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顶礼仁者的慈悲!只要是劝人戒杀放生开智明理善文都非常好,法布施功德无量!世界宗教是一家,信仰的同是宇宙唯一的真神清净平等的“真诚爱心”,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
末学在此恭录净空老法师的布施开示
中国人常讲“舍得”,社会上很多人都会用,但是不知道这个术语是从哪儿来的?其实,“舍得”这个名词,是从佛经上来的,是佛家的术语。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你舍财,你得财富;你舍法,你得聪明智慧;你施无畏,你得健康长寿。你舍什么,你后头得什么。
所以,如果你想发财,你就得天天修财布施。天天修财布施,你准发财。佛是不骗人的!
你能舍,就有得,可是要知道,得了之后还是要舍。因为你能把你得到的舍掉,那就变成功德;如果你舍了之后得到,你就在那边享受,那是福德,不是功德。
有舍才有得!你舍得多,你得的就多;你舍得少,你得的就少;你不肯舍,你就一无所得。所以你想得财富,你不舍怎么行?
至于你得财富,或者你做生意做买卖,或者你做工,或者你做某一个行业赚了钱,那一些都是缘,不是因。
因,是过去生中你舍的财多,那是你命里头有财。你命里头有财,不管你干哪一个行业,你都会发财。行业是缘,有因有缘,果报就现前,就这么回事情。
我们要清楚,别人做这个事情发财,我们跟他同样去做,我们发不了财。他发财,我们赔本,什么原因?我们命里头没有财。缘相同、因不相同,果报就不一样!修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所以,如果你想发财,你就得天天修财布施。
布施一定要有智慧
“布施”里面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果报,“布施”是因。
你修财布施,你得财富的果报;你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的果报;你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
这三种布施,我们都要修,如果你不修因,你哪里来的果报?
你不要看今天很多人发财了,纵然发的是横财,他也是前生修的。前生要没有修,多少人想发横财发不到。
发财的人,佛法讲的,他前生修财布施,他这才得这个财富。绝对不是说他有什么本事,能够赚得了钱的。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世有修因,这世有果报的。这个人聪明智慧,他前世修法布施;那个人健康长寿,他修无畏布施。
有些人他有财富,他是大公司的大企业家、董事长,小学都没有毕业,他底下办事的都是博士。那些博士替他办事,给他作秘书。
那些博士前生修法布施,没有修财布施;他这个老板是修财布施,没修法布施,所以这果报不一样。
我们看到有些穷人健康长寿,他智慧也没有、钱财也没有,他前生修的是无畏布施。所以你要懂得这个因,你就晓得现在的果报。
我们要修,你要明了这个因果,三样都要修,又有财富、又聪明、又长寿、又健康,这个才好!这福报才圆满,大家要修。
修实在讲,是人人都能修,而且每一个人都能修得圆满的福报。
不一定说,我修财布施,大概我有钱才能布施,没有钱就不能布施了,你这个想法就错了!
他一个月赚一万块钱,他一个月可以布施几千块钱,无所谓。
我一个月只赚一百块钱,我这一百块钱我布施五十块钱,占我一个月二分之一。
他要布施,赚一万的要布施五千,才能跟我平等,否则的话,他不如我!
他一个月布施一千,我一个月布施五十,我功德比他大。为什么?我是二分之一,他是十分之一。将来的果报,我比他殊胜,他不如我。
佛法讲修功德是在清净心,至诚心,是你力量当中的百分比来说的,不是跟人家比赛多少的。
佛门修功德是平等的,机会是平等的,人人能修。所以说穿了,这老天爷待人是很公平的。
那个有钱的人,前生修的福,修的福是多,这一生得富贵。
但是做了富贵人,反而吝啬了,叫他做好事,是做,在他百分比里面占很少的一个比例,所以来生就没有福报,就变贫穷了。
反而穷人,穷人很苦,去到庙里,自己身上只有几块钱,拿来捐献了。他身上统统拿出去了,到来生他变成大富贵了。
穷人到来生变富人,富人到来生变穷人,穷富永远轮流转,这风水轮流转,这才公平。不是说穷人永远穷,富人永远富,没这个道理!
你们仔细看,贫苦的人对人恭敬、对人诚恳。捐钱的时候,没人看在眼里,捐一点点钱没人瞧得起他,但他这个功德是阴德,阴德的果报之大,不可思议!
富人来捐钱,趾高气扬,眼睛看着天花板,目中无人。到道场来了,这个端茶、那个侍候,那个福报都已去掉一半了。
要人招待、恭敬侍候,福报已经去掉一半了,何况捐献的是他的百分之几,不成比例,他来生当然变穷人。
大家好好地想一想,你就明了了。穷人到那里捐钱,没人瞧得起他,不会对他恭敬,他的福报永远保持着。
因此,千万不要瞧不起穷苦的人,这很重要!对待富贵人也不必去恭维他,用不着。
学了佛之后,我们就晓得布施。但是,布施一定要有智慧,就是不要被人骗了。现在有很多假佛、假菩萨,很多!这就是魔王波旬。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这经上有,魔王波旬看到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把人一个个都度出三界了,他心里很难过。
魔王就请求佛入般涅盘:“释迦牟尼佛,你已经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了,够了,不要再讲了,你可以走了!”佛很慈悲就答应他了。你们诸位看《大涅盘经》上有这段故事。
魔又说:“我将来要把你的佛法破坏。”
佛说:“我的法是正法,没有人能够破坏佛法的。”
魔就说:“到你末法时期,我派遣我的魔子魔孙统统剃头出家受戒,披上袈裟,天天讲经说法”。
天天讲经说法,讲的都是魔法,把经的意思统统讲错了,这就是魔。所以《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释迦牟尼佛听魔王这样一说,一句话不说,流眼泪。这就是魔渗透在佛门里面,把佛的道场占领去了,把真正要修行的佛弟子赶出去了。这是诸位要有智慧!
所以,我讲经四十八年了,从来没有劝人发心建道场。因为道场一建立,没有多久(可能)就会被魔占领去了。
我劝人怎么修福?劝人印经、劝人放生、劝人救济贫苦。为什么?这个魔没有办法,魔对你一点办法也没有。
我印这么多经书,魔拿去也好,他念也有功德,也种善根!
但是要搞别的,这个布施可能就会有罪业,为什么?你帮助魔了。
魔要没有钱,没有那么多人众捧他,他哪有那么大的势力?
你们天天去送钱给他,他钱多了,财富有了。每一天去给他跑龙套,他人多了,他热闹了,影响力就大了。
他将来堕地狱,你们一个个都得跟他去。他要没有势力,他造罪业他造不起来。
学佛的确不容易,真的是难!《阿弥陀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每一个条件都要具足。
所以,财、法、无畏布施都要知道修,像我们印这个经,这印经给诸位说,三种布施具足。
我们拿钱印经是财布施;经典本身是佛法,是法布施;一个人得到佛经了,看到心里欢喜,烦恼没有了,依照方法修行,无畏布施。所以印经功德是三种布施统统在里面,这个好!
放生是无畏布施。救济病苦是财布施,也是无畏布施。我们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劝别人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都属于法布施。劝人的方法很多,劝别人念佛,也要很有技巧。
总而言之,布施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不但害己,而且害人!这样的事情,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现实环境里面,我们也看到很多!
无畏布施
世间一切众生都有恐怖,生老病死是恐怖,天灾人祸是恐怖,生活的逼迫是恐怖,精神、情绪的不安是恐怖,恐怖的事情太多太多!
别人有恐怖、有不安,我们能够保护他、帮助他,这就叫“无畏布施”。他心安,他不害怕了,离开一切忧悲苦恼,凡是这一类,统统叫做“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范围非常广,把它归纳起来,就是对于众生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我们保护他,使他心里能得安稳,这就是“无畏布施”。
相反地,如果我们故意扰乱众生的情绪,使他恐怖,令他不安,这样的造作,与道相违背,与自性相违背,就得老病伤残、五根残缺这样的果报。
纵不能行无畏布施,决定不能去威胁别人,叫别人身心不安,这个事情决定做不得!这个果报来得太快,不要等来生,现世就报,太可怕了!做的时候,你没有感觉,果报来了之后,后悔不及!
(博主看雪客注:有一些算命的人为什么现世得惨报,就是这个原因)
持戒、忍辱是属于“无畏布施”,(放生)不杀生和素食,是最殊胜的“无畏布施”!你不杀生、不吃众生肉,不和众生结冤仇,你的障碍自然就少了,这一生就能得健康长寿。有果,一定有因;修因,一定得果报!
我常常告诉同修们,印经布施,这是三种布施同时具足。印经要钱,这是财布施;经典是法,法布施;人家念了之后就破迷开悟,远离一切颠倒恐怖,这是无畏布施。修一种布施,就包含三种布施,这叫“圆满的布施功德”,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你修“无畏布施”,决定得健康长寿。你一定要修善因,才会有善报!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哪来的果报?因缘果报,真实不虚,这是我们要记住的! ——恭录完毕
我们戴护身符是想保平安吉祥幸福的,但是到底是真保佑,还是是假保佑,都在您自己的心,不在佛或者别的护身符,如果您看到观音菩萨摩诃萨就想到大士无条件闻声救苦大慈大悲并且去学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咱们自己心地也要像大士一样慈悲,就真得到保佑“人有善愿,天必佑之”。不懂得佛菩萨的教诲,只是以这个饰物来求,是迷信,靠不住的。高僧大德说众生要这样的容易度的话,那佛大慈大悲,叫每个人戴个护身符就好了,何必要讲经说法?没有这种道理。明理就会真正受益。
另外一个用意是很好的,戴这个,可以给很多人种佛的种子。所谓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看到佛像,他的心里有个佛的念头,阿赖耶识里头种个佛的种子,这是好事情。戴佛像、戴念珠都是一样的,你到外面去走路,手上拿一串念珠,人家一看这是学佛的。戴念珠、佛珠都是给人种善根。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合情合理合法为善财留得住还能越积越多,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为凶财,凶财留不住还附带着凶灾。厚德载物,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之本也,财之末也这些趋吉避凶的天理那和佩戴观音大士是一个道理,并不矛盾,都是一个提醒咱们如何趋吉避凶幸福美满的自然法则的工具。
如未来命运很好但是造作恶业,很快福就被折损掉了。世上有三件事最损福报。一是不孝父母。二是杀生。三是邪*。如再接再厉,更加勤恳积德,上孝祖辈,下佑子孙,厚德载物福是可以不断积累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咱们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天必佑之。风水和命运不是一定的,都可以改变,《了凡四训》作者明代了凡先生讲述成功改变自己命运的过程。原名《训子文》后造福大众,遂改今名。 作者15岁被人算定53岁寿终正寝,命中无子,至33岁一丝不差,后知命自我定之法,延寿21年,并有孝贤后代。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还有《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作者净意先生也是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古往今来许多因果故事,都是顺自然之道为吉,逆自然之道为凶。上天有好生之德,自然之道是公平,慈悲,包容,谦让,利人才是利己。《太上感应篇》1200字左右的因果经典把天理祸福说得非常清楚明白。
末学恭录净空老法师开示《开光与供佛菩萨的意义》希望对仁者的疑问有所帮助
昨天我们协助雷居士布置一个念佛堂,念佛堂就在他们家的客厅,我们将佛像张挂,供养着西方三圣。在一般世人的观念当中,佛堂无论大小,供养佛像一定要举行一个开光仪式,这个传统由来已久。开光的意义,现在人很少知道。如果说佛像开光之后他就灵验,如果没有开光这个佛像就不灵验,这是个迷信的说法,也是对于实际事理完全不明了的说法。佛家讲的开光仪式,实际上,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启用仪式,有个新的建筑物、新的设施,我们启用的时候,一定接待社会一切大众,举行一个启用仪式。而启用仪式里面,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大众,我们为什么要有这个设施,这个设施对社会、对大家有什么好处。佛家供奉佛像,或者是一个新的建筑落成,也举行一个仪式,这个仪式在佛家叫开光。
‘开光’这两个字意思很好,是让这些建筑、让这些佛菩萨形像,开发我们凡夫自性的光明,是这个意思。绝对不是说,找一个出家人替佛像开个光,他就灵了。出家人还是凡夫,他没有成菩萨,没有成佛,如果凡夫替佛像开光,替菩萨像开光,那个佛菩萨也变成凡夫了。如果说真的开光就灵,不开光就不灵,你们诸位想想,你拜那个佛菩萨干什么?不如拜我这个法师,我替他开光他就灵,不替他开光他就不灵,我比他更灵;你再拜佛菩萨的时候,你不叫颠倒了吗?世间人这个错误观念,错得太离谱了,错得太多了。所以开光仪式,就是启用典礼仪式,要告诉大众,我们为什么要有这个建筑,为什么要塑造佛像,佛像代表什么意义,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供奉他,把这些理事说清楚、说明白;知道种种设施,是佛陀教育里面的手段,不是目的。佛陀教育的高明,就是将教学跟艺术结合在一体,这是一直到现代,现代有很多人想到,但是还没有办法做到。而佛法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彻底在实施了,这是最完美的教学。
佛菩萨的造像,决不是照着我们人的像来造的,那就错误了。佛经里面有一部叫《佛说造像量度经》,佛菩萨形像要依照这个经典里面所说来制造,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很明显的显示出来。相好是果报,果报从哪里来的?从修因来的。让你一看到相好就要想到,如果我们自己要相好,一定要修好因,然后才有好的果报,这个意义多么深,多么好!今天这个小佛堂供养的是西方三圣,但是诸位看到悬挂在这边的佛像,这三幅都是阿弥陀佛,我们没有看到观世音菩萨,也没有看到大势至菩萨,但是我们这样的供奉就是西方三圣。为什么?《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西方世界的人,容貌、身相完全是相同的,没有两样,都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这是经上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也交代得清楚。所以这种供奉,当中自然是阿弥陀佛,两边当然是观音、势至。我们这种供奉是有经典做依据,不是我们别出心裁,故意跟人家做得不一样,不是的,我们有经典做依据。藉着佛像,启发我们自己的智慧光明,这叫开光。所以是佛菩萨形像,开我们自性光明;而不是我们有能力开他,我们没有能力开光。
‘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是‘无量觉’;也就是我们在介绍三皈依里面所说的‘觉而不迷’,对于一切世间法、一切出世间法,都能够觉而不迷,这就是阿弥陀佛,这是从名号的意义总说。觉悟而不迷的形象,经典里面细说,我们展开《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就是说明阿弥陀佛觉而不迷的形象。我们见到阿弥陀佛的形象,就要想到他种种不思议的功德智慧,我们要发心向他学习。所以见到这尊像,听到这个名号,就要想起全部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理论、道理、修学的方法。修学的方法,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法,工作的方法,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我们要以佛的标准向佛学习,将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说法修正过来,一定要像阿弥陀佛一模一样,这叫学佛。不是看到阿弥陀佛,他是他,我是我,他跟我不相干,那就错了,完全错了。佛的左面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代表一个乐于帮助人,欢喜帮助人,见到众生有苦难,立刻就伸出援手,所以我们称赞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千手千眼是比喻,并不是真的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如果真的有一千只手,什么事都不能做,你看那多麻烦!所以是比喻,像我们常常赞叹精明能干的人‘双手万能’,是取这个意思。所谓是眼到、手到,只要他看到了,他帮助的手立刻就到达,取这个意思。
观音菩萨也有三部经。如果我们按顺序上来说,第一部是在《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在五十三参第七回向,观音菩萨代表第七回向,善财童子向他请教,观世音菩萨教导,这里面有自己修行的方法,有度化众生的方法,说得很圆满。第二部在《楞严经》里,《楞严经》总共有十卷,在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一部经里面,观音菩萨主要是为我们说明,他自己是怎样修行证果的,很值得我们学习,他所说的原理原则,无论我们修学哪一个法门都用得上。第三部经在《法华经》里面,‘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分流通的最广,一般人都知道。而《楞严经》里、《华严经》里,这两部知道的人不多。《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内容,是观音菩萨怎样去帮助一切苦难的大众。换句话说,是观音菩萨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的那一些原理原则、方法效果,记载在这一部分里面,我们称之为观音三经。观音三经都是附属在大经之中,并不是独立的。我们念这一句‘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就要想到这三部典籍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
佛菩萨形像是提醒我们,如果我们对经论,平常要是不读诵熟悉的话,见到佛菩萨形像,你也想不起来,那有什么好处?所以听到佛菩萨名号,看到佛菩萨形像,就想到佛菩萨怎样教我们,记住佛菩萨的教诲,依教奉行,这就是佛菩萨开我们自性的光明。阿弥陀佛启发我们无量觉,觉而不迷;观音菩萨启发我们自性的大慈大悲,慈悲是好,但是要有理智,如果没有理智,是感情的慈悲,不但不好,反而有害。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又有一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两句跟前面恰恰是矛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如果慈悲是感情的,就容易出祸害;方便要是感情的,那就会堕落。所以慈悲跟方便,一定要建立在高度智慧的基础上,绝对不是感情用事。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是最大的势力,所以是‘大势至’;这是这名号里头显示,他有最大的势力,这最大的势力就是高度圆满的智慧。
大势至菩萨的经典,也不是独立的,附属在《楞严经》里面。这一章的经文不长,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要短,《般若心经》有两百六十个字,它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我们不要小看经文这么短,它的义理展开来,无有穷尽的广大深远。这一章经文,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把它收在净土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净宗的经论,可以说是非常圆满,现在我们所依据的‘五经一论’。大势至菩萨这一章,可以说是净土宗的‘心经’,比《般若心经》义趣还要深广。我们知道《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核心,精华;而《大势至圆通章》这两百四十四个字,我过去讲过很多遍,才真正体会到,它不仅仅是净土的心经,它是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的核心。不仅仅是世尊一代时教的中心,实在讲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无量无边法门的核心。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很少,不多,大家都把它疏忽掉了,都没有重视它。
我在早年,在李炳南老居士会下,我跟他学经教,主攻的就是《楞严经》。在我年轻的时代,《楞严经》我至少记得应该是讲过七遍,但是对于这章经文还是疏忽了,没有看出它的重要性。以后修净土,看到净土五经,印光法师把这段经文,《楞严经》上这段经文特别提出来,放在净土五经里面。他这个举动给我很大的启示,我再回头去看《楞严》,对于这章经文就不一样了,那真的就放光了;启发自性的光明,才把这章经义看出来,太殊胜了。可以说是在整个楞严会上,大放光芒就是这段经文,决不在‘观世音耳根圆通章’之下,它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之上。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为什么独选观音菩萨耳根,而没有提到大势至菩萨?那是因为文殊菩萨对我们这个世间人说法,我们这个世间人耳根最利;换句话说,他是随俗谛,不是随真谛,但是并没有忘记真谛。我们在二十五圆通章排列顺序上看出来了,观音、势至在顺序排列是特别排列,显示它跟一般法门不同,你要不留意的话,你就没有发现,留意时候你就发现到。可见得文殊菩萨虽没有明说,但是已经暗示了,而且是非常明显的暗示,我们自己粗心大意,这不能怪人。
我们今天听到佛菩萨的名号,见到佛菩萨的形像,就要想到佛菩萨教导我们一些原理原则,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我们依照这个方法去学习,后来会得到如何殊胜的果报?闻名见像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岂不是他天天在开我们的自性光明?我们凡夫哪有能力给佛菩萨开光?道场有许多信徒参与做这些仪式,那是唱戏表演,表演给大众看。但是在表演每一个细节,都要把表演意义跟大家说明,让大家才恍然大悟,才不至于迷信。如果这些意思都不说明白,大家看到了,迷信。开光,拿一只笔去点眼睛,眼睛就亮了。我拿只笔点点你眼睛,你眼睛会点瞎掉了,哪里会亮?笔是代表什么?代表智慧、代表文学,表这个意思。拿个毛巾擦擦脸,表什么意思?表把灰尘擦掉,你心地里面的污垢洗干净,表这个意思;不是真的给你洗脸。所以它这些道具,都表得有很深的意思。这个镜子,镜子照自己,也可以照别人,自他不二,生佛一如,都取很深的意思。那种形式,有些场合可以用,有些场合可以不必用,只要把供奉的意义说清楚、说明白就行了。
诸位同修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家里供奉佛像,你明了了,那个佛像就开光了。你不明了,把他当作神明去供奉,天天在他面前祷告,供一点香蕉水果,然后你就向他求福。那个供品就是贿赂,送一点贿赂,他就来保佑你,希求佛菩萨保佑,我一天赚一万块钱,我拿一百块钱来供养你,佛菩萨哪有那么傻、哪有那么笨?把诸佛菩萨当作贪官污吏来看待,你的罪业多深多重,天天造罪业,还以为佛菩萨会保佑你,这错了,完全错了。今天我们藉这个机会,把供奉佛菩萨形像的意义,跟大家说明白。家庭里面供奉佛菩萨形像,希望利用家庭做为道场,家家都是道场,人人都能够认真学佛,我们社会、国家、世界,自然就能够得到和平。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恭录完毕
末学愚钝,所知所述全部来自古圣先贤大德和其它仁者们,末学自己措辞不妥之处恭请仁者原谅!恭祝仁者一切善愿速成就!恭祝咱们所有家人幸福美满!六时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佛说是诸王子,已于无量劫中行菩萨道,过去生中即佛弟子,故今复相值,此表一切诸法不离因缘。一切法有因、有缘、有果、有报,因缘果报,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这个定律,你种的什么因,你会遇到什么缘,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所以这些人过去生中是世尊的弟子,这一次世尊示现成佛,又遇到他们,说明这些人善根深厚。这里面透出给我们的信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离不开因缘果报。真正明白、了解,我们在这个世间什么事情第一重要?种善因第一重要,结善缘第一重要。善因善缘很多,哪一个因又是第一重要?帮助众生觉悟第一重要。你看诸佛如来不干别的事情,专干这一样,这一样是真的不是假的。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法布施,《般若经》,《金刚经》大家念得很熟,《金刚经》里的比喻,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四句偈是法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比不上。为什么?七宝布施只能解决物质上的问题,物质生活过得太苦,你让他过得舒适一点,不能觉悟。不能觉悟就是不能自我改善,要靠别人,那苦!所以佛不做这个,佛一生专门致力于教学,法布施,住世教学四十九年,乐此不疲!
印光大师为我们做特别的示现,示现什么?示现没有缘教学。他是山西人,乡音很重,讲经一般人听不懂。他用什么方法?用文字,用通信、用文字教学,做得非常成功。他老人家七十岁才出来弘法,七十岁之前读书,为我们示现古人所讲的厚积薄发。你看七十年的功底,这一发出来力量大,他老人家弘法只十年,八十岁圆寂,十年。十年的成就,在这一百年当中,无论是在家、出家,没有人能超过他的,太伟大了!慕名向往亲近他的人太多太多了,出名之后供养也多了,老人家的供养一分一毛没享受,还是穿自己破烂的衣服,还是吃常住的大锅菜,所有供养,这都是他教我们,只做一桩事情,印经布施。他把人家供养的钱建了一个印刷厂自己印书,这个印刷厂在苏州报国寺,叫弘化社,这是他老人家的事业,也就是十方供养,印经论善书。
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离开台湾到香港讲经,那一次我在香港住了四个月,讲《楞严经》。前面两个月住在倓虚法师办的中华佛教图书馆,因为住图书馆,看到图书馆收藏印光大师弘化社的书很齐全,我非常欢喜。因为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法师的学生,我们称印光大师称祖师,有这一分感情,才知道老人一生就干一样事情,真叫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偶尔各地有一些灾难,什么旱灾、水灾,有些灾难,他也救灾。救灾的钱从哪里来?从印经的款项里面拨出一些钱来救灾,印经为主,其它的事业是附带的。告诉我们一桩事情,专款专用,有大灾难可以在专款里面提出几千块钱,那个时候是大洋,很值钱。我看到那个上海护国息灾法会里面讲,在印经款项里面提出三千大洋救灾。这都是给我们做示范,启发我们,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法。所以我学佛出家之后完全学印祖,这是李老师嘱咐我的。
我跟老师学习的时候,老师很谦虚,跟我讲,他说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后我给你介绍一个老师,你跟他学。我说谁?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不在了,怎么跟他学?《文钞》在。所以李老师送了四本《印光大师文钞》,正编两册,续编两册,这是最早的时候,六十年前。现在全集出来了,一共这么厚的本子七册。读他老人家的书,依教奉行,就是老人家的弟子。所以四众同学对我的供养,我差不多也是百分之八十,甚至于百分之九十都是去印经去了,印经。《大藏经》我们快满一万套,《四库全书》我们印了一百套,《四库荟要》我们印了二百套。同修们记住,以后不要给钱给我,我年岁大了,再给我,叫我做这些事情,你们好意思吗?有钱你们自己去做,何必来找我?我年岁大了,做事情就到此为止,我不再想做了,不要钱了。不是佛书,对于社会大众有利益的,有真正好处的,也要做,也要印。像我现在在印刷厂里面有一万套出来了,唐太宗编的《群书治要》,我印了一万套。这一套书,我们希望帮助全世界怎样把社会治好,把国家治好,把世界治好。唐朝在中国是最负盛名的一个朝代,它的政治办得好就靠这一部书,我们想把这部书传送给全世界。另外还有一套《国学治要》,民国初年这些国学大师他们用了十年的时间编成的,就是《四库全书》的精华,一共八册,真的是稀有难逢,我得到这么一套书。很多人告诉我,可能再找第二套就找不到了。我也把它印了一万套。这是什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我们今天讲中国传统文化,从哪里学起?就从这部书学起,一共只有八册,是《四库全书》的钥匙,契入《四库全书》的门径。你先去读这个,然后你对《四库》了解了,你对《四库》认识了,你再喜欢哪些东西你专门去研究去。
这套东西太好了,没有这个,你看《四库全书》,现在商务印书馆印的本子,字很大,印得非常好,一千五百册,你从哪里念起?我买了一百套,本来是想送给国内大学的,缘不具足。所以现在我们分开,澳洲有十套,印度尼西亚有十套,马来西亚有十套,我再想送到世界上各个地方去。没有别的意思,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不要让它在这个大灾难当中完全毁灭掉,我们用心在此地。最重要的是年轻人真正要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为正法久住,为弘法利生,除此之外是一无所求。做佛菩萨的传人,做古圣先贤的传人,这就是「皆愿作佛」这一品经对于我们的启示。真正发这个心,我们相信你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这个心发不出来,发出来也叫露水道心,他做不到。真正发心,真正能做到,就跟这个经上一样,你过去学过,你有善根、有福德,今天古圣先贤、诸佛菩萨赋给你的使命,你把这一盏智慧灯永远传下去。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二O集)2011/3/12 档名:02-039-0320
《论语》学习之 20701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白话子游向孔子请教行孝之道。孔子说:“现在所谓的行孝,只是说能养活父母。甚至于就连狗与马,一样都能有人养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心,这怎么能区别呢?”
思考之一子游是何许人?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四十五岁。是孔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是孔门“四科十哲”文学科的代表人物。《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说“言偃,鲁人,字子游,少孔子三十五岁。时习于礼,以文学著名。”子游一生非常有成就,经常演习礼仪,以精通文献著称。夫子曾称赞他:“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也就是说:有了子游,夫子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朱子评论子游说“子游高爽疏畅,意思阔大,似个萧散底道人。”孔子去世后回吴国,收徒讲学,传播孔学,影响很大。他被誉为南方夫子,唐玄宗时期被追封为“吴侯”,宋代又被封为“丹阳公”。
思考之二“能养”父母是孝吗?
夫子在回答子游关于“孝”的话题时,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单纯能‘养’还不算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夫子认为,有人觉得只是让父母不愁衣食便是尽了孝道,这是一个大错误。
《论语注疏》 曰:“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同其饥渴,饮之食之,皆能有以养之也。但人养犬马,资其为人用耳,而不敬此犬马也;人若养其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于犬马乎?言无以别。明孝必须敬也。” 朱子 曰:“养,谓饮食供奉也。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 钱穆 先生说 :“孟子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是犬马亦得人之养,可见徒养口体不足为孝。” 李炳南 曰:“敬与不敬,是人兽之别。”
“能养”是养父母之身。现在普遍的现象是大家很忙,别说养父母,看望父母时间都少,父母也习以为常了。中国式父母不仅辛辛苦苦挣钱供养子女上学,还要为子女买车、买房,在子女成家后还要帮看孩子,甚至帮忙花钱请保姆。前几年有一部豫剧现代戏《儿子孙子和弦子》,主人公赵铁锤的儿子在城里为父亲买了别墅,雇了保姆保安,顿顿山珍海味,可老人就是过不惯,还一心想逃走。剧本就揭示了一个主题,孝顺老人不仅仅是“养”。
能做到养父母尚且不算为孝,更何况连养都做不到呢?有了“养”还不够,还要有什么——“敬”。
思考之三 什么是“恭敬”?恭敬从哪里来 ?
“恭敬”指严肃、端庄有礼貌,有崇敬、尊重、爱戴之意。若内心感恩对方、真正恭敬的话,自己会比较谦下,达到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中的“谦恭”,内心自然而然专注、宁静、平和。而这种谦恭、谦下的态度,对我们处理很多事情、学很多东西,都是非常需要的。
恭敬从哪里来?是不是当我们感念某人的恩德时,那种严肃、端庄和礼敬的态度就表现出来了?那为什么要“恭敬”?当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时,自然而然就表露出“恭敬”之态,而这无声的语言能让父母感受到活着的价值和尊严;当念及师长教授之恩,表达了对师长的敬畏、对学习内容的严谨,如果发现自己哪里做错了,马上就会去改,心存敬畏之心,一次一次不断地改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师长希望我们做的。
“敬”是德之所聚,而敬一定是从敬自己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开始的。我们要从小就培养感恩的习惯、培植恭敬的心,培养好了,才能透过“恭敬”对“孝”更深细的内容有更好地把握,然后才能一层一层地慢慢深入,最终获得最宝贵的精华。
有了“恭敬”才是孝道,让我们区别于犬马;有了“恭敬”才能专注、平和与宁静,从而轻而易举获得事物的精髓;有了“恭敬”才能学到真知,才会有真正的师道传承……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是乘愿再来的中国近代少见的高僧。他一生自行化他,开示做人和学佛的总纲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立人道基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为学佛修行的捷径。
1936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国难当头,人心惶恐,社会不安。佛教界在上海举行护国息灾法会,参加者达数千人。敦请正在闭关的印光大师莅会主法,念佛七天。第八天,应信众请求,为授皈依并做开示。在法会所作几篇开示,都是阐述做人和学佛的要道,概括有如下三要点:
一、 阐明因果规律的重要性
这几篇开示,反复阐述因果的原理,引证因果的事例,揭露谬说的由来及其危害,目的在树立人们对世出世间因果规律的正确认识。
当年,佛陀快入涅槃时,向大弟子们说:「你们如果对苦、集、灭、道四谛法有什么疑问,可立即提问,不应有怀疑而不求解决。」 佛陀这样连说三遍,没有人提问。什么原因?因为他们没有怀疑。那时,阿菟(音:漏)楼驮尊者用他心智观察他们的内心后,向佛陀说:「世尊,月亮可能变热,太阳可能变冷,佛说的四谛法,永不会变。」 四谛法就是阐述世出世间因果关系的真理。佛陀当快入涅槃时,问诸大弟子对此有无怀疑,足见其在佛法中的重要性。他们都是具足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大阿罗汉,所以深信因果律是永恒真理,丝毫没有怀疑。
印光大师说:「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这说明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能超出因果之外。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诸佛成正觉,是种熄灭烦恼惑业、出离生死轮回的因,结的是涅槃寂灭的果,是修因证果。众生堕三途,是种贪瞋痴的因,结三恶道的果,也是自种因,自受果。所以皆不出因果之外。
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可见,三藏十二部讲的都是因果,离开因果就没有佛法。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这里明确提出,连罗汉以上,具足神通的圣人,都逃不脱因果,我们凡夫还能逃脱吗?!
但是,今天仍然有许多人不懂因果,不信因果;甚至有些僧人、居士也轻视因果。认为因果是佛法中低层次的、带迷信色彩的说教。虚云大师在《参禅要旨》中早就提出,「深信因果」是学佛的先决条件。学佛的人若不懂因果,不信因果,真令人为佛教前途担忧!
必须指出,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明白因果就不懂得佛法;不相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因此,印祖的这些开示,今天来看,实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重视奠立做人基础
佛法以人为本位,学佛先学做人。印祖提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立人道基础。」这就是传统道德的精华,也是做人的重要基础。
做人从家庭开始,从起心动念下手,从日常生活做起。「敦伦尽分」,「敦」是尊重、和睦的意思。「伦」是伦常、伦理道德。「尽分」,就是各尽其应尽的本份、义务。如父慈、子孝等。做人从起心动念处下手,必须「闲邪存诚」。「闲」,防范、制止。「邪」,邪恶,包括种种妄想。如三毒、五欲等。「存」,存养、保持。「诚」,诚意、正念。闲邪存诚,就是熄灭妄想,保持正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做人的准则、是佛法的纲领。「诸恶莫作」,从严守五戒做起。今天社会上的坏人、犯罪分子,都是犯了五戒。杀人是犯杀戒;抢劫、贪污是犯盗戒;乱搞男女关系、嫖娼是犯邪婬戒;诽谤、诈骗是犯妄语戒;酒后肇事、吸毒、贩毒是犯酒戒。不守五戒的人,现世要受舆论批评、国法制裁;死后必堕三途,难保人身。能守五戒,现生就得到护戒善神的保护。守好一条戒,就有五位护戒善神暗中保护;守好五戒,就有二十五位护戒善神保护,还有什么灾难不能消除呢?只要能守好五戒,「众善奉行」就不难做到。众善奉行以十善为准:
1、不杀生而护生、放生;2、不偷盗而行布施;
3、不邪婬而修梵行(净行);4、不妄语而说诚实话;
5、不恶口而说柔和语;6、不两舌而说调解语;
7、不绮语而说朴实、正直语;8、不贪而修不净观;
9、不嗔而修慈悲观;10、不痴而修因缘观。
能够认真守好五戒,积极奉行十善,奠定了做人的基础,就是实践人天乘修行的纲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所以不要把这四句话看简单了,这是修出世法的起点,修菩萨行的基础。
三、 指出学佛修行的捷径
本来佛所说的一切法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由于时节因缘不同,众生根机各异,尤其末法众生,善根浅、福报薄、业障重、退缘多。纵能修行,不易证果。《大宝积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少)一得道(证果)。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选择法门必须契时、契机。如果自己不是上根利器,就应当契时:1、正法时期以戒律成就;2、像法时期以禅定成就;3、末法时期以净土成就。当代高僧道源法师说得好:「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 圆瑛法师为禅门宗匠,早年宣讲《楞严》,被称为「楞严独步」。中年梦佛嘱弘扬净土,他在《弥陀要解讲义》中说:「故余归心净土,自号三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当代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说:「我曾从北平真空禅师学参究法,与济南净居寺方丈客观公同参八年。后至重庆,复学密法于贡噶活佛、诺那活佛,如法持咒亦有八年。愧皆无成。确信印光祖师(后皈依印祖)之提示,依旧专修念佛一法。」 他九十七岁尚在弘法,晚年常说:「诸位修净土不成功,则可断言修其他法门皆不能成就。若离此法门你们能成就,我即为大妄语,即入地狱!」
净土是二力法门,是易行道。正如印祖所说:禅净两宗之间,「比较其难易,则有天地之别。」 并引证清末前世为禅僧的彭蕴章、何桂清、张费三人今生享大富贵,广造恶业,终归堕落。以及民国初年自知前世为僧的清末探花吴隐之,不屑念佛,甚至连佛法也不信的事例。启人深省!所以明代高僧莲池大师说:「我观察历来才华出众的富贵中人,前生多是僧人。……可是,投胎后便迷惑不知回头的,占十分之九;不辜负前世因缘的,占十分之一。原因在哪里呢?因为五浊恶世,退缘太多,贤达的人,也在所难免呀!如戒禅师身后是苏东坡,青禅师身后是曾鲁公,哲禅师身后,贪恋富贵,苦恼更重……古今来的善知识,劝人舍离五浊恶世,求生西方净土,正是这个缘故。」
再引证唐代圆泽禅师,已有所证悟,能知过去未来,「尚且不能了脱生死,……仗自力了生死有如此之难;仗佛力了生死有如彼之易。而世人还常常舍佛力而仗自力,真是莫名其妙!」 末后,印祖一片婆心地说:「愿一切人,仔细思考这五个人的往事,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从而自利利他,以修净业,方可不虚此生此遇也!」
修净业的纲领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真为生死」,修行的目的,必须真实为了脱生死,而不是为求消灾免难和人天福报。「发菩提心」,净土是大乘法门,必须发度众生的大愿,方与弥陀愿力相应。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才叫「老实念佛」。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才能达到「求生净土」的目标。这就是学佛的捷径,修净的纲领。
印祖这几篇开示,始终贯彻、反复阐明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恳切劝人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奠定做人的深厚根基;在此基础上,持戒修行,了生死,出轮回,才有可能实现。在选择法门上,肯定地指出末法众生,只有修净业,是最稳当、最直接、最契时、最契机的法门。印祖一生,再来示现,悲愿度生的本怀,在这几篇开示中,和盘托出。言语平常无奇,句句切实可行。我们果能反复学习,深入领会,依教奉行。现在就能消除业障,息灾免难,增长福慧,所求如愿;临命终时,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现前,感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净土,一生了脱,永不退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