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柴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874至1875年,题献给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
2拉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是俄罗斯的作曲家、指挥家及钢琴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完成于1901年。这部作品明朗、真挚、完整而深刻,音乐中洋溢的热情和力量,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3普三(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开始于1917年,最后于1921年完成。这部协奏曲音乐语言的特点,是民俗性与复调手法的结合,显示出作曲家创作个性的高度成熟。
扩展资料
柴可夫斯基于1874年在写给其弟的家信中,首次提到创作《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这首乐曲的情况。不久后的12月,作品大致完成。彪罗将这部协奏曲带到了美国,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顿音乐厅进行了首演。
1875年12月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演出则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当时担任钢琴独奏的是当时年仅18岁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塔涅耶夫,而指挥正是当初拒绝弹奏的尼古莱·鲁宾斯坦,他后来亦成为这首曲子的其中一位公认的演译权威。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二胡初学怎么拉 二胡初学怎么拉?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初学二胡的朋友们,音准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所以刚开始学习要练习音阶,那么二胡初学怎么拉?二胡初学怎么拉11、二胡拉出的拉法如下:琴弓拉内空弦为1音。食指按弦,琴弓拉内弦为2音。中指按弦,琴弓拉内弦为3音。无名指按弦,琴弓拉内弦为4音。 琴弓拉外空弦为5音。食指按弦,琴弓拉外弦为6音。中指按弦,琴弓拉外弦为7音。无名指按弦,琴弓拉外弦为1(高)音。2、注意事项如下:在二胡的内外两条弦上拉奏出音阶除了要掌握好运弓的技巧、换弦的技巧,还要熟练地运指,熟记音位,特别是要有很好的音准概念。因为二胡不是固定音高乐器,每一个音的发出都要靠演奏者手指按弦控制。手指按弦的位置、力度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音高的准确性。而左手运弓、换弦的技巧也会影响音乐旋律的音质、音色、音的连贯、圆润、跳跃等。因此需要双手很好地配合。 初学二胡怎么拉音阶 二胡音准控制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辨音能力薄弱,即内心音高建立不准确,拉不准自己也听不出来;其二是手型的不当,不能够让大脑与手指之间无控制盲区;其三是技术的不熟练。所以要拉准音必须有敏锐的听觉能力、正确的手型和熟练的控制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二胡运指 演奏乐器最重要的是两手的配合,二胡也不例外,左手运指与右手运弓互相配合才能拉出好的调子。运指是指左手指头在弦上作各式各样的按弦动作,它是二胡基础训练中的重要一环。由于二胡不像手风琴、琵琶那样有琴键或品位标志,而是靠左手指头触弦的不同部位,若触弦位置稍有不对,就会出现按音不准,影响演奏效果。由于琴弦长短决定了音距宽窄,琴弦越短,音距就越窄。二胡各把位之间的指距各不一样,这给运指带来了更大的困难。正确的运指方法取决于正确的持琴姿势,首先要注意的是左手三个部位的“45度”:即大臂与左胸侧大约构成45度,小臂与琴杆大约构成45度以及按指的'第二、三节(从指根数起)与琴弦(按千金方向)大约构成45度。具体地说,大臂适当下垂,肘部往下沉,小臂不可平抬,虎口持琴保持着必要的松动自然,按指往下略微弯曲,整个手形是较松的半握拳状。四个按弦的指头与琴弦“比邻而居”,它们均作出欲触弦的状态。这样的手形,给左手准确、敏锐的触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指头触弦时,要用指肚与指尖之间的部位去按,并要很轻巧的落在琴弦上。离弦时,应当自然而敏捷的回到原来的位置。这种富有弹性的一起一落,表面上是指头在动,实际上是受着“内劲”的支配,这内劲又源于整个协调自然的持琴左手。初学者在学按弦时容易犯的毛病是:手臂抬得老高,虎口把琴杆捏得过死,四个按指一字儿的平直伸展着,不呈弯曲状。有些人在按弦时用指关节去碰弦,不用指肚触弦。有的人按弦后手指离弦时抬得老高这种种不正确的运指,使整个按弦动作显得非常生硬迟缓,缺乏弹性。即使右手感弓比较熟练,但发出的声音仍然是拖泥带水、混杂不清的。以上不正确的运指如不加以克服,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使这些毛病得到巩固,即使有决心改掉它,实际上比学习和掌握一门新的技法还要稍困难一些。所以,训练运指的灵活性与准确性,首先要检查运指的方法是否正确。训练运指的准确性,一方面要姿势正确,另一方面不可强调片面动作,要了解运指整体的及内在的道理,运指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着耳力的支配,敏锐的耳力是求得按弦音准的基本保证。即使按弦时指距发生了轻微的偏差,耳力也能在这一瞬间把指距调整到准确的按音位置。虽说二胡上各音区各把住的指距各不相同,但只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练习,按指在耳力的支配下对应有的指距将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二胡初学怎么拉2拉二胡是指法与弓法的配合。以15弦为例,二胡的拉法如下:不按琴弦,琴弓拉内空弦为1音。食指按弦,琴弓拉内弦为2音。中指按弦,琴弓拉内弦为3音。无名指按弦,琴弓拉内弦为4音。不按琴弦,琴弓拉外空弦为5音。食指按弦,琴弓拉外弦为6音。中指按弦,琴弓拉外弦为7音。无名指按弦,琴弓拉外弦为1(高)音。
扩展资料:
今晚享受了一场“钢琴的盛宴”。上音国际钢琴艺术节请来了连续两届获得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前三的俄罗斯钢琴家瓦季姆·鲁登寇大师,他出神入化的指法,带领我们走进经典。
大师开场演奏了巴赫的《帕蒂塔BWV826》这首c小调的作品,结构复杂而精致,节奏多变。大师纯净的音色,流动在键盘上,柔板浅唱低吟,舞曲活泼轻快。音色的变化在乐曲推进中,时明时暗,呼吸从容,过渡和衔接极为自然。
第二首莫扎特《D大调第九号钢琴奏鸣曲》,这首曲子是莫扎特创作成熟期的作品。作品旋律丰富多彩,节奏轻盈美妙,带着莫扎特独一无二的“金色光芒”,天真,幻想,充满希望。大师手指的飞速跑动,没有丝毫喘息的瞬间,但每个音依旧清晰明亮,颗粒饱满。慢乐章温柔,缠绵,如水波般熨贴着内心。乐句之间的对比,明显却不突兀,莫扎特最喜欢用的“花边”装饰音,如水晶般清亮透明,光彩夺目。
印象中的勃拉姆斯总是有些沉重。他的作品很难跟“炫技”联系起来,但他写的这首《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是个例外。作品用了14个变奏对主题加以发挥和诠释。每一个变奏都有不同的变化,极具个性。同一主题想要做这么多变奏,让听众不厌烦,实在是个惊人的挑战,这需要惊人的创造力和扎实的创作技巧,勃拉姆斯写得很用心,钢琴家弹得更精彩。每一个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变化,充满想像力,跟着他手指的律动,丝毫不感到单调,相反会对他下一句的处理充满期待。
前些日子刚跟朋友聊起过描写拉赫玛尼诺夫的**《紫丁香》。今晚听到大师演奏的《音乐瞬间》,脑海中又浮现出了**里的场景。悠扬的旋律里有俄罗斯民族血液里的宽广,厚重,又带着一点忧郁的气质。《音乐瞬间》的前四首都用小调创作,不明朗的色彩在波浪般的三连音中暗流涌动。优美华丽的音乐,此起彼伏。钢琴家用每一次细微的触键变化,诉说着拉赫玛尼诺夫复杂的情感。而第四首左手16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在进入高潮后很好的烘托了主旋律。铿锵有力,热情如火的声音,让人血脉贲张。
今晚最精彩作品是大师演奏的《胡桃夹子组曲》。据说他是当今国际乐坛这首曲目的最佳演绎者。活泼可爱的《小序曲》一开始,立刻把我们带到了舞剧现场。优美的旋律,精致的音色,仿佛是手指在钢琴上的芭蕾。跳动的音符,如同踮起的脚尖,既调皮可爱,又不失美丽优雅。随着音乐的推进,我们听到戏剧化的演绎,每一个场景历历在目,钢琴动人地表现出孩子们的天真,热情,还有精灵们的舞蹈,充满梦幻的色彩。
钢琴在大师的手中,仿佛是一支乐队,各个声部完美的配合,在他的指挥下合奏出动人的乐章。声音的表达和变化,流畅,优美,音色切换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今晚有幸听到大师的演绎,耳朵有福!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交响舞曲》等等。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写于1934年,此时世界乐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出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鬼被许多人描绘成炫技能手,看不到他的辉煌技巧给浪漫派带来的风格上的影响,这不但低估了帕格尼尼的艺术价值,也是对浪漫主义艺术本质的忽略。浪漫主义是一种不受拘束和无穷无尽的美,浪漫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狂热的主观表现。音乐家表现狂放无羁的感情世界,必须有炉火纯青的技巧为依托,才能进入横无际涯的艺术境界。有一件趣闻说明的正是这个问题,有一次,一位提琴手拿着乐谱去找贝多芬,提出某些小提琴部分的音乐太难,不好演奏,请作曲家修改一下,贝多芬却说:“当上帝唤醒我的时候,你以为我还会去考虑你那倒霉的提琴吗?”
帕格尼尼精妙绝伦的演奏技巧和火热的演奏风格正是浪漫派作曲家渴求的境界,激发了许多音乐家的热情,追随效法者甚众。他们一方面在技巧和演奏风格上提高精进,另一方面直接从帕格尼尼的音乐里获取灵感,把他的作品改编成其它乐器的独奏曲,或者是以他的音乐主题为素材创作出自己的音乐。在大量的改编曲里,最著名的当然还是几位大作曲家的手笔,其中包括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作为音乐会曲目至今还频繁演出的当推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狂想曲是这样一种曲式:它以烈焰般的激情歌颂狂傲不羁的英雄气概,用饱满的热情表现民族精神。狂想曲不是从古典时期继承来的形式,它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激情锻造出的曲式,音乐内容一气贯通的单乐章作品。拉赫玛尼诺夫写的这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可以称之“帕格尼尼主题变奏”,音乐取材于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在一个音乐主题上展开24个变奏,铺衍成一部气势辉煌的大型作品。这24个变奏前后分成三组,很像是不间断连续演奏的协奏曲的三个乐章,而且独奏钢琴与乐队展开炫技性的竞奏,又很符合协奏曲。但是从音乐狂热的激情和艰深的技巧看,还是应该按照作曲家自己的标题理解为狂想曲。
作为一位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首先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而且技巧精湛,风格健朗,他的名字被列入伟大钢琴家的行列,他在当时唱片录制技术已经很完善,所以我们今天还能听到他的演奏艺术。如此说来,拉赫玛尼诺夫要比他的老师柴科夫斯基幸运得多,他不必像柴科夫斯基那样拿着新完成的协奏曲去征求钢琴家的意见,结果触了霉头,一部不朽之作被说了个一无是处。拉赫玛尼诺夫写钢琴音乐从不担心技术问题,有些技巧艰深的部分,音乐甚至是在跟着飞舞的手指奔跑,听凭它把音乐带到哪里,浪漫派音乐里充满的热情往往就是这样表现出来的。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这个旋律开朗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当然也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让位给弦乐,热情在逐步增长,随后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这段音乐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尤其富于浪漫气息,它虽然只是一个音乐片段,不是一个乐章,也被抽出来编入一些浪漫曲集的唱片,在芭蕾舞台上也可以见到这段音乐的芭蕾小品。拉赫玛尼诺夫当初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有意表现帕格尼尼传说中的舞台形象,瘦骨嶙峋、苍白、狂热、鬼魅般的躯壳包裹着热情的灵魂,被艺术之神唤醒时,便光芒四射地疯狂演奏,辉煌的音乐照亮整个大厅。拉赫玛尼诺夫甚至在写这部狂想曲的同时就在考虑把它搬上芭蕾舞台,他提供了芭蕾剧情构思,编舞导演当然又是芭蕾大师福金。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表现的是一位狂热的浪漫派艺术大师的艺术个性,也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的写照,他消瘦清癯,表情忧郁,举止矜持,不苟言笑,登台演出则激情进发,高贵而尊严,这是他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艺术个性。他尊崇古典浪漫传统,厌恶庸俗的艺术趣味,他青年时代写的升C小调前奏曲名扬海外,移居美国后只要一有演出,观众便一定要求加演这首前奏曲,使他对自己的这首杰作产生了怀疑,他认为这首前奏曲里一定有某种东西迎合了庸俗的趣味,于是他开始憎恶自己的这首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1917年移居美国,按照民族主义的理论,他应该就此失去了灵感,写不出什么东西了。他创作的新作品的确不多,但这不能印证这种断言,因为拉赫玛尼诺夫把主要精力用于演出,作品自然就少了。他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已六十有奇,这不是创作的最佳年龄,但他的热情并没有减退,仍然写出了堪称经典的杰作。
还要弹一首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前奏曲+赋格算一首,乐曲建议换一首建议弹德彪西的焰火(应该是他的O(∩_∩)O~),有时间的话,弹一首李斯特的狂想曲
奏鸣曲太长了,考试不会吃香,因为不见得会听完,所以要那种高潮迭起的,建议弹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或者月光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还有就是暴风雨的第一和第三也可以
练习曲考试的时候弹很快速的有时候不是太吃香,而且革命练习曲考试弹得很多,评委要求也较严苛,不过也不是不可以,关键看你左手手指是不是很灵活,而右手是不是很有力量,如果你是属于双手擅长跑动的那一种,还有一首曲子推荐给你,就是肖邦的大海练习曲,如果是右手擅长跑动的话,肖练第一首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擅长力量,肖练的第15首比较好,因为比较偏,弹的人不多,比较独树一帜,经常比较多弹得还有黑键练习曲,蝴蝶练习曲等,弹一首拉赫马尼诺夫的练习曲也不错
艺考标准是一首练习曲,一首巴赫十二平均律,一首奏鸣曲,一首乐曲
祝你考试成功,加油~~O(∩_∩)O~
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难度较高,主要表现在技术难点上。例如,乐曲中有大量的重复音和快速移位的弹奏,需要在放松的状态下快速准确地找到相应的音。此外,还有大量的和弦弹奏,需要贴键弹奏,构成优美的旋律线,同时还需要注意声音的把控和音色的模仿。
总体来说,这首曲子的难度较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练习方法。建议在练习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先训练放松,再提高准确性,最后再完整的弹奏。同时,也需要在全面练习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进行练习和演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