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类的新议题
这本书的架构书总分总的形式, 在第一章里作者对人类的未来做了预测。纵观人类悲怆的历史,经历过瘟疫、战争、饥荒,都使人口大量减少。痛定思痛,总会有一小部分人站出来解决这些历史难题。在那一小部分历史人物的带领下,世界级的战争因为联合国的成立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制约几乎不可能再次出现,天花瘟疫因为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已经绝迹。饥荒问题因为人类生产力的提高而不再头疼。这些问题终究不会再继续深度的困扰人类,与此同时人们更在意 幸福快乐、长生不老和生活质量 。作者对未来做预测,也是基于当下人们面对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更进一步讲,人们不愿意改变,因为人们害怕面对未知。但是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第二章: 人类世
作者将过去7千年,人类进入农业革命之后的时期, 称之为人类世。在现代,人类以及人类饲养的宠物就占据了世界大型动物90% 的比例,大型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少。毋庸置疑,人类确实在主导着这个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宠物相比,猪,鸡等家畜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从出生就被圈养在牢笼里,然后在生命的某一个结点被送去屠宰场。任何哺乳类动物都有 情感联结 的需求,人类剥夺了家禽的需求。但似乎人类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而已。
第三章: 人类特质
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特质是什么?只有人类拥有灵魂、心灵和意识?为什么人类面对一件事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可以称之为意识,而哺乳动物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却被称之为预先设定好的算法步骤?为什么要剥夺动物所体现出来的动作的灵活性?最后,作者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哺乳类动物和我们一样,也具有意识和心灵。人类称霸世界的关键,是能够让许多的陌生人团结起来。团结合作的人类群体能够超过世界上任何大型动物群体,所以人类能够站到生物链的顶端。人类是通过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团结起来的,这种抽象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虚构想象。其实,这种 虚构想象 就是一种精神控制,信念控制的力量远远大于身体的力量。
第四章:虚构的力量
这一章以一句很有反省力量的话作为一个总结和升华:公司、货币和国家,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是人类发明的概念,好让为人类而服务。为什么到最后人类却为这些概念而服务,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呢?
第五章:宗教和科学之争
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通过秩序得以创造和维护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是力量,通过研究获得力量,用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
第六章: 与现代的契约, 第七章:人文主义革命
与现代的契约 我的理解哈, 说的是人们一出生就被规定了生存轨迹,没有自己的发挥空间,就像是一台机器从组装生产到分配到流水线夜以继日的工作一样,没有灵魂,没有意义,而这也是产生现代崩溃的原因。而人文主义革命的出现,为人们的存在赋予了意义。人文主义主张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认为人们自己内心的体验感是最高的评价准则,没有上帝,没有神话,上帝已死(尼采)。现代契约要求人们不停的干活,人文主义为人们的行为赋予意义,具象和抽象相辅相成,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第八章: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第九章:大分离
现代生命科学发现人们内心的体验感只不过是大脑中的脉冲信号,而自由主义提倡的叙事自我只不过是人们将那些脉冲信号拼接起来的妄想而已。有些事情本来没有意义,是叙事自我从拼接的脉冲信号中强行附加意义,这些发现对自由主义者发起了强烈的冲击。在21世纪,人工智能发展突飞猛进,未来的科技发展很有可能将人类分成两种人:一种是绝大多数普普通通的人类,另一种则进化成超人类。人文主义的自由意志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人工智能算法给出的决策,在那个时候人文主义将会面临大分离的崩溃命运。
第十章:意识的海洋, 第十一章:数据主义
已知人文主义可能面临崩溃的命运,作者探讨了可能出现的两种新的意识形态: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科技人文主义主张用算法和基因升级人的心智,将智人打造成智神,用现代话来说应该是高级智商,高级情商的那种人。但是科技人文主义面临一个无解的两难,就是人的意志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东西,然而人们却在开发能够重新设计、改造人们意志的科技。感觉这成了一种零和博弈的现象,不是人类的意志消灭科技,就是科技创造出智神代替人类。
科技人文主义在存在形态上面临一个无解的两难,作者提出的数据主义进一步弥补了它的缺陷。数据主义认为,宇宙是由数据流构成的,任何现象或者实体的价值体现在对数据处理的贡献。以互联网的大数据为例,通过数据处理可以分析出你的想法,然后对你的下一步行为做出预测,这些已经司空见惯了。更进一步讲,未来的世界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数据驱动着你的生活,为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决策的依据。数据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它不排斥人文主义,不排斥人们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感,我觉的数据主义更像是存在于科技人文主义和自由人文主义之间的一种状态,而且据我对现代数字时代的分析和体验而言,数据主义很有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以上是我对《未来简史》每一章内容做的一个随笔,接下来我想说一说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纵观全文,作者在历史事件、宗教、社会制度、人工智能各个方面均有所涉及,学科跨度之大和思考深度之深着实让人佩服。作者在最后提到了几个问题很有反省意义,我总结出了几个关键词:数据处理、智能、算法。这几个关键此构成了现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签,同时也是对现代数字时代的一个总结。作者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在让人们反思反省,现代数字时代对我们的生活构成了多大的影响,哪些有利,哪些有害,以及如何避免数字时代的副作用等。
君子性非议也,善假于物也。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终究还是制造工具的智人。
1等到金钱渗透冲垮了社会、宗教和国家所筑成的大坝,世界就成了巨大而无情的市场。《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2佛教给我们的建议是,除了别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时也别再追求那些感觉良好的心理感受了。《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3阶级有其重要功能。有了阶级之后,陌生人不用浪费时间和精力真正了解彼此,也能知道该如何对待对方。《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4就算是大批互相不认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5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6快乐最重要的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7历史的铁则告诉我们,每一种由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都绝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象和虚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8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9历史就是这样从一个岔路走到下一个岔路,选择走某条道路而非另一条的原因总是神秘而不得而知。《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10历史一再让我们看到,许多以为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常常因为不可预见的阻碍而无法成真,而某些难以想象的情节,最后却成为事实。《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11历史在人类创造神的时候开始,在人类成为神的时候终结。《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12鸟类会飞就是因为它们有翅膀,可不是因为有什么飞的权利。
13全球经济导向也已经从物质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过去主要的财富来源是物质资产,比如金矿、麦田、油井,现在的主要财富来源则是知识。《未来简史》
14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15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在于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16如果最早提出的是一个有缺陷的理想,常常是到理想即将实现的那一刻,才会赫然发现。《未来简史》
17虽然金钱能建立起陌生人之间共通的信任,但人们信任的不是人类、社群或某些神圣的价值观,而只是金钱本身以及背后那套没有人性的系统。《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18为了改变现有由想象建构出的秩序,就得先用想象建构出另一套秩序才行。《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19我们对生活所赋予的任何意义,其实都只是错觉。《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20想象构建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21一切苦难并非来自噩运、社会不公或是神祇的任性,而是出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22主观感受就只是一种电光火石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就像海浪一样。不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是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着意义,这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尤利西斯经典句子1、他快步向一边走去;在经过一束宽阔的阳光时,他的眼睛活了起来,呈现出蓝色的生命。
2、一颗破碎了的心。终归是个泵而已,每天抽送成千上万加仑的血液,直到有一天堵塞了,也就完事大吉了。
3、或是,请看那曲折蜿蜒、波纹回旋的小溪,任凭山石阻挡,它仍潺潺而流,奔向波涛汹涌的蔚蓝色海神世界,沿途有绿苔覆盖的河岸相伴,有温柔体贴的西风吹拂,有灿烂明媚的阳光照射,有森林巨人的枝叶临空,将荫影披覆在小溪那沉思的胸膛上。
4、他,自己生下了自己,中间夹上圣灵,自己派自己来当救赎者,在他自己和别人之间,他,受到了妖孽的欺弄,被剥光衣服又挨了鞭打,被钉在十字架上饿死,活像蝙蝠钉在谷仓大门上,他,让自己埋入地下又站立起来,下地狱救人之后才上天,在那里坐在自己的右手边,做了一千九百年,然而将来有一天还要回来毁灭一切生者与死者,但那时所有生者已经成了死者。
5、虽然我们的力量已不如初,远非昔日移天动地的雄姿,但我们仍然是我们。英雄的心尽管被时间消磨,被命运削弱,我们的意志和坚强依然如故。坚持着去奋斗,探索追求,绝不屈服!
6、尽管被时间消磨,被命运削弱,依旧去奋斗、探索、寻求,而不屈服。
7、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从小到大,他一直是那个地方的目击者。
陈赫经典语录
1、 父母不能骂自己的孩子是小兔崽子,因为这在遗传学上是对父母不利的。
2、 面对现实吧,生活往往比那些偶像剧的口味——要重得多。
3、 网络传言说如果5片口香糖一起吃,通过咀嚼的动作也可以营造出饱的感觉,而且最关键——不会胖,最适合失恋的人群。
4、 男人有钱不变坏,母猪上树变妖怪!
5、 人怕出名猪怕壮,死猪不怕开水烫!
6、 我整个人的灵魂都升华了,我现在感觉我的灵魂比你们这些灯红酒绿、朱门酒肉、摇头摆尾、骚首弄姿、糜烂混乱、说话不清、重色轻友、卑鄙无耻的家伙要高尚的多得多得多的多得多。
7、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要在附近的几棵树上多死几次试试。
8、 你小心,我放心。你贪心,我担心。你有心,我开心。你花心,我恶心。你负心,我伤心。一声祝福一片心,你的月亮我的心,我的祝福是真心。
9、 学士硕士全灭,男博士仅能自保,要打赢女博士,哼哼,只有靠圣斗士了。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女博士是人类中的战斗机、身上笼罩着多层光环。
10、 又不让吃鸡!又不让吃鸡!又不让吃鸡!有点事就不让吃鸡!丢不丢人!丢不丢鸡!你让鸭怎么看鸡,你让大鹅怎么看鸡,让鸡以后在家禽界怎么混呢?一有流感就板蓝根!板蓝根!板蓝根!为什么不直接让鸡吃板蓝根呢?
11、 一百种人就有一百种意见,你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
马丁·瓦尔泽经典语录1这世上的所有灾难都源自爱的匮乏。《恋爱中的男人》
2他看见她的时候,她已看见他。她进入他视野的时候,他已成为她注视的对象。《恋爱中的男人》
3一个人为另外一个人哀伤的时候,我们不会跟他一样哀伤,因为我们不了解给他带来哀伤的那个人。但我们了解那两株胡桃树!维特跟它们多熟悉,我们就跟它们多熟悉。我们不是跟着他哀伤,我们是跟他一样地哀伤。《恋爱中的男人》
4他用温柔而严肃的语调开始说话,他的声音犹如电流,一种麻酥酥的舒服感走遍我的全身。年老的诗人轻轻地拉着我那只因为快乐和崇拜而颤抖的手,用他柔软的双手握着我的手,眼睛看着我,对我说话《恋爱中的男人》
5只要渴望存在于这种音乐当中,我们就不会被它打垮。我们不仅能够忍受渴望,我们还享受渴望。在飘扬着歌声的一个个瞬间,我们坚不可摧。在美的面前,现实没有得胜的机会。《恋爱中的男人》
6在你生活的地方你活不下去,你渴望的世界又无法企及,这时候她就会逃往这音乐的大陆,让所谓的现实在美的世界中沉沦。《恋爱中的男人》
尤瓦尔·赫拉利,是以色列新锐的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著有《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以宏大的视角、细腻的笔法来描述另一种历史。而且,每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时,他都会针对当地语言和历史事件进行一些细微的改动,以更迎合读者,读者阅读时也更亲切。
第一部分 认知革命
将地球从135亿年前大爆炸讲起,7万年前产生智人,分为三大重要革命: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和500年前的科学革命。
思考的代价:人类的大脑明显大于其他动物,但庞大的大脑也是庞大的负担。大脑只占身体重量的2%-3%,但是消耗却占到了25%。为了维持消耗,只能寻找更多的食物。同时,物竞天择,为了生存和繁衍,所以在许多重要器官都还没有发育完全时人类新生儿就出生了。出生后,家族就开始共同抚养,形成了强大社会关系。同时,由于这种特征,智人在早期时,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仍然惧怕大型肉食动物相比。
用火是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特征。
认知革命是智人改变了新的沟通方式,会使用更为灵活的语言了。认知革命真正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传递普通的信息,而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事物的信息。所以,在认知革命后,传说、神话、神以及宗教等应运而生。正式这些虚构的事编出了一些想象(其实也可以称之为愿景),让大量陌生的人可以集结、合作。文中列举标致汽车,互不认识但可以精密合作。
人类肥胖是因为喜欢高热量的食品。而这其实也是源于祖先采集者的饮食习惯。采集者发现熟透了的水果,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吃到吃不下,否则留下来会被其他的动物或人给吃了。之所以吃甜和高热量的食物,是因为DNA里还遗留着祖先遗传下来的基因。
智人的生存,其实是部落附近有什么就吃什么。同时,采集的不仅仅是食物,同时还有知识。比如,了解植物的生长模式,动物的生活习性、季节的变化以及如何修补、自救。可以说,采集者对周遭的环境了解比现代人更深、更广。有观点认为,自从采集时代以来,智人的脑容量其实是逐渐减少的。要在那个时代活下来,每个人都必须有高超的心智能力,而农业革命后,低能的人也有了生存空间,比如生长线上的工人。
考古证明采集者营养已经比较充分。他们平均寿命低的原因是儿童早夭的情形比较普遍。采集者免受营养不良的困扰秘诀就在于饮食多样化。相比之下,农民的饮食就不均衡,种类较少。
第二部分 农业革命
从采集走向农业的转变,始于大约公元前9500年-公元前8500年,这场改变一开始速度缓慢,地区也有限。为什么农业革命发生在中东、中国和中美洲,而不是澳大利亚、阿拉斯加或者南非?因为大部分动植物其实无法驯化。远古祖先采集的物种中,适合农牧的只有极少数几种,而这些地方正好是这几种物种生长的地方。
但是,农业革命所带来的并非轻松生活的新时代。确实,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了,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好吃,过得悠闲,而是人口大爆炸。而且,农民的工作比采集者更辛苦,食物更单一。因此,农业革命其实是史上的一桩骗局。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如果用小麦的观点看农业革命,1万年前,小麦也只是众多野草中的一种,在短短1000年时间内,却传遍世界各地,生存和繁衍如果是做基本的演化标准,小麦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那小麦为什么让智人放弃采集呢?一种可能是人类为了建造巨型结构的神庙等,为了养活建造者,所以从采集专项自行种植。
农业时代人类的空间缩小了,但时间却变长了。一般来说,采集者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考虑下周或者下个月的事情,但农民却会想象预测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事。而人类的想象则建构出了秩序。随后,想象建构的秩序和真实世界结合了。想象的发展,事情的增多,超出了人类记忆的脑容量,文字的产生。
历史从无正义。每一种由想象建构出来的秩序,都绝不会承认自己出于想象和建构,而会大谈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结果。比如印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就建立了阶级森严的社会,当地人只能做仆人或者奴隶。上层阶级还会用洁净来区分,免得阶层或者种族受到污染。
第三部分 人类的融合统一
农业革命后,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守特定的规范。这就是文化。
人类文化一直在流动不休,但流动并非完全随机的,是有个大方向的。几千年来,规模小而简单的各种文化逐渐融入了较大的、较复杂的文明中。
公元前1000年间,出现了三种有可能达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第一种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第三种是宗教上的全球宗教。
第四部分 科学革命
过去的500年中,人类越来越相信可以靠着投资科学研究提升人类的能力。
现代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不同之处:1、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2、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3、取得新能力。
过去500年间,科学、帝国和资本之间的回馈循环正是推动历史演进的主要引擎。
科学的进步、商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变革。
尽管物质和生产力大幅提高了,但人类的幸福感呢?
未来呢?认知革命后,智人成为了世界的主宰,改变了自然进化的单一线索,未来会否创造出比智人更先进的生命物种或其他?
在《人类简史》后,《未来简史》把目光投向智人的未来。
人类已经基本解决以下问题:
1、饥荒。
2、瘟疫。
3、战争。
未来人类的三个议题是:
1、不死。
2、找出幸福快乐的关键。
3、升级为神。
全书分三部分:
过去人们相信法老王、相信上帝,现在人们相信个人自由至上的人文主义。而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所谓的“自由意志”、“心灵”等可能并不存在,“完全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够证明人拥有灵魂,猪则没有”。人类即将窥探到生命的奥秘,人文主义信仰也可能随之崩塌。
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数据信仰——人类作为一种算法,个体已无价值,唯数据有意义。
下面整理书中描述或提到的有趣的观点:
预测一经提出,就将影响现实,使得预测难以实现。
比如马克思预言无产阶级必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将卓越见解写成《资本论》,但他忘了资本家也会读书。
研究历史无法预测未来,但能让我们从过去中解放,让人想象是否有另一种命运。书中举了草坪的例子:从前草坪是贵族的标配,因为它无实际作用且维护起来费用昂贵(像钻石),了解了草坪的历史,就能使我们在考虑要不要在房子周围修草坪时有不同的想法。
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是被认为是美德,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做个“好人”,教别人做好人的是不是就是一些“坏人”,好惯着他们使坏?
如果有人想根据愉悦和痛苦之外的理由推导出善恶,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想骗你,而且也可能骗了他自己。辨别善恶,唯一的标准就应是“愉悦和痛苦”,就如乔治·奥威尔所说: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
如同《人类简史》中经常提到的观点,人类靠编造故事得以大规模合作,上帝、国家等概念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在部队,人们服从“组织”决定,维护“组织”利益,那么到底谁是“组织”呢?
根据目前的经验,延续自己的基因就是至善。所以为什么要努力奋斗——想想在地球毁灭时,你的后代能否乘上诺亚方舟?在未来人类进化成神时,你能否搭上时代的列车?
人文主义,简单来说即——“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这成了现代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下面是几个典型场景:
人文主义的座右铭——生命在于体验:
以往的“小人物”,在今天也会得到关注。
人文主义有三个分支:
纳粹主义只是进化人文主义的一个极端版本,不应将其全盘否定:
历史来来回回,自由主义暂时胜出,几乎成了普世信仰:
人没有自由意志,一切行为都有内在驱动,是基因密码的反映。人的欲望甚至是可以操纵的,书中举了大鼠的实验:
我们很会骗自己,甚至强行为错误注入意义。例如,“牺牲即光荣”,这种本是统治者驭人之术的想法,已被我们深信不疑,而这一切都是出于想象而已。人生如戏。
生命科学告诉我们,人只是一套算法,人无意义。
计算机将全方位超越人类。大多数人将成为无用之人,像军人、司机、医生、教师等等。
对大多数的现代工作来说,99%的人类特性及能力都是多余的。
就连艺术领域也会被取代:
未来可能出现大多数无用的普通人,与少数掌控世界的精英。无所事事靠游戏或药物快乐地度过一生,或是持续更新自己对抗智能算法并获得永生。你选哪一个?
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而是需要别人提供。就如第一代苹果手机出现时,许多人会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与其探索自己内心感受,不如问问算法。
只需要完全公开自己的信息,放置于网络,将决定权交给算法。“认识你自己”从来没这么简单或便宜过。
意识形态斗争根本是不同数据处理系统间的竞争。资本主义采用分散式处理,而苏联式共产主义则是集中式处理。效率高者胜出。
《全球游戏》(Ready Player One) - 作者:欧尼尔·恩特
《剑客行》- 作者:金庸
《斗破苍穹》- 作者:天蚕土豆
《只有我不在的街道》- 作者:村上春树
《雪崩》-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虚拟次元游戏》- 作者:洛可可
尤瓦尔赫拉利:幸福快乐的关键是什么?
20220128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动力,这是一个明显的真理。如果不去或不能追求幸福,生活就毫无意义。
上周,老何在得到陈章鱼的《每周新书盘点》学习了中国人大哲学学院教授赵汀阳老师的《论可能生活》一书中关于对什么是真正幸福的理解,赵汀阳老师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幸福公理」:假如一个人的某个行动本身是自成目的的,并且这一行动所试图达到的结果也是一个具有自足价值的事情,那么,这一行动必定使他获得幸福。
这个话说得有些绕啊,咱们翻译一下。就是说,如果有一件事情,不给你钱你也乐意去做,不做不甘心;而且你做这件事情的结果,还能对别人、对社会有贡献,这就是创造性行动。
几年以前,老何在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看到一番关于幸福的精彩讨论,非常值得有兴趣的朋友学习和思考!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和快乐,但你有没有想过幸福快乐来自哪里?我们又应该怎样做才能获得幸福快乐呢?
对于快乐的来源,历史上大致有三个观点:
1快乐来自主观感受
现代自由主义认为,快乐来自主观的感受,快乐就是“主观感到幸福”。
这也是一般对于快乐普遍接受的定义,依照这个观点,快乐是种个人内在的感受,可能是因为当下直接的快感,或是对于长期生活方式的满足。
那么,快乐与外部因素的关系如何呢?
有调查机构对金钱、健康、社群等外部因素与快乐的关系做过调查。
快乐与金钱的关系:金钱确实会带来快乐,但是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之后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
快乐与健康的关系:疾病会短期降低人的幸福感,但除非病情不断恶化,或是症状带有持续、让人无力的疼痛,否则疾病并不会造成长期的不快。
家庭、社群、婚姻与快乐的关系:
目前看来,对快乐与否的影响,家庭和社群>金钱和健康。那些家庭关系紧密良好、社群互相扶持帮助的人,明显比较快乐。而那些家庭机能失调、一直无法融入某个社群的人则明显比较不快乐。而其中,婚姻有事特别重要的一项因素。多项重复研究发现,婚姻美好与感觉快乐,以及婚姻不协调与感觉痛苦,分别都呈现高度相关。而且,不论经济状况或是身体健康如何,情况都是如此。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能够决定自己要走哪条路,但也让我们越来越难真正信守承诺、不离不弃。于是,社群和家庭的凝聚力下降而解体,这个世界让我们感到越来越孤独。
2快乐是客观条件符合主观期望
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务、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
如果说快乐要由期望来决定,那么我们社会的两大支柱(大众媒体和广告业)很可能正在不知不觉地让全球越来越不开心。
有没有可能,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会对生活不满,不只是因为贫穷、疾病、腐败和政治压迫,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第一世界国家的生活标准?
3快乐的关键在于人的生化机制
生物学家认为,我们的心理和情感世界其实是由经过数百万年演化的生化机制所形塑。所有的心理状态(包括主观幸福感)并不是由外在因素(例如工资、社会关系或政治权利)来决定,而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定。
我们能够快乐的唯一原因,就是身体内发出快感的感官感受。所以,那些刚中了乐透、刚找到真爱的人,之所以会快乐地跳起来,并不是因为真的对金钱或情人有所反应,而是因为血液中开始流过各种激素,脑中也开始闪现着小小的电流。
“吊桥效应”是这种生物理论的很好运用。由于身体上的紧张引起心跳加快而让人误以为这是对于见到喜欢的异性时的怦然心动。
但如果说幸福快乐是有生物学上的神经元等产生的生理快感的话,那么我们人类似乎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追求了,只需要通过药物或者借助科技刺激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可以获取这种快感,如骇客帝国等科幻片中的画面,不敢想象!但这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快乐吗?
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
佛教的观点最有意思,根据佛教的观点,大多数人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以为快感就是快乐,不愉悦的感受就是受苦。于是,人类就渴望能有快感,并希望避免不愉悦的感受。然而,这是大大的误解。事实是,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主观感受就只是一种电光石火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就像海浪一样。不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着意义,这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
如果我们太看重这些内部的波动,就会变得太过执迷,心灵也就焦躁不安、感到不满。每次碰上不快,就感觉受苦。而且就算已经得到快感,因为我们还希望快感能够增强或是害怕快感将会减弱,所以心里还是不能感到满足。追求这些主观感受十分耗费心神,而且终是徒劳,只是让我们受制于追求本身。因此,苦的根源既不在于感到悲伤或疼痛,也不在于感觉一切没有意义。苦真正的根源就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不管追求的是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的紧张、困惑和不满之中。
人想要脱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这样产生的心灵平静力量强大,那些穷极一生疯狂追求愉悦心情的人完全难以想象。
这就像是有人已经在海滩上站了数十年,总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让这些海浪永远留下来,同时又想多开某些“坏的海浪”,希望这些海浪永远别靠近。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这个人站在海滩上徒劳无功,被自己累得几近发疯。最后终于气力用尽,瘫坐在海滩上,让海浪就这样自由来去。忽然发现,这样多么平静啊!
佛教与现代生物学和现代自由主义的相同点,在于都认定快乐不在于外在条件。但佛教更重要也更深刻的见解在于,真正的快乐也不在于我们的主观感受。我们如果越强调主观感受,反而就越感到苦。佛教给我们的建议是,除了别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时也别再追求那些感觉良好的心里感受了。
苦真正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对感受的不断追求。佛教思想在这里已经不再是宗教更是一种哲学体系,佛家、道家、儒家从某种角度上看其实是相通的,是一种理解世界万物的方式。惊异于尤瓦尔对佛教思想了解如此之深,同时又不得不深思是不是我们对于很多东西的追求太过于执着,以致于“着力极差”而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宁静、圆满。
在佛家看来,“求不得”才是追求快乐本身路上的苦。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要做到佛家所说的完全放弃自身的欲望达到“无欲则刚”的境界太难了。对于求而不得的事物,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唯有降低自身的期望,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对于幸福快乐的思考,其实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议题。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对这个议题继续进行了探讨,人类对于幸福快乐的追求不会停止,未来人类还会继续寻找幸福快乐的关键,它将会是未来人类可能的重要的议题之一。
请问你是想问尤瓦尔·赫拉利的另一半是谁吗?尤瓦尔·赫拉利的另一半是ItzikYahav,尤瓦尔·赫拉利于1976年生于以色列海法,2002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专研中世纪史与军事史,现任教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她有一位男性配偶(ItzikYahav),他们于2002年相识,并在加拿大多伦多登记结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