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系统的激活必须有下列哪种成分的参与

补体系统的激活必须有下列哪种成分的参与,第1张

补体在溶菌或溶血反应时被激活的过程中,11种成分可分为3个功能单位,即

①识别单位:包括C1q、C1r、C1s;

②活化单位:包括C2、C3、C4,

③膜攻击单位:包括C5、C6、C7、C8和C9。同一功能单位的补体成分彼此间有化学亲和性,激活后可相互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使细胞溶解这一生物学功能。

因此,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可分为识别、活化和膜攻击3个阶段。这3个阶段一般在靶细胞膜的3个不同部位进行。补体在激活过程中C2、C3、C4、C5均分别裂解成2个或2个以上的片段,分别标以a、b等符号,如 C3a、C3b、C3c等。其中C2b、C3b、C4b、C5b直接或间接结合在靶细胞上,以固相的形式参与溶细胞过程,C3a、C5a游离在液相。

补体在激活过程中, C5、C6、C7经活化后还可聚合成 C567.并与C3a、C5a一起发挥特殊的生物学功能 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包括C1-C9。

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人为地分成三组,即识别单位(Clq、Clr、Cls)、活化单位(C4、C2、C3)和膜攻击单位(C5-C9),分别在激活的不同阶段即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膜功击阶段中发挥作用。

(一)识别阶段 Clq:Clq分子有6个能与免疫球蛋白分子上的补体结合点相结合的部位。当两个以上的结合部位与免疫球蛋白分子结合时,即Clq桥联免疫球蛋白之后,才能激活后续的补体各成分,IgG为单体,只有当其与抗原结合时,才能使两个以上的IgG分子相互靠拢,提供两个以上相邻的补体结合点才能与Clq接触,只有当IgM与抗原结合,发生构型改变,暴露出补体结合部位之后,才能与Clq结合。一个分子的IgM激活补体的能力大于IgG。Clq与补体结合点桥联后,其构型发生改变,导致Clr和Cls的相继活化。 Clr:Clr在C1大分子中起着连接Clq和Cls的作用。Clq启动后可引起Clr构型的改变,在活性的Clr,后者可使Cls活化。 Cls:Clr使Cls的肽链裂解,其中一个片段Cls具有酯酶活性,即CI的活性。此酶活性可被C1INH灭活。 在经典途径中,一旦形成Cls,即完成识别阶段,并进入活化阶段。

(二)活化阶段 CI作用于后续的补体成分,至形成C3转化酶(C42)和C5转化酶(C423)的阶段。 C4:C4是CI的底物。在Mg2 存在下,CI使C4裂解为C4a和C4b两个片段,并使被结合的C4b迅速失去结合能力。CI与C4反应之后能更好地显露出CI作用于C2的酶活性部位。 C2:C2虽然也是CI的底物,但CI先在C4作用之后明显增强了与C2的相互作用。C2在Mg2 存在下被CI裂解为两个片段C2a和C2b。当C4b与C2a结合成C4b2a(简写成C42)即为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 C3:C3被C3转化酶裂解在C3a和C3b两个片段,分子内部的疏酯基(-S-CO-)外露,成为不稳定的结合部位。硫酯基经加水分解,成为-SH和-COOH也可与细菌或细胞表面的-NH2和-OH反应而共价结合。因此,C3b通过不稳定的结合部位,结合到抗原抗体复合物上或结合到C42激活C3所在部位附近的微生物、高分子物质及细胞膜上。这点,对于介导调理作用和免疫粘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C3b的另一端是个稳定的结合部位。C3b通过此部位与具有C3b受体的细胞相结合。C3b可被I因子灭活。C3a留在液相中,具有过敏毒素活性,可被羟肽酶B灭活。

(三)膜攻击阶段 C5转化酶裂解C5后,继而作用于后续的其他补体成分,最终导致细胞受损、细胞裂解的阶段。 C5:C5转化酶裂解C5产生出C5a和C5b两个片段。C5a游离于液相中,具有过敏毒素活性和趋化活性。C5b可吸附于邻近的细胞表面,但其活性极不稳定,易于衰变成C5bi。

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包括C1-C9。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人为地分成三组,即识别单位(Clq、Clr、Cls)、活化单位(C4、C2、C3)和膜攻击单位(C5-C9),分别在激活的不同阶段即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膜功击阶段中发挥作用。

(一)识别阶段

Clq:Clq分子有6个能与免疫球蛋白分子上的补体结合点相结合的部位。当两个以上的结合部位与免疫球蛋白分子结合时,即Clq桥联免疫球蛋白之后,才能激活后续的补体各成分。IgG为单体,只有当其与抗原结合时,才能使两个以上的IgG分子相互靠拢,提供两个以上相邻的补体结合点不能与Clq接触,只有当IgM与抗原结合,发生构型改变,暴露出补体结合部位之后,才能与Clq结合。一个分子的IgM激活补体的能力大于IgG。Clq与补体结合点桥联后,其构型发生改变,导致Clr和Cls的相继活化。

Clr:Clr在C1大分子中起着连接Clq和Cls的作用。Clq启动后可引起Clr构型的改变,在活性的Clr,后者可使Cls活化。

Cls:Clr使Cls的肽链裂解,其中一个片段Cls具有酯酶活化,即CI的活性。此酶活性可被C1INH灭活。

在经典途径中,一旦形成Cls,即完成识别阶段,并进入活化阶段。

(二)活化阶段

CI作用于后续的补体成分,至形成C3转化酶(C42)和C5转化酶(C423)的阶段。

C4:C4是CI的底物。在Mg2 存在下,CI使C4裂解为C4a和C4b两个片段,并使被结合的C4b迅速失去结合能力。CI与C4反应之后能更好地显露出CI作用于C2的酶活性部位。

C2:C2虽然也是CI的底物,但CI先在C4作用之后明显增强了与C2的相互作用。C2在Mg2 存在下被CI裂解为两个片段C2a和C2b。当C4b与C2a结合成C4b2b(简写成C42)即为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

C3:C3被C3转化酶裂解在C3a和C3b两个片段,分子内部的疏酯基(-S-CO-)外露,成为不稳定的结合部位。硫酯基经加水分解,成为-SH和-COOH也可与细菌或细胞表面的-NH2和-OH反应而共价结合。因此,C3b通过不稳定的结合部位,结合到抗原抗体复合物上或结合到C42激活C3所在部位附近的微生物、高分子物质及细胞膜上。这点,对于介导调理作用和免疫粘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C3b的另一端是个稳定的结合部位。C3b通过此部位与具有C3b受体的细胞相结合。C3b可被I因子灭活。C3a留在液相中,具有过敏毒素活性,可被羟肽酶B灭活。

(三)膜攻击阶段

C5转化酶裂解C5后,继而作用于后续的其他补体成分,最终导致细胞受损、细胞裂解的阶段。

C5:C5转化酶裂解C5产生出C5a和C5b两个片段。C5a游离于液相中,具有过敏毒素活性和趋化活性。C5b可吸附于邻近的细胞表面,但其活性极不稳定,易于衰变成C5bi。

C6-C9:C5b虽不稳定,当其与C6结合成C56复合物则较为稳定,但此C5b6并无活性。C5b6与C7结合成三分子的复合物C5b67时,较稳定,不易从细胞膜上解离。

C5b67即可吸附于已致敏的细胞膜上,也可吸附在邻近的,未经致敏的细胞膜上(即未结合有抗体的细胞膜上)。C5b67是使细胞膜受损伤的一个关键组分。它与细胞膜结合后,即插入膜的磷脂双层结构中。

若C5b67未与适当的细胞膜结合,则其中的C5b仍可衰变,失去与细胞膜结合和裂解细胞的活性。

C5b67虽无酶活性,但其分子排列方式有利于吸附C8形成C5678。其中C8是C9的结合部位,因此继续形成C5-9,即补体的膜攻击单位,可使细胞膜穿孔受损。

-不C5b、C6、C7结合到细胞膜下是细胞膜仍完整无损;只有在吸附C8之后才出现轻微的损伤,细胞内容物开始渗漏。在结合C9以后才加速细胞膜的损伤过程,因而认为C9是C8的促进因子。 旁路激活途径与经典激活途径不同之处在于激活是越过了C1、C4、C2三种成分,直接激活C3继而完成C5至C9各成分的连锁反应,还在于激活物质并非抗原抗体复合物而是细菌的细胞壁成分—脂多糖,以及多糖、肽聚糖、磷壁酸和凝聚的IgA和IgG4等物质。旁路激活途径在细菌性感染早期,尚未产生特异性抗体时,即可发挥重要的抗感染作用。

(一)生理情况下的准备阶段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C3与B因子、D因子等相互作用,可产生极少量的C3B和C3bBb(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但迅速受H因子和I因子的作用,不再能激活C3和后续的补体成分。只有当H因子和I因子的作用被阻挡之际,旁路途径方得以激活。

C3:血浆中的C3可自然地、缓慢地裂解,持续产生少量的C3b,释入液相中的C3b迅速被I因子灭活。

B因子:液相中缓慢产生的C3b在Mg2 存在下,可与B因子结合形成C3Bb。

D因子:体液中同时存在着无活性的D因子和有活性的D因子(B因子转化酶)。D因子作用于C3bB,可使此复合物中的B因子裂解,形成C3bBb和Ba游离于液相中。C3bBb可使C3裂解为C3a和C3b,但烊际上此酶效率不高亦不稳定,H因子可置换C3bBb复合物中的Bb,使C3b与Bb解离,解离或游离的C3b立即被I因子灭活。因此,在无激活物质存在的生理情况下,C3bBb保持在极低的水平,不能大量裂解C3,也不能激活后续补体成分。但是这种C3的低速度裂解和低浓度C3bBb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可比喻为处于“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状态。

(二)旁路途径的激活

旁路途径的激活在于激活物质(例如细菌脂多糖、肽聚糖;病素感染细胞、肿瘤细胞,痢疾阿米巴原虫等)的出现。激活物质的存在为C3b或C3bBb提供不易受H因子置换Bb,不受Ⅰ因子灭活C3b的一种保护性微环境,使旁路激活途径从和缓进行的准备阶段过渡到正式激活的阶段。

(三)激活效应的扩大

C3在两条激活途径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C4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补体成分,这也正是适应其作用之所需。不论在经典途径还是在旁路途径,当C3被激活物质激活时,其裂解产物C3b又可在B因子和D因子的参与作用下合成新的C3bBb。后者又进一步使C3裂解。由于血浆中有丰富的C3,又有足够的B因子和Mg2 ,因此这一过程一旦被触发。就可能激活的产生显著的扩大效应。有人称此为依赖C3Bb的正反馈途径,或称C3b的正反馈途径。

补体的两条激活途径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在补体激活过程中,两条途径都是补体各成分的连锁反应,许多成分在相继活化后被裂解成一大一小两个片段;不同的片段或片段的复合物可在靶细胞表面向前移动,如C42,C423,C5b,C567,虽亦可原始的激活部位就地形成复合物,但仍以移动为主,在激活过程中,补体成分和(或)其裂解产物组成更大的复合物,同时又都在扩大其激活效应,这一过程可形象地比喻为“滚雪球”。l实际两条途径相互作用,发挥协同作用,增加补体系统对机体的保护,过激后成为免疫过激(也就是过敏反应),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答案:B

补体的激活主要有经典、替代和MBL3种途径。经典途径是以结合抗原后的IgG或I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补体C1~C9全部参与的激活过程;替代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细胞壁成分提供接触面直接激活补体C3,然后完成C5一C9的激活过程;MBL途径由急性炎症期产生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与病原体结合后启动的激活过程;三种途径均会通过共同的末端通路,形成有巨嗜细胞作用的攻膜复合物,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免疫应答。

补体是一组存在于人和动物体液中及细胞表面,经活化后具有生物活性,可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蛋白,也称为补体系统,补体系统由近40种成分组成,多数组分为糖蛋白,包括:固有成分13种,C1q、C1r、C1s、C2-C9、D因子及B因子;调节蛋白10种;补体受体10种等,在1890年由比利时医生JBordet发现,1894他进一步通过细菌抗血清实验证实补体的存在。

补体并非单一分子,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被称为补体系统。补体广泛参与机体微生物防御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补体是正常的血清成分,与抗原刺激无关。

补体(complement,C)是由30余种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组成的,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其活化过程表现为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

补体系统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表现为抗微生物防御反应,免疫调节及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一个重要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而补体C3是补体系统中含量最高的成分。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新鲜血清中的非特异性球蛋白。它与酶活性有关。 19世纪末,在研究免疫溶菌和免疫溶血反应中。认为这种球蛋白是对抗体的溶细胞有辅助作用的物质,因而得名补体。补体由9种成分组成,分别命名为 C1、C2、C3、…、C9。C1又有 3个亚单位即C1q、 C1r和C1s。除C1q外,其他成分大多是以酶的前体形式存在于血清中,需经过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因子激活后,才能发挥生物学活性作用,这叫做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近20年来,又发现了替代激活途径和其他的一些激活途径,同时也发现血清中的许多其他因子参与这些途径的激活过程,此外,还发现有许多灭活补体的因子。因此,将与补体活性及其调节有关的因子统称为补体系统。补体系统是由20多种不同的血清蛋白组成的多成分系统,至少有两种以上的不同激活途径。

补体并非是一种成分,而是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构成补体系统。该系统由固有补体分子、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等30多种糖蛋白组成。

补体固有成分:C1~C9、B因子、D因子

一、概述

国外对原油酸性组分研究起步较早。以往人们对有机酸的研究比较关注,主要是因为羧酸一直被当成是油气从生源母质形成原油的中间产物,而且在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脂肪酸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原油酸性组分中最早得到结构确认的化合物是饱和环烷酸(Derungs,1956)。环烷酸成分约占原油中全部有机酸的50%或者更高(朱日彰,1991)。按照环的结构类型,可以将原油羧酸分为链状脂肪酸、类异戊二烯酸、单环环烷酸、多环环烷酸和芳香羧酸类(Lochte和Littmann,1955;Seifert和Teeter,1970;表1-2),有时还可能包括无机酸。另外一类可能影响原油酸值的化合物主要为低分子量的弱酸性烷基苯酚类化合物。例如Samadova和Guseinova(1993)发现阿塞拜疆高酸值原油中烷基苯酚类化合物是羧酸类含量的2~7倍。Mckay等(1975)通过对非烃类(含氮化合物如咔唑类,氨基化合物,以及含硫化合物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Wilmington原油中酸性化合物(质量分数)28%是羧酸,28%是酚类,28%是吡咯类,16%是氨类化合物。这可以大致反映原油中的酸性化合物组成。

原油及石油产品中的高分子有机酸主要是环烷酸,它是一种具有臭味难挥发的无色液体,不溶于水,但易溶于油品、苯、醇及乙醚等有机溶剂。Lochte和Littman(1955)首次对原油中环烷酸的结构进行了解剖,发现环烷酸是石油酸中最主要的成分,其含量可达90%以上。环烷酸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分布范围在100~1000之间,碳数范围约在C7-C70之间。环烷酸结构以一环、二环、三环为主,还有一定量的四环、五环的环烷酸。其中主要是一元酸,芳环结构的芳香酸含量很低。炼油实践表明,各馏分油中的酸值随沸程范围而改变,沸程越高,酸值越大,尤其当沸点大于300℃以后的馏分,其酸值急剧上升。因此,环烷酸成分主要集中在300℃以上的重质馏分油中,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300以上,是生产各种油品添加剂的极好原料,如润滑油清净分散剂、防锈剂、燃料油的分散稳定剂等。石油酸含量随原油中环烷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石油酸含量一般为(质量分数)1%~2%,C6以下为脂肪酸,C7-C10为以环烷酸占绝大多数和脂肪酸的混合物,C10-C14为烷基环烷酸,C14-C20环烷酸主要分布在润滑油馏分中。

表1-2 原油中常见的有机酸类型(甲酯化)

随着地球化学测试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原油中有机酸成分的认识逐渐深入。Tomczyk等(2001)报道了取自SanJoaquinVallay的原油石油酸类型分布。原油经历过喜氧生物降解(TAN=519mgKOH/g),通过萃取分析甲酯化的酸性组分发现其中40%(质量分数)并不是羧酸,只有10%的酸性化合物含有两个氧原子(羧基),同时大约50%的羧酸含有氮杂原子和25%的羧酸含有硫原子。像硫醇等酸性含硫化合物容易消失,这是因为它们很容易在空气中被氧化。以往有人曾经提出来源于微生物的氨基酸可能是原油中酸性组分的主要来源。

电喷雾(ESI)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FT-ICR-MS)质谱技术的发展为石油酸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途径,Qian等(2001)通过高分辨率质谱分析南美重油样品,发现该样品中一元酸碳数分布范围为C15—C55,有1~6个脂肪环和1~3个芳环。在原油中已鉴定出的酸性组分包括O1、O2、O3、O4、N、N2、NO、NO2、SO、SO2、SO3、O2S和NS等多种杂原子组合,酸性化合物分子量分布范围一般在200~1000Da之间(Hughey等,2004,2007;Kim等,2005;Rogers,2005),表明其成分复杂。因此,单纯用常规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酚类和烷基酸等高挥发性成分无法完全了解原油酸性组分的真实面貌。

不同文献中石油酸的组成数据差异较大,原因之一是采用了不同的实验分析方法,而更重要的是不同原油样品中石油酸组成各不相同。最近的一些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石油酸实验方法先进性的描述,缺乏对原油中石油酸组成的系统研究。

二、原油酸性组分与原油总酸值的相关性

表1-3为作者在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分析的原油样品中酸性组分(AF)和酸甲酯组分(FAMES)含量。如图1-2所示,除了从塔里木盆地取得的3个原油样品(TK101、S48和TK713)因酸化压裂影响了总酸值测定结果之外,所有其他从原油中分离出的酸甲酯组分含量(FAMES)与原油总酸值(TAN)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r2=076)∶TAN(mgKOH/g)=05756×FAMES(mg/g)。同时,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甲酯化前的酸性组分中含有大量极性芳香族成分,导致原油酸性组分含量(AF)与原油总酸值(TAN)相关性很差。

表1-3原油酸性组分(AF)和酸甲酯组分(FAMES)含量

续表

图1-2 从中国、苏丹和加拿大原油中分离出来的酸甲酯组分含量FAMES)与原油总酸值(TAN)的对比关系

由于油砂抽提物黏度超出常规总酸值测定方法所适用的技术范畴,因此无法从商业实验室得到其总酸值数据。为弥补这项缺陷,初步采用酸甲酯组分含量(FAMES)与原油总酸值(TAN)的相关性来计算油砂抽提物的总酸值(表1-4)。

三、石油酸的官能团组成

为了解石油酸官能团组成特征,作者对一些原油/油砂抽提物及其分离出的酸性组分和酸甲酯组分,分别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图1-3为不同研究区代表性原油/油砂抽提物全油、酸性组分及酸甲酯组分傅里叶红外光谱图。

表1-4 油砂抽提物的酸性组分(AF)和酸甲酯组分(FAMES)含量以及原油总酸值(TAN)计算结果

图1-3 苏丹代表性高酸值原油(TAN=468mgKOH/g)全油(a)、酸性组分(b)及酸甲酯组分(c)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一)

图1-3 苏丹代表性低酸值原油(TAN=015mgKOH/g)全油(a)、酸性组分(b)及酸甲酯组分(c)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二)

图1-3 中国渤海湾盆地代表性高酸值原油(TAN=339mgKOH/g)全油(a)、酸性组分(b)及酸甲酯组分(c)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三)

图1-3中国渤海湾盆地代表性低酸值原油(TAN=039mgKOH/g)全油(a)、酸性组分(b)及酸甲酯组分(c)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四)

图1-3 西加拿大盆地代表性高酸值原油(油砂抽提物;TAN=1540mgKOH/g)全油(a)、酸性组分(b)及酸甲酯组分(c)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五)

图1-3 西加拿大盆地代表性低酸值原油(TAN=023mgKOH/g)全油(a)酸性组分(b)及酸甲酯组分(c)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六)

(一)原油/油砂样品

如图1-3所示,原油/油砂样品均显示出相似的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具体表现在:①极强的脂肪族吸收峰,分别对应于脂肪族基团伸展(3100~2800cm-1)、弯曲(1460和1377cm-1)和旋转振动(720cm-1);②存在芳香烃吸收峰(约1600cm-1和900~700cm-1);③部分样品在1800~1600cm-1波段出现吸收峰,显示存在含氧化合物。

(二)原油/油砂样品中分离出来的酸性组分

如图1-3所示,原油/油砂样品酸性组分与原始原油/油砂样品相比,对应于脂肪族基团伸展(3100~2800cm-1)、弯曲(1460和1377cm-1)和旋转振动(720cm-1)吸收峰明显减弱,而含氧官能团(1800~1600cm-1波段吸收峰)和芳香基吸收峰(约1600cm-1和900~700cm-1波段)显著增强,显示酸性组分中存在大量的含氧和芳香族化合物。

(三)原油/油砂样品中酸性组分甲酯化产物

如图1-3所示,经过酯化,原油/油砂样品酸甲酯组分与原油酸性组分相比,芳香族成分大为降低;对应于脂肪族基团伸展(3100~2800cm-1)、弯曲(1460和1377cm-1)和旋转振动(720cm-1)吸收峰仍然明显;但各类含氧官能团(1800~1600cm-1)吸收峰显著增强,羰基、多环醌类和苯酚等含氧基团在苏丹高酸值原油酸甲酯组分中大量富集。渤海湾盆地原油酸甲酯组分中则缺少多环醌类,而西加拿大高酸值油砂抽提物酸甲酯组分中硫氧化合物为主要成分。

原油酸值与原油本身及其酸甲酯组分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所反映的有机官能团特征的关系将在后续的章节中分地区展开讨论。

四、高分辨率质谱揭示石油酸元素组成与化合物类型

原油中酸性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一般不大于1000,主要分布在200~800之间,对应分子碳原子数一般分布在C10-C60,不同原油中酸性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平均分子质量分布在420~550之间。下面以辽河油田欢127井原油的高分辨率质谱为例,说明石油酸元素组成与化合物类型研究方面的相关进展。图1-4a是该原油傅里叶转换质谱图,横坐标是质荷比,纵坐标为相对丰度;图1-4b和图1-4c为图1-4a的局部放大。在图1-4b中可以看到相差1401565个质量单位的质谱峰系列,这些化合物具有相同的杂原子数量而相差不同个—CH2—亚甲基单元,只要鉴定出其中的一个分子组成,其他化合物很容易得到鉴定。通过精确分子质量可以在10-6误差范围内确定化合物分子式。同时,根据相邻同位素质谱峰强度,可以验证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及是否有不同化合物重叠在一起。图1-4c中8号峰即为4号峰的13C同位素峰。

(一)原油高分辨率质谱资料解释

由高分辨率质谱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三个层次的组成信息(以欢127井原油为例,如图1-5所示):分子组成类型,即分子中C、H、O、N、S等原子的组合方式,一般将主要元素(C和H)的组成表示为分子缩合度及分子量大小,根据分子中含O、N、S杂原子组成不同的类型(如图1-5a),表示不同杂原子类型化合物的相对丰度;相同类型化合物根据分子不饱和度,即分子中双键和环的数目分为不同的组,而用分子通式CnH2n+ZOoNnSs中Z值大小反映同一类型不同缩合度化合物相对分布(图1-5b);对于同一组化合物,分子组成中相差n个—CH2—,其分布特征反映该组化合物分子量分布(如图1-5c)。石油酸性组分除常规的含有O2分子结构类型外,还有N1、NO、N1O2、O1、O3和O4等多种杂原子类型;O2类化合物分子缩合度分布范围在0(脂肪酸)~-34之间;不同缩合度化合物相对丰度趋于正态分布,但每一种缩合度化合物碳数分布规律并不一致。

图1-4 欢127井原油Neg-ESI-FTMS质谱图

当实验使用仪器磁场强度为70T时,在450Da质量数附近可得到大约100000的分辨率。这种分辨能力并不能精确分析出原油中所有化合物分子式构成,但对丰度相对较高的化合物仍然能够得到比较可靠结果。为保证解释结果的可靠性,可以仅对相对丰度较高的N、NO、NO2、O、O2、O3、O4类化合物进行定性,以这些化合物在质谱图上的相对丰度作为依据半定量地确定它们的相对含量。

如图1-5所示,O1类化合物在大部分样品中含量不高,但个别样品中O1类的相对丰度超过O2,鉴定出的CnH2n+ZO类化合物中Z值最大值一般为-6,而这一缩合度正好和烷基酚类一致。由于人们已经证实石油中普遍存在苯酚类化合物,因此可以确定原油中O1类化合物主要为酚类,即O原子以羟基的形式联结在芳环上。

图1-5 高分辨率质谱反映的化合物组成信息

O2类化合物在大多数原油中丰度显示最强,分子通式为CnH2n+ZO2的化合物Z值分布在0~-34之间。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的化合物可能为羧酸或者二元醇。由于醚和酮在负离子ESI条件下难以电离,因此原油中O2类化合物分子中至少含有1个羟基。同时,由于二元醇的最小分子缩合度为Z=2,而原油样品中见到的Z值最大为0,故此可以推断原油中O2类化合物以羧酸为主。

O3和O4类化合物在石油中含量一般较低,分子中含有1个羟基和1个羧基,或2个羧基。由于在负离子ESI模式下O3和O4类化合物的鉴定需要考虑小分子O1和O2在两个O2之间缔合的因素(Smith等,2006),对这些化合物类别的鉴定需要慎重。

由于碱性氮化物在负离子ESI条件下不能被电离,原油样品高分辨率质谱中见到的N类化合物主要是非碱性氮化物。利用常规色谱-质谱等手段在石油及石油产品中鉴定出的非碱性氮化物主要有吡咯、吲哚、咔唑和苯并咔唑等,但前两者稳定性差,一般不会在原油中存在。反映N类化合物分子缩合度的Z值最大值一般为-15,这一数值与烷基咔唑对应;从热力学稳定性角度分析,Z=-15的N类化合物也最可能是咔唑。同时,N类化合物在大部分原油中表现出Z=-21和Z=-27优势,两者正好与苯并咔唑和二苯并咔唑类化合物的分子组成一致。因此可以推断,原油中N类化合物主要为吡咯类非碱性氮化物。N类化合物Z值下限为-43,但主要分布在-15~-27之间,即分子缩合度介于咔唑和二苯并咔唑之间。

NO和NO2类化合物可解释为氮化物分子上另带有1个羟基或羧基,但由于缺乏这些化合物单个分子组成数据,目前尚无法对它们结构类型明确定性。

(二)根据石油酸元素组成与化合物类型进行原油分类

作者研究了来自中国辽河、渤海、塔河、新疆和苏丹等油田的原油样品,发现所有样品中都含有N1和O2化合物,在大多数原油中二者之和占已定量的O2、N1、NO、N1O2、O1、O3和O4等7类化合物相对丰度的80%以上,而且不同原油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以O2为例,其相对丰度占7类化合物的1%~93%之间;同时,在不同类型化合物相对丰度接近的原油,它们的石油酸分子缩合度和碳数分布也存在很大差异。根据高分辨率质谱揭示的杂原子类型、缩合度、碳数分布,我们将原油分为5种类型。下面分别描述不同组成类型的石油酸组成特征。

1A类原油

环烷酸占绝对优势,以一—三环环烷酸为主。代表性样品为新疆9区浅层原油,油藏深度为618~606m,原油总酸值107mgKOH/g。其O2类化合物碳数分布如图1-6所示。多数高酸值原油具有A类组成特征,O2类相对丰度占50%以上,脂肪酸含量较低或很低,环烷酸一般以二环为主,一环和三环也有较高相对丰度,主峰碳出现在C25附近。

图1-6 A类原油O2类化合物的碳数分布图

2B类原油

环烷酸占优势,以四-五环环烷酸为主。根据O2类化合物Z值分布图中Z=-8和Z=-10两条曲线的分布特征将B类原油分为两个亚类。

其中,B-1亚类原油中四环和五环环烷酸在O2类化合物中占绝对优势,在较宽碳数范围内四环和五环环烷酸均为主要的O2类化合物。代表性原油样品采自辽河油田清5井,储层深度为20506~20731m,原油总酸值为186mgKOH/g,其O2类化合物碳数分布见图1-7。

图1-7 B-1类原油O2类化合物的碳数分布图

B-2亚类原油中低碳数区域低缩合度环烷酸为主,而在C30和更高碳数区域四环和五环环烷酸优势明显。代表性原油样品为辽河油田洼70井沙三段储层,储层深度为14343~14576m,原油总酸值为448mgKOH/g。其O2类化合物碳数分布见图1-8。

图1-8 B-2类原油O2类化合物的碳数分布图

四环和五环环烷酸对应的Z值为-8和-10,但Z=-8和-10的化合物也可以是芳羧酸,高分辨率质谱并不能区分这两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虽然B-1和B-2亚类原油均以Z=-8和Z=-10两类化合物为主,但后者的O2碳数分布在Z=-8和Z=-10两条曲线上,在高于C30后有一明显突跃,可能与较高丰度的四环和五环环烷酸有关,五环环烷酸可能主要是藿烷酸,而四环环烷酸可能与甾烷酸(或其异构体)有关。

3C类原油

C类原油有机酸以脂肪酸为主,根据原油中含N和O2类化合物的相对丰度,将C类原油分为两个亚类。

C-1亚类原油,O2类化合物占绝对优势,且以脂肪酸为主。代表性样品为辽河油田高101井21686~21629m井段的原油,原油总酸值为376mgKOH/g。其O2类化合物碳数分布见图1-9。

图1-9 C-1亚类原油O2类化合物的碳数分布图

C-2亚类原油中N类化合物占优势,含有较多的NO和NO2类化合物,O2以脂肪酸为主。代表性样品为辽河油田曙116井3996~4050m井段原油,原油总酸值为119mgKOH/g,O2类化合物碳数分布特征与C-1亚类原油相似。

C类原油脂肪酸相对丰度远高于环烷酸,显示C16和C18脂肪酸优势,但并不一定是主峰,高碳数脂肪酸分布范围较宽且具有较强相对丰度。该类原油FTMS谱图中N类化合物丰度有高有低,大部分N丰度高的样品含有较高丰度的NO和NO2类化合物。

4D类原油

D类原油中含氮化合物丰度与含氧化合物相比占绝对优势,以N1类化合物为主。代表性样品为塔河油田S77井5965~6000m井段原油,原油总酸值为077mgKOH/g,其O2类化合物碳数分布见图1-10。其中O2类化合物含量很低,Z=0和Z=-2曲线显示明显的C16和C18优势。

图1-10 D类原油O2类化合物的碳数分布图

5E类原油

E类原油含有大量卤代烃。代表性样品为塔河油田TK101井4557~4563m井段原油,原油总酸值高达200mgKOH/g,其O2类化合物碳数分布见图1-11。

质谱图中出现很强的间隔58个质量单位的峰簇,峰簇中峰数量、相对丰度以及相关两个质量单位的分布特征均与卤代烃的特征一致,但这些化合物的精确分子组成尚不能确定。该类原油虽然表现很高的酸值,但O2类化合物丰度很低,分布特征与低酸值的D类原油相似。

图1-11 E类原油FTMS质谱图

几种代表性原油的杂原子类型、O2类缩合度分布、N1类缩合度分布图分别如图1-12~图1-14所示。石油酸杂原子类型复杂,主要有N、NO、NO2、O、O2、O3和O4等杂原子类型,其中N和O2是丰度最高的化合物类型,不同类型化合物的相对丰度在不同原油中差异明显。如果不考虑地质因素,原油总酸值与其中某一石油酸化合物的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图1-12 典型原油石油酸杂原子组成

五、酸性含氧化合物的分子组成

(一)研究现状

含氧化合物组成能够为研究原油成因及生物降解作用提供重要信息,这早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虽然在一些沉积物或低熟原油中鉴定出了很多化合物类型,然而关于原油中含氧化合物的组成至今仍不是十分清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含氧化合物分离困难,原油中含氧化合物含量很低,分子量分布及极性差异很大,传统的分离方法很难在保证回收率的前提下实现高纯度分离;另一方面原因是没有合适的分析表征手段,含氧化合物(如羧酸)极性较强,色谱分析前需要衍生化处理,气相色谱是目前分离单体化合物最有效手段,但只能分析原油中分子质量相对较小的化合物,同时含氧化合物异构体种类繁多,即使在高效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上也不能得到单体分离。

图1-13 典型原油石油酸中O2类化合物缩合度分布

图1-14 典型原油石油酸中N1类化合物缩合度分布

石油酸组成是近年来石油化学研究热点之一。最新有关石油酸的研究成果主要基于质谱技术对其分子类型分布的结果,通过软电离质谱得到石油酸的组成特点及分布规律。由于石油酸组成非常复杂,研究石油酸单体化合物的文献较少,分析手段一般为气相色谱—质谱法。

目前从原油中已经鉴定出的含氧化合物包括醚、醇、酮、羧酸、酚及酯类化合物,一些杂环含氧化合物(如二苯并呋喃)富集在芳烃样品中,非常容易检出,其他含氧化合物的分离比较困难;小分子苯酚类化合物近年来被用于石油运移研究,大部分C0—C3苯酚单化合物已经通过标样得到准确鉴定;醇、酮类化合物在原油中含量很低,目前主要对正构脂肪族醇、酮进行了结构鉴定。

羧酸类化合物是原油中含量最丰富的含氧化合物,相关研究报告最多。丁安娜等(2004)在大庆原油中鉴定出正构一元酸(C10—C33)、正构二元酸(C10—C25)、姥鲛烷酸、植烷酸、藿烷酸(C30—C33)和甾烷酸(C27—C29)等多种酸性化合物类型;在一些低熟原油、生物降解原油(Jaffé和Gallardo,1993)、沉积物(Azevedo等,1994)或沥青质钌离子氧化产物(王培荣,2002)中存在相对丰度较高的甾、萜类羧酸化合物。

(二)高酸值原油中含氧化合物结构鉴定

高酸值原油石油酸经改性氧化铝吸附柱分离,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甲酯化酸性化合物组成,典型石油酸甲酯的总离子流色谱图如图1-15所示,3个样品谱图特征分别对应不同酸值的代表性原油。不同原油的石油酸组成差异很大,本节中所鉴定出的羧酸类化合物实际是其对应的甲基酯。鉴定出的单体化合物主要有脂肪酸、环烷酸、芳羧酸和内酯类等几种类型。

图1-15 典型石油酸甲酯总离子流色谱图(IS-1和IS-2为内标;C12-C24为正构脂肪酸;X为污染峰)

1脂肪酸

根据FTMS质谱分析结果,石油酸分子式CnH2n+ZO2中Z值为0的化合物主要对应脂肪酸类,原油中普遍存在脂肪酸,但与环烷酸的相对浓度差异很大,辽河油田高1井原油中CnH2n+ZO2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十分丰富,其脂肪酸甲基酯的质量色谱图如图1-16所示。m/z74、m/z88和m/z102分别代表正构、α位和β位甲基取代的长链脂肪酸,正构C16、C18脂肪酸在m/z74质量色谱图中显示较强的相对丰度,非常容易识别,正构脂肪酸分子碳原子数分布在C9—C34之间,大部分原油中都呈偶碳优势。姥鲛烷酸和植烷酸分别为m/z88和m/z102质量色谱图上的基峰。类异戊二烯类长链羧酸在几个低熟原油样品中含量很高,碳数分布在C17—C21之间,其他异构脂肪酸相对含量较低,分子结构难以鉴定。

图1-16 高1井原油脂肪甲酯质量色谱图

在一些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样品中鉴定出C16和C18不饱和脂肪酸,后者质量色谱图如图1-16所示,C16、C18不饱和脂肪酸在FTMS分析时可以看到Z=-2系列化合物异常的碳数分布,这些化合物理论上不应该存在于成熟原油中,可能来自取样和实验过程的污染,因为这两种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如果C16与C18不饱和脂肪酸是由污染带入,那么正构C16和C18的含量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因为这两种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一样容易由污染引入,而不同实验室间关于这两个化合物较差的实验重复性也可以作为这一推论的依据。

2芳羧酸

关于芳羧酸的文献报道很少,Haug等(1968)在GreenRiver页岩抽提物中鉴定出一环和二环几个芳羧酸系列,Watson等(2002)在实验室中模拟石油生物降解过程,在降解初期的原油样品中分离出烷基苯羧酸系列化合物,认为芳羧酸是生物降解产物。在作者研究的样品中发现部分样品富含芳羧酸,如:渤海湾盆地PL19-3-2井DST2层、辽河油田兴603井等。芳羧酸的类型很多,包括一—五环的芳香酸,芳基骨架结构与芳烃化合物相对应。图1-17~图1-24为辽河油田兴603井原油中芳羧酸的质量色谱图,分别为烷基苯甲酸、烷基萘羧酸、三环芳羧酸、四环芳羧酸、五环芳羧酸、单芳甾烷酸及三芳甾烷酸。烷基苯类羧酸分布范围最宽,在质量色谱图中能够清晰地确定C0—C18烷基苯羧酸系列。

图1-17 烷基苯甲酸酯质量色谱图

图1-18 烷基萘羧酸酯质量色谱图

图1-19 烷基三环芳羧酸酯质量色谱图

图1-20 烷基四环(芘类)芳羧酸酯质量色谱图

3环烷酸

图1-23~图1-25是常见环烷酸的质量色谱图。藿烷酸是较早被发现和鉴定的具有分子标志意义的一类重要酸性化合物,藿烷酸的形成被认为是藿烷遭受生物降解的产物,未降解原油一般不含藿烷酸,随着生物降解程度的增加,藿烷酸含量增加,而当生物降解非常严重时藿烷酸遭降解而消失。以前的研究表明,藿烷酸存在于生物降解原油中,而未降解和严重降解原油中藿烷酸含量较低。在我们研究过的绝大部分原油样品中均检测出藿烷酸,但它们的相对组成有较大变化。

图1-21 烷基四环(类)芳羧酸酯质量色谱图

图1-22 烷基五环(苯并芘类)芳羧酸酯质量色谱图

图1-23 单芳甾烷酸酯质量色谱图

图1-24 三芳甾烷酸质量色谱图

图1-25 三环萜烷及藿烷酸质量色谱图对应化合物鉴定见表1-5

表1-5 藿烷酸鉴定表

续表

4内酯类化合物

在加拿大西部盆地大部分油砂样品中鉴定出了C10—C18脂肪酸内酯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质量色谱图如图1-26所示,具有特征的m/z57、m/z71和m/z85碎片,容易误判为正构烷烃;但它们的质谱图与正构烷烃的显著差别是等高质荷比的碎片强度在m/z85和m/z99之间存在明显的台阶。这些化合物是由β-、χ-或δ-羟基酸分子内脱水而成在成熟原油中不大可能是原生的。

图1-26 内酯类化合物m/z85质量色谱图及质谱图

六、石油酸的二维色谱/质谱鉴定

二维色谱技术是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研发的新兴分析技术(Phillips和Liu,1992)。这项技术最先运用于环境样品分析,通过采用二重色谱联用,使得色谱分析复杂混合物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改进(Dalluge等,2003;Zrostlikova等,2003)。使用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器,质谱图采集的速度可以达到每秒500张,进而满足样品分析时数据快速采集的要求。将这些色质的硬件条件与专用的质谱去褶合软件相结合,就可以得到分析过程中分离的单个化合物的质谱图。由于原油酸甲酯组分成分极为复杂,Hao等(2005)首先用加拿大合成油公司、Acros和Fluka公司的三个商业环烷酸样品进行了方法试验。

图1-27 Fluka环烷酸标样的二维色质重建总离子流色谱(下)和无环正构脂肪酸二维质量色谱图(上)

前人对商业环烷酸样品在甲酯化和季丁基甲基硅烷化后进行一维色质分析,重建总离子流色谱通常表现为一个大鼓包,无法分开三家公司生产的三个环烷酸样品。但是,运用二维色谱技术,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分辩效果较好的色谱峰(图1-27)。从图1-27可以看出,利用特征的m/z87、m/z101、m/z115、m/z129和m/z143质量色谱图,可以检测各类无环正构脂肪酸(Z=0)的同系物分布。这里,由于m/z74质量色谱图强度较低,噪音明显,没有加入重建质量色谱图中。同样,利用m/z127、m/z141、m/z155、m/z169、m/z183、m/z197、m/z211、m/z225和m/z239质量色谱图,可以检测各类单环长链脂肪酸(Z=-2)的同系物分布(图1-28)。而且,三种环烷酸标样在这些化合物分布上的指纹特征是显著不同的。通过选取特定(X,Y)保留时间的化合物质谱图,并利用谱库检索,可以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结构定性(图1-29)。运用二维色质,很难将这些环烷酸样品中的二环及其多环脂肪酸类(Z=-4,-6和-8)完全分离成单个化合物,进而提供足够的结构信息。实际运用二维色质分析原油和油砂样品,尚需要大量的实验室方法试验工作。

图1-28 三种环烷酸标样的二维色质无环正构脂肪酸(Z=0)和单环长链脂肪酸(Z=-2)的重建质量色谱图

图1-29 环烷酸标样的二维色质无环正构脂肪酸(Z=0)和单环长链脂肪酸Z=-2)的重建质量色谱放大图及单个化合物的质谱图

补体系统(complement)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30余种血浆蛋白和膜蛋白组成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非特异免疫系统,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会产生大量的过敏毒素(C3a、C4a和C5a),进一步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迅速产生TNF-α、IL-1及IL-6等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及其他炎症介质,参与肺损伤的发生与发展。眼镜蛇毒因子(CVF)是从眼镜蛇毒液中提取的一个无毒的糖蛋白。它能裂解C3和C5,是补体的旁路激活物。既能激活补体又能最终耗竭补体。

CVF是一个球形的糖蛋白,与补体C3是在进化中形成的同源分子,结构类似C3a,在Mg2+存在下,与B因子可逆结合。复合物CVF-B随即被血清中的D因子水解成两个片段,CVF-Bb和Ba,CVF-Bb在血液中可存在6-7 h,小片段Ba被释放出来。产物CVF-Bb是个补体激活替代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的C3/C5转化酶,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能水解C3的α链77位肽键(Arg-Ser)及C5的α链74位肽键(Arg-Leu),形成C3b、C5b,释放过敏毒素C3a、C5a。C3b、C5b促使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导致细胞膜穿孔、细胞溶解。同时造成C3、C5-C9成分耗竭,大鼠腹腔注射CVF(1 mg/kg)2 h后血中C3基本耗竭。

1983年Eggersten等利用免疫印迹技术证实了CVF的α链与C3的β链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而CVF的β、γ链与C3的抗血清无免疫交叉反应。随后Vogel等人从CVF与C3氨基酸组成、N-末端序列、远紫外、近紫外、圆二色光谱二级结构、等电点及超微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推测CVF与C3是同一祖先蛋白分子进化而来,是C3存在的另一种选择形式。比较CVF与C3的mRNA,发现两者相似程度超过50%,蛋白质水平的相似程度更超过70%,尤其是27个半胱氨酸残基,形成硫酯键的位点,B因子的结合位点高度保守。另一方面,CVF与C3中糖的含量与类型有很大的差异。①CVF的糖含量(28-74%)明显高于人的C3(17%)。②CVF的α、β链的寡糖链为高岩藻糖取代的复合型,而人类C3的α、β链的寡糖链为高甘露糖型。③CVF寡糖链末端为α-半乳糖残基,而哺乳动物体内的α-半乳糖转移酶基因是被抑制的。

CVF与C3的降解产物C3b片段相似,都以1∶1的比例可逆地与B因子结合成复合物,经D因子水解活化后,形成C3转化酶,催化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然而,CVF与C3主要有三方面的不同:①CVF-Bb比C3b-Bb更稳定。37℃时CVF-Bb的半衰期为7h,而C3b-Bb的半衰期只有15分钟;②与C3b不同,CVF有抗调节蛋白H、I因子的作用,因此CVF-Bb不易被解离,这可能是CVF-Bb有较长半衰期的原因;③CVF-Bb不仅能激活C3,同时也能激活C5,而C3b-Bb只能激活C3,对C5没有激活作用。

眼镜蛇蛇毒中除了CVF,还有另外两种与补体系统相互作用的成分——高分子眼镜蛇蛇毒因子和补体抑制剂。高分子量眼镜蛇毒因子(High molecular weight cobra factor H-CVF)是Ballow等分离CVF时发现的,分子量大于800000,不水解血清中的C3。抗补体活性为眼镜蛇毒总抗体活性的3%,作用于补体激活途径的前几个步骤。补体抑制剂(Cobra Inhibitor,CI),是Von Zaber等在1981年发现的,它是一个小分子(分子量约为26000)、热不稳定的碱性糖蛋白。CI作用于补体影响系统的多个步骤,影响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

研究发现CVF的重要靶器官是肝脏;小鼠静脉注射CVF后,其血浆清除半衰期为10h;而腹腔注射后,6h血中CVF的含量达到最大值,血浆清除半衰期是18h。由于CVF的性质稳定,半衰期长,因此能不断激活补体引起补体的耗竭。据文献报道,大鼠腹腔注射CVF15h后血中的C3的含量降低至正常水平的5%左右;分批注射CVF,则在1-4天内血浆中的C3能降低至正常的5%以下。豚鼠腹腔注射CVF 2天后,角膜的补体水平能降至很低,并能保持6天。随着对CVF理化性质和动物体内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的不断深入,CVF作为一种有效的脱补体剂,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 20世纪70年代,Pepys就发现了CVF能抑制大鼠体内依赖于胸腺的抗体特别是IgG组分的产生。 1986年Bottger等报道CVF能够抑制噬菌体φ×174(T细胞依赖性抗原)在豚鼠体内引起的体液免疫反应。 CVF多用于诱导补体缺陷的动物模型,或用于处理各种患病动物模型,以研究补体系统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如Pang等发现CVF能抑制维生素D诱导的大鼠动脉硬化; 任先达等人发现CVF对家犬呼吸窘迫综合症具有保护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Vogel等就报道了CVF的一个相当重要应用,即利用CVF与肿瘤相关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共价结合,选择性地杀伤、消灭肿瘤。 20世纪90年代,CVF-单抗结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针对不同肿瘤的特异性杀灭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Juhl等发现CVF-单抗结合物能促进肿瘤细胞特异性地摄入抗癌胚抗原的抗体; 不同的CVF-单抗结合物对人神经母胞瘤有不同的细胞毒性。Wang等报道CVF-单抗结合物对人鼻咽癌细胞具有选择性的细胞毒作用。

CVF的另一重要的临床应用研究是利用它可以抑制补体系统,克服异种移植引起的超急排斥反应和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是器官异种移植临床应用中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抗排斥药物。 1985年Knechtle等人在比较CVF、环孢霉素、全身淋巴照射在抗超急排斥反应方面的作用时发现,在同种异体大鼠心脏移植前,对超敏状态的大鼠进行全身淋巴照射或合并注射环孢霉素都无法有效延长大鼠的生存期;而用CVF耗竭补体,能使器官存活时间由204±166h(或356±62h)延长至1144±310h,从而推测CVF能延迟超急性反应的发生。 CVF与环孢菌素联合,应用于仓鼠-大鼠的异种心脏移植;与环孢菌素、IgG EXAC(xenoreactive antibody)合用,应用于小鼠-大鼠的异种心脏移植,单独应用于在猪-狒狒的心脏移植;实验结果均表明CVF能有效抑制超急排斥反应而延长宿主的存活时间。

不过,CVF作为一种异种蛋白,本身具有抗原性,注射后抗CVF抗体快速产生,减弱其效应;而且CVF耗竭补体为全身性,靶向性差,会增加感染的机会。此外,CVF激活补体过程中产生的补体片段会增强白细胞趋化、黏附和吞噬作用,对内皮细胞产生浓度依赖性损伤,并启动血管内凝血机制。因此在异种移植中应尽可能用较小剂量的CVF作补体抑制剂。

是指一端含有一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是有机物,通式是C(n)H(2n+1)COOH,低级的脂肪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高级的脂肪酸是蜡状固体,无可明显嗅到的气味。脂肪酸是最简单的一种脂,它是许多更复杂的脂的组成成分。脂肪酸在有充足氧供给的情况下,可氧化分解为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因此脂肪酸是机体主要能量来源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19921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随机推荐

  • 妮维雅洁面慕斯好用吗 零皂基的洗面奶

    妮维雅新推出的这个洁面慕斯一上市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和追捧,连女星张钧甯都为他站台,这是一款0皂基,纯氨基酸配方的洗面奶,对皮肤无刺激,很温和。敏感肌和痘痘肌以及孕妈妈们都可以放心的使用哦。妮维雅洁面慕斯好用吗一、0皂基,氨基酸配方

    2024-04-15
    38900
  • 王豆豆为什么和方丈分手 分手原因揭秘

    王豆豆为什么和方丈分手?分手原因揭秘,他俩曾将是网上的一对恋人,当时方丈已经名声远播,而王逗逗则刚出道,她和方丈的结合被很多人看成是心机婊蹭人气,但是后来发现方丈好王逗逗是真心的相爱,大家就纷纷送出了自己的祝福,本来以为他们两个会很快的结

    2024-04-15
    31800
  • 妮维雅男士面霜哪个好

    目前的妮维雅男士面霜产品比较多,这样几款产品还是相当不错。首先第一款就是妮维雅的亮白护肤品,能带来超强大的保湿 能力,改善肌肤的缺水干燥等状况,尤其是适合很多不同的肌肤状况,而且更加温和不粘腻,因此适合不同肌肤状况的人群,加上是温和配方,能

    2024-04-15
    23700
  • 日本物理防晒霜推荐 日本人气最高的防晒霜推荐

    防晒霜的种类有很多种,物理防晒是很多人都喜欢的防晒之一,很多人都喜欢使用物理防晒霜,防晒霜是肌肤抵挡阳光的一道防线,有很强的护肤效果。日本物理防晒霜推荐1、安热沙倍呵物理防晒霜 2、FANCL无添加物理防晒霜 3、thinkbab

    2024-04-15
    21500
  • 天气丹三个版本的区别

    天气丹三个版本的没有区别。虽然它们的叫法不同,但是套盒中的爽肤水和乳液在成分以及含量上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三个版本的天气丹是不分好坏的。天气丹套盒适应的肤质比较广泛,干性肌肤使用以后能够很好的补水保湿,油性皮肤使用以后能够很好的控油祛痘,因

    2024-04-15
    41700
  • 说说母亲节快到了,你会买什么礼物给妈妈?

    我认为最好的礼物就是把自己放到妈妈面前,妈妈一定会很高兴。能看到你胖了还是瘦了,高了还是矮了。妈妈定会品论一番,从中得到了小小的满足感。这样对妈妈来说,比给买什么礼物都高兴。这一天可以给母亲做母亲爱吃的饭菜,可以陪母亲去公园散散步,照几张母

    2024-04-15
    34500
  • 白松露多少钱一斤 白松露的功效和做法

    一、白松露不论是价格还是地位都是松露界的一哥,凌驾于所有的松露之上,根据2019年年初价格汇总,价格是每千克2000美元,不过白松露的价格反差大的让人惊奇,它的价格和体积重量成正比,比如鸽子蛋一样大小的白松露在意大利的价格大概是35欧克,

    2024-04-15
    414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