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应该似乎有些问题“《孔雀东南飞》里婆婆刘母为什么那么厌烦刘兰芝?刘兰芝做错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孔雀东南飞》里婆婆焦母为什么那么厌烦刘兰芝?刘兰芝做错了什么?”。
《孔雀东南飞》用现在的观点看,就是一位刁婆婆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导致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自杀殉情,是一出人间悲剧,究其原因是封建礼教导致的。焦母按照封建标准来衡量婚姻的幸福,还有对女人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以及封建价值观,最主要的是两个内容,一个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另一个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我们先看刘兰芝: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勤俭持家,而且非常守妇道,丈夫忙于工作,妻子在家做全职太太,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虽小心伺候公婆,却得不到认可,还要被赶出家门。造成这样的结果,其实也有刘兰芝自己的原因,因为在婆婆的眼中,儿子不回家,肯定是媳妇有问题,而不会是怪罪儿子,这就是人性,古代人更是如此,即使是现在,一旦出现结婚后多年没孩子,婆婆也会怪罪媳妇,而不是怀疑自己的儿子,自古人性都是如此;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相信刘兰芝的婆婆当年也受了非常多的苦,她的婆婆应该也是这样刁难她的,如果说她的心理有一些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有意见,再有他自己的丈夫对她的态度,也会影响她的决定,女人看见自己儿子跟媳妇过于亲密或者感情过于好,是会“吃醋”的,如今也存在这种现象,这也是焦母讨厌刘兰芝的一个原因。
但是焦母对儿子是不会这样说的,她的理由是:
“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其实这里充分体现了,焦母和刘兰芝之间文化的差异,她看中的所谓贤女,应该是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接受传统“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的典型人物,他们到了夫家一定是“三日下厨房,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的女子,把婆婆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刘兰芝的表现则差一些,既追求夫妻之间的感情,又显示自己非常能干,有可能远超婆婆当年,这就像“让前任领导感觉自己很没面子”。
当然最主要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思想在作祟:
古代有条件的人之所以娶“三妻四妾”其实根本原因在于繁衍后代,认为人丁兴旺才是让家族传承下去的首要条件,像刘兰芝嫁过来三年,还没有孩子,婆婆根本不会怪罪自己儿子工作忙,而是找媳妇的原因,一旦不能生育或者没有男孩,现在的很多婆婆也会看媳妇不顺眼的,不要说古代了,如果是儿孙满堂,相信焦母就不会这么激进了,总能有个商量的余地。
最后,我觉得人和人之间有天生的看不顺眼,也是存在的,也许在刘兰芝的眼中,早就看她婆婆焦母不顺眼了,只是她不敢说出来而已,她们就像天敌一样,也是有可能的,所以焦母才表现得非要把她赶走才心甘。
婚姻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虽然要考虑自己的父母和亲人的意见,但是生活在一起时间最久的还是夫妻,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应该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当出现这样矛盾的时候,还是不要像焦仲卿和刘兰芝这样采用极端手段,毕竟生命只有一次,这个结局对于焦母来说,也是她不想看到的。
造成这个结果,焦仲卿也有责任,他的最后决定其实对焦母也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1、汉朝末年,庐江府某村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名叫刘兰芝。他13岁时候就能织布,14岁会裁剪,15岁会弹箜篌,16岁能诵诗书,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姑娘。刘兰芝在17岁那年嫁给了本城府吏焦仲卿。
2、结婚那天,亲友邻居都来向焦仲卿的母亲道贺,因为他娶进了那么一个好媳妇,两人进了洞房,焦仲卿见刘兰芝的容貌俊美,刘兰芝见焦仲卿淳厚朴实,心中各自欣慰,相谈之下更是情意绵绵,山盟海誓说不尽的恩爱。
3、小夫妻俩因为洞房欢娱睡得太晚,所以第二天不免起身的略微迟了一点,谁想焦母不见他们前来请安敬。竟然带了仲卿的小妹妹来到新房中,明示指责仲卿、暗是怪罪兰芝。焦母的责备还是没完没了,仲卿供职的府衙早已派人来催他即刻到中去料理公案。从此,仲卿经常住在府衙中,兰芝在家中一面服侍婆婆照应小姑,一面还要纺织,每天黎明即起深夜才睡,三天织了五匹娟,婆婆还嫌织的太少。婆婆看媳妇总是不顺眼,不管兰芝料理家务怎样尽心竭力任劳任怨,焦母总是说她不好,并且还经常无缘无故地责骂她。丈夫仲卿又是个老实懦弱的人,加上母亲强势也不敢劝说一二,三年来兰芝受尽了磨难,面容渐渐的憔悴了许多。
4、三年来小夫妻聚少离多,兰芝的肚子也始终不见动静。焦母越发看不惯兰芝,主意拿定了,请了媒婆要给儿子再说一门亲,平日里兰芝对小姑很是照料,妹妹听了消息于是哭哭啼啼的到织房告诉了嫂子。姑嫂两人正在默默流泪无助的时候,听得外边马蹄声,知道是仲卿回家了,小妹忙喊了哥哥来,三人刚要商议,焦母怒气冲冲的踹门而入,骂儿子道:“天杀没良心的,娶了媳妇忘了娘,回家不先拜见母亲,先见媳妇”焦母于是借题发挥,又恶意诋毁兰芝不敬婆婆,不耕不织,仲卿明知兰芝冤枉还是不敢反驳,于是焦母变本加厉已死相威胁,硬是让儿子休了兰芝。
5、小夫妻俩一夜哭诉情谊,怎的也是难分难舍,第二天兰芝羞愧屈辱地回了娘家,数日后,焦家为仲卿又说了东邻女子,兰芝娘家哥哥为了钱财也为兰芝找了太守为妾,二人探听得对方消息不约而同来到溪边大柳树下,猛一见面,满腹埋怨对方的话全变成离别的倾诉,于是俩人约定死后一定重新续写前世缘分。
6、兰芝大婚当天轿夫走到溪边大柳树旁,兰芝挣脱阻拦跳入河中,仲卿这边正被家人们强按着套上新郎装束,听闻兰芝已经殉情,跌跌撞撞来到河边,望着河水、捶着大柳树,号啕过后,解下腰带挂在树上自尽了,焦、刘两家人赶到河边已经晚矣,两家正准备各自收敛尸体,空中忽然飞来两只色彩靓丽的大鸟,哀鸣不断,乡亲邻里数落了一阵焦母不提,众人建议就地将小俩口埋在大柳树下,从此后乡邻们时常见到又两只大鸟嬉戏在河边柳树上。
<孔雀东南飞>的全文翻译
序说:东汉末建发(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不再嫁人。她的娘家副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而死)这件事,也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掉他们,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
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娟,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鸡叫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还故意嫌我织得慢。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担当不了(您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命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少年夫妻)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死后在地下也要相依为伴侣。(我们)相处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使母亲不满意呢?”婆,趁早把我遗送回娘家。”
焦母对促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秦罗敷,(长相)可爱,没有谁比得上,母亲替你去求婚。(你)就赶快休掉刘兰芝,打发她走,千万不要挽留(她)!”
焦仲卿伸直腰跪着禀告:“孩儿恭敬发禀告母亲,现在假如休掉这个女子,我一辈子就不再娶妻子了!”
焦母听了儿子的话,(用拳头)敲着床大发脾气(骂道):“你这小子没有什么害怕的了,怎么敢帮你媳妇说话!我对她已经没有什么恩情了,当然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焦仲卿默默不敢作声,对母亲拜了两拜,回到自己房里,张嘴想对妻子说话,却抽抽咽咽话也说不成句:“本来我不愿赶你走,但有母亲逼迫着。你只好暂时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回太守府里办事,不久我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去迎接你回我家来。为此,你就受点委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的说。”
刘兰芝对焦仲卿说:“不要再增加麻烦了!记得那一年冬末,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侍奉时总是顺从婆婆的意旨,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呢?白天黑夜勤恳地操作,我孤孤单单地受尽辛苦折磨,总以为没有过错,终身侍奉婆婆。(我)到底还是被赶走了,哪里还说得上再回到你家来?我有绣花的齐腰短袄,上面美丽的刺绣发出光彩,红色罗纱做的双层斗帐,四角挂着香袋,盛衣物的箱子六七十个,箱子上都用碧绿色的丝绳捆扎着。样样东西各自不相同,种种器皿都在那箱帘里面。我人低贱,东西也不值钱,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后再娶的妻子,留着作为我赠送(给你)的纪念品吧,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时时把这些东西作个安慰吧,(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
鸣啼了,外面天将亮了,刘兰芝起床打扮得整整齐齐。穿上我的绣花夹裙,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更换好几遍。脚下穿着丝鞋,头上戴(插)着闪闪发光的首饰,腰上束着白绢子,光彩象水波一样流动,耳朵戴着用明月珠做的耳坠,手指纤细白嫩象削尖的葱根,嘴唇红润,象含着红色宝石,轻盈地踏着细步,精巧美丽,真是世上没有第二个。
刘兰芝走上厅堂拜见婆婆,婆婆不停地发怒。(兰芝说:)“从前我做女儿时,出世后从小生长在乡间,本来就没受过什么好的教养,同你家少爷结婚,更感到惭愧。接受婆婆送的钱财礼品很多,却不能承担婆婆的使唤。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只是记挂婆婆在家里辛苦操劳。”回头再与小姑告别,眼泪象连串的珠子掉下来。(刘兰芝对小姑说:)“我初来你家时,小姑你刚能扶着床学走路,今天我被赶走,小姑你长得和我一样高了。希望你努力尽心奉养母亲,好好服侍她老人家,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时候不要忘记我。”(兰芝说完)出门登上车子离去了,眼泪不停地簌簌落下。
焦仲卿的马走在前面,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一起会合在大路口,焦仲卿下马坐入刘兰芝的车中,两人低头互相凑近耳朵低声说话。(焦仲卿说):“我发誓不与你断绝关系,你暂且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去庐江太守府(办事),不久一定会回来,我对天发誓,决不会对不起你。”
刘兰芝对焦钟卿说:“感谢你忠诚相爱的心愿!你既然这样记着我,盼望你不久就能来接我,你一定要成为磐石,我一定要成为蒲草和苇子。蒲草和苇子柔软结实得象丝一样,磐石不容易被转移。我有一个亲哥哥,性情行为暴躁如雷,恐怕不会听任我的意愿,想到将来我心里象煎熬一样。”接着举手告别,惆怅不止,两人的感情同样的恋恋不舍。
兰芝走进了家门,来到内堂,上前后退都觉得没有脸里。刘母(看见兰芝回来)大为惊讶,拍着手掌说:“没想到你自己回来了!十三岁就教你纺织,十四岁就能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懂得礼节,十七岁送你出嫁,总以为你不会有什么过失。你现在究竟有什么过错,没有人迎接你就自己回来了!”兰芝惭愧地对母亲说:“女儿实在没有什么过错。”母亲听后非常悲伤。
(兰芝)回家才十多天,县令派了媒人上门来。(媒人)说,县令家有个三公子,人长得漂亮文雅,世上无双,年龄只有十八九岁,口才很好,又非常能干。
刘母对女儿说:“你可以去答应他。”女儿含着眼泪回答说:“兰芝才回来时,焦仲卿再三嘱咐我,立下誓言,永不分离。今天违背情义,恐怕这件事这样做不合适。那么你可以回绝来说媒的人,(以后)慢慢再讲这件事吧。”
刘母告诉媒人说:“(我们)贫贱人家,有了这个女儿,她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她)不能做府吏的妻子,怎么配得上县太爷的公子?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再访求别的女子),我不能就答应你。”
县令的媒人走了几天后,不久太守派郡丞来求婚了。……说太守家用第五个儿子,娇美俊逸,还没有结婚,请郡丞去做媒人,这是主簿传达下来的话。郡丞直接对刘母说:“我们太守家,有这样一个好公子,既然想和你家结为婚姻,所以派我到你府上来说媒。”
刘母谢绝媒人说:“女儿先前有过誓言,老妇我怎么敢(对她)说再嫁这件事呢?”
兰芝哥哥听到太守求婚被拒这件事,心中烦躁不安,开口对妹妹说:“你作这样打算怎么不好好考虑!前次出嫁得到的是一个小官吏,这次出嫁得到一个贵公子,运气的好坏相差得象天上地下一样,(好运气)足够使你终身荣耀富贵,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兰芝抬头回答道:“道理确实象哥哥说的话一样,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半途回到哥哥家里。怎么处理完全听从哥哥的主意,哪敢自己随便作主呢?虽然我与府吏立下誓约,但与他永远没有机会见面了。立刻就答应太守这门亲事,就可以结成婚姻。”
太守的媒人从座位上起来连声说:“是是,就这样办,就这样办。”他回到郡府报告太守说:“我接受您交给的使命,到刘家去做媒,公子很有缘份,说媒很成功。”太守听了这些话,心里非常欢喜,(马上)查看婚嫁历,又翻看婚嫁书,便告诉郡丞:“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吉利,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好日子就在三十这一天,今天已经是二十七了,你赶快去刘家订好结婚日期。”太守府内大家互相传话说:“赶快筹办婚礼吧!”(赶办婚礼的人)象天上的浮云一样来来往往连接上断。装婚礼(物品)的船绘有青雀和白天鹅的图案,四角挂着绣有龙的旗幡,轻轻地随风飘荡。金色的车子白玉镶的车轮,缓步前行的青骢马,套有四周垂着彩缨、下面刻着金饰的马鞍。赠送的聘金有三百万,都用青色的丝线穿着,各色绸缎有三百匹,从交州广州采购来的山珍海味。跟从的人有四五百,热热闹闹来到庐江郡府门。
阿母对女儿说:“刚才接到太守的信,明天来迎接你,为什么还不做衣裳?不要让婚事办不起来!”
兰芝默默不作声,用手巾捂着嘴哭泣,眼泪淌下就象水一样倾泻。移动我坐着的琉璃榻,搬出来放在前面窗子下。左手拿着剪刀和尺子,右手拿着绫罗绸缎(动手做衣裳)。早晨就做成了绣花的夹裙,晚上做成了单罗衫。阴沉沉地天快要黑了,兰芝满怀悉思,走出门去痛哭。
焦仲卿听到这个变化,于是请假暂时回来,到兰芝家还有二三里的地方,人伤心,马也衣鸣。兰芝熟悉府吏的马叫声,轻步快跑去迎接他,悲伤失意地望着,知道(相爱的)人来了。她举起手抚摸着马鞍,哀声长叹使人心都碎了。说:“自从你离开我以后,人事的变化真料想不到啊!我有亲生母亲,逼迫我的还有亲哥哥,硬把我许配给别人了,你回来有什么指望的地方呢!”
焦仲卿对兰芝说:“祝贺你得到高升!我这块磐石方正又坚实,可以一直存放上千年,而蒲苇一时柔韧,就只能保持在早晚之间罢了。你将会一天天地富贵起来,我一个人独自走到地府去吧!”
兰芝对焦仲卿说:“哪里想到(你会)说出这种话来!同是被逼迫,你这样我也这样,(我们)在地府下互相见面吧!(但愿)不要违背今天的誓言!”(他们)互相紧紧地握着手,然后告别离去,各人回到自己的家里。活着的人却作临死的诀别,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想到(他们)将要永远离开人世间,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生命了)!
焦仲卿回到家,走上厅堂拜见母亲说:“今天风大又非常寒冷,寒风摧折了树木,院子里的白兰花上结满了浓霜。儿子现在就象快要落山的太阳一样,使得母亲在今后很孤单。(我)是有意作这样不好的打算的,不要再去怨恨什么鬼神了!愿您的寿命象南山的石头一样长久,愿您的身体永远健康又舒顺!”
焦母听到(儿子)这些话,泪水随着说话声一起流下,说:“你是世家的子弟,又在大官里任官职,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溅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东邻有个贤慧的女子,她的美丽在城内外是出名的,我替你去求婚,早晚就会有答复。”
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他)把头转向兰芝住过的内房,(睹物生情),越来越被悲痛煎熬逼迫。
(兰芝)结婚的那一天牛叫马嘶的时候,刘兰芝走进了行婚礼的青布篷帐,在暗沉沉的黄昏后,静悄悄的,人们开始安歇了。(兰芝自言自语说):“我的生命在今天结束了,魂灵要离开了,让这尸体长久地留在人间吧”!(于是)挽起裙子,脱去丝鞋,纵身跳进清水池里。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自杀这件事,心里知道(从此与刘兰芝)永远离别了,在庭院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就在向着东南的树枝上吊死了。
焦刘两家要求合葬,于是把两个人合葬在华山傍边。(在坟墓的)东西两旁种上松柏,(在坟墓的)左右两侧种上梧桐,(这些树)条条树枝互相覆盖着,片片叶子互相连接着。树中有一对飞鸟,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仰头相互对着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走路的人停下脚步听,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多多劝告后世的人,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千万不要忘记啊!
浅论刘兰芝的悲剧性格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长达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不仅是汉乐府民歌中,也是中国诗歌中罕见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写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的爱情悲剧。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一个充满反抗精神的主人公,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个反抗妇女形象,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的觉醒女性形象,这个形象突破了个人与家庭的狭小圈子而具有了广泛的重大的社会典型意义。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刘兰芝的形象,也从不同的方面,如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艺术价值等等方面探讨了刘兰芝的价值所在 。在悲剧性的探讨上,更多的人侧重于从社会的角度去探讨,侧重于从以焦母、刘兄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对其的摧残和迫害去探讨,肯定这是一出社会的悲剧,并归纳其中的悲剧意义。甚至有人用心理学、从恋母情结等西方批评方法去分析人物和悲剧的产生。这些观点和看法有它的合理性,但这种观点和看法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它不是过分强调当时封建礼教对刘兰芝的影响,就是完全脱离社会去探讨人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刘兰芝性格中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她的反抗性格在推动这一出悲剧的情节上的意义,恰恰相反,这正是决定刘兰芝的斗争和命运之所在。因此,对刘兰芝的反抗性格的形成以及它在这一出悲剧上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去理解这个人物和社会,这也是一种思路。而且必须要抓住这一点,这才避免偏颇。
(二)
任何作品和人物的分析都不能脱离作品中的人物本身。
刘兰芝是一个集善良与反抗精神于一体,反抗占主要的女性形象。这种反抗精神形成的土壤是封建社会及其封建制度下的封建礼教。这一点在课文中有直接的体现。
首先,诗前序文有: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从这一小序中不难发觉,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小序最大的意义不是在与说出男主人公焦仲卿与其妻刘兰芝的爱情故事,而是给我们点明了故事所发生的时间。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主人公刘兰芝之死,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就从这一点来判断,刘兰芝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她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她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她屈从了,那么虽然她的肉体还活着,但她的灵魂、她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她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她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所以,刘之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义,揭出了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刘兰芝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因此,她的死,是性格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她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其中起决定作用是她的充满人性的反抗性格。
其次,从文章的主体部分来看,刘兰芝也是一个集善良与反抗精神于一体,反抗占主要的女性形象。
表面上看,悲剧的事实是焦仲卿的母亲却不喜欢儿媳,焦仲卿又常因公不在家,在此期间婆媳矛盾颇为激烈。刘兰芝向丈夫诉苦,说自己忍受不了婆婆的苛刻,焦仲卿去劝说母亲,却反被母亲骂了一通,并逼他休妻再娶。焦仲卿依违于母亲与妻子之间,不免进退维谷,于是他劝刘兰芝回娘家住一段时间,等他办完公事后再来接她。刘兰芝含泪而别,回到娘家。过了一段日子,县令和太守相继遣媒为子求婚,刘兰芝的哥哥逼迫她答应,刘兰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暗暗下了死的决心。婚期前一天,刘兰芝与闻讯赶来的焦仲卿抱头痛哭,约定“黄泉下相见”。在太守家迎亲之夕,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自杀,两家将他俩合葬在一起。
实际上,这个悲剧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只能听凭别人决定自己命运的不幸处境。在这样的社会里,发生这样的悲剧,正是由于刘兰芝的叛逆性格。刘兰芝在当时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造反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兰芝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才是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从她身上流露出来的叛逆性格。试想,如果她向封建礼教屈服的话,那里还会有人记起这一出悲剧,记起这一悲剧中的人物刘兰芝呢!
再次,刘兰芝的反抗精神以及反抗性格是在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中逐渐表现出来的。
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这一次冲突比第一次冲突来得要强烈得多,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兰芝拒婚,是第三次冲突,这是冲突的进一步的发展,它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富贵不能*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别母一段,写出了阿母的顽固与仲卿的守约。这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这冲突终于走向了高潮。在所有的冲突当中,主角刘兰芝,她的坚决抗争,她的反抗精神,影响与决定了仲卿的态度与斗争。 在这些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在她的语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①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特别是刘兰芝的语言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诗中写到兰芝与仲卿死前,兰芝假意同意再嫁,仲卿见兰芝后回家与母亲诀别,他俩这时的话语,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处境。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曾作过这样细致的分析:“兰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于母,子之于母,情固不同。女从夫者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在,可死也。子之与妻,孰与母重?且子死母何依,能无白乎?同死者,情也。彼此不负,女以死偿,安得不以死?彼此时,母即悔而迎女,犹可两俱无死也。然度母终不肯迎女,死终不可以已,故白母之言亦有异者,儿今冥冥四语明言之矣,今日风寒命如山石,又不甚了了,亦恐母觉而防我也。府吏白母而母不防者,女之去久矣。他日不死而今日何为独死?不过谓此怨怼之言,未必实耳。故漫以东家女答之,且用相慰。然府吏白母,不言女将改适,不言女亦欲死,盖度母之性,必不肯改而迎女,而徒露真情,则防我不得死故也。”②试想,兰芝如果直说要死,这个弱女子势必会遭到暴力的约束,被强迫成婚。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兰芝死时,义无反顾,“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抒情性穿插较之动作刻划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笔“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叹,增添了悲剧气氛。“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画龙点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们对刘兰芝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训式的全诗结尾,也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期望。这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诗的感情色彩,突出了人物,特别是主人公刘兰芝的反抗性格。
为什么要塑造刘兰芝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呢?刘兰芝回娘家后,遭到家长制的威压。但刘兰芝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正如前文对刘兰芝反叛性格的分析,不是她缺少叛逆精神,而是刚好印证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刘兰芝的正直、善良,而且愈是刻画深刻,就愈让人感到悲剧的力量。文中的刘兰芝勤劳能干,孝顺婆婆,体贴丈夫,怀着对未来生活朦胧的期待默默忍受着婆婆的折磨。但这不是主要方面,主要的是她的反抗精神,这种精神让她有清醒的认识,一旦意识到婆婆要驱逐自己的意图,不等对方开口,就自动提出“谴归”,并且“严装”上路,非常镇定地面对自己的命运。当阿兄逼嫁的严重时刻,她既不告辞也不争辩,而是表面顺从,内心却抱着以死徇情的主意,从容地“举身赴清泉”,用生命向黑暗势力做了最后的抗争,这样,她的悲剧性便一步步的显示出来,她的个性以在专制势力的碰撞下迸发出火花。通过这个悲剧,使得《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呈现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殉情而死的爱情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三)
综上所述,这是一出性格悲剧,是刘兰芝反抗性格与强大的封建势力、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下的一出悲剧,从中体现出刘兰芝既是中国典型的妇女形象,有勤劳、善良的一面,又是充满反抗精神的反封建形象,正是这两者的完美统一构成了刘兰芝永久的人格魅力。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在中国文学史上,作者第一次从这种悲剧中发现了深刻的人生教训和社会意义,并用汉末时已臻于成熟的五言诗体作了完美的体现。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技巧上,此诗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影响,直到现在为止,它还被不断改编为各种剧本,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总之, 刘兰芝对爱情是忠贞的,对封建伦理道理的反抗也是彻底的。正是刘兰芝性格中这种最主要的性格(反抗性格)决定了她的斗争和命运,也是她的形象能够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
兰芝唱 :你一宵未眠……
仲卿唱: ……又何妨这箜篌,足可为我祛唾魔!
(仲卿以箜篌付之,兰芝乃拨弦低弹……)
(幕下。)
第二场 雀 难
(人物:姥、媪、刘兰芝、小姑。时间:经过二、三年以后,一个盛暑。)
(幕启。熹微的晨光,透入焦家机房。姥以扇指布,顾媪而语……)
齐唱:妒花风雨知几度,送去了,多少春朝与秋暮仲卿他,晨昏府中忙公务,夫妻常日不相顾。兰芝是,行无偏斜勤作息,操持供奉茹辛苦。她二、三年如一日,历尽寒霜及酷暑。夜夜机织到天明,三天织就五匹布。
姥:五匹布三天功夫就断了五匹布!
媪:(微微一笑)说句实在的话,像大娘这种人家,原不用抱布贸丝,三天断五匹,要算多了。
姥:方才大娘所说,东家有好友,自称秦罗敷。她若识素,三天未知可断几匹
媪:说句大娘不见弃的话,若与别人比较,果是多了。要比东村罗敷,终究差得远了。
姥:哦那罗敷有这等才干
媪:那罗敷虽与我同住河东,到底非亲非眷,我何劳赞她又何必骗你
姥:大娘说得也是。罗敷果然才干,每日机织,想是容貌枯萎
媪:大娘,非也!(唱) 那罗敷二十尚不足,及笄年华正标梅。楚楚可怜娇无限,沉鱼落雁惹人爱。
姥:哦,那罗敷有这等容貌
媪唱:那罗敷非但容貌美,而且明礼知进退。
姥:大娘说的如是。罗敷纵然美貌,尚未匹配,想是家道清寒
媪:大娘,非也,非也!她家富甲一郡,早就备就十里红妆,以待出阁。
姥:哦,罗敷原来还是个富室千金!想必定是娇生惯养,不懂礼数
媪:大娘那里知晓,罗敷是识尊卑、懂礼数,乃是河东贤女!
姥:哦,有这等事究属谁家有福气的公子娶了她也!
媪:走马王孙,倒也不少。无奈秦女罗敷不肯远嫁。
姥:依我看,仲卿若是配她,倒是天造地设,一对璧人!
媪:可惜仲卿已经娶了!
姥:自从兰芝进了焦门,她进退自专,举止失检。近些日来,便仲卿也竟与往昔大大不同!
媪:哦
姥:仲卿得与秦女罗敷匹配就好!
媪:说句大娘不嫌弃的话,就你家媳妇与令郎,实不愧是一对孔雀!
姥:娶了兰芝,是一对孔雀。若娶了河东秦女罗敷,岂非就是一对凤凰了
(兰芝捧纱罗,正入机房。)
兰芝:喔……
(兰芝返身而退,媪姥递觉。)
姥:媳妇。
兰芝:与婆母问安。
姥:为何来而复去
兰芝:婆母与大娘说话,不敢惊扰。
媪:你婆母与我,也无非随便说笑罢了。
兰芝:原是如此。
姥:如何不与河东大娘问安
媪:不劳,不劳。
兰芝:与河东大娘问安。
媪:呀!不敢,不敢。
姥:她总是不知礼数!大娘见笑了。媳妇,如何这般时候才来机房
兰芝:媳妇夜来睡的迟了,因而误了织素。
姥:似你这般,三天才断五匹布,那还了得
兰芝:这……
媪:啊呀,三天断五匹,自不算少。
姥:你不用护她,想是贪懒,我还有什么不知的
兰芝:媳妇身子连日不爽,实是懒惫。
姥:如何焦家娶你,招笑于人。可算家门不幸!
媪:说那里话,这里告辞吧。
姥:时间尚早。
媪:那里还早不早了!
(兰芝背泣。)
姥:还不送河东大娘出门。
(兰芝忍泪而送。)
媪:不劳,不劳。
姥:送客何需东西
(兰芝放下纱罗。)
姥:你口也懒得张了!
兰芝:大娘好走,闲时请来小坐。
媪:不敢,不敢,要来的!
姥:那里是什么孔雀分明是只乌鸦了!
媪:说那里话!大娘,告辞了。
(兰芝送大娘下。)
姥唱:那罗敷非但容貌美,而且明礼知进退。非但明礼知进退,而且懂礼数、识尊卑。(念)东家有好女,自称秦罗敷。(唱)非但与我儿是凤凰配,而且对我也中怀……唉!(念 )焦家大不幸,乌鸦飞进门,(唱)我要从中来调仃,焦家门楣须要紧。河东大娘可托媒,重与我儿订鸳盟!
(小姑不知什么时候,入了机房。)
小姑:母亲,你又来调仃什么了托媒不托媒,鸳盟不鸳盟,谁要托什么媒我不要你去托媒!
姥:我儿来了你听见也罢,不许声张,娘自有算计。
小姑:又是什么算计我年纪还小,我不要鸳盟!我不要!我不要!
姥:你个小孽畜,你竟歪缠到哪里去了本来你小小年纪,订什么鸳盟你笑死我了!
小姑:我不要,不要你笑我!你总当我是个孩子,哄骗我来。
姥:呀,说得好听的话,你不是个孩子你有多大了
小姑:大得多了!
姥:多大了得惯成这个样子!娘几曾哄你来过
小姑:还说呢!哥哥娶过嫂嫂,家里只我一个,如何托媒
姥:叫你不许声张!又不记得(唱)小小年纪不知道,娘替你哥哥另娶嫂!
小姑:哦
齐唱:小姑闻言呆无语,唯有点头从母教。
(姥示意小姑,不许声张。)
(这时候,兰芝送客回机房。)
兰芝:回禀婆母,那大娘已经去了。
姥:媳妇,你身子既然不爽,及早回房将养!岂敢再劳你机织
兰芝:蒙婆母关怀,媳妇已是好得多了。
姥:你倒是辛苦了!
兰芝:媳妇岂容贪懒。
姥:若不贪懒,三天定有十匹可断!
兰芝:这……
姥:这是焦家大幸啊!媳妇,焦家虽非簪缨世家,也是书香门第!你丈夫仲卿,现为庐江府吏。官职虽微,颜面攸关。至于你家,虽非大富,也是小康。两家门楣,都是要紧。你看你身上,竟是穿些什么
兰芝:婆母!
姥:我原知你俭朴,人家当你清寒!
兰芝:媳妇遵婆母吩咐,少刻改过就是。
姥唱:檽栎庸才好读书,蒲柳姿质能妆扮。这秉性与教养改也难,你可知,乌鸦怎能同凤凰攀
齐唱 : 闻听此言吃一惊,婆母说话刺在心!兰芝她,一时禁不住眼泪涌,不敢吞泣哭出声!
姥:好生在此织素!我在上房小坐,仲卿回家,命来见我。
(婆婆说毕,自去上房歇息。)
小姑唱 :嫂嫂……
(她未及诉说,已先自哭泣。_
兰芝:呀,你哭什么
小姑唱: 你不要声张,我说你听。
兰芝:你说……
小姑:(略一顿歇)唱:娘要从中来调仃,焦家门楣须要紧。河东大娘可托媒,娘要重与哥哥订鸳盟。
(兰芝惊愕地坐在一侧,看着小姑凝噎。)
兰芝:你……说什么
小姑:嫂嫂,你不要难过!
兰芝:你在说什么
小姑:嫂嫂,不要着急!
兰芝:你说什么
小姑:嫂嫂,不要哭!
兰芝:我不哭,你快说!我不着急,你说,我不会难过,说……说呀……
小姑:嫂嫂……
(姑嫂俩人相抱,终于忍不住一起哀号……)
兰芝:是真的
小姑:真的。
兰芝:真的唱:重与你哥哥订鸳盟
(姥声自门外飘来……)
姥:媳妇!
兰芝:哎!
姥:我那参汤,你可捧来。
兰芝:是。
(兰芝要取,小姑迎上。)
小姑:嫂嫂,让我替你去送!你眼睛红肿……
(兰芝颔首。小姑行数步,兰芝蓦地心神不宁……)
兰芝:不,还是让我去送。
(她们争让之中,不意参汤泼地,碗盏尽裂,乃相与惊恐。)
(姥闻声出现,兰芝在捡视碎片……)
小姑:参汤被……
姥:我还有什么不知的!
(小姑竟哭出了声……
灯暗·幕下
第三场 雀 离
(人物:焦仲卿、刘兰芝、姥、小姑。)
(幕启:这个晚上。)
(就在兰芝背人吞泣的时候……仲卿他回来了。)
(机房内鸦雀无声,只闻低泣……_
仲卿:兰芝!
(兰芝微震。)
仲卿:我,我回来了。
兰芝:一路上可好
仲卿:好,家中也好
兰芝:……好!
仲卿:今日衙里公案繁忙,天明须去。
兰芝:是这般辛劳……
仲卿:你也辛劳。
兰芝:我……我懒得紧,辛苦甚来
仲卿:兰芝,你……
兰芝:(拭泪)回房歇息了吧。
仲卿:我与你说话……
兰芝:坐了说吧。
仲卿:兰芝,看你……
兰芝:你不要说了,与婆母请安去罢。
仲卿:我就来同你说话。
(仲卿惶惶,急去上房。)
齐唱: 娘要从中来调仃,重与哥哥订鸳盟。
(兰芝含泪,沉思凝望……)
(仲卿重来机房,嗒然若丧。)
兰芝:你来了
仲卿:……
兰芝:有话随时可讲,天明有事,回房歇息要紧。
仲卿:兰芝,你……是委曲了!
兰芝:……
仲卿:所以你哭
兰芝:……
仲卿:母亲打你了
兰芝:原是我不好。
仲卿:你是好的!
兰芝:不。
仲卿:兰芝……
兰芝:不。
仲卿:我全都知道!
兰芝:不,不,你难道能说婆母不好
仲卿:你是好的,是我不好。
兰芝:仲卿,你……不用说了。
仲卿:究属为些什么她竟要……要叫……
兰芝:没有什么。
仲卿:兰芝,你何苦瞒我
兰芝:你何苦要问!
仲卿:我不愿让你委曲!
兰芝:你又不能为我庇护。
仲卿:你放心!
兰芝:你怎敢
仲卿:我……
兰芝:仲卿,……你好自为之……不要为我伤神。
仲卿:兰芝,你好好与我明说,我母亲说了些什么话了,怎的就有此变
兰芝:我不能说。
仲卿:你我夫妻,说又何妨
兰芝:自古说,疏不间亲。
仲卿:兰芝,我偏要你说!你,你怎敢不说
兰芝:……天呀!
(兰芝大哭,仲卿失措。)
仲卿:兰芝,好兰芝!我不是说你,我几曾说过你来我和你,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你有什么话,不能与我说我有什么事,即要如此说好兰芝……
兰芝:仲卿,我与你说,莫为我伤神。
仲卿:是,我知道。
兰芝唱:与你结发整三年,夫妻常日不相见。
仲卿:是我公案忙碌。
兰芝唱: 夜夜机织鸡鸣起,朝暮侍奉不敢闲。
仲卿:原是勤俭!
兰芝唱: 三天只能断五匹布……
个人认为是后加的,原因如下:
其一,诗中刘兰芝自述“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但诗中还言道“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由此可见刘兰芝嫁倒焦家时间不久,那小姑一个小孩子怎么会在两三年就长得和成人一样高呢?
其二,在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宋本《玉台新咏》、郭茂倩《乐府诗集》、左克明《古乐府》收录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均没有也没有“小姑始扶床”句子,直至兰雪堂活字《玉台新咏》才出现。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七:古来长诗,此为第一,而读去不觉其长者,结构严密也。男家无公,乃云公母;女家无父,乃云父母。共事二三年,而云新妇初来,姑始扶床;今被驱遣,姑如我长。府吏小役,而方仕宦于台阁。皆是诗人故露渗露处,勿泥可也。
可以推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小姑始扶床”应该是后人借用顾况的《弃妇词》加入的,强调女子嫁来与离去之间的时光流逝,旨在加强文学色彩,诵读起来也韵律十足,至于内容的前后矛盾就未做过多考量。
扩展资料:
名家评论: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如诉,长篇之圣也!
明·胡应麟《诗薮》:“五言之瞻,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瞻,极于《木兰》。”。、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长篇淋漓古致,华采纵横,所不俟言。佳处在历述十许人口中语,各各肖其声情,神化之笔也。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七:古来长诗,此为第一,而读去不觉其长者,结构严密也。男家无公,乃云公母;女家无父,乃云父母。共事二三年,而云新妇初来,姑始扶床;今被驱遣,姑如我长。府吏小役,而方仕宦于台阁。皆是诗人故露渗露处,勿泥可也。
参考资料: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
扩展资料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主要写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
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