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是在胆道中流动的一种特殊的体液,由肝脏分泌产生,不由胃产生,储存在胆囊内。胆汁的生成过程非常复杂,肝脏产生的胆汁称为肝胆汁。肝脏不断地生成胆汁,每天的生成量约为100~200ml,随着人们的活动、饮食的质和量、以及饮水量的不同而变化,进餐时肝脏产生的胆汁比平时多得多。肝胆汁呈弱碱性(pH74),胆囊胆汁因碳酸氢盐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68)
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许多微滴,利于脂肪的消化;胆盐还可与脂肪酸甘油—酯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胆汁的成分:水分和钠、钾、钙、碳酸氢盐等无机成分外,其有机成分有胆盐、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等,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胆汁的作用
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1.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张,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肠腔内,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加速
2.胆盐因其分子结构的特点,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可聚合而形成微胶粒肠腔中脂肪的分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均可掺入到微胶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因此,胆盐便成了不溶于水的脂肪水解产物到达肠粘膜表面所必需的运载工具,对于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3.胆汁通过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
此外,胆汁在十二指肠中还可以中和一部分胃酸;胆盐在小肠内吸收后还是促进胆汁自身分泌的一个体液因素
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肝细胞是不断分泌胆汁的,但在非消化期间,肝胆汁都流入胆囊内贮存胆囊可以吸收胆汁中的水分一无机盐,使肝胆汁浓缩4-10倍,从而增加了贮存的效能在消化期,胆汁可直接由肝以及由胆囊中大量排出至十二指肠因此,食物在消化道内是引起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高蛋白食物(蛋黄、肉、肝)引起胆汁流出最多,高脂肪或混合食物的作用次之,而糖类食物的作用最小在胆汁排出过程中,胆囊和Oddi括约肌的活动通常表现出协调的关系,即胆囊收缩时,Oddi括约肌舒张;相反,胆囊舒张时,Oddi括约肌则收缩
1.神经因素的作用 神经对胆汁分泌和胆囊 收缩的作用均较弱进食动作或食物对胃、小肠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肝胆汁分泌的少量增加,胆囊收缩也轻度加强反射的传出途径是迷走神经,切断两侧迷走神经,或应用胆碱能受体阻断剂,均可阻断这种反应
迷走神经除了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外,它还可通过引起胃泌素释放而间接引起肝胆汁的分泌和胆囊收缩
2.体液因素的作用 有多种体注因素参与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1)胃泌素:胃泌至少对肝胆的分泌及胆囊平滑肌的收缩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它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也可先引起胃酸分泌,后者再作用于十二指肠粘膜,引起促胰液素释放而促进肝胆汁分泌
(2)促胰液素: 促胰液素主要的作用是刺激胰液分泌,但它还有一定的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胆管系统而非作用于肝细胞,它引起的胆汁分泌主要是量和HCO3含量的增加,胆盐的分泌并不增加
(3)胆囊收缩素:在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和脂肪等物质作用下,小肠上部粘膜内的I细胞可释放胆囊收缩素,它通过血液循环兴奋胆囊平滑肌,引起胆囊的强烈收缩胆囊收缩素对Oddi括约肌则有降低其紧张性的作用,因此可促使胆囊汁的大量排放
胆囊收缩素也能刺激胆管上皮细胞,使胆汁流量和HCO3的分泌增加,但其作用较弱
(4)胆盐:胆汁中的胆盐或胆汁酸当排至小肠后,绝大部分(约90%以上)仍可由小肠(主要为回肠末端)粘膜吸收入血,通过门静静脉回到肝,再组成胆汁而又分泌入肠,
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每循环一次约损失5%,每次进餐后约6-8g胆盐排出每次进餐后可进行2-3次肠肝循环返回到肝的胆盐有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实验证明,当胆盐通过胆瘘流失至体外后,胆汁的分泌将比正常时减少数倍
图 6-21 胆盐的肠-肝循环 进入门脉的实线代表来自肝的胆盐,
虚线代表由细菌作用产生的胆盐胆盐对胆囊的运动并无影响
总之,由进食开始,到食物进入小肠内,在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下,都可引起胆汁的分泌和排出活动,尤以食物进入小肠后的作用最为明显在这一时期中,不仅肝胆汁的分泌明显增加,而且由于胆囊的强烈收缩,使贮存在胆囊中的胆汁也大量排出
胆汁含有976%的水分,固体成分只占24%。固体成分主要是胆盐、胆固醇和胆色素,这些是使胆汁又苦又黄的原因。胆盐由胆汁酸和钠或钾结合而成,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胆固醇能溶解在胆汁里。胆固醇是一种类脂,不溶于水,但在胆汁里胆固醇与盐、卵磷脂组成一种复合胶体状态,可以溶解。如卵磷脂、胆盐和胆固醇比例发生变化,胆固醇就会析出形成结石。在整个消化过程中,胆汁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
1、胆汁是脂肪的有力乳化剂。它能够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极细的微粒,因而增大了胰脂酶对脂肪的作用面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胆汁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容易溶解在脂肪里的一类维生素叫做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D、E、K。胆汁可促进脂肪的吸收,也就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肠道里缺少胆汁就会导致人体内这一类维生素的缺乏。胆汁还能够促进肠道吸收铁和钙,防止发生胆汁缺乏性贫血。
3、胆汁是最有效的利胆剂。胆汁进入肠道后,胆盐被吸收,经血液带到肝脏,吸收的胆盐能够刺激肝细胞制造新的胆盐,促进胆汁分泌。
4、胆盐能帮助胆固醇在胆汁里保持溶解状态。
5、胆汁可抑制肠道里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
6、红细胞衰老、破坏后形成的胆红素可随胆汁一同排入肠道。另外,身体里的一些激素和性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被肝脏处理后,也随胆汁排入肠道而至体外。
胆汁约75%由肝细胞生成,25%由胆管细胞生成。成人每日分泌量约800~1000ml。 胆汁是一种消化液,有乳化脂肪的作用,但不含消化酶。 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许多微滴,利于脂肪的消化;胆盐还可与脂肪酸甘油—酯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在非消化期间胆汁存于胆囊中。 在消化期间,胆汁则直接由肝脏以及由胆囊大量排至十二指肠内。
以下内容摘抄于相关网站 胰液 胰液呈碱性,pH为784,成人每日分泌的胰液约为1~2升胰液的主要成分有碳酸氢钠、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等碳酸氢钠能够中和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并且为小肠内的消化酶提供适宜的弱碱性环境胰蛋白酶原进入小肠以后,在小肠液中的肠激酶的作用下,激活为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可以迅速激活其余大量的胰蛋白酶原为胰蛋白酶,也可以激活糜蛋白酶原为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于蛋白质,蛋白质就被分解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存在于胰液中的胰淀粉酶和少量的胰麦芽糖酶,可以分别促使淀粉和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胰脂肪酶在胆汁的协同作用下,促使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胰液由于含有消化三种主要营养成分的消化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临床和实验都证明,当胰液缺乏时,即使其他消化液的分泌都很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仍然不能完全消化,因而也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脂肪吸收的障碍,还可以使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受到影响胰液缺乏时,糖类的消化一般不受影响胆汁 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在胆囊内贮存当食物进入口腔、胃和小肠时,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胆汁经过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成人每日分泌的胆汁约为010升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主要成分是胆盐和胆色素胆盐的作用是:激活胰脂肪酶;将脂肪乳化成极细小的微粒,可以增加脂肪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可以与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人体对这些物质的吸收人类的胆色素主要是胆红素胆红素呈橙色,是红细胞破坏以后的产物当红细胞大量破坏或肝脏和胆道功能损坏时,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使皮肤和黏膜等组织染成**,临床上称为黄疸
胆汁中极大部分是水(肝胆汁中水约占97% ),在水中溶有许多种物质,其中包括能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胆汁酸,以及与消化无关的肝的排泄物胆红素此外,胆汁中含有磷脂、胆固醇、钠、钾、钙、磷酸盐和碳酸盐等,以及少量蛋白质等成分。胆汁有两大作用,一是作为消化液,帮助脂肪在肠内的消化和吸收;二是将某些代谢产物从肝脏排出。
所以,胆汁是酸性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