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心理学:“焦虑型人格”导致的婚姻裂痕,如何修补?

婚姻心理学:“焦虑型人格”导致的婚姻裂痕,如何修补?,第1张

“原生家庭”的深远影响

“焦虑型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就是小时候父母如何对你,会影响到你成年后的价值观和婚恋观。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在《人类简史》一书中,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这样分析的:

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其他哺乳动物是四肢行走的,而人是靠两条腿直立行走的。直立行走导致了女人的盆骨和产道变窄,而人的头脑发达,头骨的比例又很大。产道窄、头骨大,生孩子就特别困难,为了顺利生产,人在进化过程中就做出了调整:胎儿在妈妈肚子里还没有完全发育好就要被生出来。其他哺乳动物都是发育好了再生出来的,所以马生下来没多久就能站起来,猫生下来没多久就能自己去找吃的。相比之下,人类就是无能的“早产儿”,出生后离开了父母就难以生存,要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十几年才有能力完全脱离父母。

因此,如果你的父母没有给你足够的爱,或者你的父母本身也有一些心理创伤,那么在长期依赖父母生活的过程中,你就会伴随着一种焦虑和不安,害怕自己时刻会被抛弃。

即使你脱离了父母,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你依然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依然沉浸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四种依恋人格

孩子对父母有深深的依恋,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会让孩子的依恋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临床心理学家Lisa Firestone将依恋大致分为了4种类型,分别为:“安全型人格”、“焦虑型人格”、“回避型人格”、“害怕回避型人格”。

第一种:安全型人格。

“安全型人格”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

从小到大,他们的需求会得到父母的满足,他们的表现会得到认可和赞赏。

他们在一个有爱的、健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从而内化为一种内心的乐观和舒适。他们很自信,能够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在婚姻中,他们也更容易营造出平等、信任、互相尊重的氛围。

第二种:焦虑型人格。

“焦虑型人格”往往从小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他们的诉求没有得到父母的满足。

比如当他们受了伤,想要父母安慰的时候,父母却走开了。一次次的失望过后,他们被迫相信自己是不重要的、极度渺小的。

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没什么价值,不能自己给自己安全感,所以愈发地渴望别人给他们安全感,常常表现出心急、讨好、谄媚、没有主见、患得患失。

第三种: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的起因和“焦虑型人格”差不多,也是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和认可。

但他们和“焦虑型人格”走了两个极端,焦虑型会变得对关注和爱更加渴望和迫切,而回避型则索性切断了对爱和关注的渴望,直接关闭了心房。

他们觉得求人不如求己,没有人是靠得住的,任何人都会拒绝和伤害自己,这世上只有自己才靠得住。

所以,他们非常冷漠和特立独行,就连他们的伴侣也很难感受到他们的温情。

第四种:害怕回避型人格。

“害怕回避型人格”是“焦虑型人格”和“回避型人格”的结合。

他们的内心深处非常矛盾:一方面像“焦虑型人格”一样渴望爱和关注,另一方面又像“回避型人格”一样怕伴侣太粘人,过于亲密,怕自己太投入,最后会失望和受伤。

“焦虑型人格”导致的婚姻裂痕

虽然人格没有优劣之分,但通过上面四种依恋人格的对比,可以看出“安全型人格”更有利于婚姻的长久稳定。

“焦虑型人格”的负面情绪比较重,更关注婚姻中的阴暗面,容易对伴侣的言行做出消极的反应。

下面是“焦虑型人格”在婚姻中会经常做的一些事:

他们会不断问伴侣“你爱不爱我”,他们需要伴侣不断保证和发誓;他们在婚姻中没有安全感,总是怀疑伴侣在外面有人了,担惊受怕于下一秒就会被伴侣抛弃;他们的心里眼里除了爱情和婚姻,再也容不下别的东西,爱情和婚姻至上;他们会很黏伴侣,就像小孩子一样,希望伴侣能随时陪在自己身边;他们觉得夫妻就是不分彼此的,如果伴侣要求独立空间,他们就会怀疑伴侣有异心;他们很喜欢找伴侣诉说过去在原生家庭中受过的伤害,要求伴侣不要辜负自己;他们会把所有的心思花在取悦伴侣上,为了伴侣不断妥协和退让;他们喜怒无常,很容易激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一会儿哭,一会儿闹。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见,伴侣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错都是别人的,自己很完美,一点错都没有,所以伴侣才不会嫌弃自己。

“焦虑型人格”不能自己给自己安全感,因此他们非常依赖伴侣,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伴侣欺骗和抛弃。

他们很黏人、猜忌、嫉妒、过分取悦,总觉得伴侣有猫腻,总是疑神疑鬼,寻找伴侣不忠诚的蛛丝马迹。这样的状态和行为,容易让伴侣感到压力和窒息。

“焦虑型人格”向“安全型人格”转变

如果是“焦虑型人格”导致的婚姻裂痕,想要修补就要从“焦虑型人格”这个根源出发,将“焦虑型人格”逐渐向“安全型人格”引导和转变,可以达到不需要依赖伴侣给予安全感,而是能够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所幸人是会改变的,即使你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已经形成了“焦虑型人格”,但只要有意识地去转变和调整,这条转变之路也是行得通的。

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有耐心,因为这需要投入努力和时间。

这里,介绍一个转变的7步骤,希望可以帮助你从“焦虑型人格”转变为“安全型人格”,修补婚姻的裂痕。

第一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上面所描述的“焦虑型人格”的特点,如果有的话,勇敢承认这一事实,不要试图忽略和逃避。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只有先承认,才会下定改变的决心,并且采取行动。别人说再多都没有用,只有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焦虑才可以。

第二步:回忆一下你的童年经历和原生家庭的状态。比如你和父母的关系融洽吗?你和父母在一起开心吗?你和父母经常在一起吗?当你需要父母的关心爱护时,他们会出现在你身边满足你的诉求吗?通过回忆,找到自己“焦虑型人格”的根源。

第三步:如果你是“焦虑型人格”,你会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伴侣身上,你的过分关注和诉求会让你的伴侣很有负担,甚至喘不过气来。试着把对伴侣的关注转移到自己身上,学着独处,独自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享受独处的时光。花更多的时间在自己身上,多和自己对话,多了解自己,比如自己的喜恶、天赋、闪光点、才能。每天都问问自己“我今天过得好吗”、“我今天开心吗”,多关注自己的感受。

第四步:“焦虑型人格”很不自信,凡事都容易往坏处想,容易被负面情绪包围,一旦脑子里充满了负面情绪,就会变得很冲动,表现出谄媚、急切、躁动、善妒的一面。因此,锻炼自己的“正能量”和“正念”非常重要。尝试着去看事情好的一面,尝试着在冲动的时候暗示自己要冷静和理性。

第五步:多和你的伴侣沟通,不要先入为主地怀疑伴侣、指责伴侣,而是心平气和地谈谈,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沟通的过程中不要激动,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当你情绪激动时,试着用深呼吸或暂停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把自己拉回冷静。

第六步:相信自己,培养自信和自我价值。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对自己有耐心,只要自己正在努力就不要在乎眼前的得失。“焦虑型人格”本来就是容易焦虑的人群,所以不断暗示自己不要着急,慢慢来,放宽心。

第七步:如果你觉得单凭自身力量很难改变自己的焦虑,不妨去找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吧。

不要因为“焦虑型人格”而自卑,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心理创伤,了解根源,勇敢面对,努力调整,保持耐心和信心,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所收获和突破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

 一直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在来看也十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这些往往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克己复礼,修身养德,谨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会收获很多快乐。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

 这个板块是我自己的闲言片语,算不得文章,勉强能算得上是笔记,或许称之为日记更合适一点。每天写一点,够字数就发出来,不对自己下太大的硬性指标。

 重要的是每天都写一点,算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砺。下面简单分享读《曾国藩家书》的一点感悟。有人说,中国两千多年出了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剩下的半个就是曾国藩了。

 不提曾国藩生前的种种成就以及后世对他的毁誉,单论做人做学问持家立业教育族众来说,他无愧这‘半个’圣人之名。立德、立功、立言他都做到了,而且做的都不错。

 曾国藩,怎么说呢,是历史上少有的读书“读傻”的那一类人,他是真的将诗书礼义里的东西读了下来、记了下来然后揉进自己的骨子里,使之成为自己人生的提纲挈领似的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有‘古风‘的。

 关于曾国藩读书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是一天晚上,一个盗贼偷溜进了曾国藩的卧室里,藏在了一根房梁上,曾国藩在下面点了根蜡烛趴在书桌上读书。盗贼本想在曾国藩睡着了后偷点东西走人,然而不巧的是,曾国藩背书背到了一段比较难的段落,背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背不下来。

 小偷在房梁上等啊等,想着再等下去天都要亮了,于是就跳了下来。曾国藩看到房间里突然出来一个人,十分惊讶,还没来得及说什么,盗贼就指着曾国藩鼻子一通大骂,“你你你,真是笨死了,亏世人还说你是个难得的有学识的人,这么简单地段落都背不下来,我在房梁上听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听我给你背一遍。”

 盗贼叽里呱啦将曾国藩刚才读的一字不落的背了下来,然后扬长而去。曾国藩看着盗贼的背影十分佩服,于是更刻苦地读书了。后来曾国藩成了曾国藩,而盗贼还是那个盗贼。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可考,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曾国藩做学问的用功程度。他曾在《家书》中写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做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我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我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得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把进德修业当成赚钱的行当,跟今天的人恰好相反。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

 相信我们都听说过曾国藩这个人,因为他在政治、治学、处事方面都堪称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而他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够让我们学习的便是《曾国藩家书》,收录了他435封书信,从书信中,我们看到了他学识和道德修养,让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曾国藩家书大致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为人处世方面,曾国藩秉承着“拙诚”和“坚韧”两个词,俗话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们为人要做到诚信踏实,而不是投机取巧,而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是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挑战自我,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用“勤俭谦”三字来教导子女,这三个字看起来简短,但要落实和真正做好却非常困难。勤奋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不论你的天赋如何,都可以帮助你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简朴是一种美德,很多人辛苦创业之后,子女们却不懂得其中的艰辛,往往成为了败家子;谦虚是一种可以提升自己修养的品德,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谦虚的作风,这样也会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认为“在人不在器”,治军的根本在于人,行军打仗需要的是严格的纪律性,作战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这些都以人为本,让士兵在军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不会在战斗的过程中轻易被击垮,从而成为一支铁军。

 在战略战术上,曾国藩用的是“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八个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国藩认为打仗不是儿戏,首先要求文档,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求变化,从战术上获得更好的方略,这样可以用更小的伤亡获取更大的胜果。

 以上四个方面,是曾国藩成功的思想,而我们从他的这些思想中解读出了很多对我们有用的知识,以后我们在学习上要做到勤奋刻苦,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在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要做到诚信待人,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获得人脉。

 读了曾国藩家书,我受益良多,以后会更加努力!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4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从《曾国藩家书》一书中,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5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己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责任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己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的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可以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希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己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己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读《曾国藩家书》,回望历史,立足自身,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更能在无限延伸的时代里找准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国。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一生勤奋读书,从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们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触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深层积淀。

 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为人表里一致,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方向。他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用知识充实自己,为自己的事业储备,力量。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

 曾国藩的这些书信中富有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7

 一向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此刻来看也十分具有进取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

 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这些往往是我们此刻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我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我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并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当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我更是每一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并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克己复礼,修身养德,谨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会收获很多欢乐。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

 《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间信件往来的精华部分,书中通过教导读书、研究学问、修身、立志、坚持······等方面,让我们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国藩的“真”,从而对曾国藩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

 读其家书,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但要想真正做到这“三不朽”却不是件易事,而曾国藩用他的实际行动像我们述说了。然而要做到这那该需要多大的决心,多大的毅力啊!在我看来,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其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能够成为和睦家庭中的一员,有人关心,有人呵护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东西,一直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曾国藩家书》给我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我还需要好好的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9

 儿时,粗略翻过几页曾国藩家书,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书柜。再读的缘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国藩故居,听导游讲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向往:曾公出生于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短短十年时间,就跃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过人之处,于是又拿起细读。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 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在治军用人方面,他主张以礼治军,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他更是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读《曾国藩家书》,必定会被书中浓厚的亲情所感染,曾国藩不负“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盛誉,一封封或长或短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现代社会,这样浓厚的亲情尤显可贵。

 有多久没静下来写一封书信了?有多久没陪父母好好说说话了?有多久没和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了?繁华浮世,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可通过读《曾国藩家书》,我从曾公身上学到不少可贵的品质,最可贵的即是孝悌。给父母打个电话,为父母买件衣服,陪父母出去旅旅游……在物质与情感方面尽可能满足父母,父母事无小事,其实无需太多,若是能做到像他们爱我们一样爱他们,已是足矣。

一、未来人才长什么样?

有句著名的话叫: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匀而已。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对于组织、领导者、个人而言,研究未来人才画像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未来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持续保持竞争力?《人类简史》的作者,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说, 未来人类要准备好,每十年要重塑自己一次,扔掉自己过时的知识、技能、经验、假设和人脉,重新来过 。

但我有点怀疑,他说的十年可能还是太长了。变化来得太快,可能等不了十年就要重塑一次。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要把“重塑自己”牢牢装在自己脑子里,随时准备好能够卸载过去的、老旧的系统,升级成新系统。尽管这的确很困难。

微软第三任CEO萨提亚·纳德拉提出,对于高层管理者、领导者,微软最看中两个东西:

第一个叫Clarity,清晰度,即思维是否清晰 。现在的世界太复杂了,所以你能不能抽丝剥茧,一下就看清楚世界的走向和事物的本质,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第二个叫Energy,就是能量 。高级领导者,各级管理者,能否给团队和组织带来能量,至关重要。作为管理者、领导者,你能不能鼓舞别人?能不能让大家愿意为了这个事业去不断拼搏奋斗?

微软的纳德拉讲的其实为我们定义了未来人才的双要素,一个关于做事,一个关于做人。做事看清本质,做人注入能量!

二、未来人才特征之我见

根据我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实践,我认为未来人才的特质有三点很重要,即: 敏捷学习、 同情同理、 坚毅宁静。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谈谈我所提出的“未来人才的三大特质”。

(一)敏捷学习

1什么是敏捷学习?

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WarnerBurke称其为Learning Agility,是指人们通过尝试新行为、获得反馈,并且快速做出调整以灵活应对新事物新经验的能力;是在不知道如何做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并学到新东西的能力。

敏捷学习者就是那些始终保持好奇心、不断打破边界、愿意以开放的心态探索未知领域的人;

是愿意放下骄傲的心,能够公开示弱、真心寻求反馈,并对反馈做出积极回应的人;

是愿意不断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及时卸载固有能力程式,持续升级操作系统的人;

是能够找到那根神奇的“绳子”,把散落在各处的“珍珠”串连起来变成“珍珠项链”的人。

我认识的一位老朋友,以前从来没有领导过海外业务,但他敢于冒险,放下手上不错的岗位,远征国际市场,结果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一个海外领导经验几乎为零的人,为什么能够并敢于尝试新的项目、获得新的体验、产生新的行为?他拥有了一种能力,敏捷学习的能力,能够从实施新项目的行动中获得反馈,进而迅速调整灵活应对,解决前所未有的问题,获得新的经验和能力。

面对未知,几乎完全没有经验、没有体验,但学会了如何去解决新的问题,特别是超越自己原有的边界和舒适区,学到了新东西。这就是一种敏捷学习的表现。

2敏捷学习的行为

Warner Burke还专门讲了敏捷学习的九大行为,大家可以据此对自己进行一个衡量,看看自己哪些比较强,哪些比较弱。

下面简单地来讨论这几项行为:

第一,你会不会对新点子保持开放的态度?

对于你感觉与原来经验好像有冲突的东西,你愿不愿意去拥抱它?咋看起来不靠谱的点子,你是否愿意给自己和别人机会去尝试它?

可能你脑子里过去的经验告诉你这个东西不太靠谱,所以你认为这件事情不行。

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最近有没有因为过往经验干掉了一些新点子的情景。你有没有对现有的做法提出疑问,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Why);你有没有对反对某种新点子的人或意见,直接问出why not (为什么不能这样呢)?

第二,你能否迅速干掉行不通的点子,加速尝试新的可能性?

有时候,我们在用过往方法解决问题时,发现怎么都走不通,这时候,有些人会尝试寻找新的方法,有些人还是抓住过去的方法死磕。

死磕是因为执着,是一种不放弃的表现,有时我们需要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但是,如果你采用的方法多次无果后,是不是也有足够的灵活性,去听听不一样的声音?去找找可能的新路子、新方法、新路径?

拥有敏捷学习特点的人,总是能够在恰当的时机,放下老方法,尝试新方法,调整策略,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地破局。

第三,能否冒险、跨越舒适区,去承担新的使命、接受新的挑战、承担新的责任?

新使命、新挑战和新责任,能够把我们带向未知的领域和未知的经验,事实上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学习与成长。

为什么有些人愿意放下,冒险去追寻新的体验和责任,而有的人却相当谨慎,难以跨出关键一步?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好奇心、自信心和对机会成本及风险的选择偏好,造成了这种差别。

有的人就是对未来更好奇,他们对探索未来和未知更有兴趣;有的人对自己做成一件未知、不确定的事情的信心更大,他们感觉自己能够驾驭未来的未知环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中可以看到不同人对风险的选择偏好。

对沉默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判断以及比较偏好,也可能决定了个人是否能够果断放下现在、去追逐未来。

说到沉默成本,有的人会在内心夸大在现有事情上已经投入的成本,这使得他对手头上的事情弃之不舍,对投入到新的事情上犹豫不决;说到机会成本,有的人会高估持续现有事情所能带来的回报,并低估投入新事物所能带来的回报。

上述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很多人对接受新挑战、承担新使命的动力和取向。时间一长,每个人获得新体验的学习机会也会有天壤之别。

第四,你能否借助人际冲突来刺激学习?

有的人喜欢与人辩论,通过辩论看到了不同的观点和视角;有的人看到分歧和差异,会提出来公开讨论,这样就会刺激了双方甚至多方的思考,因而也刺激了学习。

第五,能否主动寻求与你不一样的人一起工作的机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不少人喜欢与跟自己类似的人一起工作。

你是否愿意跨越舒适区,跟与你不一样的人一起工作,特别是那些非常异类的、给你压迫感的高手一起工作?

第六,能否经常复盘和反思?

人最好的学习可能就是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但每天忙忙碌碌,事情接踵而来,很多好的经历还来不及被咀嚼被消化,就被后面到来的事情覆盖,大量复盘、反思学习的机会被浪费了。

麦肯锡前主席曾说,他这一辈子几十年,每天至少见一个世界级的领袖,发现他们都有深度思考的习惯。具体来说,要做到2x2,每周有两次,每次有两个小时的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的时候,身边没有手机,没有书本,没有人。可能只有一支笔、几张纸,你要自己跟自己独处两个小时。

既可以用来畅想未来,也可以用来反思过去。有了专门的时间去畅想未来、反思过去,其他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活在当下了!

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现在脑子里的东西太多,不一定真的能够安静下来。但深度思考确实也是敏捷学习的好方法。

3敏捷学习还需要我们突破自己在学习中的惯性,用自己不太喜欢、不太习惯的学习风格来吸纳信息、开展学习

心理学家David Kolb(大卫·库伯)提出了有关学习风格的理论,每个人学习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和偏好都不一样。

第一种风格叫行动型,简单来说就是凭直觉做事。

比如今天学到一点东西后,行动型的人会马上想到去运用、去尝试。行动果断、说干就干,喜欢依靠直觉、摸着石头过河。

第二种风格是思考型,习惯于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

刚才讲过,行动型的人在学到今天的概念和方法之后,马上想着如何运用和尝试;而思考型的人会想,陈老师讲的这些概念和方法靠不靠谱?有没有科学依据?原理是什么?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和理论?

思考型风格的学习者一定会去琢磨、去研究,会去收集证据,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

第三种风格叫发散型,也是靠直觉,但偏好探索各种多样的可能性。

发散型的人会思考:这个东西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有没有其他东西可以让我们有不一样的活法、做法、想法?

这种学习风格的特点是富有创意、灵动、思维发散。

第四种学习风格叫聚焦型,偏好解决问题,聚焦一切为了解决问题。

拥有这种学习风格的人,目标明确、导向清晰,带着解决问题的想法去收集信息和学习,因此非常聚焦。

上述四种学习风格,各有特色,各有用处。但人常常偏好某种风格,长板同时也是自己的短板。太快的人想得不深;想得太多的人行动太慢;太过聚焦的人忽略了多种可能性;太发散的人常常办不成事。

因此,敏捷学习就是要跨越自己的偏好和舒适区,时不时跟自己拧巴一下,跳出常规的、习惯的学习方式,练习用新的方式来学习和思考。

(二)同情同理

未来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我们都身处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这次疫情,让我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未来杰出人才,一定要有悲天悯人的特质。对一般的人可能很难这样要求,但作为优秀人才, 我们需要对他人的困境和苦难抱有同情心和慈悲心,要尽可能伸出援手。 同时我们还要持续提升我们的同理心,这几乎是人这种社会动物的元素质,也就是最核心的几个素质之一。

在未来我们如果想赢,就一定要学会跟人合作。很多人能力很强,但是就是无法跟人合作。 无法跟人合作,自身的价值就会打折。很多很聪明能干的人,本来可以做更大的事业,但就是因为缺乏同理心,无法使他们的才华充分绽放 。

在组织层面,几乎每家组织都抱怨团队合作不好,还真没看到有什么组织站出来说,我们的优势就是团队合作。可以想象,糟糕的团队协作、协调和协同,耽误了我们多少伟大的使命和愿景,拖累了我们多少创新和增长!这一切,都跟同理心有关。

同理心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能够猜到人家内心的想法或者感受到人家内心的感受的能力。同理心高的人,好像能够钻入别人的内心,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知道别人内心的感受如何。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非常自我中心的人同理心一定不会太高的。同理心首先关注的不是说,而是听和看。这个听还不是一般的听,而是真正的倾听。 真正的倾听能够帮助我们“听话听音”,并捕捉到别人的“难言之隐”。

每个人讲任何一句话,背后都可能有很多背景、故事、想法和情绪。能否不只是听到表面的词汇和用语,而是真正听出那个“话里有的话”,以及别人的心情,非常重要。

除了倾听,还要观察。人有很多小动作、微表情,其实都是心灵的写照。小说里常常描写的那种“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鄙夷……”诸如此类的文字,其实就是对人的微表情的描述。语言可以骗人,身体语言很难骗人:“满意、开心、坚决同意”等等用词可能只是表象和假象,心口不一,有难言之隐也是司空见惯的。

中国人很早就指出一种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似在认真听,也盯着对方看,但我们其实没有真正听进去,更不用说听出人家的弦外之音、观察到别人的微表情了。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内心太满,装了太多东西;我们想得太多,但想的都是自己的烦心事。 事实上,我们可以分分钟心猿意马,难以活在当下。

能够同情同理的人,能够悲天悯人、对他人的想法和情绪拥有极高洞察力。他们对人关怀、理解他人处境,并将这些关怀和理解用于与他人构筑积极和建设性的关系。

这种对人的洞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影响他人、团结他人,以及推动人的变化和组织的变化。正因为具有这种同理心和慈悲心,不需要权力和权威,自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坚毅宁静

安杰拉·达克沃思在《坚毅》这本书说,成功不是因为聪明,成功不是因为能干,事实上很多聪明能干的人都没有成功。成功因为坚毅,坚毅使人成功。坚毅是一种长期的激情,也是一种抗打击能力,是一种韧劲。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坚毅的人呢?达克沃思教授提出以下几点:

第一,你要对这个事情感兴趣、有热情。当然,你可能说我对这件事情就是没兴趣、没热情。那怎么办?想办法感兴趣、培养自己的热情。先结婚,后恋爱,培养出对这件事的感情和热情,这种事情也是常有的。

第二,要不断练习,能不能够今天做得比昨天好,明天做得比今天好?持续精进非常重要。持续精进之后,内心的满足感和热情也会持续提升的。

第三,要有目的感,你要相信这件事情很重要、很有价值、很有意义。意义感、使命感是人类独有的能量,巨大的能量!要充分借助这种能量!

第四,要屡败屡战、锲而不舍。过程中肯定会失败、肯定有难过、沮丧、苦逼的时候。当你觉得痛不欲生的时候,要有抗打击力、从挫折中复原的能力。

宁静其实是一种情绪的稳定性。世界变化太快,我们需要保持心理和情绪的稳定。但首先,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微情绪要时有觉察。

人对自己大起大落的情绪有觉察不难,比如我们在跟老板汇报工作的时候,发现老板皱了一下眉头,我们内心咯噔了一下。这种微情绪可能不太容易被自己觉察,或者也很快过去。但它很可能反映了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

我们每天都有可能有几十种负面、消极的微情绪在折磨我们,这些微情绪很多是生存所需要的。但如此众多的负面情绪还是会损耗我们的能量,打击我们的精气神。这些能量本来可以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的。

又例如有一种微情绪是“骄傲“。当你的老板、同事甚至你老婆赞赏另一个人的时候,你可能故作矜持、微笑附和,但你心中其实产生了一种不服气的感觉。

这种微情绪信号强度可能很弱,但它确实存在。因为它,你可能丧失了一次见贤思齐、向人家学习的机会。

生活当中有无数遇到巨大挑战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学习如何保持内心相对平静,以应对未来世界的跌宕起伏。所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情绪的平衡和稳定,将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而锲而不舍、屡败屡战的意志力将变成未来人生赢家的标配。

最后做个小结, 未来卓越的人才拥有强大的体能、敏捷学习的能力,愿意去冒险、去学习新东西、去探索新的领域、去尝试新的体验和新的挑战;同情同理,悲天悯人,将世界发生的事情跟自己的内心做联结;善于倾听、理解他人;持续提升自我觉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

本书作者亨里奇在书中所倡导的理论叫做:文化-遗传协同演化,或者叫做双重遗传理论(Dual inheritance theory,简称DIT),即基因与文化的共同演化作用,造就了我们“人类成功统治地球”。

要评价这样的理论,我们首先得从社会科学与演化生物学两方面着手,看看他们在各自的理论框架内所遇到的问题。

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和人类学(以及其他交叉学科,广义上包含了经济学、政治学),早期的经典理论通常认为,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科学家把那些仍旧过着采集狩猎的社会称之为原始社会,无论研究者是否带有种族和文化偏见,这些社会科学家始终是西方中心主义式的。经济学者也是如此,认为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的社会才是高级的,而仍处在以物易物阶段的社会是低级的,所以他们以市场经济为核心,构建起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理论。

随后人类学的广泛研究,否认了上述人类社会单线演化的观点,提出了多线的社会演化理论,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每个社会传统和文化都值得重视。这种多元文化主义,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此时结构主义试图将多元文化从毫无共同和比较性的泥潭里解救出来,但很快遭遇到了解构主义的批判。

人类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变成了“西方文化的霸权”,最著名的便是由福柯影响而发展出来的“东方主义”(萨义德)批判。最后,西方科学、医学等也变成了一种权力话语,如此等等。

另一方面,在生物学领域,自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综论提出之后,为演化生物学家提供了基础范式,到了50-70年代,哈密尔顿亲缘选择理论的提出,特里弗斯三篇重要论文的发表之后,演化生物学中“自私的基因”成了主流,以此为基础,社会生物学以及后来的演化心理学纷纷构建其各种研究和理论。

如果说社会学和人类学看到了人类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不同,缺乏相似性,那么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关注点更多在于不同社会之间的共通性。以亲属关系为例,人类学家发现各个社会里各种不同称谓,并试图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其共同之处,例如所有人类社会的亲属关系都区分男女、区分长幼等,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试图为这种寻找生物学遗传上的解释,如亲缘选择理论解释了我们是按照亲属关系的遗传距离来进行互惠的。

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试图直接跳过人类文化这一层属性,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归结在基因(遗传)上,一个知名的例子就是“教养与遗传”或者“先天与后天”之争(见朱迪斯·哈里斯《教养的迷思》),原本主流观点是来自社会学的,认为人类心智是一块白板,后天教育就是在这幅白板上进行,把儿童培养成才(见斯蒂芬·平克《白板》)。后来来自生物学领域的证据提出了反驳,尤其是分子遗传学指出,孩子出生后就已经预制了很多先天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的祖先在演化过程中留给我们的“遗产”,而后天的教育,或者父母的影响非常微弱。

撇去各个领域学者之间的争论,利用常识我们就能知道,若是没有先天的认知条件(可塑性的大脑),任何后天的教育都无法进行;当然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仅靠演化而来的装备,我们也是不可能长大后成一种喜欢吃特定食物(如米饭)或者喜欢某种音乐的个人。

基因可以作用在个人的性状上,但不可能决定一个人的音乐喜好。虽然对于同卵双胞胎的研究表明,被分开抚养的兄弟姐妹,多年后发现竟然喜欢同一个人的音乐。这看起来像是基因(遗传)决定个性的例子,然而,虽然被收养在不同家庭,或者相隔异国,但西方社会还是具有很多共同的文化,比如找到生长于50年代美国任何一个地方的两个人,都有可能喜欢猫王的音乐。哪怕是60、70年代一个生长与中国,一个生长于印度的两个人,都有很大机率喜欢披头士的歌曲。

因此,虽然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在解释人类共性的问题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和研究,但实际上大部分时候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新的知识。例如戴维·巴斯的跨文化的大型研究,结果表明了一个我们都熟知的道理:男人喜欢年轻美貌的女性,女人喜欢有钱有地位的男性。

当然,不可否认演化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在一些方面给了我们一个长期的观点,即我们的一项功能为何进化而来?比如怀孕初期女性的晨吐,是因为胎儿为了防止母亲吃进去有害自己的食物所演化而来的防御性机制。

在大致明白了社会科学和演化生物学各自面临的问题之后,我们才可以理解文化-遗传协同演化理论的重要性。

文化-遗传协同演化理论(DIT)的基本论点是,遗传基因无意塑造了我们人类认知的基本先天条件,但文化让我们依靠基因缓慢的突变才能得以演化的瓶颈,文化能够加速或者延缓基因带给我们的影响。

以亲缘选择理论为例,该理论认为,人类发展出互惠的能力,是基于基因相似度,例如和我们相似性近的人我们就会帮助他们多一点,离得远的或者没有血缘关系的我们便提供很少或者根本不会提供帮助。著名的生物学家霍尔丹曾经说过,只有当两个兄弟姐妹,或八个表亲掉进水里,才会搭救(因为亲兄弟姐妹之间的基因相似度为50%,而表亲的相似度是25%)。

但实际上,很多人看到人落水后会去搭救,不管是不是亲属。这里文化的力量占据了上风,在一个群体里,见死不救是文化所强烈谴责的,那么这个人会在这个群里很难生存,甚至于被驱逐的风险。同样,其他不被群体认可,或是群体禁忌的行为和规范,如果违反了,那么同样会损害当事人,其基因很可能被清除。这是文化-遗传共同作用的一个例子。

这里提出了演化生物学(心理学)一直以来的难题,那就是互惠、利他主义如何演化而来,在“自私的基因”占主流的学科中,特里弗斯的互惠理论成为了基础范式,将群体选择理论驱逐在外。近年来博弈论和合作的神经机制的发现,让群体选择理论有了死灰复燃之像。

基因作用于群体和个体之争,如同上述的先天与后天之争一样,如果通过文化-遗传协同演化的观点来看,根本就不是问题了。基因当然作用于个体,每个人有不同的身高、相貌和智商,社会文化倾向于选择那些更加亲社会的个体,给予其声誉或者权威,那么这个个体的基因就会得以扩散。然而如果这个聪明的人反社会、或者与社会格格不入,那么就很难在群体中生存,更别提如何繁衍自己的基因了。

文化让人类超过于自然遗传的缓慢机制,同样也把那些不符合社会规范和文化习俗的个体排除在外,可能这些人是天才。我们回到了福柯所提出来的“知识即权力”的观点上,文化的确是一种强大的筛选压力,让人自我规范。

最后,简单回顾一下DIT理论的发展。早年将文化与遗传结合来进行研究的理论者有唐纳德·坎贝尔,当然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最后所提到的文化“模因”也有所影响,真正建立模型的是马库斯·费尔德曼和卡瓦里·斯福扎(斯福扎的评价见我的两篇书评 《基因能告诉我们从何而来吗》以及 《 人类起源,还欠缺中国浓重一笔》 ),随后鲁姆斯登和EO威尔逊的《基因、心灵和文化》一书也提出了模型,威尔逊本人也一直对此摇旗呐喊,从早年提出社会生物学到近年来倡导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大融通(见我的评价 《第三次启蒙》 )。

其次就是罗伯特·博伊德和皮特·理查森的《文化与演化的进程》,博伊德两人最新还合著了《不单是基因》(Not By Genes Alone,中文版翻译为《基因之外》)。此外,托马塞洛的《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也非常杰出,而最新关于DIT理论的著作就是亨里奇2017年出版的这本《我们成功的秘诀》了。

本书作者亨里奇是罗伯特·博伊德的学生,而博伊德的《文化与演化的进程》则受到了斯福扎的启发。在追溯《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的思想起源时,我画出了这样的路线:赫拉利>戴蒙德>斯福扎,那么我们画出亨里奇的思想起源则是这样:亨里奇>博伊德>斯福扎。再次向这位意大利遗传学家斯福扎表示致敬,同时,在DIT领域里,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挖掘的研究空间。

在此仅举一例,演化生物学家特里弗斯提出来的亲子冲突理论中,包含了父母与子女、同胞子女之间和夫妻之间的冲突,基于基因的相似度,那么根据DIT理论,文化目的在于解决基因的冲突,我们便可以据此来研究儒家伦理规范,是如何解决这些冲突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儒家孝道的发端和影响》 ,或许并不完全足够,但也表示社会科学的学者已经打开自己的视野,将演化生物学、演化心理学甚至是认知科学与脑科学引入进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991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6
下一篇2024-02-16

随机推荐

  • 真的黑绷带在哪里买,多少钱能买到

    在挪里买真的黑绷带的价格不一定。因为它的价格需要根据具体购买地点和供需关系等因素综合考虑。一些商家在官方网站或其他平台上进行售卖,提供多样尺寸和价格以供选择。建议您在购买时多询问多比较,在确认质量的前提下寻找更优惠的价格。也可以建议您淘宝等

    2024-04-15
    45500
  • hgiya美白祛斑套盒怎么样

    好。1、效果好,hgiya美白祛斑套盒能有效均衡肤色,淡斑淡化痘印,美白提亮肤色。2、温和不刺激,hgiya美白祛斑套盒采用天然材料,质地轻薄水润,不粘腻,没有油腻感,适合各种肤质。有效果。这款产品是能够起到祛斑效果的,里面含有促进黑色素减

    2024-04-15
    32100
  • 《妮维雅100年呵护肌肤》在办100年诞辰答题活动赢奖金吗?10658880是什么信息台?

    10658880是中国移动12580提供的消费资讯类彩信杂志服务《12580生活播报》,由7种不同内容定位的刊物组成:财富生活、去处活地图等。订制:发送98到10658880或拨打12580开通退订:发送QX98到10658880或发送00

    2024-04-15
    42100
  • 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

    妮维雅这个品牌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人都会想到它们家的洗面奶,还经常被拿来和其他的护肤品牌做比较,比如说欧莱雅这个品牌,因为欧莱雅的护肤产和妮维雅一样也是有男士和女士的,那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雅是哪国的品牌?1、妮维雅和欧莱雅哪个好妮维

    2024-04-15
    32100
  • 这几件SK-ii使用的先后顺序

    上面回答的不对,清莹露最先使用,因为它相当于水。神仙水使用之前必须用水垫底的,要不然会干。用完清莹露再用神仙水。然后是眼霜,然后是精华露。因为精华是帮助吸收之后的乳液的,最后是乳液。sk2使用顺序和方法:步骤一、洁颜产品首先我们可以使用sk

    2024-04-15
    37000
  • SK-II嫩肤清莹露怎么样?SK-II 嫩肤清莹露好用吗?

    SK-II神仙水的英文名:FACIAL TREATMENT ESSENCE。字面很好理解,面部修护精华露。SK-II的神仙水中文这边叫:护肤精华露。顾名思义,也就是调整皮肤的一款高机能精华水。SK-II嫩肤清莹露怎么样?SK-II 嫩肤清莹

    2024-04-15
    34300
  • 佰草集的护肤品怎么样?

    佰草集适合什么年龄佰草集护肤品适合18-35岁年龄使用,它有新七白、御五行、新玉润、水凝悦泽、肌本清源、平衡、悦溢彩、太极、新恒美、润泽兰蕴美这些系列,每个系列适合的年龄段是不同的。如果有抗氧化抗皱和抗衰老功效的适合25岁以后用,美白和保湿

    2024-04-15
    28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