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原核生物,没有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细胞结构相对原始;
酵母菌和真菌:都是真核生物,细胞核有膜包裹,细胞结构比细菌相对高级。
细菌当中,球菌一般直径为1μm左右;杆菌大的有10μm的(炭疽芽孢杆菌3~10μm),小的有06μm的(布鲁菌06~15μm),大肠杆菌一般2~3μm;放线菌是一类丝状或链状、呈分枝生长的细菌,菌丝直径一般为05~08μm。
支原体一般大小为03~05μm,无细胞壁,无固定形态。
立克次氏体以球状或杆状为主,大小约(02~06)μm×(08~20)μm。
衣原体根据其特殊的发育周期,分为原体和网状体两种形态;原体直径一般为02~04μm,网状体直径约为05~10μm。
螺旋体的生物学地位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长度从几微米到几十毫米都有。比如:钩端螺旋体属,长6~12μm,宽01~02μm;引起人类梅毒的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俗称梅毒螺旋体),长6~15mm,宽01~02mm;引起回归热的回归热疏螺旋体,长10~30mm,宽约03mm。
支原体可认为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微生物,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病毒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生命体,测量单位为纳米(nm),大小一般在20~300nm;是问题中所提到的微生物种类里面最小的。
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大小、形态各异,青霉菌、酵母菌、黄曲霉菌,还有我们平时吃的蘑菇、木耳,都属于真菌。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层,在细胞膜的外面,细胞壁之厚薄常因组织、功能不同而异。植物、真菌、藻类和原核生物,除了支原体与L形细菌(缺壁细菌)都具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细胞壁本身结构疏松,外界可通过细胞壁进入细胞中,细胞壁具有全透性。
细胞壁初生壁主要成分是由水、半纤维素、果胶质、纤维素、蛋白质和脂类组成。细胞壁中的多糖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类,它们是由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等聚合而成。次生细胞壁中还有大量木质素。而动物的细胞外基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细胞壁,其化学组成是胶原蛋白、粘连蛋白、氨基多糖及蛋白聚糖。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1 拼音
xì bāo bì
2 英文参考cell wall
3 注解
细胞壁是指位于植物细胞最外层的包围细胞膜(原生质膜)的被膜。在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上起重要的作用。在构成组织的细胞中,细胞壁是由相邻细胞之间的中胶层和初生壁构成。有的随着细胞的成长,而在内侧还进一步形成次生壁。高等植物细胞初生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重量比占25—60%),半纤维素(30—70%)和果胶质(5—25%),还含有少量的糖肽(glycopeptide)。纤维素组成纤维结构,其他成分则作为亲水性胶体填充在纤维之间。随着细胞的成长,根据组织种类的不同,在细胞壁上沉淀著木质素、角质、蜡质、木栓质和无机盐。在木质部的导管细胞和管胞中,木质素的不均匀的沉淀尤为显著,因此,使细胞壁产生一定特征的花纹。纤维素微纤维排列的式样由于细胞种类和成长程度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在圆筒形薄壁细胞中,具有对长轴方向呈垂直分布的倾向。在细胞壁向多层化发展时,纤维的排列方向每层都有变化。由于纤维排列的异方向性,所以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壁显示强的复折射性。如用刚果红进行染色,可呈现明显著的二色性。维管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细胞壁虽然有纤维素纤维,但在绿藻类的管藻目(Siphonales)和红藻类中不含纤维素,而有木聚糖纤维或甘露聚糖纤维。此外,藻类里还含有藻酸、巖藻多糖、昆布多糖、琼脂等特异的细胞壁多糖。霉菌的细胞壁是以几丁质和β-1,3-葡聚糖为主要成分,酵母菌是以β-1, 3-葡聚糖和甘露聚糖为主要成分,而不含纤维素。在水霉目(Saproleg-niales)中,有的是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细胞壁在提高个体的支持强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在陆地植物中更是如此。另外细胞壁的力学性质决定着细胞的生长。细胞壁表现有粘弹性,这种特性依赖于纤维素纤维的排列和纤维间的基质凝胶的性质。
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细胞壁中的主要成分是一类含有氨基酸的多糖,称为肽聚糖;有细胞壁的真核生物的细胞壁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例如高等植物细胞)或甲壳质(例如霉菌)
更多:原核生物的细菌可根据细胞壁中含肽聚糖的多少和厚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细胞壁含肽聚糖多而厚的细菌,用一种称为“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可以染成蓝紫色的细菌;另一类是细胞壁含肽聚糖少而薄的细菌,用“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就染不成蓝紫色的细菌。细菌学家用这种方法把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两类。
霉菌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的名词,在分类上属于真菌门的各个亚门。构成霉菌体的基本单位称为菌丝,呈长管状,宽度 2~10微米,可不断自前端生长并分枝。无隔或有隔,具1至多个细胞核。在固体基质上生长时,部分菌丝深入基质吸收养料,称为基质菌丝或营养菌丝;向空中伸展的称气生菌丝,可进一步发育为繁殖菌丝,产生孢子。大量菌丝交织成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称为菌丝体。菌丝体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鲜艳的颜色,有的可产生色素使基质着色。霉菌繁殖迅速,常造成食品、用具大量霉腐变质,但许多有益种类已被广泛应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和认识的一类微生物。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的菌丝。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菌丝是一种管状的细丝,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很像一根透明胶管,它的直径一般为3-10微米,比细菌和放线菌的细胞约粗几倍到几十倍。菌丝可伸长并产生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叫菌丝体。
根据菌丝中是否存在隔膜,可把霉菌菌丝分成两种类型: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无隔膜菌丝中无隔膜,整团菌丝体就是一个单细胞,其中含有多个细胞核。这是低等真菌所具有的菌丝类型。有隔膜菌丝中有隔膜,被隔膜隔开的一段菌丝就是一个细胞,菌丝体由很多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有1个或多个细胞核。在隔膜上有1至多个小孔,使细胞之间的细胞质和营养物质可以相互沟通。这是高等真菌所具有的菌丝类型。
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更有效地摄取营养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许多霉菌的菌丝可以分化成一些特殊的形态和组织,这种特化的形态称为菌丝变态。
吸器。由专性寄生霉菌如锈菌、霜霉菌和白粉菌等产生的菌丝变态,它们是从菌丝上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细胞内分化成根状、指状、球状和佛手状等,用以吸收寄主细胞内的养料。
假根。根霉属霉菌的菌丝与营养基质接触处分化出的根状结构,有固着和吸收养料的功能。
菌网和菌环。某些捕食性霉菌的菌丝变态成环状或网状,用于捕捉其它小生物如线虫、草履虫等。
菌核。大量菌丝集聚成的紧密组织,是一种休眠体,可抵抗不良的环境条件。其外层组织坚硬,颜色较深;内层疏松,大多呈白色。如药用的茯苓、麦角都是菌核。
子实体。是由大量气生菌丝体特化而成,子实体是指在里面或上面可产生孢子的、有一定形状的任何构造。例如有三类能产有性孢子的结构复杂的子实体,分别称为闭囊壳、子囊壳和子囊盘。
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而且繁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霉菌菌丝体上任一片段在适宜条件下都能发展成新个体,但在自然界中,霉菌主要依靠产生形形色色的无性或有性孢子进行繁殖。孢子有点像植物的种子,不过数量特别多,特别小。
霉菌的无性孢子直接由生殖菌丝的分化而形成,常见的有节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霉菌的孢子具有小、轻、干、多,以及形态色泽各异、休眠期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每个个体所产生的孢子数,经常是成千上万的,有时竟达几百亿、几千亿甚至更多。这些特点有助于霉菌在自然界中随处散播和繁殖。对人类的实践来说,孢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接种、扩大培养、菌种选育、保藏和鉴定等工作,对人类的不利之处则是易于造成污染、霉变和易于传播动植物的霉菌病害。
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而长,因而霉菌的菌落较大,有的霉菌的菌丝蔓延,没有局限性,其菌落可扩展到整个培养皿,有的种则有一定的局限性,直径1-2厘米或更小。菌落质地一般比放线菌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培养基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