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突变,爱发脾气,时常哭闹,不讲道理等现象。
我们都知道,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孩子。二宝出生前,大宝是家里唯一的宝贝,所有人都围着自己转,但二宝出生后就变了。
但其实是因为孩子缺乏安全感或者想得到父母的关注,这时候家长就需要注意了,这其实是轻度同胞竞争障碍的症状!
那什么是同胞竞争障碍呢?同胞竞争障碍是指通常在年龄稍小的弟弟妹妹出生之后,发生的某种程度的情感紊乱,多数儿童都可见到这种现象,但是这种情感紊乱的程度如果异乎寻常,就有可能被认为是病理性的。
程度轻重和表现形式个体存在很大差异,还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去积极应对同胞竞争障碍呢?还在孕期的妈妈,则重在预防,可以让大宝参与整个孕期,经常与大宝谈论肚子中的小宝贝。
比如,小宝需要我们的关爱,整理大宝衣物时可以说:“这件衣服太小了,你可以送给小宝吗?小宝一定会很开心的!”“这件也太小了,你可以送给小宝吗?小宝一定会很喜欢的。”慢慢的,大宝自己也会说:“妈妈,这是小时候的书,留给小宝看吧。”
也告诉大宝当初他也是这样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多与大宝沟通,让他能理解小宝的存在,并期待小宝的到来,也能促进日后大宝二宝感情的发展。若已经出现情绪问题的大宝,父母一味的讲道理或者批评教育,更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要记得父母的理解和爱是最好的良药。
所以有二宝后就需要对大宝更加耐心,两个孩子发生矛盾,更不能一味地先去批评大宝,要了解其中的缘由,公平对待,不能有了二宝之后就忽略大宝的情绪。
即使再忙也要特地抽出时间陪大宝玩游戏,让他知道即使有二宝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也不会减少,给大宝足够的安全感。
也可以让大宝和妈妈一起照顾二宝,让他能体会到自己在家中的重要性,培养他的责任感育儿是场修行,为人父母,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天道运行不息,君子当效法天道,要自强不息,努力奋进。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译:地势顺承,君子当效法大地的厚实容纳万物。3、潜龙勿用。译:像潜伏的龙一样,在能力或时机不到时,不要有所作为,需潜伏养精蓄锐。
4、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译:像龙飞腾于天,利于晋见大德之人,建立宏伟事业。
5、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译:君子以仁为体就能够做人们的首领,行为像万物嘉美汇聚就能够合于礼仪,能够施利万物就能和谐适宜,能够坚持正确方向固守下去就能成就大事。
6、不易乎世,不成乎名。译:自己的意志不为世俗所改变,不为了名声而去成就事业。
7、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译:隐遁世间而不感到苦闷,不被世人认同也不感到苦闷。
8、乐则行之,忧则违之。译:天下有道,我心以为乐,便见而有所为;天下无道,我心以为忧,便隐而无所为。
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译: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愁。
10、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译:语言常信实,行为常谨慎,防范邪恶不使入侵内心,保存内心的真诚,为天下做出贡献而不自夸其德。
1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译: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
12、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译:以天为本的事物亲于上,以地为本的事物亲于下。
13、与天地合其德,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译:德行要像天地一样覆载万物,圣明要像日月一样普照大地,行动要像四季交替一样规律有序;吉凶要同鬼神一样灵验。
14、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译:干开创性的事,天道不会违背它;干非干不可的事,也会合乎自然规律。
15、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译:积德行善之家,吉庆及于子孙,积恶作祸的人家,灾殃及于后代。
16、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译:内心修养上,君子内心专一而无杂念,外部表现上,处理事情曲直分明,方正得宜。
17、天地闭,贤人隐。译:天地闭塞的时候,也是贤者隐遁的时候。
18、蒙以养正,圣功也。译:童蒙之人需要滋养,保持天真纯正的品性,这是圣人才能成就的功业。
19、君子以果行育德。译:君子的行动要像水之必行,果决不疑,君子修德要像水之有本,根底深厚。
20、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译:不是我求于幼童,是幼童有求于我。第一次请教,我有问必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礼貌乱问,我则不予回答。
21、君子以作事谋始。译:君子在做事开始之前就要理顺各种关系,杜绝各种争讼麻烦。
22、君子以容民畜众。译:君子应当容纳畜养民众。
23、君子道长,小人道消。译:君子之到占上风,小人之道占小风。
24、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译:当天地不交,上下不通时,君子应当发扬俭朴避免灾难,不能以仕宦俸禄为荣耀。
25、君子以类族辨物。译:君子要将万物分类而加以分辨。
26、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译:君子要抑制邪恶,发扬美善,顺应上天的美好旨意。
27、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译:天道减损满的而增加不足的,地道变易盈满的而流注低下的,鬼神祸害满盈的而福佑谦损的,人道是讨厌自大的而喜欢谦虚的。
28、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译:君子应当取多的增益少的,轻重持平。
29、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译:君子为何能表现得如此谦虚,因为他能够以一颗谦卑之心来自我修养。
30、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译:圣人体会了天之神道,以此来教育百姓,天下没有人不服的。
31、中正以观天下。译:用不偏不倚的态度来观察这个社会和世界。
32、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译:观察天地运行规律,明白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观察人世的事情,可以化成天下。
33、日新其德。译:每一天都更新增益自己的道德。
34、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译:天地养育万物,圣人作为统治者,通过养育贤人来养及万民。
35、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译:君子应该敢作敢为,即使天下非之而不畏惧;退隐世俗而心无烦忧。
36、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译:天地交感而化生万物,圣人以感知人心而致天下和平。
37、君子以非礼勿履。译:不符合礼数规范的事情不要去做。
38、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译:在一个家庭里,女人在家里要守正,男人在外面要守正,这就是天尊地卑的大义。
39、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译:君子应该在说话时要言之有物,行为要有始有终。
40、君子以反身修德。译:君子在遭受艰难险阻时,要反求诸己而加强道德修养。
41、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译: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天地之间的盈虚变化,是跟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
42、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译:君子要把恩泽施给下人,忌讳积而不散。
43、顺乎天而应乎人。译:局势要适应客观规律,顺天应人。
44、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译:君子思考问题应该不要超出他所处的位置。
45、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译:天地不互相交合而万物不生。
46、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译:君子见善则立即去做,有过则马上改正。
47、君子以朋友讲习。译:君子要与朋友一起讲未明的道理,学习不熟悉的事情。
48、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译:君子处世可以小过,对人可以过于恭敬,丧事可以过于哀伤,用度可以过于节俭。
49、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译:君子要善于思考事情的后患,从一开始就要预防。
50、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译:乾能认识万物的开始,坤能作成万物。乾用容易来知,坤用简单来成。简易就容易认识,简单就容易跟从。容易认识就会有人亲近,有人跟从就会成就功业。有人亲近事业就能长久,有了成功事业就能壮大。能够长久是贤人的道德,能成大业是贤人的事业。
51、一阴一阳之谓道。译:一阴一阳的矛盾变化就称为道。
52、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译:君子平时无事就看卦的象,玩味象的文辞,有行动的时候,就看爻的变化,玩味爻的占断。
53、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译:上天保佑,吉祥无不吉利。
54、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译:易经仿照天地而做,所以能包含天地之道。
55、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译:抬头观察天文,低头观察地理,所以明白黑暗明亮的缘故。
56、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译:乐于天道的安排,知晓天地的规律,因而不忧不愁;安于大地厚实的仁德,所以能爱兼天下。
57、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译:来自不同方位的种群以类相聚,天下万物以群相分。
58、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译:仁者看到它称之为仁,智者看到它称之为智。
59、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译:什么都有就是大业,一天比一天进步就是盛德。
60、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译:乾静止时是专一的,动起来后一直向前,所以能够大生。坤静止时是闭合的,动起来就开,所以能够广生。
61、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译: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深远的问题。
62、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译:君子居于家中,发出言论之后,如果言论是美好的,那么千里之外都能得到应和,何况是近处的呢?君子居于家中,发出言论之后,如果是不美好的,那么千里之外也会背弃它,何况那近处的呢?
6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译:同心协力的两个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斩断,同心同德的人的意见给人的感觉,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
64、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译:君说话不慎密则失信于臣,臣说话不慎密则灾殃及身,重要的事情不慎密则造成祸害。
65、慢藏诲盗,冶容诲*。译:收藏财物不慎,等于叫人来偷。女子打扮得过于妖艳,无异于引诱人来调戏自己。
66、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译:不用急反而更快,不用走反而能到达。
67、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译:易有太极生出一对阴阳,阴阳生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象,四象生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八卦能断定吉凶,能判定吉凶就能成就大业。
68、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译:能够将天地的善道加以保存,就进入了道义的大门。
69、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译:文字不能完全书写言语所能表达的意思,言语不能完全表现心意所想到的意思。
70、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译:道是脱离于具体形状之上的,是抽象的,器是具体有形的,是可以用感官来认识的。
71、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译:天地最大的功德是生长万物,圣人最大的宝贝是有位。
72、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译:用什么保住位置,是仁德;用什么聚集人民,是财富。
73、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译:天下人所行的路途不一样,但是归宿都是相同的;人们的思虑各种各样,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74、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译:太阳下去则月亮出来,月亮下去则太阳出来,日月互相推动而产生了明。寒冷过去则暑热到来,暑热过去则寒冷到来,冷热相互推动而形成了年。
75、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译:尺蠖在爬行时弯曲身体,是为了求得伸展;龙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存自我。
76、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而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译:小人不以不仁为耻,不怕做不义的事,不见到利益就不愿勤勉,不受到威胁就不会戒惧。给予一点小的惩罚就会产生大的警戒,这是小人的福气。
77、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译:善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成名,恶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毁灭其身。
78、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译:小人把小善看成无利可图,因而不愿意去做;把小恶看成无伤大雅,因而持续不断。因此导致恶行积累而无法掩盖,罪恶大到无法挽救。
79、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译:危险是由于自以为安全造成的,灭亡是由于自以为能保存长久造成的,动荡是由于白以为局势清平造成的。
80、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译:君子在安全的时候不忘危险,在生存的时候不忘灭亡,在清平的时候不忘动荡。
81、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也。译:道德浅薄而位置尊崇,智慧小而图谋大事,力量小而担负重任,很少没有不遭祸患的。
82、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译:君子结交地位高的人,不谄媚讨好;结交地位低的人,不轻慢卑视。
83、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译:稍有过失没有不认清的,认清了就不会再犯。
84、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译:天地二气缠绵交合,万物感应化育;男女交合其精,万物化育生成。
85、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译:君子会先安定好自己然后才行动,会先观察别人的心思然后发表意见,会先确定交往的朋友然后才有所请求。
86、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译:身处危险而行动,民众就不会拥护;疑惧而发言,民众就不会响应;没有交往就去相求,民众就不会给予。
87、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译:在没有太师太保辅助的时候,如同父母在身边教导一样。
88、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译:周易这部书广大得无所不包,里面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
89、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译:将要反叛的人,其说话时有愧色;心中疑惑的人,他的言辞混乱不清;吉祥的人言辞一向很少;急躁的人说话总是很多;污蔑善良的人,他的言辞总是游移不定;丧失操守的人,他的言辞就比较屈服。
90、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译:君子见到见到微小的趋势变化就要行动,不会等到一天过完。
91、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译:该静止的时候,必须要静止;该行动的时候,必须要行动。不论是静止,还是行动,都要掌握好时机,这样做就会大道光明。
9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译:遇到困穷的时候就要学会改变,改变了就能通达,通达了就能够长久。
9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译:君子怀才在身,等待恰当时机行动。
94、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译:天下万物无所不知,用道救济天下之人。
95、亢龙有悔,盈不可久。译:龙飞得过高会有所懊悔,因为满盈之后便不会持久。
96、君子进德修业。译:提高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
97、以贵下贱,大得民也。译:能以尊贵的身份居于卑贱之人下面,所以大得民心。
98、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译:在建立国家继承家业这样的大事,不要任用德行不佳的小人。
99、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译:天和地之间交流,则万事万物流通和畅;领导与民众沟通,则可以上下思想一致。
100、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译:君子要通过学习历史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自己的器识。
皇帝这个称呼,在中国,无疑是妇孺皆知的。不过,它的含义是什么?它的里面还有哪些花样?却并不完全为一般人所通晓。
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了六国(齐、楚、燕、韩、赵、魏),自以为功业千古无匹,天下也从此大定。面对如此重大的胜利,“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他命令群臣商议给自己加一个尊号。习惯于谄媚奉承的臣僚们都说:“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王,泰王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号,号为皇帝。他如议。”从此,中国历史上便开始有了皇帝这一尊称。
由此可见,“皇帝”一词,原是合三皇与五帝的尊称而成的。三皇、五帝是传说中中国远古时代的明君,据说都是圣哲而大有功德于人的。但他们到底是谁?说法就很不一样了。上文《史记》列天皇、地皇、泰皇。《索引》谓泰皇当即人皇。孔安国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吴、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又有说伏羲神农、燧人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还有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而五帝却是黄帝、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六人,原因是“德合五帝座星者称帝”,“实六人而称五者,以其俱合五帝坐星也”。不同的说法还有好些。赵翼在《陔余丛考》里曾广为考证,结论是“去占愈远,载籍无稽,传闻异词,迄无定论”。(卷十六《三皇五帝》)其实,正因为他们都是理想的人物,所以能任凭人们臆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是极为神圣的王者,是后世人君功业道德的典范与楷模。从皇帝这一尊称的字义上看,“皇”,《说文解字》说是大之意。《白虎通》说:“亦号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帝,《说文解字》说:“谛也,王天下之号也。”郑玄注《周礼·月令·大雩帝》说:“帝,上帝也,乃天之别号。”《白虎通》说:“德象天地称帝。”《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郑玄注《中候敕省》说:“德合五帝坐星者称帝。”又《坤灵》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说:“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于物我,公平通远,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卷七)其实,帝原是殷人所崇拜的最高神祗。据郭沫若考证:“卜辞中称至上神为帝,为上帝。”而殷人也同时把祖神或氏族神称为帝;死去的先王也称帝,与上帝相对而称为下帝。“因为上下本是相对的文字,有上帝,理所当然的也可以有下帝。”(《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发展》)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引苏辙《古史》说:“《商纪》有曰:‘自夏、殷以来,天子杂称帝。至夏,去帝号称王,与殷、周为三王。’按《礼记》:‘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则自商以前,生曰王,立之主曰帝,非是生称帝也。”(卷二)可知帝原只限于祖神。这种习惯,至少到战国时已发生变化。公元前228年,已日渐强大的秦昭;襄王野心勃勃,自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同伐赵。齐澹王接受力、代的意见,在称帝二日后又自行取消。秦王感到孤立,也只好取消帝号,复称王。这时的帝,已明显地不限于祖神。所以《史记集解》引蔡邕的说法:“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其次称王。秦承三王之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并以为号。”从此,“皇帝”就成了中国封建最高统治者独有的尊号。
在习惯上,皇帝又称天子,即天帝之子。这不单表明了其政权是神授的,同时又表明了他是神种,原是不同于凡民的。周人已把王称为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礼记·曲礼》:“居天下曰天子。”这一称呼一直为后世所承用,但解释却又有所不同。高承《事物纪原》卷一释“天子”一词说:“《说文》曰:‘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曰天子。’《春秋元命苞阳:‘安登生子,人面龙颜,始为天子。’《帝王世纪》曰:‘神农氏之母有峤氏,名安登,则帝王之称天子,自炎帝始也。”’这是从感生说的角度来进行解释的,大概多盛行于民间的传说。另一种就是汉儒的天命有德说。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认为:“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祜而子之号称天子。”皇帝执行天之所命,以至德而君天下,故天祜而子之。这里强调了皇帝的德行和职责。《吕氏春秋》说得更明显:“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之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本生》)王莽也说过:“王者父事天,故爵称天子。”这种解释自然留下来一个大漏洞,因为多数、甚至绝大多数皇帝并无德行和功业可言。所以《白虎通》就干脆武断地声言:“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钩命诀》曰:‘天子,爵称也。’帝王之德有优劣,所以俱称天子者何?以其俱命于天,而王治五千里内也。”(卷一)一句话,只要是作了皇帝,就不管他是多大的一个混蛋、白痴、匪徒、无赖,他便都是受命于天来统治人民的,人民对他便只有俯首服从,至诚叩拜的权利,否则就是违犯天意。获罪于天,无可待也,谁还敢有半点不恭呢?
如上所述,皇帝是盛德的美称,天子是对皇帝其人的神化。所以习惯上也把“圣人”作为皇帝的尊称。他的命令称圣旨,他的指示称圣谕、圣训。其他如圣衷、圣虑、圣德、圣恩、圣览等,表明他的一切思想、行动,无不是神明至圣的。尽管尊贵到了极点,但他还是并不满足,还要给自己加上许多荣誉词藻堆砌起来的所谓尊号。“人主尊号,自汉哀帝用士之说始有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三·甲集《尊号》)唐朝、宋朝的皇帝每逢庆典大礼时,在有意无意的导演下,群臣都争先恐后地请给皇帝上尊号,或称徽号。唐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帝,上尊号为“圣母神圣皇帝”,以后又陆续加“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唐玄宗演的这种闹剧就越加无聊。他所受的尊号之一是“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证道孝德皇帝”,多达十六个字。宋太祖的遵号之一:“应天广运一统太平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多达二十个字。宋高宗更多达二十四个字。这完全是虚伪的自我吹嘘,也是无聊的自我安慰。宋神宗在这个问题上就表现得比较清醒。他曾下诏:“朕惟皇以道,帝以德,王以业层时制名,用配其实,何必加崇以自饰哉!秦汉以来,尊天子曰皇帝,其亦至矣!”他指出,上尊号这类作法,都是虚文烦礼讲宜罢去,“自是终身不受尊号”(《挥麈录》卷一)。这样的例子是很少见的。
尊号之外,每一个皇帝又有各自的谥号、庙号和年号。
谥号是老皇帝死后,继位者赠送给他的称号。《白虎通》说:“谥者,何也?谥之为言弓池,引列行之迹也。所以进劝成德,使上务节也。”《通典》引《五经通义》说:“谥者,死后之称,累生时之行而谥之。善行有善谥,恶行有恶谥,所以为劝善戒恶也。谥之言列,陈列其行,身虽死,名常存也。”所以,《乐记》说:“闻其谥,知其人。”可见其意原是根据死者生前的行谊,作出一个高度概括和简练的盖棺论定,以彰有德而劝善,贬失道而戒恶。老皇帝死了,除了营丧葬之外,加谥就是一桩大事情。先由“大臣吉服之南郊告天,还,素服称天命以谥之”。之所以特别去南郊,因为那里是皇帝祭天的地方。群臣给死去的皇帝上谥号,从人臣之义来说,无疑应该尽可能地掩恶扬善,以褒美死者。但是,据说谥法又是关乎礼制的大法: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必须谨守客观公正的原则。到祭天必去的南郊,就是要特别表明谥号的公正性,“明不得欺天也”。这样作的潜台词就是说,南郊告天的谥号是无可怀疑名副其实,可以质证于天的。谥,始于周代湘传是周公的定制。《史记·周本纪》:“西伯崩,谥为文王。”秦始皇即位,发布制书说:“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辞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省得后人对自己说三道四,这种作法很合乎秦始皇的性格。汉代又恢复了这一制度,以后一直为历代所沿用。在正常的皇位继承情况下,嗣皇帝对死去的父兄奉谥,肯定是谥美的颂词,所谓的公正,明是骗人的。如果是亡国之君,或者继位的人原是政敌,必得恶谥,这也便是情理中的事了。皇帝的谥号一般是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据《谥法解》:“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赐民爵位”者皆曰“文”,如汉文帝、唐文宗者是。“刚强直理、威强敌德、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者皆曰“武”,如汉武帝、唐武宗者是。“在国遭忧、在国逢祸乱方作、使民悲伤”者皆曰“憋”,如晋愍帝者是。“好内远礼、去礼远众“者皆曰”“炀”隋炀帝、金炀王者是。这里面确实微合褒贬。得到一个恶谥在历史上便留下千古臭名,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对皇帝也有警戒的意思。
和谥号相近的还有一个庙号,即皇帝祖庙——太庙里的灵牌号。《事物纪原》谓“盖其事原于虞舜,而备于商人”。“汉世因之,西京有太宗、世宗;东京有显宗、肃宗”(卷二)。古者称祖有恭而宗有德。《史记·孝文本纪》集解引应劭曰:“始取天下者为祖,高帝取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为宗,文帝称太宗是也。”颜师古则指应说为非是,而认为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唐高祖的庙号是“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帝”。唐太宗的庙号是“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宋神宗的庙号多达二十个字。习惯上,人们仅取前二字,称高祖、太宗。明朝人于慎行说:“本朝庙号多至十六字,比之唐、宋,尤为过谥。惟年号不更;及主上御临,不上尊号。此唐、宋所不及也。”(《毂山笔麈》卷二)
年号则是皇帝在位的纪年号。这是汉武帝时候创行的。不过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却存在疑问。《资治通鉴》在公元前140年始系“建元元年”。胡三省注引贡父曰:“自元鼎以前之年,皆有司所追命。其实年号之起在元鼎(前116),故无封既元则始有诏书也。”(卷十七)赵翼则认为“帝至元狩(前122)始建年号,从前之建元、元光等号,乃元狩后重制嘉号,追记其岁月也。”(《廿二史札记》卷二)汉武帝以后,皇帝皆有各自的年号。年号通常为两个字,如“贞观”、“洪武”、“康熙”。也有三个字的,如王莽的“始建国”,梁武帝的“中大同”。还有四个字的,如武则天的“万岁通天”、宋太宗的“太平兴国”。古人言数不说“一”肥“一”说成“元”。所以建年号称建元,改年号称改元。按古礼,“君薨,世子即位,既逾年而后改称元年”。《白虎通》的解释是:“缘终始之义,一年不可有二君,故逾年即位,所以系民臣之心也。”(卷一《爵》)当年改元就带有对其前任皇帝的否定之意,所以是非礼的。一个皇帝可以有好多个年号,随他的心意,一改再改三改。武则天就是玩弄改元游戏的惯手,有一年内三次改元的。年号所取,或来自儒经、佛典,或出于迷信、祥瑞和喜庆;也有的具有鲜明的政治含义。“贞观”、“至元”,都是出典有据。“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就是“元鼎”改元所自。老耄的武则天,齿落更生,于是改“天授”为“长寿”。宋高宗建元“建炎”,是因为相信火德中微,他希望余烬重燃。宋哲宗改元“绍圣”,“圣”指的是神宗,“绍圣”就是表明自己亲政后要绍奉神宗的变法路线。徽宗即位之初,调和党争,以求得政局的稳定,故建元为“建中靖国”。第二年,蔡京用事,政局又发生变化,改元“崇宁”,“宁”者,神宗的年号“熙宁”也,等于公开宣布再要按变法的路线办事,大兴党狱。宋孝宗受掸,建元“隆兴”,其意为“务隆绍兴”,“绍兴”即高宗的年号,以此来表示他对高宗的孝敬与感激。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说:“建元年号是统治阶级的支配思想的集中表现。”(第二册,第47页)总体讲,这是不错的。
这样,每一个皇帝既有生时的尊号,又有各自的年号,死后还有谥号、庙号、陵号,称呼相当复杂。习惯上,在唐以前,我们对他们都以谥号相称,如汉武帝、隋文帝。唐、宋、元、明时期,通以庙号相称,如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到了清朝,又以其年号相称,如康熙、乾隆。约定俗成,已没一定的标准可循了。
有的皇帝在百无聊赖之中,还喜欢玩点别号、雅号之类。汉灵帝喜欢擐甲驰马,行阵三匝,自称为“无上将军”。刘来后废帝喜欢微行,自号“李将军”。陈后主自称“无愁天子”。唐玄宗号“三郎”。宋徽宗迷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王晨明皇大道君”、“都天教主”。宋高宗署其室曰“损斋”。明武宗自号“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别号“锦堂老人”。他还取个回回名字叫“沙吉敖A”,藏名“领占班丹”,蒙古名“忽必烈”。明世宗自号“天地钓叟”,又号“尧斋”,穆宗号“舜斋”,神宗号“禹斋”。清康熙帝号“体元主人”,乾隆帝号“十全老人”、“信天主人”、“古稀天子”等。这也算是趣闻,可供谈助。
皇帝的自称也有专用的词,叫“朕”。“朕”,原来的意思就是“我”。屈原《离骚》开篇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始规定“天子自称曰朕”。这个字开始成了皇帝的禁脔。
臣民对皇帝有很多称法,曰陛下、曰万岁、曰乘舆、曰上、曰至尊等等。蔡邕《独断》说:“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用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群臣士庶相与言殿下、阁下、执事之属,皆此类也。”(卷上)《事物纪原》渭此自秦始,“《史记》秦李斯议事始呼之耳”。(卷一)“上”,蔡邕说:“上者,尊位所在也。太史令司马迁记事,当言帝,则依违但言上,不敢渫读言尊号,尊王之义也。”(《独断》卷上)“乘舆”,蔡邕说:“乘舆出于律。《律》曰:敢盗乘舆服御物,谓天子所服食者也。天子至尊,不敢谍读言之,故托之于乘舆。乘,犹载也;舆,犹车也。天子以天下为家,不以京师官室为常处,则当乘车舆以行天下,故群臣托乘舆以言之。或谓之车驾。”(《独断》卷上)“万岁”则原是一种庆贺时的欢呼。春秋时,有一位梁康王,自以为武功可称霸主,每天“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桀宋”(《资治通鉴》卷四),卒至于国破身亡。这个宋王可算得上爱听臣民万岁不离口的昏君。据赵翼考证,这个词,“其始上下通用为庆贺之词,犹俗所云万福、万幸之类耳!因殿陛之间用之,后乃遂为至尊之专称。而民间口语相沿未改,故唐末犹有以为庆贺者。久之则莫敢用也”。(《陔余丛考》卷二一)以上称呼多用于书面或比较正式的场合。至于百姓口语之间,西汉人称皇帝为“县家”、“大家”,东汉人称“国家”,魏晋间称“官”、“官家”;皇帝也往往以之自称。晋人又称之为“天”;北朝称“家家”。唐时称“圣人”、“大家”、“天家”、“宅家”、“官”。宋人称“官家”、“官里”。“大家”。辽、金称“郎主”。元人称“皇上”。《水浒传》里直呼“皇帝老倌”,明时径称“老头”,则已带有一点愤懑不平之气,看来恐涉不恭了。
皇帝既享有至高无尚的尊贵,他的名字也便是同样尊贵的。大概从东周时代开始,社会上开始有了避讳的礼俗。《礼·曲礼》:“入门而问讳。”《疏》:“讳,主人祖先君名。”(卷三)所谓生曰名,死曰讳。尊卑有序,以讳为首,因此受到特别的重视。最初避讳原本只限于死去的祖先名讳,而且,嫌名不讳,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讲究原是有限度的(《陔余丛考》卷三一《避讳》)。后来却益形泛滥。不单生人之名称讳,甚至同音也讳,偏旁也讳,形近也讳。南朝时的士人特别讲究这一套。如果有人在言谈中触及他祖先的名字,他便要像挖了他祖坟一样,痛哭流涕而起。晋、六朝,以至唐、宋,无不以避沣著为律文。《唐律》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答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卷十)官僚的名字如果与官称相犯,政府还可以特为他改任别职。官场如此,私家亦然。李贺名晋肃,致人们认为他不应该应进士考试,因为“晋”与“进”同音。在所有文书之中,皇帝的名讳都用改字来避免。汉高祖名邦,旧史中凡邦字都以国字来替换。汉文帝名恒,于是恒山被改名曰常山。汉宣帝名询,因此,战国时的大思想家苟卿也大触霉头,被改作孙卿。汉光武名秀,秀才便改称为茂才。晋憋帝名业,建业(今南京)从此改称为建康。隋文帝的父亲名忠,朝中的一大批官名也因此改订:郎中去中字,但作郎;侍中改恃内;中书改内史;殿中御史改殿内御史;御史中丞也被撤消。唐太宗名世民,故凡言“世”皆改“代”,“民”改“人”,民部改称为吏部。老百姓的名字如果有犯御讳的都必须更改,甚至姓也得改。石晋的高祖名敬瑭,于是令将姓敬的都改为姓荀或是姓文。宋高宗名构,于是连姓勾的人,或仍其字而更其音,或增加金旁作钩,或增加丝旁作,或加草头作苟,甚至改作近形的句字,还有便是在勾后加一个字,改作复姓勾龙,也有干脆把勾龙的勾去掉,成了单姓龙;更有改龙为缑,弄得面目全非。宋钦宗名桓,与“丸”音近,举子应考作诗,韵脚用了丸字的,都遭到黜落。唐人修史,对前代人名有同御讳的,便不书其名而改书其字;或者便径将所犯的字删除,成了单名;或者以文义来改用另一个字。元、明以后,其禁稍宽,讳字往往以缺笔划来表示。在那个时候,要记住并注意这一大批讳字确是不容易。一些常用的字,这也讳,那也讳.文字上会产生很多麻烦。皇帝们也不能不考虑这一点,所以皇子取名时多用生僻的难字。汉宣帝原名病已,他发布诏书改名,说:“闻古天子之名,虽难知易讳也。其更伟询。”试看康熙的一大群儿子:胤裎、胤礽、胤祉、胤禛,等等,都是难认少用的僻字。民问文书行用,省去了许多避讳的麻烦,这样命名,也算是皇家的功德。
名讳之外,拥有无上权威的皇帝,往往出于个人的、难于索解的避性与迷信,又任意规定出一些可笑而且荒唐的禁忌。前秦的越厉王苻生,长相颇滑稽,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他对这个生理缺憾怀着阿Q式的敏感,在言淡文书里,“残”也讳,“缺”也’韦,“偏”、“只”、“少”、“无”、“不具”等都成了大讳,误犯而致死的人不可胜数。北周宣帝字文赘让儿子作皇帝,自己称天元皇帝,所居称天台,不许臣民有天、高、上、大之称。官名涉及这些字眼的都改掉,姓高的人改姓姜,高祖父改称长祖父。南朝的宋明帝刘,晚年更加猜忌残虐,好鬼神,多忌讳,“言语、文书有祸败、凶丧及疑似之言应回避者数百千品,有犯必加罪戮。改”字为“”,以其似祸字故也”(《资治通鉴》卷一三三)。宋徽宗迷信道教,明令禁止天下百姓以君、玉、圣天、上、龙、皇等字命名,凡有的或删或改。臣僚的表章中,对危、乱、倾、覆等类字眼也必须回避。“大哉尧之为君”、“君哉舜也”句,本是语出儒典,但是因为“哉”与“灾”同音,所以也不准引用。他曾御笔亲诏:“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名耳,并宇伯阳,及谥聃。见今士庶多以此为名字,甚为读侮,自今并为禁止。”(《能改斋漫录》卷十三)元朝政府明令在奏章中有一百七十多个字必须回避,其中除病、苦、凶、祸、灾、危、乱等不吉祥的字眼外,亡、妄、望、忘,司、四、死、斯,誓与逝,都因同音关系在回避之例。元仁宗延祐元年始规定“除全用御名、庙讳不考(?)外,显然凶恶字样,理宜回避。至于休、祥、极、化等字,不须回避’(《元典章·礼部·礼制一进表》)。明太祖在字音、字义上胡牵乱扯,大兴文字狱,是大家所常道的。笔儒徐一夔进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句,他看了勃然大怒,说:“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雉发也。则字,音近贼也。”(《廿二史札记》卷三二)一位姓张的学正上表,中有“天下有道,万寿无疆”句,他也大怒,说“此老还谤我,以‘疆道’(与强盗音近):二字拟之。”立即派人把他抓来。张从容申辩说:“臣有一言,说毕就死。陛下有旨,表文不许杜撰,务出经典。臣谓‘天下有道’,乃先圣孔子之格言;臣谓‘万寿无疆’,乃《诗经》臣子祝君之至情。今谓臣诽谤,不过如此。”太祖听了无言以对,良久,曰:“此老还嘴强,”竟令去,不问。左右相谓曰:“数年以来,才见容此一人而已。”(《立斋门录》卷一)清朝的文字狱则多带一些民族仇视的成份,其手法之极尽牵强附会,任意罗织,上纲上线,则是与明太祖没有二致的。
历史上的皇帝还有一些更荒诞莫名的禁忌。唐朝皇帝姓李,所以,连鲤鱼也禁止捕食。宋徽宗时,谏官赵致虚上书说:皇上的生辰为壬戌。戌属狗,所以不应该杀狗。徽宗立即准允,公告全国,屠狗者有厉禁。明武宗生肖属猪,又朱、猪音同。正德十四年,止式下诏:“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深为未便。为此省谕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将豕牲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如若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野获编》卷一;《癸已类稿》卷八)此诏一出,城乡民众赶紧将所养的猪贱价出卖,成为千古一大奇闻。明世宗忌讳也很多。当时北方鞑靼为患,他每写“夷狄”两字必极小;会试卷中见到有“夷”字就大为震怒,欲置重典。还有,北齐文宣帝禁取虾蟹蚬蛤之类,唯许私家捕鱼。这只能认为是一种怪避,无法令人索解。人各有喜好与恶忌,甚至是某种迷信与怪避,这也是常有的事情。这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顶多只是一个笑话,而一旦发生在皇帝身上,就可能成为殃及万民的政治问题。这也是中国皇权政治下的一种特有灾祸。
《周易·系辞下》
ps:〔 原 文 〕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周易·系辞下》)
〔 释 文 〕自然界的最大功德是滋养万物;当权者的最好宝贝是权力地位。怎样保住这地位呢?只有依靠爱护老百姓。怎样才能吸引人才呢?只有依靠物质利益。管理好财政,制定出合理的法令,制止少数人肆意妄为,这才是当权者最适宜、最合理的事。
2019年的夏天,意外怀孕,这打乱了我的所有计划,从来没有想过要加入二胎的队伍,因为经济条件首先就不允许了。很多人在考虑要不要二胎的时候,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经济问题。
那时候我还没有工作,全家就靠老公一个人撑着,大宝又还小,因此,无论如何我也是不想要这个老二的。
甚至连自己妈妈也是赞同不生的。
只有老公觉得不能作孽打掉,说太残忍。
在他的坚持下,我们就决定还是生下来吧,既然他选择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下手呢?
头三个月早孕反应强烈,吐得稀里哗啦,整整瘦了六斤。
痛苦的煎熬,吃的不好,睡的不好,幸亏没有上班,否则真的没法坚持下去。
总算熬过了孕早期,到了四五个月,慢慢开始恢复正常,以为后面总能轻松了,谁知道到了七八个月,开始耻骨痛,腰痛,无法翻身,
又是新的一轮考验。
那会儿总是要埋怨老公,心里面就想着快点生了吧。
产检也还算顺利,当然也是做了无创的,因为年龄毕竟比较大了,生老大的时候就要三十岁了,间隔四年,身体肯定不如以前,幸好也没什么状况。
到了孕晚期,羊水偏少,三十七周检查的时候,医生说羊水严重不足,建议马上住院剖腹产。
我一听吓坏了,这么严重吗?
后来又听朋友说,羊水少很严重的,曾经一个朋友生了后宝宝因为羊水少已经严重脱皮。
我不想剖腹产,决定去其他医院再确认下。
于是第二天我就收拾东西去了温州,那里的医生说,可以先补液一个星期试试看。
然后就每天往返医院挂针,挂了五天以后,B超复查发现羊水指标已经达标了,我长舒了一口气。
因为打点滴,手上全是淤青,还有浮肿。
没少受罪啊。
老大的时候,也没这么折腾。这个老二,不省心啊。
接着就是在家待产了,每天等着肚子发动,心惊胆战。
很是害怕又会像第一个那样羊水破了折腾了两天才生出来。
每晚的睡觉也非常痛苦,翻身都艰难。
三十八周多的时候,开始见红,我以为快生了,谁知道又没了动静。
各种百度搜索查,见红以后什么时候生,回答也是五花八门。
其实每个人情况不同,很难有参考性,
到了第三天的凌晨,大概三点多的样子,我起来上厕所,发现又有点见红。
还没躺回床上,肚子开始隐隐作痛,并且间隔四五分钟痛一次,
我心想,应该是要生了。
我没叫醒老公,想等着天亮再去医院。
可是阵痛越来越频繁,从五六分钟一下就到一两分钟,我看情况不妙,赶紧把老公叫起来。
很多资料都说,二胎虽然生得快,但从痛到生应该也是要十几个小时的,所以我想着等到天亮再去医院也是来得及的。
老公一个激灵跳起来,然后换衣服,还去泡了个红参茶,又把小姑子叫起来,这个时候我已经痛的受不了了,走楼梯下去都成了问题。因为阵痛已经很频繁了,差不多一分钟不到就痛一次。
我痛的大叫,一路上还到处红灯,又不敢闯,慌得直冒汗。后来才知道,这种情况闯红灯是可以申诉的。
终于赶到了医院,一检查,我滴天,十指开全了,马上进产房,
老公还没来得及办手续,护士叫护工把我推去产房,老公去办理住院手续。
当时躺在推车上,痛的不行,护工推着我到了产房,里边的助产士已经准备好,我爬到产床,躺下,还傻傻地问了一句,医生,能给我打个无痛吗?
医生说,你都要生了还打什么无痛。
从到产房,到生,不到十五分钟,通知老公生了的时候,他还没办完手续呢。
这简直像做梦一样,生个娃真的下蛋一般。
生出来的那一刻,真是不要太舒服。
怀孕的时候,虽然盼着生个儿子,不过预感还是女儿,结果真的是女儿。
老公和我都挺失望,因为圆不了儿女双全的梦了。
宝宝一出来就趴在我身上,乖乖地趴在我怀里,做肌肤接触。
那时候,还是挺感动的,这么一个小人人,躺在我的怀里,再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神奇。
她很饿,开始吃母乳,她吃到了一些,要出产房了,她还没吃够还想吃。护士叫我到了病房再继续喂她吃。
我俩挤在小床上,被推出了产房。
老公看到我就给我竖了个大拇指,说,老婆,你太棒啦!
回想起生大宝的时候,折腾了两天,而老二,两个小时,千差万别。
生大宝的时候,羊水先破,那时候也没经验,什么都不懂,凌晨四五点的时候感觉尿失禁了,又觉得不像是尿,之前也看过一点书,知道可能是羊水破了,躺着不敢动,也不能确定是不是
手机里查一查,也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想等天亮再去医院。
于是俩人就忐忑不安地一直等着天亮。
从楼上走到楼下,都特别小心翼翼,因为看了百度上网友们说的,如果真的是羊水破了,是要躺着不能站起来,否则万一子宫脱垂就很危险了。
还好,走到车里的时候也没有羊水出来。赶紧躺好,开车去医院。
到了医院一查,果然是羊水先破,医生内检的时候真的很不舒服。
换上病号服,办理住院手续,医生交代,不管做什么都要躺着,上厕所也不能下来。
被推到病房的时候,其实也不是病房,因为人多,我的病床是在走廊上的,加床。
到处都是人,还有嗯嗯啊啊的宝宝啼哭声。
躺着不敢动,吃喝拉撒都要在床上。
让人郁闷的是,羊水破了以后,肚子也没有疼,宫口也就是开了一指半,然后就没动静了。护士时不时过来问一下,肚子又开始疼吗?每次我的回答都是不疼。
直到她们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的痛阈比较高,耐痛能力比较好,我说不是的,我很怕痛的。
就这样熬了一天,还是没有动静,医生跟我宣布,那第二天进产房挂催产针吧,因为羊水破了时间长的话怕发生宫内感染。
我一听也很害怕,就按着医生的操作来吧。
第二天一早,我被推进了产房,老公不能进去,那一刻,还是非常无助和担忧的,
经过长长的走廊,被推进待产室,里边已经躺了好几个待产的孕妇。
不时地听到一两声呻吟,产房不让带手机,打催产针的时候,也只能无聊地等着,没有什么可干。
听着护士们在聊家常里短,然后偶尔过来问我情况如何。
无奈的是,肚子一直没有动静,护士们也很纳闷为啥一点反应都没有。
到了五点,医生决定,还是先回病房,第二天再说。
于是,我就又被推出了待产室,老公和小弟她们在门口等,看到我推出来了,赶紧过来看,然后四处找宝宝。
我没好气地说,还在我肚子里呢。
啊?
他们也是惊呆了,还有这样的操作吗?
那段时间,真是好煎熬,看着已经生了娃的宝妈,解脱的那模样,好生羡慕。
第二天一早,被推进待产室,挂催产针,跟第一天一样的经历。
打着吊瓶,自己一个人走着去上厕所,也真是不容易。
一直到下午三四点,耳边只听得一声“啵”,然后肚子就开始疼了。
我感觉不妙,这么疼怎么能忍的了呢?于是大叫护士给我打无痛针。
打无痛的时候,医生让我不要动,而那个时候肚子疼得很,还要一动不动,真的好难,好想麻醉赶紧起作用。
好在,打了无痛之后,痛感减缓很多,但臀部仍然感觉胀胀的,不舒服。
接下来,就是等着宫口开全了。
大概到晚上8点的样子,从肚子开始疼已经过了差不多四个小时。护士检查说,宫口已经开全了,可以准备去产房。
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护工来扶我去产房。
躺上产床,来了一个助产士,把一些要点和流程告诉我以后,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第二产程是不给麻药的,那个感觉也是很难受。还要拼命用力,在我努力了两个小时无果后,医生看到胎心高起来,快到200了。
从破水到现在,已经过了两天了。医生担心宫内缺氧,决定产钳助产。
那一刻,我只想快点把宝宝生出来,别的都没有想太多,赶紧签字。
后来才知道,用产钳比剖宫产还损伤身体,而且对宝宝也有很大风险。
宝宝被夹出来的时候,头上还有一个夹子的印记。
幸好没有很大的后遗症。
而我自己,也是很遭罪,住院一个多星期才出院,比剖宫产的住院时间还长。
生大宝生了两天,兼职就是像去了一趟地狱。
而生老二呢,就俩小时,呲溜一下。
哈哈哈。
俩宝都是我的小天使,特别爱我,那些生产时的煎熬,也就不值一提了。
若江陵之中否(pǐ),乃金陵之祸始。虽借人之外力,实萧墙之内起。拨乱之主忽焉,中兴之宗不祀。伯兮叔兮,同见戮于犹子。荆山鹊飞而玉碎,隋岸蛇生而珠死。鬼火乱于平林,殇(shāng)魂游于新市。梁故丰徙,楚实秦亡。不有所废,其何以昌?有妫(guī)之后,将育于姜。输我神器,居为让王。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用无赖之子弟,举江东而全弃。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词语及典故:
若江陵之中否,乃金陵之祸始:若, 至于。或者是句首助词。 中否 ,中道衰落。 否 ,易卦名,表示天地不交,上下隔阖,闭塞不通之象。
这里说,江陵被西魏攻陷和陈霸先篡位相继。魏克金陵第二年,梁敬帝萧方智还都建业。再过一年,陈霸先受禅,建陈。金陵之祸,指陈霸先逼梁敬帝禅位。
虽借人之外力,实萧墙之内起:萧墙 ,指梁王室内部。 萧 ,通“肃”,借指内部。梁元帝的侄子萧詧称臣于西魏,被封梁王,西魏攻梁元帝,萧詧引兵相助,遂平江陵。
拨乱之主忽焉,中兴之宗不祀:拨乱之主 ,指梁元帝萧绎。
这里说,萧绎平定侯景,启中兴之业,但在位时间很短,江陵陷落,他和两个儿子被害。
伯兮叔兮,同见戮于犹子:犹子 ,谓如同儿子,指侄子或侄女。萧詧是昭明太子第三子,元帝与其为叔侄。
这里指梁元帝之子,不论长幼,均为萧詧所杀。
荆山鹊飞而玉碎,隋岸蛇生而珠死:荆山 ,为楚卞和发现和氏璧的地方,今湖北的西北部。 隋岸蛇生 ,西周的隋侯救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大蛇就衔来一颗夜明珠以报答隋侯。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为天下两大宝物。隋珠弹雀,比喻大材小用。 玉、珠 ,比喻元帝之子。
两句伤悼元帝子遇害。
鬼火乱于平林,殇魂游于新市:鬼火 ,磷火。 殇魂 ,即伤魂,鸟名,据说黄帝战蚩尤时误伤一妇人,七日气不绝,后其灵化而为鸟,自呼为伤魂。 新市、平林 ,皆楚地名,光武帝与其兄起兵时在此二地招兵,后汉中兴,兵有新市、平林之号。
这里说,战乱之后,胡僧祐等中兴之臣死伤者多。
梁故丰徙,楚实秦亡:梁故丰徙 ,战国时,秦灭魏,迁大梁于丰。此借喻元帝从建业移都江陵之事。 楚实秦亡 ,虽有亡秦必楚之说,但这一次江陵被西魏攻陷,是楚地沦丧于秦军了,反用其典。
不有所废,其何以昌 :指没有梁的覆亡,哪来北方的西魏及其后北周和南方的陈的兴盛。
有妫之后,将育于姜。输我神器,居为让王:有妫 ,陈氏本为妫姓,在周为陈国,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其后遂姓陈氏。 有妫之后 ,指陈霸先。 将育于姜 ,《国语》黄帝以姬水成, 炎帝以姜水成。春秋后期的姜姓齐国政权,被田氏篡夺。齐桓公十四年,陈国公族内乱,公子完为避祸奔逃至齐国。陈完,妫姓,至齐国后以田为氏,为齐国田氏之祖。几代以后田氏夺取了齐国的政权,田姓发扬光大。 上古八姓 :姚姓、姜姓、姬姓、妫姓、姒姓、嬴姓、姞姓、妘姓。
这里指梁姓天下代替为陈姓,陈代梁兴。
输我神器,居为让王:神器 ,义为神物;借指帝位、政权。 让王 ,禅让王位。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语出《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在于使万物生生不息;圣人之大宝,在于有着崇高的地位。李康《命运论》: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义。
用无赖之子弟,举江东而全弃:举 ,全。用无赖之子弟:指梁武帝用侯景。
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东南之反气 ,本指西汉吴王刘濞之反,见《汉书·荆燕吴传》,高祖召濞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
这里此喻梁朝王室内,兄弟子侄的互相残杀。
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鹑首 ,星次名,指朱鸟七宿中的井宿和鬼宿。古以为秦之分野,所以还指秦地。据说天帝喝醉了酒,把鹑首所指之秦地割给了秦穆公。 鹑首赐秦 ,来自汉张衡《西京赋》:“昔者大帝说秦缪公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帝有醉焉,乃为金策,锡用此土,而翦诸鹑首。” 言天帝在醉意蒙胧中赐缪公以秦境之地。后因以“秦醉”谓侥幸取得政权。
这里形容:西魏攻陷江陵后,襄阳等形胜之地尽归魏有。
2022-06-14 泉城居士白头三
朋友刚生了二胎,还未出满月,去看她,跟我抱怨:要了老二,老大天天哭。
一边是照顾老二忙得应接不暇,一边是老大哭的人心都碎了。
心里又烦闷,又心疼,又无奈,有时会忍不住吼老大不懂事,整天闹个不停,吵得老二也跟着闹。看着婆婆强行将哭闹的老大抱走,心里五味陈杂,觉得愧对老大。
樊登老师在一次互动中被问到一个关于二宝的问题,提问的是一个二宝已经四个月的宝爸,可以看得出宝爸的焦虑,他说自从有了二宝,感觉大宝有了很大的变化。二宝出生以后,大宝的依赖性更强,更粘妈妈,孩子心里总是特别委屈,而且也不和爸爸沟通。宝爸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在生二宝之前,这对夫妻也曾给大宝做过引导,告诉大宝,有了二宝就多了一个玩伴,多了一个人来爱他。二宝出生之前,大宝特别懂事,也认可爸妈说的话,可是等二宝出生以后,大宝就变得不同了。
樊登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方法,让人非常受用。
一个心理学家曾经讲在要二宝这件事上,需要一个流程。在生二宝之前,要给大宝做心理建设,告诉他:因为爸爸妈妈特别爱你,现在爸爸妈妈要送给你一个礼物,这个礼物陪你的时间比我们还要长,是你的弟弟或者妹妹。
在胎儿成长的过程中,让大宝参与进来,让他照顾妈妈,听二宝的心跳,感受二宝的胎动。
等到生孩子的那天,要准备两个礼物。一个礼物给二宝、一个礼物给大宝。两个礼物都给大孩子,告诉孩子:这个是送给你的,祝贺你今天成为哥哥。另一个礼物我们迎接弟弟的,你来负责迎接弟弟。然后带着大宝拿着礼物一起去医院,让孩子把礼物给到二宝,跟二宝说:欢迎你来到我们家。
这个过程可以让两个孩子建立起链接,而且可以让大宝感受到有二宝是很快乐的事情,因为他得到了一个难忘的礼物。
这个过程可以让大宝更好的过渡这个时期。
当然,心理学家讲到的这个方法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如果二宝已经来临,前期的心理建设没有做到,我们应该怎么补救呢?
始终要尽量照顾两个孩子的情绪。
大宝常常会收到来自周边人的语言暴力,给大宝带来非常严重的心理阴影,施加暴力的人还不自知。
我小的时候,在我父母还没有要二胎的时候,我家附近的邻居大人都喜欢逗我玩,会说:让你爸爸妈妈要弟弟吧,要个弟弟你就成外人了,就没人疼你了。说完,大人一笑而过,却不知道小孩心理产生了多大的负担。
小时候看到妈妈抱别人家的孩子,我就会赌气不开心,就会觉得妈妈想要要二胎了,要了二胎就会不爱我了。这样的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
所以,如果有二宝的父母,如果有亲友在大宝面前说这样的话,一定要及时制止并安抚大宝,这时候大宝才能感受到自己没有被忽略。
不要把大宝的行为当成一个麻烦,不要觉得焦虑,要更多的发现他的亮点,对他肯定,鼓励,更多的表现感谢,帮助孩子走出这个焦虑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和对二宝一样的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