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胜佛是佛教里面著名的“三十五佛”中的一位,《西游记》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孙悟空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所谓“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是属于佛家的说法,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受封是在天竺灵山大雷音寺,是西牛贺洲(非地球)的地界,属于艺术创作描写。
然而,在佛家并没有职位的高低、先后,佛的智慧境界是圆满无漏的,不是某某存在封的、认证的,而是靠自力证得,吴承恩这样写,主要是想借这个来影射当时的社会和官场,从佛家的观点来看,“佛”是最高的悟道者,其次是“菩萨”,再者“罗汉”,因而从小说来讲在悟道的程度上,孙悟空是要超过五百罗汉的。
“三十五佛” 指常住十方一切世界的三十五佛。《决定毗尼经》说犯了五无间业的人,应在三十五佛之前至心忏悔。
据《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及《决定毗尼经》所载,三十五佛即∶(1)释迦牟尼佛,(2)金刚不坏佛,(3)宝光佛,(4)龙尊王佛,(5)精进军佛,(6)精进喜佛,(7)宝火佛,(8)宝月光佛,(9)现无愚佛,(10)宝月佛,(11)无垢佛,(12)离垢佛,(13)勇施佛,(14)清净佛,(15)清净施佛,(16)娑留那佛,(17)水天佛,(18)坚德佛,(19)旃檀功德佛,(20)无量掬光佛,(21)光德佛,(22)无忧德佛,(23)那罗延佛,(24)功德华佛,(25)莲华光游戏神通佛,(26)财功德佛,(27)德念佛,(28)善名称功德佛,(29)红炎帝幢王佛,(30)善游步功德佛,(31)斗战胜佛,(32)善游步佛,(33)周匝庄严功德佛,(34)宝华游步佛,(35)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
1、梵名 Mahāratnakūṭasūtra。凡一二〇卷。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之诸译经家用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称为“新译”,本经即为新旧译之合编本。全经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法门,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之主题,例如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主要论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宣说弥陀净土之信仰;另如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会等则阐扬密教之各种重要教义。此外,本经各会所属部类亦极纷杂,如第十四会“佛说入胎藏会”属于小乘部,第一“三律仪会”、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属于律部,第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属于般若部,第四十七会“宝髻菩萨会”属于大集部。故可说全经每一会虽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体而言,则缺乏一贯之系统。又于菩提流志所译二十六会中,有十一会二十二卷为初次翻译者,其余十五会则属重译部分。本经之异译本极多,兹为便于比较,特将四十九会名称、卷数、译者(新译即指菩提流志)列表如次:(见参考资料)
除上举四十九会外,另有下列之异译本。又下表会数栏内之数字,乃相当于大宝积经内容之会数。:(见参考资料)
本经之梵本,今仅存部分断简残片。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等载,玄奘自印度归返时,曾带回本经之梵本,玄奘译完大般若经六百卷后,诸方名德又敦请玄奘再译本经,然其时玄奘已精力殆尽而预知寂期不远,遂舍却所请。而玄奘所带回之梵本,今已不存。另据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第十三章、第二十章等所载,本经之梵文原本,与华严、大集、般若等经相同,均有十万颂之多,后因辗转传译而仅余今之四十九会一二○卷。本经另有西藏译本,题为‘大宝积法门十万章’(藏Dkon-mchog brtsegs-pa chen-poh!i chos-kyi-rnam-gran%s leh!u ston%-phrag-brgya-pa ),亦有四十九会,然西藏译本原为各会单独传译,且缺少其中若干会,后乃自汉译本补充数会,并仿其四十九会之制而集成者。本经各会之注疏极多,北魏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论四卷(安慧着)为第四十三会之释论,同为菩提留支所译之大宝积经释为第四十一会之注释,潜真之大宝积经疏三卷为第十五会(不空译本)之注释,康僧会之大宝积经子注为第十九会(安玄译本)之注释,此外,第五会、第四十八会之注疏甚多。[开元释教录卷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阅藏知津卷二、卷三、西藏译大宝积经の研究(樱部文镜,大谷学报第十一之三)]
FROM 佛光大辞典
2、(经名)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前后诸师译一会或译数会而别行之。唐菩提流志新译三十六会三十九卷,取旧来诸师所译二十三会八十一卷合之,以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为全本。宝积者法宝之集积也,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为宝,无量法门摄在此中故谓之积。宝积经论一曰:‘大乘法宝中,一切诸法差别义摄取故。所有大乘法中诸法差别者,彼尽摄取义故名曰宝积。’
FROM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3、《大宝积经》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一二〇卷。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几行,感觉气力衰竭而辍笔。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年,于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的丛书体裁,尽量勘同从前译过的另本编入大部,遇到旧本文义不全或旧无译本的,才出新译。因此全经四十九会,几乎一半用了旧本,只二十六会新译,其中还多数是参酌旧本重出,纯粹的初译本只十一会而已。
《宝积》这样四十九会的大丛书,是后来发展而成的。最初出现的是里面最原始的一种,中国前后译过四次,开始是支娄迦谶译的,名叫《佛遗日摩尼宝经》(佛遗日,即毗佛略,意为方广;摩尼为如意珠),次晋录失译名《摩诃衍宝严经》,又姚秦失译名《大宝积经》,或名《迦叶品》(后由单卷编入大部四十九会中第四十三会,因大部也有〈迦叶品〉,遂改名〈普明会〉),最后译的名《迦叶问正法经》。四个译本名称不同,都是小本《宝积》的异译,原经叫什么名字已不清楚。
小本《宝积》是继《般若》之后出现的大乘经类之一,其内容较《般若》更为丰富。不过基本理论仍出于《般若》。全部分为十六门,都是属于大乘教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谈到了大乘出家,即戒律的问题,谈到定慧学,以大乘和小乘相比较指出其优劣。更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大乘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本正观’,说大乘应该用般若去观察一切。菩萨乘就是提倡般若,所以《宝积》的根本正观来自般若。具有智慧,就掌握得到判别正与不正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理论超出了单纯的空观,提出所谓‘中道’来。‘空观’原对‘实有’而言,‘实有’固然不对,若定以空为实在的‘空’,也不对,离去‘空观’、‘实有’的两边,他们主张‘中道’。‘中道’原在部派佛学时期也偶尔谈到,现在大乘把它扩大,而且固定在‘正观’方面运用,这就是从小品《宝积》开始的一个重要思想。小品《宝积》还特别指出,‘有见’很坏,但‘有见’走向极端,即使大如须弥山,也还有办法破除,如果着了‘空见’那就不可救药了。可见,《宝积》的思想比‘空观’进了一步,它破空破有,提倡‘中道正观’。
《胜鬘夫人会》是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的异译,编入大部第四十八会。内容主要讲‘佛性’,特别以‘如来藏’为主题。全经结构分十四门,即有十四义。说法基本上与《大涅槃经》的后分一致,但着重结合心的法性讲的。心的法性即心的本质,心以‘清净’为本质,就是‘自性清净心’。《胜鬘经》又提到如来藏即自性清净心,把佛性扩展到心性,如来藏厌苦欣灭而为出世正因,尤属内学大本之谈,乃对于人性的理解以及人生转依根据的说明。把‘如来藏’联系于对‘自性清净心’的理解力方面,即‘空性智’。空性智对心的理解有两个方面︰
(1)从自性清净心讲,一切众生皆有此心,但现时不能觉察,乃因烦恼障蔽,即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与客尘是同时并存的,但两者性质不同,又是分离的,即所谓‘与客尘俱,而性相离’。何以知其相离?是空性智的理解,‘由智而见其不实’,从而把客尘断掉,如来藏就具有空的意义,即‘空如来藏’。
(2)如来藏可以成佛,可以使之具有佛的各种功德,尽管现在未发现功德,但功德的基础存在。藏与功德的关系,被看作‘不俱与不离’,现在虽尚未实现佛的功德,但如来藏里早已摄藏了实现它的基础,如幼儿已具备有成年人基础,总有成长为成年人的一天。从智慧看来,它也是圆满无欠缺的。这样又具有不空的意义,即‘不空如来藏’。
《胜鬘经》共讲了十四义,还有其他一些重要说法,如三乘归于一乘,暗示一切众生(包括一阐提在内)都可以成佛。四谛归于灭谛,可以看出四谛有有作、无作两方面的意义。
《菩萨藏经》二十卷,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译出,编入大部第十二会。它是菩萨藏理论新的发展,对于大乘全体又有所组织的一部书。菩萨藏的理论根据就是法门,此经对大乘的重要法门都提到了,因此,对了解这一时期的学说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玄奘是传播这一学说系统的瑜伽行派的人,对此学说原委了解得很清楚,所以非常重视它,归国后最先翻译的就是此经。它讲大乘菩萨道的组织,以‘四无量’、‘六度’、‘四摄’为纲,把有关法门统摄在这三类里。首先提出‘四无量’来,是与外道说法相照应而内容却不相同,剔除了婆罗门所说以梵天为解脱目标,修行结果与梵天共住的理想。他们修行的手段之一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大乘认为这还是贪欲的低级要求,因而主张四无量是无染心的。此经继承龙树吸取和利用外道所说的四无量这一方法,把四无量列在六度之先,以四摄为六度的推广,构成了以六度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它把以前及当时的一切说法加以简别,最后把重点放在‘智度’上。这从经的最后带有结论性的颂文‘于业应知业,于报应知报,无业亦无报,是安隐涅盘。诸有为皆苦,于中无有智,是故智生已,有为皆解脱’里也表示出来了。此经不但把智慧放在首位,而且讲到如何才能构成智慧;需有十善巧︰蕴、界、处、谛、四无碍、四依趣、资粮、三十七道品、缘起、一切法(包括有为、无为)。应对十个方面有正确的认识,就是善巧。
此经对《大涅槃经》、《胜鬘经》所提到的问题也涉及到了,但无所偏重,而是包罗各个方面。如讲‘界’善巧时,不用‘佛性’而用‘我界’解释,说‘我界’就是‘法界’,也就是‘法性’的意思,实际上与《涅槃经》、《胜鬘经》一样。讲‘谛’善巧提到四谛归于灭谛,与小乘讲四谛以苦谛为中心相反。关于谛,平常只讲胜义谛和世俗谛,此经加一个相谛为三谛。相谛是无相,把一切归于无相。通常讲胜义谛只讲一切法自性空,此经认为这样讲空还不够,应以无相为基础,建立一切相。无相与一切相,非一非异。诸法不一,归为无相。异中见一,无相非相,乃是一切相之共相。这种说法对后来的有关说法很有影响。在讲四谛时,一方面肯定了可用五蕴解释,即五取蕴是苦,因而有苦集灭道。另一方面也可从能取所取来解释,由于能取所取的执着,也会形成苦。这是针对有部把六根看成内能取,六尘看成外所取,而此经认为这种执着就属苦谛。此外,还提到涅盘与生死是无区别的,成就瑜伽师地得方便慧的等等,可见与后来的瑜伽行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因此,它对大乘学说讲得很全面,很扼要,可以看成大乘思想的重新组织。玄奘虽然首先译出它,是重视它的一个表示,可惜他并没有说明此经对大乘学说有这样多的发挥。
《大宝积经》内有重大义理的几会,特别是小本《宝积》为大本《宝积》之先河,要义如上。以下即依次略述其余各会的大概。
第一〈三律仪会〉,三卷。唐·菩提流志新译,与旧译《大方广三戒经》同本。佛因大迦叶问,而说菩萨种种应作、不应作的三法。
第二〈无边庄严会〉,四卷,新译。佛为无边庄严菩萨说一切法自性无性,不可以相表示;然是一切诸法本性,非由染净之所建立,无住无起,本性清净。菩萨如实解了无明诸有为法,悟智见等无为法,入清净法门,获遍持光明智慧,圆满所有不思议善根等愿。
第三〈密迹金刚力士会〉,七卷,西晋·竺法护译。密迹金刚力士说如来身口意三秘密真实之法。目连欲穷佛声边际,过西方九十九恒河沙佛土终不能得,其音常近不远。应持菩萨过上方百亿恒河沙佛土,欲见佛顶相亦不能见。
第四〈净居天子会〉,二卷,西晋·竺法护译,旧名《菩萨说梦经》。净居天子问菩萨所行相貌摄受诸法,佛言梦中见相一百八事,应随梦境进修,净除业障。
第五〈无量寿如来会〉,二卷,新译,与旧《无量清净平等觉》、《大阿弥陀》、《无量寿经》等同本。佛说阿弥陀佛因地愿力,极乐国土种种清净庄严,劝人往生。
第六〈不动如来会〉,二卷,新译。与旧本《阿閦佛国经》同本。佛说妙喜世界种种胜妙,不动佛行愿功德,劝人往生。
第七〈被甲庄严会〉,五卷,新译。佛为无边慧菩萨说菩萨被大甲胄,乘于大乘,行于大道,为诸众生作大利益。
第八〈法界体性无分别会〉,二卷,梁·曼陀罗仙译,与罗什译《法界体性经》同本。文殊师利说一切法皆法界体性,是污染者法界体性,若知污染是法界体性是名白净。然第一义无有污染,若污染法若白净法,名佛出世。佛出世者,诸法无生,是无生法,都无生死,亦无涅槃。又广说菩提之相,菩萨闻已,能于诸法体性无所分别,即名为佛。
第九〈大乘十法会〉,一卷,元魏·佛陀扇多译,与梁译《大乘十法经》同本。十法者︰(1)信成就,(2)行成就,(3)性成就,(4)乐菩提心,(5)乐法,(6)观正法行,(7)行法慎法,(8)舍慢大慢,(9)善解如来秘密之教,(10)心不希求二乘。
第十〈文殊师利普门会〉,一卷,新译。与旧《普门品经》等同本。佛说色、声、香、味、触、人、天、善、恶等法,了知其性空,本自无生起,皆悉寂静,是名诸三昧普入不思议法门。
第十一〈出现光明会〉,五卷,新译。佛答月光童子问,说如来因地善根资粮圆满,成就相好光明等法门。
第十二〈菩萨藏会〉,内容见上文有关《菩萨藏经》之说明。
第十三〈佛为阿难说人处胎会〉,一卷,新译,与旧译《胞胎经》同本。佛说人受生入胎种种事。
第十四〈佛说入胎藏会〉,二卷,唐·义净译。佛说种种方便,化难陀离欲出家事。
第十五〈文殊师利授记会〉,三卷,唐·实叉难陀译,与《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同本。佛说文殊师利于往昔雷音佛所初发菩提之心,过不可思议微尘数劫行菩萨道,劝教十方无量无边如来,然后作佛名为普见,刹土功德庄严,极乐世界非所比量。
第十六〈菩萨见实会〉,十六卷,高齐·那连提黎耶舍译。佛成道已,还迦毗罗城,为净饭王说六界差别法门。
第十七〈富楼那会〉,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旧译名《菩萨藏经》,亦与《大悲心经》同本。佛为富楼那说菩萨藏。
第十八〈护国菩萨会〉,二卷,隋·阇那崛多译。佛为护国比丘说菩萨清净无畏,喜舍调伏等四十八法。
第十九〈郁伽长者会〉,一卷,曹魏·康僧铠译,与《法镜经》及《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同本。佛为郁伽长者说在家种种过患功德及出家菩萨修行功德之法。
第二十〈无尽伏藏会〉,二卷,新译。佛说菩萨有贪行、嗔行、痴行等分行,说法等五伏藏,成就殊胜功德,速证菩提。
第二十一〈授幻师跋陀罗记会〉,一卷,新译,与旧译《幻士仁贤经》同本。王舍城幻师变幻供养验试如来,不知如来现证诸法如幻,悔悟发心而得授记。
第二十二〈大神变会〉,二卷,新译。如来有大神变,说法教诫,答商主天子问,说云何名无生,云何名无生忍。
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二卷,元魏·月婆首那译。佛为迦叶说出家比丘妄言得果,贪著名利等种种罪相。
第二十四〈优波离会〉,一卷,新译,与旧译《决定毗尼经》同本。优波离问佛戒律轻重开遮,文殊师利言一切诸法毕竟寂灭,心寂灭故名究竟毗尼,乃至是名法界究竟毗尼,诸佛世尊依此成道。若善男子于是法中不善观察,则为远离如来净戒。
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二卷,新译,与旧译《发觉净心经》同本。佛说初业菩萨既出家已,应离乐着、利养、愦闹、俗言、睡眠、众务、戏论等过失,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第二十六〈善臂菩萨会〉,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佛为善臂菩萨说菩萨当具足六波罗蜜法。
第二十七〈善顺菩萨会〉,一卷,新译,与旧译《须赖经》同本。舍卫城有菩萨名善顺,方便度人,示现极贫,佛为说法,授以佛记。
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一卷,新译。佛为舍卫城勇猛授等五百长者,说应观身四十四种过患,厌离身命妻子、舍宅衣服、车乘香鬘、一切乐具,速能成就六波罗蜜,疾得无上菩提。
第二十九〈优陀延王会〉,一卷,新译,与旧译《优填王经》同本。优陀延王因第二夫人诬陷,对第一夫人及如来圣众发起嗔恚,悟后忏悔。佛为说先知丈夫过患,然后多种观察女色欲染过患。
第三十〈妙慧童女会〉,一卷,新译,与旧译《须摩提经》及先译《妙慧童女经》同本。长者女妙慧问佛︰云何得端正身? 乃至临终诸佛现前等境,佛为说于恶友所不起嗔心等四十行。
第三十一〈恒河上优婆夷会〉,一卷,新译。佛与恒河上优婆夷问答,说一切法如幻化,如虚空,心尚不可得,何况心所生法,一切法皆无所得,名真修梵行。
第三十二〈无畏德菩萨会〉,一卷,与《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等同本。阿阇世王女无畏德,见声闻不起迎问礼,为王广说二乘与大菩萨人种种差别,与舍利弗等问答妙法。
第三十三〈无垢施菩萨应辩会〉,一卷,与《离垢施女经》及《得无垢女经》同本。波斯匿王女与声闻迦叶、舍利弗等,及菩萨文殊、观音等,问答法要。
第三十四〈功德宝花敷菩萨会〉,一卷,新译。佛因问,为说持诵十方现在佛名所得殊胜功德。
第三十五〈善德天子会〉,一卷,与先译《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同本。文殊演说诸佛不思议甚深境界。
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会〉,四卷,与《如幻三昧经》及《圣善住意》等同本。文殊与善住意,于佛前问答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诤、不进不怠、不禅不乱、不智不愚、无凡夫无佛、不因缘不无缘等甚深法。
第三十七〈阿阇世王子会〉,半卷,与旧译《太子刷护》、《太子和休》二经同本。王太子问佛︰何因缘得端正莲华化生、知宿命、生天上、得六神通等?佛随问演说。
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二卷半,东晋·竺难提译,与《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等同本。佛因智胜菩萨问,说诸菩萨依回向,随喜,以一抟食给施一切众生,一香一华供养十方佛等善权方便法门。
第三十九〈贤护长者会〉,二卷,原名《移识经》,隋·阇那崛多译。贤护问佛,众生有识如宝在箧,不显不知,身谢识迁,如梦迁化,受种种身,往来苦乐等事。
第四十〈净信童女会〉,一卷,新译,波斯匿王女问菩萨正修行法、得坚固力、安住生死、成熟众生、六度、四无量等。
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一卷。本名《弥勒菩萨所问经》,与《大乘方等要慧经》同本。佛说菩萨成就深心等八法,于胜进法中不退不转,速成菩提。
第四十二〈弥勒菩萨所问经〉,半卷,与旧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等同本。佛说弥勒以善权方便安乐行,昼夜六时礼佛忏悔,劝请诸佛,愿于来世人民无垢秽奉行十善时成佛。释迦以身命布施,勇猛精进,愿于五浊恶世成佛度生。
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
第四十四〈宝梁聚会〉,二卷,北凉·释道龑译。佛说沙门善恶垢净,梵行非梵行种种事相。
第四十五〈无尽慧菩萨会〉,半卷,新译。佛说十波罗蜜及入十地先相等法(与华严部《庄严菩提心经》同)。
第四十六〈文殊师利说般若会〉,一卷半,萧梁·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及一行三昧法。
第四十七〈宝髻菩萨会〉,二卷,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萨净行等。
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内容见上文有关〈胜鬘夫人会)之说明。
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一卷,新译。佛为广博仙人说三十三垢染布施不得果报及说种种上施、生死转识、诸天欲乐衰相等事。
关于《宝积经》的注释,《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有释文与经配合,但不牒经文。对勘四译,唯晋译结构比较相近,可以对读。元魏·菩提流支译有释论一种,名《大宝积经论》,凡四卷,不详作者,译文也错乱拙劣。西藏藏经中同有此本,题安慧作,考其体例,是依《瑜伽》配合经文,详为之解,家法井然,或者真是安慧之作。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有释论五卷,名《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元魏·菩提流支译。第四十七〈宝髻菩萨会〉有释论《宝髻菩萨四法经论优波提舍》一卷,天亲菩萨造,元魏·毗目智仙译,也都可资参研。(李安)
◎附︰长尾雅人著·许明银译《印度佛教史述要》第六章(摘录)
《宝积经·迦叶品》
(前略)《宝积经》(Ratnakūṭa)也同样地称赞菩萨,而讨厌职业性的小乘比丘。
此经典也许比《般若经》与《金刚经》还要晚出,不过,仍旧是相当古老的大乘经典。汉译大藏经内有为数一二〇卷的大部头经典《大宝积经》。其实,它是集合四十九部独立的经典而成的。其中,第四十三号的〈迦叶品〉(Kaśyapa-parivarta,后改名为〈普明菩萨会〉),即等于此处所译出者。编集四十九部经典成现在之形态的是在七世纪的唐代,且四十九部经典当中也搀杂着旧经典与新经典。有名的《大无量寿经》是排在第五号,《胜鬘经》则列在第四十八号。
〈迦叶品〉在这四十九经当中属于最古老层次,且《宝积经》的平常称呼原先是指此〈迦叶品〉(《宝积经》一名,在印度古代诸学者之间很著名,它常被引用于论书之中;且从其引用全是〈迦叶品〉内之文章,可得知此一事实)。相当于此〈迦叶品〉的部分,汉译方面译了四次。此外,现在还有梵文本及西藏语译本。最初的汉译本乃属于二世纪后半期的后汉时代。将此与其他的汉译本、梵文本与西藏语译本作比较,可知经文是逐渐增加扩大的。在每一节上相同的内容有很多是以诗颂的形态反覆着,而旧的汉译则缺少此诗颂部分。这里是依照梵文本,节译最有趣之处。
全体的旨趣是在对照大乘菩萨的优秀性,以及小乘比丘修行的偏狭态度。前半部从各种角度来宣说菩萨是什么。特别是第二十九节以下,以丰富的比喻来说明菩萨德,若将它视做一文学来看时也是很有趣的。此一比喻一直持续到第九十七节,而第五十二节以下则是本经的核心,是说明‘中道’的。如此具体说明中道的经典并不太多。此部分常为其他论书所引用。第九十八节以下的‘心之观察’也很重要,于此也详细地考察了‘种姓’──‘佛性’。
从第一二一节起,开始批判职业性的‘出家人’、‘比丘’与‘沙门’。至于‘四种破戒比丘’在任何一世都有。特别有趣的是结束此说法时,有五百位比丘离席而去。彼等不懂此经典之意趣,且不信受。此一情形使我们想起《法华经》〈方便品)有五千位增上慢的比丘,离开佛陀说法处而去的情景。《法华经》载佛陀任由彼等离去,而此〈迦叶品〉言,佛化作二比丘向此五百比丘说法。
[参考资料] 印顺《宝积经讲记》;《宝积部经典》(《大乘佛典》{9},中央公论社);樱部文镜《西藏译大宝积经の研究》;月轮贤隆《古本大宝积经について》;A K Warder《印度佛教史》;Winternitz《印度文献史》。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宝积经》告诉你是哪一道投胎转世的
从六道中各道转生为人,都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习气,通过这些习气我们就可以判断自己或他人究竟是从哪一道投胎转世而来。关于这些习气,在《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二中有详细记载。
(白话文翻译):
世间所有众生的身体、长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相貌、言行举止、行动作为,没有一个众生是无「习气」的,每个众生的习气都由来有之,端看此人的外相、言行、动作就可以知晓,从六道中何处来。
习气就像大蒜的气味一样,即使将它碾碎了,洒上香水,也难以消除,物以类聚,众生也因习气群聚,制造共业。
从地狱中出来生于人间的众生:
1、听他的声音,厮破的像驴骡在发声,声音很大,且匆匆吼唤又很暴捩急燥。
2、此人心常常是言而少信、多饶诳妄的,让人难以相信,像没有亲友似的人。
3、此人的长像丑陋、且不敬师长、不信正法。
4、不孝不义、无惭无愧心。
5、好行杀生事、常造作诸多恶事。
6、此人短命不得长寿。
7、见善难发菩提之心。
8、综观以上,这种人注定在死后再堕回三恶道中去。
从畜道中出来生于人间的众生:
1、此人神智闇钝,作人处事是愚蠢,又少智慧,无分寸,懈怠又懒惰。
2、多贪多食,不挑粗细(什么肮脏都吃,还洋洋得意无所谓)
3、个性是又拗又捩,讲话很唐突(率性鲁莽 )。
4、此人是身强力壮,常当负重(身强体状像条牛,搬重的东西刚好用) 。
5、喜欢交愚痴的人当知心好友(同具畜性的人)。
6、很喜欢蜷脚(畜道躺卧习性)。
7、随时随地就躺在地上,也不会去避开肮脏污垢。
8、喜欢luǒ 体,不羞不耻(能不穿衣服,就不要穿衣服,没有羞耻心)。
9、心常虚诈,且异言诳语的。
10、妄说他人,谄曲不实(很会乱讲别人的不是,构造不实是非,且谄眛,心弯弯曲曲,很不实在不可靠)。
11、喜欢谋取他人的财物,且常爱抵债(债务想办法赖掉)。
12、此人见善不能发心,不信正法,常造不善十恶之罪。
13、这类众生已流浪生死往返于恶道中,经无量亿劫不可数岁月,于此世难得此人身,却仍是如此,因此注定死后仍再返回苦海,投生堕回畜生道中。这是外道非所能知的。
从鬼界出来生于人间的众生:
1、此人的长相是黑黑瘦瘦,面无光泽。
2、头发短恶,黄赤苍浪形状,褰鼻怒目,眼白直视 (鼻子弯弯曲曲,眼睛凶凶的,露眼白,目光是直直的)。
3、常会觉得饥饿口渴,常想要吃东西。
4、个性甚为悭贪、嫉妒,怯怖于官 (怕作官的人)。
5、很执着邪见,回背说人(背地里说人,挑拨事非),道他长短(说人坏话)
6、具贪心,*心,爱积聚钱财、物资,也不能割舍布施给众生(吝啬到极点)。
7、厌烦善良的人,不喜欢看见善事,只信邪事。
8、看见金钱、财物时,会起心动念不由自主想要去窃取。
9、心常的起贪心、偷盗心,永远不知道满足,若吃点亏则忿恨不已。
10、贪得一点钱财或便宜,心里就生出喜悦心;若贪不到钱财,就生出妒害之心。
11、这种人难肯发心,却信邪倒见,谄曲邪命、不修善法、不敬正法。(相信鬼神銮坛,自认带使命,向往祭祠、爱拜拜,喜到阴庙、銮坛求乩童办事,跪求祷告生利发财)。
12、这种人注定死后,会先堕地狱,经不可数岁月,再从地狱出来,再堕生成鬼身,如此轮转生死苦海中,无休无止。
世尊告诉外道人说:你们是邪命愚痴的迷惑人,不知道因果报应,也不知道什么才是良善,不知道上面所说的诸众生相。这些都是外道愚痴的人所不能知道的。
从非人修罗之身投生到人间的众生:
1、生在人世,高傲自大,我慢之心非常的强盛,不太信正法,偶进佛门,动机亦不单纯,较劲争斗,为利益破和合,损伤同门。
2、很喜欢忿怒(动不动就生气),很爱和人抬杠、斗诤。
3、心胸极为偏狭,很会挟怨记恨、憎嫉起恶 (很会记恨别人、挟怨报复,非要扳倒别人才罢休、憎恶别人,看不得人好,嫉妒心极重 ,因此常起恶心)
4、讲话谄曲不实在,虚虚诈诈的。
5、抵债谩人(赖债还会骂人)。
6、身长高大洪壮(又高又大又壮),眼白圆,怒齿疏包露(牙齿稀疏、牙齿尖尖、露在外面状),勇猛有力(孔武有力),心怀战阵(心里想的都是怎样去作战打斗,譬如喜乐野外生存战争游戏)。
7、常好争斗,瞋戾不休 (瞋恨心极重,没完没了)。
8、两舌破和(很会二舌搬弄事非,让人不和分离),用离间手断来拆开良善人的和睦。
9、轻视看不起贤良的人,反说贤人之长短,毁谤好人。
10、因为这些不善业,其人注定死后直接堕入地狱,无有出期,之后,再随业报生其它恶趣,再又生堕回来阿修罗道。
从人道中还复人间的众生(从人道中死后再生人道中)
1、这样的人,个性贤良正直,亲近善友,性常有信,有忠有孝。
2、若有恶人,漫行非谤毁呰其人 (对此人胡乱编造是非,故意来毁谤此人),此人最终就是不会去对付这个毁谤他的人,此人怎会如此 呢?因为此人常为好惜门望,识羞识耻 (知道什么是羞耻心),是笃厚守信之人(厚道又守信用的人)。
3、乐好名闻及以称誉 (喜欢名声及被人称赞好名誉),其性工巧(技艺工巧很会),且敬重有智慧的人。
4、具惭愧心、心性柔软,对于给自己恩惠照顾的人,会知恩图报 (有机会会报答回去)。
5、对善知识的教导,其心顺且无违背。
6、有慈有悲、孝养父母、师僧和上、小心敬上(对师僧会小心敬奉)。
7、知人缓急处事有方(知道别人有急事会出手相助,做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
8、善能和合,常乐信佛 (深知和睦相处之道,喜爱佛法、相信佛法)。
9、好行布施,常生供养。
10、不耐于债,不负他人 (不愿欠人债务,不会背弃、背叛他人)。
11、少许财物,好习善事,接引于人,悉令安乐,不令有苦 (就算自己没有钱财(穷),也是一样学习善事,接引帮助别人,希望人皆获 得安乐,不愿见到别人有痛苦之事)。
12、像这样的人,作如是行为等,注定死后直生于天上,不会堕入地狱,再度还生人间,受大快乐,不受众苦,生生世世常获人身。
世尊说:外道人没有智慧且不善识人,这些见解也不是愚痴者所能见解的了的,也非凡夫所能测知,所能校量的。
从天界转生人间的众生:
1、若有众生持五戒修十善,能得生天上受胜妙乐,当从天上退没而生于人世间时,长相端严,具正信正见,貌好殊妙,其人聪慧,乐好清净。
2、喜穿着华鬘,熏香涂身、常爱鲜洁,,好择贤良的人为友。
3、常乐于音声歌舞赞叹。
4、常乐高楼,不居在下 (爱住在高楼处,不愿住低下楼)。
5、为人作首含笑 (常含笑着)不瞋,有行有德 (生气的有道理,是有德性的),讲话是吐言柔美的,具善巧方便的,是出言诚恳的,让听的人都很相信欢喜,讲话不会伤人,有大智慧。
6、常乐好衣严身之具 (喜欢穿戴的很庄严) 。
7、此人有善,,乐欲出家。
8、若得为师就会精进修持清净律行,学习佛道,不爱世间名利,志求无上菩提。
9、如此之人,有智有慧,多劫修行,难可筹量,非心所测,非眼所观。此是贤良,见生受福,若修净戒,不久当得无上正等菩提。(很快成佛)
1、极乐世界人的寿命
佛告阿难:“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量,皆如大目揵连,经百千亿那由他岁,皆共算数彼无量寿如来初会声闻,所知数量如彼毛端一滴之水;余不测者,犹如大海。诸菩萨摩诃萨众亦复如是,非以算计之所能知。阿难,彼佛寿命无量无边,不可知其劫数多少;声闻、菩萨及诸天人寿量亦尔。”
阿难白佛言:“世尊,彼佛出世于今几时,能得如是无量寿命”
2、极乐世界具足庄严,一切皆是珍宝
佛告阿难:“彼佛受生经今十劫。复次,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国土丰稔,天人炽盛,志意和适常得安隐,无有地狱、畜生及琰魔王界,有种种香周遍芬馥,种种妙华亦皆充满。有七宝幢周布行列,其宝幢上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具足百千诸妙杂色。阿难,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黄金、白银、琉璃、玻瓈、赤珠、玛瑙、玉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以二宝乃至七宝庄严。阿难,彼金为树者,以金为根茎,白银为叶及以华果。白银之树,银为根茎,黄金为叶及以华果。玛瑙之树,玛瑙根茎,美玉为叶及以华果。美玉树者,玉为根茎,七宝为叶及诸华果。或有金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茎,琉璃为枝,玻瓈为条,赤珠为叶,玛瑙为华,美玉为果。或有银树,以银为根,黄金为茎,余枝果等饰同金树。琉璃树者,琉璃为根,黄金为茎,白银为枝,玻瓈为条,珠为叶,玛瑙为华,美玉为果;玻瓈、真珠、玛瑙等树,诸宝转饰皆若琉璃。复有玉树,玉为其根,黄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玻瓈为叶,赤珠为华,玛瑙为果。复有无量摩尼珠等宝庄严树周遍其国。是诸宝树光辉赫奕,世无能比,以七宝罗网而覆其上,其网柔软如兜罗绵。
3、极乐净土的菩提树,见菩提树,获三种忍
“复次,阿难,无量寿佛有菩提树,高十六亿由旬,枝叶垂布八亿由旬。树本隆起高五千由旬,周圆亦尔。其条叶华果,常有无量百千种种妙色,及诸珍宝殊胜庄严,谓月光摩尼宝、释迦毗楞伽宝、心王摩尼宝、海乘流注摩尼宝,光辉遍照超过人天。于其树上,有诸金锁垂宝璎珞周遍庄严,谓卢遮迦宝、末瑳宝,及赤白青色真珠等宝,以为璎珞。有师子云聚宝等,以为其锁,饰诸宝柱。又以纯金真珠杂宝铃铎以为其网,庄严宝锁弥覆其上。以玻瓈万字半月宝等互相映饰,微风吹动出种种声,令千世界诸众生等随乐差别,于甚深法证无生忍。阿难,彼千世界诸有情等,闻此音已,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及无量无数有情得无生法忍。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见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由此因缘乃至涅盘,五根无患,心无散乱,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复由见彼菩提树故,获三种忍。何等为三一者、随声忍,二者、随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威神见所加及,往修静虑,无比喻故,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受故,善成就故。
“复次,阿难,彼极乐界,无诸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妙高山等。”
阿难白佛言:“世尊,其四天王天、三十三天,既无诸山,依何而住”
佛告阿难:“于汝意云何妙高已上有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及色界诸天等,依何而住”
阿难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
答言:“不也。”
佛告阿难:“诸佛及众生善根业力,汝可知耶”
答言:“不也,世尊。我今于此法中实无所惑,为破未来疑网故发斯问。”
4、极乐净土无大海但有诸河,金砂布地
佛告阿难:“彼极乐界,其地无海而有诸河。河之狭者满十由旬,水之浅者十二由旬。如是诸河深广之量,或二十、三十乃至百数,或有极深广者至千由旬。其水清冷具八功德,浚流恒激出微妙音,譬若诸天百千伎乐,安乐世界其声普闻。有诸名华沿流而下,和风微动出种种香。居两岸边多栴檀树,修条密叶交覆于河,结实开华芳辉可玩,群生游乐随意往来,或有涉河濯流嬉戏,感诸天水善顺物宜,深浅寒温曲从人好。阿难,大河之下,地布金砂。有诸天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杂水流馚,天曼陀罗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弥覆其上。
“复次,阿难,彼国人众,或时游览同萃河滨。有不愿闻激流之响,虽获天耳终竟不闻。或有愿闻,即时领悟百千万种喜爱之声,所谓佛法僧声、止息之声、无性声、波罗蜜声、十力四无所畏声、神通声、无作声、无生无灭声、寂静声、边寂静声、极寂静声、大慈大悲声、无生法忍声、灌顶受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获得广大爱乐欢悦,而与观察相应、厌离相应、灭坏相应、寂静相应、边寂静相应、极寂静相应、义味相应、佛法僧相应、力无畏相应、神通相应、止息相应、菩提相应、声闻相应、涅盘相应。
5、极乐净土没有一切苦
“复次,阿难,彼极乐世界,不闻诸恶趣名,边无障碍、烦恼、覆蔽名,无有地狱、琰摩、畜生名,边无八难名,亦无苦受、不苦不乐受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是故彼国名为极乐。阿难,我今略说极乐因缘,若广说者,穷劫不尽。
6、极乐净土众生情况
“复次,阿难,彼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力具足,受用种种宫殿、园林、衣服、饮食、香华、璎珞,随意所须悉皆如念,譬如他化自在诸天。
7、极乐净土的饮食、香味、服饰、宫殿、床座等
“复次,阿难,彼佛国中有微细食,诸有情类尝无啖者,如第六天随所思念,如是饮食即同食已,色力增长而无便秽。复有无量如意妙香、涂香、末香,其香普熏彼佛国界,及散华幢幡亦皆遍满。其有欲闻香者随愿即闻,或不乐者终无所受。复有无量上妙衣服、宝冠、环钏、耳珰、璎珞、华鬘、带锁诸宝庄严。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复有金、银、真珠、妙宝之网,悬诸宝铃周遍严饰。若诸有情所须宫殿楼阁等,随所乐欲高下长短、广狭方圆,及诸床座妙衣敷上,以种种宝而严饰之,于众生前自然出现,人皆自谓各处其宫。
8、极乐净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
“复次,阿难,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天人名。阿难,譬如下贱半挓迦人,对于轮王则无可谕,威光德望悉皆无有。又如帝释方第六天,威光等类皆所不及,园苑、宫殿、衣服、杂饰,尊贵自在,阶位神通,及以变化不可为比,唯受法乐则无差别。阿难应知,彼国有情犹如他化自在天王。
9、极乐净土:每天香花铺地,伴你度过美好的每一天
“阿难,彼极乐界,于晨朝时周遍四方,和风微动不逆不乱,吹诸杂华种种香气,其香普熏周遍国界。一切有情为风触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其风吹动七宝树林,华飘成聚高七人量,种种色光照曜佛土。譬如有人以华布地,手按令平,随杂色华间错分布,彼诸华聚亦复如是。其华微妙,广大柔软如兜罗绵;若诸有情足蹈彼华,没深四指,随其举足,还复如初。过晨朝已,其华自然没入于地。旧华既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还复周遍。如是中时、晡时,初中后夜飘华成聚亦复如是。
10、极乐净土中的七宝莲花
“阿难,一切广大珍奇之宝,无有不生极乐界者。阿难,彼佛国中有七宝莲华,一一莲华有无量百千亿叶。其叶有无量百千珍奇异色,以百千摩尼妙宝庄严,覆以宝网转相映饰。阿难,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者。是一一华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光明,一一光中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诸佛,身如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殊胜庄严,放百千光普照世界。是诸佛等,现往东方为众说法,皆为安立无量有情于佛法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11、极乐世界没有昏闇火光日月昼夜之像等
“复次,阿难,极乐世界无有昏闇,亦无火光,涌泉陂湖彼皆非有,亦无住着家室林苑之名及表示之像幼童色类,亦无日月昼夜之像,于一切处标式既无亦无名号,唯除如来所加威者。
12、生到极乐世界,究竟成佛
“阿难,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盘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13、他方诸佛皆来称赞阿弥陀佛无量功德
“阿难,东方如恒沙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彼诸佛等各各称叹阿弥陀佛无量功德;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佛称赞,亦复如是。
14、是因为往生极乐净土的极大方便,如何可以往生极乐净土
(按:根据以下4种方法,“净土法门”的说法比“念佛法门”更全面、更完整!)
何以故(按:条件1)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除五无间、诽毁正法及谤圣者。
“阿难,若有众生,(按:条件2)于他佛刹发菩提心,专念无量寿佛,及恒种植众多善根,发心回向愿生彼国;是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比丘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即随如来往生彼国得不退转,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愿生极乐世界,欲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阿难,(按:条件3)若他国众生发菩提心,虽不专念无量寿佛,亦非恒种众多善根,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回向彼佛愿欲往生;此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即遣化身,与比丘众前后围绕,其所化佛光明相好与真无异,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阿难,(按:条件4)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15、极乐净土的声闻、菩萨情况
“复次,阿难,极乐世界所有菩萨,于无上菩提皆悉安住,一生补处;唯除大愿,能师子吼,擐大甲胄摩诃萨众,为度群生修大涅盘者。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诸声闻众,皆有身光能照一寻,菩萨光照极百千寻。除二菩萨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难白佛言:“世尊,彼二菩萨名为何等”
佛告阿难:“汝今谛听!彼二菩萨,一名观自在,二名大势至。阿难,此二菩萨,从娑婆世界舍寿量已,往生彼国。
“阿难,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皆具三十二相,肤体柔软,诸根聪利,智慧善巧,于差别法无不了知,禅定神通善能游戏,皆非薄德钝根之流。。。。。。。阿难,假令我身住寿百千亿那由他劫,以无碍辩欲具称扬彼诸菩萨摩诃萨等真实功德,不可穷尽。阿难,彼诸菩萨摩诃萨等,尽其寿量亦不能知。”
16、为什么极乐世界有(花)胎生者、化生者的不同
佛告弥勒:“汝见极乐世界人住胎不”
弥勒白言:“世尊,譬如三十三天、夜摩天等,入百由旬、若五百由旬宫殿之内游戏欢乐。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处于宫殿。又见众生于莲华内,结跏趺坐,自然化生。”
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彼国众生有胎生者、化生者”
佛告弥勒:“若有众生堕于疑悔,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以此因缘,于五百岁住宫殿中,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若有众生断除疑悔,积集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广大智,信已善根;此人于莲华内,结跏趺坐,忽然化生,瞬息而出。譬如他国有人来至,而此菩萨亦复如是,余国发心来生极乐,见无量寿佛奉事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阿逸多,汝观殊胜智者,彼因广慧力故受彼化生,于莲华中结跏趺坐。汝观下劣之辈,于五百岁中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不知菩萨威仪法则,不能修习诸功德故,无因奉事无量寿佛,是诸人等皆为昔缘疑悔所致。譬如刹帝利王,其子犯法,幽之内宫,处以华观,层楼绮殿,妙饰奇珍,宝帐金床,重敷茵褥,名华布地,烧大宝香,服御所资悉皆丰备,而以阎浮金锁系其两足。”
佛告弥勒:“于意云何彼王子心宁乐此不”
答言:“不也,世尊。彼幽絷时常思解脱,求诸亲识居士、宰官、长者、近臣。王之太子虽希出离,终不从心;乃至刹帝利王,心生欢喜,方得解脱。”
佛告弥勒:“如是,如是,若有堕于疑悔,种诸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彼等众生处华胎中,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一切无有不可乐者。然彼众生于五百岁,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不得供养奉事诸佛,不得问于菩萨法藏,远离一切殊胜善根。彼等于中不生欣乐,不能出现修习善法,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彼于出时,心迷上下四方之所,若五百岁无疑惑者,即当供养无量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并种无量无边善根。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与诸菩萨为大损害。”
17、世尊嘱咐弥勒弘扬极乐净土法门
“阿逸多,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闻彼佛名,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阿逸多,是故告汝及天人世间、阿修罗等,今此法门(按:根据14,此法门即是“往生净土法门”或简称“净土法门”,而不仅仅只念佛法门)付嘱于汝,应当爱乐修习,乃至经一昼夜,受持读诵生希望心,于大众中为他开示,当令书写执持经卷,于此经中生导师想。阿逸多,是故菩萨摩诃萨,欲令无量诸众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应当起精进力听此法门。假使经过大千世界满中猛火,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读诵受持书写经卷,乃至于须臾顷为他开示,劝令听闻不生忧恼,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阿逸多,彼诸众生获大善利!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一切如来称赞悦可。若于彼法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随意所乐种诸善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于彼法中广大胜解之者,当能听闻获大欢喜,受持读诵,广为他说,常乐修行。阿逸多,无量亿数诸菩萨等,求请此法不曾厌背。是故汝等诸善男子及善女人,于今来世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
“阿逸多,如来所应作者皆已作之,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学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广大佛法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逸多,佛出世难;离八难身亦为难得;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之法,能说法人亦难开示。阿逸多,善说法人非易可遇,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是故我今如理宣说,汝等修习应如教住。
“汝阿逸多,我以此法门及诸佛法嘱累于汝,汝当修行无令灭没。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勿违佛教而弃舍之,当令汝等获不善利,沦没长夜备众危苦。是故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应勤修行,随顺我教。”
——摘自《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听上去像是三十五佛。
“三十五佛” 指常住十方一切世界的三十五佛。《决定毗尼经》说犯了五无间业的人,应在三十五佛之前至心忏悔。 关于对三十五佛之崇拜,《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后记〉载称,古印度的大乘修行者,常于六时礼忏三十五佛;至今汉地与西藏的修行者中犹盛行着此一信仰。
三十五佛各个于成佛前行菩萨行,发大愿,成佛后,对众生之利益也不同;于自己的恶业,要生追悔心,针对恶业而拜某一佛,亦清净前世无边的恶业。思业之过患,清净对治,同时也要思佛的功德;要具足各个佛的大愿,念名号,对治就会强,最后要做好防护力。
据《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以及《决定毗尼经》所载,三十五佛即∶
(1)释迦牟尼佛,(2)金刚不坏佛,(3)宝光佛,(4)龙尊王佛,(5)精进军佛,(6)精进喜佛,(7)宝火佛,(8)宝月光佛,(9)现无愚佛,(10)宝月佛,(11)无垢佛,(12)离垢佛,
(13)勇施佛,(14)清净佛,(15)清净施佛,(16)娑留那佛,(17)水天佛,(18)坚德佛,(19)旃檀功德佛,(20)无量掬光佛,(21)光德佛,(22)无忧德佛,(23)那罗延佛,
(24)功德华佛,(25)莲华光游戏神通佛,(26)财功德佛,(27)德念佛,(28)善名称功德佛,(29)红炎幢王佛,(30)善游步功德佛,(31)斗战胜佛,(32)善游步佛,(33)周匝庄严功德佛,(34)宝华游步佛,(35)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
另据《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所列,为:
(1)释迦牟尼佛,(2)金刚坚固能摧佛,(3)宝焰佛,(4)龙自在王佛,(5)勤勇军佛,
(6)勤勇喜佛,(7)宝火佛,(8)宝月光佛,(9)不空见佛,(10)宝月佛,(11)无垢佛,
(12)离垢佛,(13)勇施佛,(14)净行佛,(15)梵施佛,(16)水王佛,(17)水天佛,
(18)贤吉祥佛,(19)无量威德佛,(20)旃檀吉祥佛,(21)光吉祥佛,(22)无忧吉祥佛,
(23)那罗延吉祥佛,(24)华吉祥佛,(25)莲华光游戏神通佛,(26)财吉祥佛,(27)念吉祥佛,(28)善称名号吉祥佛,(29)帝幢幡王佛,(30)斗战胜佛,(31)勇健吉祥佛,(32)勇健进佛,
(33)普遍照耀庄严吉祥佛,(34)宝莲华游步佛,(35)宝莲华妙住山王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