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有关西夏乐舞历史的文字记载很少。西夏先辈拓跋思恭归附唐朝的时候,党项人开始学习“汉礼”,历史上有过唐僖宗向西夏赐全部鼓吹的记载。《辽史·西夏记》曾。经记载西夏毅宗凉祚派遣使臣向北宋要伶官、工匠,并派人“买乐人幞头”的事情。这说明,西夏在努力坚守、创造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曾经积极学习过汉族文化中的礼乐精粹。在出土文物中已发现的西夏舞蹈遗存,其艺术上很有特色者,当属各类石窟造像。
西夏时期,曾经在河西走廊上长期建设,逐步接受了佛教思想。因此各类石窟造像正是反映了西夏人以艺术的方式表述佛教境界的过程。甘肃武威(凉州)现存有西夏崇宗李乾顺天祐民安五年(1094)所立的一块碑刻。这是至今所发现的惟一的西夏碑刻,其正面有西夏文字,背刻汉文,题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碑首左右侧各有一舞伎形象,身态丰满,侧腰腆胯,勾脚翘指,舞带悠然。
与此类似的还有宁夏贺兰县潘昶乡红星村东之寺庙中的“宏佛塔”之木雕女像。原像在佛塔颓毁中断裂为5块,经过拼合,呈现出一个姿态优美异常的女舞者。她回首转身,舞于莲花台上,左手轻搭于头额,右臂屈回至胸前。上身裸露,披巾绕带。宁夏文物研究者认为此像具有浓郁的印度、尼泊尔艺术风格。宁夏贺兰宏佛塔彩绘木雕舞人
护国寺的意思是什么?护国寺是什么意思?
护国寺的意思是:护国寺hù guó sì北京旧寺庙名。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东西庙》:「西庙曰护国寺,在皇城西北定府大街正西……谨按《日下旧闻考》:护国寺元曰崇国寺,明曰大隆善护国寺,今只曰护国寺,乃元丞相脱克脱之故宅。」★「护国寺」在《汉语大词典》第15799页 第11卷 440参见:护国寺
护国寺是什么意思
护国寺hù guó sì北京旧寺庙名。●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东西庙》:「西庙曰护国寺,在皇城西北定府大街正西……谨按《日下旧闻考》:护国寺元曰崇国寺,明曰大隆善护国寺,今只曰护国寺,乃元丞相脱克脱之故宅。」
★「护国寺」在《汉语大词典》第15799页 第11卷 440参见:护国寺
护国寺的英语单词1gokoku-ji
用护国寺造句
1在护国寺街西口和新街口没有一个招呼“西苑哪? 清华呀?”的。2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1927年4月23日武威发生8级地震时,大云寺遭到严重损坏,唯有寺内的古钟楼岿然独存。解放后,文物部门从别处搬迁来火神殿、春秋阁等古建筑,与古钟楼组成今日大云寺规模。1993年3月,大云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云寺位于城东北隅。原为前凉国王张氏的宫殿。前凉王张天锡升平年间,舍宫置寺建塔,此名为宏藏寺。唐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天下诸州各置大云经,遂改为大云寺,后又改名为天赐庵。西夏时,改名为护国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碑,就是天民安五年(1094)为重修寺院感通塔而立,即《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大云寺是历史上的名刹古寺,在古代不仅是国内游人游览的重要胜地,也引起了国外僧人的高度重视。明洪武年间,日本僧人沙门志满曾远渡重洋,主持募化重修该寺院,被传为中日友好史上的佳话。直到明清,仍然是香火不断,兴盛不衰。1927年大地震,寺院基本被毁,唯有钟楼岿然独存。古钟楼为大云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楼建在9米高的砖包土台上,基底约125平方米。周围绕廊,重檐山顶,五踩作斗拱。整个建筑挺拔俊秀,高耸入云,历经维修,保存完好。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城市里的人不曾去过那里,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城市里的人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总会再相逢。
关于银川的故事,就像风走八千里,不问归期,不知从何说起。但想到她如此动人,我想她的故事从她最神秘的色彩她的历史讲起是在好不过了,说到她的历史我们绕不过她最苦难的记忆――地震。从公元9世纪,有记载以来银川第一次地震开始,这个城市就伴着地震几度兴衰。作为西夏国王都时期,银川就发生过灭顶之灾的大地震,而此后的元明清三朝,更是地震不断。据说银川这个地方原本也有帝王之基,但就是因为地震太多太频繁,除了西夏以外,几乎没有朝代敢在这里建都。地震帮蒙古人灭了西夏国,历史上银川因为地震几度荒废。比如宋末,成吉思汗曾6次攻打西夏,从第一次进攻西夏的1205年算起,到1227年蒙古军第六次出征彻底征服了西夏,前后经历22年。就连成吉思汗本人,也在攻取西夏的过程中受伤,导致在攻取西夏后过世。时间延续如此之久,一方面是因为同为游牧民族,西夏党项人的战力也相当可观,另外党项人一直秉持了“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局面。然而为何最后西夏还是被蒙古人灭国了呢?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是地震帮了蒙古人的忙。
1227年6月,成吉思汗正在攻打西夏的时候,西夏兴庆府(今银川市)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史载:“地大震,宫室多坏,王城夜哭。”被蒙古军队围困达半年之久的兴庆府,粮尽援绝,军民多患病,已失去了抵抗能力。西夏末主走投无路,只得派遣使节告谕成吉思汗,请求宽限一个月献城投降。同年7月,成吉思汗在六盘山区的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江伤重不治,弥留时立下遗嘱:死后暂秘不发丧,待夏主献城投降时,将他与中兴府内所有兵民统统杀掉。不久,末主投降蒙古,蒙军带着末主及几位夏将行至萨里川时,成吉思汗病亡。为了防止夏主生变,蒙古军队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嘱,将夏末主等杀死,并一举荡平兴庆府。至此,建国189年的西夏王朝终被成吉思汗灭亡。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取夏地安宁之意。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西夏三号凌西北碑亭基址的过程中,发现在圆形的台基面上有无规的裂缝,且分布甚广,宁夏全省共有两条大的地震带,一是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而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则又处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喜马拉雅地震带,1920年这里发生了人类有数据以来,烈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为85级的海原大地震。早在西夏建国初期的宋哲宗元佑七年,西夏天佑民安三年(公元1092年),宁夏就发生了地震,致使西夏佛教圣地护国寺佛塔受损。西夏梁太后和皇帝祟宗李乾顺下诏动用大量人才、物力和财力于天佑民安四年(公元1093年)6月动工重修护国寺(就是如今的银川西塔)。但这次地震的强度并不大。公元1143年,西夏境内又发生强烈地震。震后,仁宗李仁孝立赈济法,下令按受灾的不同情况,减免租税。近500年来,关于地震的记载日趋详尽,而有记载的宁夏7级以上地震就有以下这些——
1561年07月25日,中宁75级地震。 “地裂涌黑黄沙水,压死监牧军千余户”;“压死军民无算”、“城舍倾十之八九,死人大半”……
1622年02月25日,固原北部7级地震。“星殒(陨)如雨”,周边城垣震塌7900余丈,房屋倒塌11800余间,死12000多人、16000余牲畜……
1709年10月14日,中卫南75级地震。“城墙倒660余丈,塌民舍2000余间,压毙居民甚多。”
1739年01月3日,银川—平罗之间8级地震。“地裂盈丈,热水涌溢,城垣、堤坝、房屋尽倒,死5万余人。”
1920年12月16日,海原85级地震。为世界罕见,震中烈度高达12度,地震遗迹甚多,土壅塞河成湖几十处,灾害致死23万多人。
……
海原大地震发生在1920年12月16日晚8时06分,震级达里氏85级。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882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有感面积达251万平方公里。此次地震之烈为中国有史以来之罕见,亦为世界上最大地震之一。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被称之为“环球大震”。据说当时远到北京上海甚至香港都有明显震感,而越南海防的钟表都因海原地震停摆。试想在当年地广人稀还普遍住土坯平房的西海固地区,一场地震竟然能导致近30万人死亡,可见其空前绝后。改变银川的1739年大地震, 虽然海原大地震不论从震级、伤亡人数还是时间上似乎都对现代宁夏人影响更大,但对银川市而言,影响最大的却是另一场地震——1739年银川-平罗大地震。这场地震直接改变了银川市的城市规划,地震后的银川规划也创造了如今的银川兴庆区、金凤区和西夏区雏形。
据史料记载:“宁夏府城于十一月二十四日戌时,陡然地震,竞如簸箕上下两簸,瞬息间阖城庙宇、衙署、兵民房屋倒塌无存,男妇人口奔跑不及被压大半。又因天时寒冷房屋之中俱放烤火之具,房屋一倒顷刻四处火起,不惟扑救无人,抑且周围俱火无从扑救,直至五昼之后烟焰方熄。被压人民除当即刨出损伤末甚者救活外,其余兵民商客压死焚死者甚众。一应资财、衣帽、家具、什物俱已焚毁”。因此,由地震而引发的火灾、冻饿、无居等次生灾害是这次地特征之一。
这次由于地震造成的喷水冒沙现象,尤以平罗、宝丰、新渠一带最为严重。据史料记载:“宝丰、新渠并所属各营堡以及沿河户民一带,地震后裂开大窟,旋涌出大水,并河水泛涨进城,一片汪洋,深四、五以至六、七尺不等……,而满城一带地裂缝宽约数寸或一、二尺。地中涌泉直立丈余者不计其数,四散溢水深七、八以至丈余者不等……。自新渠而起二、三十里之外,越宝丰而至石咀子,东连黄河,西达贺兰山,周回一、二百成一片冰海……”
清高宗川陕总督查郎阿、甘肃巡抚元展成的报禀(左图)记有:“而平罗、新渠、宝丰等处平地裂缝涌上黑水更甚,或三、五尺,七、八尺不等,民人被压而死者已多,被溺被冻而死亦复不少,城垣亦大半倒塌。……郡城内抬埋之压死大小人口一万五千三百余躯,此瓦砾之中存尸尚多”。因此,处在地震极震区和高烈度区的黄河冲积平原上,地下水在地震力的瞬时加荷作用下,产生了很高的水压,沿地裂缝喷涌出来,造成水患,灾民余存者依栖高阜,聊图苟活。喷水冒沙雍塞渠道、淹没村堡、毁坏农田,给灾民恢复生产带来困难,使灾情进一步扩大。现代的银川全图,上面星罗棋布的水系,很多都是那场地震形成的湖泊。这场地震对如今的银川有哪些影响其实看看地图就明白了。
一、地震前,清政府原本在银川老城城东的现丽景街道办事处建立了一个专供满族八旗士兵和家属居住的满城。但这场地震后,原满城被夷为平地,又被漫卷上岸的黄河水冲得啥都不剩。于是清廷重新在银川老城以西的平伏桥一带建起了一座新满城。这就是如今的银川新城。
二、明代到清初的银川城,原本面积要大得多。例如如今已经被拆毁的银川西门是在凤凰转盘,但最早以前,银川西门是在唐徕渠边上,唐徕渠一直是银川城的护城河。但因为这次地震震塌了银川各城门和城墙,为了节约成本,新修建的银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城墙都向里缩进了至少20丈,形成了后世的银川老城。
三、银川北部一直到平罗沙湖那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很多都是那次地震造就的。据当时官员的描述,地震后银川平原山崩地裂,黄河水和地下水全涌上了岸。其实正值隆冬,河水迅速结冰,以至于黄河到贺兰山脚下的大片地区成了“千里冰原”。而这场地震造成的大面积土地塌陷,也为来年开春后这些冰原化水找到了好去处——变成了包括沙湖、爱依湖在内的。
老银川人应该记得,当时曾有种说法说银川是地震高发地区,不适宜建高层建筑。因此一直到90年代初,银川最高的三栋现代建筑分别是中山公园西门对面的宁夏科技馆、进出口公司和新市区的宁夏电视台大楼,都只有九层十层高的样子。印象中当年的“银川最高楼”宁夏电视台大楼,也就是现在西夏区的宁夏广播电台办公楼还被印在了小学生的作业本。
关于银川的昨日是苦难的也是辉煌的,在历史的今天她再次绽放出她的魅力,塞上江南,风华绝代的银川市,再次让我们这一代人记忆她,爱着她。
武威雷台汉墓
我国的旅游标志铜奔马就是在那出土的 现在进入的时候带着有效证件的话 是不需要额外买门票的 但是要是参观汉墓里面的话好像是20多块钱的门票
雷台汉墓
雷台为前凉(公元301年-375年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资治通鉴》中记载: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轮80余堵,基高9仞"。现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10座,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周围古树参天,湖波荡漾,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观光胜地。
到里面之后进入这个的时候 要收门票
2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
1969年9月发现的武威雷台汉墓,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收获,汉墓中出土的铜奔马引起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常书鸿等亲笔撰文研究,社会各界为此发表了许多文章。在我国众多精美的文物中,铜奔马是一件举世无双、技艺水平极高的精品,1984年被确定为我国旅游标志,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罗什寺
罗什寺位于市中心,不收门票 烧香之类的可能会收一定钱。
罗什寺塔位于武威市北大街,是为了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武威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造的。现存罗什寺塔八角十二层,高32米,全以条形方砖砌成。从下起第三、五、八层均设门,顶部是葫芦形的铜质宝瓶,最上层东西各有小佛龛,龛内有佛像。象征着武威古城悠久而文明的历史,是15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罗什寺塔最早建于后凉,塔及寺院在唐时大力扩建,在明、清皆有修葺。其间于明代成为陕西凉州大寺院,英宗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为罗什寺院颁发了大藏经。并下了圣谕,谕中道:“刊印大藏经,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凉州大寺院,永充供养。”此谕现完好保存于武威市博物馆。
1927年武威大地震,罗汁寺院被震毁。1934年毁坏的罗什寺塔被重修。
陇右学宫之冠——文庙
在武成市区东南隅文庙在文庙广场附近,在南城门往东顺着明清仿古街往东走 到文庙广场可以看到 武威西夏博物馆 旁边就是红墙的文庙了
在武成市区东南隅,有一处古柏参天、槐荫蔽日的古建筑群——武威文庙。朱柱粉墙,勾画出两个世界:墙外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墒内清静幽雅,别有洞天。果然是“地敞而境幽,近市而尘隔”。在凉州七里十万家的闹市,这里真不愧是迁客骚人的神往之处。
文庙,也叫圣庙、孔庙。武威文庙建立于明代。据明正统四年(1439)《凉州卫儒学记》载:明正统初年,朝廷特命行在兵部右侍郎徐唏镇其地,“睹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而未设学舍以为讲肄之所,遂请于朝,得命以农隙令军士取陶甓而经营之”。武威文庙的修建,由于受命于朝廷,又得到地方各界大力资助,正统二年夏动工,仅两年时间即告落成,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规模之“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此后,历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以及民国年间重修扩建。已“规模宏大,气象雄壮,知非府县所及”。
武威文庙,过去是供奉祭祀孔子的地方;1981年9月1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这里成立了武威市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历代图书、字画、碑刻及其它文物36万余件。其中汉简、木雕、木乃伊、铜奔马、鸠杖、凉造新泉、西夏牌、西夏铜火炮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品。同时辟有7个文物陈列展室,所列历史文物、文字说明和,简要地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武威历史。它集中体现了武威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反映了武威的历史文明。
西夏历史博物馆
位置就在文庙的正门前面 便是 凭一定的证件是不需要其他费用的
西夏碑高25米、宽09米、厚03米,两面撰文。正面碑额为西夏文篆书,两行八字,意为“敕建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书,共28行,每行65字。背面碑额刻汉字小篆,意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正文为汉字楷书,计26行,每行70字,是正面碑文的汉译文,碑文内容是:称颂先祖的功德;护国寺富丽堂皇的景象;“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奏交会,日有千数”的繁华市容;在增饰宝塔时“众匠率职,百工效技”的民风民技,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片断。西夏碑碑额呈半圆形,题名上端刻有云头宝盖,四周雕刻有忍冬花纹,左右两侧各刻有一位体态窈窕、翩翩欲飞的伎乐菩萨,那轻盈飘动的绸带、美如游龙的舞姿,使人想起了白居易《胡旋女》中描述的“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己时”的胡旋舞。西夏碑在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此碑原在凉州清应寺一座碑亭内,人不知为何,清代甘肃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澎,爱好金玉,于贵州玉屏县为官期间,引疾回家,与友同游大云寺,发掘出长期藏匿的西夏碑。
西夏在李元昊时开始创造自己的文字。西夏文看上去笔画繁琐,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之后,公私文书都用西夏文字书写,但汉字仍在西夏通行。西夏给宋朝的文书,多用西夏文和汉文并列书写。夏国铸造的钱币,也用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
大云寺(钟鼓楼)
位于六中附近 ,但是从六中那边是过不去的 应该到和平街小学那边 。大云寺和和平街小学是隔壁。
凉州八景里面的大云晓钟 指的就是这处景色 门票 没记错的话是15圆
大云寺附近最近有修建新的建筑 可能要和钟鼓楼连城一片 一边旅游开发
大云寺,原名宏藏寺,宋、西夏时期称为护国寺。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为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张天锡所建造。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朝廷在全国颁《大云经》,下诏各州郡修建大云寺。凉州遂将宏藏寺改名为大云寺。明洪武十六年(1383)日本僧人沙门志满远渡重洋,专程来凉州朝拜大云寺,并主持募化重修,被传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话。明、清时期大云寺香火不断,游人众多,是凉州有名的游览胜地。1927年4月23日武威发生8级地震时,大云寺遭到严重损坏,唯有寺内的古钟楼岿然独存。解放后,文物部门从别处搬迁来
火神殿、春秋阁等古建筑,与古钟楼组成今日大云寺规模。1993年3月,大云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藏寺
海藏寺相对来说比较远 ,不在市区在金羊镇 。在步行街西路口 乘坐五路公交 半个小时路过海藏寺 海藏寺公园门票2圆 树木茂盛 比较幽静
海藏寺,始建于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元朝时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借到凉州之机,捐资扩建修缮了海藏寺等凉州四大寺,成为藏传佛教教寺院。明、清又扩建翻修,殿宇宏伟,佛像庄严,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寺院。
海藏公园南湖北湖,地形狭长蜿蜒,泉源密布,林木葱郁,绿草如茵,湖水清澈,游鱼翔,禽鸟和鸣,实为天然园林之地四周阡陌纵横,瓜田菜畦,四季丰茂城区通往公园道路平直,往来车辆畅通无阻,商贸游客络绎不绝,历为古城凉州的游览胜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凉州人有“逛海藏,消百病”之习俗,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海藏,为佛教用语,相传佛教大乘经典藏在大海内龙宫中。《大藏经·龙树菩萨传》中,即有龙树求经心切,大龙菩萨接入龙宫以经典相赠的记载。另据解说,很久以前,寺院周围林泉遍地,芦苇茂密,古刹宛若藏在海中,故取此名。海藏又名清华禅寺,明成化二十二年,太监张睿重修,敕赐名曰清华。据清乾隆五十四年碑记载:“建寺当在宋元之间”。明成化年间,再度重修。同治间,寺遭兵燹,唯后殿及山门未受损害,光绪时,又加修葺,恢复旧观。
还有很多景观 不过离市区比较远 就不给你介绍了 如果需要的话 请追问 没看清楚的地方 请追问 上面那几个地方 我都去过 感觉还不错 望采纳
护国禅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梵净山西线古寺众多,是传统的朝山路线,早在唐宋时期,印江就有甲山西岩寺、大圣墩铁瓦寺、梵净山护国寺等众多寺庙,到了明清,梵净山区佛教兴盛,形成了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的盛况。中国佛协曾认定:“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中国佛教名山”。
护国寺最早建于唐代,开始叫“天池院”,兴旺于明代,改称“护国寺”,兴旺时期,两万平方米的建筑而庙宇重重,几百僧人而佛乐声声。但后来若干次兵匪患难,几度重毁重修。护国寺现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山门的门额上“护国禅寺”蓝底金字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书法协会主席、印江籍贯的魏宇平先生所书。进山门后,第一座建筑为天王殿。
然后过放生池,走“T‘型桥,拾台阶而上,到大雄宝殿。此大雄宝殿为西南之最,它面宽36米,进深31米,高20米。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四角供奉四大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大雄宝殿两边供奉24尊天。
大雄宝殿左边文物展厅,玉佛请自缅甸。碑碣、药师佛12叉神将等佛像出土自护国寺修复过程中,有一尊佛像背面刻有“万历三年”四字。
大雄宝殿右边书法展厅。“黔山第一”匾是清代题写“颐和园”大书法家严寅亮所书,原先这块匾就放在护国寺的大门上,寓意护国寺为黔山第一皇庵!这里还有西藏十一世班禅母亲朝拜梵净山的照片,和她送给护国寺的班禅照片等珍贵的东西。
现在的护国禅寺于1998年重建,重建的经历颇有些曲折。1956年护国寺尽毁,仅存残墙荒基,占地约12500平方米。1992年贵州省佛教协会捐资修建木结构寺庙六间,供游客朝拜。辽宁高僧僧佛友有感于残垣断壁,挑起了修复护国寺之重担,于1998年9月1日开工历经六载艰辛经营,共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占地16950平方米。
2003年护国禅寺落成。2004年9月在护国禅寺举办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暨大雄宝殿开光典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