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名噪一时的“三大帮会”,怎么集体消失无踪了?

曾经名噪一时的“三大帮会”,怎么集体消失无踪了?,第1张

星爷有一部**叫《功夫》,相信大家对里面的各种打斗场景仍是记忆犹新,然而除了无厘头的搞笑和功夫场景以外,

**对民国时期社会的纷乱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开始时,帮派之间的火拼,让人忽然觉得现代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是多么的可贵。

那么问题就来了,曾经在中国有过许多红极一时的大帮会,比如我们熟知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天地会,以及在上海滩让人闻之丧胆的青帮等等,他们的结局如何?

为什么后来都集体的消失了呢?

那今天我们就挑出3个大帮会来分析一下,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从晚清到民国的这段时间,是中国近代最为动荡的时候,因此也就发展出许多的社会组织,其中以

天地会、哥老会、青帮这三个最是出名,他们的发源也是相当的复杂曲折。

第一个先说“天地会”里面的人拜天跟拜地就同于拜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所以得了这么个名,是清朝的民间人士组织起来的。后来的洪帮实际上是天地会的一个分支和另外的一种称呼。

天地会的成员主要是乡下的种田农民,小手艺人、小买卖人,工人为主体,也有流浪汉加入的,组织成分比较的复杂。

相传,当初为了对抗清朝的压迫统制,这些人就推举出一个头目,我们熟知的陈近南就以帮会军师的职位位列其中,这个帮会宗旨是以天地为父母,推翻满清,恢复大明江山为己任。

天地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清廷的镇压,于是他们开始频繁更换组织的名号,并逐渐发展成为了更多更纷杂的秘密分支帮会。

其次再说“哥老会”

哥老会最先是在湖南跟湖北出现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长江流域,在川地该组织被叫做“袍哥”,它在川、湘军界有着重要影响力,对清末革命也有一定的贡献。

最后说的就是“青帮”

青帮其实创建得很早,在清朝初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民间组织,成员大都从事漕运工作。到了民国时期,青帮在上海壮大,现在许多影视作品里只要是民国题材,青帮出镜的机会还是蛮多的。青帮的帮规很严,若想加入青帮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还要进行庄严的入会仪式。

那么,为何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帮会全部都消失不见了呢,它们又是如何覆灭的呢?

帮会消失因果

1950年10月10日,根据中央的精神指示全国上下一下子就掀起了镇压“会道门”的高潮,两年之后再次明确并加大了加击力度,1953年底,第三期镇反运动落下帷幕。

不过各地方上的镇反运动并没有一下刹车,而是直到1956年左右才陆陆续续地结束。最终,经过十几年的严厉打击,那些个祸害社会发展的歪门斜道被政府给取缔了,像洪门、青帮等帮会则在无形之中解体消失了。至此,这些个曾延续数百年的大帮会,在中国大陆就被彻底消灭了。

虽然这些帮会已经彻底的消失,但是不可否认,他们建会的初衷并无恶意,又得甚至是造福百姓,比如天地会,他们为的是民族大义,为的是民族富强,成立帮会反抗也实属无奈之举。

在说青帮,青帮的雏形是漕帮,而漕帮虽然独霸一方,但是他们遵守秩序,守护行规,也正因如此才能保证清朝的漕运安全,如若不然,大大小小的帮会都来掺和漕运,那最后受害的只有老百姓。

其实说到底,这些帮会都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已经不能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因此他们消失也是迟早的时期。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黄金祥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二章 初出茅庐-21

黄金祥也是一夜未睡好。这几年他在曹克忠身边学到不少东西,曹克忠也有意提拔他,每次开会、商讨大事时都让他参加。他虽说没念过书,但是记忆力极好,别人说什么他都能过后不忘,从中了解到不少事情。加之他经常下各营了解情况,大事小事无所不晓,偶尔也能给曹克忠出个主意。一早起来,他就去见曹克忠。“大帅休息得怎样?”

曹克忠摇摇头。

金祥试探地说:“当年您不是整顿过淮军吗,那时解决得很好,有了经验,这次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难说啊!”

曹克忠原属湘军旁支,与淮军无渊源关系。自同治六年归入淮军后,已在淮军多年,对淮军深有了解。淮军本是湘军别支,组成人员成分复杂,不像曾国藩的湘军那样有组织纪律性。有些将领骄横拔扈、暴戾恣肆、掳掠扰民、放荡不羁,甚至还想自立门户。特别是攻克天京后,淮军大肆洗劫,名声大坠,纪律难以维持良好,不听清廷指挥。捻军进入直隶后,李鸿章下令所属部队将帅北上堵剿,竟……

湘军对近代湖湘文化兴盛的贡献 (一)军营时期淞军对湖湘文化的贡献 首先,湘军诸将在战争空闲里,养成了看古人书、作经世文的习惯,留下了大量著作。湘军领导层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集团,他们的日常行为体现了浓厚的文化特色,正所谓“文人点兵”。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被誉为近代湖湘文化之集大成者的曾国藩。在转战各地的军营里,曾国藩不仅阅读过大量文化典籍,撰写了《曾国藩全集》中的大量文字作品,还经常与来自湖南的从军文人幕僚李元度、何拭、王 运、罗汝怀、吴敏树、唐训芳、左宗棠、刘蓉、彭玉麟、李汉锐、郭嵩涛、郭昆涛、邓辅伦、丁果臣、欧阳兆熊等和诗、作联、次韵、修改文章,同时又广泛搜集各类民间古书奇文。军营里过多的文化活动,势必会对军务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曾国藩说过:“余在军中,颇以诗文废正务。”[1]曾国藩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爱好使他无法放弃早就养成了的读书写作的习惯,而且居官作战均不改常度。有了主帅的带头,其他从军人员也纷纷在军营中读书赋诗作文,如李元度在军营里,李元度坚持勤读古人书,“每空山月上,一镫荧然披吟斗室中,如与诸巨公才人节士联袂接裳,亲承其声颏”[2],经常与自己的老师曾国藩、幕友邓辅伦(弥之)、吴坤修(竹庄)、陈鼎(作梅)、许振伟(仙屏)、李鸿章等探讨古文、诗赋的写作技巧,又广泛搜集占代文化典籍,相继写成了《军中札记》、《石钟山祠记》和《昭忠祠记》等著名作品。文官郭嵩涛虽然军旅生涯不长,但他每到一地,首要任务就是至书市购书,留意当地士大夫的诗赋作品并记录在案; 其次是观赏各地的文化古迹,写下观后感。他的日记日后成为近代湖湘文化宝贵的遗产。其他湘军官员如胡林翼、左宗棠、王珍、曾国荃、彭玉麟、杨载福、李续宜、杨昌浚等也都相继留有闻名全 国的书信、奏折、诗文等作品,堪称佳作。湘军早期将领罗泽南、王珍师徒有着深厚的儒学功底,他们所率领的老湘营部队所到之处,必请当地大儒给将士授课:学习儒学在部队里蔚然成风,时人回忆说:“每到夜间营门关闭,刁斗之声与读书声相闻。”后期湘军将领杨昌浚的文笔非常不错,他在赞美左宗棠开发西北的贡献时,曾写下一首扬名海内外的词作:“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该词可以与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媲美。 其次,湘军捐饷建家乡学校、增地方学额,极大地推动了晚清湖南文教事业的发展。在湘军兴起之前,湖南限于独立为省的时间较短和经济势力弱小等原因,学校的设置除了省会长沙老牌的岳麓书院、城南书院、湘水校经堂、衡阳的石鼓书院、邵阳的爱莲书院、道州的濂溪书院、醴陵的渌江书院小有名气外,其他各州县的书院设置不多,文化教育比较落后。咸丰初年,由于太平军入境屯兵的毁坏和常年供应四境之征的军晌消耗财力,政府投入兴办学校的资金严重缺乏,导致了各地府学、县学、书院、私塾日渐衰败。省会长沙本应该是各郡县观礼效法的教育兴盛之地,却也“府学自道光十八年巡抚钱公修后渐式。咸丰二年,粤寇犯楚,长沙戒严,学为屯兵地,井灶之所发掘,牛马之所蹄啮,遂大坏”[3]。为了振兴家乡教育,繁荣地方文化,湘军将领们纷纷捐款兴建书院、学校,广增学额、生员。咸同年间,湖南湘军将领捐建或补建的学校有曾氏学堂,湘乡籍的湘军主将联合捐建的湘乡宾兴堂、东皋书院,胡林翼捐建的益阳箴言书院,李元度、张岳龄捐建的平江天岳山馆,湘军各路将领共同捐建的长沙求忠书院、攸县的东山书院、宁乡的玉潭书院、常德的朗江书院等。与此同时,考虑到湘军在前线的卖力作战和捐献军饷等行为,清政府给予湖南相应的学额奖励,湖南的学额迅速增加。咸丰三年,湘军将领李元度以平江团防出力,获准增加了该县文武学额各三名。咸丰七八年间,李元度再次倡议所部将士捐十万两欠饷,请求朝廷增广平江县文武学额各十名,又捐五万银两请增广岳州府文武学额各五名,皆获准。稍后,以曾国荃、李续宾、李续宜、张凯章、赵玉班、萧浮泗等为代表的湘乡籍湘军统领跟着效法,捐银十万,获得增广学额十名其他州县如长沙、善化、湘阴、浏阳、湘潭、鳄陵、龙阳等也同样照办。据统计,从咸丰初年到同治七八年间。湖南因军事捐输所增广的学额达八百余名,另外有一些新增的生员没有计算在内。湘军的此种善举,使得湖南的应试人数增加,中试的科考人数迅速上升,湖南逐渐跻身为文化大省。 将军的幕府俨然成为文人的机构。 再次,湘军设编书局、采访忠义局,编纂校刊书目,撰写褒忠录等,丰富了近代湖湘文化的成果。为了不让战争毁坏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湘军创始人曾国藩先后在安徽行营和两江总督驻地的南京设立安庆编书局、金陵编书局等文化机构,组织幕员搜集、校刊和编撰各种古书和现刊,如《王船山遗书》、《王船山丛书》、《两江忠义录》、《算学二十一种》、《几何原本》等活动。同一年,时任湖北巡抚的湘军统帅胡林翼也在武昌请王 运、丁取忠、刑高魁、张华理、姚绍崇、汪士铎、胡兆春、蒋照、厉云官、莫友芝、张裕钊、程霖寿等文人分别编写和校刊《读史兵略》、《湖北褒忠录》、《大清中外一统舆图》等等。一些文化名士纷纷结集在湘军统帅的门下,随着湘军出省征战全国各地,战死疆场的人员日渐增多,为了抚慰忠灵,维持地方风化,湘军诸将领先后在江南各省设立忠义局、褒忠局,由文员供职于内,一方面组织并选派文员到各地州县调查采访死难的忠烈,记录在案后上报朝廷,分别旌表,酌议从优抚恤,另一方面要求各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出示遍行晓谕,或由司道具详,或由府、厅、州、县汇报,或由死难者家属经禀,然后汇总到督抚大员处,由其随时具奏朝廷,请建总祠、总坊,对那些死得悲壮的将士还可以奏请另建专祠,以便名垂青史。湘军幕僚、湖南文人罗汝怀、吴敏树、方宗诚、郭嵩焘、王 运、徐宗亮等先后参与了撰写墓志铭、碑文、地方志、采册、《褒忠录》或《忠义录》等活动。咸丰八年,曾国藩奏请在湘乡县城修建忠义祠,纪念该县出境征伐而阵亡的近五千余名员牟勇丁,并请求为湘乡籍的湘军将领罗泽南、王鑫、刘腾鸿建立专祠,饬地方官春秋致祭,以宣传朝廷褒忠励节之道。咸丰十年七月,曾国藩又应李元度的请求,奏请在平江县城建立忠义祠,以激励人心,维持风化。其他湘军***物和清政府官员也纷纷为死去的湖南籍官兵奏请建立专祠,如长沙府十二忠祠(分别纪念湘军著名将领江忠源、塔奇布、罗泽南、胡林翼、李续宾、王珍、萧启江、李续宜、张运兰、黄润昌、江忠义、李臣典) 、曾文正祠、三公祠(祀已故湖南巡抚骆秉章、张亮基、潘铎) 、刘忠壮祠(祀刘松山) 。湖南作为湘军的故乡,各州县都相继为死难的湘军将士建立了宗祠和专祠,这些宗祠和专祠为后世所景仰,成了近代湖湘文化体系中宝贵的文化遗产。

1平江县旅游网最新消息

平江元帝公园每天8:00至18:00开放。公园位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平江东北部的大坪乡,距长沙178公里,距县城72公里。从平江到虹桥的环县公路直接通往村子。牛寨海拔523米,拥有10多平方公里的方圆。牛寨西有一块巨石,形似黄牛,故名石牛山。牛寨历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元末,农民唐匡他带领部队在山里建立了一个村庄。后来的编年史记载了这个牛寨的名字。牛寨村上风光无限,村下风光诱人。那是一个由奇石、怪峰、怪洞组成的岩石世界。它是不可思议的和美丽的。石牛寨,面积1175平方公里,旅游资源丰富,青山、秀水、怪石、危岩、瀑布、漂流、泉水、深潭、古树、古桥。这里森林茂密,植物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分布广泛,自然资源优美,生态条件优越。特色:由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民俗生活组成的文化沉淀,以李一龙为自然和人文景观。在长沙乃至全省都是独一无二的,非常难得的游览路线:峰门口峡谷、石牛寨凤凰山、金石山。

2平江县旅游局

鹿头井谷景区位于湖南岳阳市平江县加义镇路透村鹿头井谷。景区占地1000多亩,以森林生态和鹿戎文化为主线。鲁荣古道全长3200米,依水而建,蜿蜒而上。景区内游乐设施多,景点多,全部玩完需要3到5个小时。

3平江县旅游网最新消息新闻

平江起义纪念馆。

1928年6月,彭同志率领的湘军独立第五师一团三营进驻平江。受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启发,彭、滕、等***人在书院发动了平江起义。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成立。

平江起义纪念馆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城关镇。由平江起义旧址、彭铜像广场、平江起义史料陈列馆和游客服务中心组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我最向往的党史纪念地提名单位、中国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之一、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文明卫生单位和五个好公园为湖南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4平江县旅游

湖南红色旅游:幕府山;连云山

5平江县旅游规划

没有,根据武汉市批准的第四轮地铁规划新港线,按照公布的线路规划,平江大道不在规划线路内。

6平江县旅游景区

85小时。芦头井谷景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加义镇路透村芦头井谷。可玩85小时,开放时间为上午9:00至下午5:30(1月1日至12月31日)。

路透村位于北落啸国家森林公园,海拔12725米!鹿头井谷,位于岳阳平江,离长沙不远,隐藏着一块福地!休闲养生,生态观光的天堂!这里有鲁融文化的痕迹,等你一起去寻找。

7平江县一日游

岳阳平江特色小吃。

1平江湘赣平江湘赣是大多数湖南人难以抗拒的特色美食小吃,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朋友都慕名而来。2汨罗粽子的传说很久以前,诗人屈原在平江县汨罗江畔献身。后人为了纪念他,赛龙舟,吃粽子,成了端午节的特殊习俗。3平江毛毛鱼毛毛鱼因其独特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平江毛毛鱼更具有地方特色。他们用小黄鱼精心制作,麻辣有嚼劲,回味无穷。游客来到石牛寨旅游景区,品尝当地的美食和小吃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和享受!4鱼火锅说起火锅,不可否认最出名的是重庆火锅。不过在湖南省平江县也有一个景点有这么有趣的小吃,还有一个令人垂涎的美食——鱼火锅。冬天去平江县游玩,可以来当地尝尝鱼火锅,这是岳阳十大美食之一。既能满足食欲,享受麻辣鱼火锅,又能暖暖身子抵御冬天的寒冷。在平江,你可以玩石牛村,在李安运漂流。牛寨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玻璃桥和音乐玻璃栈道,浪漫神仙海和百里丹霞,还有很多网络名人游乐项目,如悬崖秋千、如履薄冰、悬崖浮椅、尖叫泉、摇桥等等。打完了,还想打,可不要停。李安运山漂流8公里,总落差160米。漂流需要2个多小时。水质清澈,河水刺激,带来极致的漂流体验。

8平江旅游业

1、苏州是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市,古称姑苏、平江。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总面积848842千米。2江苏无锡,古称梁溪、金匮,面积462747平方公里。3浙江省杭州市是浙江省的省会,总面积16850平方公里。杭州文物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遗迹。

9平江县旅游网最新消息查询

平江旅游平江县美国的旅游资源由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组成。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历史和地方文化旅游资源;资源是集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于一体,集文化价值、科普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价值、经济效益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系统。自然景观、生物资源、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在这里完美结合。1幕府山幕府山属于罗晓山脉,位于平江县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有12座山峰的脉动超过1000米,主峰海拔15956米。浮山森林覆盖率达94%,植物区系丰富。有树木96科806种,珍稀植物32种,包括银杏、金松、福建柏、核桃、苦瓜等。我国长江以南有1100多公顷的天然黄山松。区系成分丰富,珍稀动物多达52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2种,如平胸龟、虎纹蛙、猕猴、穿山甲、豺、水獭、大灵猫等。幕阜山古称第二十五窟,幕阜丹崖是平江八大老景区之一。自然资源包括奇特的象形文字、瀑布、清泉、天然的黄山松、杜鹃花、高山草甸和天文景观,人文资源包括摩崖石刻、天门寺、天岳观、积善宫、沙飞寺、遗址、历史神话传说等。在浮山脚下,南江镇石场滩村吴佳组时嘉河中有一处温泉。热水以股股的形式从岩石缝隙中涌出,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区域内有5处泉眼。泉水的水温在26~41之间,最高可达465以上。水质无色透明,有轻微的硫化氢气味。水化学类型为碳酸,含有偏硅酸、氟、放射性氡等特殊成分。是沐浴的理想温泉水。由于刘诗温泉位于幕府山脚下,适合作为幕府山的配套项目进行综合开发。2李安运山李安运山属于罗晓山脉,因常年山云雾覆盖而得名,又称清明山。连云山位于平江县南部。全脉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座,主峰海拔16003米,为全县最高峰。李安运植被良好,有50多个科、120个树种,珍贵树种有香樟、银杏、水杉等。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猴面鹰、画眉等30多种鸟类,豹、狐等20多种兽类。李安运翠碧是平江八大老景区之一。李安运分为顾家洞、徐家洞、路透洞和皂门洞。主要景点有月光岩、燕子岩、玉女湖、前锅抱后锅、魔面石窟、寒坡敖,十二层和一个瀑布。已开发的旅游产品有李安运峡谷漂流、竹海公园等。其中,李安运山峡谷漂流是一项独特而刺激的漂流产品,是李安运最具潜力的旅游项目。3福寿山福寿山位于湖南平江县南部四村乡,属李安运山脉,总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5723米。年平均气温120,极端最高气温305。浮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6%。景区集山美、水美、林幽、怪石为一体,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福寿文化。它是中国九大风景名胜之一。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区以国务院国发[1988]51号文件发布。4《水浒传》与两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杜甫)的命运息息相关,有许多动人之处

石牛寨:位于平江县东北部的大坪乡。这里一直是军事重地,因西边一座山顶上的一块巨石形似公牛而得名。这是一座丹霞别墅,面积约十平方公里。牛寨风景优美,景点密集,有90多个景点,可以概括为一牛二龟三险;四桥五村六线,七奇八庙,四十八崖,风光无限。水原:位于石牛寨西麓,沿岸是和谐的丹霞景观和田园风光。主要景点有石牛、任贤岩、莲花峡、二指岩、龙玩珠、象鼻岩、下头桥、天门岩、猴脸岩、猛狮回头、佛手岩、睡美人、鼓石、钹石、关彩石等。5红色旅游资源红色事件平江县是中国革命摇篮的主体部分。对我国革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主要红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包括秋收起义(分量)、三月围城(**《中国名胜词典》的原型)、平江起义、平江大屠杀等。平江起义纪念馆(田玉娥书院)位于平江县东北郊约1500米处。它最初是田玉娥学院。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彭、滕、等。在此发动平江起义,一举攻克平江县城,成立工农红军第五军,以彭为军长,滕为党代表,创建湘赣边界革命根据地。同年年底,起义部队转战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会师。1949年7月,这里也是人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与程潜、陈明仁举行和谈,为湖南和平解放铺平了道路。1982年,田玉娥书院改建为平江起义纪念馆。陈云同志题词:平江起义纪念馆并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彭和滕的住宅进行了修复和展示,并新开辟了文物陈列室,陈列了大量平江起义的文物照片。左右厢是东西向的房间,中间是长方形的花坛。左翼,以前是彭客厅里,装饰着彭元帅的塑像。平江起义广场遗址上有彭元帅骑马铜像。这座新楼于2008年竣工。6托龙峡亚洲第一漂

曾国藩(公元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人。他早年热衷于追求功名,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此后十多年间,他究心于诗古文辞、宗明理学,使他成为一名正统的封建理学家,有“儒臣第一流”、“一代儒宗”之称。1853年初,太平军向湖南进军,咸丰帝命令吏部左侍郎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曾国藩从此弃文就武,从办团练开始,募陆军、水师,创立湘军。1853年,曾国藩在湘潭发表反革命宣言书《讨粤匪檄》,督师东下。4月初,太平军在岳州大破湘军陆师,接着,又在靖港重创曾国藩所率水师,曾国藩悲愤投水,被左右救出。适逢湘军将领塔齐布在湘潭战场获胜,太平军被迫退出湖南,曾国藩的湘军才转为优势。同年8月以后,湘军相继攻陷岳州、武昌、汉阳,并在田家镇击败太平军水师,曾国藩从此控制了长江上游。1855年2月,太平军反攻,湘军水师的湖口惨败,曾国藩再次投水,被左右救出,后率残部困守南昌。次年秋,乘太平天国天京变乱之际,重新聚集兵力,发动反攻,再次占领武汉、九江、安庆等地。1860年,升任两江总督。次年,节制浙、苏、赣、皖四省军务,分兵三路同时攻取浙江,支援上海,围困天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曾国藩受封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1865年调任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因屡战屡败,遂自请开缺留营。后任直隶总督,又调两江总督。1872年六十二岁时死于南京。著作辑为《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一生活动,可分为两个时期:1811年至1852年为前期,主要从事科举、研究学问;1853年至1872年为后期,这一时期的活动,使他成为近代军事史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风云人物。著名的护国军将领蔡锷认为:他的“事功言论,足与古今中外名将相颉颃而毫无逊色”。可见,曾国藩在近代事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值得研究和重视。

从1893年—1872年,曾国藩以近20年的时间镇压太平天国农民军起义。他在世时,有“曾剃头”、“曾屠户”之称,而清朝统治集团则给他挂上“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这些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方面说明曾国藩手段残酷,血债累累,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曾国藩在军事策略上确实有高于其他清朝将领之处。

当曾国藩办团练、创湘军的时候,正当太平天国建都金陵不久,太平军即溯江西征。曾国藩的基本对策是:首先集中水陆兵力,消灭进入湖南的太平军;沿长江北上,略取武汉,扼上游形势,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尔后再图九江、取安庆,击破天京屏障,断绝天京粮源,最后围攻天京。为了实现自己这一整套战略构想,曾国藩始终在关键时期把握住战略重心。这里仅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1853年太平军西征军进入湖北作战,咸丰帝在二十多天内,连下四次诏书,命曾国藩率领湘军,迅速支援湖北清军作战。但曾国藩却没有立即出师,而是上奏“暂缓赴鄂”,以专力兴办水师。他明确地提出,只有先办好水师,才能出师作战,否则“贼以水去,我以陆追,曾不能与之相遇,又何能痛加攻剿哉”咸丰帝不得不批准创建水师计划,后当曾国藩埋头筹建水师之际,咸丰帝又迫不及待,亲自朱批要曾国藩“激发天良……赴缓,以济燃眉”,但这时曾国藩的水师尚未建立就绪,便以“饷乏兵单”,“必候张敬修解炮到楚,……稍敷配用”为由,再次奏请暂缓出兵。结果,曾国藩在水师建成后,于1854年3月底,在湖南湘潭战场大败太平军水军,迫使西征军退出全湘。湘潭战役后,湘军从湖南出发,以“建瓴而下”之势,攻陷武汉,控制了长江上游,实现了曾国藩第一步战略计划。

又如,1858年,翼王石达开率军转进湖南,同时捻军纵横黄河、淮河流域,威逼直隶,清政府对用兵重点不知所措,有以石达开军为攻剿重点,主张尾追不舍等议。曾国藩分析当时形势,认为石达开军今非昔比,一旦脱离天京,“窜扰楚、粤、流贼之象也”,成不了大气候,无需跟踪追击;“皖、豫诸捻,股数众多,分合不定,亦流贼之类也”,不足为患。而“逆贼洪秀全踞金陵,陈玉成踞安庆,窃号之贼也”,当全力剿灭,因此提出,“目前要策,必先攻安庆,以破其老巢”,一旦攻下天京,则大局一振,其它各路“贼匪”不难戡定。曾国藩的直捣天京的谋略是有远见的,不久,清政府接受了曾国藩的主张,命其署理两江总督,向苏浙进军,直捣金陵。

十九世纪前后,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冲击着军事领域,不断引起世界各国军队不同程度的改革。在中国,也并不例外,最早推动中国近代军制改革的,便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将领。

1853年初曾国藩吸收明代戚继光办勇营的经验,大办团练,组建湘军,一改八旗、绿营陋习,创造了一种新的军事组织形式。曾国藩对清军军制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在兵源上,以募兵制代替世兵制。传统的八旗、绿营部队采取世兵制,弁兵父子相承,世代当兵为业。这固然保证了兵源,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兵惰将骄的恶习。曾国藩为了不使湘军染上绿营的种种恶习,规定湘军士兵主要招募健壮、朴实的山乡农民,不仅不收营兵,也不要“油头滑面、有市井气的、有衙门气的人”。而且官勇数额不定,全部招募,且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需要的不同,随时增减或裁撤。

在编制原则上,讲究定制。原来绿营的编制,分为标、协、营、汛四种基层单位。各基层单位没有统一的级别和人数,指挥系统不明确。曾国藩创立湘军就有十分明确的编制,曾国藩作为大帅,指挥统领,统领下辖分统,分统以下就是湘军的基层单位营,每营级别划一,人数固定,一营如此,千营都一致,水陆两军也都略同。这样的军队编制,平时便于训练,战时便于部署。

在任务职能上,绿营部队是多方面的,包括镇守、差役、河工、漕运、守陵等,杂务过多,必然影响军队素质下降,为了避免这些弊病,曾国藩着意把湘军建成一支功能单一的部队,即明确湘军的唯一任务就是作战,免除任何地方杂役。另外,湘军一建立就是作为一支机动部队使用,哪里有农民革命就扑向哪里。在这个意义上讲,湘军类似大规模的野战兵团,不像绿营主力只是作为地方治安部队存在的,这使湘军的性质更接近部队。

在兵种组成上,改变了绿营单一的陆军成分,以及武器配备上的单一状况,以陆师为主,水师独立成军,步、水、马三营皆有,为战争中的协同作战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同时,对于编制上的各兵种,能较合理的配备各种武器,发挥武器效能,如在陆师各营中就编制有劈山炮、抬枪、刀矛、小枪等队,增加了综合作战能力,这种混合兵种正是近代军队的特征。

曾国藩在进行军制改革的同时,还较成功地解决了湘军饷源问题,从而使湘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以发展,逐步使湘军由辅助性的武装力量成为独当一面,自成体系的新式军队。

谈到曾国藩,人们常会想到军阀专制和割据,认为他创立的湘军制度是近代军阀制度的起点,还认为他是近代军阀的鼻祖。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肯定曾国藩一手创建的湘军带有极大的私属性。

第一,在思想控制上,曾国藩的办法之一是搞“训家规”,反复告诫士兵在湘军中如同在家一样,唯有孝敬和服从家长——大帅的意志。长期下来,士兵思想中只有大帅而没有皇帝,只有湘军,而没有朝廷。

第二,在经济上,以往各地绿营兵等正规军皆由清朝中央政府供饷,一切费用出自国库,军队自然听命于朝廷。湘军原非朝廷正规军队,兵部是不给湘军提供饷银的。曾国藩主要靠自己动手筹集饷需,以厘金、关税、捐输等收入来源供养部队。这种由个人控制的、而不是由国家调拨的地方经济收入,对维持一支私属性极强的军队,无疑有着重大意义。同时,曾国藩不惜以重金收买湘军士兵,亲兵、护勇,每名每日给银一钱五分,高出绿营兵士饷给的三倍。这样,湘军士兵在得到口粮和赏赐后,他们深感湘军将帅的私恩,而不是“国恩”和“皇恩”。因而,湘军名为清朝的官军,实际上是统兵将帅的私产。

第三,在组织上,由于曾国藩改世兵制为募兵制,各级弁兵层层选募,进退弃取皆由长官决定。这样,就出现由私人关系转相招引,军官则凭个人好恶任免的情况,导致兵为将有,将为帅有、层层节制,使湘军变成一个完全掌握在私人手中的武装集团。更为重要的是,曾国藩在整个湘军中有严密的封建宗法组织:其一,湘军是一支以湖南籍人为主的军队,据有人统计,湘军帮办、营官以上共一目八十三人中有一百四十九人籍贯可考,其中湖南籍人有一百二十四人,占83%;其二,把保甲连座法运用到部队中;其三,在湘军内部,“营是一种父系组织,营官可以被称为父老。哨官可以被称为小兄弟,士卒被称为子弟”。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以一族之父兄治一族之子弟,以一方之良民办一方之匪徒”。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湘军制度影响的扩大,湘军的私属性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产生这些私属性的湘军制度亦为曾国藩的后人所接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曾国藩制定的湘军是近代军阀制度的起点或萌芽。

其次,还应该看到,造成后来脱离中央制度的军阀制度,并不是曾国藩的本意。如果说曾国藩从创立湘军开始起就怀有个人野心,向中央政权闹独立、要权力,那是不公允的。其一,曾国藩的思想体系是属于封建时代的儒家思想,是以维护封建“三纲五常”、维护封建统治为核心的。无论从政治思想到治军思想,从创建湘军到最后病逝,从理学家发展到洋务派,曾国藩始终没有脱离儒家的核心,没有割断同儒家的思想联系。因此,儒家忠君的思想是不允许曾国藩有脱离中央的越轨行为的。其二,曾国藩所依靠的湘军核心力量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政治觉悟低下的农民,即所谓“儒生领山农”。中国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长期受封建正统思想训练,终生以忠君卫道为职责;而中国农民阶级当时是一个被动的阶级,他们深受几千年不断被宣传的“三纲五常”等儒家思想影响,因此,他们容易和曾国藩的思想相一致。其三,曾国藩创办湘军,改革军制,意在挽救清王朝的灭亡。但由于湘军制度造成的私属性,同时动摇了清王朝的军事基础。对这一严重后果,曾国藩完全处于当事者迷,至死也未能认识到。其四,曾国藩握有重兵,确实有条件向中央闹独立,要权力,但在实践上,曾国藩却一直在接受清廷的命令和调遣,不曾也不可能抗命,因为清政府一直没有丧失对曾国藩的约束力,曾国藩个人的荣辱贵贱全在清廷的掌握之中。如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就被迫自剪羽翼,解散了自己的军队。从中我们看出曾国藩本人虽然没有去削弱清廷统治力量的意图,但在客观上,他制定的军事体制,却在近代中国反动统治阶级政权更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在这一点上,近代史上的新旧军阀都尊奉他为开山鼻祖。

太平天国革命前,清政府没有自己的海军,仅有绿营水师。绿营水师分为外海和内江两部分,它们仅作为陆军的附属,“均为捕盗缉奸”而设,实不能作战。相比之下,太平军于1852年底,在湖南益阳、岳州等地建立水师,粉碎了清朝“广西炮船”、“江南水师”的抵挡,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当时的形势下,曾国藩十分清楚,要攻克天京,首先得控制长江,而控制长江,便要有一支比太平军水师更为强大的水师,长江千里,“必以战船为第一务”对付太平军,“非舟楫无与之争利害”。于是曾国藩不惜重金,努力搞起一支内河水师,且在技术装备上,大大超过了太平军。经过几年激战,曾国藩不仅依靠湘军水师夺取了长江水面的控制权,而且将湘军水师发展成为独立的军种,能密切配合陆军作战,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如1863年6月,曾国藩在围攻天京时,调鲍超率陆军攻占浦口,随后掩护水师攻陷了太平军坚固设防的九伏洲。湘军水师的这一战果,不但突破了太平军的长江防线,而且完全切断了天京与江北联系的唯一通道和物资供应线。关系委实非浅,可以说是围攻天京的第一个关键性胜利。所以清政府在重占金陵后,论功行赏,称“论平寇功,以国藩创立舟师为首”。

湘军水师的筹建晚于陆师,它是在曾国藩移驻衡州后开始的,但是在湘军系统中,水师的技术装备远远胜于陆师。从它成立之初起,曾国藩便多方采购大量的洋枪洋炮,用以装备水师,他的炮船非“夷炮”不用;相继在湖南、江西等处正式设船厂制战船,使船厂为湘军水师提供可靠后勤保障;抛除旧绿营水师的积习,加强湘军水师训练。这样,就将湘军水师建成为当时中国技术最先进的内河水师,而不是一支照例使用旧装备的地方部队。

对湘军水师的发展,曾国藩的眼光是深远的,他能正视水师和近代海军的差别,他说“轮船之于长龙、三板,大小既已悬殊,迟速更若霄壤”,深感水师不适于出海作战,船只亦不能与西洋轮船相比。因此曾国藩乃萌生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想法,决心试制新式船只,建设近代海军。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该所不仅制造洋枪洋炮,而且还成功地仿造出了中国的第一只小轮船——“黄鹄”号木壳小火轮,中国近代造船业由此开端。曾国藩还派容闳去美国采购机器,筹建了江南制造局,生产出了一些兵船及船上大炮。他还以江南制造局为中心,建立上海编译局,大量翻译有关船炮制造和海军技术等方面的外国书籍,这些书籍使中国更深入了解西方船炮技术,促进近代海军的发展。他还会同丁日昌初拟核定外海水师章程,提出建立三支海军,其中“浙江、江苏建于吴淞;山东、直隶建于天津;广东、福建建于南澳,各备轮船十号、艇船二十号、专泊洋面”。以后清朝的南洋、北洋、福建三大海军舰队的建立和布局,基本上没有脱离曾国藩最初的设想。由此可见,曾国藩对近代海军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20025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