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粕]本来是指酿酒的酒糟、米糟或磨豆腐、做豆浆所残余的渣滓,即粗劣无用之物,为之[糟粕]。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整句的意思是: 汲取其有用的精粹(精华),去除其无用的渣滓(糟粕)。 这句话的精神是敎人无论是文章、事物或经验,先不要苛求其是好或是坏,只要用心去分析和领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必能从中得到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凡事必有其好或坏的一面,只视乎你怎样去理解和处理。 字典注解: 糟粕 相似词: 渣滓、残余 相反词: 精华 解释: 1酒糟、米糟或豆糟等渣滓。 2比喻粗劣无用的东西。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名位为糟粕,势利为埃尘。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今和铅汞在火中一烧,铅汞化为青气去了,遗下糟粕之质,见了银精,尽化为银。或作糟魄。 精华 相似词: 精彩、精粹、英华 相反词: 渣滓、糟粕 解释: 1事物最精粹、精美的部分。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视封疆田畴之正治,城郭室屋门户之润泽,次至车服畜产精华。后汉书˙卷六十二˙荀淑传:荣辱者,赏罚之精华也。亦作菁华。 2精神。汉˙王充˙论衡˙书虚:精华谒尽,故早夭死。 3光芒、光耀。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精华欲掩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出典 今天,朋友让帮忙查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出典,颇费力气。 开始怀疑是出自毛选《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但是朋友说他已经看了,不是那里。然后想到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其中的段落,“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意思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明显不是典出之处。 最后发现《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段落,“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和“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比较像。 原因在于: 毛写文章引用一定加引号的,这里没有引号,说明不是引用。 这里的表述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杂一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像是这里内容的总结和提炼。 这篇文章写于1940年,较早。 2007-01-07 23:20:08 补充: 糟粕即是不好的东西
参考: tinydust/jsjy/sxl/2006/06/blog-post_21
出自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
1、原文
“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2、解释
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
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
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扩展资料“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实体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种文化现象本身固有的性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
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华就是精华,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们存在,就是从来如此,不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
价值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看作已有文化现象在现实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即以我们现在的生存发展为标准,去看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是好是坏。
这里暗含的一个前提是,不认为哪些现象的好坏意义是从来如此、固定不变的,而是承认好坏本质上都因人、因时而易。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客观地看待过去的东西,而重点是从人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对它们加以选择和改造。
这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之间,表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别。前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因此在人们的看法中比较常见,代表了一种传统的思考方式,但它存在着很大的疑点和误区。从理论上说,后一种理解比较符合实际,比较深入和合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思是: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出处:马南_《不要秘诀的秘诀》:“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拼音:qǔqíjīnghuáqùqízāopò。
部分词语解释如下:
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
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
近义词:
成语:去芜存菁。
读音:qùwúcúnjīng。
意思:除去杂质、保留精华。
出处:金庸《神雕侠侣》第二十回:公孙止的阴阳双刃虽系家传武学,但经裘千尺去芜存菁、创新补阙,大大的整顿过一番。
用法:作定语、宾语;用于文化方面。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qǔ qí jīng huá qù qí zāo pò意思是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2、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中国出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传统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努力从各种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将优秀的元素留存下来,并且摒弃其中不合时宜、无益于社会进步的部分。这一理念不仅在文化传承上有广泛运用,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古代文化传承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周易》这一重要经典。《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它以八卦为基础,通过推演变化来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在《周易》中,就注重提炼事物本质,剔除其中的杂质。这种思想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其他经典著作和思想体系中也都有体现。例如《论语》中孔子提倡学习先贤之道而舍弃其非道之言;《道德经》中老子讲述了“去圣就智”的思想,即强调去除虚伪的学问,回归真实的本心。这些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在古代文化传承上的重要表现。
在社会生活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也有广泛运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制度和传统,这些制度和传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将其中具有普世价值的部分保留下来。例如,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出现了诸多先进而富有智慧的理念和方法,如儒家提倡的仁政、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道等。这些思想和实践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被认为是中国政治智慧的瑰宝。随着时代不断变迁,这些传统制度也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比如,中国历史上曾多次进行政治制度改革,通过去除不适应时代要求、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因素,保留并发扬好的方面。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文化交流和创新发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中国吸纳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并加以融合和发展。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使得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不断繁荣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例如,在传统艺术领域,中国绘画艺术一直注重取象精微、淡泊明志,具有浓厚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境。而戏曲艺术则通过演员扮演人物形象,将剧情梗概提炼出来,使得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内涵。这些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在文化传统传承方面的重要体现。
中国出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发展中。这一思想在文化传承、社会生活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通过提炼优秀的元素,去除不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的部分,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既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文化是平等的,但是对于文化是精华还是糟粕这样的鉴定主要还是取决于对人的作用取决于对社会产生的作用。
首先,文化是我们祖祖辈辈所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但在其中也包含着许多不同层面。至今对于这些文化的鉴定最主要的还是衡量这些文化对我们的精神以及社会带来了哪些具体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说这些文化带给人们是一些消极的影响或者不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那么这就是糟粕的文化。
具体来举例,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等,这些神话故事中所传达的是一种人们勤劳勇敢对抗自然的一种大无畏精神。所包含的是一种能给人们带来正能量的一些民间传说故事,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启发以及作用于人精神上的一种力量,这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正能量。而对于这一部分文化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华。
与此同时,一些糟粕文化是我们常说的封建思想,鬼神迷信,求神拜佛等等。这些思想作为糟粕文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一种陈规陋习不能够弘扬社会所需要的一种价值观,将人们的思想固封于所虚幻的一种现状。而这种精神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会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不求实际的去相信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我们社会所需要的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培养人的各种道德伦理以及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现状。
总之,所谓的文化是精华还是糟粕是需要用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现状所衡量的。一方面,某种文化所包含的具体含义能够对人们的精神思想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么可以说,这种文化就是值得人们推崇的精华。另一方面,如果说某种文化出现了阻碍当前社会所发展的一种脚步,甚至产生了对人们内心的一种毒害那么就可以判定这种文化是糟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