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的母亲节是5月12号,星期天。
最早的母亲节起源于古希腊。在这一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赫拉致敬。
美国的母亲节由安娜·贾维斯发起,于1907年开始举办活动,申请将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节日。节日于1908年5月10日在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正式开始。1912年,美利坚合众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
1913年,美国国会确定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为法定的母亲节,并规定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表达对母亲的尊敬。而安娜·贾维斯的母亲生前最爱的康乃馨也就成了美国母亲节的象征。
母亲节是在中国港澳台地区流行起来之后才进入大陆的,母亲节礼物的珠宝,象征母爱的康乃馨,特制的爱心甜点,精致的手工贺卡等,成为人们向母亲敬献爱意的礼物。20世纪80年代,母亲节逐渐被中国内地的民众所接受。
20世纪末,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母亲节这一节日在中国大陆各地日益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母亲节概念,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中国人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
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等礼物。从小就孝敬父母的中国儿童会尝试着为母亲做饭,洗脸,化妆,演奏音乐,绘制图画,让母亲们快乐地过节。
在母亲节这天,中国的母亲们会举行厨艺比赛,时装秀等活动来庆祝自己的节日。各地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组织母亲们旅游,评选优秀母亲等。
天秤座
时间:9月23日~10月22日
主宰行星:金星
属性:风相星座
优势: 活力十足,勇于挑战,贵人助力强。
弱势: 易感情用事,行事较冲动,偶有感情困扰。
贵人方位: 正东方向
开运物品: 七彩风铃
休闲解压: 逛夜市
总运指数: ★★★★★
总体运势佳。爱情甜蜜,不断升温;工作顺利,有良好的进展,易得贵人助力;求财颇顺,库存丰厚者可考虑大笔投资,收效颇丰。
爱情指数: ★★★★★
单人爱情际遇:
爱情桃花开,恋爱机会多,有许多异性主动示好,让你应接不暇。上半月爱情强烈,易遇到有缘人。在没有看对眼的对象出现以前,你会摆出一副高姿态,对那些主动亲近的人不以为然,但一旦遇到心仪的对象,就会快速反应过来,发出强烈的爱情攻势。
双人恋情发展:
恋爱中的人充满热情,会主动为对方付出,约会较频繁,让对方很感动,可望谈婚论嫁。已婚者心灵沟通增强,感情浓烈,以往的矛盾也可望在本月获得化解。不过,下半月与异性朋友走得较近,另一半会有不被重视的感觉,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两性关系。
事业学业: ★★★★★
工作者:
工作干劲十足,表现欲强烈,希望能获得同事、上司的认可,会极力表现工作积极性,专挑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来做,令人刮目相看。下半月运势旺盛,有机会涉足新的工作领域,让你得以更好地发挥专长。多与他人沟通,你的工作会更顺利。
学生族:
轻松愉快的一个月。上半月有机会外出游玩,走亲访友的机会多,在玩乐中收获不少,能得到长辈照顾,受到启发。下半月学习任务较重,需要完成的作业都堆积在一起,需收敛玩乐心,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功课上。
投资理财: ★★★★☆
财运颇优。对金钱的敏锐度高,有不错的投资眼光。进财机会多,可望从亲友口中获得不错的商机。投资方面,可以考虑投资短期股、期货等,会有不少钱财进帐。虽求财心切,但能不断提醒自己调节心态,从而带动良好的财运。
鞋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编写的《周易》上已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宠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发明了高皮绚,即后来的靴子,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双2000多年前的皮绚。
后来,由于鞋的制作材料、式样、用途越来越多,鞋的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将鞋分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缝合成的鞋。汉代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又称双尖翘头方履;魏晋时期,则流行在鞋的前端绣上双兽纹饰。
背弃时,屐成为一种时尚,它是有木齿的鞋,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皮革、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或“高统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之分。相传孙膑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广泛流行,并传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元朝末年开始出现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这种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到了明清,鞋的制作方法与式样逐渐融合,越发考究起来。明代的鞋多以厚实为主,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
清代满足统治时期,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夏秋用缎制,冬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又称“花盆底”。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穿起来显得身材尤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制平底鞋。
1422
2条回答被折叠(为什么?)
莆田鞋 批发货源 靠谱稳定 莆田鞋工厂直邮
莆田鞋质量保证,电商货源,支持一件代发,诚招代理。支持退换,莆田鞋,销售各类鞋服,运动鞋,篮球鞋,鞋,跑步鞋等,款式齐全,靠谱稳定
bor1hngrfzcom广告
莆田鞋批发,货源稳定,一双也是批发价
莆田鞋,工厂直销,一双也是批发价,一手货源,诚信靠谱,莆田鞋!欢迎全国各地微商咨询,加微信看大量款式。
wanfukejitop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鞋子的发展历史
鞋子是大家生活中的必需品,自古以来,鞋有履、靴、屐、鞳等称谓。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不仅是文明大国,鞋服等也有这源远流长的文化! 上古时期的人类是没有鞋子的,长期赤脚,脚底长出厚厚的茧子,痛觉自然没有那么敏感,后来随着人类迁徙,生存环境改变,加上经常外出狩猎,脚部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聪明的古人为了保护双脚,学会用动物的皮毛和植物根茎裹脚,既坚韧耐磨又可以御寒保暖。 到了奴隶社会,草鞋慢慢流行起来。草鞋又被称为“不借”鞋,因为草遍地都是,家家户户都可以采来编织,人人都有,用不着向别人去借,因此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革,兽皮加工处理后做成革靴,长靴高到脚踝以上,不仅保暖性强,而且便于行走,骑马也很方便,成为军用鞋的最佳选择。 汉代布锦鞋慢慢流行起来,鞋底鞋帮分明,鞋尖上翘,魏晋时期的布锦鞋开始出现花纹,更具观赏性。 魏晋时期木屐开始流行,木屐轻巧方便,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都可以穿,最原始的木屐是有五个洞,方便穿绳,后来谢玄发明了一种木屐有活动的齿轮,可以拆卸,无论是爬山还是走泥地都很方便,这种鞋后被称为“谢公屐”。 隋唐时期出现了麻鞋,用粗麻绳编制鞋底,可以编织成各种形状,通风耐磨,属于凉鞋的一种。 宋辽时期皮鞋流行起来,女真族等入侵中原,所以鞋服都渗透着游牧民族草原文化,鞋头高跷,鞋底扁平,不少女性穿起来还有增高的作用,显得更加苗条。 明清时期靴子普及,但是由于等级制度的关系,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穿靴子的,奴隶和平民百姓多穿草鞋和麻线鞋,再稍微大点的官吏可以穿布锦鞋,而靴子则是官家独有的标志! 清朝的鞋子可以说是变化无穷,鞋子有了薄底厚底和四季之分,夏用锻锦冬用建绒,鞋面也有精美的图案装饰。男子穿的鞋比较单调,主要以黑蓝青等暗色为主,女子的鞋就比较精美了,有的鞋底使用木头制作从一寸到五寸高度不等,有点像现在的高跟鞋,很多富家**还会在鞋子上镶上宝石,气质瞬间提了一个等级。 汉人近千年一直有缠足的习惯,以脚小为美,南唐时期,李后主令宫女缠足成弓状在莲花台上跳舞,所以称之为“三寸金莲”,后来延续的民间,妇女为了所谓的“美”,不惜代价,忍着疼痛掰折自己的脚骨,由于手段残忍一直被称为“陋习”。 后来满族入关后,接受不了缠足的习俗,满族女人又喜欢穿旗袍,行走不方便。于是就在鞋底加了一层高底,犹如花瓶一般,所以就叫“花瓶底鞋”又称为“马蹄鞋”。这种鞋走起路来会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蛇虫闻声便会躲开,所以又称为“驱虫鞋”。厚厚的鞋底使女子身高大增,鞋子的造型使穿鞋者走路幅度大增,走起路来婀娜多姿,甚是美妙!
20 浏览737 2019-03-18
鞋子的发展历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语,出自春秋末老聃所著《老子》六十一章。一直沿用至今,用来比喻大的事情要从第一步做起,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人要走路,必须要穿鞋。鞋是人们为了保护脚部免受带棱带刺的硬物伤害、便于行走和御寒防冻而穿用的兼有装饰功能、卫生功能的足装,这是不言而喻的。鞋子虽然只占人们服饰的很小部分,而且处于不受人注目的“最下层”,但其作用非同小可。由此可见,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 鞋的历史源远流长 鞋起源于何时?又是由谁发明的呢现在无从考证,但历史表明,我国不仅是服装文明古国,也是制造鞋的文明古国。大约在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在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时,也缝制兽皮鞋子,用以护脚,追寻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统称,古时称鞜(音榻)、靸(音洒)或履,也有称为履(屦)、屩、屐、鞮(音低)。履、屦为同一物,只是穿着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汉前称屦,多为由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如春秋时代编撰的《诗•魏风•葛屦》载:“纠纠葛屦”。后汉称履,它是由麻、丝制成的鞋。屩系草鞋。据东汉刘熙所撰《释名·释衣服》记载:“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轻便,因以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种,通常指木底,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释名•释衣服》载:“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践泥也,屐可以践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滚之,故谓之屐也。”另据《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古代的“鞮”是指用兽皮做的鞋,高筒称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靴,它是随胡服的传入才逐渐普及的,在汉代后才大量出现,到了唐朝才普及。《晋书•刘兆传》:“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靴的特点是保温性强,在泥土、沼泽中行走,便于骑马等。“鞜”也是指用兽皮做的鞋。据《汉书·扬雄传下》载:“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则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载:“靸革是昂角褐袜巾。”颜师古注:“靸谓韦履,头深而兑,平底者也。今俗呼谓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从晋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时曾用丝制。据陶宗仪所撰《辍耕录》卷十八“靸鞋”载:“西浙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靸鞋。”此时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种。据考证,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们已开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记载,并明确履就是鞋。东晋时,著名诗人谢灵运发明了“谢公屐”,屐底有齿,上山时用前齿,下山时用后齿,是理想的登山鞋。为此,唐朝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了“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著名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登临高耸人云的天姥山,尽情享受“神仙世界”绮丽的乐趣。 南北朝时期,传说有一女子做布鞋,内里用香垫子,鞋底用麻绳纳成莲花图案。这种鞋踏在泥土上会留下美丽的莲花图案,时人称这种鞋为“步步生莲鞋”。在唐代还有人发明了适宜步行的远游鞋。据说,大诗人李白很爱穿这种鞋,尔后,许多文人墨客争相效仿,它的出现要比现在风靡全球的旅游鞋早一千多年。据传说,在古代的齐鲁大地,还流行一种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与现代的优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于屐,一般采用木制。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流亡国外19年,即君位后封赏随从。其中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于是隐居深山,敦请不仕。晋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胁,而介子推抱树焚死。事后,晋文公甚为哀惜,便以此树制成木屐以作纪念,于是木屐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考证,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为了凉爽,行走硬朗;二是为了防湿,尤其是潮湿阴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红色木屐,而男子则穿黑色木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画彩屐作为妆奁。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别是什么场合穿靴,什么场合穿鞋或屐,都有严格的规定。在我国历史上,有关鞋的传说很多,如“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削足适履”(《准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扰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寇准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和传说。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传说给人们带来许多启迪和警示。由此可见,鞋不仅是人类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138 浏览6333
鞋子的变迁历史是什么?
鞋子的历史相当久远。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出现了用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这种鞋子是人们为了农事方便而制造的,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拖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出现了“履”字,《诗经》里“纠纠葛屦,以屦霜”里的“屦”,就是一种用麻、葛编成的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鞋子这个家族变得越来越庞大,鞋的种类和款式也越来越多。纵观鞋的发展史,人们不难发现在炎炎夏日,凉鞋、拖鞋、草鞋是人们消暑纳凉的“法宝”。 悠悠古事话凉鞋 凉鞋是人工制作的最古老的一种鞋具,人类最初制作凉鞋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棕榈、纸莎草或野草编结并用植物纤维做成环子,套在脚趾上。第二种形式的凉鞋是从经过处理的皮革上切割下一块,沿着边在上面钻孔,然后穿上一根皮带,皮带可像绳子一样拉紧,把鞋子拉到位。在秘鲁帕恰卡马克的安第斯山脉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坟墓中发掘出这种最古老的凉鞋。 在埃及赫拉克勒波利斯这座“雄鹰之城”的庙宇中,发现了一张古老的有关凉鞋的图画,同时也是已知最早的埃及文字的例证。这是一块有5000年历史的雕刻石板,石板刻画的是纳莫国王的日常行为。无论国王走到哪儿,都有一个仆人跟着他,手里捧着国王的一双花哨的凉鞋。这双凉鞋也许代表着纳莫国王的权力。 后来,埃及人发展了象形文字,在有关的记载中出现了“凉鞋”的象形字,形如一个椭圆加上两条鞋带。埃及国王图坦卡蒙去世时,在随葬物中,有距今已3000多年的精美凉鞋。其中一双尖形尖头凉鞋用镶金制作,另 一双则以纸莎草做成,脚踝处有皮扣带,绘有一幅想象丰富的尼罗河风景图案。 翻开历史看拖鞋 最初的拖鞋以木制的居多,木制拖鞋也称为“木屐”、“趿拉板儿”或“呱哒板儿”。“呱哒板儿”一般以质地坚硬的木板做成,多用帆布带、革带或塑料带做脚襻。“呱哒板儿”最早盛行于我国南北朝时期,谢灵运曾经对其进行过改造,故也称“谢公屐”。有句唐诗“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说的就是这种木屐。《红楼梦》里的多情公子贾宝玉经常穿的也是这种木质拖鞋。 20世纪50年代,第一双塑料拖鞋在法国问世,是拖鞋史上的一次革命。我国则在1960年生产出塑料拖鞋。时至今日,塑料泡沫已成为制造拖鞋的主要材料。泡沫拖鞋廉价而且耐用,让拖鞋更加“平易近人”。 近年来,在崇尚自然和环保风气推动下,以皮、木、竹、麦秆等天然材料制造的拖鞋,开始在我国大行其道。眼下的拖鞋更以凉爽、保健、安全、时髦为特点,涌现出空调拖鞋、沐浴拖鞋、沙滩拖鞋、保健拖鞋、时装拖鞋、居室拖鞋等品类。 张果老发明草鞋 关于草鞋的起源,相传古时有一穷老汉叫张果老,一年四季以砍柴为生。由于赤脚上山,双脚经常被扎得鲜血淋淋。他日思夜想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稻草做鞋。开始,他用一束稻草包脚,但散乱的稻草容易断,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后来,他把稻草搓成筷子粗细的草绳,一根根地缠在脚上,这样虽好一些,但缠起和脱掉都费时间。此后,他又经过改进,把稻草编成有底有面的草鞋。 之后,草鞋以其固有的特色与内涵,塑造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亦树起了一道朴素而雅致的风景线。上至宫廷显赫,下至莽野猎馆,都能“趾跷为服”或“草履放豪希”,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必备品。 近代,最为人们所颂扬的莫过于“红军鞋”,它伴随中国工农红军走过了长征中的千难万险,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走出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进步,草鞋作为生活必需品已经成为了历史,但“草鞋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高贵品质,正是国家发展、壮大所需要的,也是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不可缺少的。 今夏凉鞋流行风 自然花草天真脱俗。伴随今夏在服装上运用花草印花的风潮,凉鞋也加入“栽培”花草的行列。在鞋面、鞋帮甚至鞋底上,印花都已经不算稀奇。设计师将丝绢做成的花朵布满鞋面,点缀其上的水钻让整双鞋子大放异彩。这样的凉鞋,最适合同色系飘逸裙装的搭配。 淑女风范优雅迷人。淑女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扮相,含蓄妩媚是她们的特长。今年的时尚界,五彩缤纷的蝴蝶不只飞落在服装、首饰上,也停在了凉鞋上。为了不使鞋的造型过于夸张,写实的蝴蝶变成了写意的蝴蝶,鞋帮上小小的蝴蝶结足以让人增添几分娇俏的小女人味。三四厘米高的酒杯跟、优雅的圆头设计将淑女气质一展无遗。 透明糖果色甜蜜蜜。除粉嫩色调外,透明糖果色泽也是今年凉鞋重要的趋势。有着清新色调的透明凉鞋,不论平底、夹脚或是厚底,都带来夏天海边、池畔的透彻清凉,或是夏夜沁凉的微风,将双足幻化作美丽的羽翼,随着风的律动高飞,弥漫难掩的甜蜜气息!
175 浏览22714 2016-12-02
中国鞋业的发展史?
鞋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编写的《周易》上已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发明了高皮绚,即后来的靴子,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双2000多年前的皮绚。 后来,由于鞋的制作材料、式样、用途越来越多,鞋的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将鞋分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缝合成的鞋。汉代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又称双尖翘头方履;魏晋时期,则流行在鞋的前端绣上双兽纹饰。 背弃时,屐成为一种时尚,它是有木齿的鞋,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皮革、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或“高筒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之分。相传孙膑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广泛流行,并传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元朝末年开始出现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这种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到了明清,鞋的制作方法与式样逐渐融合,越发考究起来。明代的鞋多以厚实为主,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 清代满足统治时期,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夏秋用缎制,冬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又称“花盆底”。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穿起来显得身材尤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制平底鞋。 就像所有的服饰一样,鞋子在某些时候,也代表了某种你想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身份地位;但是,除了对一双罕见的鞋子啧啧称奇之外,我们最关心的,其实是鞋子究竟合不合脚的问题。因此,当你梦见鞋子,往往表示着,在你生活中的某个层面也许浮现出“到底适不适合”的疑虑。梦中的鞋子,也可能就是反映你在现实生活中采取的行动方式,特别是你穿着它四处走动的时候。注意在梦中,鞋子的式样与类型,观察你和鞋子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你如何使用它,以及你对它的感觉;也许你就能明白,为什么灰姑娘的玻璃鞋不在你的脚上的原因了。 选择一双合适自己的鞋会使每天都感觉脚无比的舒服,城市特首鞋业的每一款鞋都是经过对东方人的脚型的研究而设计出来的,选用特殊处理的皮料,鞋底软而舒服,既便是高跟也不例外。 时尚,个性,舒适这是我们的宗旨
1 浏览1244
大家了不了解鞋子的发展历史呢?
鞋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 约1万年前-约4千年前 )中国的先民用草、麻、葛编织成履。鞋的称谓很多,有屦、履、舄等。其中以舄最为显贵。 古鞋的种类以对材料来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鞋成的鞋。 汉代(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称之为双尖翘头方履; 魏晋时期( 公元220年-公元316年),一般鞋的前端织有双兽纹饰,配色和谐,鞋式优美;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 )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谡屐,指有木齿的鞋,它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男性多小头皮鞋,女性所穿鞋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男鞋多以厚实为主,质料样式多样,一般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着棕麻鞋;此外,元末明初还流行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其材料夏秋用缎,冬则用建绒;其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式;清代的女鞋颇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此鞋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老年妇女则多穿木制平底鞋。 高跟鞋的来历众说纷纭,也有人说高跟鞋源于中国。六朝时已有高跟木屐。满族妇女古时所穿旗鞋,有的跟部中央高达五寸以上。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时期,靴在北方广泛流行,且波及到江南;唐时(公元 618年-公元907年 )靴已官庶咸宜;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始出现女靴;元代(公元 1279年-公元1368年)盛行高丽式靴。 在中国,凉鞋最早是由拖鞋演变而来。拖鞋,古称 鞋,始于汉代(前206年-公元23年)。随后,相继出现了麻凉鞋、布凉鞋、皮凉鞋。古人在凉鞋上绣以龙凤等吉祥图案,有的甚至饰以珠宝。
盛夏的北京,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如火如荼地进行,由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隆重推介的西班牙舞剧《堂吉诃德》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戏剧厅闪亮登场。堂吉诃德作为西班牙文学巨匠塞万提斯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中国观众早已耳熟能详。而此次西班牙拉费尔・阿曼戈舞蹈团依托于小说原著创制的现代舞剧《堂吉诃德――过渡的旅人》,以现代的视角对“堂吉诃德”的重塑,让人重温古典名著《堂吉诃德》的同时,也对“堂吉诃德”的当代命运有了新的思考。
一 、穿越时空的交汇:独具匠心的编剧技巧
舞剧《堂吉诃德――过渡的旅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塞万提斯笔下的著名人物堂吉诃德。不过,该剧并非是对塞万提斯同名小说的简单改编,而是通过奇幻的艺术手段,把一个现代的游戏青年和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人物巧妙地捏合在一起。
舞剧《堂吉诃德――过渡的旅人》幻想的是在2023年的日本,一个名叫比丹西的年轻人沉溺于骑士游戏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比丹西接触到以古代堂吉诃德游侠冒险为编程的骑士游戏D.O.Ⅲ。嗜游戏如命的比丹西如获至宝,与自己的游戏玩伴阿奇拉一道,穿越时空隧道,化身为全身武装的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体验堂吉诃德主仆游侠冒险的经历。
在奥尼舒玛洞穴,堂吉诃德和桑丘经历冒险,但据D.O.Ⅲ游戏的阿拉伯编程师推测:该冒险纯属捏造;堂吉诃德和桑丘冒险潜入电脑内部,遭到大批电脑病毒攻击;堂吉诃德和桑丘来到奔达伯林德布拉索,基督教徒和魔术师梅尔林与冷酷无情的摩尔人阿里范法龙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毁灭性的宗教战争,堂吉诃德试图调解,结果演变了他与当地两个小混混军团之间的战争;堂吉诃德一路前行,路遇囚徒,他解救了被囚的犯人,并进入公路青楼“杜尔西内娅俱乐部”,堂吉诃德眷念心中的女神杜尔西内娅,内心涌起对风车大战的回忆;勇敢的堂吉诃德与镜中人一道经历的奇异冒险,他击出的剑被时间止住,比丹西的冒险也不明缘由地暂告结束。比丹西和阿奇拉找到D.O.Ⅲ游戏的阿拉伯编程师,继续他们的冒险:堂吉诃德和桑丘第一次见到大海,并踏上巴塞罗那的土地;堂吉诃德和桑丘变身玛埃塞佩德罗的木偶人,遭遇奇异经历;堂吉诃德和桑丘参加富豪卡马乔的婚礼,见证穷人巴西里奥的抢婚事件;堂吉诃德在克拉维莱诺背上进行星空旅行,邪恶的月亮女神诅咒堂吉诃德死亡;堂吉诃德遇上白月骑士,与后者进行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杜尔西内娅现身,堂吉诃德撒手人寰,比丹西的游戏就此结束。
从表面上看,16世纪西班牙乡村的老乡绅吉哈达和21世纪日本都市里的青年比丹西,相互之间有着时代、地域和年龄上的巨大差异,本是生活于不同时空的两个毫不相干的人,但剧作者借助奇幻的艺术手段,通过主人公比丹西对于文学人物堂吉诃德的刻意摹仿和现代解读,两个生活于不同时空的人物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交汇:不仅16世纪的过往时代与21世纪的现代社会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而且两个堂吉诃德也奇妙般地共存在同一个人身上。剧作者在编剧艺术上的独具匠心,令人赞叹。
二、 比丹西,还是堂吉诃德:“互文性”在舞剧《堂吉诃德》中的运用
互文性首先体现在舞剧《堂吉诃德――过渡的旅人》对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堂吉诃德》的引用和吸收。在《堂吉诃德――过渡的旅人》中,主人公比丹西化身为堂吉诃德,亲历了堂吉诃德在书中的种种冒险,再现小说原著的内容在舞剧《堂吉诃德――过渡的旅人》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不仅如此,剧作者还充分运用了现代的技术手段,以字幕镶嵌和视频演示的形式大段地引述小说原著中的描写。比如,在小说原著中,堂吉诃德对游侠骑士的英勇无敌心驰神往:“熙德・如恰・狄亚斯虽然是一位了不起的骑士,但是比不上骑士小说中的火剑骑士;火剑骑士只消把剑反手一挥,就把一对凶神恶煞般的巨人劈成两半。他尤其佩服贝那尔都・台尔・咖比欧,因为他仿照赫拉克利斯用两臂扼杀地神之子安泰的办法,在隆塞斯斯巴列斯杀死了有魔法护身的罗尔丹。他很称赞巨人莫冈德,因为他那一族都是些傲慢无礼的巨人,唯独他温文有礼。不过他最喜欢的是瑞那尔多斯・台・蒙达尔班,尤其喜欢他冲出自己的城堡,逢人抢劫,又到海外把传说是全身金铸的穆罕默德的像盗来。”[1] 而在舞剧《堂吉诃德――过渡的旅人》的视频播放上,这些游侠骑士的英姿被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再有,就是堂吉诃德心中的女神杜尔西内娅。在小说原著中,堂吉诃德极力颂扬她的美貌和高贵:“她的地位至少也该是一位公主,…… 她的美貌是人间没有的,诗人赞美意中人的许多异想天开的形容辞,一一体现在她的身上。她头发是黄金,脑门子是极乐净土,眉毛是虹,眼睛是太阳,脸颊是玫瑰,嘴唇是珊瑚,牙齿是珍珠,脖子是雪花石膏,胸脯是大理石,皮肤是皎洁的白雪”,[2]舞剧作者则以字幕的形式引述了书中知晓内情的人的评述:这个杜尔西内娅哪里是什么公主,不过是一个身体粗壮、其貌不扬的农家养猪女,“是腌猪肉的第一把手,村子里的女人没一个及得她”,让人忍俊不禁。这种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征引小说原著的手法,宛如克里斯多娃所说的马赛克式的拼贴,是“互文性”在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成功展示。
其次是舞剧《堂吉诃德――过渡的旅人》对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堂吉诃德》的改写和扩展。尽管在表层情节上舞剧是对堂吉诃德游戏冒险的摹仿,但在具体的剧情处理上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动。比如,“堂吉诃德释放囚徒”一场。在小说原著中,这些触犯了国王法令的犯人,每个人的脖子上扣着一条大铁链,双手戴着手铐,被联成念珠似的一串,被押解着步行去服苦役,负责押解的四个士兵,两个骑马,手里端着新式火枪,两个步行,手里拿着标枪和剑。这个场景在16世纪的西班牙是司空见惯的。但在舞剧《堂吉诃德――过渡的旅人》中,犯人不再是被徒步押解,而是集体被囚禁在一辆越野汽车上,押解犯人的士兵,也不再是手拿过往时代的火枪和刀剑,而是操持着火力强大的冲锋机枪,而且,路边一望无际的是堆积如山的废旧汽车轮胎。在这里,越野汽车和废弃轮胎的反复出现,是极富现代意味的。剧作者显然是要以此来提醒观众:比丹西尽管化身为堂吉诃德,但他所置身的不再是一个刀剑纵横的过往社会,而是一个以汽车文明为表征的现代世界。与之类似的是“堂吉诃德在巴塞罗那的见闻”一场。在小说原著中,圣约翰节前夜的巴塞罗那是一派极富16世纪西班牙民族风情的热闹景象:五颜六色的三角彩旗在风中飘扬,无数骑兵在城里急驰而过,身着民族服饰的市民载歌载舞。而在舞剧《堂吉诃德――过渡的旅人》中,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番现代狂欢的群舞场面:里面既有富有浓郁西班牙民族风情的弗拉门戈舞表演,也有曼妙多姿的穆斯林风情的阿拉伯舞蹈,更有身着现代时装的街头青年的现代舞和霹雳舞的激情表演。正因此,当阿奇拉化身的桑丘・潘沙尽情地霹雳旋转之时,身着堂吉诃德服饰的比丹西所感同身受的同样是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当代社会。这样,剧作者通过“互文性”的艺术手段,恰到好处地实现了对于小说原著的改写和扩展。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采用的是传统的单线叙事框架,堂吉诃德主仆的游侠冒险是贯穿全书的主线。而舞剧《堂吉诃德――过渡的旅人》的“互文性”的叙事框架的运用,在将小说原著的堂吉诃德主仆游侠冒险的叙事线索合理保留的同时,还通过对小说原著的现代改写,突出了舞剧的当代语境和现实指向。这种化旧为新的艺术处理,无疑是当代艺术实践的一个典范。
三、“生活在别处”:“堂吉诃德”的悲剧人生
“生活在别处”,曾是法国诗人兰波吟诵的一句诗。这位19世纪的天才诗人,在其短暂的诗人生涯中在世界恣意流浪,在居无定所和冒险游历中,寻找和体验处于人生“别处”的陌生、奇异和刺激。事实上,这种不安于现实的平庸和琐碎、渴望在生活别处追求精彩人生的生命诉求,并非为19世纪的天才诗人所独有,而是为所有笃信“生活在别处”的悲剧人物所共有:16世纪的堂吉诃德是这样,21世纪的比丹西也是如此。
在塞万提斯的笔下,堂吉诃德是一个不安现实、耽于幻想的人物。他不屑平淡无奇的乡绅生活,对世道人心不古痛心疾首。在他眼里,人类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如古代黄金时代般的幸福时代。他不顾年老体衰,抱着恢复古代骑士道的热忱,三度出行,试图凭借一己之力,完成扶弱救困、除暴安良的英雄使命。然而,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力不从心,注定了堂吉诃德的游侠冒险决无成功的可能:他吃了很多的苦,被打得鳞伤遍体,最终为此送了命。但他不为所动,以坚忍的意志和执着的精神,用一次次注定无果的游侠冒险践行自己生活别处的悲剧人生。所以,堂吉诃德的游侠冒险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有些可笑,但其背后所蕴含的严肃的悲剧人生内容,让人肃然起敬,诚如杨绛先生所指出的:“堂吉诃德虽然惹人发笑,他自己却非常严肃。…… 他严肃入骨,严肃到灵魂深处。他要做游侠骑士不是做着玩儿,却是死心塌地地、拼生舍命地做。他表面的夸张滑稽直贯彻他的思想感情。…… 他死抱着自己的一套理想,满腔热忱,尽管在现实里不断地栽筋斗,…… 堂吉诃德的严肃增加了他的可笑,同时也代他赢得了更深的同情和尊敬。”[3]
在舞剧《堂吉诃德――过渡的旅人》中,主人公比丹西独居斗室,吃饭睡觉都在自己狭小的房间里,不管母亲如何召唤,都不愿走出房门半步。他疯狂地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对屋外的现实世界不闻不问。比丹西何以如此决绝地抗拒现实世界?在舞剧“一把锻炉里的锤子砸碎了消费社会”一场,我们看到了现代消费社会的典型场景:兴高采烈的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地享用整只的烤猪烤羊、无数的剥了皮的兔子、煺了毛的母鸡、各种禽鸟野味以及香醇的美酒。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享受让人如此陶醉。然而,一把从锻炉里跳出的锤子,就把这一起敲砸得支离破碎:现代消费社会的破碎性质一览无遗。不仅如此,舞剧视频中反复出现的碎裂的汽车、轮船、飞机和坦克,也预示着现代世界在被无声的解构。显然,这样的一个支离破碎的现代世界是比丹西所不愿承受的。
作为对现实世界的拒斥,比丹西选择了遁入网络的虚幻世界。在现实世界里,比丹西目光呆滞、了无生气,而在网络的游戏世界里,化身为古代游侠骑士堂吉诃德的他,身着甲胄,骑着骏马,意气风发。但是,游戏世界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游戏也有结束的时刻。当比丹西化身的堂吉诃德在游侠冒险结束后死去的时候,比丹西的游侠冒险游戏也随之宣告中止。在舞剧的最后,不愿回到现实世界的比丹西固执地要重新回到游戏的虚幻世界里,然而游戏结束了,无法回到游戏世界的比丹西最终选择了死亡:他被现实世界的实物窒息而死,以死亡为代价来表达他对现实世界的顽强拒斥。可以说,当21世纪的比丹西激烈地否定自己的现实存在,执意在虚幻的游戏世界里继续游侠冒险时,他已经与16世纪的堂吉诃德化为一体:作为流浪的旅人,以生命为代价去追寻、诠释“生活在别处”的悲剧人生。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以其对16世纪西班牙多姿多彩社会的全方位展示和主人公堂吉诃德“生活在别处”的悲剧人生的深刻揭示,堪称鸿篇巨制。作为受到特定时空限制的舞台艺术,舞剧《堂吉诃德――过渡的旅人》不可能也无必要去全盘照搬小说原著的全部内容。通过别具匠心的编剧技巧和“互文性”手法的运用,舞剧《堂吉诃德――过渡的旅人》在重塑小说原著的同时,透过对当代人精神无依的悲剧命运的揭示,传达了现代人对于古代文学人物生活别处的悲剧人生的现代感受,其对当代观众的心灵震撼是无以言表的。
注释
[1]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上),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2]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上),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91页。
[3]杨绛:《堂吉诃德・译者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542页。
范方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傅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