巧合下,她就借着去美国工作的原因离开了第一任丈夫。
1978年,23岁的伊曼又嫁给了美国专业篮球运动员斯潘塞·海伍德(Spencer Haywood),两人生下一女。但是伊曼的第二次婚姻也仅仅持续了近十年,两人最终以离婚收场。
这个时候,已经经历过两次失败婚姻的伊曼没有发现,那个对的人正在前方等着她,对方正是大名鼎鼎的“摇滚巨星”大卫·鲍伊。
1990年,他们相识在朋友举办的晚宴上。据说当时大卫以一身优雅帅气的白色套装,外加豪华白色跑车现身,而伊曼则是一身帅气的黑色皮装,两个人一黑一白,好像是上天有意的安排。
更巧妙的是,第一次和伊曼对视之后,大卫就确定了:她将成为我的妻子。 于是在那之后,大卫就对伊曼展开了的热烈追求。
后来伊曼回忆道:“第一次约会的时候,我的鞋带掉了,他居然在第一时间跪下为我整理好。”“我去巴黎走秀,回来之后就看到了他送的满屋的栀子花。”这样细心又浪漫的举动,估计真的没有几个女人能够抵挡的了。
于是在相处的过程中,伊曼也慢慢地被这个英国男人所打动,不过经历过两次婚姻的她显然对待感情更加谨慎。 当大卫第一次向她求婚的时候,犹豫之后她却拒绝了,因为她还没有准备好进入下一段婚姻。
然而,大卫并没有因为第一次的失败而离开伊曼。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依旧爱护着女友,同时尽力改掉了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就连几十年的酒瘾也狠心戒掉了。
于是,在各自对双方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大卫又鼓足勇气向伊曼提出了第二次求婚。 这次求婚大卫显然是做足了功夫,伊曼后来也表示:其实在大卫拿出戒指的那一刻,她就已经沦陷了。
因为这只戒指是他们刚认识不久,伊曼在佛罗伦萨一家古董商店看上的。但是当伊曼决心要买下它的时候,戒指已经被其他人买走。 为了找到伊曼心爱的这枚戒指,大卫又悄悄地去了那家古董店打听买家的信息,可惜得到的信息是少之又少,来来回回硬是花费了1年的时间才寻回了这枚戒指。
所以当再次看到这枚戒指以及了解了它的经历之后,可以想象伊曼是多么的意外和感动。 感动过后,伊曼当然是答应了大卫的求婚。于是,两人就在1992年顺利的结婚了。
三婚还能嫁摇滚巨星,还是嫁给了爱情,可见“黑珍珠”的魅力。
结婚后两人的生活依旧浪漫甜蜜,从不吝啬秀恩爱的机会,似乎是在向全世界宣告着自己的幸福。婚后的第八年,他们还迎来了自己的女儿,一家三口更加的美满。
时间一晃,两人已经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期间他们和普通的夫妻一样有过生气、争吵的时候,不过也都是琐碎生活当中的小插曲,幸福快乐依旧是主旋律。
但是这幸福的生活却在2016年的1月10号悄然消逝了,大卫在这一天因为癌症去世。
面对爱人的离去,伊曼无比痛苦,她曾把对大卫的思念寄托到了他留下的异瞳小狗身上。
她还有一条刻有大卫名字的项链,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不肯摘下。到了现在,她依旧喜欢看日落,因为她说那是丈夫最爱的风景。
可惜最爱已逝,留下来的人还有漫长的人生要走。就祝愿她能够在怀念丈夫的同时,也能过快乐的生活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