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养生小知识有哪些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辩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的领域中。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中医历来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的联系。中医认为,养生即保养生命,主要用于未病之时,包括强身、防病、延寿等三项内容。
养生的原则有: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加强形体锻炼、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 而治疗主要用于已病之后,是尽可能快地使疾病痊愈和减轻病人痛苦的手段。
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去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七项。
2中医养生常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 、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医院是哪家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3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
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 腹,消化好。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
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
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
4养生小常识
夏天走了,秋天来了,你有没有感觉秋季皮肤紧绷绷的;经常出现上火、口干舌燥的情况?其实,一切都是气候变化在作祟,另外,秋季还是个疾病多发的季节,如果你保持健康,最好多了解一些秋季养生保健常识,这样更利于健康。
1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2注意去火。秋季外界气候骤然变凉,而人体内的热量还在原来的位置,外凉内热,内热不容易散发,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比如脸上痘痘增加,喉咙肿痛,牙龈发炎,晨起干咳等。
3多补水。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但喝流质的饮食,尤其是饮料和水等液体饮料时,饮用方法颇多讲究、以少量频饮为最佳。
4多吃果蔬。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另外,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
5重视精神调养。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6及时增减衣服。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秋季养生保健,进补正当时,合理地饮食才是养生保健的基础。
5请问中医养生知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不传之秘肯定是有的,我只列举两个例子:
我隔壁村有个家传的接骨匠,几乎不懂医,接骨是一绝,方圆百里,闻名一时,更神奇的是,接骨时,能止疼接骨,减少了病人的痛苦。
我有个认识得远亲,曾经当兵时,帮助过一个老人,是个针灸老人,为了报恩只传给了他针灸的几句口诀,而今他的针灸很神奇,据说,医书上是看不到的。
可惜的是:他们都因没有行医证,现在都放弃了治病救人的行当…………
所谓的中医不传之秘,个人理解就是其独有的绝活。
归纳总结了一下,有几个方面:
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这是公开的秘密,因为经典验方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方子,针对同样一位病人,张医生用了,就效若桴鼓;李医生用了,就效果不佳,原因就是药量使然,如同做菜,如鸡蛋炒西红柿,鸡蛋与西红柿的比例不同,其味道差别很大。
二,中医的引经药用之得当,往往会让药直达病所,提升疗效。
三,中医有句名言:治病要给病邪以出路,有的疑难杂症用外治法来治,效果不同凡响。
四,中医还有一个不传之秘,就是治疗疑难杂症要擅用虫类药,因为虫类在地球上起源早,与人同属血肉之躯,所以嘛,用之得当,效果显著。
五,就是中医一些整骨手法,看似疑难一些颈椎与胸腰椎疾病,只需要短则三五分钟,就让病人顿减痛苦了。
总之,独有的中医绝活民间很多,一招鲜,吃遍天嘛!
这个问题我不时也有所思考,挺有意思的,在此浅谈一二。
我是专精汤药的师承类型中医,不是科班出身,平时接触的很多中医知识都属于秘传范畴,日常圈子交际中,难免会触碰到秘传是否外传的问题,渐渐的,我也略有些总结。
在汤药领域通常绝不轻传的有:
1、 药材的独特效果认知。 例如某些药材治疗腰颈椎间盘突出非常强效,增生的骨质都能迅速收缩回去,类似这种药物的认知掌握经验,是绝对不会轻易外传的。
2、 药物的安全使用剂量。 同样的药材,不同的剂量,效果差异有时候是非常大的,例如大黄这味药,用6g、30g、60g、500g分别是什么效果?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什么剂量?诸如此类,有些剂量的运用是用命换来的,所以这类经验是有一个内在心理分量的,没有第1条保密那么严格,有时候圈子之间交流会告知他人,但基本也限于一个比较窄的圈子。
3、 配方。 配方的保密层次实际上不算高,尤其是内科,患者就诊时,中医当场开方对方通常都能看到,这个时候自然是不保密的。不过其他时间场合,贸然问一个中医要方子,大部分时候人家是会拒绝的。曾经有个小伙伴根据武术中点穴解穴的资料,整理了一套药引的运用技巧,我很眼馋但不好意思不劳而获,一直不好开口讨要。后来小伙伴在某次交流的时候分享给了我,当时我也是分享了一套自己的对等技巧经验给他,算是投桃报李。在此不得不说一下市面上很令人憎恶的一种自以为是观念,很多人表面关心着中医发展发扬,指指点点的抨击中医不肯公开自己的秘方,不负责任的乱带帽子说中医狭隘落后。拜托,知识有价的基本道理懂不懂?对知识的基本尊重都没有,还想站上道德的制高点?!无私分享中医知识的人固然高尚,但不代表不愿意分享的人就卑劣吧?哪怕我自身,想要别人的中医知识也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等价交换,有些人感情分享的是别人的秘方所以就站着说话不腰疼,到底是谁狭隘卑劣?大家心里应该都是看得清的吧。
4、 配方思路。 配方思路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个不同层级,狭义的通常保密程度偏低,广义的保密程度极高,差不多两个不同极端。例如感冒这个病症,主要病因就是肺气失宣,治疗思路即是宣肺清热解表。这种就是狭义的配方思路,基本上不会有人刻意保密。而广义性的配方思路则触及到了一定程度的哲学,再以感冒为例,感冒可以分成五种类型,但实质上可以用一个方子通治,即风寒风热感冒的治疗方子也可以是一样的,这种操作对普通中医知识是具有颠覆性的,违背了一直以来的中医常识。不过存在即是合理,这种配方简化糅合涉及到很多高深的中医思维认知,算是中医传承中最核心精髓的部分,是真正的不传之秘。
综上,大致就是这些,最基础(第1条)和最高级的知识点保密级别最高,中间的知识点开放性根据具体中医个体的性情差别不一,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公开的。
所谓的中医不传秘方,是指除指定之外,不可对其他人传授的中医密方。这些密方,是家族先人在长期行医过程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的(个别是经外人传授),对某些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医治配方。其神秘之处,不是中药自身,而是其中药配伍比例,独特的炮制方法,服用禁忌等。一般流传于家族成员中,并且有严格的传承规定,如传男不传女,传女不传男,或隔辈相传等等。
这些祖传秘方,集中了中医中药的精华,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笔者就有许多亲身经历的事例。
我小孩78岁时患湿疹,用了很多方法都不见效,后来两腿溃烂,连衣服都不能穿了。经朋友介绍,到农村找一农民,花10多块钱买了两包密方药面,洒在溃烂处,一周就好了,至今未犯。后我一朋友,手术后,一两年伤口不愈合,我介绍他去了,也是10多天封口。86年,我一领导肝硬化腹水,睡觉躺不下。我陪他去找了个土大夫,用密方一个多月腹水全消,至今还很 健康 。我不是大夫,也无意为谁做广告,我的意思是,祖国中医学博大精深,有许多值得挖掘继承的东西,中医瑰宝绝对不能丢。
二大爷修理电器,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村长家的黑白电视总接收不到信号,一次偶然的机会被二大爷一巴掌拍出人影,当时就把老村长震住了。于是老村长向乡里汇报,村里出了一个技术能手,乡里把二大爷的事迹推广到县里,结果二大爷被评为“三八红旗手”,成了村里荣誉象征。
后继几任村长,为了延续传统,一直把二大爷作为村里年轻人的榜样。二大爷一直生活在荣誉和赞美中,时间长了竟然自己都信了,并在一次醉酒后收了王寡妇的儿子二狗子做徒弟。
二狗子不仅长相和二大爷神似,处事风格也继承了二大爷的衣钵,并且将二大爷的技术发扬光大。
十年前二狗子提出和我合伙经营电器维修铺,在村里的干预下,我被迫答应了。铺子里的活很多,都是附近村里人慕名而来,二狗子每天在前面支撑门面,我在后院负责干活儿,打发着平淡的日子。
年前一次罕见的雷暴,将方圆五十里内,一半的家电烧坏了,我从腊月二十八到现在,没有休息一天,修理了大量的电器,可是每天都有人不断送来需要修理的电器。
二狗子的生意头脑真是好,他在我埋头干活的时候,发明一种“防雷罩”,据说可以有效预防雷击,卖的火极了。县里甚至有专家建议,在全县强制安装“防雷罩”……
不幸的事情总是出乎意料,二大爷昨晚站在树下撒尿,天空一个炸雷,竟把二大爷劈死了。二狗子哭的撕心裂肺的,像死了亲爹一样。
回答问题: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祖辈人经常给人看病,祖辈三爷是个民间老中医。在民间很大名旺,他家的药房是不让外人和孩子进去的。从窗户看里面半面屋的草药箱子紧闭着,但是从那里发出浓浓草药的味道。半面墙上挂满了锦旗,都是赞医术高名的。那时候我真想学医!
有一年发现房子无人悄悄进房间,发现桌面上放着几本发黄很厚的古书,里面的字迹不是很认识。
后来上学了,才知道那就是医学珍贵的:传家之宝:药性赋,经络学和秘方集。叔叔每天苦学手抄帮助抓药,后来也成了远近知名名医。他在针灸学具有深造。
到了我这一代,无人继承。哥哥曾经学医,也都是手抄本,书不能拿回。后来哥哥任教师半途而废,以后无人再学了。所以说中医博大精深,没有传帮带,失传的主要因素。
中医的不传之秘总结起来就是:四诊八纲,辩证论治,脏腑经络,针砭石药,心法祝由这二十个字,别小看这二十个字,很多人穷尽一生也只能窥其皮毛而已,更不要说成为大家了!
民间中草药不传秘方为单方治大病,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据我知道,肺结校穿孔,风湿心脏病,糖尿病,严重性的内外痔,顽固性老胃病,肝硬化,冠状病,基本是西医束手束脚的,但在民间一些秘方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很多患者起千里之外赶来,收费又不高,严重的不超五千元,轻症的三百元,人家用药不超出4味药,所收这些秘方不外传,想认药也认不出来,发药时医生要把这病人的住址姓名留下后从他药中拿出点药包裹在一起,如遇上不讲良心的就用火将其全烧了,患者的复发后不好治了,这些就是祖传秘方。
中医的不传之秘只有中医十三科。因它要求受教者绝对是正人君子。否则于国于民于己都不利。其它技术就看对师傅的真假心了。技术在磨练。这种师传的做法对于 社会 己被西方医学利益控制的今天,已经没有发展的余地了。无证行医违法,就是一条破不了的坎。就是不收一分钱都违法。我曾见四个外科骨科医生给一个屁股转子骨脘臼的老年患者在x光下复位。四人个拉不动,累得满头大汗,疼得老头象杀猪样叫。因四人匀是熟人朋友,我便上前要他们让开,将患者双腿扛在肩上,向前稍用力一拱,一点不疼就复了位。四位医生都学了一绝招,口头表示感谢。可第二天防疫部门约谈。要我以后不可给人治病,影响医院收益,否则告我。尽管他们明知我从不收钱,乃义务积德。从此,我只好收手。尽管约谈的所谓官员后果很惨…但法律,是人就得遵守。所以,要想中医发展,从法律上一定得放宽。法条不能做西医排挤中医的支撑。整改得改。不能对已严对西洋松。你就是将国人的医保险增加到再年二万,也绝填不满西医的坑。因这钱,整个西方工业科学界都在分。
一、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一门医学。它具有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而且,正是运用这种理论的指导和方法的诊疗,才保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和健康。
从古到今,也为许多国家所重视、引进和应用,甚至许多中医学家也成为世界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如李时珍。
中医学不仅是中国医疗科学技术的伟大宝库,在发展过程中,也充分吸收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和特点。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床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医学在思想、理论、观点,甚至具体内容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脊梁
1、中医药有西医药根本无法比拟优势
(1)中医药标本兼治,西医药标本不治
中医药是整体调理,西医是对抗性治疗,对症下药的中药几乎没有副作用,西药副作用大且有耐药性。
中医药有“简、验、便、廉”的特色,西医的科技手段有严重缺陷;“慢中郎”是对中医的误解。
在一般人印象中,诊断和治疗疾病还是要靠西医,只有在某些慢性病、西医没有好办法解决时,可以考虑去看中医,但中医最多也只能辅助西医进行调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急性病如感冒、肠炎等,还是西医治疗快,中医疗效慢;急救靠西医,中医不会急救。
(2)中医药能抵御大疫情,西医药则反映慢
中医是以不变应万变,西药则必须出现新病后,提取细菌,再培植,用于治病,这样快则半年,慢一两年三四年甚至无法研制出新药,如治艾滋病的药。而中医辩证论治效果显著。
(3)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符号和象征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医自己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它就具备双重内涵,一个就是它的人文属性,它是一种哲学医学模式,它讲整体观,讲天人合一,讲阴阳,讲这个人要平和,阴阳的本身就是平和,和现代科学认为人体和任何一个生命体的内稳定保持平和完全是异曲同工。这就是它的人文科学部分。
2、否定中医是没有文化自信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技术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欢迎和喜爱,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中医热。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针灸、中药等传统医药正在全球获得广泛重视,并盛赞中医药学是世界传统医学的榜样。
3、中医药价格低廉,西医药价格高昂
美国也承担不起西医药的药用,何况中国。发展西医药,是拼资金和技术,中国没优势,而发展中医药,中国有核心技术,可全世界的医药市场上叱咤风云。
三、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中医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医德的成就和进步也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几个阶段的发展,更清楚地表明医德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医德的关系,有利于医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扬光大。
扩展资料
中国药医(中医)特点: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
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中医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起源是什么?什么是“迷信”?把人类不能解释的事物能归为“迷信”正确吗?
中医的历史远远长于西医,西医产生之前,西方人是如何治疗疾病的?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当代西方牧师表现,他们同样是使用植物和玄学治疗疾病。西方传教士用奎宁(树皮)磨粉为康熙治疗疟疾。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特朗普也邀请过牧师到白宫“跳大绳”。
“科学”一词的历史还不足两百年,它能够作为评判世间万物正确(或合理)与否的标准吗?老兵认为不能。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它自己完备的系统理论,它从来不为治病而治病,而是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从根源上治疗。而西医只是治疗单纯的疾病,不考虑人这个整体的安全。故有“中医是治疗生病的人,西医是治疗人生的病”这个形象的说法。
中医宝库里有非常完备的医学和药学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难经》、《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本草纲目》、《脉经》等。中医的望闻问切,让西方人感到困惑、惊奇,他们也不能理解中医为什么通过针灸治疗疾病。如果对这些中医经典都没读过,任何评判中医都是妄谈胡说。
西医离开验血、验尿、胃肠镜和CT等检查结果,还会看病吗?我的外甥女因为肚子痛,从镇医院,转到市医院,再到省医院,以及某直辖市儿童医院,验血、验尿、做CT和胃肠镜,都是正常的,医生们都不知道病因,最后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功能性腹痛。我不是医生,购买了一些中医书籍,自己通过查询和比对,感觉孩子是急性胰腺炎。嘱咐妹妹按照我提供的药方治疗,孩子正确康复中。
我家冰箱里储存着不少中草药,昨天和岳父聊天时,他说到普宁市有个很大的中草药市场,已经和夫人商量抽时间去转转。深圳市也有中草药市场,但规模很小,品种非常少。
中医是否科学,疗效最有说服力,病人自己最清楚,不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人和国内中医黑说了能算的。
中医的历史有5000年了,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它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三类。五脏即指心、肝、脾、肺、肾而言。六腑即指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而言。奇恒之腑即指脑、女子胞、胆、髓、骨、豚而言。
脏腑学说,就是饼究这些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这个学说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两个部分。其一,是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其二,是有关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因此,中医学的脏腑概念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它包涵着一个生理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例如:心脏,它除了代表解剖学的实体外,还包括大脑等方面的某些功能。所以中医学的一个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好几个西医脏器的功能。一个西医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好几个中医脏腑的功能之中。故而,中医学的脏腑学说,其脏器的名称虽然与西医相同,但是在生理与病理的含义上,却不完全相同,中医的脏腑学说重视脏腑的生理及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而不重脏腑之形。古人把脏腑二字称之为“脏象”,就是一个明证。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的商代,就用甲骨文字记载了关于疾病和医药卫生的知识。所以祖国医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它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它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为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作出了大的贡献。中医学不愧是我国医学的一个伟大的宝库。
中医学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认,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认识等。因此,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预防与洽则等七个方面。然而其中的脏腑经络学说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部分。
(一)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其它理论存在的依据
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脏腑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而阴阳五行学说,是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以及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学说;用来阐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和病理的。如阴阳学说在解释人体的正常状态或病态时,是以脏腑中阴阳的变化为基本立说之点。五行学说在解释人体的正常状态或病态时,是以脏腑中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的变化为基本立说之点。所以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是借助于它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围绕着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来阐发人体的生命活动。再如病因病机学说,主要是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其所致病证的临床表现。因此病因病机学说中所论述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等内容与脏腑和经络的关系更为密切。其它如诊法、辨证、预防与 治则 学说,都是根据脏腑、经络的变化而总结出来的
(二)、腑与经络是中医学理论存在的物质基础
从人体的组成来看,人的组织结构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经络是联络脏腑、组织、器官,沟通人体的表里、上下的通路。脏腑与经络的有机联系,不仅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组织系,而且能够反映机体的异、常变化。中医学理论要阐明的是人体生理与病理活动的若干问题。中医学要达到的目的是促让机体的长寿。所以没有脏腑和经络的活动变化,中医学的其它基术理论就不可能形成。从医学意义上看:中医学的其它基本理论,如果脱离了脏腑经络学说的内容,就会成为缺乏物质基础的空洞的理论。只有脏腑与经络学说相结合,才能完整地反映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基本观点。因此脏腑与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
入夏后,接诊了一位女性病人,51岁,自诉最近口干舌燥、情绪烦躁、五心烦热、连绵干咳,乃嘱其自购生脉饮试试,病证明显好转,病人非常高兴。 仲景牌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3味药组成,生脉饮出自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卷下》「 ”麦冬”条。人参补益元气,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耗散之气,敛汗。三药合用,补、清、敛结合,气阴双补,共同发挥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作用。因补气而使血道充盈,脉气以复,故名生脉。 曾经有病人叙述,夏季必须不停喝水,否则就会咳嗽痰喘,甚至喘不上气起来。的确咳嗽也会季节性发作,夏季干咳首先补益津液。夏季咳嗽不已,若气阴均伤,则出现干咳少痰、口干舌燥、咽喉不适、需时时饮水自救。而生脉饮可以用于气阴两亏,其中五味子收敛汗液,避免消耗过度,麦冬和人参提高心肺功能,从而达到止咳作用。所以当身体虚弱,出现干咳,尤其要不停饮水来止咳的话,可服用仲景牌生脉饮。 有的病人夏季出汗严重,平常人微汗的状态下,患者全身衣服就已被汗水浸透,这种病人一般是气虚导致,也可服用生脉饮。很多人觉得夏天不能吃补药,补药会「 ”上火”。其实夏天也可以补益,中医向有「 ”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之说,生脉饮就是在夏天吃的补药。气虚的人夏天除了爱出汗,还容易口渴、有气无力、疲倦乏力;冬天怕风、容易感冒等这些征象都是因为气虚不能固护体表造成的,这类人也适合喝仲景牌生脉饮,以益气养阴。 生脉饮原为生脉散,最早是为防治「 ”疰夏”而设。所谓疰夏,是因素体虚弱又感受暑热,损伤津液的疾病,表现为眩晕心悸、手足心热、口干舌燥、气短烦躁、声音低怯、倦怠乏力、多汗纳呆等气阴两虚的征象。 宛西制药「 ”古方今用” 经典名方作为我国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资源,经过千百年的验证,疗效确切,应用方便。 生脉饮,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更不知道生脉饮的功效与作用了,其实生脉饮是一种常见的中成药,特别适合朋友们在夏季的时候饮用。 生脉饮是一剂古代中药名方,方剂来源于《千金要方》,原名生脉散,应用历史已达1300余年。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对这个药有论述:「 ”脉为血之道,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本方以补气而使血道充盈,脉气以复,故名生脉饮。”其实生脉饮用处很多,我们来看具体都有哪些功效? 生脉饮,中成药名,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中药组成,功能补肺益气,养阴生津,可用于乏力气短、口渴多汗、咽干唇燥等气阴两虚患者,主要是针对心肺两脏之气阴两虚的。 生脉饮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有哪些呢? 1、神经衰弱:生脉饮能增强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性与抑制过程,促使二者相互均衡,故能治疗神经衰弱。 2、低血压症:该药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升压、抗休克的作用。 3、心动过速:生脉饮有强心、减慢心率的作用。 4、缺铁性贫血:生脉饮能 造血器官以改善贫血症状。 5、心律不齐:该药有改善心肌功能,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简单来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以下几种症状十分适合用生脉饮调理:心慌气短、疲乏倦怠、口燥咽干、脉细无力、舌小嫩红、睡眠不好等等。 但有些朋友因为气虚体弱服用生脉饮后,产生了腹泻、胸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阳虚严重者不适合服用 产生腹泻,很可能是由于对病状不太清楚,生脉饮主补气阴,阳虚药不对症。阳虚的人往往怕冷、四肢体凉,胃肠怕凉,生脉饮中麦冬属阴量较大,偶尔会引起腹泻的症状。若是阳虚的人,可单独服用人参较为合适。 血瘀严重者不适合服用 由于血瘀引起的心慌气短、心气补足,服用生脉饮也是不适合的。血瘀病人往往感觉胸闷、胸痛,痛处不移,舌头往往有黑色血瘀点,虽也有心慌气短的症状,但并不适合服用生脉饮。 所以大家切记,生脉饮可调理心慌气短、气阴两亏、倦怠无力,但不适合阳虚、血瘀严重者服用。具体临床使用必须结合中医辨证,法古不泥、灵活思辨,千万不要讳疾忌医,适得其反,把身体越调理越糟糕。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