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内源性抗原,提呈的主要成分有蛋白酶体。
蛋白酶体是在真核生物和古菌中普遍存在的,在一些原核生物中也存在的一种巨型蛋白质复合物。在真核生物中。
蛋白酶体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参与攻膜复合体的有关成分是C5~C9。原因如下:
1、膜攻击复合物指在免疫学中指补体激活后产生的膜攻击复合体。插入细胞膜的MAC通过破坏局部磷脂双层而形成“渗漏斑”,或形成穿膜的亲水性孔道,最终导致细胞崩解。
2、补体激活途径的末端途径中,C5b可与C6稳定结合为C5b6,后者自发与C7结合成C5b67,该复合物中的C7初步插入靶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继而C8于插入膜上的C5b67高亲和力结合,形成稳定的、深插入细胞膜的C5b678,该复合物可与12-18个C9分子结合为C5b6789n,此即攻膜复合体。
参与溶菌作用的补体成分有C5~C9。
补体激活形成的膜攻击复合物可使细菌和细胞溶解破坏,这在抗感染免疫和免疫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C5~C9都参与溶菌作用。
由细菌所免疫的动物体液中存在的抗体,在抗体存在下破坏相应细菌菌体的现象称为溶菌作用。1894年RFJPfeiffer发现,如果在经痢疾菌免疫的豚鼠腹腔内注射痢疾菌,则该细菌发生特异的裂解,并已将这种作用用于细菌鉴定中(Pfeiffer现象或Pfeiffer溶菌现象)。如加入健康动物的新鲜血清作为补体,则溶菌现象也可在试管中发生。
由于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增殖,形成溶解细菌细胞壁的酶,这种酶可使细菌细胞裂解,此现象也称为溶菌作用。
生物体意外地被伤害会引起出血,凝血作用是生物体适应外界条件的一种很重要的措施。
体内凝血机制大致有3个方面:
1、被伤害的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液的流失。
2、血小板粘聚形成栓塞堵住伤口。
3、通过一连串酶原激活反应和凝血因子的作用使血液凝集。
所以除了血小板,血液里的凝血因子、血纤蛋白、凝血酶等也参与凝固,形成血纤蛋白凝块。参与形成血纤蛋白凝块的凝血因子经过鉴定有13种(一般用罗马字母表示)。
前面所说的三种凝血机制,1、2作用是很快的过程。第3是一个酶催化激活另一个酶,经过一系列反应,最后形成牢固的不溶性的血纤蛋白凝块。如图所示。
血液凝固的级联放大作用
是由凝血酶原被激活成凝血酶后作用于血纤蛋白原,形成血纤蛋白,然后血纤蛋白聚合形成血纤蛋白凝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