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李
学古筝的缘起,大抵是很喜欢弦丝与木的结合而生出来的如行云流水般的声音,筝的外形也极其的典雅,很有中国文化沉淀出来的韵味。最近又迷上了古琴,但因经济条件所限,摸不着琴、请不起老师,也仅停留在外行人欣赏曲子的程度,只好过个几年才能把汗水和时间变现,遂了我的心。
古琴相比于古筝更能显出一种古朴。
比如从当今琴弦的根数上来说,古琴的七根弦要比筝的二十一根弦少许多,却依旧能奏出淙淙的妙音形成一支完整的曲子。音色也像一个人由幼年变成熟之后的嗓音,敦厚低哑,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诉说着一种年代感和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比于其他乐器来讲,古琴老师少,而且古琴在年轻人群体不像吉他和尤克里里那样普遍。无论是从一把好琴的价格上来讲还是琴的音色并非活泼明朗来说,古琴在中老年群体似乎更受欢迎。这种古朴需要一种静来驾驭。但随着国乐的宣扬,古琴也会渐渐广受更多人的喜爱。
我想了好久为什么如此喜欢古筝和古琴,或许是因为它们更加贴近大自然。 大自然带给世界的美是一块璞玉,越是不断地打磨,美才会渐渐显现出来,这种美也更符合中国的含蓄美 。 像筝的面板和底版取自“大龄树木”,对树干的直径有要求,树是靠大自然的水土养育而成的,吸收了天地精华, 也因此弹奏筝和古琴,更像是一种人与大自然沟通的方式,以一首乐曲和天地共鸣。
我们要相信大自然带来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造物主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肤色,而每种肤色都有其各自的美。
化妆的时候,浓妆虽然将一个人的面部美化了不少但有时并不比淡妆好看多少。我们追求白的美,但肤色本来就片暗黄发黑的人还是要硬生生的把自己美白、涂上显白的粉底将脸打白,就变得有些矫揉造作了。
粉底液的颜色如今也随着时代以及人们审美的发展,在设计师手中焕发了新生,有多款颜色的粉底可供选择,比如黄调自然的、粉调清透的、红润白皙的,然而红润白皙的相比之下并不是皮肤发黄发暗偏黑的首选,黄调自然的反而更显得肤色更加健康有光泽,因为这才是更加贴近自然的美。
素简的美,反而更加美,多了反而落入俗套。
高中的时候由于高考的压力,总想找一些励志鸡汤给自己鼓劲,后来各种鸡汤文和故事看的越来越多,那种给神经上的刺激反而小了。后来有一天,离学校不远的公园办了庙会,刚好路过,等车的时候庙会最外面有个老爷爷摆摊卖书。一眼相中了只有九块九的盗版《菜根谭》,“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书跟了我好久,多年过去了,从侧面纸已经黄了,但偶尔还是会时不时拿出来翻翻看,这本书大概是我所有书里面翻的遍数最多的一本了。
我虽然可以接受古文,但能力水平和语文鉴赏能力有限,太长的古文我是看不懂也看不下去的,也实在惭愧。
但《菜根谭》不一样,像是古白话,带着古文的形式,句子凝练精悍,却又十分容易让人喜欢,是比较容易上手的了。
那时候的《菜根谭》以及一些经典中的名句就像是“神的旨意”,它们教的是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进行自我修身,这也恰恰像是给当时处在低谷期的我的一剂良方,照着方子做、思考,就会有收获。
很神奇的是,在心态思想调整好以后,成绩紧跟着就有了如猛进的增长,对于当时难搞的物理也突然开了窍,开始了一路上升。后来同学向我请教经验,但确实并无太多的学习经验可分享,于是我把书推荐给他们,但多是看了不长时间就把书换回来了。
古籍经典,给人以能量,赋予人正念,这些沉淀千年的文字是浓缩的智慧,寥寥数字组成的一句,是我们要用一生来检验的真理,有何理由不从中汲取学习呢?
大道至简,但很多人只是听说过却从不真的信。
老子讲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一切由朴、素、简而来,而多变幻。
忘了是从哪儿看到的由莲池大师整理而得的四颂,但觉得对素雅、静简、澄明、朴实说得甚好,
以及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对素美的向往和喜爱。
经典可以解释许多道理,在这里我把它们看做是对这种朴、素、简、俭的刻画和阐述。
安逸而丰富的生活并不适合人来将其作为一生,偶尔吹一吹冷风,感受一下清冽是有助于提升幸福感的,这就是俭。
生活中琐事很多,我们作为凡人是无法脱身的,除非出家全心投入修行,但也不太现实。不管碰上何种境遇、有何种心境,记得将自己以及周边的事物变得素简一些。
我很喜欢“极简生活”的态度,化繁为简,生活也就轻松很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