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书语言简洁易晓,含蓄有致,许多言论富有哲理,并逐步发展成为格言和成语,至今仍为我们所用。本书从《论语》中精选出100句经典名言,详细介绍其出处和背景,并用历史上相关的人物故事加以印证,深入浅出,传递出《论语》的思想精髓。
《心流》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根据多年的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人们在极其专注做某件事时,完全忘情或是忘记时间的状态,这是内心最愉悦的时刻。
书中说道,如果做一件事情感到无聊,往往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做事情的方法不对。如果足够投入,哪怕是煎鸡蛋如此简单的事,也能够感受其中的乐趣,从而达到心流。
简单的“知之者”,知道这件事的人,只是停留在说说的层面。但是“好之者”,想要研究和钻研的人,内心会有一股力量驱动去做事。而“乐之者”,则是完全沉浸在事中,不需要外在的力量推动。
意为:孔子如果今天哭过了,他今天就不唱歌了。
孔子是音乐家。“在齐闻《韶》。然后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
听了《韶》乐后,感觉这音乐如此的美好,三个月都食之乏味。怎么会有这样的状态呢?其实就是感受当下,处在心流的状态中。
有本书是《感受爱》——生活中并不缺少爱,但我们似乎没有了感受爱的能力。
感受爱的能力,来自于压力足够小。
正所谓古人讲“以理化情”,孔子参透了,他是合于道的。所以当一个人,真的懂了很多道理后,压力状况就会小很多。因为,不再将所谓的名利权情,视为追求的目标。
孔子最讨厌“临丧不哀”,就是去参加葬礼,却没有发自内心的痛苦,连哭都是假的。这也是一种麻木的状态。
《幸福的陷阱》《内在动机》书中都有相关内容涉及,一个人完整地生活,才有可能活泼且真实。
孔子说“仁”真的很难吗?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只要想要它,它立刻就到了。世界上所有了不起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叫作既难又不难。
爱一个人难不难呢?我们认为是爱是本性,那爱孩子怎么会难呢?
但现实中,又有多少父母把孩子爱“坏”了,让孩子特别痛苦。所以爱,既难也不难。如果发自内心地真心想要“仁”的状态,其实这一刻,仁的状态已经到了。
想成为“士”,必须有大的格局,宏大且广博的理想和梦想。推行仁道,这件事要做到最后离开人世的时候,这难道还不够远吗?别给自己设定退休的年限。
正如《活出生命的意义》的核心主题,每个人的人生一定都有意义,只不过有时候自己却不知道,甚至一辈子,都没能找到那个意义。但是要相信这个意义一定存在。
以及《悲剧的诞生》,哲学家一直在问,我们的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周国平先生说,可能真的没有意义。但是寻找人生意义这件事,本身就有意义。
邓晓芒教授所著的《哲学起步》中也说道,人要慢慢地活出自己来。
很多人知道却总在错误的使用这句话,推卸责任时经常说,这件事不归我管,所以别找我,这真的理解错了。
这句话其实是说给领导听的,意味着不能什么事都去插手,任何岗位的负责人,都应该负该有的责任。
《责任病毒》书中会看到,组织中如果出现了责任病毒,大家理解这句话全都是反向的,会认为这不怪我,不应该找我。
但是,如果能够解决“责任病毒”的问题,给予下属充分的授权,在分派任务时,更多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这时候才是真正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作用。
作为领导者、管理者,随时插手每一项工作,其实是傲慢的表现。要相信员工,相信组织的力量。
任正非所讲:“让能够听到炮声的指挥员指挥战斗”,就是这个道理。
明天继续《樊登讲论语:学而》(四),明天见~
汗一个 ~~ 我也浙科院的~~~~
1 一、 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自己的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对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座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你都能做好每个人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二、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具有极大继承价值,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可谓是“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特别是看到北京大学教授于丹编写的《论语》心得一书,更是耳目一新,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其中印证的每一个小故事,内容虽短小浅显,却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世的大道理,如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细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过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自同一山体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台阶不服气的对佛像提出了抗议:我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以为你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了佛。告诉你们我们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中愿与他人凡是做比较时,其前提就是自己是有可比性,关键在于比较方法要有科学和理性,通过比较应该是发现差距而产生压力和动力,因有了鉴别而便于定位和确定目标,其目标应是催人向上,奋发有为,这样比起来我想我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三、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爱己。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为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之恒爱之,敬人者之恒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至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在《论语》中,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诲人不倦”和“终身学习”的精神。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智慧之光,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现代的素质教育同样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论语》是一本圣贤书,有很多内容我还没有读懂、读透。我还要认真学,持之以恒,结合实际用心体会,立足于现实需要,用现代意识进行诠释,并努力内化、渗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实用于指导修身与工作
2 中国儒家伦理范畴 ,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 原 则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特征:
忠恕之道特征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 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 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
具体事例:
1 我们今天在中小学生中开 展“心中有他人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推行的忠恕之 道。推而广之,所谓“让世界充满爱”,又何尝不是忠恕之道的体 现呢?
2 在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氛围中,中国、印度和缅甸的政府***曾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当时的中国总理周恩来首先倡导的,其中内蕴的基本道德理念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这也是儒家忠怒之道德一个代表事例了。
3 君子与小人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窃以为世上没有永远的君子,也没有永远的小人;没有绝对的君子,也没有绝对的小人。有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关于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做一个真正的君子是很难的,与其做个伪君子,还不如做个好小人。
4 在中国古代孝道的发展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与儒家强烈的入世精神和极度重视人伦道德的思想取向是息息相关的。由于儒家的孝道在先秦时代已经确立,并经两汉时期的强化,与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政治运作已经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即使是以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佛学和佛教,也最终选择了向儒家的孝道相妥协的策略。在佛教的发源地古代印度,出家就意味着出世,意味着与家庭断绝一切世俗联系,也就谈不上中国儒家式的尽孝。当佛教从东汉末期进入中国之后,起初也想坚持自己在家庭伦常方面的旧有主张。但是,在受到以儒家文化为首的主流文化的反对之后,为了彻底适应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要求,进入中国社会的佛教不得不改变观念,逐渐放松了出家人与家庭的世俗联系,直到接受了他们与家庭成员的旧有关系。一个佛门出家人,虽然不能与亲人生活在一起,但却有义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家人来往,为父母尽孝。这就说明,儒家的孝道既是中国社会的产物,又完全适应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道德伦常。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从根本上构建合理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就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梳理总结:
一、孝道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孝道的一些具体要求,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予以摒弃。但孝道同时又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孝道
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尽孝尽悌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形成良性互动,既可以保证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弘扬孝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的基本细胞。而保证家庭和睦稳定、生机勃勃,恪尽孝道就是基础的基础。应该把家庭美德与家庭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及家庭问题同国家的安定和谐等关系统一和一致起来,非常有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
四、新时期的孝道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地应对现实问题
从历史上和理论上理解孝道的积极意义并不难,难的是把传统的孝道美德与现代的精神理念相结合,有效地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其次,独生子女增多,赡养老人的责任和负担加重的问题。再其次,进城务工农民以及由于社会分配造成的人员流动,对于这部分人如何实现尽孝?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继承传统孝道美德为基础,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做出适时的合理调整。
5 《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6 孔子的教育方法实际就是素质教育的前身:
a)、 “听其行而观其行”(强调实践的作用)
b)、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强调榜样的作用)
c)、 “以友辅仁”(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d)、 “不迁怒不贰过”(强调受教育者端正态度的重要性,不要迁怒他人,知错能改)
e)、 “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严于律己)
f)、 “各因其材”(强调因材施教)
7 在对孔子义利思想既往的考察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在义利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重义轻利。其实,孔子并非是只要义而否定利,而是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以义制利。正确理解和客观阐释孔子的义利观,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应明确利是义的前提和基础,把人民之利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人们的求利行为,树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义利观。
8
一,对孔子中庸的理解:
1,从伦理道德入手,探求事物的普遍真理,从而使中庸成为对待和处理包括伦理道德问题在内的一切哲学范畴。中庸就是仁、义、礼与知的结合。
2,时中精神的体现,政治上:使民以时,治学上:学而时习之,言论上:时然后言,生活上:劝人不时不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治学上,无论言行还是日常生活,一切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求其当而适宜。
二,在现实中运用中庸的哲学的好处
1,政治上:为政以德,选贤与能,壁如北辰。从政者应具备五美。庶富而教,讲信修睦;礼刑并用,刑罚必中;宽猛相剂,政事以和。
2,在治学上: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公平;2)教学相长,适时而发;3)学而时习之,下学上进;4)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在现实生活中,提倡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以实现人生的境界。
9 《论语》中“信”字先后出现有38次。除少数“信”属虚词外,其余多属实词,作“诚信、信用”或“相信、信任”讲,这两层含义又是从相互联系的两个角度来阐述的:一是从主体(即行为发出者)的角度讲,要做到诚实无欺,信守诺言,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二是从客体(即行为接受者)的角度讲,要相信他人,对人信任,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又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这两层含义相辅相成:前一层含义是后一层含义的前提和基础,即只有做到守信,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而后一层含义又是前一层含义的目的,即为了使他人信任自己,必须诚实守信。归根到底,就是诚信道德问题,即信德思想。
10 一、君子人格的道德内涵
在关于“君子”的诸多论述中,《卫灵公第十五》中孔子的一句话综合了君子人格的道德内涵:“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君子义以为质
孔子反复强调,“君子义以为上”(阳货第十七),“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第十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四)。 君子把利看得很轻,穷不失义,弱不丧志,并把义利之辨看成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儒家强调君子应该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净化,鄙视那些只顾蝇头小利的人。重义轻利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原则贯彻到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就是重视道德境界的提高,反对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
但这并不是说君子不懂得利与义的关系,一概反对利,而是强调正当谋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一再强调“见利思义”(宪问第十四);如果不合乎义,则虽有利,亦不足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甚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述而第七)。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第十五),君子应把弘道作为人生的追求的最高目标,提倡精神追求重于物质享受。因此,“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第十四)。“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第四)。
2、君子礼以行之
君子以“义”为质,是就君子内在的道德品质而论。就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论,则“君子礼以行之”。
儒家所说的礼,是指作为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一套生活行为准则。守礼,社会才能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第十二)的局面,实现上下和谐的社会环境。所以,遵守“礼”是君子最首要的要求。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颜渊第十二)。“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如果行为处世只知动机上的善意,却不知遵守一个人际互动中的规则,那么在社会活动中将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冲突与争执,这就是不智的行为。孔子警告说:对人恭敬却不重分寸,就会反而因过度恭敬而举措多余,不必要来礼的时候还一直多礼,这就浪费大家的时间了;做事谨慎是对的,但是不重视情境的需要、不知以礼节之,就会反而显得胆小怕事,令人讨厌;勇于任事是应该的,但是不重视适度的礼节,就会破坏大家共事时的和谐气氛,而显得自己是一个鲁莽无礼之徒,造成别人做事的麻烦;直爽耿正是对的,但是若不知道别人的处境,只是一昧地直来直往,那么对于他人的生存将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使自己非常不受欢迎。所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第八》)。
具体说,君子遵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辞让谦和。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在为人处世方面,君子与士是这样做的:“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和而不同”、“泰而不骄”(《论语•子路》)、“矜而不争”(《论语•卫灵公》),“切切偲偲,恰恰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被摁在水缸里,一定是不快乐的,那冒出头来呢?也不能长久的快乐,还会焦虑和痛苦。为什么?
因为底层的价值观错了。仁者,有着正确底层逻辑的人,既可以“久处约”,也可以“长处乐”。仁者,真正安处的地方,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内心的境界。
《幸福的方法》书中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样的人能够真正幸福?
溺水型人格的人,就好比被摁在水缸中,认为先忍着点,过了这段就会好。等考上大学就好了,等找到工作了就好了,等结婚生子就好了。但实际上呢?正是这样的价值观,才是不幸福的根源。
孔子所描述的,是最高境界。达到仁者的状态时,人是通达的。
有钱了,住别墅开豪车,可以坦然的享受,但不会以此为骄慢。同样,穷困潦倒了,依然能够平静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因为,已经具有了从生活点滴寻找乐趣的能力。这就是幸福的方法。
幸福从来都不是某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
大家都想过有钱有地位的生活,假如是以贿赂的方式获得富与贵,不符合道,那我不做。贫穷低贱,的确是被讨厌的东西。但要做违背道的事,去改变贫贱的状况,我也不会做。
君子没有了仁德,还要名声做什么呢?真正的君子,即使是吃一顿饭的时间,都不能够违反仁德。当周边环境变得恶劣的时候,我也依然要坚持。
特别是遇到极大的压力或打击,甚至是危险的时刻,还能保持淡定和仁德,保持着对他人的关心,这是衡量君子的关键标准。
参看《王阳明哲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苏东坡传》,这些都是经历颠沛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仁德和修炼之人。
孔子突然感慨:道估计是很难推行了,怎么办呢?我就驾一艘小船出海。能和我一起漂洋出海的,就是子路了。
子路听后非常高兴,但孔子说,我带他的主要目的是做保镖,因为他比我打仗厉害,其他的无所谓。
孔子也有弱点,不是一直刚强。他难过失望的时候,直面它,甚至用幽默的方式讲出来。
如果在生活中,有苦恼、愤怒,压力巨大时,不妨试试自嘲。自嘲好过嘲笑别人,嘲笑别人是尖刻,嘲笑自己是幽默。幽默也许是最好的强心剂。
这是孔夫子拿自己打趣的一段话,显示出孔子可爱人性的一面,圣人也是会发牢骚的。
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孔子点评说宁武子说,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会变得很聪明,有很多想法和创意,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如果国君昏乱、奸臣当道的局面出现,宁武子就立刻装傻充愣,好像什么都不会。
孔子感叹,他聪明的状态,我能做到,但装傻充愣,这辈子是学不会了,也是佩服他的能屈能伸。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说过:一个人年轻的标志是什么?是愿意为某种事业献身。那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呢?是愿意为某种事业而苟活。
联想到书籍《钝感力》,宁武子的钝感力极强的。如果缺乏钝感力,不能够将自己好好地保护起来,那生活中任何的小刺激,都会激起拼命的想法。
但是感受到活下去的重要性,还有更远大的理想,那就有好好生活下去的方式。
用草卷成容器,装糙米饭吃,拿破瓢舀水喝,住在贫民窟的地方,没有人能忍受这种糟糕的状况。但颜回并不是忍着凑合过,而是如此的境况,依然能保持精神状态。所以孔子说:“贤哉,回也!”
请注意,孔子称赞的不是“一箪食,一瓢饮”,号召大家都去过穷苦日子,称赞的是颜回在如此境遇之下的心境,这是关键。
《次第花开》、《正念的奇迹》,都是关于人生修为的书。读过后,才知道人的快乐分为3个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战胜了别人的快乐。
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这一层面。比如:别人的房子不如你的大,你快乐;别人的车子不如你的好,你快乐。这是最低层次的快乐。
第二重境界,是战胜了自己的快乐。
我在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好,所以我快乐,看起来似乎比第一个层次要好一些。
但想想看,战胜了自己才能快乐,那人生的后半段怎么办呢?因为经历过人生巅峰后,身体会越来越差,事业也走下坡路,精力也不济了。一天不如一天,难道要一直生活在痛苦当中吗?
当然不,我们需要走入第三层次。
第三重境界,是无条件的快乐。
这是充满正念的,时时刻刻都能与当下这一刻产生联结。
快乐也是一种独特的能力,需要不断修炼,可以通过读书学习等方式来慢慢体会。
若只从外在的环境中,去寻找快乐和美好,则是无穷无尽的挑战和烦恼。
明天继续《樊登讲论语》(三),明天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