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以”作为代词的七种用法是什么
文言文中“以”没有作代词的用法 追答 : ①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 《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⒃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⒄通“已”。
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⒅只是。
《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2 高中语文文言文问题:见、相的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两个“见”字都是表示被动,“见欺”是“被骗”。“见”在古文中表示代词的情况很少。出现的时候多代指“我”,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的意思。我的印象里,中学阶段没有出现过吧。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将你的原句你停顿下,就能知道意思了,这里的见就是看见预见的意思,见机就是“预见天机天意”,跟后面的“知命”差不多。
《孔雀东南飞》“及时相遣归”是刘兰芝说的话,意思是“早点送我回家吧”,这个“相”是偏意代词,所谓偏意就是视具体情况可以转变意思。可能偏“我”,也可能偏“你”,这里就是偏“我”的情况,中学阶段至此一例。
至于你说的有限制,“见”字应该只能代指第一人称,即“我”“我们”。汉字博大精深,活用情况很多,我这种推断是基于其原始词义而下,不能代表权威。“相”表三个人称的情况古汉语里都有,下面就是我找来的例子:
表自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表对称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亲友如相问。——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表他称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相委而去。——《世说新语·自新》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唐·柳宗元《三戒》
另外“相”好像没有做被动的情况。“见”有,而且很多。
飞鸟相与还,相与,指“相互在一起,共同”的意思。“相与”是一个词,不要拆开来翻译。
“请允许我”是“请你允许我”的意思,只是省略了“你”,两个请的意思一样。
你作为高中生就这么喜欢探究文字学真是值得赞赏,但不要钻牛角尖啊,我回答中有很多资料都是百度查询来的,你也要充分利用资源来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很有收获的
3 文言文中所有“相”字的用法及例子(1) 交互;互相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汉· 苏武《留别妻》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 后序》袁人相聚。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鸡犬相闻。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更相庆。——《世说新语·自新》里人相庆青山相对。
——唐· 李白《望天门山》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两相思,两不知。
——南朝宋· 鲍照《代春日行》(2) 又如:相叙契阔(互相诉说分别后的情思);相思锦色(红豆又称相思豆。即红豆色)(3) 共同鲁孟孙、叔孙、季孙相勠力劫 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4) 又如:上下相安(5) 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络绎相属。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6) 又如:父子相传;相寻(连续;不断);相及(犹相继)(7)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8) 表自称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 表对称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0) 表他称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聊斋志异·狼三则》杂然相许。——《列子·汤问》相委而去。
——《世说新语·自新》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唐· 柳宗元《三戒》则噪而相逐。(相逐,追逐他。
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11) 又如:相唤(招呼);相牵(牵来;捆绑);相招(招来;引来) 相 xiāng 〈动〉(1) 相差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
——《商君书·错法》(2) 又如:相万(相差万倍。极言相差之大);相绝(相差极大);相远(相异;差距大)(3) 亲自观看 如:相媳妇(男家派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相机(察看当时情况,寻找有利时机) 相 xiàng 〈名〉(1) 人的外貌,相貌 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李将军列传》儿已薄禄相。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非人臣之相也。——《三国演义》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西游记》(2) 官名: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赵歇为王, 陈馀为将, 张耳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托名汉相。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将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3) 又如:相辅(宰相);将相和;贤相;良相;奸相;权相;相王(宰相又封王者);相臣(宰相。
亦泛指大臣);相父(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邦(相国)(4) 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永和初,出为 河间相。——《后汉书》(5) 某些国家(如日本)的官名,相当于中央 的部长。
如:首相;大藏相(6) 相位 。如:两相流;有机相;水相;液相;相律;月相(7) 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论语·先进》(8) 古代的一种乐器 后乱以武,治乱以相。——《礼记》(9) 农历七月的别名 七月为相,八月为壮。
——《尔雅》(10) 通过看面容对命运的预卜 如:相工;体相;手相;星相(11) 古地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12) 引盲人行走的人 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焉用彼相。
——《论语·季氏》(13) 如:相步;相道(向导,引导;观察、选择道路)。
4 相 古文中的用法有哪些详细◎ 相 xiāng〈副〉(1) 交互;互相 [mutually;each other]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汉· 苏武《留别妻》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 后序》与北骑相出没。
袁人相聚。——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父子相保。
——《淮南子·人间训》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更相庆。
——《世说新语·自新》里人相庆青山相对。——唐· 李白《望天门山》水石相搏。
——宋· 苏轼《石钟山记》两相思,两不知。——南朝宋· 鲍照《代春日行》(2) 又如:相叙契阔(互相诉说分别后的情思);相思锦色(红豆又称相思豆。
即红豆色)(3) 共同[together;jointly]鲁孟孙、叔孙、季孙相勠力劫 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4) 又如:上下相安(5) 递相;先后 [successively;one after another]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相传以为雁荡。
—— 宋· 沈括《梦溪笔谈》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6) 又如:父子相传;相寻(连续;不断);相及(犹相继)(7)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indicates how one party behaves towards the other](8) 表自称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 表对称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亲友如相问。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0) 表他称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杂然相许。
——《列子·汤问》相委而去。——《世说新语·自新》莫相知。
(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唐· 柳宗元《三戒》则噪而相逐。
(相逐,追逐他。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11) 又如:相唤(招呼);相牵(牵来;捆绑);相招(招来;引来)词性变化--------------------------------------------------------------------------------◎ 相 xiāng〈动〉(1) 相差 [differ]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商君书·错法》(2) 又如:相万(相差万倍。
极言相差之大);相绝(相差极大);相远(相异;差距大)(3) 亲自观看 [see for oneself]。如:相媳妇(男家派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相机(察看当时情况,寻找有利时机)(4) 另见 xiàng常用词组--------------------------------------------------------------------------------◎ 相安无事 xiāng'ān-wúshì[live in peace with each other] 彼此和睦相处,没有什么矛盾冲突古者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宋· 邓牧《伯牙琴·吏道》◎ 相伴 xiāngbàn[together] 在一起,在一块多年相伴◎ 相帮 xiāngbāng[aid;help] 〈方〉∶帮助;亦作挨靠在一起◎ 相比 xiāngbǐ(1) [pare]∶互相考校、比较(2) [mutual union]∶互相联合,编在一起(3) [be similar to]∶相近;差不多(4) [work in collusion]∶相互勾结◎ 相差 xiāngchà[differ;difference beeen] 彼此差别我与他长的相差不多◎ 相称 xiāngchèn[match;suit;be mensurate] 相符;相配◎ 相承 xiāngchéng[carry on] 先后继承;递相沿袭;上下相托◎ 相乘 xiāngchéng(1) [subjugation or encroachment in five elements]∶五行学说术语。借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之间互相过分制约和排斥的反常变化,来说明一脏偏亢、导致另一脏偏虚的病理。
如肝气过亢可乘袭脾胃(2) [invade each other]∶交互侵袭(乘,趁,意为侵袭)兵旱相乘。——贾谊《论积贮疏》(3) [multiply]∶运算方法中的一则◎ 相持 xiāngchí[be locked in a stalemate] 双方对立、互不相让或妥协相持阶段◎ 相出没 xiāngchūmò[appear or disappear mutually] (彼此)互相出现或隐没(没有遇见)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 宋· 文天祥《后序》◎ 相处 xiāngchǔ[live together;get along with] 共同生活;相互交往很难同他相处◎ 相传 xiāngchuán(1) [tradition has it that…]∶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相传这事发生在北方(2) [hand down;pass on]∶递相传授◎ 相待如宾 xiāngdài-rúbīn[respect each other like guests] 见“相敬如宾”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待如宾。——《晋书·何曾传》◎ 相当 xiāngdāng(1) [match;balance;correspond to;be equivalent to]∶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得失相当(2) [suitable;fit;appropriate]∶适宜;合适相当的人选◎ 相当 xiāngdāng(1) [quite;fairly;considerably]∶很;十分;极这里相当清静(2) [enough]∶足可以,尚穿这件衣服去参加晚会就已经相当好啦◎ 相得 xiāngdé[get along well;be congenial] 互相投合,相处得很好与公甚相得。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相得益彰 xiāngdé-yìzhāng[each shining more brilliantly in the other's pany] 本作“相得益章”。互相配合和补充更能显出长处、发挥作用是编采择宏富,区别精审,真两贤相得益彰也。
——清· 孙士毅《事物异名录序》◎ 相等 xiāngděng[be equal] [数目、数、量或尺寸的] 相同大小相等◎ 相抵 xiāngdǐ[offset;balance] 互相折抵,互相折算收支相抵,尚余一百五十元◎ 相对 xiāngduì(1) [opposite;face to face]∶面对面;相向大与小相对(2) [relative]∶非。
5 文言文 “ 之” 和 “其 ” 的用法有何不同,做代词时 是否可以通用你的问题看似简单,但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先看其用作代词的6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再看之用作代词的2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归纳一下:
1、“其”和“之”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 而且有时都可以活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在此时,他们是通用的。
2、“其”作第三人称代词时,有时可以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之”没有这个用法。
3、“其”作第三人称代词时,可以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之”只能作句子的宾语。这是两者的又一区别。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语文考试常考考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三语文 文言文句式及词类活用测试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及词类活用测试题
1下列各组 句子 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 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B夫晋,何厌之有 子何恃而往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
C生孩六月,慈你见背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7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9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10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1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D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12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句的一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5以下句中加点词并非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D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16下列句子中有活用为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
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17下列句子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18与“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用法不同的是(
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B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C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D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D甘其食,美其服……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以下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B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专项突破二(40分钟,325=7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全是使动用法的一组是( )
A王之所大欲,可知矣:欲辟土地,朝秦楚
寡人与大国执仇,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外连横而斗诸侯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下列加点词不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组是( )
A爱是溪,人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老者奉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妪,先大母婢,乳二世
C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D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是( )
A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下列句中“为”宇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5下列旬中省略宾语的一句是( )
A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B遂持驹去
C齐桓公出猎
D明日朝,以告管仲
6下列句子中旬式不同子其他三旬的是( )
A管仲贤佐也 B桓公霸君也
C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7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其他旬不同的一句是( )
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C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8下列句子中全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粪土当年万户侯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D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9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苏秦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短语 ,其内部结构不同子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故不闻其过
B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1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D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12下列加点的“以”意思不同子其他三句的是(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13加点的短语没有被动意味的一项是( )
A臣知欺大王当诛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饥死道路,为群兽所食
D臣恐天下随风而靡
14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1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收检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17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旬的一项是( )
A人为临茁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8下面句子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另三句的是( )
A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B(河伯)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D燕引兵东围即墨
19下列句子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
C人生孰无死,贵死得所耳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0下面句子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A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B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21下列句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组是()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B沛公欲王关中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D遂与秦王会渑池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22下列句子不属子定语后置句的一组是( )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B甚矣,汝之不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
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卒廷见相如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24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旬中宾语前置的一组是( )
A乃人见,曰:“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25下列句子不全有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一组是( )
A人主自智而愚人
成(名)以其小,劣之
B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管仲,世所称贤臣,然孔子小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答案
专项突破一
1D(“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2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
3A(主谓倒装。)
4D(“大阉之乱”一句没有宾语前置。)
5A(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之”“是”为标志;B“何C“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子”句无前置宾语,“臣”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6B(都表被动。)
7C(“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
8A(其余被动句。)
9D(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
10C(A“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三处省略主语;D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11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
12D(省略谓语动词,其余省略主语。)
13C(名词,作主语;其余名词活用作状语。)
14D(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师”。)
15D
16A(“弱”,使天下之民弱。)
17B(“来”,省略宾语“之”,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活用为使动用法。)
18C(“王之”,使动,使之为王,让他做王;“目”、“函”、“吏”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与“刃”相同。)
19C(“饮赵盾酒”,“使(让)赵盾饮酒”,即招请赵盾来喝酒,“饮”,使动用法。)
20A(“屈豪杰”、“却之”、“夭梅病梅”中都有使动用法。)
专项突破二
1B(“鄙远”,把(别国的)远地当作边邑。其余为使动用法。)
2D(“侣”,意动用法;“草”“露”,名词作状语。余为名词作一般动词。)
3C(名字ABD中的“名”都是“命名”之意。)
4B(介词,“为何”;其余表判断。)
5D(省略介词宾语:以告,以之告。)
6C(宾语前置句,余为判断句。)
7A(用于偏正短语中,相当于“的”;其余用于主谓之间,无义。)
8C(都是使动用法。“粪土”“患”意动用法,“破”“附”“固”“止”“止”为使动用法。)
9B(“见德”之“见”,动作涉及的对象;ACD的“见”都表被动。)
10D(主谓短语,其余为偏正短语。)
11D(名词活用作状语,其余名词活用作动词。)
12C(动词,“认为”。其余连词,“因为”之意。)
13D
14B(A应为:沛公,C应是“以剑舞为乐”;D应是“为”)
15C
16A(一种计谋;B“南面”,面向南方,指称王;C“鼓噪”,古为中性词,现有贬义;D“扰乱”亦然。)。
17B(“见丁宁”即“叮咛我”,ACD为被动句)
18D(方位名词作状语,其余名词。)
19C
20C(“出与(之)战”,B“以(之)为然”,D“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
21A
22B
23D
24B
25D(小之,以之为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师,名词的意动用法。A愚人,以人为愚;劣之,以之为劣;B美我,以我为美;奇其才,以其才为奇;C耻学于师,以学于师为耻;耻师,以从师为耻。以上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相关 文章 :
1 高三语文复习技巧:文言文词类活用
2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3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
4 高三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测试试题
5 怎么做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1 高中语文问题文言文那些谓语前置什么之类的怎么判断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2 什么是文言句式类型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类型有哪些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4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判断方法哪位高手能帮我讲解高中文言文的倒装句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介宾短语,什么是宾语,什么是定语 如:我坐在床上看着漫画书这里,我 是主语 坐在床上 是状语 在床上 是介宾短语 看着 是谓语 漫画 是定语 书 是宾语 介宾短语后置,是将本应放在前面的介宾短语放在了后面,如:囤兵三万于关外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在关处囤兵三万,这里将其后置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硕鼠》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就是“不欺余”《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3、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定语后置,定语应该在中心语(被修饰词)之前,后置原因和宾语前置差不多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北山年且九十的愚公面山而居。
5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 (一)介宾前置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1、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记》) 3、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如: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论贵粟疏》) (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如: 1、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中山狼传》)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如: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句中“北望中原”倒置为“中原北望”;(2)句中“应笑我多情”倒置为“多情应笑我”;(3)句中“无觅英雄”倒置为“英雄无觅”这种形式多见于诗词和韵文中 (五)“相”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指代作用,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如: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孔雀东南飞》) 2、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3、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黔之驴》) 4、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1)句中“相”代“我”(刘兰芝),作“谴归”的宾语;(2)句中“相”代“他”(焦仲卿),作“逢迎”的宾语;(3)句中“相”代“它”(驴),作“知”的宾语;(4)句中“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六)“见”在动词前,表示受事者自己,有指代作用,指“我”“自己”,充当句子的宾语如: 1、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3、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1)(2)句中的“见”代“我”(刘兰芝),分别作“丁宁”“录”的宾语,即“嘱咐我”“记住我”;(3)句中“见”代“我”(王安石),作“恕”的宾语,即“谅解我”;(4)句中“见”代“我”李密),作“背”的宾语,即“背离我”(指死去) 上述古汉语中的几种宾语前置,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识别和理解,则有益于文言文的阅读。
6 古文特殊句式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并举出课内的例句中学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动宾短语,及物动词与后面的宾语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可是,在文言文中,时有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的语言现象,即“宾语前置”现将常见的几种类型归纳于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1)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 沛公安在?《鸿门宴》(3)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1)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离骚》(2) 不吾知其已矣兮《离骚》(3)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3、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在这类句型中作结构助词,无实义,只作宾语前置的标志(1)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4) 惟命是听 (成语)(5) 惟利是图 (成语)(6)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7)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l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它经常放在谓语前充当状语,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放在谓语后充当补语,对谓语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要注意的是,它的结构是介词在前,宾语在后可是,在文言文中,这种介宾短语时有将后面宾语提前到介词前面的现象,即介词宾语前置常见情况有以下几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1)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岳阳楼记》(2)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4)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5)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6)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7)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8)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2、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宾语,也可以将宾语前置(1)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是”是一般代词)(2) 一言以蔽之(“一言”是名词短语)(3)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秋”是名词)3、方位名词作介词宾语时,有时也将宾语前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者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7 文言句式的种类有哪些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5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